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9張PPT)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核心素養政治認同: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征,明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培育制度認同感。科學精神:在實踐中反思各領域既有政策和體制機制方面的限制性條件,科學分析和把握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起止時間: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性1949年--1956年“一化三改”1.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起止時間和標志事件起: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止:1956年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1956年1月18日,上海市舉行了郊區農業生產合作社代表會議。這是代表們紛紛把要求辦高級社的申請書送上主席臺(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曹興華攝天津市公私合營的工廠和商店都掛上了新招牌。這是公私合營盛錫福帽廠掛上新招牌時,職工們和經理集聚在門前互相祝賀。新華社記者袁苓攝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已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至此,中國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伴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新的經濟基礎的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科學文化體制基本形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新中國崢嶸歲月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新華社2019年9月14日【知識梳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時間和標志: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原因: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意義: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為我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材料一:70年前的中國,基礎弱、底子薄,是一個占世界1/4人口的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毛澤東曾感慨:“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2019年9月26日 光明日報 《雄關漫道真如鐵》材料二:只有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才能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下圖為三大改造的情景。議題一: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1.結合所學歷史知識,描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社會狀況2.簡要概括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并說明黨在這個時期的過渡是通過什么方式(和平/暴力)進行的?3.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和意義探究與分享2.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1)內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過渡是通過和平方式進行的(2)特點:建設和改造并舉。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為了在社會改革中保持“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拓展】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1952年,恢復經濟,鞏固政權1953年——1956年,“一化三改”(3)意義: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材料一:新中國之初,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已經掌握了重要的工礦企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的命脈。材料二:新中國之初,民族資產階級有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的意愿,黨可以通過“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確政策,最終引導他們走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材料三:新中國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材料四:1950年,中國通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議題二:從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結合材料,分析從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③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②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3.從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④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相關鏈接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肯定了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在艱辛探索中前進學習要點中共八大的貢獻社會主義的全面展開探索中的嚴重曲折如何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年1956年1978年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艱辛探索時期1954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缺乏經驗和統計資料的情況下,根據毛澤東關于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示精神編制的。經過反復醞釀,前后數易其稿,費時四年,“邊建、邊改、邊學”,終于編成并付諸實施。1957年底,“一五”計劃絕大部分指標都大幅度超額完成。探究與分享“一五”期間,在蘇聯的援助下,我國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興工業部門,如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發電設備、冶金和礦山設備、精密儀表、新式機床、塑料、無線和有線電器材的制造等。我國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化工和軍工企業,構成了我國工業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為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1956年,第一輛國產解放載重汽車出廠川藏公路結合上述材料,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中共八大的貢獻大會討論通過了《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章程》 和 《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至1962年)的建議》。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主要矛盾】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知識詳情【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知識拓展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相關鏈接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在研制“兩彈一星”的過程中,廣大研制人員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體現中國工人階級風貌的大慶精神,就是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2.社會主義的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一次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3.探索中的嚴重曲折——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是指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由毛澤東錯誤發動和領導、被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相關鏈接毛澤東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他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創造性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提出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并確立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指導方針。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4.如何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一個結論】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個飛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肯定】雖然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相關鏈接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不論發生過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么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課堂小結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起止時間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性中共八大的貢獻社會主義的全面展開探索中的嚴重曲折如何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當堂練習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A.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B.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B解析: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規定,即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正確答案是 B。( )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改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A.對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B.土地改革C.生產資料公有制D.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D解析: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正確答案是 D。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了建立( )社會的根本任務,肯定了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A.封建專制 B.資本主義C.社會主義 D.半殖民地半封建C解析:五四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規定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正確答案是C。1953年是我國經濟史上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時起,中國人熟悉了一個經濟術語“五年計劃”,關于這一時期說法正確的是( )①當時社會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社會②我國仍處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③“三大改造”正如火如荼地進行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C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認為,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歷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其完全正確的主要原因在于( )A.它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B.它體現了當時領導人急于強國的主觀愿望C.它是中國“一邊倒”外交政策的必然選擇D.它是中國缺乏建設經驗的一種極端體現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如何鞏固發展這一制度是我們黨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下列對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認識正確的是( )①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鑒戒了蘇聯的經驗教訓②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進行的第一次結合③照搬蘇聯經驗和模式,得到了蘇聯的援助和支持④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C“以蘇為鑒”是毛澤東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之際所提出的一個基本方針,其目的是通過借鑒蘇聯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下列關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說法正確的是(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正式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②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偶然③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的決定性選擇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找到的適合的道路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B完成課后相關練習謝謝觀看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