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32講 中古時期的的歐洲 講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32講 中古時期的的歐洲 講義

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32講 中古時期的的歐洲 講義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5—14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世界各國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
具體表現:
1.政治上:歐洲從王權、教權和城市自治并行,到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大帝國得以發展;在亞洲,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后成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國;南亞的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先后興起;東亞的日本和朝鮮學習唐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在非洲,以加納、馬里和桑海為代表的古國先后興起;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則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
2.經濟上:西歐封建莊園盛行,城市工商業經濟繁榮,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封建主;亞歐帝國的工商業經濟發達,城市繁榮,商貿往來頻繁;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農作物,但經濟總體落后。
3.思想文化和科技上:區域文化特色鮮明。西歐城市大學得以發展,但天主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亞非歐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為文化交流中心;東亞的日本和朝鮮逐漸成為“中華文化圈”的組成部分;美洲的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認識這一時期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年份 試卷 考點
2024 甘肅卷 中世紀的巴黎大學
湖北卷 中世紀歐洲城市的發展
山東卷 中世紀的歐洲行會
浙江卷1月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
北京卷和湖南卷 拜占庭帝國文化
2023 浙江卷 羅馬法
全國新課標卷 拜占庭的興衰
湖北卷 西歐封建莊園;近西方的法律制度淵源
北京卷 中世紀城市自治
2022 浙江卷 羅馬法
遼寧卷 王權的加強
海南卷 中世紀城市自治
命題分析:
1.考查知識點:中古西歐的城市、拜占庭帝國及羅馬法,歐洲的莊園經濟等;
2.考查形式:以選擇題為主,非選擇題主要考查中西對比,重視儒家文化圈產生的影響。
備考建議:
重點關注:中古西歐的政治、經濟,中古西歐的城市自治、拜占庭帝國及羅馬法等。
理解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王權的加強和基督教會的地位。
時空定位及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考點1:西歐封建社會
考點2: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考點3:拜占庭與俄羅斯
教學過程:
概念解析:
中古時期 (世界歷史上的5—14世紀一般稱為“中古時期”)
1.中古時期:
世界歷史上的5--15世紀一般稱為“中古時期”。
歐洲地區:指歐洲的封建社會,分西歐和東歐。
2.中世紀:
(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的這段時期。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于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
3.歷史分期:
考點1:西歐封建社會
(一)形成的背景:
1.西羅馬帝國滅亡;
2.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基礎上,5—15世紀,西歐進入封建社會。
(二)主要特征(內容):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1)含義:
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2)背景:
①社會:社會動蕩;
②經濟:自然經濟的產物(自給自足);
③現實: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
④日耳曼民族傳統。
(3)內容:
①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②封臣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③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4)特點:
①以土地為紐帶;
②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③不可越級統治,層級間相對獨立,王權相對有限(只對直接分封的上一級效忠);
④契約關系,雙向權利義務。
問題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你如何評價歐洲的封君封臣制度。
材料一 在這民生凋敝、暴力肆虐、劫掠橫行的時代,地方的力量就是最有效的力量。……地方自治雖然并不意味著王權的喪失,但卻意味著國王“聲稱”擁有的權力通常比他實際擁有的權力更大。
——《歐洲中世紀史》
材料二 國王、皇帝或教會等理論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對其領土實行有效管轄 ,而直接行使管轄權的當地貴族又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這就很容易引起國王與貴族 、王國政府與地方諸侯之間,以及貴族、諸侯之間爭奪權力的斗爭。
——許二斌《中世紀歐洲戰爭起因類型計量分析》
材料三(西歐)在封建主義制度下,沒有一個人是之高無上的統治者。國王和百姓、領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種契約。每個人都對他人負有某種義務。如一人違約,義務也就中止。如果一個封臣拒絕履行他應盡的義務,國王有權強制執行。如果一個國王侵犯了封臣的權利,封臣們也可以聯合起來反對他。封臣們組成國王的議事會,國王應按封臣們的勸告行事。如果封臣們認為國王濫用他的權力,可以對他進行限制。
——(美)帕爾默《現代世界史》
提示:
(1)積極:
①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
②有利于封建農奴制的推行,促進西歐封建經濟的發展。
③給王權加強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統一的力量。
④體現出契約精神、有限王權,是近代社會契約論的理論淵源
(2)消極:
①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②導致西歐王權軟弱(被封臣和教會分走)。
能力提升: 歐洲封君封臣制與中國分封制的比較。
2.經濟:莊園與農奴制度
(1)莊園概念:
指鄉村的田園房舍。中世紀出現帶有防御設施的莊園宅邸,大廳為莊園主的會議廳和佃戶集會的場所。
(2)莊園性質:
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3)莊園興衰:
9世紀逐漸流行,11世紀遍布歐洲,14世紀后衰敗。
(4)莊園構成:
(5)莊園特點:
①經濟上:自給自足,相對封閉;
②政治上:擁有自己的法庭,維持社會秩序;
③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政治單位;
④領主(封建主)是莊園的實際統治者。
(4)評價:
積極:
①經濟:促進農業發展,為封建社會提供經濟基礎;
②政治:維持基層秩序。
消極:
①帶有相對獨立性,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古西歐的割據狀態,阻礙王權的強化;
②對佃戶剝削較重,容易引起佃戶的反抗。
歷史解釋: 莊園法庭
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
評價:莊園法庭維護了領主的利益,維護莊園的秩序;自由農、農奴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領主特權。
知識鏈接: 農業莊園式勞作 (選擇性必修2)
1.背景:
生產力不夠發達,國家權力弱而割據權力強。
2.特點:
①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集中勞作,
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
②經濟生產市場化程度低,勞動者人身依附于莊園主。
3.代表:
(1)羅馬的大型奴隸制莊園;
(2)中古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
(3)中國魏晉南北朝時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問題思考: 中世紀西歐農民與中國古代農民有什么區別?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比較農奴和奴隸的異同,說明中古時期西歐生產關系的變化。
材料一 它(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和羅馬大地產不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在現代意義上,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更重要的是,盡管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
——[美]羅伯特·E·勒納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與古代的奴隸身份相比,農奴的地位稍為高些。農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習慣,他在村社有發言權。最重要的是這些習慣保證了他擁有自己土地的權力,并且可以把土地傳給繼承人。
——【美】布萊恩·蒂爾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
提示:
(1)不同:
①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沒有法律地位,所生產的一切都必須全部交給奴隸主。
②農奴雖然被土地束縛,必須向地主繳納一定的賦稅,但受法律保護,被法律承認,有私有財產。
(2)相同:
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奴隸主或農奴主的壓迫。
(3)說明:
①農奴比奴隸更有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西歐社會生產的發展;
②奴隸制經濟向封建經濟轉變,生產關系進步。
3.思想:基督教占統治地位
(1)概況:
(2)影響:
①教權和王權并立的二元權力體系,相互競爭有糾結滲透,王權受到教權的制約,很難形成專制集權;
② 因文化受到教會控制(神學與科學是對立的),科技少有成就;
③后期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推動宗教改革,王權逐步得到強化。
知識鏈接: 中古西歐文化 (選擇性必修3)
(1)宗教:
①成績:《圣經》及神學。
②地位:基督教文化的載體。
③評價:
A.局限:維護基督教會、封建主統治。
B.進步:思維方式源自古希臘哲學,利于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發展。
(2)文學:
①騎士文學:反映騎士階層的道德和理想(《羅蘭之歌》);
②市民文學:敘述市民家庭的悲歡離合(《列那狐的故事》)。
(3)科技:
因文化受到教會控制(神學與科學是對立的)。
考點2: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中古西歐的王權強化 (政治新變化)
材料一 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
——摘編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14至15世紀,大西洋的經濟開始活躍,并引起系列的社會變化,以英國為例,玫瑰戰爭從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勢力,實現了國內政治的統一,倫敦成為國內統一市場的中心,以倫敦方言為基礎的英語逐漸在全國范圍內通用。1485年開始的都鐸王朝非常主義強化王權勢力,這些都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從1337年到1453年,英法爆發了百年戰爭,戰爭強化了正在生長的民族意識,也使兩國的疆界逐漸明確,由此誕生了最初的民族國家。
——錢乘旦《歐洲文明:民族的融合與沖突》
1.原因:
(1)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2)工商業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形成;
(3)民族意識的覺醒。
2.概況:
①英格蘭:(議會君主制)
國王在與貴族的斗爭中強化權力,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逐步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
②法蘭西:(等級君主制)
國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到15世紀晚期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
15世紀末,經過“收復失地運動”,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知識鏈接: 英國的議會君主制 (選擇性必修1)
(1)背景:
13世紀初,英王約翰奉行的內外政策失敗,遭到貴族、騎士和市民反對。
(2)確立:
13世紀初《大憲章》。其內容:
肯定了國王的的地位和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保障封建主的特權,并適當照顧騎士和市民的利益。
(3)形成:
13世紀中后期多次召開議會,議會權力不斷加強。
14世紀中期,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
(4)特點:
①國王通過議會尋求支持;
②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
(5)影響:
①運用契約和法制的手段,限制了國王的權力,保障了貴族的權利。
②逐漸形成了有限王權的政治理念(王權受議會、法律、各級代表等制約)。
歷史縱橫: 英國議會的起源
在英國,“議會”一詞最初的含義是“談話”,本指國王與貴族交談和談判。1215年,因國王約翰隨意征稅,貴族起兵反抗,迫使約翰簽署《大憲章》。《大憲章》調整了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助于封建統治的穩定。1264年和1265年,英國國兩次召開議會,其中1265年的議會代表中,除教俗貴族和每郡兩名騎士外,各個自由市也派兩名市民參加。到1295年,騎士和市民出席議會得到普遍認可,此后的議會都以該年的議會為榜樣,那屆議會因此被后世稱為“模范議會”。1343年,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組成。兩院獨立議事,廣泛參與政治、司法、立法和財政活動,成為中古英國的重要機機關。
3.影響:
(1)政治:
①結束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②王權集中國家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會對西歐國家的控制,為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③在加強王權的斗爭中,法國和英國出現等級代表制,成為西方近代議會制度的起源。
(2)經濟:
④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⑤葡西王權的加強,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概念解釋: 民族國家
15世紀歐洲開始形成的以君主為核心、民族為基礎,有統一明確疆界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該國家形態的特點是由單一民族或多民族組成,主權獨立,有確定的領土疆域、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民經濟,有全民族通用的語言和國民的文化認同等。專制王權國家可看作是民族國家的早期形式,但專制王權國家主權在君,疆域不定,二者不能等同。
(二)城市的興起:(經濟新變化) 閱讀教材,填寫下表
知識拓展: 大學
1.概念:
“大學”一詞本義是指一個團體或行會。最初與中世紀城市中的手工業行會和商人行會的性質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大學是由教師或學生組成的保護自身權益的團體,后來逐漸用來指專門的教育機構。
2.種類:
一般有四個學院: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藝學院。神學、法學和醫學都是專科院系,以專門職業為取向。完成藝學院學習后,才能進入到自己選擇的專業領域去進修。西歐早期的大學有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等。意大利北部博洛尼亞大學,是以學生組成的社團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社團得到教會的支持,掌握了學校的管理權,負責任免教師,監督教學計劃。對學生成績的評估和學位的授予,則由資深教授掌控。
3.背景:
11世紀之后,由于歐洲商業的復興和城市的發展,基督教教育的社會經濟基礎逐漸動搖,人們厭倦了禁欲主義教育,向往和追求新的教育理想。
4.課程:
(1)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
(2)專業課程:法學、醫學和神學
5.影響:
打破了教會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始教育世俗化的歷史進程,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社會的需要,體現社會進步和教育革新。但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基督教會的束縛。
能力提升: 比較中、西方封建社會城市的不同。
(三)教會的衰敗(文化新變化)(結合選必1 )
王權的強化、羅馬教廷的腐敗等因素使教會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問題探究: 分析“中古西歐是黑暗的還是光明的”?并說明你的理由。
提示:
(1)黑暗:
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長期割據;教權高于王權,王權與教權既結合又有矛盾;
②經濟:封建大莊園和農奴制,相對封閉獨立;
③思想:基督教成為西歐統治思想,控制西歐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束縛人性。
(2)光明:
①政治:王權加強,集權民族國家逐漸形成;
②經濟:城市工商業經濟繁榮,追求自治;
③思想:大學的興起、教育與學術出現新氣象,思想解放。
西歐中世紀在緩慢發展中孕育著新的因素,即將邁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
知識鏈接:
選擇性必修1:
1.中古時期的選官制度 P34
(1)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
(2)后來國王挑選親信,賜予官職,類似于國王和權貴仆從。
2.西歐封建社會的基層治理 P104
(1)莊園:基層單位
由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負責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
(2)城市:
①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由。
②手工業者或商人組成行會或商會,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3)基督教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選擇性必修2: P80
歷史上的疫病
(1)鼠疫
①時間:6世紀時
②地點:地中海沿岸
③影響: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一半。
(2)“黑死病”
①時間:
14世紀時,歐洲鼠疫大流行
②由來:
由于患者身上出現眾多黑斑,故稱為“黑死病”。
③影響:
流行3個世紀,歐洲人口死亡過半,導致勞動力短缺,生產停滯,歐洲許多地區發生嚴重饑荒。
選擇性必修3: P23
中古西歐文化——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
(一)表現:
1.宗教神學:《圣經》
(1)地位:基督教文化的載體。
(2)局限:維護基督教會、封建主統治。
(3)進步:思維方式源自古希臘哲學,利于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發展。
2.文學:
(1)很多素材來自于《圣經》
(2)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
3.科技:
少有成就:因文化受到教會控制。
(二)評價:
消極:中古西歐文化受到教會控制,少有科學成就;
積極: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考點3:拜占庭與俄羅斯
(一)拜占庭帝國(395-1453年)
1.建立:
又稱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首都拜占庭位于歐洲東部,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帝國的首都為新羅馬(即君士坦丁堡)。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拜占庭帝國。
2.興盛:
①經濟: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②領土:一度擴張到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匯攥》、《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權》。
3.衰落:
(1)原因:
①連年征服戰爭嚴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資源;②6世紀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帝國陷入混亂。
(2)表現:
①7世紀中后期,阿拉伯人占領了從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
②13世紀初,西歐封建主組建十字軍東征,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
4.滅亡: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國滅亡。
知識鏈接: 拜占庭文化 選擇性必修3:
1.背景: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1054年,基督教分裂;地處歐、亞、非交界處(基督教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西亞和北非文化)
2.文化成就:
(1)法律:《羅馬民法大全》——評價:①為傳承羅馬法做出了貢獻;②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展影響深遠;③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
(2)文獻:保存了大量希臘古典書籍——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
(3)建筑:圣索菲亞大教堂(羅馬式穹頂)
3.特點
(1)獨特性、包容性、開放性
(2)與宗教密切聯系
(3)融匯東西方文化
(4)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知識擴展: 古代羅馬的法律制度 (羅馬法)
1.共和國早期:習慣法
指未被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之規則的法律。(其缺點是:未以文字符號形式表現出來,具有很大的伸縮性、不確定性和隨意性)。
2.公元前5世紀中期:成文法
指由國家特定機關制定和公布,并以規范性文件形式表現出現的法律。(包括《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等)。
(1)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內容廣泛、法律條文明晰,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保留了大量落后的習俗;注重訴訟程序;訴訟程序僵化;注重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利益;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習慣法的匯編。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產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2)公民法:
公元前3世紀之前的只適用于羅馬公民的羅馬法律,也稱市民法。其特點是注重形式、程序繁瑣、側重于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對于私有財產的保護不太完善;具有狹隘性。
(3)萬民法:
適用于羅馬帝國境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國際法。隨著羅馬對外擴張,版圖的擴展、國際交往的擴大、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僅適用于羅馬內部的公民已經無法適應新變化。主要內容是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度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子女財產權和婚姻中的婦女地位。
3.《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4.自然法:
羅馬法學家西塞羅提出,被譽為“自然法之父”。具體含義:
(1)自然法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
(2)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
(3)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這種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對羅馬法律實踐的理論概括與升華,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
5.評價:
①有利于穩定秩序、鞏固統治;
②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局限性:實質上保障和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選擇性必修1:法律的發展 P49-50(1)“日耳曼法”和教會法:
①中古時期,各日耳曼王國在記載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習慣法的基礎上編纂了一批成文法,稱為“日耳曼法”,作為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
②教會也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
(2)“英美法系”:
①初建:12世紀前后,建立在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這就是普通法。
②發展: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3)“大陸法系”:
13世紀以后,隨著王權的加強,法國統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
(二)俄羅斯帝國
1.發端:
(1)基輔羅斯:
9世紀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一度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
(2)莫斯科公國:
①興起: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并向周圍擴張。
②強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稱沙皇,是近代沙皇俄國誕生的標志;
③結果:到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④民族:東斯拉夫人,諾曼人。后對外擴張形成多民族國家。
⑤宗教:最初信仰多神崇拜,10世紀末,皈依基督教,并宣布其為國教。
歷史解釋: 伊凡四世改革
(1)內容:
①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②實行“特轄領地制”:把全國劃分為特轄區和普通區;特轉區包括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區,以及軍事戰略要地,由國君直轄。特轄區的土地被分封給小貴族;③組成“特轄軍團”:成為國君與大貴族斗爭的得力工具。
(2)影響:
伊凡四世改革鞏固了中央集權并促進了俄羅斯統一國家的最終形成。促進了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俄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增強
俄羅斯文化 選擇性必修3: P24
(1)特征: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2)表現:
①文學:史詩《伊戈爾遠征記》是基輔羅斯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作品。
②宗教: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俄羅斯,逐漸成為專制君主統治國家的工具。
③建筑: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與西歐中古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鮮明對比,被視作東正教的象征。
高考真題演練:
1.(2024·甘肅卷)13世紀,巴黎大學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級神職人員)掌握授予教師執教資格的專有權。之后,教皇頒布諭令,規定主事只能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授予執教資格。執教資格授予權的變化表明,巴黎大學中( )
A.教師擺脫教會管控
B.教師行會地位上升
C.主事權力徹底廢除
D.世俗自由風氣盛行
【解析】 根據材料“規定主事只能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授予執教資格”,可知,巴黎大學的執教資格授予權從主座教堂主事掌握到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這說明巴黎大學中教師行會地位上升,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教師行會的地位提升,主座教堂主事的權力有所下降,但不能由此得出教師擺脫教會管控,這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主事權力是下降,不是徹底廢除,排除C項;材料只能得出教師行會地位上升,不能由此得出世俗自由風氣盛行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4·湖南卷)自6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 )
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
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解析】 根據材料“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可知拜占庭帝國的法律會吸收新加入族群的法律,這說明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D項正確;拜占庭帝國的法律不屬于大陸法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拜占庭帝國的法律會吸收新加入族群的法律,北方族群文化并沒有占據主流地位,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拜占庭帝國的法律吸收了新加入族群的某些習慣法,習慣法并沒有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排除C項。故選D項。
3.(2024·湖北卷)中世紀中前期,地中海地區的主流通貨是拜占庭帝國的蘇勒德斯金幣、阿拉伯帝國的第納爾金幣。自13世紀中葉起,佛羅倫薩的弗洛林金幣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幣取代它們,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主流通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國家興起
B.封建莊園制度的成熟
C.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
D.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解析】 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商業日益繁榮,在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其發行的貨幣也逐漸在地區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D項正確;意大利民族國家興起在這一時期并不明顯,且與貨幣轉變的直接關聯不大,排除A項;封建莊園制度主要關注的是農業生產和社會結構,而金幣流通的變化更多地反映了貿易和商業活動的變遷,排除B項;此時新航路還未開辟,歐洲并沒有大量的貴金屬涌入,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4·山東卷)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學徒、幫工不論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資格就可以成為行會成員;13世紀以后,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出身貧寒的學徒、幫工面臨著更高的入會門檻,行會成員逐漸成為世襲身份。這反映出( )
A.技術革新速度加快
B.市場競爭日益加劇
C.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D.王權對城市的控制加強
【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開放性,普通人能成為會員,13世紀之后,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入會門檻提高,這是因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普通人無法在競爭中勝出,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便逐漸控制了行會,B項正確;這一時期并沒有明顯的技術革新,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行會準入門檻提高,與城市管理體制關系不大,排除C項;這一時期,中世紀城市實現城市自治,王權并未加強對城市的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3·新課標卷)有學者認為,直到13世紀,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現實:他們的皇帝已經不具備所稱的“統治全人類”的能力,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這可以用來說明
A. 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廣泛傳播
B. 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形成
C. 地中海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D. 東羅馬帝國疆域的縮減及國力損耗
【解析】 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東羅馬帝國疆域的縮減及國力損耗,導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認為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D項正確;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最早出現于15世紀,由著名律師傅德斯古爵士明確提出限制君王權力的主張,這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奧斯曼帝國創建時間始于1299年,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形成,13世紀時奧斯曼帝國處于初建階段,排除B項;14世紀前后,歐洲地中海區域的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排除C項。故選D項。
6.(2023·湖北高考)13世紀時,英格蘭的一則小品劇中,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小麥、奶酪、雞蛋和小乳豬的價格。無獨有偶,《田莊總管職責》也提醒領主和總管,羊毛應該論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為單位出售,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上述材料反映英格蘭
A.封建莊園制度已瀕臨崩潰
B.莊園農產品獲利豐厚
C.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
D.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
【解析】 由材料“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可知原來自給自足的莊園,也開始依據市場的規律,尋求農產品價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時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影響到農業,農業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故選C項;13世紀英國的封建莊園并未崩潰,排除A項;材料僅只強調尋求農產品的價格最大化,并不能表現真的能依此獲利,不能得出獲利豐厚的結論,排除B項;圈地運動是英國15世紀至19世紀的土地變革運動,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
7.(2023·廣東高考)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憲章規定了國王對教會財產及諸侯領地所擁有的權利,特別是載明了國王所不能做或決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確規定封建關系的法律文件。該文件
A.明確了君主立憲制的原則
B.體現了王權有限的觀念
C.激化了王權與教會的矛盾
D.維護了市民階層的利益
【解析】 據材料“特別是載明了國王所不能做或決意不去做的事”可知加冕憲章明確規定了王權與貴族之間的權限關系,對王權的權力范圍進行了明確界定,體現了有限王權的觀念,故選B項;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漸確立的時間是在光榮革命之后,當時的英國依然處于封建專制時代,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加冕憲章實際上對王權、教會和貴族的權限進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規范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客觀上有利于緩和王權與教會的矛盾,排除C項;加冕憲章只能一定程度上減輕王權對市民階層利益的侵犯,但是無法保證貴族和教會對市民階層利益的侵犯,排除D項。
8.(2023·北京高考)中世紀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業和手工業重鎮,行會眾多。1413年,該城最高行政機構市政會議討論決定,永遠禁止制造和使用紡絲搓絲機,理由是它會讓該城許多絲織業從業者斷了生路。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該決議不需要封建領主批準 ②工人通過罷工阻止新機器的引進
③行會有效保護了成員的經濟利益 ④該決議重創了機器大工業生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該城最高行政機構市政會議討論決定”說明自治城市科隆擁有一定的特權,該決議不需要封建領主批準,故①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以市政命令的形式阻止制造和使用新機器,而非工人罷工,故②錯誤;“該城許多絲織業從業者斷了生路”說明行會禁止制造和使用紡絲搓絲機,有利于保護成員的經濟利益,故③正確;機器大工業生產出現于工業革命時期(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
思維導圖: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32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扎囊县| 马关县| 达州市| 鄱阳县| 汤原县| 崇文区| 屯门区| 阳山县| 宝丰县| 渭源县| 竹溪县| 志丹县| 黄浦区| 黑水县| 临沧市| 上饶市| 天峨县| 广灵县| 微博| 集贤县| 莱芜市| 沿河| 阿拉尔市| 游戏| 兴化市| 和顺县| 班玛县| 饶平县| 洮南市| 宁海县| 西乌| 会东县| 淳安县| 阜康市| 衡南县| 丰顺县| 龙州县| 分宜县| 绥芬河市|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