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聲現象》練習題一、單選題1.以世界級非遺南音為底色的歌曲《百鳥歸巢》登陸2023年央視總臺春晚。演奏者用洞簫以花舌吹法模擬鳥啼聲,驚艷四方。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洞簫發出的聲音是由洞簫振動產生B.吹奏時按壓不同位置的氣孔,主要改變聲音的響度C.用洞簫模擬鳥啼聲,主要模擬鳥啼聲的響度D.觀眾能夠聽出洞簫這種樂器是根據其音色判斷2.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可在真空中傳播 B.“輕聲細語”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小C.正常人耳能聽到10Hz的聲音 D.分辨琵琶和小提琴的聲音主要依靠音調3.神舟十五號宇航員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在中國太空空間站天宮一號向全國人民送了“2023年春節祝?!?,關于他們的聲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航天員在太空艙外不能直接用聲音交流,是因為航天員聲帶不能振動B.廣播中能夠分辨出不同宇航員的聲音,主要依據是聲音音色的不同C.我們能聽到航天員的“春節祝?!甭曇羰且驗檎婵漳軅鬟f聲音D.他們的聲音能傳回地球,說明他們發出的聲音是超聲波4.演奏者通過敲擊如圖大小均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敲擊不同的碗,響度肯定不一樣B.用不同力度敲擊同一個碗,音調是不一樣的C.若碗的材質不同,則敲擊時音色將不同D.敲擊時美妙的聲音是通過空氣振動發聲的5.關于聲現象,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甲圖中乒乓球被正在發聲的音叉彈開且彈開幅度逐漸變小,表明音調變低B.乙圖中刻度尺伸出桌面越短,用同樣力度撥動尺子發出聲音的音調越高C.丙圖用同樣力度敲擊鼓面越快,發出聲音的音調越低D.丙圖中紙屑跳起越高,鼓聲音調越高6.如圖所示是疫情期間,送餐機器人工作時的情景,它雖然個頭不高,卻能包攬自動送餐、空盤回收等多項任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機器人端著餐盤行走過程中餐盤相對于機器人的手是運動的B.機器人身上的探測雷達發出的是超聲波C.機器人的“眼睛”相當于兩架攝像機,它是利用凸面鏡成像原理工作的D.機器人用標準的普通話與人交流,說明聲音可以傳遞能量7.下列有關聲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大,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小B.聲音的響度不僅僅由聲源的振幅決定C.“口技”模仿的是聲音的音調D.在道路兩旁種樹,是為了消除噪聲的產生8.如圖,這是“殲﹣15”戰機在遼寧艦上起飛時的情景,指揮員在指揮時要戴防噪聲耳罩( ?。?br/>A.防止噪聲的產生 B.檢測噪聲的強弱C.減小噪聲的傳播速度 D.防止噪聲進入耳朵9.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聞其聲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據音調來判斷的B.市區內要求汽車“禁止鳴笛”是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C.汽車的倒車雷達是利用次聲波傳遞信息D.醫生利用聽診器查找病因,是利用聲音可以傳遞信息10.下列有關聲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女高音”歌唱時,比“男低音”的響度大B.即便物體在振動,我們也不一定能聽到它發出的聲音C.利用B超檢查身體,說明聲音可以傳遞能量D.摩托車安裝消聲器,是在傳播途徑中控制噪聲11.如圖所示,牛年春晚中,著名男高音安德里 波切利與其子馬里奧 波切利通過“云傳播”的方式為中國觀眾獻唱,獻上來自遙遠意大利的祝福。下列相關知識,不正確的是( ?。?br/> A.他們歌聲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中國 B.美妙的鋼琴聲是由物體振動產生C.觀眾可通過音色分辨出兩人的聲音 D.“男高音”中的“高”指的是音調12.2022年6月27日在鹽城市第五屆龍舟賽上,東臺教育龍舟隊成功衛冕總冠軍,比賽時選手們用更大的力敲同一面鼓,鼓聲的( )A.響度變小 B.響度變大C.音調變低 D.音調變高二、填空題13.如圖是一款網上售賣的科學實驗玩具——真空中的聲音。把發音器放在墊了棉花的底座上,蓋上透明罩,把注射器活塞 (填“向外拉”或“向里推”),聽到的聲音會逐漸變小,說明 。14.如圖1所示是某小區內的兩個標志牌。A是禁鳴喇叭標示,禁鳴是在 處控制噪聲;B是汽車限速標志,它表示小區里汽車最高速度不得超過5 。該小區還設置了噪聲監測設備,如圖2某時刻顯示數字“50”,這個數字表示聲音的強弱為50 ,當附近有汽車駛過時,顯示屏上的數字將 。15.如圖是聲波的波形圖,由此可知,甲和丁的音調 ,丙和丁的響度 ,甲和乙的音色 。(均選填“相同”或“不同”)。16.在做真空是否傳聲的實驗中,先讓電鈴發聲并放入玻璃罩內,再 ,發現電鈴的聲音將逐漸 (選填“變大”或“變小”),然后把空氣又逐漸地通入玻璃罩內,會發現聲音將逐漸 (選填“變大”或“變小”),這個實驗用到一種物理方法是 。17.人說話的聲音是聲帶 產生的,很多青少年喜歡戴耳機聽音樂,雖然這樣做不會影響他人,但卻不利于自身健康,因為用耳機聽音樂時耳道內聲音的 (填“音調”、“響度”或“音色”)很大,長時間用耳機聽音樂會損傷聽力。18.考試時,監考老師常把手機調成“靜音”模式,這是在 減弱噪聲。要保證工作和學習不受影響應控制噪聲不超過 dB。蝙蝠覓食原理說明聲音能傳遞 。19.如圖所示,甲實驗中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說明聲音是由物體 產生的;此實驗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選填“控制變量法”或“轉換法”)。乙實驗中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 可以傳聲。如果將乙實驗移至月球上做,左邊的音叉 (選填“能”或“不能”)發出聲音。并由此推理可知: 。三、實驗題20.小王在為了探究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實驗現象:放在玻璃罩中的音樂芯片隨著玻璃罩內空氣的減少,聽到的聲音 ;(2)假設與推理:如果玻璃罩內的空氣完全抽出來,將 (選填“能”或“不能”)聽到音樂芯片發出的音樂聲;(3)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 。21.如圖所示,利用鋼尺探究聲音的特性。 (1)實驗中,將鋼尺的 (選填“A”、“B”或“A和B”)處緊壓在桌面上,用手撥動鋼尺的一端,聽鋼尺振動發出的聲音。(2)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力撥動鋼尺到相同的幅度,是為了探究 與 的關系。(3)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同樣的力撥動鋼尺,卻聽不到聲音,這時鋼尺振動產生的聲波與 (選填序號)中涉及的聲波相同。①聲吶②監測地震③B超④監測核爆炸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D【詳解】A.洞簫發出的聲音是由洞簫內的空氣柱振動產生的,故A錯誤;B.吹奏時按壓不同位置的氣孔,主要改變振動的空氣柱的長度,從而改變聲音的音調,故B錯誤;C.用洞簫模擬鳥啼聲,主要模擬鳥啼聲的音色,故C錯誤;D.不同發聲體的聲音的品質、特色不同,觀眾能夠聽出洞簫這種樂器是根據其音色判斷,故D正確。故選D。2.B【詳解】A.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A錯誤;B.“輕聲細語”指的是聲音很弱,即聲音的響度小,故B正確;C.正常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是20~20000Hz,不能聽到10Hz的聲音,故C錯誤;D.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分辨琵琶和小提琴的聲音主要依靠音色,故D錯誤。故選B。3.B【詳解】A.航天員在太空艙外不能直接用聲音交流,是因為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A錯誤;B.不同人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廣播中能夠分辨出不同宇航員的聲音,主要依據是聲音音色的不同,故B正確;C.航天員的聲音是通過電磁波傳回地球的,真空不能傳聲,故C錯誤;D.他們的聲音能傳回地球,聲音是通過電磁波傳回地球的,他們發出的聲音不是超聲波,超聲波是人耳聽不到的,故D錯誤。故選B。4.C【詳解】A.用大小相同的力敲擊不同的碗,振動快慢不同,音調不一樣,振動幅度相同,響度相同,故A錯誤;B.不同力度敲擊同一個碗,響度不同,音調是一樣的,故B錯誤;C.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如果碗的材質不同,敲擊時音色不同,故C正確;D.敲擊時美妙的聲音是通過碗的振動發聲的,故D錯誤。故選C。5.B【詳解】A.音叉振幅逐漸變小,發出的聲音逐漸變小,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逐漸變小,響度變小;而音調與音叉振動的快慢有關,其音調不變,故A錯誤;B.鋼尺伸出桌邊越短,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音調越高,說明音調與振動的快慢有關,故B正確;C.丙圖用同樣力度敲擊鼓面越快,鼓響聲間隔時間變短,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不變,故C錯誤;D.丙圖中紙屑跳起越高,鼓面振幅越大,鼓的響度越大,鼓聲音調不變,故D錯誤。故選B。6.B【詳解】A.機器人端著餐盤行走過程中,餐盤與機器人的手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改變,餐盤相對于機器人的手是靜止的,故A錯誤;B.機器人身上的探測雷達發出的聲波是超聲波,故B正確;C.機器人的“眼睛”是凸透鏡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的應用,相當于兩架攝像機,故C錯誤;D.機器人用標準的普通話與人交流,說明聲音可以傳遞信息,故D錯誤。故選B。7.B【詳解】A.不同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體中最大,其次是液體,再次是氣體,故聲音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大,在氣體中傳播速度最小,故A錯誤;B.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是由物體振動的振幅決定的,還與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故B正確;C.口技藝人可以模仿各種聲音,他主要模仿聲音的音色,故C錯誤;D.在道路兩旁種樹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不能消除噪聲的產生,故D錯誤。故選B。8.D【詳解】航母甲板上的工作人員都要佩戴防護耳罩以保護聽力,這是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因為艦載機起飛時所發出聲音的響度很大,容易對工作人員聽力造成損傷。故選D。9.D【詳解】A.因為不同的人發出聲音的音色一般不同,“聞其聲而知其人”是根據聲音的音色辨別發聲者的,故A錯誤;B.“禁鳴喇叭”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B錯誤;C.汽車上的倒車雷達是利用超聲波傳遞信息,故C錯誤;D.聲音可以傳遞信息,醫生利用聽診器查找病因就是利用聲音傳遞信息,故D正確。故選D。10.B【詳解】A. “女高音”歌唱時,比“男低音”的音調高,故A錯誤;B. 人耳的聽覺有一定的頻率范圍,若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頻率不在此范圍內,即便物體在振動,我們也不一定能聽到它發出的聲音,故B正確;C. 利用B超檢查身體可以獲得病人身體健康狀況的信息,說明聲音可以傳遞信息,故C錯誤;D. 摩托車安裝消聲器,是在聲源處控制噪聲,故D錯誤。故選B。11.A【詳解】A.意大利和中國相隔甚遠,歌聲不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到中國?!霸苽鞑ァ笔抢秒姶挪▉韨鬟f信息,故A錯誤,符合題意;B.聲音都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美妙的鋼琴聲是由物體振動產生,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由于兩人的音色不同,觀眾可通過音色分辨出兩人的聲音,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物理學中聲音的高低指的是音調的高低,“男高音”中的“高”指的是音調,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12.B【詳解】ABCD.由題意可得,選手們敲擊的是同一面鼓,則鼓振動的頻率相同,所以音調不變;選手們用更大的力敲鼓,則振幅變大,所以響度變大;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B。13. 向外拉 真空不能傳聲【詳解】[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當鐘罩內有空氣時,在外面可以聽到鬧鐘的聲音,利用注射器向外拉可以減少透明罩中的空氣,傳聲介質變少,所以聽到的聲音逐漸變小。[2]抽出透明罩內的空氣,聲音逐漸減小,推理可知,如果將罩內空氣完全抽出,則聽不到聲音,說明聲音不能在真空中進行傳播,即真空不能傳聲。14. 聲源 km/h 分貝(dB) 增大【詳解】[1]控制噪聲有三種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其中禁鳴標志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2]圖中標有數字5的標志是汽車限速標志,它表示的含義是汽車的最大速度不能超過5km/h。[3][4]圖2中噪聲監測器是用來監測噪聲大小的儀器,其中數字“50”表示聲音的強弱為50分貝(dB),當外界的噪聲越大,也就是聲音越強,即響度越大,其所顯示的數字就越大。15. 相同 不同 不同【詳解】[1]甲和丁的振動頻率相同,音調相同。[2]丙和丁的振動幅度不同,響度不同。[3]甲和乙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16. 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的空氣逐漸抽出 變小 變大 理想實驗法【詳解】[1][2][3][4]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把正在響鈴的電鈴放在玻璃罩內,用抽氣機逐漸抽出罩內的空氣,使玻璃罩內的空氣越來越稀薄,發現電鈴的聲音越來越小;然后把空氣又逐漸地通入玻璃罩內,會發現聲音將逐漸變大;進一步推斷,當罩內完全沒有空氣時,聲音將完全消失,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真空不能傳聲。這個實驗用到一種物理方法是理想實驗法。17. 振動 響度【詳解】[1]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人說話的聲音是聲帶振動產生的。[2]聲音的大小稱為響度,用耳機聽音樂時耳道內聲音的響度很大,長時間用耳機聽音樂會損傷聽力。18. 聲源處 70 信息【詳解】[1]監考老師把手機調成靜音狀態,是為了在聲源處減弱噪聲。[2]為了保證學習和工作不受影響,要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3]聲音能夠傳遞信息,蝙蝠覓食原理說明聲音能傳遞信息。19. 振動 轉換法 空氣 不能 月球表面真空,真空不能傳聲【詳解】[1]敲擊左邊的音叉,音叉發聲,泡沫塑料球彈起,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音叉的振動不容易觀察,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動來呈現,這種方法叫轉換法。[3]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聲,所以說明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發生了振動;而我們并沒有直接敲響左邊的音叉,證明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給左邊的音叉的,所以說明空氣能傳播聲音。[4][5]月球表面真空,真空不能傳聲,故在月球做此實驗不能觀察到乒乓球彈起的現象。20. 逐漸變小 不能 介質【詳解】(1)[1]隨著玻璃罩內空氣的減少,聽到的聲音逐漸變小。(2)[2]如果玻璃罩內的空氣完全抽出來,將不能聽到音樂芯片發出的音樂聲。(3)[3]由于真空不能傳聲,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21. A和B 音調 振動頻率 ②④【詳解】(1)[1]實驗時只要求尺子伸出桌面部分振動,所以將鋼尺的A和B處緊壓在桌面上,用手撥動鋼尺的一端,聽鋼尺振動發出的聲音。(2)[2][3]在用力撥動鋼尺到相同的幅度時,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伸出長度不同,聲音的音調不同,故是為了探究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3)[4]再次增大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鋼尺振動的頻率變小,發現無論怎樣撥動鋼尺一端,都聽不到鋼尺振動發聲,可能是振動發出的聲音的頻率小于20Hz,屬于次聲波,超出了人的聽覺范圍;而監測地震、監測核爆炸都是利用次聲波工作的,聲吶和B超是利用超聲波工作的,故①③不符合題意,②④符合題意。故選②④。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