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章光的世界基礎(chǔ)練習(xí)題一、單選題1.京劇臉譜已經(jīng)被大家公認(rèn)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biāo)識之一。臉譜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品行,如圖所示是演員正在對著鏡子畫關(guān)公臉譜的情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演員在鏡中所成的像是實像B.當(dāng)演員與鏡面間的距離改變時像與鏡面間的距離不變C.演員在鏡中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左右移動鏡子時,像的位置也隨之改變2.物體AB直立于足夠大的平面鏡前,甲圖中物體與平面鏡之間插入一塊不透光的木板CD;乙圖中平面鏡后面插入一塊不透光的木板MN。則物體在甲、乙兩圖的平面鏡中,能否成完整的像?( )A.都能 B.都不能C.甲圖中不能,乙圖中能 D.甲圖中能,乙圖中不能3.在做物理實驗時,經(jīng)常需要反復(fù)進(jìn)行多次實驗,其中有些是為了減小誤差,為了尋找普遍規(guī)律的是( )①“用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長度”時,多次測量;②“研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時,多次改變?nèi)肷浣堑拇笮。?br/>③“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多次改變點燃的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④“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時,多次實驗。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只有②③4.公元2世紀(jì),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萬畢術(shù)》中記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于其下,則見四鄰……”這是世界上最早記載潛望鏡原理的古書,其原理如圖所示.下列選項中與它的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墻上的手影 B. “折斷”的鉛筆C.水中的倒影 D.雨后的彩虹5.把一反射面向上的凹鏡置于容器內(nèi),有一束平行光線經(jīng)凹鏡反射后會聚在A點,如果向容器內(nèi)加一些水,水面超過A點,則該光束的會聚點A的位置將( )A.向下移動一些 B.保持不變C.向上移動一些 D.與水的深度有關(guān),無法判斷6.海市蜃樓是一種罕見的光學(xué)現(xiàn)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C.光的直線傳播 D.光的鏡面反射7.關(guān)于小孔成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像和物上下、左右都不顛倒 B.像和物上下顛倒,左右不顛倒C.像和物上下不顛倒,左右顛倒 D.像和物上下、左右均顛倒8.從岸上看,會覺得水池的深度比它的實際深度淺,主要是由于( )A.光的直線傳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9.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圖所示,此時在光屏上恰好成一個清晰的像,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利用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儀B.該透鏡的焦距f一定滿足7.5cmC.若將蠟燭靠近凸透鏡,則應(yīng)將光屏靠近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D.若將光屏與凸透鏡間放一個近視眼鏡,應(yīng)把蠟燭稍靠近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光是沿直線傳播的B.光線是真實存在的線C.光是真實存在的,光線是不存在的D.影子的形成不是光沿直線傳播的結(jié)果11.如圖所示,把眼鏡片放在燭焰與凸透鏡之間,調(diào)節(jié)光屏得到燭焰清晰的像,撤去眼鏡片,像變得模糊,調(diào)節(jié)光屏適當(dāng)遠(yuǎn)離凸透鏡,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該眼鏡片( )A.是凹透鏡,屬近視眼鏡B.是凹透鏡,屬遠(yuǎn)視眼鏡C.是凸透鏡,屬近視眼鏡D.是凸透鏡,屬遠(yuǎn)視眼鏡12.近年來,我國汽車工業(yè)發(fā)展迅猛,轎車已經(jīng)開始走進(jìn)普通百姓家,各種新型汽車不斷投放市場。小王駕駛汽車由東向西行駛通過某十字路口,小明駕駛汽車緊跟其后,并在該十字路口向南轉(zhuǎn)彎,則小王通過觀后鏡看到小明坐在汽車前排的位置及汽車的轉(zhuǎn)彎情況分別是( )A.左側(cè);右轉(zhuǎn)彎 B.左側(cè);左轉(zhuǎn)彎 C.右側(cè);右轉(zhuǎn)彎 D.右側(cè);左轉(zhuǎn)彎13.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他首先直接觀察鳶(老鷹)在空中飛動,地面上的影子也跟著移動,移動的方向與鳶飛的方向一致,如圖甲所示。然后在紙窗上開一小孔,使窗外“飛鳶的影子”呈現(xiàn)在室內(nèi)的紙屏上,結(jié)果觀察到“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如圖乙所示。下列相關(guān)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圖甲中的鳶“影”是鳶的實像B.圖乙中的鳶“影”是鳶的實像C.圖甲中的鳶“影”形成和手影戲中的“影”形成是一個道理D.圖乙中的鳶“影”與鳶移動的方向相反二、填空題14.如圖是小偉通過實驗得到的凸透鏡的像距v和物距u關(guān)系的圖像。由圖可知凸透鏡的焦距是 cm;當(dāng)物距為12cm時的成像特點可應(yīng)用于15.如圖甲所示,醫(yī)生在為患有近視眼的小紅同學(xué)檢查視力,小紅觀看的是平面鏡中視力表的像,她離視力表像的距離應(yīng)是 m,當(dāng)小紅檢查完視力后慢慢面鏡,她自己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大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16.取一個裝滿水的圓筒形透明玻璃杯,蓋上杯蓋后橫放在書上,透過玻璃杯可以看到放大了的“字”,看到的“字”實質(zhì)上是 (選填“實”或“虛”)像;是由于光的 (選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17.用一個透鏡觀察洗手液的商標(biāo),成像情況如圖所示,則所成的像是 (選填“實”或“虛”)像,將該透鏡靠近商標(biāo),看到的字 (選填“變大”或“變小”)。18.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距離豎直放置的平面鏡1m。當(dāng)他面鏡移動0.5m,則像距離他 m,此時所成像的大小將 。(填“變大”“變小”“不變”)19.如圖所示,一入射光線垂直射到平面鏡,其反射光線經(jīng)過的點是 ,入射角為 。20.一只小鳥在平靜的湖面上飛過,水深10m,當(dāng)小鳥距水面4m時,小鳥在湖面的“倒影”距小鳥 m,它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21.上海豫園前的九曲橋有“九曲印月”和“曲橋泛鯉”兩絕。其中“印月”是由于光的 現(xiàn)象所形成的;“鯉”則是由于光的折射現(xiàn)象所形成的 像(選填“實”或“虛”)。三、實驗題22.如圖甲,小明和小紅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1)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與蠟燭A大小相同)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 ;(2)如圖乙,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光屏,按照眼睛 (選填“①”“②”或“③”)的方法觀察光屏,光屏上不能出現(xiàn)蠟燭的像,說明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虛/實)像;(3)下列操作中,像的位置不發(fā)生變化的有___________。A.讓玻璃板沿所在平面向右移動;B.將玻璃板繞OO'軸(如圖中玻璃板與桌面的接觸部分)轉(zhuǎn)向自己;C.將玻璃板沿著水平桌面向后平移。(4)如圖丙所示,小明在實驗中采用的是厚玻璃板,他觀察到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了兩個清晰的像k1和k2,則像k1的像距為 (填“v1”或“v2”)。(5)回家后小紅想用自己的梳妝鏡繼續(xù)實驗,結(jié)果實驗無法進(jìn)行,因為無法確定 。后來她又將一根點燃的蠟燭靠近雙層真空玻璃,從玻璃中可以看到 個像。23.如圖所示,把一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于鏡面。(1)實驗中為了使光線能在紙板上顯示出來,方便實驗研究,采取的操作是______;A.使光束貼著紙板射到O點 B.使光束垂直紙板射到O點(2)圖甲中反射角是 度。實驗過程中,如果將一束光沿BO射入,反射光線將沿OA方向射出,這表明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 ;(3)為了得到普遍規(guī)律,還需要再次測量數(shù)據(jù),如果將入射光線AO向法線靠近,則反射光線OB 法線(填“靠近”或“遠(yuǎn)離”);(4)如圖乙,以法線ON為軸線,把紙板F向后緩慢旋轉(zhuǎn)一個角度后,F(xiàn)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表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 (選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上;(5)課后,某同學(xué)利用同一套實驗器材,選擇入射角分別為15°、30°、45°的三條光線進(jìn)行實驗,結(jié)果得到了不同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經(jīng)檢查,三次實驗中各角度的測量值是準(zhǔn)確的,但總結(jié)的規(guī)律卻與光的反射定律相違背。你認(rèn)為其中的原因應(yīng)該是 。次數(shù) 入射角 反射角1 15° 75°2 30° 60°3 45° 45°24.小陽利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其中ENF是兩塊紙板連接起來的一個平面。(1)實驗前,應(yīng)將紙板 放置于平面鏡上;移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可觀察到反射光束沿 時針方向轉(zhuǎn)動;(2)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變,把紙板F向后折(如圖乙所示),則在F板上 (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改變?nèi)肷涔獾奈恢茫啻沃貜?fù)上述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相同的實驗現(xiàn)象。這說明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及法線ON在 (選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內(nèi);(3)若讓光緊貼紙板F沿圖中BO方向射向鏡面,會發(fā)現(xiàn)反射光線沿著OA方向射出。這表明 ;(4)同組的小東同學(xué)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jié)論是:光反射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你認(rèn)為他的結(jié)論正確嗎 ?理由是 。次數(shù) 1 2 3 4 5 6∠i 20° 30° 40° 50° 60° 70°∠r 20° 30° 40° 50° 60° 70°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C【詳解】A.因平面鏡成正立、等大的虛像,演員在平面鏡中成虛像,故A錯誤;B.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當(dāng)演員與鏡面間的距離改變時,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隨之變化,故B錯誤;C.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演員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錯誤;D.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左右移動鏡子時,演員的位置沒有改變,所以像的位置也不變,故D錯誤。故選C。2.A【詳解】先根據(jù)“物像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畫出A、B 點在平面鏡中成的像A'、B';從A點反射的光線沿CD的最下邊緣射到平面鏡上, 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畫出反射光線,若這條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能過像點A',則AB能在平面鏡內(nèi)成完整的虛像A'B'。如圖所示: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形成的,不是實際光線照到像點,所以乙圖中鏡子背面放什么物體都不會影響成像,并且根據(jù)物像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物體AB能在平面鏡中成完整的像。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3.D【詳解】①.“用刻度尺測量同一長度物體“時多次測量是為了減小測量工具或方法帶來的誤差,通過求平均值來提高測量的準(zhǔn)確性;②.“研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時,多次改變?nèi)肷浣堑拇笮∈菫榱颂骄糠瓷涔饩€與入射光線、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總結(jié)出光的反射定律,這是為了尋找普遍規(guī)律;③.“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多次改變點燃的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是為了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目的是尋找普遍規(guī)律;④.“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時,多次實驗?zāi)康氖乔笃骄担瑴p小誤差;因此,選項②③是為了尋找普遍規(guī)律,而選項①④是為了減少誤差。故選D。4.C【詳解】“取大鏡高懸,置水盆于其下,則見四鄰...”,這是利用平面鏡成像特點,來觀察周圍事物的情況,平面鏡成像屬于光的反射原理。A.墻上的手影利用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故A不符合題意;B.水中“折斷”的鉛筆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故B不符合題意;C.水中的倒影利用了平面鏡成像,平面鏡成像屬于光的反射原理,故C符合題意;D.雨后的彩虹屬于光的色散,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5.B【詳解】容器內(nèi)加水后,由于兩條光線是垂直于水面入射的,因此傳播方向不改變。經(jīng)凹鏡反射后,在水中時仍然按原方向傳播,如圖所示,因此光線的會聚點還在A點,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6.A【詳解】海市蜃樓是光在不均勻的大氣中傳播時,發(fā)生了偏折形成的,屬于光的折射現(xiàn)象。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7.D【詳解】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物體上部發(fā)出或反射的光,通過小孔后照射到了光屏的下部,下部的光照到了上部,小孔成的像上下是顛倒的;物體左邊發(fā)出或反射的光通過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右邊,右邊的光射到了左邊,小孔成的像左右是顛倒的。故選D。8.B【詳解】從岸上看河水的深度比它的實際深度要淺,其原因是光從水中射向空氣中時發(fā)生了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致。故選B。9.B【詳解】A.由題意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據(jù)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jī)就是利用該原理制成的,故A錯誤;B.由圖像可知,此時物距 ①像距 ②由①②可得7.5cm故B正確;C.若將蠟燭靠近凸透鏡,則物距減小,根據(jù)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yuǎn)像變大的規(guī)律可知,應(yīng)將光屏遠(yuǎn)離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C錯誤;D.若將光屏與凸透鏡間放一個近視眼鏡,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則像距會增大,根據(jù)凸透鏡成實像時,為了得到清晰的像,應(yīng)把蠟燭稍稍遠(yuǎn)離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錯誤。故選B。10.C【詳解】A.光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故A錯誤;BC.光是真實存在的,光線是不存在的,故B錯誤,C正確;D.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D錯誤。故選C。11.D【詳解】撤去眼鏡片,像變得模糊,調(diào)節(jié)光屏適當(dāng)遠(yuǎn)離凸透鏡,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撤去眼鏡片之前,像距較小,說明該眼鏡片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因此該眼鏡片是凸透鏡,屬于遠(yuǎn)視眼鏡,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2.C【詳解】已知小王駕駛汽車由東向西行駛通過某十字路口,小明駕駛汽車緊跟其后,并在該十字路口向南轉(zhuǎn)彎,當(dāng)小王通過觀后鏡看到小明坐在汽車前排的位置及汽車的轉(zhuǎn)彎情況時,因為是從鏡子里看到的,左右顛倒了,所以小明坐在汽車前排的位置是右側(cè),而且汽車是右轉(zhuǎn)彎。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3.A【詳解】A.圖甲中的鳶“影”是光沿直線傳播,鳶擋住陽光形成的影子,而實像是光線實際交匯形成的像,兩者是有區(qū)別的,故A錯誤,符合題意;B.圖乙中的鳶“影”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通過小孔后,光線在紙屏上交匯形成倒立的實像。所以,圖乙中的鳶“影”是鳶的實像,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圖甲中的鳶“影”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手影戲中的“影”形成的原理也是光的直線傳播,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小孔成像中的像與物的移動方向相反,正如《夢溪筆談》中所記述:“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14. 10 投影儀【詳解】[1]在所有成實像的情況中,只有當(dāng)物體到凸透鏡距離等于2倍焦距的時候,像距也等于2倍焦距,即只有這種條件下,像距與物距才相等。由圖像可以看出,當(dāng)像距與物距相等時,物距為20cm,因此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2]由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可知,當(dāng)物體到凸透鏡距離為12cm時,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實像,這種成像的應(yīng)用是投影儀。15. 4.6 不變【詳解】[1]平面鏡成的是一個正立、等大的虛像,物體距平面鏡的距離等于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與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視力表距平面鏡的距離為2.5m,像到平面鏡的距離也為2.5m,人距平面鏡的距離為2.1m,則人距視力表的像的距離為2.5m+2.1m=4.6m[2]平面鏡成的是一個與物體等大的像,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無關(guān)。當(dāng)小紅檢查完視力后慢慢面鏡,她自己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大小不變。16. 虛 折射【詳解】[1]玻璃杯中裝水形成一個水凸透鏡,字在水凸透鏡的一倍焦距以內(nèi),水凸透鏡相當(dāng)于一個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2]字反射出的光線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進(jìn)入人的眼睛,屬于折射現(xiàn)象。17. 虛 變小【詳解】[1]由圖得,此時凸透鏡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虛像。[2]將該透鏡靠近商標(biāo),物距、像距均變小,看到的字變小。18. 1 不變【詳解】[1]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距離豎直放置的平面鏡1m,小明靠近0.5m,距離平面鏡為物距與像距相等,小明和小明的像之間的距離是[2]平面鏡成像時,物像大小相等,物距變化時,像的大小也不變。19. 丙 0°【詳解】[1][2]當(dāng)光線垂直射到一平面鏡上時,反射光線按原路返回,則其反射光線經(jīng)過丙點, 此時入射光線與法線重合,入射角為0°。20. 8 反射【詳解】解:因為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平面鏡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已知小鳥距水面4m,像到水面的距離也是4m,所以“倒影”距小鳥為4m+4m=8m.故答案為8;反射.21. 反射 虛【詳解】[1]九曲印月其中“印月”是平面鏡成像現(xiàn)象,屬于光的反射。[2]“曲橋泛鯉”,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魚,是由于光從水中通過空氣進(jìn)入人的眼睛時,光線的傳播方向發(fā)生偏折而形成的虛像,故屬于光的折射現(xiàn)象。22.(1)大小相等(2) ② 虛(3)A(4)v2(5) 像的位置 4【詳解】(1)為了研究像與物的關(guān)系,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與蠟燭A大小相同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大小相等。(2)如圖乙,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光屏,按照眼②的方法直接觀察光屏,光屏上不能出現(xiàn)蠟燭的像,說明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3)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關(guān)于鏡面對稱,讓玻璃板沿所在平面向右移動,對稱面的位置沒有變化,故像的位置不發(fā)生變化,故選A。(4)厚玻璃板前后兩個面都能成像,根據(jù)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可知,像k1到P面的距離與蠟燭A到P面的距離相等,k1是P面所成的像,k2是Q面所的像,k1的像距為v2。(5)[1]小紅想用自己的梳妝鏡繼續(xù)實驗,因為梳妝鏡不是透明的,不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透過玻璃看到放在后面B蠟燭,因此不能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不能用梳妝鏡進(jìn)行實驗。[2]她將一根點燃的蠟燭靠近雙層真空玻璃,此時有兩層玻璃,并且玻璃是有厚度的,所以共有四個反射面,可以看到成四個像。23.(1)A(2) 40 可逆的(3)靠近(4) 不能 在(5)將反射光線與反射面的夾角當(dāng)作反射角【詳解】(1)為了能夠在紙板上顯示光路,則應(yīng)讓光在紙板上發(fā)生漫反射,因此實驗時應(yīng)使光束貼著紙板射到O點,故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故選A。(2)[1]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圖甲中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為50°,則入射角為40°,反射角為40°。[2]光在傳播過程中,當(dāng)光逆著原來的反射光線入射時,反射光線也逆著原來的入射光線反射出去,實驗過程中,如果將一束光貼著紙板F沿BO射到O點,光將沿圖中的OA方向射出,這說明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為了得到普遍規(guī)律,還需要再次測量數(shù)據(jù),如果將AO向ON靠近,入射角變小,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則反射角也變小,故反射光線OB靠近ON。(4)[1][2]如圖乙,以法線ON為軸線,把紙板F向后緩慢旋轉(zhuǎn)一個角度后,F(xiàn)板不在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平面上,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表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5)由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當(dāng)入射角分別為15°、30°、45°時,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即反射角也應(yīng)分別是15°、30°、45°,不是75°、60°、45°,而此時75°,60°,45°正好是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因此其中的原因是將鏡面與反射光線的夾角當(dāng)作了反射角。【點睛】24.(1) 垂直 順(2) 不能 同一(3)光路可逆(4) 錯誤 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或先有入射光線,才有反射光線)【詳解】(1)[1][2]實驗前,應(yīng)將紙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鏡上,否則在紙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線;移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此時入射角變大,根據(jù)光的反射規(guī)律可知,反射角也變大,可觀察到反射光束沿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2)[1][2]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變,把紙板F向后折,此時紙板F和紙板E就不在同一平面上,則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說明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及法線ON在同一平面內(nèi)。(3)讓光緊貼紙板F沿圖中BO方向射向鏡面,會發(fā)現(xiàn)反射光線沿著OA方向射出,原反射光線變?yōu)槿肷涔饩€,原入射光線變?yōu)榉瓷涔饩€,即光線可以沿原路返回。這表明反射時光路時可逆的。(4)[1][2]發(fā)生反射時,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大小決定的,應(yīng)該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小東是說法是錯誤的。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