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學科素養水平監測(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材料一:20世紀以來,中國新詩人自我意識越來越鮮明,新詩也呈現出主體性強化的傾向。主體性是指人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主、能動、自由、有目的活動的特性。詩歌創作的主體即詩人,與一般認識的主體有共同的屬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詩的創作主體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統的審美觀點的詩人,他有著不同于科學家,不同于畫家、音樂家,也不同于小說家、戲劇家的特殊的心理氣質、美學理想。傳統的小說、劇本側重于客觀世界的真實再現,盡管它們所描寫的對象也照樣滲透著創作主體的美學追求與鮮明愛憎,但是主體一般總要隱藏到情節和場景的后面。詩歌則不然。詩歌,尤其是抒情詩,詩人總是以自身的生活經驗、意志情感等作為表現的對象。抒情詩當然也有對客觀現實的描寫,但它不是一種照相式的模擬,客觀現實在詩歌中不再是獨立的客體,而是滲透著、浸染著詩人的個性特征,成為詩人主觀情感的依托物了。詩歌主體性的理論,在“五四”時代的新詩人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在胡適眼里,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歐洲的文藝復興“有一項極其相似之點,那便是一種對人類解放的要求。把個人從傳統的舊風俗、舊思想和舊行為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胡適把新詩的發生與人性解放聯系起來的觀念,得到了“五四”時代其他詩人的熱烈回應。此后在新詩發展過程中,詩的主體性常常被強調。但是強調詩歌的主體性,以詩人的主觀世界為表現對象,并不意味著詩人不同層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詩。抒情詩以表現詩人的情感為主,但這情感不應是褊狹、妄誕的,不應與民族精神脫離,而要經過理智的思考。詩的主體性要求詩人真誠地展示自己的內心,因而優秀的詩篇是最富于個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詩是否只是純個性,純偶然性,而毫無普遍意義呢?不是的。優秀的詩人在創作時決不是不負責任地自由傾瀉,而要根據時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學與美學觀點對之進行審視,進行加工。真正偉大的詩篇,既是高度個性化的,又涵括廣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說在詩人唱出的具體的特定的歌聲中,包含著超越詩人個人的,具有那一時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聲。為什么主體真實地袒露自己的內心,往往會帶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這是由于抒情主體是一個單個的人,但同時也是處于一定時代、一定民族、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是人類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體現者。普希金說過:“我的永遠正直的聲音,是俄羅斯人民的回聲。”對詩人來說,自我與時代、與人民是一致的,因為詩人本身就生活在這個時代,是人民的一員。偉大的詩人往往有一種涵蓋一切的氣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個真正的詩人就要自覺地把自己與人民、與時代融合在一起,讓自己的胸膛中流著民族的熱血,讓自己的脈搏和著時代的脈搏而跳動。這樣,他的詩越是個性的,就越有普遍的價值。(摘編自吳思敬《中國新詩理論的現代品格》)材料二:當前,中國新詩出現了令人尷尬的局面,一方面,稱為詩人的人越來越多,寫詩似乎也越來越容易,越來越隨意。詩壇內熱熱鬧鬧,詩壇外冷冷清清,廣大讀者對新詩已由不滿、失望到棄之而去。從詩的內容方面來講,當代的詩存在著反崇高、反共性、反意義等現象,而代之以虛擬、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詩歌的靈魂,也是價值的最終所在,它并不浮出詩歌的表層,但卻以它那不可觸摸的光輝照亮全詩,沒有境界的詩如珠玉失去光澤。現在有些詩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惡入詩。偽道德、假崇高自然應該遭到批評,但若因此舍棄以“真善美”作為生命價值的導航,那實在是一種本質性的誤導。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發生在遙遠的天涯海角的變故,也會對全球、全人類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信息時代人們的命運比以往任何歷史時代都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詩人不會像一只工蟻只忙碌著經營自己的巢穴,而不預見人類共同命運的走向。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中國新詩,轉向以個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個人化的情緒的描述為主題。個人感情的抒發是詩歌的本能,但關鍵在于不同高度的觀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詩人不應該將自己緊閉在狹小的天地間。抒發強烈的個人色彩之情并非詩歌的全部,尤其當這種感情缺乏時代感時。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詩人應當將自己的目光轉向世界形勢的發展,多關心自己的國家和幾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像古今中外的許多偉大詩人一樣寫下對人類的生存和命運有著深遠意義的詩,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詩、什么是詩人的責任這樣重要的問題。(摘編自章燕《中國新詩的發展進程及其出路——詩人鄭敏訪談》)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詩歌創作中的主體性與科學家、畫家、音樂家三者不一樣,因為這三者沒有系統的審美觀點。B.詩歌主體性的理論在“五四”時代得到極大認同,以至當時的詩人寫的新詩都與人的解放聯系起來。C.當今中國新詩出現令人尷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棄“真善美”的生命價值而導致了境界不高。D.全球化的今天對于詩歌創作中的時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詩人創作不能轉向非常個人化的情緒的描述。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沁園春·長沙》中的“層林”“鷹”“魚”等,表現詩人的意志情感,成為詩人主觀情感的依托物。B.如果詩人不真實地袒露自己的內心,寫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聲。C.關于新詩創作中的個性色彩與時代性的關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認為兩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別強調了時代性。D.只要中國新詩人將自己的目光轉向世界和時代,就能改變廣大讀者對新詩不滿、失望和棄之而去的局面。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整體觀點的一項是( )A.“大眾化詩歌率先提供一種民主開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間,網絡詩歌爆發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網)B.“我們這個時代恰恰是一個新意象新形象不斷被創造出來的時代,新的經驗、新的感受與全新的視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國青年報》)C.“我們今天的詩人,不應以為新詩是白話體,就與古漢語無關。詩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遺產,賦予它當代的闡釋。”(中國作家網)D.“一方面詩是心靈的產物,另一方面心靈也必然會對時代有所感應。詩人是敏感的,他們能夠憑著直覺捕捉到時代的種種風云變動。”(中國詩歌網)4.請簡要說明材料一的行文脈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漢江血[注]葉雨蒙直到后半夜馮子恩蘇醒了,那時寒風刮得更緊了。向荒坡四周尋望,只見灌叢的暗影在疾風中索索抖動,不見一絲人跡。敵人早已不見了;那么掩護自己的古建祿呢?他怎么樣了?狂風的間歇中,他微微抬起頭來,忽見距他十幾米外地面上有一團暗影,好似一個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動著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祿!他撲上去抱住他的歪著的頭顱,雙手感到了他臉部肌肉的僵硬和冰涼!他走了,這樣匆匆忙忙,甚至沒來得及與戰友說一聲再見……馮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處土質稍顯松軟的地段,用手摳挖地面,卻有如摸到一塊滿是銹砂的生鐵。他發愁了。但是必須盡快辦好這件事呵,他回轉頭眺望茫茫的漢江,漢江灰蒙蒙的,岸邊蒿草在寒風中唰唰抖動著干枯的莖葉。要是把戰友的遺體沉到江里倒不錯,等于是水葬了。天蒙蒙亮的時候,馮子恩終于將古建祿運到了封凍的漢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陣,之后從右肩取下沖鋒槍,檢查了一下準星和擊發處,還行。好啦,這一回成功在槍!先安葬戰友,再為他復仇!他望了望江岸開闊地,那條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條路后面向坡上緩緩升起的稀疏的灌木叢,此刻顯得靜悄悄的。風減弱了,灰暗的晨霧在四處彌漫。奇怪,那些兔崽子們都縮到哪兒去了?他憤憤地想。好吧,現在先不管他們,一會他們會來的,一定會叫他們來!他從后腰上取下那顆手榴彈,小心翼翼地擰開彈柄后的蓋帽,幾秒鐘后,手榴彈咝咝冒著青煙劃一個弧形落到不遠處的江面上。隨即便轟然一響,碎冰塊和彈片一陣雨似的嘩嘩落下來。爆炸過后,前方冰面上出現一個窟窿,好像有縷縷水汽向天空升浮著。馮子恩盯著那裊裊飄升的水汽,一點點把戰友的遺體推到冰窟前。①水很潔凈,呈靛藍色,汩汩地從冰層下流過。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著死者臉上的血跡,同時感到冰涼的江水漸漸漫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將古建祿遺體頭朝下,一點點送往水中……白蒙蒙的晨霧里,那幫端著卡賓槍的美國兵一路跑步奔到江邊,一個瘦高個兒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發現了臥倒的馮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臥倒了。馮子恩沒有開槍。他紋絲不動地臥在冰面上,臉貼冰面,忍受著極度的虛弱和傷痛以及冰面上浸漫過來的冰涼的江水。②這樣過去好一陣,雙方都沒有動靜。敵兵們不能斷定江面上趴臥的是死人還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個志愿軍,剛才的手榴彈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③誰投的?志愿軍不會自己炸自己吧?后來,那個瘦高個子敵兵試探著朝馮子恩打過來一梭子彈,“叭叭叭……”卻不見反應。他們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敵兵接著又亂放一陣槍,估計即便是活的也讓這一陣亂槍打死了。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從地上爬起來,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馮子恩右肩中了一彈,大概鎖骨被擊碎了,鮮血急速流淌下來,在冰面上聚了一灘。其余的子彈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濺。他很瞧不起這幫美國兵,槍法太差啦!他依舊一動不動地趴在冰上,雙手在懷里抱緊沖鋒槍。其實不用他裝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將要流盡,體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顆心臟還在跳動……敵人成散兵線向他走來,皮靴踩踏著冰面,發出橐橐的響聲……近些,再近些……馮子恩用頑強的毅力又堅持了最后幾秒鐘,之后他緩緩地從懷中向前伸出沖鋒槍。“噠噠噠……”一梭子復仇的子彈從他的槍口呼嘯而出。敵兵們驚叫著翻滾倒地。馮子恩痛楚地閉上雙眼,知道自己沒有射中一個敵人,他的右肩負了傷,幾乎無法握槍瞄準了,手指也凍得僵硬難以彎曲。④沖鋒槍在他的懷中亂跳,一串子彈打飛了。一顆子彈也沒有了,他拖過沖鋒槍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掙扎著翻了兩個滾,到了冰窟窿前。敵人開始還擊了,子彈刮風似的從他四周掠過,他先將雙腳和兩條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頓時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動他雙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過一小會兒,他就什么也感覺不到了。他兩手按著冰面,使自己的身體繼續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過了他的臀部,接著又浸過他的腰腹……就在他的頭顱入水的一霎間,他抬頭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那時初升的陽光已從東山瀉過來,碧藍而遼闊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鷹在靜靜地盤旋。江岸高聳的山峰上,樹林被陽光照亮了……[注]節選自葉雨蒙長篇紀實小說《漢江血》,作品描寫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進行的第三、第四次戰役。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蘇醒后的馮子恩尋找戰友古建祿開篇,“寒風”“歪著的頭顱”“僵硬和冰涼”的遺體共同勾勒出戰場的慘烈景象。B.運送古建祿遺體到距離并不遠的漢江冰面上,花費了馮子恩不少時間,這主要是因為他心中對古建祿充滿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C.標題中“血”字內涵豐富,既指主人公在漢江戰斗中流血犧牲,體現血戰的慘烈,也表現出志愿軍戰士不畏強敵、視死如歸的鐵血精神。D.不同于《百合花》精心描繪日常生活片段,從側面表現戰爭,本文主要通過正面描寫激烈、殘酷的戰爭場面來表現主題。6.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富有畫面感,極具感染力,“汩汩”一詞富有動感,用“鋼藍色”“潔凈”的江水“擦拭”死者的血跡,這一細節飽含著馮子恩的深情。B.句子②富有張力,描摹出雙方膠著的狀態,此刻表面上的寧靜,為后文慘烈的戰斗埋下伏筆,極具表現力。C.句子③描寫了敵人的心理活動,是全知視角下對前文雙方僵持情節的補充交代。D.句子④用擬人手法描摹沖鋒槍不受馮子恩控制的狀態,與上文“成功在槍”遙相呼應,“打飛了”暗含著主人公報仇失敗的遺憾。7.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寫與前文戰場上迷蒙慘烈景象有很大不同,試結合文本分析其作用。8.本文與《百合花》同為戰爭題材的小說,二者塑造的戰士形象有什么異同?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少有氣力,好游俠。往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后轉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于舊臣。寧陳計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驕,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后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并乏,左右欺弄,務于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于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遂西,果禽祖盡獲其士眾遂授寧兵屯當口。(選自《三國志·甘寧傳》,有刪改)材料二: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選自《三國志·隆中對》,有刪改)9.材料一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果A禽B祖C盡D獲E其士眾F遂授寧G兵屯屯當口10.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居南陽”與“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中的兩個“因”的意思不一樣。B.漸,指逐步,與成語“防微杜漸”中的“漸”字意思一樣。C.“君謂計將安出”,賓語前置句,與“何為其然也”(《赤壁賦》)兩句文言句式相同。D.胄,文中指帝王或貴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戰時戴的頭盔。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甘寧到吳國受到周瑜、呂蒙的共同舉薦,得到孫權賞識,與之前在劉表、黃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樣。B.甘寧勸孫權對南荊之地早點規劃,而且要先從黃祖那里尋找突破口;認孫權一定能打敗黃祖。C.劉備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諸葛亮見面;劉備先叫旁邊的人退下,然后才進入正題。D.諸葛亮在對策中,先謀“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勢,為劉備描繪出立足蜀漢,與魏、吳鼎足三分天下的藍圖。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不見進用,后轉托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13.甘寧雖是一名武將,對孫權的獻策卻直追諸葛亮的“隆中對”。請概括兩者的相同之處。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題。插秧歌楊萬里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春耕張綱亂后荒田杞棘生,歸來還喜見春耕。隨犁細雨濛濛濕,轉壟新泉聒聒鳴。好勸賣刀添健犢,盡令長畝種香粳。腐儒一飽真馀事,莫遣閭閻①有嘆聲。[注]①閭閻:指平民百姓。14.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了一家四口趁著農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富有情趣。B.《插秧歌》首聯中,“拋”“接”“拔”“插”四個動詞,具體準確,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時配合默契。C.《春耕》首句荒涼景象和后文春耕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并與尾句形成了勾連,寄托了作者的感慨。D.《春耕》頷聯中,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細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辛苦忙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15.兩首詩都寫勞動,但表達的情感卻不盡相同。請作簡要分析。四、默寫題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園春·長沙》中,表現革命者關注國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陋室銘》中化用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一千古名句。(3)陶淵明《歸園田居》中“_______,_______”兩句與“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運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襯托出一個和諧,安寧的意境。五、語言表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鐘揚的“暖”是①_______的。這體現在他對學生的關愛上。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更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為他們②_______一套個性化的發展規劃,不讓一個人掉隊。鐘揚曾說:“培養學生就像我們采集種子,每一顆種子都很寶貴,你不能因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說不定這種子以后能長得很好。”當鐘揚的工作重心轉到西藏時,他承認,自己的招生名額漸漸傾向他心目中的這所“世界學府”。鐘揚的學生、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徐翌欽回憶道,實驗室里有很多學生是鐘老師從少數民族地區招進來的。“由于這些同學底子薄,上海本地學生在知識基礎上與他們有一定的差距,剛開始都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聯系了鐘老師,鐘老師總是鼓勵他們報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說,‘讀我的研究生基礎差一點沒關系,我幫你補,你只需要有一顆熱愛植物學的心。’”于是,鐘揚的學生就像古代的門客一樣“③_______”,有做科學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從事創新創業的。鐘揚停不下來的點子,就這樣在他每個學生中生根發芽,變為現實。17.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這些同學由于底子薄,在知識基礎上與上海本地學生有一定差距。B.由于這些同學底子薄,在知識基礎上與上海本地學生有一定差距。C.這些同學由于底子薄,上海本地學生在知識基礎上與他們有一定的差距。D.由于這些同學底子薄,上海本地學生在知識基礎上與他們有一定的差距。19.文中畫框句子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①_______,它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生變化。但是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思,就要受到兩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經過詩人審美經驗的淘洗與篩選,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另一方面,又經過詩人思想感情的化合與點染,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②_______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說,意象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一個物象可以構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許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構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帶著貧士幽人的孤高。陶淵明《詠貧士》:“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暖云”則帶著春天的感受。羅隱《寄渭北徐從事》:“暖云慵墮柳垂條,驄馬徐郎過渭橋。”“停云”卻帶著對親友的思念。陶淵明《停云》:“靄靄停云,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個物象,③_______,所以構成的意象也就大異其趣。詩人在構成意象時,可以夸張物象某一方面的特點,以加強詩的藝術效果;也可以將另一物象的特點移到這一物象上來;還可以把某一物象作為聯想的起點,創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總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礎,而意象卻不是物象的客觀的機械的模仿。從物象到意象是藝術的創造。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1.下列選項中,與文中畫框處雙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B.包扎所設在一個小學里,大小六個房子組成“品”字形。C.火車特有的氣息堅定了她的信心,她學著“北京話”的樣子,輕巧地躍上了踏板。D.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創作要關注時代、有針對性。六、材料作文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人說,勞動讓人“吃苦”。《插秧歌》描繪一家四口農忙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表現出農事的辛苦與繁忙;“全國勞動模范”張秉貴晚上下班后,也會“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時連上樓還要扶著墻”。也有人說,勞動孕育著美。勞動時,人與環境融為一體、自然和諧,既展示勞作者體態的優美,又使勞動者渾然忘我,獲得了純粹的審美體驗……勞動之“苦”與勞動之“美”之間似乎是矛盾的,對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請你結合社會生活和自己的人生體驗加以闡述,寫一篇議論文。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A項“三者沒有系統的審美觀點”錯,材料一表述是“詩的創作主體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統的審美觀點的詩人,他有著不同于科學家,不同于畫家、音樂家,也不同于小說家、戲劇家的特殊的心理氣質、美學理想”,原文表述的是“心理氣質、美學理想”。B項“詩人寫的新詩都與人的解放聯系起來”錯,材料一表述是“詩歌主體性的理論”,在“五四”時代的新詩人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在胡適眼里,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歐洲的文藝復興“有一項極其相似之點,那便是一種對人類解放的要求。把個人從傳統的舊風俗、舊思想和舊行為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原文中強調的是胡適的觀點,且主體是“五四新文化運動”。D項“詩人創作不能轉向非常個人化的情緒的描述”錯,材料二表述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中國新詩,轉向以個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個人化的情緒的描述為主題”,原文中,早在20世紀90年代,詩人創作已經轉向非常個人化的情緒的描述。2.答案:D解析:條件關系錯。這種關系太絕對化。“只要……就……”條件關系錯,材料二表述是“詩壇內熱熱鬧鬧,詩壇外冷冷清清,廣大讀者對新詩已由不滿、失望到棄之而去”“中國詩人應當將自己的目光轉向世界形勢的發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詩、什么是詩人的責任這樣重要的問題”,由此可知選項過于絕對。故選D。3.答案:D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觀點是要求新詩的作者要適應時代,適應需要,因而D最能支撐材料二的觀點。材料二圍繞“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詩人應當將自己的目光轉向世界形勢的發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詩、什么是詩人的責任這樣重要的問題”論述。A項強調了詩歌的大眾化。B項強調了“新意象新形象”,與材料二強調了現今中國詩人的做法無關。C項強調了新詩與“古漢語”“傳統文化”的關系。4.答案: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詩呈現出主體性強化的傾向”的觀點;②接著闡明新詩主體性的內涵;③然后簡單介紹我國新詩主體性的發展狀況;④最后詳細闡述新詩發展中需要個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主體性。解析:思路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新詩也呈現出主體性強化的傾向”,明確提出了觀點。第二段“主體性是指人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主、能動、自由、有目的活動的特性”,闡明新詩主體性的內涵。第三段“詩歌主體性的理論,在‘五四’時代的新詩人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簡要介紹了我國新詩主體性的發展狀況。第四段是過渡段,將論述轉向詩歌情感。第五段“真正偉大的詩篇……具有那一時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聲”,論述了新詩發展中需要個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主體性。5.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因為他心中對古建祿充滿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理解錯誤,從上下文來看,主要原因是天寒地凍,環境惡劣,而他身負重傷,身體極度虛弱。故選B。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為后文慘烈的戰斗埋下伏筆”理解錯誤,伏筆是前文中某個片段為下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發展的另一階段與之呼應的一種表現手法,本處是戰爭發展的一個階段,不是伏筆。故選B。7.答案:①最后一段描寫了一幅明亮、開闊、充滿希望的畫面,雄鷹強大而自由,象征著未來的美好生活。②烘托出志愿軍戰士視死如歸、不畏犧牲的高尚精神風貌。③結尾筆意突轉,與前文的慘烈戰斗和迷蒙的景象形成反差,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④表達了志愿軍戰士對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①最后一段描寫了一幅明亮、開闊、充滿希望的畫面,“那時初升的陽光已從東山瀉過來,碧藍而遼闊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鷹在靜靜地盤旋。江岸高聳的山峰上,樹林被陽光照亮了……”,描寫初升的太陽,東山,碧藍的天空,尤其是突出了一只雄鷹,雄鷹是強大而自由的象征,這幅美好的畫面富有生機和活力,象征著未來的美好生活。②這幅畫面是馮子恩看世界的最后一眼,畫面溫暖富有生命力,活著是多么美好,但志愿軍戰士卻毫不猶豫地與敵人斗爭,自我犧牲,最后的環境描寫烘托出志愿軍戰士視死如歸、不畏犧牲的高尚精神風貌。③結尾筆意突轉,與前文的慘烈戰斗和迷蒙的景象形成反差,前文的環境描寫是“向荒坡四周尋望,只見灌叢的暗影在疾風中索索抖動,不見一絲人跡”“他回轉頭眺望茫茫的漢江,漢江灰蒙蒙的,岸邊蒿草在寒風中唰唰抖動著干枯的莖葉”,而最后的畫面卻是如此美好,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暗示我們,如今的美好是志愿軍戰士用生命換來的,啟迪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美好的生活。④馮子恩是無數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志愿軍戰士的代表,他生前看到的美好的畫面,代表的正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景物描寫表達了志愿軍戰士對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8.答案:同:為革命不畏犧牲;戰友情深。異:①身份不同:馮子恩是前線打仗的戰士;小戰士是通訊員。②個性不同:馮子恩成熟,剛毅,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小戰士純真,稚嫩(靦腆、害羞、細心等詞語給出)。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本文中的馮子恩是抗美援朝戰士,他在生命的最后關頭,水葬了為了掩護他而犧牲的戰友古建祿,為了給戰友報仇,他忍著傷痛臥在冰冷的江面上等待狙擊敵人的最佳時機,最后自沉江水;《百合花》中的小通訊員為了救助其他戰友,自己撲在了敵人扔下來的手榴彈上,壯烈犧牲。可見二者的共同點是:為革命不畏犧牲;戰友情深。異:①身份不同:馮子恩是抗美援朝的戰士,是親臨前線打仗的戰士;而《百合花》中的小戰士是通訊員。②個性不同:馮子恩成熟,剛毅,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如他看到戰友犧牲之后,首先想辦法掩埋戰友,然后為戰友報仇;他利用手榴彈炸開冰面,一方面把戰友水葬,同時利用這爆炸聲把敵人吸引過來;而后他“紋絲不動地臥在冰面上,臉貼冰面,忍受著極度的虛弱和傷痛以及冰面上浸漫過來的冰涼的江水”與敵人對峙;敵人胡亂射擊,他的右肩中彈,“鮮血急速流淌下來,在冰面上聚了一灘”,他也始終一動不動,等著敵人走近,他才“緩緩地從懷中向前伸出沖鋒槍”“一梭子復仇的子彈從他的槍口呼嘯而出”;最后自沉江水。小戰士純真,稚嫩、靦腆、害羞、細心。比如送“我”這個女同志去包扎所時總是距離“我”很遠,“我”跟他說話,他卻緊張的滿頭大汗;后來跟新媳婦借被子,還因為慌張地抱著被子走而把肩頭的布撕破了;他也有純真、可愛、善良、細心的一面,如把野菊花插到槍筒里,聽到被子是新媳婦結婚用的、覺得不好意思、要洗干凈了再換回去,還有就是把兩個饅頭留給“我”。9.答案:CFH解析:10.答案:B解析:11.答案:D解析:12.答案:(1)(甘寧)不被(劉表)重用,后來又轉而投奔黃祖,黃祖又只把他當作一般的人來對待。(2)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它的意思呢?解析:參考譯文:材料一:甘寧字興霸,是巴郡臨江人。年少時就有才氣,善于交往,有俠義。后來依附劉表,于是留在南陽,(甘寧)不被(劉表)重用,后來又轉而投奔黃祖,黃祖又只把他當作一般的人來對待。于是歸附吳國。由周瑜、呂蒙共同推薦,孫權對甘寧有著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對那些老臣一樣對待他。甘寧(向孫權)陳述計策:“如今漢皇帝的地位日漸衰微,曹操越來越驕橫,最終會成為竊取政權的人。荊州南部地區,山川交通便利,江河相互通達,實在是我們向西擴張的有利形勢。我已觀察過劉表,既沒有遠見,兒子又品行惡劣,不是能傳承祖業的人。主上您應當趁早謀劃,事不宜遲。謀劃這件事的方法,應該先攻打黃祖。黃祖現在年老,已經非常昏聵糊涂,財物糧食也很匱乏,身邊的人爾虞我詐,只追求私利,欺壓苛求下級官吏與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戰斗器具,廢棄并年久失修,不重視農耕,軍紀混亂。君主您如果發動進攻,一定可以打敗他。打敗黃祖后,乘勝向西,在西邊占據楚關,形勢就將更加廣大,然后就可以逐漸地去謀取巴、蜀。”孫權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見。于是西征黃祖,果然擒獲了黃祖,并俘虜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孫權交給甘寧一支部隊,駐扎在當口。材料二:先帝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起兵,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借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經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連,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那里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州、益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宛地、洛陽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就可以復興了。”13.答案:①都有明確目標:意圖巴蜀之地。②都了然形勢:甘寧熟悉劉表、黃祖的情況,了解曹操的勢力;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盡在掌握。③都有具體對策:甘寧建議先取黃祖,西據楚關,再圖巴蜀;諸葛亮則提出了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④都陳述(思路)清晰:先析形勢,再講措施,環環相扣,步步為營。解析:14.答案:D解析:15.答案:(1)《插秧歌》通過描寫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精神的贊美;(2)《春耕》通過對戰亂后春耕場景的描寫以及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對戰亂的厭惡和見春耕的喜悅;對天下太平,百姓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渴望。解析:16.答案:(1)指點江山,激揚文字(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3)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解析:17.答案:①有目共睹;②量身定制;③各顯神通解析:18.答案:A解析:19.答案:①“生根發芽”一詞,運用了擬物的手法,將鐘揚的點子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比擬成植物的生根發芽。②使文意表達活潑,引發讀者的興趣;表達了作者對鐘揚悉心教導學生的贊美之情。解析:20.答案:①物象是客觀的;②經過這兩方面加工的物象;③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解析:21.答案:B解析:B項與文中畫框處雙引號都表示強調。A.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稱謂;D.表示引用。故選B。22.答案:以勞動為榮,享受勞動的美千百年來,人類用自己的勞動來改造世界,創造財富,改善生活。從上古時期開始,勞動的重要性就從沒被忽視過。勞動帶來的是“稻花香里說豐年”,保證的是農耕大國的正常運轉,是小農經濟社會穩定。而到了今天,勞動依然是個人發展、國家興盛之源。勞動何其苦。“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些都是“秋收萬顆子”背后付出的艱辛勞動。“種豆南山下”的詩情畫意是充滿樂觀的濾鏡,而事實往往是“人間辛苦是三農”的無奈與辛勞。勞動既苦,為何還要堅持?“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勞動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充盈豐富,更是精神的滿足。熱愛勞動的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便不在意苦與累。勞動何其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反復吟唱的是對辛勤勞作的禮贊,是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是雖然疲憊但又多么充實的生活。勞動給人帶來美好的生活,就是給人帶來對未來的希望。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農不耕,民有饑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勞動是生活的基礎。勞動也是文化和文明發展的基礎。以勞動為榮,便能樂在其中,享受其中的美。現代社會,勞動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我們不需要日日起早貪黑,不需要每天揮汗如雨,現代科技的發達讓人們不必再堅持辛苦的耕作。但是時代的新任務井不徑松,機遇和風險并存的今天,是另一種艱苦。所幸,勞動精神從沒有改變。在今天,熱愛勞動的精神仍然鼓舞著我們不斷開拓進取。“天眼”觀天、“嫦娥”探月、“夸父”逐日,都是無數偉大的勞動者辛勤勞動,創造發明的結晶。斗轉星移,不曾消逝的是勞動的精神,滄海桑田,不曾變化的是美德的傳承。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推動時代的發展,縱使過程千般苦,必有成就回甘來。勞動何其苦,勞動何其美,當代青年應不懼勞動之苦,以勤勉修身,以勞動為榮,方能苦盡甘來,樂在其中,享受勞動之美。解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