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西校2024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物理學科階段教學評估一、選擇題(本大題共6題,每題2分,共12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水結成冰后,不變的物理量是 AA.質量 B.比熱容 C.體積 D.密度2.下列實例中,屬于利用大氣壓工作的是 DA.液位計 B.船閘 C.體溫計 D.脫排油煙機3.甲乙兩個正方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們對地面的壓強相等,已知甲的密度是乙的密度的2倍,則甲、乙物體的底面積之比是 CA.1:2 B.2:1 C.1:4 D.4:14.如圖1所示,在燒杯中盛有水,水上面漂浮了一個冰塊,冰塊中有一枚小鐵釘。過一會當冰塊融化后,鐵釘會沉入水底。則在整個過程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和壓強將如何變化 DA.壓力增大、壓強增大 B.壓力不變、壓強增大C.壓力不變、壓強減小 D.壓力減小、壓強減小圖1 圖2 圖35.兩個相同的柱形容器中分別盛有甲、乙兩種液體,將兩個相同測量裝置的金屬盒分別放入液體中,裝置右側兩細管內液面的高度差 H0相同,如圖2所示,此時兩容器內液面相平。若將兩金屬盒同時豎直向下移動一段相同的距離后,則此時右側兩細管內液面的高度差分別為 H1、 H2,兩液體的密度分別為ρ甲、ρ乙。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BA.ρ甲>ρ乙, H1> H2 B.ρ甲<ρ乙, H1< H2C.ρ甲>ρ乙, H1< H2 D.ρ甲<ρ乙, H1> H26.如圖3所示,水平地面上的柱體A、B高度相等,其底面積S的大小關系為SA>SB。現分別從兩柱體的上表面沿豎直方向往下切除部分后,發現A、B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力、壓強恰好均相等。則關于對切去部分的質量 mA、 mB以及底面積 SA、 SB的判斷,正確的是 BA. SA< SB, mA> mB B. SA> SB, mA> mBC. SA> SB, mA= mB D. SA< SB, mA< mB二、填空題(本大題共6題,最后一空2分,其余1分,共22分)7.冰的密度為0.9×103千克/米3,其單位讀作 千克每立方米 ,體積為1米3的冰熔化成水后,水的質量為 900 千克,水的體積為 0.9 米3。8.壓強是用來表示 壓力產生形變效果 的物理量。若有一長方體物塊重力為100牛,放在水平地面上,它與地面接觸面積為0.1米2,則長方體對地面的壓強為 1000 帕,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 每平方米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000牛 ;若在此長方體的中央豎直作用一個大小為10牛的力,則長方體對地面的壓強為 1000或900 帕。9.圖4(a)中盛有藥液的玻璃瓶在靜脈輸液時主要是利用 液體壓強 使液體流出;圖4(b)中錐子頭很尖銳是為了增大 壓強 ;圖4(c)所示的密度計漂浮在不同液體中,其排開液體的體積 不同 (選填“相同”或“不同”);圖4(d)中所示的攔河大壩建成上窄下寬的主要原因是 水的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圖4(a)靜脈輸液 (b)錐子 (c)密度計 (d)攔河大壩10.如圖5所示,圓柱形容器內裝有一定量的水,邊長為0.1米的正方體木塊漂浮在水面上,木塊的下表面距離水面0.05米,則木塊下表面處受到水的壓強為 490 帕,下表面受到水的壓為為 4.9 牛。若在容器中再加入一些水,水不溢出,則木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將 不變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圖5 圖611.一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圖6所示,(1)若沿aa'線將它切成兩塊,拿去上面的部分,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將 減小 ,物體密度將 不變 ; (2)若沿bb'線切開,拿去右半部分,則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將 減小 ,壓強將 不變 。(均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12.某同學在暑假期間從上海去玉龍雪山旅行,發現從家里帶的零食包裝袋膨脹起來,他查閱資料后知道:從海平面到高空的大氣壓強變化如圖7所示;①1標準大氣壓可近似取為1×105帕,則玉龍雪山的大氣壓強約為 5×104 帕。②從圖7中我們可以知道大氣壓強與海拔高度的關系為: 大氣壓強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小 。③請你結合所學的知識及上述信息,分析小華從家里帶到玉龍雪山的零食包裝袋膨脹起來的原因:大氣壓強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小,小華把零食從家里帶到玉龍雪山,包裝袋內氣壓不變,外界氣壓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包裝袋內外形成壓強差,所以包裝袋膨脹起來了 。三、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分)13.如圖8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重為8牛的物體A。請在圖中用力的圖示法畫出A對地面的壓力。14.如圖9所示,三個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下端用橡皮膜封住,插入水中,其中A為空管;B管內裝入與外面液面等高的酒精;C管內裝入與外面液面等高的鹽水。請畫出三個橡皮膜大致的形變情況。已知(ρ鹽水>ρ水>ρ酒精)圖8 圖9四、綜合題(本大題共5題,共32分)15.自行車使用方便,而且環保無污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小敏從家里騎自行車到學校,已知小敏的質量為50kg,小敏的自行車相關數據見右表。求:(1)自行車車架材料的密度。(2)小敏騎自行車行駛時,自行車對地面的壓力。(3)小敏騎自行車行駛時,自行車對地面的壓強。(1)ρ=m/V=5千克/2.5×10-3米3=2×103千克/米3;(2)F=G總=(m人+m車)g=(50千克+10千克)×9.8牛/千克=588牛;(3)p=F/S=588牛/0.01米2=58800帕。16.如圖10所示,水平放置的輕質圓柱形容器底面積為1×10-2米2,內裝有重為10牛的水。現將體積為5×10-4米3、重為24.5牛實心金屬塊A用細線拴著浸沒在水中。①求金屬塊A受到的浮力F浮。②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F水。③現將繩子剪斷,求繩子剪斷前后容器對水平地面壓強的變化量 p容。(1)F浮=ρ水gV排=ρ水gVA=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5×10-4米3=4.9牛;(2)F水=G水+F浮=10牛+4.9牛=14.9牛;(3) F容=F拉=GA-F浮=24.5牛-4.9牛=19.6牛, p容= F容/S容=19.6牛/1×10-2米2=1960帕。17.如圖11所示,實心均勻圓柱體A、薄壁圓柱形容器B和C,三者高度均為H=10cm,都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容器B內裝有油,容器C內裝有水,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忽略圓柱體A吸附液體等次要因素,常數g取10N/kg。(1)求物體A的底面積;(2)若將A豎直緩慢放入B內,釋放后靜止時,求油對容器底部的壓強;(3)若將A豎直緩慢放入C內,釋放并穩定后,再將A豎直向上緩慢提升0.5cm,求靜止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1)VA=mA/ρA=90克/0.6克/厘米3=150厘米3,SA=VA/hA=150厘米3/10厘米=15厘米2;(2)V油=m油/ρ油=54克/0.9克/厘米3=60厘米3,SB=V油/h油=60厘米3/2厘米=30厘米2,將A豎直緩慢放入B內,ρA<ρ油,假設A沉底且無溢出時,h'油=V油/(SB-SA)=60厘米3/(30厘米2-15厘米2)=4厘米=0.04米F浮B=ρ油gV排油=ρ油gSAh'油=0.9×103千克/米3×10牛/千克×15×10-4米2×0.04米=0.54牛,GA=mAg=90×10-3千克×10牛/千克=0.9牛,GA大于F浮A,故假設A沉底成立,所以p'油=ρ油gh'油=0.9×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04米=360帕;(3)V水=m水/ρ水=120克/1.0克/厘米3=120厘米3,SC=V水/h水=120厘米3/6厘米=20厘米2,將A豎直緩慢放入C內,ρA<ρ水,假設A沉底時,h'水=V水/(SC-SA)=120厘米3/(20厘米2-15厘米2)=24厘米>H,所以h'水=H=0.1米,有水溢出,F浮C=ρ水gV排水=ρ水gSAh'水=1×103千克/米3×10牛/千克×15×10-4米2×0.1米=1.5牛,GA=0.9牛小于F浮C,故假設A沉底不成立,所以A在水中漂浮; F浮C=ρ水gSAh''水=GA,1×103千克/米3×10牛/千克×15×10-4米2×h''水=0.9牛,h''水=0.06米=6厘米,hA下水=4厘米;V剩水=V容-VA排=SCH-SAh''水=20厘米2×10厘米-15厘米2×6厘米=110厘米3,V溢=10厘米3,再將A豎直向上緩慢提升0.5厘米后, hA下水'=4厘米+0.5厘米=4.5厘米,VA下水'=SChA下水'=20厘米2×4.5厘米=90厘米3,VA上水'=V剩水-VA下水'=h'排水(SC-SA),110厘米3-90厘米3=h'排水(20厘米2-15厘米2),h'排水=4厘米,h'水總=h'排水+hA下水'=4厘米+4.5厘米=8.5厘米=0.085米,F=pSC=ρ水gh總SC=1×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085米×20×10-4米2=1.7牛。18.在“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使用了圖12(a)所示的裝置,該裝置叫做U形管壓強計 ;若用手按壓金屬盒上的橡皮膜,兩管中液面將 不相平 (選填“相平”或“不相平”);實驗中,將它的金屬盒分別放入鹽水中的不同位置處,實驗現象如圖(c)和(d)所示,這說明:同種液體,深度大,液體內部壓強大 。圖1219.某同學利用彈簧測力計、實心圓柱體物塊、燒杯等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他提出如下猜想,設計并進行了實驗。猜想a: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猜想b: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猜想c: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1)確定了測量浮力的方法:如圖13所示,他用彈簧測力計先測出物體的重力G;接著將物體浸入液體中靜止時,讀出測力計對物體的拉力F拉,可計算出物體所受的浮力F浮。其測量利用了下面 D 原理(填選項字母符號);A.F浮與G是一對平衡力 B.F浮與G是相互作用力C.F浮與F拉是相互作用力 D.F浮、F拉和G是一組平衡力(2)接著他進行的操作步驟及測量數據如圖13所示:圖13由測量數據可得:B步驟中圓柱體物塊受到水的浮力為 0.7 N;(3)分析圖中A步驟與 A、C、D 步驟的數據,可以驗證猜想a是錯誤的;(填出步驟的序號)(4)進一步學習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利用上圖的測量數據,還可以計算出其它一些物理量(假設水的密度已知)。下列物理量中不能計算出的是 A、B、D (填選項字母符號)A.物塊的體積 B.物塊的密度 C.鹽水的體積 D.鹽水的密度上海市閔行區實驗西校2024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物理學科階段教學評估一、選擇題(本大題共6題,每題2分,共12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水結成冰后,不變的物理量是A.質量 B.比熱容 C.體積 D.密度2.下列實例中,屬于利用大氣壓工作的是A.液位計 B.船閘 C.體溫計 D.脫排油煙機3.甲乙兩個正方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們對地面的壓強相等,已知甲的密度是乙的密度的2倍,則甲、乙物體的底面積之比是A.1:2 B.2:1 C.1:4 D.4:14.如圖1所示,在燒杯中盛有水,水上面漂浮了一個冰塊,冰塊中有一枚小鐵釘。過一會當冰塊融化后,鐵釘會沉入水底。則在整個過程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和壓強將如何變化A.壓力增大、壓強增大 B.壓力不變、壓強增大C.壓力不變、壓強減小 D.壓力減小、壓強減小圖1 圖2 圖35.兩個相同的柱形容器中分別盛有甲、乙兩種液體,將兩個相同測量裝置的金屬盒分別放入液體中,裝置右側兩細管內液面的高度差 H0相同,如圖2所示,此時兩容器內液面相平。若將兩金屬盒同時豎直向下移動一段相同的距離后,則此時右側兩細管內液面的高度差分別為 H1、 H2,兩液體的密度分別為ρ甲、ρ乙。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A.ρ甲>ρ乙, H1> H2 B.ρ甲<ρ乙, H1< H2C.ρ甲>ρ乙, H1< H2 D.ρ甲<ρ乙, H1> H26.如圖3所示,水平地面上的柱體A、B高度相等,其底面積S的大小關系為SA>SB。現分別從兩柱體的上表面沿豎直方向往下切除部分后,發現A、B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力、壓強恰好均相等。則關于對切去部分的質量 mA、 mB以及底面積 SA、 SB的判斷,正確的是A. SA< SB, mA> mB B. SA> SB, mA> mBC. SA> SB, mA= mB D. SA< SB, mA< mB二、填空題(本大題共6題,最后一空2分,其余1分,共22分)7.冰的密度為0.9×103千克/米3,其單位讀作 ,體積為1米3的冰熔化成水后,水的質量為 千克,水的體積為 米3。8.壓強是用來表示 的物理量。若有一長方體物塊重力為100牛,放在水平地面上,它與地面接觸面積為0.1米2,則長方體對地面的壓強為 帕,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若在此長方體的中央豎直作用一個大小為10牛的力,則長方體對地面的壓強為 帕。9.圖4(a)中盛有藥液的玻璃瓶在靜脈輸液時主要是利用 使液體流出;圖4(b)中錐子頭很尖銳是為了增大 ;圖4(c)所示的密度計漂浮在不同液體中,其排開液體的體積 (選填“相同”或“不同”);圖4(d)中所示的攔河大壩建成上窄下寬的主要原因是。圖4(a)靜脈輸液 (b)錐子 (c)密度計 (d)攔河大壩10.如圖5所示,圓柱形容器內裝有一定量的水,邊長為0.1米的正方體木塊漂浮在水面上,木塊的下表面距離水面0.05米,則木塊下表面處受到水的壓強為 帕,下表面受到水的壓為為 牛。若在容器中再加入一些水,水不溢出,則木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圖5 圖611.一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圖6所示,(1)若沿aa'線將它切成兩塊,拿去上面的部分,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將 ,物體密度將 ; (2)若沿bb'線切開,拿去右半部分,則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將 ,壓強將 。(均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12.某同學在暑假期間從上海去玉龍雪山旅行,發現從家里帶的零食包裝袋膨脹起來,他查閱資料后知道:從海平面到高空的大氣壓強變化如圖7所示;①1標準大氣壓可近似取為1×105帕,則玉龍雪山的大氣壓強約為 帕。②從圖7中我們可以知道大氣壓強與海拔高度的關系為: 。③請你結合所學的知識及上述信息,分析小華從家里帶到玉龍雪山的零食包裝袋膨脹起來的原因:。三、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分)13.如圖8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重為8牛的物體A。請在圖中用力的圖示法畫出A對地面的壓力。14.如圖9所示,三個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下端用橡皮膜封住,插入水中,其中A為空管;B管內裝入與外面液面等高的酒精;C管內裝入與外面液面等高的鹽水。請畫出三個橡皮膜大致的形變情況。已知(ρ鹽水>ρ水>ρ酒精)圖8 圖9四、綜合題(本大題共5題,共32分)15.自行車使用方便,而且環保無污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小敏從家里騎自行車到學校,已知小敏的質量為50kg,小敏的自行車相關數據見右表。求:(1)自行車車架材料的密度。(2)小敏騎自行車行駛時,自行車對地面的壓力。(3)小敏騎自行車行駛時,自行車對地面的壓強。16.如圖10所示,水平放置的輕質圓柱形容器底面積為1×10-2米2,內裝有重為10牛的水。現將體積為5×10-4米3、重為24.5牛實心金屬塊A用細線拴著浸沒在水中。①求金屬塊A受到的浮力F浮。②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F水。③現將繩子剪斷,求繩子剪斷前后容器對水平地面壓強的變化量 p容。17.如圖11所示,實心均勻圓柱體A、薄壁圓柱形容器B和C,三者高度均為H=10cm,都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容器B內裝有油,容器C內裝有水,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忽略圓柱體A吸附液體等次要因素,常數g取10N/kg。(1)求物體A的底面積;(2)若將A豎直緩慢放入B內,釋放后靜止時,求油對容器底部的壓強;(3)若將A豎直緩慢放入C內,釋放并穩定后,再將A豎直向上緩慢提升0.5cm,求靜止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18.在“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使用了圖12(a)所示的裝置,該裝置叫做;若用手按壓金屬盒上的橡皮膜,兩管中液面將 (選填“相平”或“不相平”);實驗中,將它的金屬盒分別放入鹽水中的不同位置處,實驗現象如圖(c)和(d)所示,這說明:。圖1219.某同學利用彈簧測力計、實心圓柱體物塊、燒杯等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他提出如下猜想,設計并進行了實驗。猜想a: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猜想b: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猜想c: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1)確定了測量浮力的方法:如圖13所示,他用彈簧測力計先測出物體的重力G;接著將物體浸入液體中靜止時,讀出測力計對物體的拉力F拉,可計算出物體所受的浮力F浮。其測量利用了下面 原理(填選項字母符號);A.F浮與G是一對平衡力 B.F浮與G是相互作用力C.F浮與F拉是相互作用力 D.F浮、F拉和G是一組平衡力(2)接著他進行的操作步驟及測量數據如圖13所示:圖13由測量數據可得:B步驟中圓柱體物塊受到水的浮力為 N;(3)分析圖中A步驟與 步驟的數據,可以驗證猜想a是錯誤的;(填出步驟的序號)(4)進一步學習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利用上圖的測量數據,還可以計算出其它一些物理量(假設水的密度已知)。下列物理量中不能計算出的是 (填選項字母符號)A.物塊的體積 B.物塊的密度 C.鹽水的體積 D.鹽水的密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西校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初三物理試卷-學生版.docx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西校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初三物理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