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新課導入第5課【學習目標】①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②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時空坐標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第 部分壹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標準:影響:血緣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 ——《禮記》積極:世官制給貴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權的機會,保證了貴族世代效忠王朝,穩定了統治,在當時有進步意義。消極:重血緣、輕才能,形成貴族政治,不利于調動其積極性,不利于長遠發展。注意:世官制≠世卿世祿制世官制即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職,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擔任某一固定官職。世卿世祿制是爵位和祿田的世襲制度,父死子繼,世代相襲。(2)春秋至戰國:薦舉制和軍功制背景:標準:方式:影響: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才能、軍功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①打擊貴族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②有利于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適應了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薦舉(自薦)毛遂自薦薦舉(他薦)鮑叔牙舉薦管仲問題思考:世官制為何被取代?先秦時期選官制度變化趨勢?(1)原因: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緣固化);②世官制受到沖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需要尚賢擇能;③在思想領域,尚賢擇能的觀念在春秋時期也蓬勃起來。(2)趨勢:由看重血緣向看重能力轉變。(3)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以法為教”是先秦法家主張的專以國家政策法令為教育內容的制度;“以吏為師”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學習法律。途徑:目的:實質:評價: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統制輿論,鉗制思想,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摒棄諸子學說,專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專斷、專制。◎睡虎地秦簡《語書》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會地位,然而造成文化專制,造成了嚴重的倒退“明主之國,無書簡以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戰國)《韓非子》(4)漢朝:察舉制方式:標準:先考察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孝廉、茂才、舉薦知識拓展: 漢代官員其他選拔制度(1)積功勞為官:官吏升遷制度,官吏以累計功勞取得升遷的資格。(2)征辟制: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由皇帝征辟和公府、州郡征辟兩種。征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①常科(定時)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②特科(不定時)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材料一 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漢書·百官志注》材料二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三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晉書·段灼傳》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察舉制的評價。積極:①注重品行才學,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②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局限:①容易任人唯親,滋生腐敗;②選官權被世家大族操縱,后期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5)魏晉:九品中正制背景:時間:方式:標準:衰落: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 ,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地方輿論被世族壟斷;察舉制弊端暴露,選舉不實;人員流動大,察舉失去社會基礎。設置中正(本籍在中央人高官的人擔任)、品評人物(評定士人資品,寫出評語“狀”)、按品授官(吏部授官)隨著士族的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材料一 在實行察舉的兩漢之際,還有考試這樣一個輔助性的環節,到了魏晉時代,居然倒退到全憑中正官作出一個模糊評語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沒有考核標準,結果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華《帝制往事》材料二 (教材的史料閱讀)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晉書·段灼傳》材料三 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閥閱 , 非復辨其賢愚。所以劉毅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南朝至于梁陳,北朝至于周隋,選舉之法雖互相損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開皇中方罷。——杜佑《通典》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九品中正制的評價。(1)積極:①早期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人才;②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③ 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學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2)消極:后來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形成門閥士族政治。(6)隋唐至清:科舉制(1)隋唐:創立與發展背景:內容:過程:①門閥士族衰落,九品中正制不適應社會需要;②封建經濟發展,寒門庶族地主勢力壯大,積極要求參政;③統治者重視選拔人才,以擴大封建統治的基礎;④中央政府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打擊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地位。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唐玄宗 武則天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2)兩宋: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熟)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背景:表現:(1)商品經濟的發展;(2)世家大族的衰落;(3)政府重文輕武,文官政治的政策①“取士不問家世”,錄取人數大大增加;②嚴格考試制度,“鎖院”“糊名”“謄錄”等,更公平、嚴密。③考試程序和內容有了明顯的變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試制度、以經義取代詩賦,注重真才實學。(3)元朝:蒙古傳統和科舉制①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②隨著上層統治者漢文化素養的提高,1313年宣布次年開考,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③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的官員比例也不高。延祐復科 元朝恢復科舉的歷史事件。皇慶元年(1313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國的17處考場,舉行鄉試。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繼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廷試),史稱“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4)明清:鼎盛、八股取士背景:生源:內容: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從四書五經中命題,考試采用八股文,評價標準規范、統一;實現南北卷制度。1905年廢除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比對偶文體闡發經義的科舉考試之法。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長短、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文章分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格式非常嚴格,但內容空泛,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合作探究:為什么說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善的選官制度?(1)科舉制之前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質上是一種推薦制度,更具主觀性。科舉制通過公開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有利于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更具客觀性和平等競爭性,擴大了統治基礎。(2)科舉制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封建王朝統治的鞏固與穩定。(3)科舉制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推動教育的發展。殿試圖材料: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否則雖富不榮....因此之故,前清時代,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三:(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材料四: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明)顧炎武:《日知錄》【合作探究】結合材料談談科舉制的影響?積極: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推動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深遠影響。局限:八股取士禁錮人們思想,抑制了科學的發展;過于側重學問標準,忽視對品德的考察;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影響深遠。歸納綜合: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時期 制度 標準 影響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春秋戰國 (商鞅變法) 軍功爵制秦朝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兩漢 (漢武帝) 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曹丕開始推行) 九品中正制隋唐—明清 科舉制才學血緣才能;軍功大小孝廉(品德和才能)法家思想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貴族政治形成)廢除貴族特權;提高軍隊戰斗力。為兩漢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后期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思想文化專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期門閥士族壟斷用人權。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推動教育的發展。演變趨勢選官方式:由世襲、推薦到考試,趨向公平、公開、公正。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演變為學識才學,趨向科學和公平。選官權力:選官權從地方到中央,體現中央集權加強。實質: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制度第 部分貳縣郡中央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以考核結果的優劣來決定對官員的賞罰升降負責核實政績的虛實御史(1)秦漢:上計制內容:作用: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御史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考核大都流于形式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雖然曹魏、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門閥士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階層。東漢豪強世族是其前身,以莊園經濟為基礎,累世經學,世代高官,“門生故吏遍天下”。門閥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九品中正制的實行。東晉時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臻于鼎盛。門閥士族制度確立后,為確保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大講郡望、譜學,嚴禁士庶通婚,形成嚴格的等級劃分。(3)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吏部考核機構:考核方式:尚書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四善凡考課之法有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舊唐書》(4)宋: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宋代定期勘驗官員已定升遷的制度稱為“磨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臺設考課司,共掌考核,標準:“四善四最”。“四善”:沿用唐制,為德義、清謹、公平、勤恪。“四最”:是斷獄平允、賦人不擾;均役屏盜、勸課農桑;賑恤饑窮、導修水利;戶籍增衍、整治簿書。(5)明朝:考滿和考察名稱 含義 目的考滿 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官員任現職滿三年稱“初考”,滿六年稱“再考”,滿九年稱“通考”。 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考察 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6)清朝:京察和大計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清朝: 考核標準:四格八法四格:守、才、政、年四個方面 (操守、才干、政務、年齡)八法:官員不合格的八個方面(貪、酷、不謹、罷軟無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標準秦漢魏晉南北朝 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計制土地人口、財政收入、治安情況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制定了嚴格的考核制度政績考滿和考察政績、貪酷和不作為京察和大計才能、操守、政務(1)考核法規趨于完善;(2)考核方式趨于細化,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別考核;(3)考核標準道德、才能與功績相結合;(4)考核流程日趨嚴格。歸納總結思考:完成表格,分析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發展趨勢及其認識發展趨勢:積極:一定程度監督作用;提升良好素養,推動政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會秩序良性發展。局限:本質是維護君主專制“只唯上,不唯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等現象。啟示:對于當今社會建立更加科學、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員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中國古代官員的監察制度第 部分叁1.秦漢:御史大夫(1)秦朝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地方:監御史)目的 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主要內容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影響 巡視監察制度一直延續下來。(2)漢代建立了巡視監察制度——刺史制度漢朝監察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刺史特點:分區域設專職監察官;監察官“位卑權重”;代表中央,定期巡視;2.隋唐:御史臺、御史大夫(1)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監察系統。(2)地方:十道監察區,監察官巡回監察。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十五道,每道派監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3.宋朝:監察制度的強化階段中央:御史臺,長官為御史大夫,臺諫合一;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設四監司、通判。中央 監察通判四監司“臺”是御史臺,“諫”是諫官。在前代,臺諫職事不同,御史主糾彈百官,諫官主諫正皇帝,分職很嚴。而到宋代,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開臺諫合一之端,為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發展。4.元朝肅政廉訪司從宋朝提點刑獄司[憲司]發展而來, 名稱改變意味著監察范圍擴大,相當于宋朝四監司整體監察職責,常駐地方,同時受御史臺及其外派行御史臺的領導。(1)中央:設御史臺(監察中書省和臨近的幾個行中書省)(2)地方:①行御史臺:監察其他行中書省②肅政廉訪司:監察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這是中央、省、市(縣)三級監察體系的開端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行使監察權。5.明清明朝 都察院監察御史 負責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都只是正七品官員,品級雖低,但權力很大。六科給事中 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清朝 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為皇帝“耳目風紀之司”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 朝代 中央 地方秦 監御史漢朝隋唐兩宋元朝明朝清朝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臺御史臺、臺諫合一御史臺都察院、六科都察院十三州刺史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道監察區,派監察官巡回監察地方劃分路為監察區(四監司、通判)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御史巡按各省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1.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察。2.為專制皇權服務。監察的對象是各級管吏,皇帝不受任何監督。3.監察官位卑權重,以輕制重。4.監察方式多樣。御史臺模式督察院模式標志著監察制度的職能和權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對臣下的監督、控制上來,君主專制加強。歸納總結實質:維護君主專制,鞏固中央集權的工具。思考:完成表格,分析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和實質作用: ①利于整頓吏治, 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 提高行政效率;②利于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課堂小結實質: 三大制度始終圍繞著皇權的強化、中央集權的加強而不斷變化,是鞏固封建統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