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2024新版)浙教版七上 4.4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 課堂練習一、選擇題1. 下圖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層及動、植物化石相似性示意圖。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圖中顯示的信息是 ( )21·世紀*教育網①兩大陸發(fā)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鄰的大陸輪廓形狀基本吻合 ③兩塊大陸發(fā)現相似動、植物化石 ④兩塊大陸古老地層遙相呼應www-2-1-cnjy-com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 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 )A.建立海底擴張學說的依據之一是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B.海底擴張學說認為上升的熔巖物質在洋中脊處冷凝形成新地殼層,并不斷向兩側推移C.海底擴張學說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中動力來源的問題D.依據海底擴張學說可以預測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積都將不斷擴大3. 請根據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把下列各圖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4.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fā)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②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絕大部分地震會造成破壞③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 ④地震發(fā)生時躲到小空間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qū)和地震頻繁的地區(qū)在分布上沒有相同之處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5. 2024 年 6 月 29 日,位于印度尼西亞東部的勒沃托比火山一日連續(xù)噴發(fā)兩次;2024 年7 月 8 日,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qū)發(fā)生6.2級地震 下列關于火山和地震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B.火山和地震多發(fā)生于板塊交界處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過程D.地震發(fā)生時躲到高樓和高壓線下避險6. 地球板塊分布如圖所示,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陸地被分割成六大板塊B.火山與地震是板塊碰撞與張裂的原因C.杭州位于亞歐板塊D.青藏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二、填空題7.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巖石圈可劃分六大板塊,即 板塊、 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 上,相互不斷地發(fā)生 和 。8.關于地殼變動的原因,科學家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提出了各種假說,相關材料如下:(1)過渡階段中反對大陸漂移說的證據是 。(2)結合板塊構造學說發(fā)展過程,分析下列觀點正確的是____。A.科學理論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B.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促進科學理論發(fā)展C.現代的版塊構造學說,基于大量的證據提出,一定正確D.赫斯提出的“海底擴張說”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提出問題9. 2023年8月9日國寶大熊貓“春生”和“香果”從四川來到了杭州動物園,當天正好四川發(fā)生了地震。請根據以下內容回答問題:21·cn·jy·com(1)大熊貓的生殖方式是 。(2)大熊貓所生活的四川是我國地震頻發(fā)地區(qū),請從板塊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教育網(3)若發(fā)生地震,下列避震措施正確的是 (填序號)。①迅速跑到開闊地帶 ②馬上乘電梯逃命 ③應站著不動④立即躲到堅固的桌子下面,就地避震10.請根據圖片,回答下列問題:(1)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則蛋殼相當于地球內部結構的 。(2)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源于 。(3)海底擴張學說對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做出了解釋。如乙圖所示,在海洋中脊處,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斷向兩側運動,所以從年齡上看,A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B處海底巖石的年齡 ______(填“大”或“小”)。【來源:21·世紀·教育·網】(4)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全球由 大板塊組成。2-1-c-n-j-y11.人類對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認識一直在不斷發(fā)展。材料一: 1915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圖甲)。他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 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材料二:1968年, 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等人提出“板塊構造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的一塊, 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之間會發(fā)生碰撞或張裂(圖乙)。21cnjy.com(1)下列現象中, “大陸漂移說”不能解釋的是____ (可多選)A.秦嶺上發(fā)現了珊瑚礁化石B.大西洋兩岸發(fā)現同種生物C.珠穆朗瑪峰還在逐年增高D.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相似E.采石場上常見彎曲的巖層(2)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浙江省處于六大板塊中的 。(3)2024年4月3日,在中國臺灣花蓮附近海域發(fā)生7.3級地震,此后連續(xù)發(fā)生多起余震。請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花蓮附近海域頻繁發(fā)生地震的原因: 。三、解答題12. 經驗證明,要在突如其來的地震中求生,最關鍵的是抓住地震剛開始的十幾秒。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假如你是圖中場景的人物,地震即將來臨,在短時間內你只有一次選擇機會,你會藏到哪里 請做出選擇:家里 、電影院 、野外 。(均填數字)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除了以上的藏身方法外,你還能想到哪些更科學的緊急避震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1.D2.D3.D4.C【解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fā)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地震發(fā)生時躲到較小的房間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絕大部分的地震不會造成破壞;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qū)和地震頻繁的地區(qū)大都分布在板塊交界處。綜上分析,①③④正確。故答案為:C。www.21-cn-jy.com5.D【解析】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停地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A正確;B、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容易發(fā)生斷裂、擠壓等現象,從而引發(fā)火山和地震,B正確;C、地球內部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會通過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C正確;D、地震發(fā)生時躲到高樓和高壓線下避險是錯誤的做法。高樓在地震中容易倒塌,造成人員傷亡;而高壓線在地震中可能斷裂,產生電火花或短路,引發(fā)火災或電擊危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迅速躲到堅固的桌子下或墻角處,保護頭部,避免被掉落的物體砸傷,D錯誤。依據題意,故答案為:D。2·1·c·n·j·y6.C【解析】全球地殼可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fā)生火山、地震。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于各大板塊的邊緣地帶;杭州位于亞歐板塊的東部;青藏高原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而成。故答案為:C。【來源:21cnj*y.co*m】7.亞歐;非洲;軟流;碰撞;張烈【解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若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則形成海溝、島弧或海岸山脈;若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則形成高大的山脈;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fā)生碰撞和張裂。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出處:21教育名師】8.(1)理由2(2)A;B;C【解析】(1)大陸漂移假說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其依據是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的吻合性、地層的相似性和動物的相同性。(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若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則形成海溝、島弧或海岸山脈;若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則形成高大的山脈;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1)漫長地質歷史中或許有動植物依附于漂木、海流運載、鳥類攜帶等遠涉重洋,阿姨其數量少,分布比較分散,不能作為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所以過渡階段質疑大陸漂移說的理由,是想否定魏格納尋找到的2現象。(2)A、學說是一種觀點,所以科學理論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故正確。B、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促進科學理論發(fā)展,對理論具有充實作用,故正確。C、赫斯提出的“海底擴張說”屬于科學假說,故正確。D、假說畢竟是假說,還需要科學的論證,所以現代的板塊構造學說是基于大量的證據提出,不一定正確,故錯誤。故選:ABC。【版權所有:21教育】9.(1)胎生(2)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3)①④【解析】本大題以六大板塊分布圖為材料,根據生殖方式、板塊運動及避震措施等內容進行分析。1)大熊貓屬哺乳動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其生殖方式是胎生。(2)大熊貓所生活的四川是我國地震頻發(fā)地區(qū),主要原因是四川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多地震災害。(3)當地震發(fā)生時,時間來得及的話應迅速跑到開闊地帶,時間來不及的話應立即躲到堅固的桌子下面,就地避震,①④正確;地震發(fā)生時,不能站著不動,也不能乘電梯逃命,有斷電被困的風險,②③錯誤。故選①④。21教育名師原創(chuàng)作品10.(1)地殼(2)軟流層/地幔/上地幔(3)大(4)六【解析】(1)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一般認為,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源于地幔上部的軟流層。(3)海底擴張學說的觀點認為地幔物質在裂縫帶下因軟流圈內的物質上涌、侵入和噴出而形成新的洋殼,隨著這個作用不斷進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質把原已形成的洋殼向裂谷兩側推移擴張,致使洋底不斷新生和更新。(4)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1)雞蛋自外向內依次分為蛋殼、蛋白和蛋黃,所以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則蛋殼相當于地球內部結構最外層的地殼。(2)根據課本內容可知,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源于上地幔的軟流層。(3)海底擴張學說的觀點認為,距離中脊越遠,形成的時間越早;距離中脊越近,形成的時間越晚,所以乙圖從年齡上看,A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B處海底巖石的年齡大。(4)“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組成,板塊內部又可以分為小板塊。21*cnjy*com11.(1)A;C;E(2)亞歐板塊(3)花蓮附近海域處于板塊交界處【解析】全球有6大板塊,板塊不斷發(fā)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碰撞形成高山,板塊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1)A、秦嶺上有珊瑚礁的化石,說明秦嶺地區(qū)在 地質時期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變動,才成為陸地,觀點正確,符合題意。B、大西洋兩岸發(fā)現同種生物說明大西洋兩岸 的陸地曾經連在一起,后來由于大陸漂移才分 開,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C、珠穆朗瑪峰還在逐年增高是由于板塊碰撞擠壓造成的,與大陸漂移無關,符合題意。D、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相似,說明非洲和南美洲在地質時期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大陸漂移才分開,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E、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是由于板塊碰撞擠壓 造成的,與大陸漂移無關,觀點錯誤,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CE。(2)浙江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根據“板塊 構造學說”,浙江省處于六大板塊中的亞歐板塊。(3)花蓮附近海域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wěn)定,導致頻繁發(fā)生地震。12.(1)4;3;1(2)略【解析】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習一些在火災、地震、水災中逃生的科學知識,在一些突發(fā)事件中,要充分利用科學知識,進行逃生。(1)地震是一種突發(fā)性自然災害,目前尚難以準確預報。一旦發(fā)生地震,人們應保持冷靜并迅速采取措施進行自我保護,“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驚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地震來臨時如果在家里要躲在桌子底下,在電影院要躲在椅子下面,如果在戶外或野外要站著別動。(2)地震時來不及撤離者,應盡快尋找空間狹小或有管道通過的地方如衛(wèi)生間或墻角等躲藏,或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下,在地震過后迅速撤出時應注意保護頭部,避開玻璃門窗、圍墻、電線桿、大型廣告牌等。在教室或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要冷靜行動,聽從指揮,震動會使門窗變形而自動關死,出逃時應打開出入口,確保人員迅速撤離。正在行駛的車輛應立即停車。在山谷等特殊地段,應警惕山崩、滑坡等發(fā)生,遇到山崩、滑坡,要向與山崩、滑坡的垂直方向跑,盡快撤至安全地區(qū)。地震發(fā)生后如果被壓在塌房里,首先盡量除去壓在身上的重物,并設法找到食物和水,千萬不要大喊大叫,避免體力消耗過多。當聽到外面有人時,再設法讓別人知道你的位置,及時獲敕。不要聽信謠言,可用收音機收聽廣播,以獲取準確信息。21*cnjy*com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