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 (上) 期中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 (地理) 試題(地理滿分:40 分 地理、生物學考試時間:90分鐘)題號 一 二 總分得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選項“剛剛打開艙門邁向宇宙時,明顯地會感覺到地球就像在頭頂上方懸浮著的球體。”這是來自航天員翟志剛太空漫步后的感受。下圖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讀圖, 完成1~3小題。1. 航天員在太空漫步時,能觀測到地球表面的( )A. 經線 B. 赤道C. 地軸 D. 海洋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越來越準確。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下列用事實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A. 張衡的渾天說 B. 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推斷地球的形狀C.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D. 哥白尼的日心說3. 關于地球這顆“懸浮的球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是一個正球體 B. 是一個兩極略鼓、赤道稍扁的球體C. 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D. 赤道周長約8萬千米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是一顆恒星,它吸引著行、小行星、彗星等圍繞著它運行。讀太陽系示意圖,完成4~5小題。4. 太空探索使我們認識到 ( )A. 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 B. 地球屬于太陽系中的一顆衛星C. 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相似的是月球 D. 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5. 我國進行太空探索的意義主要有 ( )①開發利用太空中豐富的生物資源 ②利用太空的物理環境進行科學實驗③探索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的影響 ④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中國方案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600多年前,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遍訪30 多個國家和地區。讀鄭和船隊到達的國家和地區圖,完成6~8小題。6. 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遍訪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位于 ( )A. 中緯度地區 B. 低緯度地區C. 高緯度地區 D. 南北極圈以內7. 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麥加),其位置最接近( )A. (21°s,40°E) B. (21°s,40°W)C. (21°N,40°E) D. (21°N,40°W)8. 鄭和船隊從古里出發前往忽魯謨斯,其航行方向大致是 ( )A. 東北方向 B. 東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西南方向把地球儀上的地圖像剝橘子一樣“剝開”,可展開為12瓣橘子一樣的平面地圖。讀圖,完成下面9~10 小題。9. 圖中每一瓣地圖的經度跨度為 ( )A. 10° B. 20° C. 30° D. 40°10. 下列大洲在所有橘瓣上都有分布的是( )A. 南極洲 B. 非洲 C. 歐洲 D. 亞洲“東北小凍梨、南方小土豆……” 2023年冬,黑龍江哈爾濱火爆出圈吸引大量游客, 據此完成11~12小題。11. 游客要了解黑龍江省所在的位置應查閱( )A. 中國氣候圖 B. 中國地形圖C. 世界政區圖 D. 中國政區圖12. 游客利用電子地圖前往中央大街,若放大手機屏幕圖像,改變的是地圖中的( )A. 比例尺 B. 方向 C. 圖例和注記 D. 以上三個都不對我們生活的地球,從太空看是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圖為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和海陸面積比例統計圖。讀圖完成13~15 小題。13. 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的分布特點是 ( )A. 海陸分布均勻 B. 海洋連成一體C. 陸地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D. 海洋被陸地分割、包圍14. 關于地球表面陸地和海洋面積所占比例說法正確的是 ( )A. 南半球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B. 地球表面陸地和海洋面積之比為71:29C. 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 D. 地球表面陸地與海洋面積之比為39:6115. 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 ( )A. 大西洋 B. 太平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二、綜合題(本題共3小題,每空1分,共25分)16. 閱讀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8分)資料一 每年的6月22日為夏至。在古時民間是“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備受重視。民間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資料二 圖為全年太陽光線進入教室情況。資料三 圖為地球公轉示意圖。(1) 夏至也是民間很重視的節日,在夏至日這天,太陽光照射到教室是 圖,南極會出現 (極晝/極夜)現象。(2) 根據資料三,判斷地球從A點轉一周回到A點需要的時間為 ,舉例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自然現象有 ;地球運行到B點時,太陽直射在地球 (填寫緯線的名稱),地球從B點移動到C點時,太陽直射點是向 (方向)移動。(3) 我們過冬至時,地球運行在 (填字母) 點,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和黑夜的長短情況為 。17. 讀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8分)(1) 全球陸地共分為 個大洲,其中 洲的面積最大, 洲的緯度位置最高。(2) 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分隔成彼此相連的 個大洋,其中 洋的面積最小。(3) 運河是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4) 赤道橫穿 洲的中部,該洲氣候炎熱。(5) 瀕臨印度洋的大洲有 個。18.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某校同學開展了“繪圖識山”和“看圖識山”地理實踐活動。據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9分)探究任務一:通過浸水實驗“繪圖識山”上圖為同學們利用山體模型做“浸水實驗”,從中觀察和繪制等高線圖的過程。(1) 圖示浸水實驗的步驟,正確的排序應該是 。①將山體模型放置在水槽中,向水槽中注入1厘米深的水。利用實物投影儀俯視模型,觀察模型與水面的交界線輪廓,并在投影屏幕上描畫出該輪廓。②準備一個山地立體模型(也可自行用軟泥捏一個模型) 。③準備一個透明的水槽,水槽外標好刻度表示海拔高度(以1厘米表示海拔100米) 。④多次重復向水槽注水,每次注水深度皆為1厘米; 再依次描畫模型與水面的交界輪廓。(2) 同學們通過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山體模型與水面的交界線就相當于“等高線”。在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高度均 (相等/不等) 。下圖中①、②兩圖為同學們根據山地模型甲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3) ①、②兩圖中能反映模型甲形態的等高線地形圖是 (填序號)。(4) ①圖標注的地形部位中有一處存在錯誤,是 。探究任務二:利用等高線地形圖“看圖識山”地理興趣小組利用暑期進行了夏令營活動。(5) 圖示地區的等高距是 米; 山峰B、D中,海拔較高的是 山峰。(6) 若該夏令營的同學們沿著箭頭所示虛線前進,最費力的路段是 。A. ①②段 B. ②③段 C. ③④段(7) 考慮到如遇大雨天氣可能引發山洪而產生危險,圖示路線①②③④處補給點中,最有可能發生山洪的地點是 處,判斷理由是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