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練(十三) 中古時期的世界1.(2024·廣東江門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由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11—15世紀,出現了“整個歐洲,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國王、貴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都紛紛給他們的城市頒發特許狀”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下表為部分特許狀的內容。頒發者(地方) 內容[英]不列特爾市 任何個人來到這個市鎮,只要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領主的追捕。[英]亨利一世 倫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權力任命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市長,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法官……[英]亨利二世 我保證我所有的沃靈福德市民在我的整個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無論他們在哪里……[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們擁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時間內舉辦一次市場的權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權利和免關稅權。[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稅和封建勞役,如騎士稅和訴訟稅,城堡駐軍的非正當勒索、稅金及封建人頭稅。[法]特爾瓦伯爵亨利 手藝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納一筆定額地租,即有權在市內居住和包租郊區農田,亦有權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摘編自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1)根據材料,概括西歐特許狀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特點。(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請從“促使中世紀西歐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義的牢籠”的角度,分析西歐特許狀的作用。2.(2023·湖南長沙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書院發展歷程唐代 書院最早出現在唐代中葉,民間書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學組織,傳道授業,服務公眾,得到朝廷鼓勵。官府書院是學術文化機構,主要職責是“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唐中期以后書院多集中于長江流域兩宋 朝廷振興官學,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學術系統,書院建立者的身份頗為復雜,有各級貴族和官吏,也有學者。此外,以地域為主的鄉人公建書院和以血緣為主的族姓公建書院也不勝枚舉,幾乎遍及各個階級和階層,甚至官辦書院的數量也迅速增長明朝 官方力量超過民間力量。書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設,用儒學教化百姓,移風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清朝 官辦書院成為學術教育中心。民間書院致力于普及鄉村文化教育。道光以來,將西學、新學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書院,又出現了教會書院、華僑書院。光緒年間,改書院為學堂,書院衰落——摘編自鄧洪波《中國書院史》材料二 歐洲中世紀大學經過長期不懈的斗爭,不斷從教皇和世俗政權手中取得各種特權,維持大學的獨立性,使大學自治成為可能。雅典學院是古希臘柏拉圖創辦的講學機構,被稱為歐洲的第一所大學。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學科基礎通常是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同時分設四科:法學、醫學、文學、神學。除此之外,還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幾何學、探索自然界和人體奧秘為內容的學科等。中世紀大學最通行的教學方法是講授和辯論,辯論是講授的必要補充,有著嚴格的邏輯規則。學位考試是最重要的考試,大學畢業經考試合格,可獲得“碩士”“博士”“教授”學位。作為現代大學的雛形,它所體現出的追求理性、崇尚自由等理念和精神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具有開創性意義。——摘編自劉河燕《宋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產生背景之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中國古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特點,并概括兩者的根本區別。(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兩者命運不同的原因。3.(2024·遼寧葫蘆島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世紀的歐洲,確實有諸多讓后人覺得黑暗與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審判異端和火刑殺人。有學者指出在西方文明的發展中,有一個光輝燦爛的古代,又有一個光芒四射的現代。但在兩者之間卻有一個沒有光明、一切都停滯落后的時代,這個時代延續了一千年之久,他們把這個時期叫做“中”世紀,也就是處在“光芒”和“光輝”中間的一段,又被稱做“黑暗的中世紀”,但同時,中世紀歐洲不僅僅只有“黑暗”“蒙昧”這些關鍵詞。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點,其蒙昧無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覺醒,他們在昏庸無道中也有創造和累積了近代歐洲文明的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識積累、大學創立、宗教信仰、城市擴張、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圖畫藝術、行會商業、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朱迪斯·本內特在《歐洲中世紀史》中提道: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錢乘旦在《西方那一塊土》根據材料,結合史實,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4.(2023·遼寧縣級高中聯合體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西亞文明不僅開放、包容,與亞洲其他文明交流互鑒、融合發展。由于其所處的東西方交通樞紐位置,使之成為亞洲其他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介。除了印度數字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國的煉丹術也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促進了歐洲近代化學的產生與發展。同樣,希臘文化也經由西亞地區傳播至東亞地區,如我國兩漢時期藝術造型中有翼神獸和希臘裝飾紋樣的出現,就是漢代中國與西亞帕提亞帝國(我國史書稱之為“安息”)發生交往聯系后,受希臘文化影響頗深的帕提亞藝術東漸之結果。——摘自王健、羅愛玲《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結合所學知識,就古代西亞文明的開放與包容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大題練(十三) 中古時期的世界1.(1)主要內容:確認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確認土地自由使用權和所有權;一定的貿易自由權;廢除封建賦役;明確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權。特點:頒發主體為上層貴族或教會人員;涉及領域廣;是封建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政治契約的屬性。(2)協調王權、貴族勢力和城市的矛盾;促進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權利;促進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西歐社會從古代封建主義到近代資本主義的轉型。2.(1)特點:古代中國書院辦學主體多元化,且逐漸為官府控制;教育體制完備;呈現出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具備社會教化職能;重視實用性的職業教育;逐步衰落被近代新式學堂取代。中世紀大學獨立性和自治性較強;課程內容既兼顧了神學又重科學和實用;為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發展奠定基礎。根本區別:中國古代書院思想日漸相對單一、僵化,西方中世紀大學思想呈現多元化與獨立性;前者與封建綱常倫理結合,成為束縛人性維護統治的手段,后者豐富了各派思想內涵,激發了多元思想創新,帶動了社會風氣自由開放。(2)中國古代自然經濟占主導,社會對實用性人才需求有限,而中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發展,急需實用人才;中國古代高度專制和集權,書院缺乏自主權,而中世紀西歐城市自治,大學相對獨立;中國古代儒家文化控制思想,而西歐受到古代民主政治和人文主義影響;中國古代教育服務于專制統治和科舉考試,而中世紀西歐的學術氛圍相對寬松、自由。3.示例 觀點:西歐中世紀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因素。論述:西歐中世紀暗中有光。政治上,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歐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但是中古中后期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西歐各國王權加強,中央集權加強,逐步走向統一,有利于西歐社會轉型,促進議會興起,為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葡西王權的加強,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經濟上,西歐實行大莊園和農奴制維持著傳統的封建經濟。但隨著中古后期城市的興起,市民自治、市民階層開始崛起,權利的意識逐步覺醒,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和國王的統一事業。思想上,中世紀的歐洲受基督教會的影響,神權至上,束縛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學興起,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打破了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準備了有利的條件。綜上所述,西歐的中世紀并不是一個沒有光明、一切都停滯落后的時代,中世紀的西歐在緩慢發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4.示例 標題:古代西亞文明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闡釋:西亞的農耕技術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冶鐵技術也擴展到埃及和希臘。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響。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通過此地到達地中海東岸,連接亞歐的商路——絲綢之路——也從這里經過。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他們廣泛翻譯古代中國、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印度數字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以及中國的煉丹術都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歐洲近代化學從中得到莫大啟發,希臘文化也經由西亞地區傳播至東亞地區。總之,古代西亞文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發展。(“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依據)小題練33 中古時期的歐洲【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5“學思之窗”改編】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據此可知,封君封臣( )A.相互依存 B.地位平等C.關系和睦 D.利益趨同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6“教材插圖”改編】9—13世紀,西歐莊園盛極一時。下圖是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該圖反映了莊園( )A.屬于自然經濟的范疇B.耕地全部由農奴耕種C.擁有獨立的政治權力D.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7“教材知識”改編】在中古西歐社會,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它體現了中古西歐的社會分工理想。這種社會分工反映了( )A.基督教會的特殊地位B.西歐社會的轉型和進步C.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D.封建莊園農奴制的瓦解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9“教材知識”改編】伊凡四世改革時將俄國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區,以及軍事戰略要地劃為特轄區,由國君直轄,并將特轄區的土地分封給小貴族,由他們組成“特轄軍團”。伊凡四世的這一做法( )A.有利于俄羅斯對外擴張B.阻止了蒙古西征軍入侵C.維護了大貴族集團利益D.加快了莫斯科公國建立【經典模擬題】5.(2024·河南省新未來大聯考)在中世紀的西歐,對許多農民來說,“莊園”實際上就是他們的“領主”,因為他們的生命只有在莊園里才會受到保護和制約,這在一個充滿暴力的時代很有吸引力。這可以用來說明( )A.領主殘酷剝削農民 B.領主莊園具有割據性C.農民生活自給自足 D.莊園成為封君的封地6.(2024·河北省新時代NT教育高三摸底)按照西歐的封建原則,每個自由人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組成一個法庭,以處理封臣間的糾葛,處分違法者并收取罰金。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園法庭之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其中,大部分是保護封建主利益的,只有一小部分案件涉及有人違反全村利益,不遵守公共規則。這表明,當時西歐封建國家( )A.司法權力獨立于行政權力之外B.具備了民族國家的特征C.封君封臣之間權力與義務模糊D.權力分散且主權較軟弱7.(2024·遼寧鞍山模擬)12世紀中葉,英國亨利二世出臺了“盾牌錢”政策,即允許一部分騎士交納代役錢——盾牌錢,以免除每年對國王負擔的40天軍役。國王用此項收入招募常備雇傭軍,從而減少在軍事上對騎士的依賴。“盾牌錢”政策的出臺( )A.增強了英國政府的財政實力B.標志著英國騎士制度的瓦解C.有利于推動英國王權的強化D.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8.(2023·廣東名校聯考)1131年列日宗教會議上,教皇英諾森二世頭戴裝飾華美的三重冠,騎著白馬,以羅馬皇帝般的盛大儀式進入會場,德意志國王洛泰爾三世為其親自牽馬。這一典禮活動反映了當時( )A.王權與教權矛盾有所緩和B.德意志分裂導致王權削弱C.基督教是羅馬帝國的國教D.世俗王權受制于宗教神權9.(2024·河北張家口調研)14世紀下半葉,在盧浮宮的入口、吊橋處、面向塞納河的南門處都有國王夫婦的雕像。在圣保爾宮、萬塞納城堡以及巴士底,都有國王和王后以及王子的雕像。在一些教堂中,如塞萊斯定修道院的教堂也刻有國王夫婦雕像。這表明,當時法國( )A.二元政治格局形成 B.世俗王權加強C.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D.民族國家發展10.(2024·湖南長沙模擬)中世紀中期的西歐,生活開始變得安定和文明,交換愈發頻繁,商業組織有所改進,固定市場和集市出現,市場日益增多,開始出現定期專業市場,規定某天某地交換谷物、牲畜、木材和葡萄酒等。這一現象( )A.為城市自治創造了條件B.得益于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C.推動重商主義思想盛行D.說明商品交換不再受到監管11.(2023·山東淄博三模)下圖為中古后期西歐城市布魯日(在今比利時)的職業比例扇形圖。據此可知,當地( )A.封建制度已經瓦解 B.城市人口數量增加C.工商業居主要地位 D.人文主義思潮盛行12.(2024·重慶巴蜀中學調研)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中寫道:“中世紀……在僧侶手中,政治和法學同其他一切科學一樣,不過是神學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學中適用的原則來處理。教會的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圣經詞句在各個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這反映了中世紀時( )A.貴族失去法律特權B.基督教義成為“英美法系”的基礎C.教會權力無人制約D.基督教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13.(2023·百師聯盟聯考)“拜占庭擁有強大的地中海艦隊,這對于控制地中海運輸,打擊海上行掠者,威懾沿海國家……起了重要作用。”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國( )A.保障了傳統商路的暢通B.維持了羅馬帝國的強大C.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D.削弱了地中海沿岸小國14.(2024·江蘇連云港模擬)下圖為16世紀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間的部分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未經特許,王公不得將自己的領土出售或饋贈給教會。凡未經報批而轉讓給教會的土地,一律沒收。 ○將莫斯科及鄰近各縣的優質土地分給在莫斯科附近沒有領地的1 000余名小貴族。 ○頒布《兵役條例》,推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凡占有150俄畝土地者,必須提供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兵,自備馬匹、大刀、弓箭等。A.實現富國強兵 B.進行土地改革C.加緊對外擴張 D.加強沙皇權力【情境創新題】15.【學習情境】在中世紀西歐的社會活動中,當王權與教權產生矛盾和沖突時,雙方主要從保護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對方的角度出發,采取談判、法庭斗爭、貨幣贖買,甚至是戰爭威脅等手段,使彼此達成一種妥協,建立一種新的權利義務關系。這些做法( )A.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礎C.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鑒D.限制了貴族權力的濫用16.【社會情境】在某一時期,歐洲出現了如“貴如胡椒”(指某樣東西十分珍貴)、“胡椒袋子”(指擁有大量財富的人)等俗語;在同一時期的亞洲部分地區,胡椒的價格也與同等重量的黃金相等。據此推知,這一時期( )A.絲綢之路未能深入歐洲B.歐洲自治城市逐漸興起C.香料貿易主要通過海路D.腓尼基人壟斷亞歐貿易17.【社會情境】到15世紀末,歐洲的大學里普遍設立文藝、醫學、法律、神學4個學科。教學過程中,最讓教師和學生感興趣的是辯論會,辯論的氣氛非常熱烈,雙方情緒激動時甚至會互相扭打起來。這一現象說明當時歐洲( )A.大學出現助推文藝復興興起B.宗教改革促使教育政策調整C.大學學科設置體現人文傾向D.啟蒙運動推動大學學術繁榮18.【生活情境】君士坦丁一世在營建帝國新都君士坦丁堡時,將帝國各地的建筑師和能工巧匠調集于此,并按照羅馬城的樣式和規模設計,大量奇石異物從帝國各地運到工地,無數古代的建筑和藝術杰作被拆除,強行從各地運往這里。為了加快施工進度,他特地調動4萬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營建( )A.深受希臘化時代的影響B.搭建東西方經濟交流的橋梁C.加速羅馬帝國滅亡進程D.體現了君主在治國中的權威小題練33 中古時期的歐洲1.A [據材料可知,封君與封臣之間互有權利和義務,而且會有相應的契約,所以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故選A項;封君封臣之間的關系是上下級關系,所以二者并不是地位平等,排除B項;題干僅體現了封臣的效忠詞,這是規定的儀式,并不能據此得出其結果和影響,所以沒法得出二者之間實際的關系是否融洽和睦,排除C項;效忠詞可以體現出封君的義務是保護封臣,而封臣的責任是效忠,所以二者在利益上有一致之處,但由于二者是上下級關系,所以其利益不可能趨同,排除D項。]2.A [根據圖片內容可知,歐洲莊園內有數量較多的播種地,其次為牧場,除農業外還經營鐵匠鋪、磨坊等手工業,因此莊園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屬于自然經濟范疇,故選A項。]3.A4.A [據材料可知伊凡四世改革時劃定特轄區由國君直轄,加強了國君的權力與統率力,有利于俄羅斯對外擴張,故選A項;蒙古三次西征發生在13世紀,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項;將特轄區的土地分封給小貴族,說明維護的是小貴族利益,而非大貴族集團利益,排除C項;1283年,莫斯科公國建立,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5.B [由材料信息可知,領主的莊園能夠保護里面的成員,這說明莊園有其相應的武裝,成為一個個具有割據色彩的領地,B項正確;A、C項均從材料無法得出,排除;莊園是封臣的領地,排除D項。]6.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關鍵信息“每個自由人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組成一個法庭”“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園法庭之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等表明當時西歐封建國家權力分散且王權較軟弱,D項正確。]7.C [據材料可知,英王通過征收“盾牌錢”,可以招募常備雇傭軍,大大提升了英王的軍事戰斗力,為推動王權強化提供了軍事基礎,故選C項;該項收入主要用來招募常備雇傭軍,因此增強政府財政實力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英法百年戰爭后,騎士制度逐漸衰落,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12世紀是中世紀時期,西歐處于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尚未興起,因此加速資本主義發展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8.D [據材料可知,宗教會議上德意志國王為教皇牽馬,教皇代表基督教神權,反映出世俗王權受制于宗教神權,故選D項;12世紀以來,國王為加強王權不斷與教權斗爭,排除A項;王權削弱導致了德意志分裂,而不是德意志分裂導致王權削弱,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羅馬帝國,排除C項。]9.B [據材料可知,國王將王室的形象、權威傳播給他的臣民,這是世俗王權加強的表現,故選B項。]10.A [材料是中世紀歐洲商業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為歐洲城市自治創造了條件,故選A項;歐洲商貿中心的轉移是中世紀末期,新航路開辟造成的,排除B項;重商主義政策是在15—17世紀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而非中世紀中期,排除C項;材料提及商品的交換仍然有規定,D項與題干相矛盾,排除。]11.C [據題干扇形圖可知,在中古后期的西歐城市布魯日,從事毛紡織業和金屬加工及其他手工業的占比最高,說明該地區的手工業較為發達,據此可知,當地的工商業居主要地位,故選C項;題干扇形圖展示的是中古后期西歐城市布魯日的職業分布及占比情況,與封建制度和人口數量無關,排除A、B項;西歐人文主義思潮盛行是在文藝復興之后,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D項。]12.D [材料“教會的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圣經詞句在各個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說明基督教會在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本身就是政治和法律,這反映出在歐洲的中世紀,基督教會能夠利用其地位較好地維護社會秩序,故選D項;題干述及的對象是僧侶和教會,與貴族無關,排除A項;英美法系的基礎是羅馬法,而不是基督教義,排除B項;題干述及的對象是僧侶和教會,而不是教會的權力,排除C項。]13.A [拜占庭帝國通過強大的地中海艦隊打擊海上行掠者,從而有效地維護了傳統商路的秩序,保障了商路的暢通,故選A項;拜占庭帝國是東羅馬帝國,此時羅馬帝國已經分裂,不復存在,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取代拜占庭帝國,對傳統商路進行掠奪性控制,迫使傳統商路中斷,排除C項;拜占庭帝國的行為推動了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商貿活動,并沒有涉及削弱地中海沿岸小國的信息,排除D項。]14.D [根據材料可知,伊凡四世通過扶持小貴族以打擊大貴族階層,又通過頒布《兵役條例》,推行義務兵役制,加強對土地占有者的控制,綜上,伊凡四世目的在于加強君主權力,故選D項;《兵役條例》的頒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強兵的作用,但“王公不得將自己的領土出售或饋贈給教會”以及“優質土地分給小貴族”無法起到富國的作用,排除A項;《兵役條例》的頒布與土地改革沒有關系,排除B項;從削弱教會到扶持小貴族、推行義務兵役制等,都屬于對內部政權的調整,排除C項。]15.C [據材料可知,王權和教權解決矛盾的方式是妥協,目的是建立新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符合并不成熟的城市工商業者與封建主進行斗爭贏得自身權利的做法,故選C項。]16.B [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東西方陸上商路被阻斷,胡椒價格上漲,因此可判斷是中世紀后期,這一時期歐洲商品經濟發展,自治城市逐漸興起,故選B項;絲綢之路到達了歐洲中心,排除A項;當時香料貿易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排除C項;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壟斷了亞歐貿易,排除D項。]17.C [據材料可知,在15世紀末,歐洲大學里出現“辯論的氣氛非常熱烈”“雙方情緒激動時甚至會互相扭打起來”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所設立的學科,如文藝、醫學、法律、神學都屬于人文科目,在相互辯論中激發人的思想碰撞,凸顯人文主義,故選C項;在15世紀末,文藝復興運動已經興起,排除A項;宗教改革開始于1517年,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B項;啟蒙思想最早出現于17世紀的英國,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D項。]18.D [據材料可知,君士坦丁一世為了修建君士坦丁堡,調集了大批的建筑人才以及大量的建筑材料,并且調動了大量的士兵來進行建造,反映了君主制度下君主在國家的權威,故選D項。]小題練34 中古時期的亞洲【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23“學思之窗”改編】據《阿拉伯通史》記載:“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燃料;從中亞細亞突厥人的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巴格達是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城市B.阿拉伯人壟斷東西方商業貿易C.阿拉伯商人的貿易范圍非常廣泛D.奴隸制是阿拉伯人擴張的基礎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22“教材知識”改編】《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這說明阿拉伯( )A.長于借鑒缺少創新B.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C.文明影響廣泛深遠D.文明的發展具有包容性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24“史料閱讀”改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劫掠:“劫掠繼續了三天,沒有一個兵士不靠奪得的戰利品和奴隸而致富的。經過三天,▲用重懲威嚇的辦法,禁止繼續搶劫和仍然沒有停止的屠殺。所有的人都服從了他的命令。”▲是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 )A.哈里發 B.蘇丹C.皇帝 D.國王【經典模擬題】4.(2024·浙江臺州模擬)《天方夜譚》其中一個故事描述道:巴格達城的窮腳夫幫一個妙齡女郎在一個基督徒開辦的商店里購買了一個金幣的橄欖,又來到一家水果店,買了敘利亞蘋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馬色睡蓮、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檸檬、撒爾他尼橙子,還買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產和亞歷山大的蠟燭、香水等手工業品。這反映了該地( )A.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B.溝通世界貿易中的重要作用C.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較明顯D.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5.(2024·吉林延邊模擬)《一千零一夜》以古波斯故事為藍本,增加印度、希臘、埃及各種東方民間故事,其敘事結構和內容影響《十日談》等近代歐洲著作。這說明阿拉伯帝國( )A.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匯B.推動了歐亞非文化的統一C.改變了西方文明的進程D.貫通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6.(2024·福建泉州調研)英國著名科學史家W.C.丹皮爾指出,印度數字先由希臘人發明,后傳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傳給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為古巴爾字體(又稱阿拉伯數字),替代了累贅的羅馬數字。這體現了( )A.文化交流促進文明進步B.古印度科技領先世界C.商業貿易加速文明交流D.阿拉伯善于學習創新7.(2023·浙江十校聯盟聯考)13世紀,奧斯曼人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不斷對外擴張,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大帝國。下列關于奧斯曼帝國表述正確的是( )A.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B.首都巴格達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C.位于歐亞商路樞紐促進東西方貿易交流D.在十五世紀中葉,拜占庭帝國被其所滅8.(2023·遼寧大連雙基測試)印度的種姓總計有3 000多,僅婆羅門就有1 800個分支。種姓制度至今仍在占人口3/4的農村起著作用,形成獨具特色的印度社會結構。由此可見( )A.種姓制度促進印度族群融合B.等級是古代文明的普遍特征C.印度的現代化進程受其阻礙D.文明演進深受歷史傳統影響9.(2023·重慶南開中學質檢)現存最古老的印度政治著作《利論》中寫道:“(在古代印度農村公社)涉及田地的爭執應由鄰居和村莊首領解決。如果他們意見不一,就按大多數的意見解決,或是按德高望重的那些人的意見解決,也可以平分。如果雙方對土地的聲明都不對,它就歸國家。”這一材料反映了古印度( )A.基層治理注重社會等級差異B.種姓制度影響了司法公正C.土地所有權的變更較為頻繁D.公社治理具有一定自主性10.(2024·湖南岳陽模擬)中古時期,西歐的封建制度明顯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羅斯的中央集權,阿拉伯帝國的政治文明明顯有別于印度的笈多帝國以及德里蘇丹國。這反映了亞歐大陸(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區域文明的多元性C.地區交往的密切化 D.經濟基礎的統一性11.(2024·河北石家莊模擬)據記載,封建時代,日本武士集團的成分以父子、兄弟、堂兄弟等親屬為基礎。上級武士利用血緣親屬關系支配下屬武士及其附庸,甚至統治全國。此外,武士集團中,甥舅、妹丈等姻戚關系也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見,日本武士集團( )A.以家族制度作為社會基礎B.維護了天皇的專制權力C.照搬了中國唐王朝的做法D.使不同階層間關系和諧12.(2024·河南安陽模擬)有學者指出,日本“武士與下屬建立主從契約關系。主君對下屬施以‘恩惠’,即認同下屬擁有土地等權利,同時給予其新的權利,并對下屬加以保護。另一方面,下屬則對主君盡忠‘奉公’——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這種“契約關系”( )A.帶有互惠互利的色彩B.雙方處于一種平等狀態C.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D.使不同階層間關系和諧13.(2024·山東濟南模擬)高麗學者把三綱五常視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麗史·成宗世家》載:“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國家,必先務本,務本莫過于孝。”這可用來說明( )A.中國儒學對朝鮮的影響B.朝鮮典章制度仿效中國C.朝鮮堅持重農抑商政策D.中華文化圈已基本形成【情境創新題】14.【學習情境】黑格爾指出:“阿拉伯人之獲知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這件事具有這樣的歷史意義:最初乃是通過這條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亞里士多德。對亞里士多德作品的譯注和亞里士多德的章句的匯編,對西方各國,成了哲學的源泉。”黑格爾重在強調,阿拉伯人( )A.保存了希臘的古典文化B.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C.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D.創造了輝煌的哲學成果15.【學習情境】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軍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羅馬皇帝的頭銜;保留了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采用東羅馬的宮廷儀式與行政制度;效仿東羅馬皇帝,發行帶自己頭像的金屬貨幣,重用原東羅馬貴族等。這些做法( )A.意在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B.說明奧斯曼帝國崇尚武力擴張C.旨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D.反映出羅馬皇帝是各國的偶像16.【生活情境】在德里蘇丹國統治印度時期,田賦的征稅對象為擁有土地的農民。農民進城出售農產品,換取貨幣,以現金繳納賦稅。蘇丹沙姆斯丁·伊勒圖特米什發行標準貨幣銀坦卡,結果整個次大陸卷入貨幣交換關系之中。這說明德里蘇丹國的賦稅體制( )A.發揮了調節物價的功能B.減輕了對農民的封建剝削C.促進了區域市場的發展D.有利于維護社會長期穩定17.【社會情境】有學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漢字,但發展了他們自己的書寫體系;借鑒了儒家學說,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標準,調整了它的政治學說,以適應他們的社會結構。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時,日本人還接受了佛教,但對之作了修改,以滿足他們自己的精神需要”。該學者意在強調日本( )A.對外來文明的本能抵制B.對文化傳播起橋梁的作用C.發展文化注重結合實際D.竭力擺脫外來文明的影響小題練34 中古時期的亞洲1.C [材料反映巴格達城的碼頭聚集著來自中國、印度、中亞細亞、非洲等地的貨物,說明阿拉伯商人的貿易范圍非常廣泛,故選C項;材料沒有與世界其他地區城市的比較,不能得出巴格達是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城市的結論,排除A項;“壟斷”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B項;D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2.D [根據材料“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文明借鑒和吸收了其他地區文明,反映出阿拉伯文明的發展具有包容性,D項正確。]3.B [據材料可知,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蘇丹,他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故選B項;哈里發是伊斯蘭教國家政教合一的領袖的稱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排除A項;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排除C項;國王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名稱,在君主專制的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里,國王是奴隸主或封建主的代表,總攬國家大權,排除D項。]4.B [故事顯示在巴格達可以買到世界很多地域的特產,反映出巴格達城成了溝通世界貿易的橋梁,故選B項;題干是巴格達城可以買到世界很多地域的特產,是與貿易相關的信息,而不是文化遺產方面的信息,排除A項;題干中有關基督教的信息只有“一個基督徒開辦的商店”,并不能據此得出當地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較明顯的結論,排除C項;題干體現的是巴格達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橋梁,而不是說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排除D項。]5.A [據材料可知,《一千零一夜》受到東西方文化影響,并影響近代歐洲著作,有利于不同地區多元文明的交匯,故選A項;《一千零一夜》吸收了亞非文化的部分內容,不代表就推動了文化“統一”,歐亞非各地的文化發展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排除B項;“改變了”夸大了阿拉伯文化對西方文明的作用,排除C項;阿拉伯帝國只是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而絲綢之路在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前已經貫通,排除D項。]6.A [據材料可知,阿拉伯數字是在文明的交流中不斷地演變進步而產生,故選A項;材料僅涉及了印度數字,不能判斷其科技是否領先世界,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阿拉伯數字的產生過程,沒有涉及商業貿易,排除C項;據材料“印度數字先由希臘人發明,后傳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傳給阿拉伯人”可知,阿拉伯數字的產生過程中涉及了多個國家,阿拉伯善于學習創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排除D項。]7.D [1453年,奧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拜占庭帝國,故選D項;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也是宗教領袖,排除A項;巴格達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是伊斯坦布爾,排除B項;奧斯曼帝國位于歐亞商路的樞紐地帶,但是卻因控制連接亞歐的商路,而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使得東西方貿易受到一定的阻礙,排除C項。]8.D [據材料“種姓制度至今仍在占人口3/4的農村起著作用,形成獨具特色的印度社會結構”可知,種姓制度在印度當今的農村仍起著作用,說明文明演進深受歷史傳統影響,故選D項;種姓制度不允許不同種姓之間通婚,不利于推動族群融合,排除A項;材料未對其他文明進行介紹,故根據材料無法判斷古代文明的普遍特征,排除B項;C項本身說法正確,但是材料中僅提到種姓制度對農村的影響,排除。]9.D [據材料可知,在遇到村民發生田地糾紛時,依次征求鄰居和村莊首領、多數村民意見,優先村社內部解決,反映了古印度公社治理具有一定自主性,故選D項;基層治理注重社會等級差異與材料“按大多數的意見解決”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古印度在公社治理上的自主性,并沒有體現種姓的不同對爭執糾紛解決結果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如果出現田地糾紛的情況下如何解決的問題,不能通過這種假設來推知當時土地所有權的變更較為頻繁,排除C項。]10.B [據材料可知西歐、拜占庭、俄羅斯、阿拉伯和印度的封建制度存在明顯的差異,體現了文明發展的多元性,故選B項;材料中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權”“政治文明”等詞匯述及的是政治制度方面,而不是宗教信仰,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歐亞地區文明發展的差異性,地區交往的密切化主要表現為同一性,排除C項;中古西歐的經濟基礎是莊園經濟,阿拉伯地區的經濟基礎是商業貿易,排除D項。]11.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武士集團以家族制度作為社會基礎,故選A項;天皇的專制權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C、D兩項的表述不符合史實,均排除。]12.A [據材料“主君對下屬施以‘恩惠’,下屬則對主君盡忠‘奉公’”,可知這種“契約關系”是雙向的權利和義務,帶有互惠互利的色彩,故選A項;材料中強調是主從契約關系,不是平等關系,排除B項;材料敘述武士與下屬的關系,無法強化中央集權體制,且幕府統治時期,中央集權受到削弱,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武士與下屬的關系,不同階層關系無法體現,且被統治階層仍然受到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排除D項。]13.A [據材料“把三綱五常視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務本莫過于孝”,可知當時朝鮮王朝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影響,故選A項;材料主要是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分析中國儒家文化對朝鮮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政府對商業發展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只能反映中華文化對朝鮮地區的影響,而中華文化圈廣泛覆蓋了東亞、東南亞地區,排除D項。]14.A [據材料可知,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古希臘羅馬文化在西歐湮沒無聞,得益于阿拉伯人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譯注和編輯,西方人才重新獲悉亞里士多德,故選A項;材料無法體現東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項;希臘三哲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排除C項;材料重點強調阿拉伯人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譯注和匯編,并非創造哲學成果,排除D項。]15.C [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軍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羅馬皇帝的頭銜、教俗、制度、幣樣,重用東羅馬貴族等,其根本目的是鞏固奧斯曼帝國統治,故選C項,排除A項;穆罕默德二世以羅馬皇帝自居是為了緩和突厥人與當地人之間的對立情緒,主要目的是穩定社會秩序,排除B項;穆罕默德二世以羅馬皇帝自居只能說明羅馬皇帝在歐洲部分地區,尤其是東羅馬帝國地區的影響力比較大,排除D項。]16.C [根據德里蘇丹國的賦稅體制,使用現金繳納田賦,使“整個次大陸卷入貨幣交換關系之中”可知,這一賦稅體制推動了南亞次大陸地區區域市場的發展,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物價變動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印度征收現金田賦,擁有土地的農民都要征收,封建剝削并未減輕,排除B項;材料強調征收現金的影響,社會長期穩定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7.C [據材料可知日本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更加注重與本土實際的結合,故選C項;題干中“借用了漢字”“借鑒了儒家學說”“接受了佛教”,說明日本比較善于接受外來文明,而不是抵制外來文明,排除A項;題干僅是述及日本吸收借鑒外來文明,并沒有述及日本將這些文明又向外傳播,排除B項;題干在于強調日本善于吸收借鑒外來文明,并將其本土化,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擺脫外來文明的影響,排除D項。]小題練35 古代非洲與美洲【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28“史料閱讀”改編】14世紀,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對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繪:當地出產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無上珍品,運銷埃及等地。據此可知摩加迪沙( )A.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思想文化B.農業的發展較快C.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D.工商業比較繁榮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28“教材知識”改編】1324年,馬里國王曼薩·穆薩帶領一支龐大的駱駝商隊穿越撒哈拉沙漠前往麥加,舉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黃金朝圣”。此舉有利于( )A.爭奪東非霸主地位 B.提升國家和王室威望C.控制環印度洋貿易 D.延緩伊斯蘭文化傳播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29“教材知識”改編】大津巴布韋遺址是一個占地約40公頃的復合體,其中最古老的部分建于8世紀以前;位于山頂上類似王宮的遺址中發現的早期鐵器,測年結果都在公元4世紀以前;“津巴布韋”的紹納語(班圖語族的一支)本意為“宮廷”“酋長之家”“酋長之墓”。材料可用于說明,古代津巴布韋( )A.具有較悠久的歷史 B.深受伊斯蘭教影響C.保持獨立發展狀態 D.推崇政教合一政體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31“教材知識”改編】為解決地少人多的問題,阿茲特克人學會了一種水上栽培法,用特斯科科湖平的淤泥堆積在固定于湖中的木排上,形成一塊塊人造小島,在上面種植莊稼。這種被稱為“浮動園地”的發明反映阿茲特克文明( )A.城市生活豐富多彩 B.水利設施系統完備C.道路交通方便快捷 D.農業經濟有所發展【經典模擬題】5.(2024·廣東汕頭調研)下表所示為255年夏季進入阿克蘇姆王國加巴扎港口船只情況的統計。由此可知,當時的阿克蘇姆王國( )數量(艘) 來源國/地區9 印度7 大法拉桑島(今屬沙特阿拉伯)15 巴勒斯坦22 埃及A.成為地區海軍強國 B.對外貿易較為繁榮C.控制了印度洋商路 D.繼承了古埃及文明6.(2023·廣東廣州聯考)隨著穆斯林貿易深入非洲,伊斯蘭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奧扎根,然后于10世紀后期在加納帝國扎根;再由此向東傳播到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這說明在古代( )A.對外貿易深刻影響非洲國家發展B.非洲絕大多數國家對外政策開放C.非洲國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D.非洲經濟文化具有強烈的吸引力7.(2023·北京懷柔區三模)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15世紀末,印加發展為疆域廣闊的帝國B.瑪雅人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傳遞政令C.大津巴布韋是阿茲特克文明的典型遺址D.印加帝國建立了與亞洲的直接貿易往來8.(2024·湖南長郡中學模擬)下圖是建于9世紀、位于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古城奇琴·伊察規模宏大的羽蛇神金字塔。這座金字塔( )A.和埃及人一樣用金字塔作為陵墓B.功用是祭祀神靈或者觀察天象C.是古代美洲人與洪水斗爭的成果D.彰顯瑪雅人職業世襲及等級制9.(2024·河南鄭州模擬)從11世紀開始,南美印加部落逐漸兼并了附近的其他部落。他們從其征服地區學會了采石、加工和營造的工程技術。他們開山鑿石,建造梯田,造就了先進的農業。13世紀,逐漸崛起。印加帝國的崛起得益于( )A.武力征服美洲 B.吸收各地文化C.重視對外貿易 D.采取行省制度10.(2024·河北保定調研)瑪雅歷法以13天為一周,20天為一月,18個月為一年,外加5天禁忌日,一年365天。而印加歷法以10天為一周,每月3個星期,一年12個月,每月30日,每年加5日,每4年再加1日。這可用來說明古代美洲( )A.文明的多元一體特征 B.天文學成就領先世界C.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 D.農耕文明發展的條件11.(2023·遼寧部分學校聯考)印加帝國時期印卡國王在全國各地建太陽神廟,神廟內不僅供奉太陽神,也供奉各地方的主神,有貴族出身的女子為之服務。太陽神廟是各地的主要神廟,還有其他地方性的神廟。 由此可見,印加帝國( )A.神權干預政治發展 B.國君獨攬行政大權C.地方行政體系完備 D.借助神權維護統治12.(2023·湖南三湘名校聯考)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帝國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每個政區設立一個長官,以貴族充任。政區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設置各級官員。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這說明印加帝國( )A.崇尚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 B.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C.密切了與東方國家的聯系 D.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13.(2023·吉林長春四模)公元前后,瑪雅人創造了與埃及、中國的象形文字體系相似的文字。瑪雅人認為文字是由“日眼大神”創造的,因此,文字由祭司壟斷。16世紀開始,許多掌握文字的祭司被火刑燒死,瑪雅文寫本基本都被當做“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這反映了( )A.美洲文化受外來文化影響明顯B.瑪雅信仰中太陽神居重要地位C.政教合一的國家制度逐步瓦解D.殖民者導致瑪雅文明發展中斷【情境創新題】14.【學習情境】公元1世紀時,在一位講希臘語的埃及佚名商人撰寫的《紅海回航記》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蘇姆王國。阿克蘇姆扼紅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沖,雄強富足,竟被當時的羅馬作家譽為世界四大強國之一,同波斯、羅馬和中國并列。由此可見,阿克蘇姆王國的繁榮( )A.展示了希臘化時代的成就 B.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C.受益于海上絲綢之路開通 D.反映出西非文明的興起15.【社會情境】馬丘比丘遺址的主要建筑分為農業區、手工業區、皇家區、宗教區等。這里有沿著陡峭山坡層層開鑿建造的房屋,從山頂向各個方向開鑿的供水渠道,各種形狀的廟宇,莊嚴的皇家墓葬,還有日晷采石地點等。該遺址反映了( )A.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區的中心B.阿茲特克人國家豐富的宗教信仰C.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藝術D.印加文化繼承了瑪雅文化的精華16.【生活情境】印加帝國以庫斯科為中心,分成四個大行政區,每區叫作一個蘇約,每個蘇約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盧。在中央允許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種程度的自由。地方長官每隔一定時期被召集到中央匯報工作。國君常往全國各地巡視,了解情況并檢查工作。由此可見,印加帝國( )A.孕育君主立憲的雛形 B.地方治理體系較為完整C.民族國家有一定發展 D.建立世界最早的聯邦制17.【社會情境】有學者認為:“非洲和美洲雖然獨立發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們都經歷了農業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分工引起的社會分化和統治階級的產生,以及國家制度的建立。”該學者意在說明( )A.古代文明產生的多元性 B.人類歷史發展具有統一性C.美洲文明發展的獨立性 D.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小題練35 古代非洲與美洲1.D [據材料“當地出產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無上珍品,運銷埃及等地”,可以看出摩加迪沙的布匹非常出名,并且遠銷埃及等地,說明摩加迪沙的工商業比較繁榮,D項正確。]2.B [馬里國王曼薩·穆薩帶領一支龐大的駱駝商隊穿越撒哈拉沙漠前往麥加,這場著名的“黃金朝圣”使得馬里帝國名揚海外,擴大了馬里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所以說有利于提升國家和王室的威望,故選B項;馬里屬于西非國家,其朝圣可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但是與爭奪東非霸主無關,排除A項;馬里屬于西非國家,沒有條件控制環印度洋貿易,排除C項;馬里國王前往麥加朝圣,說明其信奉伊斯蘭教,這種朝圣活動有利于加快伊斯蘭文化的傳播,而不是延緩其傳播,排除D項。]3.A [據材料可知古代津巴布韋文明中的鐵器發源于“公元4世紀以前”,“津巴布韋”一詞來自于班圖語,最古老建筑追溯到“8世紀以前”,說明古代津巴布韋具有悠久歷史,故選A項;材料并無伊斯蘭教的信息,無法得出深受伊斯蘭教影響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強調津巴布韋文明的起源較早,并不能得出“獨立發展”的結論,排除C項;津巴布韋并不是推崇“政教合一”政體,排除D項。]4.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淤泥非常肥沃,莊稼收成高,使其經濟有所發展,故選D項;“城市生活豐富多彩”不合題意、邏輯,與材料“在(‘浮動園地’)上面種植莊稼”相悖,排除A項;“水利設施系統完備”“道路交通方便快捷”不合題意,與“浮動園地”及農業生產相悖,排除B、C兩項。]5.B [據表格信息可知,阿克蘇姆王國加巴扎港口停靠的船只主要來自印度、阿拉伯地區、中東和埃及等各個地方,反映了阿克蘇姆王國發達的對外貿易,故選B項;加巴扎港口停靠的船只屬于商船,并非用于軍事戰爭,排除A項;阿克蘇姆王國主要控制的是東非地區的商路,排除C項;表格中阿克蘇姆地區的貿易范圍廣泛涉及埃及、中東、印度和阿拉伯地區,說明阿克蘇姆文明深受多元文明的影響,排除D項。]6.A [隨著穆斯林貿易深入非洲,伊斯蘭教得以在非洲傳播開來,這說明對外貿易對非洲社會和國家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故選A項;穆斯林商人在非洲加奧、加納、馬里、桑海的貿易和傳教并不意味著非洲絕大多數國家對外政策開放,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了伊斯蘭教在西非的傳播,不能說明非洲國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在非洲的傳播,不能說明非洲經濟文化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排除D項。]7.A [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形成疆域達到10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600萬的帝國,故選A項;印加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而非瑪雅人,排除B項;大津巴布韋是古代非洲文明的代表,排除C項;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與其他大陸處于隔絕狀態,印加帝國并沒有同亞洲建立直接貿易往來,排除D項。]8.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瑪雅人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羽蛇神金字塔,但和埃及人把金字塔作為陵墓不同,他們在塔頂建起祭祀神靈的神廟,祭司也在塔上觀察天象,排除A項,答案選B項。古代瑪雅人所居住的尤卡坦半島很少出現洪水成災的現象,排除C項;瑪雅文明建立的城邦國家,奴隸制度并不發達,所以職業世襲、等級制度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9.B [據材料可知,印加部落在征服其他部落的過程中學習各地的知識和技術,并逐漸發展,建立了帝國,因此,印加帝國的崛起得益于吸收各地文化,故選B項;一般而言,兼并有武力與和平的兩種方式,材料中沒有特指“兼并”為武力,排除A項;材料所述“兼并”是將其他部落納入自己的統治,并非貿易行為,排除C項;采取行省制度是地方的管理體制,材料所述為對外征服,二者不同,排除D項。]10.D [據材料可知,瑪雅歷法和印加歷法有所不同,結合歷法與農業的關系可知,說明古代美洲農耕文明發展的條件不同,故選D項;多元一體指文明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材料反映印加歷法和瑪雅歷法的差異性,即特殊性,不能體現多元一體,排除A項;材料并無歷法間的比較,無法得出“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B項;美洲文明相對隔絕,并未相互交流,排除C項。]11.D [據材料可知,印加國王將國家的主神太陽神的神廟建在各個地方,同時也維護當地的地方信仰,通過這一手段來籠絡當地人,維護政權的統治,故選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宗教對政治的干預,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其在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故排除B項;在各地建立神廟并不表明地方行政體系完整,故排除C項。]12.D [據材料可知,印加帝國通過完備的官僚體系、詳細的戶籍制度和完善的交通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這體現了印加帝國官僚體系日益完善,國家治理能力比較高,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對羅馬帝國統治方式的推崇,排除A項;印加帝國并未形成君主專制政體,排除B項;材料與加強同東方國家的聯系無關,排除C項。]13.D [材料表明瑪雅人創造了與象形文字相似的文字,象形文字及其文寫本是其文化的主要載體,掌握文字的祭司也是文化的傳承人,但16世紀開始,祭司被殺,文寫本被毀,聯系所學可知,這是西班牙殖民入侵造成的結果,此歷史現象反映的本質是西方殖民入侵摧毀了印第安文明,因此選D項。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隔絕狀態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雖然與象形文字的體系相似,不能說明是受埃及或中國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提到“日眼大神”創造文字,但不能判斷日眼大神就是太陽神,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到祭司掌握文字,據所學知識,瑪雅人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氏族首領、貴族和祭司構成統治階級,沒有表明瑪雅人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權,排除C項。]14.B [據材料“阿克蘇姆扼紅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沖,雄強富足”可知阿克蘇姆王國之所以雄強富足,主要是因為其地理位置處于紅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沖,從而發展出繁榮的貿易和經濟,故選B項;阿克蘇姆王國在公元1世紀時已經崛起,而希臘化時代距離公元1世紀較遠,對阿克蘇姆王國的繁榮沒有直接影響,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阿克蘇姆王國的繁榮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并不能體現受益于哪條交通線路,排除C項;阿克蘇姆王國位于東非地區,不能反映出西非文明的興起,排除D項。]15.C [據材料可知印加人擁有各式各樣的建筑,同時在陡峭的山坡上也有各種建筑,這說明印加人具有高超的城市建筑藝術,另外材料沒有涉及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不能說明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區的中心,故選C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馬丘比丘遺址高超的城市建筑藝術,并不是阿茲特克人國家豐富的宗教信仰,排除B項;“印加文化繼承了瑪雅文化的精華”體現的是印加文化和瑪雅文化之間的關系,而材料只講到印加文化,排除D項。]16.B [據材料可知,印加帝國的地方行政管理實現了分層管理,有中央對地方的巡查和地方定期向中央的述職,可見其地方治理體系較為完整,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未涉及君權受到限制,排除A項;材料呈現的是印加帝國的地方管理模式,沒有體現印加帝國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民族文化特點等,排除C項;聯邦制由美國創立,排除D項。]17.B [據材料可知,雖然美洲和非洲文明不同,但兩種不同文明卻經歷了相似的發展歷程,說明人類歷史發展具有統一性,故選B項;A項不符合材料中“但他們都經歷了農業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分工引起的社會分化和統治階級的產生,以及國家制度的建立”的說法,排除;美洲文明發展具有獨立性,但材料強調美洲文明經歷了與非洲文明相似的歷程,排除C項;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的說法與材料中“非洲和美洲雖然獨立發展起自己的文明”的說法不符,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題練(十三) 中古時期的世界.docx 小題練33 中古時期的歐洲.docx 小題練34 中古時期的亞洲.docx 小題練35 古代非洲與美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