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它課□教學內容分析“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是《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必須完成的實驗活動之一。這一課題的落實有助于實現《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實驗技能的要求,即“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學情分析在本課題前,學生通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知識和技能基礎,教學中應基于學生已有水平,組織有效的反思、對比及歸納整理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初步形成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系統認知。學習目標(1)學生列舉已學過的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反應,并討論這些反應是否適合用來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反應原理。(2)通過類比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來選擇確定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3)通過教師引導,師生總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驟。評價任務(1)從列舉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中,總結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規則,準確寫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反應方程式(2)通過比較氧氣的發生和收集裝置,會選擇二氧化碳的發生和收集裝置(3)能組裝一套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總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教學評活動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師首先展示了冬奧會代表建筑的兩幅圖片(圖略),請學生思考“如此精美的建筑,設計師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學生活動觀看、思考、回答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導入新課,從生活走進化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后續引導學生總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做好鋪墊。環節二: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先讓學生列舉已學過的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反應【討論】這些反應是否適合用來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歸納總結】 (1)反應速率適中。(2)制取的氣體比較純凈(或容易提純)。(3)原料易得,價格低廉。【演示實驗】稀鹽酸稀硫酸塊狀大理石粉末大理石碳酸鈉粉末學生活動(1)書寫已學過的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反應(2)討論,引發思考(3)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規則。觀察實驗,并選擇制取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 設計意圖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分析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規則,為以后學習實驗室制取氣體建立模型。在模型的引導下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反應原理。環節三:教師活動[出示表格] 比較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發生裝置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裝置氧氣二氧化碳比較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性質,選擇收集裝置相同條件下,與空氣的密度比較是否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收集裝置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溶于水,與水反應氧氣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略大不易溶于水,也不與水反應 學生活動填寫表格,思考分析,選擇發生裝置圖分析、交流、表達、歸納。 填寫表格,思考分析,選擇收集裝置圖分析、交流、表達、歸納。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碳單質的化學性質。(1)常溫下的穩定性。(2)闡述: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與化學性質的關系。(3)歸納:“結構一性質一用途”三者之間的關系。設計意圖在上述比較的基礎上,分析實驗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發生裝置及收集裝置有什么不同,并設計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總結出制取氣體一般思路和方法,實現了從個別到一般思路轉化。環節四: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教師活動通過對比實驗室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的反應原理。利用所給的儀器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為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給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教師將所提供的儀器打印在透明膠片上的,并剪成單個儀器的圖片,每個小組一套;小組合作設計完成之后,教師將各小組設計的作品用實物投影進行展示, 學生活動各小組將討論設計的方案,用透明膠帶將所選擇的儀器圖片粘結在一起,制作成實驗裝置圖學生進行交流評價,指出各小組設計的作品的優點和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拼接,組裝,小組內交流,評價每套裝置的優缺點,該活動的落實,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驗技能的提高、鞏固。環節五:動手操作,總結步驟。教師活動請各小組任意選擇一套裝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并通過觀察思考你所選擇的裝置是否存在缺點?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般步驟。教師引導下對裝置進行優化學生活動:學生在動手實驗。總結: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步驟。發現問題:放藥品少的,收集不滿;放藥品多的,收集滿一瓶氣體后,裝置中還有剩余的藥品仍在繼續反應。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請同學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物品,設計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裝置,教師給設計了這些作品的學生開放實驗室,讓他們自己用自己設計的作品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并將這些裝置收藏在學校實驗室中。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透明膠片制作的化學儀器圖”作為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將醫療、生活中的廢棄物作為教學資源進行開發,使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教學反思與改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本節課的核心意圖之一。(1)教師以冬奧會代表性建筑作為教學資源創設學習情景,并“授于”學生“化學設計師”之名,其作用有:第一、使學生成為本節課學習的“主人翁”,在教學的開始就建設了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課堂環境。第二、引發學生產生“化學實驗的設計也需要創造性”的思想,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學生才敢于在后面的學習中進行大膽的創造性的思考和設計,培養了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的精神。(2)教師用“透明膠片制作的化學儀器圖”作為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模擬真實”的設計空間,又比真實的儀器使用起來方便了很多,從而為學生提供了發散思維的空間,正是這種發散思維的空間才使學生產生了創造性作品。雖然這個作品還有缺陷,可是在教師“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竟然又創造性的進行改造,使一個原本不能用的裝置變成了一個節約藥品的裝置。由此可見,本節課中這個“透明膠片制作的化學儀器圖”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本節課的作業——課外實踐活動,則將醫療、生活中的廢棄物作為教學資源進行開發,使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從課內延伸到課外。(4)本節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作品給予展示的機會,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的肯定,對學生的創意給予高度的贊揚,這些適時、適度的課堂教學評價極大程度的激發了學生創造的欲望,從而成為學生在化學學習中不斷產生創造欲望的源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