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第1單元《小小科學家》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認識科學家的工作,知道科學家是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認識到自然界的很多奧秘已經被科學家發現,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科學探究:通過“滾小球”實驗,能夠有所發現,理解對比實驗的基本原理。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和總結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體驗與其他同學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成為小小科學家。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認識科學家的工作,知道科學家是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教學難點:通過“滾小球”實驗,認識到我們也能做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三、教學準備教具準備:帶有凹槽的可調節坡度大小的軌道鋼珠(或玻璃球)絨布課件(包括科學家介紹、實驗視頻等)活動手冊環境準備:確保實驗區域整潔、安全,準備好必要的衛生用品,以防實驗過程中發生意外。四、教學過程(一)課程引入導入新課: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么花會開?為什么草會綠?為什么鳥會飛?為什么天會黑嗎?”(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追問:“那么,是誰幫我們揭開這些神秘的自然現象呢?”(引導學生回答“科學家”)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科學家,看看他們是如何工作的,并且我們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做一次小小的實驗,探索科學的奧秘!”(二)認識科學家的工作介紹科學家:定義科學家:“科學家是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進行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展示科學家圖片(如愛因斯坦、霍金、袁隆平、珍妮·古道爾等),并簡要介紹他們的主要成就和工作方式。討論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引導學生討論:“科學家是怎樣工作的呢?他們通過哪些方式來發現大自然的奧秘?”(觀察、實驗、記錄、發現等)認識中國科學家:特別介紹中國科學家(如袁隆平、珍妮·古道爾等),讓學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和科學家的偉大。(三)實驗:滾小球過渡語:“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像科學家一樣,自己動手做實驗,探索科學的奧秘呢?”(激發學生興趣)提出問題:“面對這個普通的小球,你們想研究什么呢?”(引導學生提出研究問題,如“小球怎樣才能滾得遠?”)設計方法:引導學生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法,明確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強調對比實驗的重要性,即控制變量(如坡度、小球大小等)的一致性,以觀察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結果。進行實驗:教師示范實驗步驟,并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和觀察結果。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并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展示溝通:各組學生展示實驗數據和結論,并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發現,如“小球從坡度大的地方滾下比從坡度小的地方滾得遠”等。(四)拓展與延伸空氣占有空間的實驗:簡要介紹實驗原理和方法,并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驗證。通過實驗讓學生理解空氣占有空間的概念,并激發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討論未知科學之謎:播放世界十大未解之謎的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科學現象的原因和可能的解釋。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鼓勵他們將來成為科學家去解開這些未解之謎。(五)總結與反思總結本課內容:回顧本課學習的科學家及其主要成就和工作方式。總結“滾小球”實驗的發現及其意義。反思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和不足之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建議,以便在后續的學習中不斷改進和提高。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完成活動手冊上的相關練習和記錄自己的實驗感受。鼓勵學生回家后與家人分享本課學習的內容和自己的實驗發現。五、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引入生活化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再通過介紹科學家和動手做實驗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點,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科學學習中獲得成長和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