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七年級初一歷史期中考試答案1-5 BBABD 6-10 BAADA 11-15 CBDCA 16-20 DBDCC21.(12分)(1)答案: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多元一體(豐富多樣);不斷傳承。(寫出兩點滿分4分)(2)《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體現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4分)(3)四羊方尊反映了當時商朝人們生產生活狀況,手工業發展水平,具有歷史價值; 四羊方尊做工精美,造型優美,形態栩栩如生,具有藝術價值。(4分)(14分)(1)夏;世襲制(2分)(2)勞動,沒有自由,被買賣、屠殺,殉葬。(三點即滿分3分)(3)分封制;鞏固周王朝統治;齊。(6分)(4)世襲制取代禪讓,家國一體;社會分裂為奴隸主和奴隸兩大階級;奴隸受到奴隸主剝削;等級森嚴;國家疆域遼闊。(三點即滿分3分)23.(14分)答案:(1)新現象:出現鐵犁牛耕。影響: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4分)(2)以德治國、以法治國(4分)(3)歷史意義: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分)(4)因素:國家政策,生產工具的改進,思想解放,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等。(寫出2點滿分2分)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初一期中考試試卷 歷史說明:本卷為開卷考試卷,答題時可參閱教材或其他資料,必須獨立完成,不得傳遞資料或討論,否則以作弊論處。考試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單選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他們從自然界取來火種,燒烤食物、照明、御寒。最能證明這一結論的是( )A.神話傳說 B.考古發現的燒骨 C.史書記載 D.影視音像類資料2.為了真實了解和體驗中國遠古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某校七年級(1)班同學進行了一次長途旅行,圖一是他在旅游景點拍攝的一張模擬遠古居民生活場景的照片。他到達的旅游景點應位于圖二地圖中( )A.①處 B.②處C.③處 D.④處3.某校七年級(2)班同學在學習某一專題時搜集了以下三幅圖片。據此推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A.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B.原始先民使用的生產工具C.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D.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狀況4.考古學家將類似于黃河中游地區仰韶遺址的遺址類型統稱為仰韶文化,其在農業上以種粟為主,制陶業則以表面有彩繪的彩陶最為著名。下列遺址中,屬于仰韶文化的是( )A.河姆渡遺址 B.半坡遺址 C.良渚遺址 D.大汶口遺址5.《禮記·禮運》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我國古代的什么制度( )A.世襲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禪讓制6.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頌。大禹治水的事跡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 )A.英雄主義精神 B.無私奉獻精神C.愛國主義精神 D.民族主義精神7. 2024年掀起龍年尋“龍”熱潮。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再次走進大眾視野,被譽為“華夏第一龍”,彰顯了二里頭文化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此文物可以用來研究(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東周文明8.據史書記載,盤庚遷殷后,“行湯之政”,出現了“百姓由寧(安寧),殷道復興”的政治局面,從此商朝結束了動蕩歲月,迎來了全面發展的嶄新時期。據此可知,商朝“嶄新時期”出現主要得益于( )A.穩定的政治統治B.充足的水源保障 C.強大的軍事實力 D.堅固的城池防御9.夏、商、西周滅亡的原因都是因為統治者對其統治下的人民施以暴政,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從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 )A.要以嚴刑峻法治理國家 B.要強化對人民的控制C.要處理好和周邊國家的關系 D.得民心者得天下10.楚莊王經過長期的斗爭,憑借強大的武力吞并了楚國周圍的一些小國,伐陸渾之戎時駐扎在洛,在周朝的疆界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卻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從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王室衰微,諸侯強大 B.禮法破壞,百家爭鳴C.王室內訌,等級不再 D.尊王攘夷,走向統一11.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平王東遷的時間換作世紀年代表示為( )A.公元前7世紀70年代 B.7世紀70年代C.公元前8世紀70年代 D.公元前7世紀80年代12.下圖是戰國銅壺,壺身刻有水陸攻戰的圖案。可以得出戰國時期的歷史信息是( )A.銅質農具在農業中普遍使用B.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C.戰國時期達官貴人喜歡用銅器陪葬D.各諸侯國統治者生活奢侈13.進入戰國之后,內遷戎狄蠻夷人口大幅增加,并逐漸融入華夏族。如楚國人就不再被視為蠻夷。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為廣泛的族群。由此可知,戰國時期( )A.諸侯國之間的矛盾緩和 B.親疏貴賤等級減弱C.族群之間矛盾基本解決 D.華夏認同觀念增強14.商鞅把全社會激勵體系向農戰聚焦,最大限度地發掘、調動了全社會的潛力。通過把秦國綁到戰車上,商鞅把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諸侯談之色變的“虎狼之國”。秦國這一社會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商鞅變法( )A.確立縣制 B.禁止私斗 C.獎勵耕戰 D.編制戶口15.“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戰國時期某項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它是( )A.都江堰 B.大運河 C.坎兒井 D.靈渠16.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響最深遠的是( )A.獎勵耕戰 B.承認土地私有 C.廢除舊貴族特權 D.建立縣制17.如圖空白方框處應填的主題是( )A.中國境內早期文明的起源B.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大變革C.中國古代思想學術大繁榮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18.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說:"百家爭鳴的局面,是中國秦以前學術思想最燦爛的時期"。出現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會安定,經濟高度繁榮 B.儒家思想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C.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 D.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19.為響應黨中央厲行節約的號召,許多單位加入到反對“舌尖上的浪費”的“光盤”行動中。早在戰國時期,提出“兼愛”“非攻”“節儉則昌”“淫佚則亡”主張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韓非子20.下表是漢字“魚”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 )A.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B.漢字的內涵十分豐富C.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D.漢字有多種造字方法二、材料分析題(共3小題,21題12分,22題14分,23題14 分,共40分)21.中華文明歷史悠久,輝煌燦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經歷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專家們在浙江良渚遺址、山西陶寺遺址和河南二里頭遺址等地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傳承,自此不再僅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每一塊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上,都深深鐫刻著文化自信。——《五千年!每一塊基石都鐫刻著文化自信》閱讀材料一的圖文,概括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有何特點。(4分)材料二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本書托名“黃帝”,真實作者不詳。書中基本內容約寫成于戰國后期,到西漢時一直有增補修訂。《黃帝內經》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對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的關系等進行闡釋,主張治療疾病要順乎自然,要對癥下藥。---《人教版七上歷史教材》(2)根據材料二,回答《黃帝內經》的地位及其體現的道家思想。(4分)材料三 四羊方尊是禮器,用于祭祀,也是酒器。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展示了禮器中的至尊氣象,是商代青銅造型藝術的精品。商四羊方尊整個器物用泥范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3)分析材料三文物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4分)22.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禹最初想傳位給伯益,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兒子啟拒不接受傳統的舉賢禪讓做法,取代禹生前推舉的繼承人伯益,直接繼承了禹的王位。------《人教版七上歷史教材》(1)禹建立的王朝是什么?材料一中取代禪讓的制度是什么?(2分)材料二 商朝時,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奴隸。奴隸被迫在農田上集體耕作,在手工作坊里做工,在貴族家中勞動,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奴隸主可以隨意把他們轉讓、買賣,乃至屠殺,用來作為祭祀祖先的祭品。 ------《人教版七上歷史教材》(2)概括商朝奴隸受到哪些壓迫。(3分)材料三(3)材料三中圖一、圖二共同反映了西周時期實行的哪一政治制度?西周為什么實行這一制度?圖二中B是哪一個諸侯國?(6分)(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國奴隸社會時期的特點。(3分)23.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時期我國農業領域出現的變化以及其帶來的影響。(4分)材料二 (2)寫出材料二中體現了哪些治國主張?(4分)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史記·李斯列傳》(3)根據材料三并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4分)(4)綜合以上材料,概括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docx 海南省海口某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