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二)·雙向細目表高一地理題號 題型 分值 試題內容 難易程度 核心素養1 選擇題 3 太陽大氣層結構、太陽活動 易 綜合思維2 選擇題 3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易 綜合思維3 選擇題 3 地質年代 易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4 選擇題 3 地質年代 易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5 選擇題 3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易 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6 選擇題 3 地球內部圈層各層的主要特征 中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7 選擇題 3 判別地理方向 中 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8 選擇題 3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易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9 選擇題 3 大氣垂直分層 難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10 選擇題 3 大氣垂直分層 中 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11 選擇題 3 大氣受熱 難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12 選擇題 3 大氣受熱 難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13 選擇題 3 海水密度 中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14 選擇題 3 海水密度 易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15 選擇題 3 植被特征 易 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16 選擇題 3 根據植被特征推測區域氣候特征 易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17 綜合題 18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太陽系行星的運動特征 易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18 綜合題 16 大氣運動、大氣受熱及洋流的影響 中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19 綜合題 18 水循環 中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命題 思想 達成目標 優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10% 50% 50~60本卷考察內容: 以考查學生對基礎概念的識記、判斷及推理為目的,突出閱讀能力以及基本讀圖能力的培養。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二)地理參考答案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C D B C A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A C D B B A【解析】11.該題考察大氣的受熱過程,由于霧霾較重,導致大氣削弱作用增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變少,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均減少,B正確,A說法錯誤,符合題意;霧霾籠罩時,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較少,地面增溫較慢,對流運動不明顯,C正確,不符合題意;夜晚時霧霾能夠有效地增強大氣逆輻射,使得夜晚的保溫作用增強,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12.該題考察大氣的受熱過程,從圖中可以看出,④為太陽輻射,②為地面輻射,①為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③為大氣逆輻射。與大氣保溫作用直接相關的為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氣逆輻射,①③正確,故選C。13.一般來說,鹽度越大,則密度越大。從圖中可以看出, 與大西洋相比,地中海表層和底層鹽度較大(高),推斷地中海密度較大,A、C錯誤,D正確;圖示大西洋水位較高,地中海水位較低,B錯誤。故選D。14.受地中海和大西洋鹽度、密度差異、海面高低的影響,直布羅陀海峽表層和底層海水的運動方向不同。據圖可知,地中海鹽度較高、密度較大,底層海水從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大西洋水位高于地中海,故表層海水從大西洋流向地中海。①④對,故選B。15.圖中植物生長迅速,植株高大,有粗壯的板根,說明該植物生長的區域水熱資源充足,應為常綠闊葉林,B正確;葉片細小,呈鱗片狀是為減少水分蒸發。根系發達,埋藏深,是為獲取充足水分,都是為適應干旱氣候,A、C排除;夏綠冬枯,夏季水熱充足,植物生長旺盛,冬季枯萎落葉,開始休眠,以減少水分蒸發和熱量散失,說明季節變化顯著的植物所生存的環境水熱季節變化大,不能滿足植物快速生長的要求,排除D。故選B。16.圖中植物生長迅速,植株高大,有粗壯的板根,說明該植物生長的區域水熱資源充足,氣候濕熱,A正確。故選A。第Ⅱ卷(綜合題,共52分)17.(18分)(1)(6分)②太陽正值壯年,狀態穩定改為公轉、自轉周期適宜;③溫度適宜改為適宜呼吸的大氣;④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改為安全的宇宙環境;⑤公轉、自轉周期適宜改為太陽正值壯年,狀態穩定(每點2分,任意三點即可)(2)(2分)越遠(3)(8分)自西向東 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圓性(后兩空位置可互換)(4)(2分)火星18.(每空2分,共16分)(1)(4分)丙 等壓線較稀,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小(2)(6分)較低(低) 上升 陰雨(云雨)(3)(4分)B 位于沿海,受海洋(海水溫度)調節作用明顯,升溫降溫較慢(4)(2分)寒暖流交匯19.(每空2分,共18分)(1)(8分)水汽輸送 蒸騰 下滲 地表徑流(2)(2分)海陸間大循環(3)(6分)地表徑流 下滲 地下徑流(4)(2分)下滲(或地下徑流)2018年7月24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徐星團隊,在英國《自然一通訊》上發表了有關蜥昆明市某中學作為云南省綠色校園,一直踐行著“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校內隨處可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二)》腳類恐龍演化的最新成果,報告發現了一種來自中國中侏羅紀早期(1.74億年前),梁龍見固定式太陽能路燈。9月22日上午風和日麗,該校李老師站在校園內一大陽能路燈正前方拍地理類新屬種一“神奇靈武龍”(如圖2)。靈武龍是寧夏唯一的恐龍、唯一分布在東亞的攝的照片(如圖4)。照片中太陽能光板朝向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方向。梁龍類。化石證據顯示:靈武龍是一類植食性恐龍,身長15~20米,脖子短、腦袋小據此完成78題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綜合題)兩部分。第卷第1頁至第5頁,第喜歡群居,一般810只一起生活在湖邊。據此Ⅱ卷第5頁至第6頁??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00分,考試用完成3~4題。時75分鐘。3.下列地質事件,與“神奇靈武龍”處于同一歷史時期的是第I卷(選擇題,共48分)A.鐵礦的成礦期注意事項B.三葉蟲空前繁盛C.裸子植物繁盛圖4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D.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輪廓初步顯現7.推測拍攝該照片時,李老師的鏡頭指向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4.根據材料中信息推測,“神奇靈武龍”的生存環境最可能是A.正北B.正西C.正南D.正東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A.氣候濕潤,樹木稀疏B.寒冷貧瘠的冰原8.與成都(30°35N,10406'E)相比,昆明(2502N,10242E)太陽能資源更豐富,C.溫暖廣袤的海洋環境D.濕潤溫暖的湖泊附近其原因相關最弱的是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北京時間2024年9月2日4時13分在所羅門群島(南緯6.85度,東經155.45度)A.緯度低,太陽輻射強B.海拔高,大氣透明度高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發生了6.4級地震,震源深度70千米。圖3左圖為所羅門群島此次地震位置,右圖為地C.冬季晴天多,光照時間長D.太陽能板更多,反射輻射更多中國從漢代至明代,對太陽活動有多達100余次的明震波與地球內部圖層構造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2024年9月10日,西藏自治區班戈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成功施放首個北斗導航探確記載,其中《宋史·天文志》對出現于宋徽宗政和二年空氣球,標志著世界海拔最高的北斗探空高空氣象觀測站建成。在經過65分鐘的云層穿(公元1112年)的太陽活動記述道:“四月辛卵,日中有黑越和飛行后,探空儀傳回海拔4706米至31680米之間的氣溫、濕度、氣壓、風向、風速子,乍二乍三,如栗大?!眻D1為“太陽大氣層示意圖”太陽內部等氣象數據。圖5為班戈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據此完成9-10題據此完成1~2題」9.一般情況下,探空氣球從4706米升至31680米記錄翻1.說出《宋史·天文志》中記載的現象及其發生的位置蓮度/km.的溫度變化情況正確的是A.耀斑、②A.持續升高B.黑子、①B.持續降低C.日珥、③D.太陽風、①5.此次地震震源位于C.先降低后升高2。當該現象頻發時對地球的影響,不正確的是A.①外核B.②地幔C.③內核D.④地殼D.先升高后降低①地球上接受的大陽輻射顯著增多6.關于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描述正確的是10.當探空氣球上升至31680米時,所在大氣層②全球各地夜晚可以看到極光A.甲波傳播速度較快,地震時先左右搖晃,再上下顛簸A.雜質含量高,大量吸收地面輻射,使氣溫升高③地球可能出現磁暴現象B.②圈層底部是巖漿的源地,它的上界為莫霍面B.天氣晴朗,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④使地面的無線電長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中斷C.甲波在③圈層消失,該圈層呈液態C.常有飛鳥出沒,不利于航空飛行A.①②④B.①③C.①②3D.③④D,乙波由③層進入④層速度急劇上升,④圈層壓力和溫度都較低D.存在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短波信號高一地理第1頁(共6頁)高一地理·第2頁(共6頁高一地理·第3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二)地理-答案.docx 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二)地理·雙向細目表.docx 丘北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卷(二)地理-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