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機械運動》練習題一、單選題1.關于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測量時,我們可以避免錯誤B.操作不規范會影響誤差的大小C.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誤差越小D.只要測量的次數足夠多,測量的足夠仔細,誤差是可以消失的2.一輛汽車沿直線從甲地開往乙地,速度是30km/h,返回時從乙地開往甲地速度是 60km/h,那么汽車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30km/h B.40km/h C.45km/h D.50km/h3.甲、乙兩同學沿平直路面步行,他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甲同學比乙同學晚出發4sB.8s末甲、乙兩同學的速度相等C.4s~8s內,甲、乙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D.0~8s內,甲、乙兩同學運動的路程相等4.北京時間2022年11月12日10時03分,搭載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12時10分(組合體包括夢天實驗艙、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等)成功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時間僅用2小時,對接成功后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相對于下列哪個參照物是運動的( )A.夢天實驗艙 B.天和核心艙C.問天實驗艙 D.地球5.在某次測試中,甲、乙兩車都向東做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甲、乙兩車都做加速直線運動 B.兩車出發前相距,甲比乙晚出發5sC.在第10s時兩車速度相等 D.內乙車相對于甲車向東運動6.小明(質量45kg)和小李(質量50kg)背著一樣重的背包去登山,他倆同時從起點出發,一段時間后他們到達半山腰(如圖),但最后二人小明卻同時到達山頂。下列關于二人在整個登山全程的平均速度的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A.小李的平均速度更大 B.小明的平均速度更大C.二人的平均速度一樣大 D.不是勻速直線運動,無法比較7.火車站并排停放著兩列火車,車上的乘客都說自己的車相對地面是靜止的。一段時間之后,甲車上的人說甲車相對地面是靜止的,乙車上的人卻看到甲車在向后運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以地面為參照物,甲車是靜止的B.一段時間之后,以地面為參照物,乙車是靜止的C.一段時間之后,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是運動的D.乙車上的人看到甲車在向后運動,是選乙車為參照物的8.為了測出一張紙的厚度,小明設計了以下幾種實驗方案,你認為最好的方案是( )A.直接用刻度尺測出這張紙的厚度B.先測量出100張相同紙張的厚度,再算出一張紙的厚度C.多次測出同一張紙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D.測出這張紙和物理課本的總厚度,再測出物理課本的厚度,然后相減得出這張紙厚度9.一本書有200頁,測得總厚度15.0毫米,則每張紙的厚度是( )A.0.0375微米 B.0.015微米 C.37.5微米 D.150微米10.小宇從家中出發,經過一條平直的馬路到達博物館,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騎自行車,全程的路程與時間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AB段是步行 B.小宇騎車用時300sC.博物館到家的距離是3.6km D.小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11.如圖所示,是一個小球在相同時間間隔里運動情景的物理模型圖,對這個小球的運動情景描述正確的是( )A.小球從高處自由落下 B.小球沿斜面向下運動C.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 D.小球豎直向上拋出二、填空題12.如圖所示,用A、B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長度,放置正確的是 刻度尺,其分度值是 ,該物體的長度為 cm。13.如圖所示,是國慶閱兵式上空中梯隊飛越天安門廣場的情景,呈“口”字形展開的戰斗機群, 好長一段時間隊形不變,甚為壯觀。其中蘊含很多物理知識,隊形不變時,飛機之間相對 (運動/靜止);觀禮人看到飛機在飛行是以 為參照物。14.某自動扶梯用1min可將一個站在扶梯上的人送上去,若自動扶梯不動,人沿扶梯走上去要,若此人沿運動的扶梯走上去,則需時間 min。15.如圖所示,用A、B兩把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邊長,A尺的分度值是 ,B尺的量程是 。由圖可知 (A/B)尺使用不正確,根據正確使用的尺可讀出木塊的長度為 cm。三、實驗題16.小明用一把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寬度,他的測量方法如圖所示,圖中A 點是他觀察讀數時眼睛的位置。(1)請指出小明測量中的一個錯誤之處: 。(2)糾正錯誤后小明前后測量了四次,讀數分別是18.10cm、18.11cm、18.12cm、18.42cm。其中錯誤的數據是 ,該課本的寬度應記為 cm。他多次測量的目的是 。(3)下列關于誤差與錯誤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A.讀數時多估讀幾位數字,可以減小誤差B.誤差就是錯誤C.只要測量時認真仔細,工具精密,就不會有誤差D.測量時誤差不可避免17.如圖是小明“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組裝器材時,在斜面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 的坡度,這是為了準確測量時間;(2)實驗中測量小球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 ;(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通過的距離為 m;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m/s(結果保留兩位小數)。AB段的平均速度 BC段的平均速度;(4)下面四幅圖能正確反映小車從斜面下滑過程中速度與時間關系的是( )。A. B. C. D.四、計算題18.一列長200m的火車以72km/h的速度勻速通過一個隧道,這列火車全部通過隧道用時2min,求:(1)這個隧道的長度是多少米?(2)這位火車司機通過這個隧道的時間是多少秒?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A【詳解】A.測量時,錯誤是可以避免的,但誤差是不能避免的,故A正確;B.操作不規范會產生測量錯誤,而不是影響誤差的大小,故B錯誤;C.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誤差越大,故C錯誤;D.誤差是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測量的次數足夠多,測量的足夠仔細,仍會產生誤差,故D錯誤。故選A。2.B【詳解】假設甲地到乙地的距離為s,則汽車往返全程的路程為2s,根據可得,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為返回時從乙地到甲地所用的時間為全程所用的時間為則汽車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3.B【詳解】A.由圖可知,乙同學在0s時開始行走,甲同學是在4s時才開始行走,他比乙同學晚出發4s,故A正確,A不符合題意;BC.由圖知,兩人行走的路程-時間圖像都是一條傾斜的直線,所以4s~8s內,甲、乙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甲同學的圖像傾斜程度更大,所以8s末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B錯誤,B符合題意,C正確,C不符合題意;D.0s~8s內,甲、乙通過的路程都是50m,則甲、乙兩同學通過的路程相等,故D正確,D不符合題意。故選B。4.D【詳解】A.對接成功后,天舟五號貨運飛船與夢天實驗艙沒有位置的改變,是靜止的,故A不符合題意;B.對接成功后,天舟五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沒有位置的改變,是靜止的,故B不符合題意;C.對接成功后,天舟五號貨運飛船與問天實驗艙沒有位置的改變,是靜止的,故C不符合題意;D.對接成功后,天舟五號貨運飛船與地球之間有位置的變化,是運動的,故D符合題意。故選:D。5.B【詳解】A.由圖像可知,甲、乙圖線都是傾斜直線,故兩車均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B.圖像中乙車是在離計時位置20m處出發,而甲車在乙車出發后5s才出發,故兩車出發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發5s。故B符合題意;C.甲、乙兩車在10s時,甲車運動的路程大于乙車運動的路程,而甲車運動的時間小于乙車運動的時間,說明甲車的速度大于乙車的速度,故C不符合題意;D.因為5~10s時,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車在乙車的后方,說明乙車相對于甲車向西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6.C【詳解】兩人行走的路程相同,同時出發,同時到達,則所用的時間相同,根據可知,二人在整個登山全程的平均速度一樣大,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7.B【詳解】A.由題意可知,“一段時間之后,甲車上的人說甲車相對地面是靜止的”,因此,以地面為參照物,甲車是靜止的,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一段時間之后,“甲車上的人說甲車相對地面是靜止的”,而乙車上的人卻看到甲車向后運動,說明以地面為參照物,乙車實際是向前運動的,故B錯誤,符合題意;C.由題意可知,一段時間之后,甲車相對地面仍靜止,乙車向前運動。因此,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是運動的,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由題意可知,乙車相對于地面向前運動,所以乙車上的人看到甲車在向后運動,是選乙車為參照物的,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8.B【詳解】AC.一張紙的厚度遠小于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1mm,故無法直接測量,不是最好的方案,故AC不符合題意;B.先測量出100張相同紙張的厚度,再除100得到這張紙的厚度,是最好的方案,故B符合題意;D.先測出這張紙和物理課本的總厚度,再把這張紙去掉,測出物理課本的厚度,測出這張紙和物理課本的總厚度與物理課本的厚度因為相差很小,所以無法測量出這張紙的厚度,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9.D【詳解】一本書有200頁,則這本書有100張紙,每張紙的厚度故ABC不符合題意,故D符合題意。故選D。10.A【詳解】AB.圖中OA段通過的路程為1800m,用時25min,平均速度AB段通過的路程為s2=3600m-1800m=1800m用時t2=30min-25min=5min=300s平均速度AB段的平均速度比OA段的大,OA段是步行,AB段是騎自行車,用時300s,故A錯誤,符合題意,B正確,不符合題意;C.博物館到家的距離s=3600m=3.6km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小宇全程的平均速度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11.D【詳解】由圖可知,小球沿同一路徑往復運動,一開始做減速直線運動,返程做加速直線運動,符合小球豎直向上拋出后的運動軌跡;從高處自由落下、或沿斜面向下運動時只有單程,做勻速圓周運動時軌跡為曲線。故選D。12. A 1mm 2.20【詳解】[1][2][3]由圖可知,刻度尺使用時刻度越貼近物體誤差越小,所以A的放置方法正確;A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起始端從零開始,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A物體的長度為2.20cm。13. 靜止 天安門廣場【詳解】[1][2]由題目中隊形不變可知,飛機飛行時它們之間保持相對位置不變,即飛機之間相對靜止;觀禮人以天安門廣場為參照物飛機的位置在不斷變化看到飛機在飛行。14.0.75【詳解】若扶梯長s,則扶梯的速度人的速度若此人沿運動的扶梯走上去,則需時間15. 1mm 0-3cm B 2.20【詳解】[1]由圖知:A尺一大格表示1cm,一大格包含10個小格,A尺的分度值0.1cm=1mm[2]B尺的最大刻度為3cm,其量程是0-3cm。[3]B尺有刻度線的一側遠離被測物體,所以B尺使用不正確。[4]由圖知A尺使用正確,應根據A尺來讀數,由圖知木塊的長度為2.20cm。16.(1)刻度尺沒有沿著被測長度放置或讀數時視線沒有與尺面垂直(2) 18.42cm 18.11 求平均值減小誤差(3)D【詳解】(1)在使用刻度尺時,需要遵循刻度尺的使用規則,根據圖示可知,此時刻度尺沒有沿著被測長度放置且讀數時視線沒有與尺面垂直。(2)[1]重復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時,結果比較接近,由數據可知,錯誤的數據是第4次的18.42cm。[2][3]為了減小誤差,測量時可以多次測量求平均值,該課本的寬度應記為(3)A.測量時應該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讀值,再多估讀幾位沒有意義,故A錯誤;B.測量時出現誤差,不等于出現了錯誤,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能避免的,故B錯誤;CD.誤差是難以避免的,但測量時態度認真仔細,工具精密,可以減小誤差,故C錯誤,D正確。故選D。17. 較小 0.400 0.27 小于 C【詳解】(1)[1]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車以較小的速度從斜面滑下,以便能較準確地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2)[2]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實驗原理是。(3)[3]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通過的距離為[4]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運動距離為運動時間為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5]小車在AB段的運動時間為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為小車在BC段中的運動距離為運動時間為小車在BC段中的平均速度為因此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4)[6]由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車下滑過程中的速度不斷增大,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18.(1)2200m;(2)110s【詳解】解:(1)由題可知,列車行駛的速度為列車行駛的時間為則汽車行駛的距離為這個隧道的長度為(2)這位火車司機在車頭,通過的距離即是隧道的長度即這個隧道的時間為答:(1)這個隧道的長度是2200米;(2)這位火車司機通過這個隧道的時間是110秒。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