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模擬卷(考試時間:10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測試范圍:七年級上冊1~10課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下面地圖中北京人遺址對應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北京人、山頂洞人都是我國境內著名的原始人類。想要獲得他們生活的第一手資料,主要通過( )A.神話傳說 B.考古發掘 C.學者推斷 D.史書記載3.歷史圖片是生動鮮活的歷史事件的實景再現。在下列圖片中,反映出我國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陶器上的稻穗紋 ②魚紋彩陶盆 ③干欄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房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某校七年級(2)班同學在學習某一專題時搜集了以下三幅圖片。據此推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A.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 B.原始先民使用的生產工具C.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 D.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狀況5.“華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 )A.發祥地是黃河流域 B.交通便利,創造了眾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黃帝創立 D.雜居相處,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6.“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這是《呂氏春秋》中一段記載,描述了傳說時代的一名治水英雄的什么治水方法( )A.建堤壩 B.疏通壅塞 C.建水利工程 D.搬遷移民7.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發現了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夏王朝二里頭遺址有宮殿建筑群和手工業作坊。安陽殷墟有商王和奴隸主的大型墓葬區等。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 )A.早期人類的進化和演變的規律 B.奴隸制國家形成和分封制確立C.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組織能力 D.階級社會內部權力和財產分配8.下表為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這些器物均有“龍”的元素。這說明( )三星塔拉遺址 紅山玉龍(內蒙古) 陶寺遺址 彩繪龍紋陶盤(山西) 齊家文化遺址 凸堆龍紋紅陶罐(甘肅) 良渚遺址 龍首玉鐲(浙江)A.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強C.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點 D.當時社會階級分化明顯9.下面是小紅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③處應該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10.有學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國,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鞏固和擴大。”這說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鞏固了西周統治 B.確立了等級制度C.實現了富國強兵 D.促進了民族交融11.春秋時期,魯國向周天子朝貢7次,其中魯國國君親自去的有3次。同時魯國卻向齊國朝貢11次,朝貢晉國20次。這說明( )A.周王不是魯國宗親 B.周天子勢力與齊、晉勢力差不多C.周王室地位已經衰落 D.魯國國君是春秋霸主12.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于葵丘會盟,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但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這反映了( )A.宗法等級制度已徹底瓦解 B.齊桓公以尊王來鞏固霸業C.齊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確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穩固13.從西周時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到戰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統治者踐行儒家仁政思想 B.戰國時期的社會相對和平C.各國采用郡縣制進行管理 D.鐵制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14.商鞅把全社會激勵體系向農戰聚焦,最大限度地發掘、調動了全社會的潛力。通過把秦國綁到戰車上,商鞅把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諸侯談之色變的“虎狼之國”。秦國這一社會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商鞅變法( )A.確立縣制 B.禁止私斗 C.獎勵耕戰 D.編制戶口15.戰國時期,社會風雷激蕩,戰火連天,出現了七個主要的諸侯國,其中位于最南端和最西邊的是( )A.齊國、魏國 B.燕國、秦國C.趙國、韓國 D.楚國、秦國16.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戰爭頻繁,社會動蕩,出現了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下面所列舉的戰役中,發生于戰國時期的有( )①長平之戰 ②牧野之戰 ③鄢陵之戰 ④桂陵之戰 ⑤馬陵之戰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⑤17.“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戰國時期某項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它是( )A.都江堰 B.大運河 C.坎兒井 D.靈渠18.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墨子的思想中體現了這一特點的主張是( )A.“仁”和“禮” B.無為而治C.兼愛、非攻 D.實行“仁政”19.面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政權更迭、生靈涂炭的亂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統一的歷史證明,最適合當時社會形勢的方案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20.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雖有曲折,但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他意在說明秦的統一( )A.加強民族交融 B.促進了各地聯系C.加強了中央集權 D.順應了時代潮流21.十八大三中全會以來,習李新政的亮點之一是反腐力度的加強,提出“打老虎,加強對官員的監管。在秦朝時,負責“打老虎”( )A.丞相 B.刺史 C.太尉 D.御史大夫22.以下一組文物圖片的主題應為,秦朝( )A.鞏固統一的措施 B.青銅工藝的進步C.推行統一的貨幣 D.鐵制工具的出現23.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者直接發生時所產生或者記錄的資料;后者是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詮釋。下列各項中,屬于研究秦朝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馬俑 B.《資治通鑒》的記載C.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D.電視劇《大秦帝國》24.《過秦論》中描述:“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滅亡的根本原因( )A.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 B.外族侵略與戰爭頻繁C.秦朝的殘暴統治 D.經濟崩潰與財政困難25.公元前209年,900多個農民被征發去漁陽戍守長城,因路遇大雨未能按期到達。其領隊人帶領他們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這里的“領隊人”是( )A.項羽、吳廣 B.陳勝、吳廣 C.項羽、劉邦 D.陳勝、劉邦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 【讀圖說史百萬年人類史】(1)如圖中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位于 處;(1分)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位于 處。(填寫圖中字母即可)(1分)材料二 【讀圖說史一萬年文化史】(2)將圖1、圖2、圖3考古發現與推論對應。(劃線處填寫推論中字母即可,3分)考古發現 推論圖1: ;推論A:出現制陶業,改變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樸素的審美觀念。圖2: ;推論B:先民過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環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異。圖3: ;推論C:出現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開始原始農業及原始農耕文明。材料三 【史料實證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外城組成。城內外祭壇上有權貴墓地,隨葬著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城內有高等級墓地,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 二里頭遺址,發現于河南偃師,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中有宮殿建筑群。在遺址中發現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3)根據材料三,指出三處遺址考古發現的共同點。(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2分)(4)根據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煉一個主題。(2分)27.夏、商、周是我國早期國家產生和發展的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飛躍。某興趣小組以“王朝更替·制度創新”為主題進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9分)材料一 【王朝更替】朝代 建立時間 開國君主 都城 亡國君主夏 A 禹 陽城 桀商 約公元前1600年 湯 毫(后遷殷) B西周 公元前1046年 C 鎬京 周幽王(1)請完成表格內容,記住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3分)A: B: C:材料二 【制度創新】朝章國典,制度創新 ①堯舜禹時期,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②從啟開始,王位按照家族血緣關系世代繼承下去③周王朝通過“授民授疆土”而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④秦朝開創的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材料二中序號②的制度是我國古代哪一制度?(1分)材料三(3)人物圖反映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1分)該制度有什么作用?(2分)(4)通過夏、商、周時期王朝更替的探究,你有哪些感悟?(2分)28.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7分)材料一圖1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 圖2 春秋末期穿有鼻環的牛尊(1)根據材料一,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2分)它們的出現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2分)材料二 商鞅入秦變法,結合秦國具體情況,制定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乃至風俗習慣等各項法律, 商鞅變法的意義重大而深遠,“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2)根據材料二,歸納商鞅變法的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中激勵人們“勇于公戰”的措施。(2分)商鞅變法對秦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分)材料三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墨家 ① 主張“兼愛”“非攻”,提出要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②”,認為取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③ 莊子 強調順應自然和民心(3)閱讀材料三的表格,寫出材料中的①、②、③分別代表什么?(3分)材料反映的是戰國時期的哪一局面?(2分)(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2分)29.某校七年級同學分成三組,以“秦朝”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一起參與,完成探究。(13分)探究一 第一組同學對秦朝的興衰進行了時間軸的梳理。(1)根據第一組同學梳理的秦朝發展時間軸,寫出方框中A、B、C處的內容。(3分)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公元前221年是什么世紀?(1分)探究二 第二組同學對秦朝的政治制度進行了總結,并繪制了示意圖。(2)探究二中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寫出該政治制度的創立者。(1分)為鞏固統一,他在經濟、文化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探究三 第三組同學對秦朝的滅亡進行探究,整理了以下圖片及材料。圖一秦代的刑具 圖二《大澤鄉起義》 秦朝全國人口有2000萬,秦始皇北筑長城征調三十耳南戍五嶺又五十余萬,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又七十余萬,加上修馳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調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占到總人口的15%。有時男子不夠征調還役及婦女,形成“丁男披甲,丁女轉輸”。(3)探究三中的圖片反映了秦朝走向滅亡的原因是什么。(2分)結合探究,選取其中兩個史實加以說明。(2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B A D B C C C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D C D C A C D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D A A C 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11分)【答案】(1)A(1分) B(1分)(2)C(1分) B(1分) A(1分)(3)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發現了墓葬;發現了禮器等。(2分)重要意義: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2分)(4)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2分)27.(9分)【答案】(1)A:約公元前2070年(1分) B:商紂王(1分) C:周武王(1分)(2)制度:世襲制。(1分)(3)制度:分封制。(1分)作用: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2分)(4)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2分)28.(17分)【答案】(1)新現象:鐵制農具、牛耕。(2分)作用: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2分)(2)特點: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思想、習俗等方面;持續時間長;影響深遠。(2分)措施: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2分)影響:加速了秦國的社會轉型;實現了富國強兵;為秦的統一奠定基礎。(2分)(3)①墨子;②仁政;③道家。(3分)局面:百家爭鳴。(2分)(4)時代特征:社會動蕩與變革。(2分)29.(13分)【答案】(1)A:公元前356年(1分) B:秦朝建立(1分) C:公元前207年(1分) 時間:公元前3世紀。(1分)(2)中央集權制度。(2分)嬴政。(1分)經濟方面: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化方面:統一文字。(2分)(3)原因:秦朝的暴政。(2分)說明:秦朝刑罰殘酷;徭役繁重,如北筑長城;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修馳道等;秦的暴政,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