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溆浦縣第一中學2025屆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化學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下列有關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很遠就聞到了桂花的香味,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B.“羌管悠悠霜滿地”,水蒸氣變成“霜”后,水分子停止運動C.“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水蒸氣到了夜晚變成露珠,分子種類改變D.“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水的三態變化是水分子大小變化的結果2.2020年春晚《春風十萬里》《泉》等節目展現了如今美麗的中國風貌,呼吁我們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該理念的是( )A.垃圾分類回收處理 B.大力發展公共交通C.城市道路使用太陽能景觀燈 D.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購物3.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下列不屬于空氣污染指數項目是( )A. B. C. D.4.規范的操作是實驗成功的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讀取液體體積 B.點燃酒精燈C.振蕩試管 D.收集氫氣5.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下列物質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質決定的是( )A.酒精作燃料 B.鐵鍋作炊具C.二氧化碳滅火 D.氮氣作保護氣6.新發行的一元硬幣外觀有銀色的金屬光澤,一些同學認為可能是鐵制的,在討論中,葛同學建議用磁鐵去吸一下。該建議屬于探究中的( )A.進行實驗 B.猜想假設 C.提出問題 D.設計實驗7.在利用紅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用傳感器記錄集氣瓶中溫度、壓強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其中c點打開了止水夾。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A.由溫度變化曲線可知,整個反應過程放出熱量B.b點壓強最大,說明紅磷燃燒結束C.c點的溫度已經接近室溫D.c點后壓強增大是因為水倒吸入集氣瓶中8.下列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時,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A.石蠟在空氣中燃燒,冒出濃烈的黑煙,放出熱量,生成炭黑B.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濺,放出熱量,生成紅色粉末C.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發出黃色的光,放熱,產生大量白霧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熱,生成刺激性氣味的氣體9.元素周期表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于1869年始創的,距離元素周期表誕生已有153周年,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相關信息如圖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A.該元素原子的核電荷數為60,中子數為60B.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屬元素種類比金屬元素多C.釹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44.2D.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18個族10.下圖是氣體物質的粒子示意圖,圖中“”和“”分別表示兩種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純凈物的是( )A B C DA.A B.B C.C D.D11.下列關于宏觀事實的微觀解釋中正確的是( )A.將二氧化碳氣體制成干冰固體體積變小——分子體積變小B.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化學反應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環——水分子不斷運動且分子間的間隔發生改變D.食物變質——食物中的分子種類不變,但分子的性質發生了變化12.下列物質中,前者屬于混合物,后者屬于純凈物的( )A.冰水混合物;液氧 B.清新的空氣;五氧化二磷C.澄清石灰水;加熱高錳酸鉀后的產物 D.蒸餾水;稀有氣體13.下列關于原子、分子、離子等微觀粒子和物質及其變化的認識中,正確的是( )①原子中核外電子,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是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關鍵②原子的種類、數量和排列方式決定分子的種類③有限的化學元素組成了多樣的化學物質④原子得失電子變成離子后,元素的種類隨之發生了改變⑤在物理變化中分子的能量、間隔、相互作用均不變⑥物質能否發生化學變化是由構成物質的微粒決定的⑦研究化學變化的意義在于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轉化⑧同種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學性質不同⑨湯姆生之前,科學家對原子的認識是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⑩盧瑟福等科學家在湯姆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結論,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A.全部 B.①③⑤⑥⑦⑧⑩ C.①②③⑥⑦⑨⑩ D.③④⑤⑥⑦⑧⑨14.2021年4月,日本政府計劃將核廢水排入海里,其中含有大量的氚。氚一旦進入人體可能從人體內部對人造成輻射損害,如果人類持續暴露在氚的輻射下,可能會導致細腦死亡,DNA遺傳損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氚原子與氫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B.氚原子與氫原子都有中子,只是數目不同C.氚與氫元素不屬于同種元素D.氚原子與氫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相同15.如圖是電解水實驗的裝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以增強水的導電性B.試管a中氣體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C.正、負極產生氣體的體積比約為1:2D.該實驗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二、科普閱讀題16.認真閱讀下列材料:煙花又稱花炮、煙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禮或表演中。煙花和爆竹的組成類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藥。黑火藥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瞬間產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氣等組成的混合氣,同時釋放大量熱。由于氣體體積急劇膨脹,于是發生爆炸。在軍事上,黑火藥是彈藥的重要組成部分。(1)燃放煙花時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生成了新物質,同時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熱量。(2)燃放煙花時,可以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該氣體是_______(填物質名稱)。(3)為減少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大氣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三、計算題17.請回答下列問題。(1)標準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核電荷數為8,其中子數是_______。(2)碳12原子的質量為kg,一個鋁原子的質量為kg,計算該鋁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列式計算.結果保留整數)_______。四、實驗題18.圖Ⅰ是小明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在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于是小明對原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裝置如圖Ⅱ。已知:氨水無色、易揮發、具有刺鼻性氣味;堿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變紅,而氨水呈堿性。【實驗操作】a.向三支試管分別加入5mL的蒸餾水,各滴入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配置成酚酞溶液,觀察酚酞溶液為無色。b.在試管中分別加入2mL濃氨水,立即用帶橡皮塞的導管按實驗圖Ⅱ連接好,并將D試管放置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觀察幾分鐘。【分析討論】:(1)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2)進行操作b,觀察幾分鐘后試管中的現象是:_______,E試管中未變紅。(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關分子的性質是_______;_______。19.小明同學在做家庭實驗時,不小心將過氧化氫溶液濺到媽媽剛剛切好的土豆絲上,發現土豆絲上立即冒氣泡,激發了小明的探究欲望,請你參與小明的探究。(猜想)土豆絲可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實驗)設計并完成下表所示的探究實驗:(1)請你幫小明同學填寫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總結實驗一 取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有氣泡產生,木條不復燃 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但是_______。 土豆絲可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實驗二 向盛水的試管中加入土豆絲,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沒有明顯現象 水和土豆絲不能放出氧氣。實驗三 取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加入土豆絲,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_______ 土豆絲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2)在小明的探究實驗中,“實驗二”起的作用是_______。(反思)小英同學認為僅由上述實驗還不能完全得出表內的“總結”,她補充設計了兩個方面的探究實驗,最終完全證明猜想是正確的:(3)第一補充實驗:在實驗三前后,各對土豆絲進行一次稱量,其目的是證明:反應前后土豆絲的_______沒變;第二補充實驗:傾倒掉實驗三反應后的液體,向試管中余下的土豆絲中重新加入_______,又有大量氣泡產生,說明土豆絲的_______沒變。(結論)通過上述同學所做的實驗,我們知道了土豆絲可以作為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催化劑。五、填空題20.如圖中分別是四種粒子的示意圖,請回答:(1)以上四種粒子A和C屬于_______元素(填“金屬”或“非金屬”)。(2)四種粒子中屬于同種元素的是_______(填序號)。(3)B在化學反應中易_______電子(填“得到”或“失去”)。21.化學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學科,請用化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今年夏天,“淄博燒烤”火遍大江南北,當地人的熱情和獨特的“炭火燒烤”技術,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到淄博“打卡”,請寫出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_______。(2)煤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但是煤中含硫物質燃燒對環境有污染,日前生活中正逐步用其他清潔燃料代替煤。請寫出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_______。22.水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學習水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的利用水資源。自來水廠凈化過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圖:回答下列問題:(1)操作X的名稱是_______。(2)沉淀過程常用明礬做絮凝劑,明礬的作用是_______。(3)自來水是硬水,生活中可通過_______的方法將其轉化為軟水。23.結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1)儀器b的名稱是_______。(2)與C裝置相比,利用D置制取氧氣的優點是_______;小明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他最好選擇_______裝置收集氧氣,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_______,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或符號表達式_______。(3)若用如圖H裝置收集氧氣,驗滿的方法是_______。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A、很遠就聞到了桂花的香味,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故A正確;B、水蒸氣變成“霜”后,水分子也不會停止運動,故B錯誤;C、水蒸氣到了夜晚變成露珠,狀態發生了改變,分子種類不改變,故C錯誤;D、水的三態變化是水分子間的間隔大小發生變化的結果,分子大小不變,故D錯誤。故選A。2.答案:D解析:A、垃圾分類回收處理,能有效提高對垃圾的處理和再利用,減少污染,有利于保護環境,選項做法與理念相符;B、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能夠減少私家車的使用,進而減少機動車尾氣的排放,有利于保護環境,選項做法與理念相符;C、城市道路使用太陽能景觀燈,可以節約化石燃料,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既節能又環保,選項做法與理念相符;D、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購物,會造成“白色污染”,選項做法與理念不相符。故選D。3.答案:A解析:A、二氧化碳是空氣組成成分,不是大氣污染物,符合題意;B、SO2是有害氣體,不符合題意;C、是有害氣體,不符合題意;D、屬于可吸入顆粒物,不符合題意。故選A。4.答案:D解析:A、量取液體時,視線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操作錯誤;B、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要用火柴點燃酒精燈,圖中操作錯誤;C、振蕩試管時,振蕩試管中的液體的正確方法是手指拿住試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擺動。不能用拇指堵住試管口,不可上下振蕩,圖中操作錯誤;D、氫氣難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氫氣,待導管口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開始收集,圖中操作正確。故選:D。5.答案:B解析:A、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屬于化學性質;故選項錯誤;B、鐵鍋作炊具是利用鐵的導熱性,屬于物理性質;故選項正確;C、二氧化碳滅火是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故選項錯誤;D、氮氣作保護氣是利用氮氣的穩定性,屬于化學性質;故選項錯誤;故選B。6.答案:D解析:A.建議用磁鐵去吸一下,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設計實驗環節,不屬于進行實驗,選項A錯;B.建議用磁鐵去吸一下,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設計實驗環節,不屬于猜想假設,選項B錯;C.建議用磁鐵去吸一下,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設計實驗環節,不屬于提出問題,選項C錯;D.建議用磁鐵去吸一下,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設計實驗環節,選項D正確;故選D7.答案:B解析:A、由溫度變化曲線可知,反應過程中溫度升高,整個反應過程放出熱量,說法合理,不符合題意;B、ab段壓強增大是由于紅磷燃燒放熱導致壓強增大的趨勢大于氧氣消耗導致壓強減小的趨勢,b點壓強最大,不能確定紅磷燃燒結束,溫度最高才能說明紅磷燃燒結束,說法不合理,符合題意;C、由溫度變化曲線可知,c點的溫度已經接近室溫,說法合理,不符合題意;D、c點后打開止水夾后,水倒吸入集氣瓶中,氣體的體積變小,導致集氣瓶內氣體壓強增大,說法合理,不符合題意。故選B。8.答案:D解析:A、石蠟在空氣中燃燒,冒出濃烈的黑煙,放出熱量,但生成炭黑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B、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故選項說法錯誤。C、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故選項說法錯誤。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熱,產生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9.答案:C解析:A、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數字為60,表示原子序數為60;根據原子中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該元素的原子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為60,而不是中子數為60,故選項說法錯誤;B、元素周期表中金屬元素種類比非金屬元素多,故選項說法錯誤;C、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44.2,故選項說法正確;D、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16個族,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C。10.答案:B解析:從微觀上看,純凈物只有一種微粒,A、C、D圖中均含有多種微粒構成的物質,屬于混合物;B中只含有一種由兩個“”原子構成的單質分子,屬于純凈物。故選B。11.答案:C解析:A、將二氧化碳氣體制成干冰固體,體積變小,是因為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小,分子體積不變,不符合題意;B、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說明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為原子,原子可重新組合為新的分子,原子不能再分,不符合題意;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環,是由于水分子不斷運動且分子間的間隔發生改變,通過三態變化實現的,符合題意;D、食物變質屬于化學變化,食物中的分子種類改變,分子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C。12.答案:B解析:A、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水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液氧就是液態氧氣,是氧元素組成的單質,屬于純凈物,選項錯誤;B、清新的空氣中含有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物質,屬于混合物,五氧化二磷是磷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選項正確;C、澄清石灰水是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屬于混合物,加熱高錳酸鉀后的產物含有錳酸鉀和二氧化錳,屬于混合物,選項錯誤;D、蒸餾水中只含水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稀有氣體中含有氦氣、氖氣、氬氣等氣體,屬于混合物,選項錯誤;故選B。13.答案:C解析:①原子中核外電子,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是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關鍵,故說法正確;②原子的種類、數量和排列方式決定分子的種類,故說法正確;③有限的化學元素組成了多樣的化學物質,故說法正確;④原子得失電子變成離子后,原子變成離子,元素的種類未發生改變,故說法錯誤;⑤在物理變化中,物質的形態改變,分子的能量、間隔、相互作用會發生改變,故說法錯誤;⑥物質能否發生化學變化是由構成物質的微粒決定的,故說法正確;⑦研究化學變化的意義在于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故說法正確;⑧同種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分子種類不變,化學性質相同,故說法錯誤;⑨湯姆生之前,科學家對原子的認識是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說法正確;⑩盧瑟福等科學家在湯姆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結論,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說法正確。所以正確的是①②③⑥⑦⑨⑩。14.答案:A解析:A、氚原子與氫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均為1,最外層電子數相同,故選項說法正確。B、氚原子中有中子,氫原子中沒有中子,故選項說法錯誤。C、氚與氫元素的核內質子數相同,屬于同種元素,故選項說法錯誤。D、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氚原子與氫原子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相對原子質量不同,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A。15.答案:B解析:A、純水幾乎不導電,在水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可增強水的導電性,故選項說法正確。B、試管a中氣體體積多,是氫氣,不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能燃燒,故選項說法錯誤。C、電解水時,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產生的氣體體積少,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的氣體體積多,且兩者的體積之比大約是1∶2,故選項說法正確。D、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和氧氣分別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B。16.答案:(1)放出(2)二氧化硫(3)禁止或少放煙花爆竹等解析:(1)燃放煙花時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生成了新物質,同時放出熱量,故填:放出;(2)黑火藥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粉,硫粉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所以該氣體是二氧化硫,故填:二氧化硫;(3)為減少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大氣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盡量少放或不燃放煙花爆竹、燃放后及時清掃灑水、使用環保型煙花等,故填:禁止或少放煙花爆竹等。17.答案:(1)8(2)27解析:(1)原子由核外電子與原子核構成,核外電子的質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原子核由質子與中子構成,則原子的質量由質子與中子決定,相對原子質量=中子數+質子數,標準氧原子核電荷數=13,則其中子數=16-8=8;(2)相對原子質量是指以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作為標準,任何一個原子的真實質量跟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的比值;則該鋁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18.答案:(1)對比觀察酚酞在空氣中是否會變色(2)B、C試管中的酚酞都變成紅色,C試管比B試管中的酚酞變色快(3)分子在不斷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解析:(1)為了驗證酚酞在空氣中是否發生變色,需要單獨將酚酞溶液放進試管內做對照;則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對比觀察酚酞在空氣中是否發生變色,故填:對比觀察酚酞在空氣中是否會變色;(2)A中濃氨水揮發出的氨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B試管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變紅;同樣C、D不接觸,酚酞試液變紅;D中濃氨水揮發出的氨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C試管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變紅。氨水中含有氨氣分子,分子運動受溫度影響,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因此D中濃氨水擴散速度更快,因此C先比B先變紅;故填:B、C試管中的酚酞都變成紅色;C試管比B試管中的酚酞變色快;(3)A、B不接觸,酚酞試液變紅,由此得到的結論是:分子是不斷運動的;B試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變紅色,C試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變紅色,由此可以得到的實驗結論是: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故填: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19.答案:(1)反應速率慢;迅速產生大量氣泡,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2)對比,排除水和土豆絲產生氧氣的可能(3)質量;過氧化氫溶液;化學性質解析:(1)雙氧水溶液在常溫下能分解,但反應速率慢;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加入土豆絲,伸入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說明產生氧氣,且有大量氣泡,才能得出土豆絲能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2)在小明的探究實驗中,“實驗二”起的作用是對比,排除水和土豆絲產生氧氣的可能。故答案為排除水和土豆絲產生氧氣的可能。(3)催化劑的特點是一變兩不變,即能加快反應的化學反應速度,但本身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因此要證明土豆絲是催化劑,還需證明其質量和化學性質反應前后不變。所以第一補充實驗:在實驗三前后,各對土豆絲進行一次稱量,其目的是證明土豆絲在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故答案為質量;第二補充實驗:傾倒掉實驗三反應后的液體,向試管中余下的土豆絲中重新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又有大量氣泡產生,說明土豆絲在反應前后化學性質不變。故答案為過氧化氫溶液、化學性質。20.答案:(1)非金屬(2)AD(3)失去解析:(1)由A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質子數=原子序數=17,該元素是氯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由C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質子數=原子序數=8,該元素是氧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故填:非金屬;(2) 根據決定元素種類的是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因為AD的核內質子數相同,所以AD屬于同種元素的粒子,故填:AD;(3)由B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其最外層有1個電子,小于4個,在化學反應中丟失一個電子而形成陽離子,故填:失去。21.答案:(1)碳+氧氣二氧化碳(2)硫+氧氣二氧化硫解析:(1)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碳+氧氣二氧化碳;(2)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硫+氧氣二氧化硫。22.答案:(1)過濾(2)使水中的懸浮雜質加速沉降 (3)煮沸解析:(1)通過操作X可以除去水中難溶性的泥沙,故操作X的名稱是過濾。(2)沉淀過程常用明礬做絮凝劑,明礬的作用是吸附水中懸浮的雜質,使其加速沉降。(3)加熱可以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鈣鎂化合物,從而降低水的硬度,故生活中可通過煮沸的方法將硬水轉化為軟水。23.答案:(1)長頸漏斗(2)可以控制反應的速率;G;防止高溫濺落物使集氣瓶底部炸裂;鐵+氧氣四氧化三鐵/(3)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b口處,若木條復燃,則證明氧氣已集滿解析:(1)儀器b的名稱是長頸漏斗。(2)D裝置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液體的速率,故與C裝置相比,利用D置制取氧氣的優點是可以控制反應速率。小明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需要純凈的氧氣,氧氣不易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收集,此方法收集的氧氣較純凈,故選擇G裝置收集氧氣。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高溫濺落物使集氣瓶底部炸裂。鐵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鐵+氧氣四氧化三鐵,符號表達式為。(3)用如圖H裝置收集氧氣,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應從長管進入,即從a口進入,故驗滿的方法為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b口處,若木條復燃,則證明氧氣已集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