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觀察圖片,對隋唐統治者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少數民族血脈民族交融的結果時空坐標公元960年:趙匡胤建宋公元581年:楊堅建隋公元618年:楊廣被殺李淵建唐公元907年:朱溫滅唐李世民 武則天 李隆基隋二代而亡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五代十國【重點難點】重點:隋唐盛世的表現和對外關系難點:唐代后期和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一)隋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隋文帝楊堅碰撞、交融統一一、隋朝興亡“開皇之治”大事簡表(部分)開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定州縣二級制。開皇五年,詔令全國檢括戶口。開皇七年,于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開皇九年,平陳,免陳朝舊境十年賦稅。開皇十二年,遣使均田。——據《隋書》等勵精圖治政局穩定604年,文帝死后楊廣即位貫通南北2021年·福建新高考(第19題)(二)隋的統治一、隋朝興亡盛極一時,短命而亡材料1:“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陜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賜賚勛庸,并出豐厚,亦魏晉以來降之未有。”——[唐]杜佑:《通典》卷七《食貨志》回洛倉遺址積儲豐富材料2:隋煬帝強調:“今四海既清,與一家無異,朕皆欲存養,使遂性靈。”——《隋書·突厥傳》華夷一家589年統一全國618年隋朝滅亡盛極一時,短命而亡(二)隋的統治一、隋朝興亡時間 大事 民役數量605年三月 營建東都 每月200萬人605年三月 開鑿通濟渠 100多萬人605年四月 開鑿邗溝 10多萬人605年五月 營建西苑 170多萬人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40多萬人607年八月 修筑長城 100多萬人608年正月 開鑿永濟渠 100多萬人608年七月 再修長城 20多萬人612年正月 遠征高麗 300多萬人隋煬帝年號:大業材料:“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疆場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于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饑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隋書·食貨志》大業急勞民傷財隋煬帝自恃強盛,大興土木,卻操之過急、行之過驟,窮奢極欲,窮兵黷武,從而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民不聊生,引發大規模起義。(二)隋的統治一、隋朝興亡短命而亡,影響深遠《汴京懷古二首》節選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材料:(長孫平)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差等,儲之里巷,以備兇年,名曰義倉。——《隋書·長孫平傳》隋洛陽城平面圖隋含嘉倉刻字銘磚唐洛陽城平面圖(三)隋的滅亡一、隋朝興亡問題:如何評價隋煬帝?材料1: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逆天虐民曰煬。——《明謚紀匯編·尊謚一》(唐高祖李淵,定楊廣謚號為“煬”)材料2: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逸周書·謚法》(隋恭帝楊侑,定楊廣謚號為“明”)問題1:分析不同謚號背后的意圖問題2:你更傾向給楊廣定哪個謚號?請結合史實說明貶義詞褒貶皆有李唐王朝議定惡謚貶低前朝皇帝,是出于博得民眾認可,滿足統治合法性的需求,是勝利者的評價手段;楊侑給出的謚號有褒有貶,跟他隋朝王室的身份有關。問題:如何評價隋煬帝?材料3: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 ——司馬光《資治通鑒·隋紀五》材料4:歷史上說隋煬帝很鋪張,經常舉行大規模慶典,這是因為隋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國家,其與周邊的關系使得隋已經變成一個國際性社會,有大量的外來人員出現在朝中,隋煬帝的鋪張是在用各種方法讓外來人員印象深刻。——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編《稽古·貫通·啟新》問題3:司馬光和當代史學家分別以什么標準評價隋煬帝?窮奢極欲有合理性司馬光的評價受當時儒家思想的影響,后世史家則從邊疆、隋唐盛世、大一統等角度解讀隋煬帝的功過。因此,他們對隋煬帝的評價有所區別。問題4:我們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唯物史觀方法: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置于特定的歷史環境;客觀公正,一分為二。標準: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唐高祖 李淵 618-626唐太宗 李世民 627-649唐高宗 李治 650-683唐中宗 李顯 684唐睿宗 李旦 685-689武周 武則天 690-705唐中宗 李顯 705-710唐睿宗 李旦 710-712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建立:618年,李淵,定都長安小組合作探究:唐朝是如何走向強盛的?為什么稱為盛唐?從政治統治、經濟發展、民族關系三個方面進行思考(一)唐的建立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貞觀之治: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武周政治(“貞觀遺風”):繼續勸課農桑,開創殿試和武舉選拔人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開元盛世: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二)政治統治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無字碑”是按武則天本人的臨終遺言而立的,其意無非是功過是非由后人評說,這充分展示了她博大的帝王胸懷與氣魄。因為她臨終前已經歷了被逼退位,早已預見到她身后將面臨的無休止的榮辱毀譽的風風雨雨……宋代洪邁說:“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清代趙翼謂其為“女中英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郭沫若(二)政治統治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農業:曲轅犁—可以調節犁耕的深淺,標志著中國古代犁耕技術的成熟。 手工業發展: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體系;秘色瓷、唐三彩。瓷器大量輸出國外。唐朝絲織技術高,同時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商品經濟發展:1.柜坊(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匯票)出現;從五銖錢到開元通寶;2.唐朝中后期草市、夜市已經出現,商業管理有所松動邢窯白瓷越窯青瓷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三)經濟發展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材料1:(唐太宗認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恰,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資治通鑒·唐紀十三》材料2: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李鴻賓:《論唐朝的民族觀念》【思考】根據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民族觀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觀念:華夷一體,民族平等原因: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的加強;唐朝國力的強盛。閻立本《職貢圖》(四)民族關系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歸納】唐朝民族政策、民族交融方式及特點滅東突厥滅西突厥,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冊封回紇(hē)首領為懷仁可汗冊封靺鞨族的首領大祚榮為渤海君王與吐蕃和親(7世紀)、會盟(9世紀)戰爭設置行政機構和親會盟冊封朝貢(四)民族關系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突厥、回紇 東突厥:唐太宗時期大敗東突厥汗國并俘獲東突厥可汗西突厥: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回紇:唐玄宗時冊封回紇首領為懷柔可汗西域 唐太宗:設置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置北庭都護府靺鞨 唐玄宗時期封其首領為渤海郡王吐蕃 7世紀前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9世紀前期:唐蕃長慶會盟南召 王多經唐朝加封,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學習。(四)民族關系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閻立本《步輦圖》貞觀年間,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四)民族關系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點? 有何意義? 對當今的民族政策有何啟示?材料: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設置羈縻府州,任命該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世襲其職,但必須由中央任命。其賦稅不上交中央財政,戶口一般也不上報戶部。該制度在突厥實施成功后,又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 ——摘編自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等意義:①有利于祖國邊疆開發②有利于民族交融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②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宗教信仰③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該圖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生動畫面。而敦煌地區的人口也由新舊《唐書 地理志》所載的“戶4265,ロ16250”增長為《通典》所載的“戶6395,口32234”,人口幾乎增長一倍。①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政策(四)民族關系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胡餅唐三彩胡人俑“開元來……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競衣胡服”——《舊唐書》民族交融胡旋舞(四)民族關系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唐朝前期,疆域東到大海,西達咸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及南海,空前遼闊。南海諸島及相關領域納入中國的版圖。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指出唐的疆域,思考如此遼闊疆域會給唐王朝帶來怎樣影響?唐朝前期形勢和邊疆各族分布圖(669年)(五)盛世疆域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歷史縱橫】皇帝的溢號、廟號和年號中國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據其生平事跡和地位,為他選擇某個評價性的字詞作為謐號,如漢光武帝、隋文帝,“光武”和“文”都是謚號。皇帝除溢號外大部分還有廟號,即死后在太廟接受子孫祭祀時追尊的名號,如唐高祖、宋神宗。年號是皇帝用來紀年的稱號,如康熙、乾隆。文獻中對于從漢到隋的皇帝,習慣上都用溢號相稱。自唐朝開始,廟號成為皇帝在文獻中最常用的代稱。對于清朝入關后的皇帝,習慣上多用年號相稱。(五)盛世疆域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長恨歌》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全軍皆沒。楊國忠隱其敗,更以捷聞,益發中國兵討之,前后死者幾二十萬人,無敢言者。上嘗謂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力士對曰:“臣聞云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謂無憂也!”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資治通鑒·唐記》唐盛極而衰唐初開邊之后,對當地民族采取羈縻式管理,委其首領自治,駐軍較少。為防御邊疆諸強敵,守住已開拓的疆土,唐廷大量增加邊防駐軍,形成若干邊防大軍區,其長官稱為節度使。節度使本職僅管軍事,然邊地形勢復雜,為重其權,常使之兼管軍儲、財政,進而兼任邊地采訪使,監察州縣。因聯防需要,又時或以一人兼數節度使。于是形成了邊將權重的現象。——張帆《中國古代簡史》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問題探究:閱讀材料,歸納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一)安史之亂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嚴重破壞北方經濟,迫使大量北方民眾南遷,客觀上促進了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參與平叛的將領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權。既得長安,命大索三日,并其私財盡掠之。又令府縣推按,銖兩之物無不窮治,連引搜捕,支蔓無窮。——《資治通鑒·唐紀》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舊唐書·郭子儀傳》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一)安史之亂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謂之姑息之政。蓋姑息起于兵驕,兵驕由于方鎮,姑息愈盛而兵將愈驕。——《新唐書·兵志》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宋史·尹源傳》問題探究六:如何理解藩鎮割據與唐朝衰亡的關系?(二)藩鎮割據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中晚唐都城的新發展因是工賈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長安志》大歷二年五月敕。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墻、接檐造舍等。先處分一切不許。并令毀拆。開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斷。——《唐會要》宵禁制度逐漸取消;坊市分隔的制度開始打破;開市時間根據交易需要延長,出現夜市。背景: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過程: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882年,朱溫降唐,鎮壓起義;907年,朱溫廢唐稱帝,改國號為“梁”,唐朝滅亡。五代:朱溫篡唐后半個多世紀內,中原地區更換了五個短命王朝,大多定都開封。十國:南方地區的十個割據政權。(三)唐朝滅亡與五代十國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五代十國又是一個南北大分裂的時代。我國北方先后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5個短命王朝,史稱“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陽外其余都定都開封。與五代同時,南方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9個割據政權,連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漢,史稱“十國”。(三)唐朝滅亡與五代十國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后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中第一明君,致力于統一大業,立下“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 對內修明政治復蘇經濟,對外南征北戰,擊敗后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史家稱其“神武雄略,乃一代英主也”。可惜在北上攻取幽州時突發疾病,不久去世,僅39歲,其幼子繼位。960年后周禁軍將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改國號為宋,即宋太祖,五代結束。宋朝繼續統一步伐,979年攻滅北漢,十國結束。柴榮五代十國實質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武人亂政是其時代特征課堂小結都城與王朝之間呈現出什么關系?都城作為政權的象征,其興建往往與改朝換代相關;都城作為國家政治中心,為中央統治提供行政空間;都城的形制反映政治理念,都城空間體現權力結構;都城及周邊地區供應了中央王朝,其興衰依賴于王朝的興衰;隋唐帝國的興盛推動長安、洛陽成為東亞都城的典范。本課小結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二、隋唐滅亡一、隋唐盛世三、五代十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一)政治清明(二)經濟發展(三)社會安定(四)民族交融歷史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是有曲折的,但統一是大勢所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