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兼愛》練習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節選自《墨子·兼愛上》)材料二: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①,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奔创搜詯廴苏弑匾姁垡?,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意以為難而不可為邪?嘗有難此而可為者。昔荊靈王好小腰,當靈王之身②,荊國之士飯不逾乎一,固據而后興③,扶垣而后行。故約食為其難為也,然眾為,而靈王說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昔者越王勾踐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進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者不可勝數也。當此之時,不鼓而退也,越國之士可謂殫矣。故焚身為其難為也,然眾為之,越王說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上也。昔者晉文公好苴服,當文公之時,晉國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苴之屨,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故苴服為其難為也,然眾為,而文公說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是故約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難為也,然眾為而上說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鄉其上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我以為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茍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于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節選自《墨子·兼愛下》)【注】①讎:答應。②當靈王之身:當靈王在世時。③興:站起。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鼓而進之A其士B偃C前列D伏水火E而死者F不可G勝數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察,考察、審查,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終必不蒙見察”的“察”意思不相同。B.說,同“悅”,高興、喜歡,與《鴻門宴》中“范增說項羽曰”的“說”意思相同。C.勸,勉勵、鼓勵,與《墨子·兼愛》中“惡得不禁惡而勸愛”的“勸”意思相同。D.“水之就下也”與《〈論語〉十二章》“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之”用法不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認為,醫生必須先查明病根才能治好病,不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就無法醫好它。B.墨子說“愛人者必見愛也”,這與孟子“愛人者,人恒愛之”的觀點具有相通之處。C.在墨子看來,楚人節食、越人赴湯蹈火、晉人穿粗衣服,都是人們取悅君主的行為。D.墨子認為,只要君王喜歡,并用刑罰來威懾,“兼相愛、交相利”主張的推行便不可阻擋。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2)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5.請簡要分析材料一運用的論證方法及其論說效果。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 猶有不慈者乎 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 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 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 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 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墨子·兼愛》)材料二: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br/>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茍君說之,則士眾能為之。況于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 ”(《墨子·若愛》)材料三:巫馬子謂子墨子曰:“我與子異,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于鄒人,愛我鄉人于魯人,愛我家人于鄉人,愛我親于我家人,愛我身于吾親,以為近我也。擊我則疾,擊彼則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我有殺彼以利我,無殺我以利彼。”子墨子曰:“子之義將匿邪,意將以告人乎 ”巫馬子曰:“我何故匿我義 吾將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則一人說子,一人欲殺子以利己;十人說子,十人欲殺子以利己;天下說子,天下欲殺子以利己。一人不說子,一人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說子,十人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說子,天下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說子亦欲殺子,不說子亦欲殺子,是所謂經者口也,殺常之身者也?!弊幽釉唬骸白又詯豪?若無所利而不言,是蕩口也。”(《墨子·耕柱》)6.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凡天下禍篡A怨恨B其所C以起者D以不相愛E生也F是以G仁者H非之。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惡施不孝”中的“惡”讀wū,相當于“何”“怎么”;“人必從而惡之”中的“惡”讀wù,意為“憎惡”。B.“視弟子與臣若其身”,其中的“弟子”是“弟弟、子女”的意思,和《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意思不一樣。C.在“猶有大夫之相亂家”中,“亂”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混亂,擾亂”,與“既以非之,何以易之”的“非”用法相同。D.“此何難之有”是賓語前置句,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居則曰:不吾知也”的句式相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從反面立論,認為社會禍亂起因于人們不相愛,然后從反面論證,最終推導出唯有兼愛方可止亂致治的正面結論。B.材料二中,當仁者不認同墨子的觀點時,墨子通過舉例來論述自己的理想藍圖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C.材料三中,墨子把巫馬子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與之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展現出了自己的辯護技巧和思想方法。D.墨子在先秦諸子中,表達風格自成一家,一方面追求語言的淺顯,邏輯的嚴密和結構的層次感;一方面又反復論說,務求把意思說得清楚明白。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2)擊我則疾,擊彼則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10.結合墨子的觀點,分析材料三中巫馬子思想的不同之處。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墨子 兼愛》)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B.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C.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D.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12.下列對文學知識和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與儒家主張“愛人”同源同義。B.盜賊,古人注:“盜賊通名,分而言之:則私竊謂之盜,劫殺謂之賊?!迸c現代漢語中“盜”“賊”的釋義不同。C.室,文中義是指“家”,與杜甫《石壕吏》中的詩句“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中“室”的意義相同。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對他的尊稱,后一個“子”跟“老子”“孔子”“莊子”“孫子”中“子”的含義和用法相同。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開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動亂的根源,否則難達目的,并舉例“醫之攻人之疾者”來證明。B.作者針對當下,批判戰國時代倫理崩壞、諸侯攻伐的社會現實,指出天下動亂不休的起因就在于“自愛”而“不相愛”。C.作者推究“亂”之緣由,用假設正面說理,指出大家將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愛護,就能消除亂象,使天下大治。D.作者直言不諱,一種邏輯貫穿到底,得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總論點,最后鼓勵人們奉行“兼愛”思想。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2)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文本一: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節選自《墨子·兼愛》)文本二: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人也。初仕后唐莊宗,為魏州司錄。魏州稅多逋負,莊宗時為晉王,過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謀攻取而不愛百姓,一旦百姓離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莊宗大加欽重。累遷鹽鐵判官、太仆卿。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誥拜孟知祥為侍中。即以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軍余錢送京師,且制置兩川征賦。是時知祥鎮西川,頗不奉詔。會與季良有舊,遂留之不遣,因請為西川節度副使。事無大小,多與參決。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自是季良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季良通敏,善謀略。董璋時遣人求昏自結,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許也。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長興時,進奏官言唐主欲大發兵討兩川。季良請以東川先取遂閬,然后并兵守劍門,則大軍雖至,吾無內顧憂矣。未幾,唐將石敬瑭因遂閬已破,燒營北歸。軍前馳報知祥,知祥故藏其書,謂季良曰:“北軍漸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過綿州必遁?!敝榇笮Γ鰰局?。由是甚服其智。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為武泰軍節度使。知祥稱尊號,是為后蜀高祖。拜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與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等同受顧命。高祖晏駕,秘未發喪。處回夜過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強侯握兵,專伺時變,義當速立嗣君,豈可徒相泣耶!”遂與處回立后主而后發喪。以擁戴功加司徒,進太保。廣政九年卒,謚文肅。節選自《后蜀列傳·趙季良》)1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古今異義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如“治亂者何獨不然”“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兩句中的“不然”“以為”。B.“莊宗時為晉王”“董璋時遣人求昏自結”兩句中的“時”,都是名詞作狀語,可以解釋為“在當時”“在那時”C.“謀攻取而不愛百姓”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何愛一?!眱删渲械摹皭邸倍际莿釉~,可分別解釋為“愛護”和“吝惜”.D.文言文中表示官職升降任免的詞語很多,如“遷”,指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累遷”指多次升官。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季良是濟陰人,后唐莊宗時擔任魏州司錄,表現出出眾的政治才能,受到莊宗的賞識和器重。B.趙季良與鎮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當他到蜀地擔任三川制置使時,被孟知祥留在當地,沒有返回京師。C.趙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參與決斷大小事務,深得信任,盡心盡力輔佐孟知祥成為孟知祥的心腹。D.趙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為武泰軍節度使,后又被任命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2)軍前馳報知祥,知祥故藏其書,謂季良曰:“北軍漸進,奈何?”19.文本二寫到“季良通敏,善謀略”,其“善謀略”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本概括。二、語言文字運用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兼愛是墨子人文學說的綱領和精髓。墨子說:“上行下效。只要國君實行,下級就會照辦?!钡鎼壑噪y行, ,如果國君喜歡,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那么人們就會實行兼相愛,交相利。晉文公喜歡下級穿粗布衣服,于是下級競相實行。楚靈王喜歡下級腰細、身材苗條, 。墨子把實行社會改良方案的希望, 。但由于墨子的想法和當權者距離太遠,他的努力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三、文言小題21.下列對句子的句式類型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判斷句)B.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定語后置句)C.皆起不相愛。(省略句)D.當察亂何自起?(賓語前置句)2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請事斯語矣 不足以事父母B.故賊人以利其身 賊其君者也C.當察亂何自起 是何也D.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物或惡之23.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怎么B.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攻:治療C.故虧父而自利 而:連詞,表目的D.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以:介詞,用2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治亂者何獨不然 非不呺然大也B.不知亂之所自起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故虧父而自利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D.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四、作文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圣人是把治理天下當作自己的事務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才能對它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就不能進行治理。這就好像醫生給人治病一樣,必須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就不能醫治。治理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必須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不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把治理天下當作自己事務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亂產生的根源。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何啟發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治理混亂的理解。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ADF 2.B 3.D4.(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一定要知道禍亂興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2)我不知道天下的士人,都聽到兼愛的言論就加以否定,這是什么原因呢? 5.①比喻論證:材料一以醫生治病須知根源為喻,形象地說明了治理天下需先識混亂的根源的道理,使論說易于理解。②正反對比論證:材料一通過對比“知亂之所自起”與“不知亂之所自起”兩種治理態度及其結果,鮮明論證了知道根源的重要性。運用對比論證,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說理,使論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說服力。6.BDF 7.C 8.A9.(1)看待別人就像自己一樣,誰還會劫奪財物?所以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又沒有了。(2)打我則我會疼痛,打別人則不會疼在我身上,我為什么不去除自己的疼痛,卻去除不關自己痛癢的別人的疼痛呢? 10.①墨家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兼相愛”思想是一種超越宗法等級、血緣關系的愛,它沒有尊卑、親疏、貴賤的等級差別,不分厚薄親疏?!敖幌嗬钡乃枷胧钦驹诠慕嵌?,提出了對等互報的原則。②巫馬子“以為近我也”,認為愛是有差等的(注意和儒家思想是不一樣的),愛自己要比愛父母、其他家人、相鄰更深,并且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不做對他人有利的事情,這不符合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11.C 12.A 13.A14.(1)弟弟愛惜自己而不體恤兄長,因而傷害兄來追求自己的利益。(2)看待弟弟、兒子與臣子如同自己,為何不慈愛呢?所以不孝不慈愛的人都沒有了。15.A 16.C 17.D18.(1)就像醫生治療人的疾病一樣,一定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于是能治療疾病。(2)前線快馬飛奔送信給孟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對趙季良說:“北方的軍隊正慢慢靠近,(我們)該怎么辦?” 19.(1)勸諫晉王不要強征賦稅,以贏得民心。(2)勸說孟知祥聯合董璋,共同拒唐。(3)提出先取遂閬后守劍門,以防內患的策略。(4)高祖駕崩后,主張速立新君,然后發喪。20. ①是由于國君不喜歡 于是下級拼命節食,束腹裹腰 寄托于當權的國君21.B22.B23.A24.B25.《追本溯源,治亂有方》天下大勢,治亂交替。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致力于探尋治理混亂之法,以期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和諧繁榮。正如材料中所言,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這一深刻的道理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思考治理混亂的道路。治理混亂,首在追本溯源。如同醫生治病,必先診斷病因,方能對癥下藥?;靵y的產生絕非偶然,必有其根源所在?;蛞蚶娣峙洳痪瑢е仑毟徊罹鄳沂猓裨顾钠?;或因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社會風氣敗壞;或因制度缺失,權力濫用,公正不存。只有深入剖析這些根源,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理之策。歷史上,不乏因追本溯源而成功治理混亂的范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天下大亂。孔子洞察到亂世的根源在于禮崩樂壞,于是倡導恢復周禮,以道德教化民眾,試圖重建社會秩序。雖未能實現其政治理想,但他的思想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商鞅則看到了秦國舊有制度的弊端,通過變法改革,確立了新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和軍功爵制,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在現代社會,追本溯源同樣是治理混亂的關鍵。以環境污染問題為例,近年來,霧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如果只是簡單地采取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如限行、關停部分工廠等,雖然能在短期內緩解污染狀況,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深入研究污染產生的根源,如能源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模式粗放、環保監管不力等,才能制定出系統的、科學的治理方案。通過調整能源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加強環保執法等多方面的努力,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要真正做到追本溯源,并非易事。這需要我們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深入的思考能力和勇于擔當的精神。敏銳的洞察力能讓我們及時發現混亂的跡象,捕捉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深入的思考能力則有助于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分析混亂產生的原因。而勇于擔當的精神則驅使我們在面對復雜的問題時,不回避、不推諉,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方案。此外,治理混亂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圣人雖以治天下為事,但治理天下絕非圣人一人之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每一個公民都應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法規,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企業應秉持社會責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社會公益。社會組織應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公眾參與治理。而每一個公民也應提高自身素質,遵守法律法規,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治理混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治理混亂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努力。讓我們以追本溯源為指引,以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動力,不斷探索治理混亂的有效方法,為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奮斗。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