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東省淄博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東省淄博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資源簡介

山東省淄博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卷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
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
(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材料二:
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中。
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這傳統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
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 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為全盤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詩論,想現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中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
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典哲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點。
(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這是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前提。
B.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學術理論,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中國經驗。
C. 當代新詩之所以出現“食洋不化”的病癥,一是因為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二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
D. 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傳統和創新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對此中國詩人要有清醒認識。
C. 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依然可為當代詩歌創作提供營養。
D. 古人論詩用“意在筆先”“空靈”“飄逸”等語,未落實處卻包含鮮活的審美智慧。
3.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 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
B. 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C. 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D. 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
5. 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社 戲 (節選)
沈從文
蘿卜溪邀約的浦市戲班子,趕到了呂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個人,八個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縣裝石灰的空船,到地時,便把船靠泊在碼頭邊。掌班依照老規矩,帶了個八寸大的朱紅拜帖,來拜會本村首事滕長順,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臺,哪一天起始開鑼。
半月來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已傳遍了呂家坪。不過商會會長卻拿定了主意:照原來計劃裝了五船貨物向下游放去。長順因為兒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貨,聽會長親家出主意,也預備裝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邊,隨時有人把黃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進艙里去。戲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園邊不多遠。
兩個做丑角的浦市人,扳著船篷和三黑子說笑話,以為古來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煙,世界既變了,什么都得變。可是三黑子卻想起保安隊隊長向家中訛詐事情,因此只向那個做丑角的戲子苦笑。
長順約集本村人在伏波宮開會,商量看這戲演不演出。時局既不大好,集眾唱戲是不是影響治安?末了依照多數主張,班子既然接來了,酬神戲還是在伏波宮前空坪中舉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戲六天,定二十五開鑼。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請了呂家坪的商會會長,和其他莊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隊隊長、排長、師爺、稅局主任、督察等,到時前來看戲。還每天特別備辦兩桌四盤四碗酒席,款待這些人物。
到開鑼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換了漿洗過的新衣服,荷包中裝滿零用錢,趕到蘿卜溪伏波宮看大戲。因為一有戲,照習慣呂家坪鎮上賣大面的、賣豆糕米粉的、油炸餅和其他干濕甜酸熟食冷食的,無不挑了鍋罐來搭棚子,競爭招攬買賣。婦女們且多戴上滿頭新洗過的首飾,或鍍金首飾,發藍點翠首飾,扛一條高腳長板凳,成群結伴跑來看戲,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雜戲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錢花完,方又扛起那條凳子回家。有的來時還帶了飯籮和針線,有的又帶了香燭紙張順便敬神還愿。平時單純沉靜的蘿卜溪,于是忽然顯得空前活潑熱鬧起來。
長順一家正忙著把橘子下樹上船,還要為款待遠來看戲親友,準備茶飯,因此更見得熱鬧而忙亂。家中每天必為鎮上和其他村子里來的客人,辦一頓過午面飯。又另外燒了幾缸熱茶,供給普通鄉下人。長順自己且換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擺藍寧綢長衫,罩一件玄青羽綾馬褂,舞著那個掛有鑲銀老虎爪的紫竹馬鞭長煙桿,到處走動拜客。
第一天開鑼時,由長順和其他三個上年紀的首事人,在伏波爺爺神像前磕頭焚香,殺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雞,燒了個申神黃表。戲還未開場,空坪中即已填滿了觀眾,呂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開鑼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個套白面具的判官,舞著個骯臟的紅緞巾幅,臺上打小鑼的檢場人叫一聲:“某大老爺祿位高升!”那判官即將巾幅展開,露出字面。被尊敬頌祝的,即照例賞個紅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個賞金用力直向臺上摜去,惹得一片喝彩。當天第一個叫保安隊隊長。第一出戲象征吉祥性質,對神示敬,對人頌禱。第二出戲與勸忠教孝有關。到中午休息,勻出時間大吃大喝。休息時間,一些戲子頭上都罩著發網子,臉上顏料油膩也未去凈,爭到臺邊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觀眾包圍了棚子看熱鬧。婦女們把扣雙鳳桃梅大花鞋的兩腳,擱在高臺子踏板上,口中噓噓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剝葵花子,一面并談論做夢績麻瑣碎事情。下午開鑼重唱,戲文轉趨熱鬧活潑。
掌班走到幾位要人身邊來請求賞臉,在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
大家都客氣謙讓,不肯開口。經過一陣攛掇,隊長和稅局主任是遠客,少不了各點一出,會長也被迫點一出。隊長點“武松打虎”,因為武人點英雄,短而熱鬧,且合身份;會長卻點“王大娘補缸”,戲是趣劇,用意在于與民同樂。戲文經點定后,照例也在臺柱邊水牌上寫明白,給看戲人知道。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號,這個包封卻照例早由蘿卜溪辦會的預備好,不用貴客另外破鈔。
最末一出雜戲多是短打,三個穿紅褲子的小花臉,在臺上不住翻跟斗,說渾話。
收鑼時已天近黃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別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陽拉得長長的,臉龐被夕陽照炙得紅紅的。到處是笑語嘈雜,過呂家坪去的渡頭,尤其熱鬧。方頭平底大渡船,裝滿了從戲場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靜河水中移動,兩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漸在由黃而變紅,由紅而變紫。太空無云處但見一片深青,秋天來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顆長庚星白金似的放著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遠山野燒,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轉成深藍色,已由一片白煙變成點點紅火。……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這種光景中,帶點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無一個人能遠離這個社會的快樂和疲倦,聲音與顏色,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蘿卜溪的酬神社戲,適逢秋天橘子收獲時節,按慣例在伏波宮前空坪中連演六天。
B. 女人們成群結伴來看戲,有的還會帶上飯籮針線或香燭紙張,富有鄉土生活氣息。
C. “打加官”第一個就叫保安隊隊長,可以見出蘿卜溪辦會者對他有所忌憚和逢迎。
D. 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需封賞,會長“也被迫點一出”,此細節暗示了會長的吝嗇。
7. 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開頭寫戲班子如約而至,接下來又寫到“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令人感覺到一種尋常歲月隱約生變的氣氛。
B. 傳統白話小說常以描摹衣飾來刻畫人物,本文寫社戲之日長順走動拜客,就使用了這種筆法來表現長順的鄭重守禮。
C. 最后一段景物描寫,同魯迅《社戲》對歸家途中的景物描寫一樣,都以自然之美襯托了散戲后人們的失落與惆悵。
D. 沈從文這里寫社戲,同他在《邊城》中寫端午節一樣,都是通過對民俗的鋪寫描繪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鄉土社會。
8. 本文是如何描寫社戲的儀式感的?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
9. 文中記述社戲的籌備及演出過程,多處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論:有安常習故,樂于無事之論;有變古更法,喜于敢為之論。樂無事者,以謂守祖宗成法,獨可以因人所利據舊而補其偏以馴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則茍簡怠惰,便私膠習,而不知變通之權,此其所失也。喜有為者,以謂法爛道窮,不大變化則不足以通物而成務,此其所是也;至鑿者則作為聰明,棄理任智,輕肆獨用,強民以從事,此其所非也。
(節選自《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寧元年二月乙卯,上謂文彥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彥博對曰:“譬如琴瑟不調,必改而更張之。”夏四月壬寅朔,詔新除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上曰:“方今治當何先?”對曰:“以擇術為始,陛下每事當以堯舜為法。”上曰:“卿可悉意輔朕,庶幾同濟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極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謂理財無法。丙寅,命司馬光看詳裁減國用制度。光登對言:“國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賞賜不節,宗室繁多,官職冗濫,軍旅不精。”安石曰:“國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財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財之人,不過箕斂以盡民財。”安石曰:“此非善理財者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參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別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條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騰,黎民騷動,請罷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為異論,異論之人倚以為重,則是為異論之人立赤幟也。”光曰:“安石性不曉事而愎。今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呂惠卿以為是,天下皆以為非也。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耶 ”三年三月甲午,光移書安石,請罷條例司,安石答書但言道不同而已。書凡三返。五月甲辰,詔:“近設制置三司條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財利。今大端已舉,惟在悉力應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臺。上乃從其請。光自是絕口不復論新法。
(節選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獨可以因人A所利B據舊C而補D其偏E以馴F致于治G此H其所得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肆,指恣意;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
B. 更張,改換琴弦,重新張設,比喻變革;與“改弦更張”的“更張”意思相同。
C. 因,指沿襲;與《過秦論》中“蒙故業,因遺策”的“因”意思相同。
D. 箕斂,指苛斂民財:其中“斂”與《促織》中“科斂丁口”的“斂”意思相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皇上認為國家之事弊病叢生,非改革不可;文彥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則建議從擇術入手。
B. 樂于無事的人主張固守成法,喜于作為的人則認為舊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C. 司馬光請求廢除條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獲皇上支持,從此閉口不再談論新法。
D. 針對國用不足的問題,王安石主張任用善理財的人,司馬光則認為應節約用度,增加賦稅。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卿可悉意輔朕,庶幾同濟此道。
(2)今大端已舉,惟在悉力應接,以趣成效。
14. 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表現出一位改革家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將進酒
(唐)李賀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注】;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注】鼉(tuó)鼓:用鼉皮制作的鼓。鼉:揚子鱷。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的前五句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描寫了一幅奇麗熏人的酒宴圖,場面絢麗斑斕,有聲有色,給讀者極強烈的感官刺激。
B. 中間四個三字句寫宴上歌舞音樂,在遣詞造句上更加奇妙。僅十二字,就將音樂歌舞之美描寫得盡態極妍。
C. 詩人寫花瓣隨風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麗,都是以死亡為代價的,何等奢侈的美麗!
D. 結尾二句猛作翻轉,出現了“墳上土”的慘淡形象,勸人們不要像劉伶一樣終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16. 有關樂府舊題《將進酒》的作品歷來并不少見,但唯有詩仙李白和詩鬼李賀的詩作堪稱佳品。請簡要分析李賀和李白《將進酒》的相同點,并從意象的角度賞析兩詩的不同點。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采用對仗句式,連用兩個比喻,表達詩人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田園的向往。
(2)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王安石將南朝謝朓的詩句“澄江靜如練”化用為“_________________”,又加之以“_________________”,共同狀寫金陵山川形勝。
(3)宇宙已經存在了138億年,而個體人類一生不過匆匆百年;如果太陽系的直徑相當于從北京到上海,地球只是一粒直徑0.37毫米的塵埃,人的存在更微不足道。古今同理,蘇軾在《赤壁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出同樣的人生理解。
三、語言文字運用(共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沈先生的講課,可以說是毫無系統。他大都是學生的作業,就這些作業講一些問題。沈先生讀很多書,但從不引經據典,他總是憑自己的直覺說話, ① ,從來不說亞里士多德怎么說、福樓拜怎么說、托爾斯泰怎么說、高爾基怎么說。沈先生的講課是非常謙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臺道白式的腔調,沒有一點嘩眾取寵的江湖氣。他講得很天真,甚至很誠懇;聽“懂”了他的話你是會受益匪淺,也會終生受用的。聽沈先生的課,要像孔子的學生聽孔子講話一樣, ② 。
沈先生教創作有一種方法,就是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后感之外, ③ ,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里上燈以后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紹我幾篇這樣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寫的《腐爛》。學生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自己是怎樣寫的, ④ ,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這些書都是沈先生找來,帶給學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課,走進教室里時總要夾著一大摞書。
(節選自汪曾祺《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18. 下列句子中的“就”與文中加點的“就”,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新的國家領導人就職典禮開始了!
B. 他住了三天就走了,我來不及見他。
C. 我們就事論事,不作過度發揮。
D. 就算他親自來了,我也是這個意見。
19. “舉一隅而三隅反”這句古語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 )
A. ①處 B. ②處 C. ③處 D. ④處
2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在標點符號使用及表述等方面有三處錯誤,請進行修改,并將修改后的句子寫在答題卡上。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樓夢》中的人物眾多,且關系復雜。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 ① ,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緣、地緣等為紐帶的熟人社會里,“以‘己’為中心”,“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即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出發點都是“己”,他的人際關系也由親到疏、由近到遠推展開來。《紅樓夢》的人物關系 ② ,他們以自己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會關系形成一個個網絡,每個網絡的大小又與中心的勢力密切相關。例如,賈府這座寶塔頂端的賈母位高權重,以她為中心的網絡自然又大又遠。看看賈母八旬之慶,拜壽者上至皇親國戚、中央及地方長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壽宴就擺了八天。賈府被抄后,這個網絡隨著中心勢力的減弱而迅速縮小。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傳統社會中的生動體現嗎?
可以說,讀《鄉土中國》讓我們從理論層面了解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性; ③ ,又讓我們從感性層面加深對《鄉土中國》的理解。運用互文對讀法閱讀這兩本書,互為表里、相互補充、相互印證,能夠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21.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2. 請根據第一段內容,為“差序格局”下定義。不超過60個字。
四、作文(共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今年九月份,敘利亞總統攜夫人訪華,夫人阿斯瑪因為出眾的風度和高尚的品質而被稱為“沙漠玫瑰”,她在杭州對周圍群眾說:“你們有一個美麗的國家。”阿斯瑪及其對中國的贊美,引發了國人的熱議。
中國之美,體現在風物、習俗、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而最重要的,則是中國的“人美”,另外,中國也習慣用典型的植物來象征人格之美。請結合一種或幾種植物來形象地展示“美麗的中國人”。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山東省淄博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卷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
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
(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材料二:
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中。
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這傳統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
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 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為全盤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詩論,想現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中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
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典哲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點。
(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這是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前提。
B.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學術理論,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中國經驗。
C. 當代新詩之所以出現“食洋不化”的病癥,一是因為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二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
D. 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傳統和創新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對此中國詩人要有清醒認識。
C. 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依然可為當代詩歌創作提供營養。
D. 古人論詩用“意在筆先”“空靈”“飄逸”等語,未落實處卻包含鮮活的審美智慧。
3.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 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
B. 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C. 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D. 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
5. 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意思是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在關注自身的同時還要關注他人,體現了理性思辨換位思考的古代哲學大智慧。②“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體現與時俱進、推陳出新。③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民族性更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體現了特殊到普遍的發展規律。
5. ①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建立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固本健體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②與時俱進。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③借鑒世界優秀文化,外為中用。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D.“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錯誤,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優點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較二者的優缺點,并沒有說哪一個更有生命力。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錯誤,過于絕對,材料二第二段說的是“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可見借鑒西方有價值,但不能“單靠移植西方”。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能力。
材料一說的是要繼承創新傳統文化,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
A.說的是“師古圣賢人”,意思是“應當學習古代圣賢”,沒有體現與時俱進博采眾長。
B.主張以中國傳統儒家倫理綱常為根本,注重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政體不變,只學習西方技術,且不是“文化”方面。
C.說是既要吸取世界的優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與材料一觀點一致。
D.說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盛衰興替這一現象,與材料一觀點不一致。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材料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內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對方,這兩句話體現了換位思考的古代哲學大智慧。
然后結合材料一分析“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的意義。
這兩句話之所以能成為國際社會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裝進準則,是因為這兩句話中蘊含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也就是說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我們除了要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
結合材料一第一段“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可知,《論語》中的這些內容體現了中國人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價值。
結合材料一第二段“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可知,《論語》中的法則推行到國際社會,這是用中國的實踐經驗來解決國際的問題,體現了特殊到普遍的發展規律。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 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 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為全盤西化”“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立足傳統,復興中華傳統文化,找到立身之基。
由第二段“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可知,需要與時俱進,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為我所用。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社 戲 (節選)
沈從文
蘿卜溪邀約的浦市戲班子,趕到了呂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個人,八個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縣裝石灰的空船,到地時,便把船靠泊在碼頭邊。掌班依照老規矩,帶了個八寸大的朱紅拜帖,來拜會本村首事滕長順,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臺,哪一天起始開鑼。
半月來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已傳遍了呂家坪。不過商會會長卻拿定了主意:照原來計劃裝了五船貨物向下游放去。長順因為兒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貨,聽會長親家出主意,也預備裝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邊,隨時有人把黃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進艙里去。戲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園邊不多遠。
兩個做丑角的浦市人,扳著船篷和三黑子說笑話,以為古來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煙,世界既變了,什么都得變。可是三黑子卻想起保安隊隊長向家中訛詐事情,因此只向那個做丑角的戲子苦笑。
長順約集本村人在伏波宮開會,商量看這戲演不演出。時局既不大好,集眾唱戲是不是影響治安?末了依照多數主張,班子既然接來了,酬神戲還是在伏波宮前空坪中舉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戲六天,定二十五開鑼。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請了呂家坪的商會會長,和其他莊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隊隊長、排長、師爺、稅局主任、督察等,到時前來看戲。還每天特別備辦兩桌四盤四碗酒席,款待這些人物。
到開鑼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換了漿洗過的新衣服,荷包中裝滿零用錢,趕到蘿卜溪伏波宮看大戲。因為一有戲,照習慣呂家坪鎮上賣大面的、賣豆糕米粉的、油炸餅和其他干濕甜酸熟食冷食的,無不挑了鍋罐來搭棚子,競爭招攬買賣。婦女們且多戴上滿頭新洗過的首飾,或鍍金首飾,發藍點翠首飾,扛一條高腳長板凳,成群結伴跑來看戲,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雜戲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錢花完,方又扛起那條凳子回家。有的來時還帶了飯籮和針線,有的又帶了香燭紙張順便敬神還愿。平時單純沉靜的蘿卜溪,于是忽然顯得空前活潑熱鬧起來。
長順一家正忙著把橘子下樹上船,還要為款待遠來看戲親友,準備茶飯,因此更見得熱鬧而忙亂。家中每天必為鎮上和其他村子里來的客人,辦一頓過午面飯。又另外燒了幾缸熱茶,供給普通鄉下人。長順自己且換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擺藍寧綢長衫,罩一件玄青羽綾馬褂,舞著那個掛有鑲銀老虎爪的紫竹馬鞭長煙桿,到處走動拜客。
第一天開鑼時,由長順和其他三個上年紀的首事人,在伏波爺爺神像前磕頭焚香,殺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雞,燒了個申神黃表。戲還未開場,空坪中即已填滿了觀眾,呂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開鑼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個套白面具的判官,舞著個骯臟的紅緞巾幅,臺上打小鑼的檢場人叫一聲:“某大老爺祿位高升!”那判官即將巾幅展開,露出字面。被尊敬頌祝的,即照例賞個紅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個賞金用力直向臺上摜去,惹得一片喝彩。當天第一個叫保安隊隊長。第一出戲象征吉祥性質,對神示敬,對人頌禱。第二出戲與勸忠教孝有關。到中午休息,勻出時間大吃大喝。休息時間,一些戲子頭上都罩著發網子,臉上顏料油膩也未去凈,爭到臺邊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觀眾包圍了棚子看熱鬧。婦女們把扣雙鳳桃梅大花鞋的兩腳,擱在高臺子踏板上,口中噓噓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剝葵花子,一面并談論做夢績麻瑣碎事情。下午開鑼重唱,戲文轉趨熱鬧活潑。
掌班走到幾位要人身邊來請求賞臉,在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
大家都客氣謙讓,不肯開口。經過一陣攛掇,隊長和稅局主任是遠客,少不了各點一出,會長也被迫點一出。隊長點“武松打虎”,因為武人點英雄,短而熱鬧,且合身份;會長卻點“王大娘補缸”,戲是趣劇,用意在于與民同樂。戲文經點定后,照例也在臺柱邊水牌上寫明白,給看戲人知道。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號,這個包封卻照例早由蘿卜溪辦會的預備好,不用貴客另外破鈔。
最末一出雜戲多是短打,三個穿紅褲子的小花臉,在臺上不住翻跟斗,說渾話。
收鑼時已天近黃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別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陽拉得長長的,臉龐被夕陽照炙得紅紅的。到處是笑語嘈雜,過呂家坪去的渡頭,尤其熱鬧。方頭平底大渡船,裝滿了從戲場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靜河水中移動,兩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漸在由黃而變紅,由紅而變紫。太空無云處但見一片深青,秋天來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顆長庚星白金似的放著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遠山野燒,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轉成深藍色,已由一片白煙變成點點紅火。……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這種光景中,帶點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無一個人能遠離這個社會的快樂和疲倦,聲音與顏色,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蘿卜溪的酬神社戲,適逢秋天橘子收獲時節,按慣例在伏波宮前空坪中連演六天。
B. 女人們成群結伴來看戲,有的還會帶上飯籮針線或香燭紙張,富有鄉土生活氣息。
C. “打加官”第一個就叫保安隊隊長,可以見出蘿卜溪辦會者對他有所忌憚和逢迎。
D. 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需封賞,會長“也被迫點一出”,此細節暗示了會長的吝嗇。
7. 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開頭寫戲班子如約而至,接下來又寫到“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令人感覺到一種尋常歲月隱約生變的氣氛。
B. 傳統白話小說常以描摹衣飾來刻畫人物,本文寫社戲之日長順走動拜客,就使用了這種筆法來表現長順的鄭重守禮。
C. 最后一段景物描寫,同魯迅《社戲》對歸家途中的景物描寫一樣,都以自然之美襯托了散戲后人們的失落與惆悵。
D. 沈從文這里寫社戲,同他在《邊城》中寫端午節一樣,都是通過對民俗的鋪寫描繪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鄉土社會。
8. 本文是如何描寫社戲的儀式感的?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
9. 文中記述社戲的籌備及演出過程,多處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正面描寫:如寫開鑼時磕頭焚香、殺牲、燒申神黃表等祭拜儀式,體現社戲的儀式感;寫社戲演出的固定內容、順序、打賞等體現其儀式感。②側面烘托:寫人們看戲時服飾打扮的隆重來表現對社戲的重視;寫看社戲時各種賣吃食的熱鬧場景,和長順家請客等內容體現其儀式感;寫呂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場,還備辦酒席款待這些人物來表現社戲的儀式感。
9. ①“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戲的演出時間,演出時的熱鬧場景,演出的程序、打賞、點戲等都跟往年一樣。表明這樣的社戲每年都有,是當時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②社戲的形式、內容幾乎都不變,表明這是一個較為封閉的鄉土社會,是不受外界打擾的世外桃源。③文章暗示了即將發生戰爭的背景,“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反復出現,暗含著作者對這片凈土即將遭受戰爭蹂躪的擔憂。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示了會長的吝嗇”錯,原文“大家都客氣謙讓,不肯開口。經過一陣撐掇,隊長和稅局主任是遠客,少不了各點一出,會長也被迫點一出”,這里的“被迫”是表現會長的謙讓,不能體現其吝嗇。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C.“散戲后人們的失落與惆悵”錯,由原文“可是人人都融和在這種光景中,帶點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可知,景物描寫烘托了散戲后人們的快樂、疲倦和意猶未盡。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小說的內容和寫作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寫:
如“第一天開鑼時,由長順和其他三個上年紀的首事人,在伏波爺爺神像前磕頭焚香,殺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雞,燒了個申神黃表”,通過寫開鑼時磕頭焚香、殺牲、燒申神黃表等祭拜儀式,體現社戲的儀式感;
“開鑼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個套白面具的判官,舞著個骯臟的紅緞巾幅,臺上打小鑼的檢場人叫一聲:‘某大老爺祿位高升!’那判官即將巾幅展開,露出字面。被尊敬頌祝的,即照例賞個紅包封”“第二出戲與勸忠教孝有關”“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號”,通過寫社戲演出的固定內容、順序、打賞等體現其儀式感。
側面烘托:
如“到開鑼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換了漿洗過的新衣服,荷包中裝滿零用錢,趕到蘿卜溪伏波宮看大戲”“婦女們且多戴上滿頭新洗過的首飾,或鍍金首飾,發藍點翠首飾,扛一條高腳長板凳,成群結伴跑來看戲,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雜戲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錢花完,方又扛起那條凳子回家”“長順自己且換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擺藍寧綢長衫,罩一件玄青羽綾馬褂,舞著那個掛有鑲銀老虎爪的紫竹馬鞭長煙桿,到處走動拜客”,通過寫人們看戲時服飾打扮的隆重來表現對社戲的重視,體現其儀式感;
“一有戲,照習慣呂家坪鎮上賣大面的、賣豆糕米粉的、油炸餅和其他干濕甜酸熟食冷食的,無不挑了鍋罐來搭棚子,競爭招攬買賣”“家中每天必為鎮上和其他村子里來的客人,辦一頓過午面飯。又另外燒了幾缸熱茶,供給普通鄉下人”,通過寫看社戲時各種賣吃食的熱鬧場景,和長順家請客等內容體現其儀式感。
“由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請了呂家坪的商會會長,和其他莊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隊隊長、排長、師爺、稅局主任、督察等,到時前來看戲。還每天特別備辦兩桌四盤四碗酒席,款待這些人物”“戲還未開場,空坪中即已填滿了觀眾,呂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通過寫呂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場,還備辦酒席款待這些人物來表現社戲的儀式感。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含義、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蘊的能力。
首先找出帶有這些短語或詞語的句子,如“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戲六天,定二十五開鑼”“因為一有戲,照習慣呂家坪鎮上賣大面的、賣豆糕米粉的、油炸餅和其他干濕甜酸熟食冷食的,無不挑了鍋罐來搭棚子,競爭招攬買賣”開鑼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個套白面具的判官,舞著個骯臟的紅緞巾幅,臺上打小鑼的檢場人叫一聲:‘某大老爺祿位高升!’那判官即將巾幅展開,露出字面。被尊敬頌祝的,即照例賞個紅包封”“戲文經點定后,照例也在臺柱邊水牌上寫明白,給看戲人知道。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號,這個包封卻照例早由蘿卜溪辦會的預備好,不用貴客另外破鈔”。
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出公份子演戲六天”是往年慣例;一有戲呂家坪鎮上各種做買賣的就都來競爭招攬買賣;開鑼后演出“打加官”是固定劇目;要人點了戲后要在臺柱邊水牌上寫明白;正角上場后的包封是由辦會預備好的。
“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詞語表明像這樣的社戲是每年都有的,是當時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給人們帶來了節日般的快樂,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又表明社戲的形式、內容幾乎都不變,這是封閉的鄉土社會的一個縮影,暗示著這里不受外界打擾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環境。
文中有“半月來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已傳遍了呂家坪”,暗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樣年年固定演出的社戲有可能被戰爭打斷,這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也可能被戰爭打破,“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反復出現,暗含著作者對這片凈土即將遭受戰爭蹂躪的擔憂。
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論:有安常習故,樂于無事之論;有變古更法,喜于敢為之論。樂無事者,以謂守祖宗成法,獨可以因人所利據舊而補其偏以馴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則茍簡怠惰,便私膠習,而不知變通之權,此其所失也。喜有為者,以謂法爛道窮,不大變化則不足以通物而成務,此其所是也;至鑿者則作為聰明,棄理任智,輕肆獨用,強民以從事,此其所非也。
(節選自《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寧元年二月乙卯,上謂文彥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彥博對曰:“譬如琴瑟不調,必改而更張之。”夏四月壬寅朔,詔新除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上曰:“方今治當何先?”對曰:“以擇術為始,陛下每事當以堯舜為法。”上曰:“卿可悉意輔朕,庶幾同濟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極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謂理財無法。丙寅,命司馬光看詳裁減國用制度。光登對言:“國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賞賜不節,宗室繁多,官職冗濫,軍旅不精。”安石曰:“國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財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財之人,不過箕斂以盡民財。”安石曰:“此非善理財者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參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別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條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騰,黎民騷動,請罷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為異論,異論之人倚以為重,則是為異論之人立赤幟也。”光曰:“安石性不曉事而愎。今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呂惠卿以為是,天下皆以為非也。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耶 ”三年三月甲午,光移書安石,請罷條例司,安石答書但言道不同而已。書凡三返。五月甲辰,詔:“近設制置三司條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財利。今大端已舉,惟在悉力應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臺。上乃從其請。光自是絕口不復論新法。
(節選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獨可以因人A所利B據舊C而補D其偏E以馴F致于治G此H其所得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肆,指恣意;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
B. 更張,改換琴弦,重新張設,比喻變革;與“改弦更張”的“更張”意思相同。
C. 因,指沿襲;與《過秦論》中“蒙故業,因遺策”的“因”意思相同。
D. 箕斂,指苛斂民財:其中“斂”與《促織》中“科斂丁口”的“斂”意思相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皇上認為國家之事弊病叢生,非改革不可;文彥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則建議從擇術入手。
B. 樂于無事的人主張固守成法,喜于作為的人則認為舊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C. 司馬光請求廢除條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獲皇上支持,從此閉口不再談論新法。
D. 針對國用不足的問題,王安石主張任用善理財的人,司馬光則認為應節約用度,增加賦稅。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卿可悉意輔朕,庶幾同濟此道。
(2)今大端已舉,惟在悉力應接,以趣成效。
14. 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表現出一位改革家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答案】10. BEG
11 A 12. D
13. (1)你要盡心輔佐我,希望我們一同成就堯舜之道。
(2)主要措施已開始實施,百官只有盡力應對,才能促進變法取得成效
14. ①心憂天下,匡正時弊。
②不避眾議,堅持變法。
③敢于革新。
【解析】
【導語】這篇文言文通過兩則材料展現了北宋時期關于變法與守舊的兩種主要觀點及其代表人物的論述。材料一概述了安常習故與變古更法兩種思想的優劣,材料二則具體描述了王安石變法過程中與文彥博、司馬光等人的爭論。文章通過對話和事件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政治改革的復雜性和激烈性,突顯了王安石作為改革家的堅定與智慧,同時也反映了守舊派的謹慎與保守。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只有其才可以憑借對人有利的,根據舊法補充其偏頗的地方,逐漸達到天下大治,這是他們所得到的。
“人所利”作“因”的賓語,故在B處斷開。
“而”連詞,連接“據舊”“補其偏”兩個短語,單獨成句,故在E處斷開。
“致”為謂語,“治”是賓語,“此……也”判斷句,前后斷開,故在G處斷開。
故選BE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錯誤,意思不同,恣意/擴張。句意:輕率恣意單獨行世。/又想往西擴大邊界。
B.正確。句意:有必要改換琴弦。/改換琴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C.正確。句意:沿襲按老辦法做事。/承接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
D.正確,都是“聚斂”的意思。句意:不過是苛斂民財罷了。/向百姓按規定條文聚斂費用。
故選A。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司馬光則認為應節約用度、增加賦稅”錯誤。從原文“光曰:‘善理財之人,不過箕斂以盡民財’”來看,司馬光認為善于理財之人不過是濫收苛捐雜稅之人,對于怎樣增加國用,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悉意”,盡心,全心;“輔”,輔佐;“庶幾”,希望;“濟”,成就。
(2)“大端”,主要措施;“舉”,實施;“悉力”,盡力;“趣”,通“促”,促進;“成效”,取得成效。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由“安石退而上疏,極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謂理財無法”可知,王安石在與皇上的對答中,極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這體現出他對國家現狀的深刻認識與憂慮。他看到了國家的種種弊端,并且將這些問題直接指出,旨在通過改革來匡正這些時弊,展現了他心系天下的胸懷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②在變法過程中,王安石遭遇了諸多反對意見。如司馬光等大臣對他的變法措施提出質疑,甚至引發了“士夫沸騰,黎民騷動”的局面。然而,王安石并沒有因為這些強烈的反對聲音而放棄變法。這體現了他不被外界的非議所左右,堅定不移地推行變法的精神。
③從材料一的兩種觀點來看,王安石屬于“變古更法,喜于敢為之論”的改革派。在材料二中,他積極主張變法,認為“法爛道窮,不大變化則不足以通物而成務”,并且在面對國家的積弊時,他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勇于突破舊有的制度和觀念,大膽地嘗試新的方法和途徑來改變國家的現狀。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現在天下有兩種議論:有安于常規,習慣舊例,以無事為樂之論;有改變古代的禮法,對敢做敢為高興的議論。以無事為樂的人,認為是固守祖宗現成的律法,只有其才可以憑借對人有利的,根據舊法補充其偏頗的地方,逐漸達到天下大治,這是他們所得到的。最糊涂的人則草率簡陋懈怠懶惰,利于私門依仗慣習,卻不知道變通權衡,這是他們所失去的。喜歡有所建樹的人,認為舊法陳腐、窮途末路,如果不經過大的變化就不足以通曉物理人情成就事業,這是他們所認為正確的;至鑿者則自作聰明,丟棄理智,輕率恣意單獨行世,勉強百姓做事,這是他們認為錯誤的。
材料二:
戊申熙寧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對文彥博等人說:“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變革。”文彥博回答說:“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時聲音不和諧,有必要改換樂器上的弦,重新調整安裝。”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詔新上任的翰林學士王安石越級進入皇宮回答問題。皇上說:“現在應該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說:“從選擇方法開始,陛下每每應當效法堯舜處理朝政。”皇上說:“你要盡心輔佐我,希望我們一同成就堯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極力言說數代墨守衰風頹俗的弊病,并且認為理財沒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讓司馬光審閱研究裁減國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馬光回答:“國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過奢靡,賞賜沒有節制,宗室人員用度繁多、官職龐雜而無必要的限制、軍隊的花費不明確。”王安石說:“國家的用度不足,是因為沒有善于理財的緣故。”司馬光說:“善于理財的人,不過是苛斂民財罷了。”王安石說:“這不是善于理財的人。善于理財的人,百姓的賦稅不增加而國家的用度很豐富。”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參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為別為司,名為同制置三司條例。辛巳,司馬光上書說:“現在士大夫們群情激動,百姓不安,請廢除制置三司。”王安石說:“司馬光喜歡不同的意見,有不同意見的人都倚重他,那么這是為有異論的人樹立旗幟。”司馬光說:“王安石性情不通達剛愎自用,現在條例司的所作所為,只有王安石、韓絳、呂惠卿等人認為是正確的,天下人都認為是錯的。陛下難道只和這三個人治理天下嗎?”三年三月甲午,司馬光寫信給王安石,請求廢除條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說兩人的道不同罷了。兩人書信往來多次。五月甲辰,神宗下詔說:“進來設制置三司條例司,本來是用來平均天下的財利。主要措施已開始實施,百官只有盡力應對,才能促進變法取得成效。”司馬光知道自己的言論不被采納,于是請求擔任判西京留守司御史臺。神宗同意了他的請求。司馬光從此之后閉口不言新法之事。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將進酒
(唐)李賀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注】;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注】鼉(tuó)鼓:用鼉皮制作的鼓。鼉:揚子鱷。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的前五句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描寫了一幅奇麗熏人的酒宴圖,場面絢麗斑斕,有聲有色,給讀者極強烈的感官刺激。
B. 中間四個三字句寫宴上歌舞音樂,在遣詞造句上更加奇妙。僅十二字,就將音樂歌舞之美描寫得盡態極妍。
C. 詩人寫花瓣隨風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麗,都是以死亡為代價的,何等奢侈的美麗!
D. 結尾二句猛作翻轉,出現了“墳上土”的慘淡形象,勸人們不要像劉伶一樣終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16. 有關樂府舊題《將進酒》的作品歷來并不少見,但唯有詩仙李白和詩鬼李賀的詩作堪稱佳品。請簡要分析李賀和李白《將進酒》的相同點,并從意象的角度賞析兩詩的不同點。
【答案】15. D 16. (1)相同:①兩詩都借酒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感,李白自信豪放,李賀悲痛郁結。②兩詩都借典故抒懷,李白借“陳王宴平樂”的典故,寫重情狂飲,輕視千金等物質;李賀寫“酒不到劉伶墳上土”,表達及時行樂。③兩詩都描寫了喝酒的場面,李白大氣豪邁,李賀的飲酒場所“羅幃繡幕圍香風”。(2)不同:①李白選取意象大氣,“從天上奔流而來黃河之水”起筆不凡,大開大合,意境壯闊,“五花馬、千金裘、三百杯、斗酒”,場面恣意酣暢,同時通過“高堂明鏡映照的白發”,渲染雄闊、豪邁、悲慨的意境氛圍,抒發了雖懷才不遇,悲壯卻信心不減,激憤而不衰頹,豪放激憤自信的情緒。②李賀選取意象多為珠、玉、花、雨、皓齒、細腰等秀美之物,美器、美酒、美樂、美人,場面豪華柔美,繪聲繪色渲染了柔美、豪華卻又私密的喝酒場面,由樂轉悲,抒發了春光易逝,青春易老,對生死迷惘矛盾,低迷悲愁壓抑悲傷的情緒。
【解析】
【導語】李賀的《將進酒》以奢華的宴飲和美艷的歌舞場景開篇,通過絢麗的視覺和聽覺意象,營造出強烈的感官沖擊。隨后以人生短暫、青春易逝的哲理喚起惆悵,借劉伶形象警示醉生夢死和時間易逝。詩歌融合對人生無常的深思與個體生命價值的感悟。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勸人們不要像劉伶一樣終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錯誤。結尾兩句“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意思是:我奉勸你們要像他們那樣,終日喝個酩酊大醉吧,酒鬼劉伶墳上已經無酒可灑了!由此可見,選項曲解詩意。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意象、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1)相同:
①李賀:“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這兩句寫詩人對生的厭倦,因而勸人終日沉沉大醉,直到如劉伶一般,落得個墳上土為止。這也反映了李賀對自己生不逢時的悲嘆。可見,作者借酒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感,表達了悲痛郁結之情。李白:“千金散盡還復來”,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可見其高度自信;“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作者變客為主,不拘形跡,狂放至極,可見其豪放。所以,兩詩都借酒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感,李白自信豪放,李賀悲痛郁結。
②李白:“斗酒十千恣歡謔”,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作者借“陳王宴平樂”的典故,寫重情狂飲,輕視千金等物質。李賀:“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多喝幾杯,終日酩酊無知無覺也就沒有困擾了。何況哪怕好酒如劉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作者借劉伶的典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想法。所以,兩詩都借典抒懷。
③李白: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罷休,再加上席上“將進酒,杯莫停!”頻頻勸酒,熱鬧至極;“鐘鼓饌玉”,富貴生活“不足貴”,并且放言“長醉不復醒”,可見,李白描寫喝酒的場面,大氣豪邁。李賀:“小槽酒滴真珠紅”寫美酒淅淅瀝瀝槽床滴;“羅幃繡幕圍香風”,寫錦鄉帷簾掛廳堂。可見,李賀也描寫了喝酒的場面。兩詩都描寫了喝酒的場面,李白大氣豪邁,李賀的飲酒場所“羅幃繡幕圍香風”。
(2)不同:
①李白:以“從天上奔流而來黃河之水”起筆,從空間寫起,大河之來,勢不可擋,意境壯闊;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罷休,“將進酒,杯莫停!”頻頻相勸,“斗酒十千”,恣意酣暢;又寫“高堂明鏡映照的白發”,從時間來寫,蘊含夸張,悲嘆人生苦短,渲染雄闊、豪邁、悲慨的意境氛圍。可見,作者選取意象大氣,抒發了雖懷才不遇,悲壯卻信心不減,激憤而不衰頹,豪放激憤自信的情緒。
②李賀:“小槽酒滴真珠紅”“烹龍炮鳳玉脂泣”“皓齒歌,細腰舞”“桃花亂落如紅雨”等句,寫珠、玉、花、雨、皓齒、細腰等秀美之物;“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寫美器、美酒、美樂、美人,場面豪華柔美,繪聲繪色渲染了柔美、豪華卻又私密的喝酒場面。“況是青春日將暮”,由樂轉悲,作者借豐富的意象抒發了春光易逝,青春易老,對生死迷惘矛盾,低迷悲愁壓抑悲傷的情緒。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采用對仗句式,連用兩個比喻,表達詩人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田園的向往。
(2)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王安石將南朝謝朓的詩句“澄江靜如練”化用為“_________________”,又加之以“_________________”,共同狀寫金陵山川形勝。
(3)宇宙已經存在了138億年,而個體人類一生不過匆匆百年;如果太陽系的直徑相當于從北京到上海,地球只是一粒直徑0.37毫米的塵埃,人的存在更微不足道。古今同理,蘇軾在《赤壁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出同樣的人生理解。
【答案】 ①. 羈鳥戀舊林 ②. 池魚思故淵 ③. 千里澄江似練 ④. 翠峰如簇 ⑤. 寄蜉蝣于天地 ⑥. 渺滄海之一粟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羈”“簇”“蝣”“粟”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
三、語言文字運用(共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沈先生的講課,可以說是毫無系統。他大都是學生的作業,就這些作業講一些問題。沈先生讀很多書,但從不引經據典,他總是憑自己的直覺說話, ① ,從來不說亞里士多德怎么說、福樓拜怎么說、托爾斯泰怎么說、高爾基怎么說。沈先生的講課是非常謙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臺道白式的腔調,沒有一點嘩眾取寵的江湖氣。他講得很天真,甚至很誠懇;聽“懂”了他的話你是會受益匪淺,也會終生受用的。聽沈先生的課,要像孔子的學生聽孔子講話一樣, ② 。
沈先生教創作有一種方法,就是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后感之外, ③ ,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里上燈以后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紹我幾篇這樣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寫的《腐爛》。學生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自己是怎樣寫的, ④ ,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這些書都是沈先生找來,帶給學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課,走進教室里時總要夾著一大摞書。
(節選自汪曾祺《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18. 下列句子中的“就”與文中加點的“就”,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新的國家領導人就職典禮開始了!
B. 他住了三天就走了,我來不及見他。
C. 我們就事論事,不作過度發揮。
D. 就算他親自來了,我也是這個意見。
19. “舉一隅而三隅反”這句古語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 )
A. ①處 B. ②處 C. ③處 D. ④處
2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在標點符號使用及表述等方面有三處錯誤,請進行修改,并將修改后的句子寫在答題卡上。
【答案】18. C 19. B
20.
①“天真”與“誠懇”互換位置;
②“誠懇”后的分號改為句號;
③“也會終生受用的”改成“而且會終生受用的”。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就”是介詞,“根據”的意思。
A.動詞,到任;
B.副詞,表示事情很快發生;
C.介詞,根據;
D.連詞,與“算是”組成詞語,表示假設或讓步關系,相當于“假如”、“即使”。
故選C。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
“舉一隅而三隅反”強調善于學習的人能夠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根據上文“聽‘懂’了他的話你是會受益匪淺,而且會終生受用的”可以推知,②處強調聽沈從文先生上課,要活學活用,要融會貫通,而孔子的學生聽孔子上課,正是如此。
故選B。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標點符號的使用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分號表示并列關系,“他講得很天真,甚至很誠懇”寫出沈先生的講課的特點,后文的句子是另一個意思,所以“誠懇”后應該用句號。
“誠懇”意思是真誠懇切,“天真”的意思是不受禮俗拘束的品性。“天真”比“誠懇”層次更高,“甚至”表遞進,所以“天真”與“誠懇”語序不當,應調整順序。改為:他講得很誠懇,甚至很天真。
“終生受用”和“受益匪淺”形成遞進關系,“也”表并列,所以應將“也”改成“而且。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樓夢》中的人物眾多,且關系復雜。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 ① ,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緣、地緣等為紐帶的熟人社會里,“以‘己’為中心”,“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即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出發點都是“己”,他的人際關系也由親到疏、由近到遠推展開來。《紅樓夢》的人物關系 ② ,他們以自己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會關系形成一個個網絡,每個網絡的大小又與中心的勢力密切相關。例如,賈府這座寶塔頂端的賈母位高權重,以她為中心的網絡自然又大又遠。看看賈母八旬之慶,拜壽者上至皇親國戚、中央及地方長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壽宴就擺了八天。賈府被抄后,這個網絡隨著中心勢力的減弱而迅速縮小。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傳統社會中的生動體現嗎?
可以說,讀《鄉土中國》讓我們從理論層面了解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性; ③ ,又讓我們從感性層面加深對《鄉土中國》的理解。運用互文對讀法閱讀這兩本書,互為表里、相互補充、相互印證,能夠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21.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2. 請根據第一段內容,為“差序格局”下定義。不超過60個字。
【答案】21. ①來分析他們的關系 ②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③而對《紅樓夢》的閱讀
22. 差序格局是中國鄉土社會以個人為中心,依據血緣、地緣等關系不斷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會關系圈。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前文說到《紅樓夢》中的人物眾多,并且關系復雜,所以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來分析復雜的人物關系,可填“來分析他們的關系”。
②后文說到“他們以自己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會關系形成一個個網絡,每個網絡的大小又與中心的勢力密切相關”,《紅樓夢》的人物關系特點符合《鄉土中國》中差序格局的特點,可填“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③本語段是說《紅樓夢》中人物關系的特點符合《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的特點,所以說《紅樓夢》加深了我們對《鄉土中國》的理解。可填“而對《紅樓夢》的閱讀”。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下定義的能力。
“下定義”必須抓住被定義事物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一般用單句來表述,首先確立句子的主干句。
由原文“《紅樓夢》中的人物眾多,且關系復雜。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來分析他們的關系,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可知,差序格局本質上就是社會關系圈。所以句子的主干為:差序格局是社會關系圈。
由原文“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緣、地緣等為紐帶的熟人社會里”“即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出發點都是‘己’,他的人際關系也由親到疏、由近到遠推展開來”可知,差序格局是中國鄉土社會中以個人為中心,并且依據的是血緣、地緣等關系,并且是可以自由伸縮的具有一定的差等次序的。
按照“差序格局是……社會關系圈”的格式整合以上信息即可。
四、作文(共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今年九月份,敘利亞總統攜夫人訪華,夫人阿斯瑪因為出眾的風度和高尚的品質而被稱為“沙漠玫瑰”,她在杭州對周圍群眾說:“你們有一個美麗的國家。”阿斯瑪及其對中國的贊美,引發了國人的熱議。
中國之美,體現在風物、習俗、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而最重要的,則是中國的“人美”,另外,中國也習慣用典型的植物來象征人格之美。請結合一種或幾種植物來形象地展示“美麗的中國人”。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翠竹氣節,中國人的美
在我的記憶中,有一片蒼翠的竹子,她像無拘的隱士,在遠離世俗的淡薄中,獨享山間一方地域,高雅脫俗。清瘦的筋骨將生命的氣節一點點照亮,遒勁的竹仿佛是一個高貴的靈魂,將野地的冷清與幽靜凝結成永恒的傳奇。這是獨屬于我們中國人的美麗。
這綠意盎然的竹,是英雄武士劍刃上反射的一絲寒氣,是文人墨客心中難以抹滅的幽雅的意境。像身著長袍的隱士漫步走來,從古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遂成千古佳話,成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最動人的畫面。
倘若幽處探尋,去品竹林之韻,你就會發現,靜籟清高的竹那么輕易就能撩動深藏的意境和神話的傳奇。
幽怨水邊,凄清的音調中,湘夫人思念著南巡的舜帝,晝夜垂淚,灑淚于竹,留下了“斑竹一枝千滴淚”的動人傳說。月下竹林,幽籬深處,素夜清風,空明澄凈,王維獨坐其中,彈琴長嘯,好一個怡然自得,塵念俱空。
生命的最高意境郁結于心,回蕩于胸,使揚州怪才鄭板橋愛竹成癖,立誓“從今不復畫芳蘭,但寫蕭蕭竹韻”,“四十年來畫竹枝”。濃淡交錯的黑墨淋漓的灑出了蒼勁的竹枝與虛心向下的竹葉,也勾勒出了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獨有的氣節,成為了人們心中堅韌的美麗。
我真正品味到竹之韻,是在童年時代。我喜歡在舊院后方的竹林嬉戲——那里,青翠的竹子像滿腹詩文的書生,隨著風兒低聲吟唱。竹葉婆娑,在微風涉過的時刻徐徐一片,風隱處,潮涌出一種動人心魄的博大與壯烈,光與影在林子里搖曳著,鳥兒的呢喃和著枝葉沙沙細語,流淌出一股愜意與祥和。若是閑時,斜暉脈脈地流瀉,我用手撫摸竹的枝莖,輕輕閉上眼睛,用心品位它那節處無枝的操守。更多時候,我摘下一片竹葉,于幽境中,伴隨著悠悠旋律,與湘妃同悲,和王維同享,跟鄭板橋同品蕭蕭竹韻。在絲絲清風和沙沙竹葉織就的空明的意境中,我領會了詩里詞間的悲傷、清幽、愁悵、靜籟和素雅。人世滄桑和歷史奏出的振聾發聵的聲調,回音余波蕩漾,遺留下來的是竹的貞節與風格,在我們前人“清氣滿乾坤”的氣節中得到了升華!
人是多變的,就像一枝竹,風中狂放不羈,靜中哀怨愁腸。竹透出寧折不彎的氣節,而抵抗力和柔韌性異常驚人。有著蓬勃向上的精神,但及凌云處有低頭葉。中國人,就像竹一樣,從骨子里散發出人格的境界,詮釋生命的真諦。
這,是獨屬于我們中國人的美麗。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
材料由敘利亞總統夫人阿斯瑪贊美中國“你們有一個美麗的國家”引出“中國之美”的話題,并給出寫作任務要求,“結合一種或幾種植物來形象地展示‘美麗的中國人’”。
首先我們要理解“美麗”一詞的含義,“美麗”當然不僅僅指外形氣質的美麗,而應該指向精神品質等內在方面,而且要寫的是我們“中國人”的“美麗”,就是要區別于其他種族,找到獨屬于我們中國人的“美麗”。如我們中國人對家國的熱愛,這是一種鐫刻在我們骨子里的“美麗”,從大禹治水到屈原投江、蘇武牧羊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近代以來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和烈士們,再到當代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浪漫想象,我們中國人對家國的熱愛鑄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再如“自立自強”,孔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鄭板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人自立自強體現了在方方面面,無論是長征精神,還是航天精神,都是這種“美麗”的最好證明。再如“博大的胸懷”,從儒家“兼濟天下”到道家“天人合一”再到如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的博大胸懷已經超越了種族、物種的界限,而達到了“美麗”的最高境界。
其次,要找到一種或幾種植物與我們的精神品格對應。這里就需要同學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詩詞當中常用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找出對應某種精神的植物。如用“牡丹”象征我們對國家的愛,表達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用“青松”“梅花”象征我們的自立自強,不畏艱難等。
寫作時可以將選取的植物作為行文的線索,主體部分分出三個層次,先寫植物的特點,概括出精神品質,然后用舉例的方式寫出擁有對應精神品質的人物,或者引用詩詞,歌頌具有這種精神品格的中國人。結尾處應該表達對“美麗的中國人”的敬仰和贊美,并結合青年身份,表達要做更加美麗的中國人的決心。
立意:
1.翠竹之氣節,中國人獨有的美麗。
2.如蘭如菊,淡泊高潔。
3.胡楊般堅韌,這就是中國人的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阳市| 大安市| 正宁县| 常德市| 蒲江县| 清苑县| 凌源市| 阿坝县| 祥云县| 中牟县| 含山县| 大同县| 沙坪坝区| 静海县| 正蓝旗| 肥乡县| 女性| 泾阳县| 屏南县| 古浪县| 天门市| 阿克| 五常市| 绵阳市| 七台河市| 南部县| 尼勒克县| 吕梁市| 高碑店市| 旌德县| 宁城县| 新密市| 桐乡市| 金秀| 徐闻县| 涞源县| 潮州市| 财经| 龙川县| 天全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