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浩瀚宇宙》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浩瀚宇宙”單元的最后一課。前幾課,采用活動或查閱資料的方式引領學生了解宇宙,更多的是從天文知識的角度出發。本課將從探索宇宙的角度出發,讓學生了解人們在探索宇宙過程中做出的努力與嘗試,并利用新的處理信息的方式——時間軸記錄法去整理 信息。 教材的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了人類對探索宇宙的堅持,并通過技術手段一步步走近宇宙。然后提出幾個關鍵問題引出本課的主要任務。 第二部分,搜集證據。教材引導學生從三個角度出發去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一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天文學家,可了解他們所在的朝代、研究的內容及產生的影響等。二是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可從技術進步、任務難度升級等角度分析。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的重大歷史成就。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靈活選擇主題。 第三部分,處理信息。這里介紹了新的方法一時間軸記錄法,即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依次整理信息。這樣的整理方法能十分清晰地呈現某件事的發展歷程,有效呈現碎片化的信息。 第四部分,表達交流。整理書面信息是對相關內容進行初步的加工,有結構地處理信息,方便對知識進行內化。能夠有效地表達交流則是將已經形成的科學觀念表述給他人,并接受對方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科學觀念體系。科學課要鼓勵學生在表達交流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系統地整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對人類探索宇宙發展歷程的理解。2.學習者分析 經過前幾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太陽系、星座、行星等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對宇宙整體結構和天文學發展的全面認識。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宇宙的浩瀚與神秘,拓寬視野。 3.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關注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 科學思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利用時間軸記錄法整理記錄信息。 探究實踐:能夠查閱資料,有針對性地收集信息。 態度責任:能在學習中體會到人類的好奇心和社會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4.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關注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 難點:學會用“點、線”結合的時間軸記錄法來記錄和整理信息。5.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要求: 1.能用語言描述出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 2.會用時間軸記錄法記錄和整理信息。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復習導入教師活動1 師問:對于浩瀚的宇宙,相信同學們都想去探索一番,總感覺它特別的神秘。我們這一單元的課題就是浩瀚宇宙。而且通過前面四節課的學習,已經對宇宙有了一定的了解。誰來說說你通過前四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 生舉手回答,課件出示前幾節課的內容。 從大到小依次為太陽、地球、月球。地球圍繞著地軸自轉的同時,也在自西向東圍繞太陽公轉。月球自西向東圍繞地球公轉,同時也在自轉。 人們把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顆行星(以及周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天空中有很多著名的星座,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辨認方式,而且星座還有很多作用,如辨別方向、察看四季等。 師小結:大家說得非常好,看來前幾課的學習都收獲很多。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經過了漫長的歷程。千百年來,人類一直渴望解開宇宙的奧秘,并致力于探索天體的運動和演化規律。 1990年,人類發射了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可以避開大氣層的干擾,從而觀測到銀河系以外更多、更遙遠的星系。 現在人們用天文望遠鏡能夠觀測到距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深處,但仍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學生活動1 生舉手回答 生1: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相對運動方式以及相關的自然現象。 生2:通過第二節課的學習,我了解了太陽系,知道了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有誰。 生3:我通過第三節課的學習,我認識了星座,知道了怎樣去辨別北極星。 生4:第四節課學習的是星系,知道了除了銀河系還有一些河外星系。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舊知,可以幫助學生回憶和鞏固之前學過的內容,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同時,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環節二:搜集證據教師活動2 師:人類為探索宇宙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又發展了哪些最新的空間技術?制作一份海報,向同學們展示宇宙的廣闊或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 師:那我們要如何做呢?首先,我們要先一起利用思維導圖整理思路,明確需要找什么?找哪方面的資料? 師:我們先來看看奇奇想了解哪方面吧。 1、中國古代杰出的天文學家 師:請你說說要從幾個方向研究呢? 生舉手回答 師:看來大家都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查找資料的方向,那我們就一起來說說看吧。 課件出示張衡的圖片 師講解:這個人大家認識嗎?他叫張衡,東漢時天文學家,他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他提出了地球走到月亮前面擋住太陽光,導致月食發生的理論。張衡認為,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 課件出示祖沖之的圖片 師:這也是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他叫祖沖之, 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準確測出冬至出現的時刻,算出了“回歸年”(地球圍繞太陽公轉1周稱為1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81481日,這個數據與現代科學所測量的結果相差不到一天。祖沖之制定的歷法《大明歷》,明確標注出日月食的時間,最終經過時間的驗證,并沒有相差特別大。 課件出示郭守敬圖片 師:還有這位郭守敬,元朝杰出天文學家,創制了簡儀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課件出示 師:這個儀器叫簡儀,是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才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2、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 師過渡:剛才我們了解的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天文學家的資料,下面我們再來看探探的了解方向。 課件出示 探探:我想了解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見證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吧。 (1)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是為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研制的三級運載火箭,于1965年開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首次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該火箭共進行兩次衛星發射,成功率100%,第二次發射時間是1971年。 (2)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是中國研制的第一代液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研制、發射返回式人造衛星技術的空間大國。 (3)長征五號 長征二號之后,我國又成功發射了長征五號,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 課件出示視頻《長征五號》 長征五號又稱"大火箭""胖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滿足進一步航天發展需要 ,并彌補中外差距而在2006年立項研制的一次性大型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是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 (4)長征九號 課件出示視頻《長征九號》 師補充:你們知道嗎?在今年的4月19日,我國的長征九號所要使用的發動機也已經熱試車成功,這款讓人心心念念的超重型火箭,承載著未來數十年中我國航天事業的重量級夢想,包括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建設,火星載人登陸和一些大型深空探測器的發射任務等。 3、我國探索宇宙的重大歷史事件 師:好,了解了我國的運載火箭發展歷程,下一步和妙妙去看看我國探索宇宙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哪些吧。 課件出示東方紅一號衛星圖片 師講解: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21時50分傳回了《東方紅》歌曲。中國的航天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 師問:同學們知道中國天眼嗎?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落成啟用。 課件出示圖片: 師問:你知道這是在發射什么嗎? 師講解:神舟十一號,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成功,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為中國建造載人空間站做準備。這次被送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景海鵬和陳冬。 課件出示圖片 課件出示圖片 師:最新消息,今年,我國瞄準10月30日4時27分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這次的主要任務是與神舟十八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試驗,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 師小結:同學們聽了這么多,感受如何?是不是對我國的航天載人事業,既感到驚嘆,又感到自豪。學生活動2 生舉手回答 生1:可以從他們的生卒年月和生活朝代。 生2:可以從他們對宇宙的看法。 生3:也可以從他們都發明了哪些天文儀器。 生4:他們重要的天文學成就有哪些。 通過圖片和老師的講解,了解我國古代杰出的天文學家及主要成就。 通過圖片和老師的講解,了解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 通過圖片和老師的講解,了解我國探索宇宙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哪些,從而感嘆我國的航天事業。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同學們對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以及我國在探索宇宙的重大歷史事件,三方面收集信息的整理,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我國在探索宇宙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環節二:處理信息,表達交流教師活動2 1.處理信息 師:我們收集整理了那么多有關人類探索宇宙的信息,那我們要用什么方法去處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信息呢? 這里我們可以采用一種既清楚又容易理解的方法叫——時間軸記錄法。 課件出示時間軸的圖片: 師解釋:時間軸記錄法就是依據時間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記錄體系。時間軸可以運用于不同領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過去的事物系統化、完整化、精確化。 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種新的處理信息方法“時間軸記錄法”。對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信息進行整理吧。 課件出示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時間軸 師問:仔細觀察這個時間軸,你發現了什么? 生舉手回答 師小結:大家說得非常好,這就是時間軸最大的特點,主要由點和線組成,按照同一類型的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為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聯起來,最后形成相對完整的記錄體系。 2.表達交流 師:有了這樣一個完整又清晰的時間軸,那就讓我們舉辦一個小型展示會,將自己制作的人類探索宇宙的時間軸展示出來,并向同學們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 3.拓展延伸 師:通過上面的時間軸,我們了解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歷程,那你知道中國在探索宇宙中的歷史發展情況嗎?下面讓我們也通過一個時間軸,來觀察一下中國的探索宇宙發展歷程吧。 課件出示 學生活動2 了解什么是時間軸, 生舉手回答 生1:我發現時間軸是按照時間先后的順序排列的。 生2:時間軸是圍繞同一類型的事情描述的,這里講的都是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上的第一次。 生3:時間軸是由時間點和一條主線構成。 生4:時間點是每件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主線是穿起這些點的時間軸。 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并交流匯報、分享 通過拓展延伸,了解中國在探索宇宙發展歷程中的第一次。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對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信息整理,學會使用時間軸的方法來記錄信息。7.板書設計 浩瀚宇宙 時間軸記錄法→時間順序,串聯 系統化、完整化、精確化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作業布置 學習完本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想探索哪些宇宙問題,請記錄下來,小組討論交流。 練習設計 選一選 1、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 ) A.中國的楊利偉 B.古希臘的阿波羅 C.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2、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 )。 A.東方紅一號 B.東方一號 C.神舟五號 3.1990年,人類發射了著名的( )望遠鏡,可以避開大氣層的干擾從而觀測到銀河系以外更多、更遙遠的星系。 A.哈勃太空 B.伽利略天文 C.射電 填一填 1、時間軸記錄法就是依據( )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 )起來,形成相對( )的記錄體系。 2、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 )宇宙飛船,( )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3、我國杰出的天文學家有( )、( )、( )等。 斷一斷 1、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 ( ) 2、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 3、阿姆斯特朗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 ) 4、為了更好地觀測宇宙,人類利用運載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入太空。 ( ) 5、時間軸記錄法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過去的事物系統化、完整化、精確化。( ) 答案: 選一選:C A A 填一填:1、時間 串聯 完整 東方一號 尤里·加加林 張衡 祖沖之 郭守敬 斷一斷:1、× 2、√ 3、× 4、√ 5、√9.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課同樣通過復習舊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分配調查方向。盡管有了研究的主題,但具體收集哪些內容學生尚不清晰,此時,教師帶領學生利用氣泡圖整理查閱資料的方向。有了查找方向,搜集證據的過程將會事半功倍。在處理信息環節,教師沒有直接指出時間軸記錄法是怎么制作的,而是讓學生先觀察案例,進而總結出時間軸記錄法的記錄方式。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單元基本信息單元主題 浩瀚宇宙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宇宙中的地球 學習內容: 9.2 地球繞地軸自轉 (1)知道地球的自轉軸、自轉周期和自轉方向,理解晝夜交替和天體東升西落等自然現象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9.3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 (2)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3)測量正午時物體的影長,說明不同季節正午影長的變化情況。 9.4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 (4)知道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四種月相,說明月相的變化情況。 9.5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5)比較太陽、地球、月球的相對大小,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描述太陽系八顆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 (6)知道宇宙中有很多恒星,通過觀察或借助軟件識別織女星、牛郎星等亮星,學會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知道大熊座,獵戶座等星座,了解劃分星座的意義。 9.6 太空探索擴展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7)了解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的歷史,知道太空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的進展。 (8)了解天文觀測和利用航天器探測宇宙的歷史,關注我國月球和深空探測事業的進展。 學業要求: 1.能說出太陽系的基本結構,知道晝夜交替、天體東升西落、季節變化、正午物體影長變化與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有關,了解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與進展。 2.能運用太陽系的簡單模型,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陽等天體有規律的運動與相關的周期性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了解月相的變化情況,具備收集信息,得出結論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能借助動畫演示或動手制作簡單模型,模擬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互關系,解釋相關自然現象的成因。 4.能科學認識星座劃分的意義,了解常見的天文現象,關注我國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的進展,激發探索太空的好奇心,樹立民族自豪感。單元課時設計 5課時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主題名稱 浩瀚宇宙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自己熟知的、幾乎每天都感受到的太陽、月球等入手,以大家感興趣的大熊座、獵戶座引出對星座的學習,最后通過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關注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本單元通過觀察、探究、歸納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和作用。 4.該單元分為五課,分別為《月球、地球和太陽》《太陽系》《星座》《星系》《浩瀚宇宙》。先從學生最熟悉了解的入手,使學生明白月球、地球和太陽是有聯系的;第2課《太陽系》讓學生對整個太陽系有所了解,并產生濃厚的興趣;第3課《星座》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從自己的生日中獲取自己的星座。第4課《星系》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星系概念,利用思維導圖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結果。第5課《浩瀚宇宙》旨在讓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關注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主題學情分析 學生對月球、太陽系、星座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對中國的航天事業也想更多地了解,所以本單元對學生來說很有意思,能很好地調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在處理信息方面,多數學生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從閱讀、媒體或網絡等不同途徑中獲取信息,但甄別信息、判斷信息價值的能力存在差異,特別是在對信息進行歸納、分類并創造性地表達方面的能力較為缺乏。第一單元側重訓練學生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結果。本單元作為高年級段探究要素的訓練單元,將在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繼續重點提升學生用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結果的能力。開放性學習環境 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關注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學生需要知道宇宙中除了銀河系還有其他無數的星系,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建立起對宇宙的整體認識,理解宇宙的浩瀚和復雜性。 科學思維:學會利用概念圖、統計圖表、模型、思維導圖、時間軸等方式來整理和記錄信息,表述探究結果。能夠查閱資料,有針對性地收集信息,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 探究實踐:能夠通過模擬實驗和觀察,了解日食等天文現象的發生過程和原因。通過制作太陽系模型、制作星座知識小報等活動,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增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 態度責任:激發學生對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責任感。通過學習,學生能夠體會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增強對環境保護和科學探索的意識。 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猜想假設——天狗食日 教師講述“天狗食日”的故事,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猜想日食的成因。 設計意圖:通過真實的日食圖片或視頻資料,指引學生進行觀察,引導學生描述日食發生的過程,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日食的成因做出假設。任務2 名稱:事實證據——日食的成因模擬實驗 提問:我們的假設合理嗎?設計一個實驗來模擬日食的發生過程。師生討論并整理日食的成因模擬實驗方案,學生按方案進行實驗。 設計意圖:模擬實驗是探究天體運動規律的常用方法,能較為方便地驗證自己的猜想假設,獲得相關的實施證據。此處,根據自己的假設開展日食模擬實驗,并觀察模擬實驗現象與真實的現象是否一致。在實驗過程中,需要關注每次的模擬結果與真實現象的吻合程度,并記錄天體在怎樣的位置條件及運行情況下會出現日食現象。任務3 名稱:處理信息 匯總模擬實驗的結果,觀察和對比不同小組的實驗結果,歸納日食發生的規律。 設計意圖:這部分是本單元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處理信息前需要收集信息,通過模擬實驗,各組已獲得了相應結果。教師可組織學生分享各組的實驗過程和結果,并將結果的關鍵詞或示意圖記錄在黑板的表格上,接著,整理信息,描述月球模型在什么位置,在怎樣的運行情況下會擋住太陽模型,進而解釋日食的成因。任務4 名稱:遷移應用 提問:發生日食時,日、地、月三者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狀況?我們能用模擬實驗來解釋嗎?學生設計模擬實驗并進行驗證。 設計意圖:完成對日食的模擬分析,學生可用相同的思路去思考產生月食現象的原因,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鞏固所學內容。第2課時 任務5 名稱:事實證據 教師講解古人發現行星的過程并提問:行星有什么特點?它們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是怎樣的? 學生收集整理有關太陽系和行星的信息,將有價值的信息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行星”這個名字的由來,啟發學生思考這些星體除了會運動還有哪些特點,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通過數據清晰地知道八大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以及相對大小,進而便于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模型。任務6 名稱:處理信息 提問:為了使我們制作的模型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我們該如何處理收集到的這些信息呢? 引導學生按表格的形式進行梳理相應的數據。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提供的資料,篩選、轉化所需的建模內容。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數據的處理,引導學生將真實的數據等比例縮小轉換為可用來建模的尺寸。任務7 名稱:設計制作太陽系模型 出示任務和制作步驟,學生按照步驟制作太陽系模型,并向同伴介紹太陽系的基本信息,以及八顆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整理的比例尺數據信息,進行動手制作模型,培養學生動手制作的能力。第3課時 任務8 名稱:活動——我們來找北極星 提問:北極星并不是一顆特別亮的星,如何才能準確找到北極星呢?學生自由發言,師生總結尋找北極星的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利用星座來尋找北極星的方法,通過這個活動了解星座的概念,并認識大熊座等星座。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北斗七星與北極星的聯系,從而總結出尋找北極星的規律。任務9 名稱:計劃組織——制作星座知識小報 (1)準備活動: 提問:夜空中還有哪些著名的星座?如何找到它們?星座還有哪些作用?引導學生完成制作星座知識小報的準備工作。 (2)收集與星座相關的信息,并且整理成星座信息卡。 設計意圖:教師可給學生提供紙質資料,比如書籍、圖片;或者電子資源,比如相關網頁、視頻資料等。通過整理星座信息,制作星座小報,培養學生整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星座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任務10 名稱:表達交流——星座知識交流會 要求:將我們設計制作的星座小報展示出來,舉辦一個星座知識交流會,向同學們介紹自己對星座的新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星座知識交流會,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同時也可以了解學生對星座的認識。第4課時 任務11 名稱:提出問題 教師介紹銀河系。 提問:關于星系,我們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請將問題填入問題銀行存折。 設計意圖:六年級學生對星系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也有很多疑問,這些疑問正是學生探究的動力。教師可以先收集學生對宇宙感興趣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列出來進行整理。任務12 名稱:搜集證據 要求: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星系的相關信息,并整理記錄下來。出示資料卡內容,學生閱讀并整理記錄。 設計意圖:通過三種收集信息的方法:上網查詢、查閱書籍和實際觀測,獲得星系的相關知識。任務13 名稱:處理信息 提問:收集到的信息往往多而雜亂,我們用哪些方法處理這些信息呢?這些信息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嗎?學生討論交流處理信息的方法,師生總結。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學生可以了解兩種處理信息的工具——思維導圖和氣泡圖,并嘗試用這兩種工具整理星系的相關信息,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整理信息能力和組織能力。第5課時 任務14 名稱:搜集證據 出示本節課的主要任務:人類為探索宇宙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又發展了哪些最新的空間技術?制作一份海報,向同學們展示宇宙的廣闊或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收集整理人類探索宇宙的相關歷史信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三個角度出發去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通過閱讀宇宙相關的資料信息,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后續制作海報做準備。任務15 名稱:處理信息與表達交流 利用時間軸記錄法,對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信息進行整理,同時把自己制作的人類探索宇宙的時間軸展示出來,并向同學介紹。 設計意圖:用時間軸記錄法能十分清晰地呈現某件事的發展歷程,有效呈現碎片化的信息。鼓勵學生在表達交流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系統地整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對人類探索宇宙發展歷程的理解。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評價內容 第1課時《月球、地球和太陽》: 1.能依據日食的成因做出假設。 2.能根據自己的假設開展日食模擬實驗,并觀察模擬實驗現象與真實的現象是否一致。 3.能通過整理信息,解釋日食的成因。 第2課時《太陽系》: 1.思考星體除了會運動還有哪些特點。 2.通過數據能清楚地知道八大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以及相對大小,進而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模型。 第3課時《星座》 1.讓學生通過閱讀初步完善對北極星的認知。 2.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搜集星座的相關資料,豐富自己對星座的認知。 第4課時《星系》 1.能使用常用的信息收集途徑對有關星系的信息進行收集和梳理。 2.會使用思維導圖或氣泡圖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展示。 第5課時《浩瀚宇宙》 1.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研究確定收集信息的角度,再將收集到的相關信息相互分享。 2.會自己制作人類探索宇宙的時間軸。評價指標 第1課時《月球、地球和太陽》: 能夠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相對運動方式以及相關的自然現象,能認識到太空探索拓寬了人類的視野。(科學觀念)能在小組分享中收集匯總實驗結果,并借助統計圖表對搜集到的證據進行信息處理,通過對比分析,概括出日食發生的原因。(科學思維)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出日食的成因模擬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探究日食的成因。(探究實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發生原因的因果興趣,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態度責任) 第2課時《太陽系》: 知道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科學觀念)能用合適的方法把“八大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縮小成適當大小,開展基于證據的論證。(科學思維)在教師指導下,在對太陽系八大行星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基礎上,能動手制作太陽系模型,并描述它們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探究實踐)保持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敢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態度責任) 第3課時《星座》: 知道大熊座、獵戶座等主要星座。(科學觀念)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利用大熊座中的北斗七星及仙后座中的亮星來尋找北極星。(科學思維)能夠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信息處理,梳理并展示交流星座知識。(探究實踐)勇于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創新。(態度責任) 第4課時《星系》: 知道宇宙中除了銀河系還有其他無數的星系,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科學觀念)學會利用思維導圖、氣泡圖處理信息。(科學思維)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資料。(探究實踐)在探究活動中,能夠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態度責任) 第5課時《浩瀚宇宙》: 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關注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科學觀念)在教師指導下,學會利用時間軸記錄法整理記錄信息。(科學思維)能夠查閱資料,有針對性地收集信息,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關注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探究實踐)能在學習中體會到人類的好奇心和社會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態度責任)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五、單元作業設計選一選。 1.月球是圍繞著( )自西向東轉動 A.地球和太陽 B.太陽 C.地球 2、在夜晚的天空中我們看到的閃爍的星星大多是( ) A.流星 B.恒星 C.行星 3.下列關于星座的說法,有誤的是( )。 A.北極星是小熊座中的一顆星 B.北極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所以能指示方向 C.仙后座中的五顆星可以組成字母“W”的形狀,這是辨識仙后座的最主要標志 4.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 ) A.中國的楊利偉 B.古希臘的阿波羅 C.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5.太陽系中唯一發光的恒星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陽 6.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兩個“近鄰”分別是( )。 A.木星和火星 B.水星和金星 C.金星和火星 二、填一填。 7.太陽系是以( )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 )、( )、( )、( )等組成的天體系統。 8.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 )運動的天體。在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 ),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是( )。 9.時間軸記錄法就是依據( )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記錄體系。 10.月球( )圍繞地球轉動,于是地球就帶著月球一起圍繞太陽( )轉動,當月球運動到( )和地球中間時,如果三者大約處在( )上,月球就會擋住( ),這時就會發生( )。 三、判一判。 11.被稱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 為了更好地觀測宇宙,人類利用運載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入太空。( ) 太陽系處于銀河系的中心位置。( ) 星系由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組成。( ) 在星座圖形中,北極星處于大熊的尾巴尖端。( ) 四、綜合題 16.仰望天空,我們感嘆宇宙的浩瀚,你是否暢想過外太空的奧秘,請設計一個航天器,結合太空特點,并用文字說明航天器的特點和功能。 17.請完善下圖中地球、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和總星系的關系。 答案: 一、1.C 2.C 3.B 4.C 5.C 6.C 二、7.太陽 八顆行星 矮行星 小行星 彗星 8.恒星 水星 海王星 9.時間 10.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太陽 一條直線 太陽 日食 三、11.√ 12.√ 13.× 14.√ 15.× 四、 16.答:航天器的特點是小巧輕便,耗能較少。航天器具有設計奇特,具有科技高,設備全的特點,可以拍攝記錄太空。 17. 銀河系 →太陽系 →地球 總星系 河外星系六、單元教學結構圖浩 瀚 宇 宙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模擬實驗作為一種重要的實驗類型,尤其是在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是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常用方法,但是學生設計模擬實驗的能力還比較欠缺,所以在制定計劃時必須引導學生明白實驗的目的及實驗中各種器材的作用,以及每一個實驗步驟的意義。 關于處理信息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實驗需求進行選擇,在中年級學段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同的處理信息的方法,如從資料中找證據、圖表法、涂色法、模型法等多種方法,本單元則主要選擇了分類整理法和繪制流程圖法。 優點:讓學生做課堂的小主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解決問題。 不足:不能每個人真實地體驗實驗的過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7張PPT)第5課時浩瀚宇宙(大象版)六年級上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作業布置教學目標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關注我國及世界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0102在教師指導下,學會利用時間軸記錄法整理記錄信息。03能夠查閱資料,有針對性地收集信息。科學觀念04能在學習中體會到人類的好奇心和社會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新知導入從大到小依次為太陽、地球、月球。地球圍繞著地軸自轉的同時,也在自西向東圍繞太陽公轉。月球自西向東圍繞地球公轉,同時也在自轉。新知導入人們把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顆行星(以及周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新知導入天空中有很多著名的星座,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辨認方式,而且星座還有很多作用,如辨別方向、察看四季等。新知導入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恒星系仙女星系大麥哲倫云小麥哲倫云……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經過了漫長的歷程。千百年來,人類一直渴望解開宇宙的奧秘,并致力于探索天體的運動和演化規律。新知導入1990年,人類發射了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可以避開大氣層的干擾,從而觀測到銀河系以外更多、更遙遠的星系。新知導入哈勃太空望遠鏡現在人們用天文望遠鏡能夠觀測到距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深處,但仍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新知導入韋伯望遠鏡人類為探索宇宙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又發展了哪些最新的空間技術?制作一份海報,向同學們展示宇宙的廣闊或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搜集證據探究新知搜集證據我想了解我國古代杰出的天文學家。探究新知搜集證據探究新知張衡東漢時天文學家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他提出了地球走到月亮前面擋住太陽光,導致月食發生的理論。張衡認為,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 搜集證據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準確測出冬至出現的時刻,算出了“回歸年”(地球圍繞太陽公轉1周稱為1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81481日,這個數據與現代科學所測量的結果相差不到一天。祖沖之制定的歷法《大明歷》,明確標注出日月食的時間,最終經過時間的驗證,并沒有相差特別大。祖沖之探究新知搜集證據郭守敬郭守敬,元朝杰出天文學家,創制了簡儀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探究新知登封觀星臺簡儀搜集證據簡儀,是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才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探究新知搜集證據探究新知我想了解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搜集證據長征一號是為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研制的三級運載火箭,于1965年開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首次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該火箭共進行兩次衛星發射,成功率100%,第二次發射時間是1971年。長征一號探究新知搜集證據長征二號是中國研制的第一代液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研制、發射返回式人造衛星技術的空間大國。長征二號探究新知搜集證據探究新知長征五號又稱"大火箭""胖五"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滿足進一步航天發展需要 ,并彌補中外差距而在2006年立項研制的一次性大型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是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搜集證據今年的4月19日,我國的長征九號所要使用的發動機也已經熱試車成功,這款讓人心心念念的超重型火箭,承載著未來數十年中我國航天事業的重量級夢想,包括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建設,火星載人登陸和一些大型深空探測器的發射任務等。探究新知搜集證據探究新知我想收集我國探索宇宙的重大歷史事件。搜集證據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21時50分傳回了《東方紅》歌曲。中國的航天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東方紅一號衛星探究新知搜集證據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射電望遠鏡——FAST探究新知搜集證據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成功,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為中國建造載人空間站做準備。探究新知搜集證據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探究新知搜集證據今年,我國瞄準10月30日4時27分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這次的主要任務是與神舟十八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試驗,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神舟十九號探究新知處理信息探究新知時間軸記錄法就是依據時間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記錄體系。時間軸可以運用于不同領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過去的事物系統化、完整化、精確化。處理信息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1,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成功登月,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1990年4月24日,人類第一個太空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升入太空。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3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探究新知舉辦一個小型展示會,將自己制作的人類探索宇宙的時間軸展示出來,并向同學們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表達交流探究新知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次發射無人飛船“神舟”一號飛船,21小時后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2003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次發射繞月衛星——嫦娥一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人類飛行器首次登陸月球背面。2012年6月18日,中國第一次完成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交接成功。2008年9月27日,中國第一次完成太空行走,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次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2013年12月2日,中國第一次發射月球車——玉兔號月球車。拓展延伸中國在探索宇宙發展歷程中的第一次1、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 )A.中國的楊利偉 B.古希臘的阿波羅 C.美國的阿姆斯特朗2、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 )。A.東方紅一號 B.東方一號 C.神舟五號3.1990年,人類發射了著名的( )望遠鏡,可以避開大氣層的干擾從而觀測到銀河系以外更多、更遙遠的星系。A.哈勃太空 B.伽利略天文 C.射電選一選ACA課堂練習填一填1、時間軸記錄法就是依據( )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 )起來,形成相對( )的記錄體系。2、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 )宇宙飛船,( )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3、我國杰出的天文學家有( )、( )、( )等。時間串聯完整東方一號尤里·加加林張衡祖沖之郭守敬課堂練習斷一斷1、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 ( )2、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3、阿姆斯特朗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 )4、為了更好地觀測宇宙,人類利用運載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入太空。 ( )5、時間軸記錄法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過去的事物系統化、完整化、精確化。( )××√√√課堂練習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相關歷史信息,知道了我國古代杰出的幾位天文學家,知道了我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還知道了我國在探索宇宙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最后我們還學習了用時間軸記錄法來整理收集到的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信息。學習完本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想探索哪些宇宙問題,請記錄下來,小組討論交流。作業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3.5浩瀚宇宙 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3.5浩瀚宇宙 課時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第三單元《浩瀚宇宙》單元整體設計.docx 長征九號.mp4 長征五號.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