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郡中學2024年下學期高二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CCBBBDADDABDDA1.B【解析】根據材料“發現了多組大型建筑基址”可知,考古學家在寶墩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多組大型建筑基址,推測其為宗廟等公共禮儀性建筑的組成部分,這表明在寶墩文化時期,已經具備了類以早期國家的組織能力和社會分工,故遠B項;禮樂制度是西周時期確立的,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大型建筑的功能,而非城市建筑的規制,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考古發現寶墩古城遺址中有多組大型建筑基址,說明其有較強的組織能力,但不能說明政治權力的集中,排除D項。2.C【解析】根據材料“急行文書…必須立即送達”“普通文書也要于當日送出,不能積壓”等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文書制度要求不論是急行文書還是普通文書都要及時送達,不可滯留、積壓,這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文書傳遞的時效性,有利于國家行政管理運轉,故選C項;材料強調文書“傳遞”的時效性,沒有提及文書執行的效采,不一定能夠直接擴大政府的“影響力”,排除A項:強調文書的時效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項:文書是傳達政令的,不能夠直接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排除D項。3.C【解析】“川”字在南北朝之前僅指“水道、河流”,但在《魏書》中的地名如牛川、寧川、敕勒川里,“川”被賦予了鮮卑語中“荒野、荒灘草原”的含義。這種變化表明,隨著民族的交融,不同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使得原有的漢字意義得到了擴展和豐富,從而增添了文化內涵。因此,這種民族交融的過程為文化內涵帶來了新的元素和深度,故選C項;南北朝時期的江南開發與本題材料無關,排除A項;題目僅僅描述了“川”字在民族交融中詞義的變化,沒有涉及統一基礎的問題,排除B項;題干討論的是地名中字詞意義的變化,而非文學題材的拓展,排除D項。4,B【解析】“更無親族在朝中”強調當時科舉選拔并非完全公平公正,門第親族依然對官員選拔具有較大影響,故選B項:“朝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強調的是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A項:“十七人中最少年”這首詩來自白居易,強調科舉考試并無年齡限制,只有白居易自己是最年少的,排除C項:“賺得英雄盡白頭”強調太宗皇帝制定了長遠的諜略,用科舉考試的辦法,籠絡天下有學問的人,體現的是科舉制度對人才選拔的重要性,無法體現讀書人在政治地位方面的變化,排除D項。5.B【解析】根據材料“經縣令呂陶審問后,三人服罪”“與其捐半供佛,局(何)若遺姊,復為弟,顧不美乎”可知,呂陶的審問、判決、勸解體現了宋代司法的情理法交融特,點,故選B項;“較大隨意性”不符合題意,應為“相對合理性”,排除A項;“土地兼并”概念不清,土地兼并指地主為了擁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種手段,巧取豪奪讓擁有土地的農民變賣自己的土地和房產淪為佃農,與材料“龐某的三個姐姐侵占其田”相悖,排除C項:“三教合一”不符合史實,應為“儒家倫理”,排除D項。6.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康熙利用“紅票”,目的是打探曾派往西洋的欽差的信息,是清朝與歐洲交流的一個歷史見證,體現此時清朝與西方存在交流,故選B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康熙的“紅票”是發往歐洲的一封公開信,交給洋商,目的是打探曾派往西洋的軟差的信息,未涉及與西方某一具體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表述,排除A項;結合所學清朝康乾盛世后期,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廢除了”表述錯誤,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朝貢貿易是基于禮儀與外交關系建立起來的一種貿易制度,按照朝貢制度,周邊國家定期向明朝朝廷進貢特產和貴重物品,同時向皇帝表達忠減和臣服,而作為回報,明朝朝廷會賞賜貢品的相應價值或回賜禮物給朝貢國家,材料強調康熙利用“紅票”,打探曾派往西洋的欽差信息,兩者主旨不符,排除D項。7.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總理衙門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外交事務的奏請,針對外交形勢的變化,提出相應的國家治理措施,如將教案納入地方官考成、要求直省疆吏刊刻條約供官員參閱,并將是否熟悉條約作為官員升降的依據,這反映了晚清時期中國外交的變化及其對國家治理產生的影響。這些舉措通過對國家治理的調整,以適應新出現的外交環境,故選D項;清政府中樞機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化的標志是總理衙門的設置,排除A項;雖然材料中提到了官員考核的內容,但這并非總理衙門的主要職能擴展,而是其在特定時期針對外交形勢變化,對政府官員考核提出的實施建議,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政府應對外交變化的反應,并未提及宗藩體制的瓦解,且從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落關系逐漸解體,排除C項。8.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晚清到民初再到抗戰秋瑾的形象出現由受害者形象到草命先烈再到女草命家的轉變,這是因為晚清統治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導的儒家思想,強調男尊女卑,而秋璞作為革命家,積極投身女權運動,被視為異端,遭到社會反對,因此晚清秋瑾形象是男女蘋命的無辜受害者,民初隨著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秋瑾成為推動中華民國建立的重要力量,因此民初作為革命先烈的秋瑾形象出現,抗戰爆發后為適應抗戰需要,秋瑾作為女革命家的形象出現,綜合可知,從晚清到民國,受政治環境影響秋瑾形象發生轉變,故選A項;秋瑾形象不一定是從文化作品中呈現,排除B項;社會輿論影響晚清秋瑾形象,但沒有影響民國時期秋瑾形象,排除C項;秋瑾形象在民初沒有受到婦女運動影響,排除D項。歷史參考答案(長郡版)一1長郡中學2024年下學期高二期中考試歷史命題人:安嵐審題人:李智審核人:王強山本試題卷包括選擇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時量75分鐘,滿分100分。得分: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給選項中升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涂在答題卡上)1.考古學家在距今4300一3700年的寶墩古城遺址內陸續發現了多組大型建筑基址,這些建筑基址規模大,筑坑規矩、筑網清晰、規格較高,單體面如積均在200平方米以上,應為寶墩文化時期類似宗廟的大型公共禮儀性的建筑的組成部分。據此可知,寶墩古城遺址時期擬A.禮樂制度開始萌發B.具有早期國家特征C.城市建筑形成規制D.政治權力趨于集中2.秦朝《行書律》中規定:文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急行文書,另一類為普通文書。急行文書包括皇帝詔書,必須立即送達,不可有片刻滯留。普通文書也要于當日送出,不能積壓。由此可知,秦朝文書制度齡A.有利于擴大政府影響力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聲C.利于國家行政管理運轉D.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書》所載牛川、寧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則是鮮卑語“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義項,并沿用至今。這表明A.江南開發縮小了南北差距B.文化交流奠定了統一基礎C.民族交融豐富了文化內涵D.民族內遷拓展了文學題材4.以詩證史是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下面有關科舉考試的詩句與歷史結論對應正確的是選項詩句歷史結論A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士農工商界限被打破B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科舉選拔標準存在缺陷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科舉取士有年齡限制D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讀書人政治地位提升歷史試題(長郡版)第1頁(共8頁)5.據《宋史》載:銅梁人龐某狀告他的三個姐姐侵占其田,經縣令呂陶審問后,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報”,呂陶勸龐某道:“三姊皆汝同氣,方汝幼時,適為汝主之爾。不然,亦為他人所欺。與其捐半供佛,曷(何)若遺姊,復為弟,顧不美乎?”這反映出當時A.司法審判具有較大隨意性B.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點C.土地兼并沖擊了傳統秩序D.法律滲透三教合一理念6.下圖所示為“康熙的紅票”,是康熙帝發往歐洲的一封公開信,使用滿、漢、拉丁三種文字印刷于紅紙上,發給來到廣州的西洋商船,請洋商帶回歐洲,意在探聽康熙曾派往西洋的兩組欽差的音信。這表明當時清政府A.謀求與西方建立外交關系B.已卷入到中西交流之中C.廢除了對外閉關自守政策D.試圖擴大朝貢貿易體系7.下表為清政府總理衙門奏請“籌辦夷務”的部分內容,對此解讀正確的是時間主要內容1870年奏請將教案納人地方官考成1875年奏請飭令直省疆吏刊刻條約,分發府縣官員參閱1877年奏請敕令各省督撫將是否熟悉條約作為官員升降懲處的依據A.中樞機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化B.總理衙門職能擴展到官員考核C.外交近代化導致宗藩體制瓦解D.外交變動引發國家治理的調整8.同盟會成員秋瑾(1875一1907)就義后,在清末社會輿論的推動下,以“男女革命”的無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現;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黨及后來的國民黨為其構建了“革命先烈”的政治形象;抗戰爆發后,為了動員全國婦女投身抗戰,秋瑾以“女革命家”的政治符號出現在國民黨領導的婦女運動中。秋瑾的形象轉換主要受A.政治形勢的影響B.文學作品的影響C,社會輿論的影響D.婦女運動的影響歷史試題(長郡版)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高二期中CJ).pdf 歷史試卷(高二期中CJ).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