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課標分析【課標要求】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認識這一時期制度演進、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發展等新的成就。 根據課標要求:在識記層面,要求學生了解唐朝社會高度繁榮的表現及原因。理解層面,要求學生理解隋唐時期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的新成就;唐朝前期民族交融如何滲透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層面;唐朝繁榮與民族交融之間的互動性。應用層面,要求學生認識到民族交融促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與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體會到統一之中暗含分裂因素,盛世之下隱含社會弊端,分裂中又有統一的趨勢。二、教材分析本課分為三個子目,主要講述了隋朝在分裂割據和民族融合的歷史背景下實現了統一,盛極一時卻短命而亡。唐前期吸取前朝經驗,勵精圖治,造就“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然而盛世下漸生危局,邊疆局勢緊張,君主治理能力降低,爆發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形成藩鎮割據最終導致五代十國亂世。這段時期,中國歷史再現分裂、統一、分裂的“輪回”。 基于統一多民族國家大概念來看,隋唐的建立順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該時期吸取歷代經驗,實施開明的民族政策,創造了民族交融、社會繁榮和疆域擴展的盛世局面。然而疆域的擴展和民族關系的轉變對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唐中后期的內外亂局使唐朝盛極而衰,最終致使唐王朝走向滅亡。故本課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歷程中承上啟下的階段,既承接秦漢的治理智慧,又為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所謂“歷史輪回”的內在性質是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是螺旋上升的過程。三、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為高一上學期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階段中的少年期,感性思維強,參與度高。在知識儲備上,經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基本掌握隋唐五代歷史演變的基本史實,但缺乏對盛世興衰的原因進行綜合性和深入性分析,缺乏從民族關系的角度理解隋唐歷史。在思維能力上,基本了解歷史學習的方法,抽象思維得到巨大發展,但史料解讀和歷史解釋能力較弱。因此,本課教學要注重知識的補充與邏輯聯系,選擇適合學情的史料并教授解讀思路,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四、教學目標(一)學生將知道(知識與概念) 隋唐歷史發展基本脈絡;安史之亂、黃巢之亂的基本史實;五代十國的更迭;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二)學生將能夠(技能操作與學習遷移) 1.通過呈現史料和不同角度的歷史解釋,學生將掌握辨析史料的方法,學會以唯物史觀的方法進行歷史評價; 2.通過隋唐不同階段的疆域地圖、示意圖以及五代十國年軸圖等,學生將逐步掌握歷史地圖閱讀方法,學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通過引用大量史料、圖表、歷史圖片創設歷史情境,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和史料實證素養; (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三)學生將理解(相關意義與價值) 通過民族關系的視角看待隋唐五代的歷史變遷過程,領悟隋唐大一統王朝是建立在民族交融的基礎上的,其統治吸取了秦漢的寶貴經驗,繼續推動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體現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啟示著我們要秉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態度對待各個民族,始終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五、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唐前期盛世的表現與原因;唐中后期的藩鎮割據 (二)教學難點:唐朝民族治理政策及其與唐朝興衰的關系六 、教學方法教法:講授法、問答法、合作探究法、圖示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史料研習法七、教學過程課程設置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教師:【出示示意圖】講解隋唐統治者的血緣關系,后提出問題:在民族交融背景下誕生的隋唐統治者,他們的民族思想是怎樣的?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又對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采用與教學立意相關的材料,引出隋唐統治者的誕生是民族交融的結果,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為后續華夷一家的民族思想教學進行鋪墊。新課講授 因統一而興 隋的建立 教師:【出示示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舊知,過渡到本課教學。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動蕩分裂,但民族交融不斷加深,政治、經濟等方面有所發展,孕育了統一的趨勢,隋文帝順應歷史趨勢建立大一統王朝。 學生:積極回憶舊知,建構新的知識網絡。 (二)隋的統治 教師:【出示材料】利用大事簡表、地圖、史料等,構建隋朝統治的繁榮局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并對大運河問題進行重點講授。 學生:在解讀材料和圖表中積極歸納,知道隋朝前期皇帝勵精圖治、國家政局穩定、南北貫通、積儲豐富、華夷一家的繁榮景象。 (三)隋的滅亡 教師:【教學過渡】隋朝如此繁榮,不應該創下更矚目的成就嗎?為何二世而亡呢?【以三個問題層層遞進,深化教學】 1.隋朝為何只是盛極一時? 教師:【出示圖表】引導學生從隋煬帝的年號去分析圖表,理解隋煬帝興建大業的的價值,但卻操之過急,以致勞民傷財的結果,從而為后續引導學生正確評價隋煬帝進行鋪墊。 學生:結合教材33頁,知道年號的相關知識,明白其蘊含的歷史信息,從而逐步解讀圖表,明白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最終掌握解讀圖表的方法。 2.隋朝為何短命而亡卻影響深遠? 教師:【教學過渡】以皮日休的詩句引起學生思考,隋朝大興工事導致人民困苦,最終亡國,為什么詩人卻認為開鑿運河“共禹論功不較多”?【呈現圖片、材料】引導學生歸納隋朝短命而亡卻影響深遠的原因。 學生:賞析皮日休的詩句,觀察圖片和史料,回答問題。 如何評價隋煬帝? 教師:【教學過渡】隋朝結束于隋煬帝手中,他是個一無是處的昏君嗎?我們要如何評價他? 【出示材料】呈現對隋煬帝不同評價的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來源、提出者的立場以及時代背景進行思考,最終引出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論。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辨析史料,知道李唐王朝議定惡謚貶低前朝皇帝,是出于博得民眾認可,滿足統治合法性的需求,是勝利者的評價手段;楊侑給出的謚號有褒有貶,跟他隋朝王室的身份有關。從而結合本課所學,提出恰當的謚號。理解司馬光的評價受當時儒家思想的影響,后世史家則從邊疆、隋唐盛世、大一統等角度解讀隋煬帝的功過。從而掌握唯物史觀的評價方法,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人物。 利用大事簡表、地圖、史料等,構建隋朝統治的繁榮局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初步培養學生史料解讀和歸納總結能力。 設計問題鏈教學,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將教學引向深處。 注重采用圖表、史料、圖片等多種材料豐富課堂,保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材料解讀能力。 3.通過史料辨析,提升學生的材料解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從而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新課講授 因交融而盛 教師:【教學過渡】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即位,他以隋為鑒,探索新的治國之道…… 治國之道 教師:【出示史料】通過唐太宗的治國舉措,引導學生理解唐太宗的治理為唐朝的統治奠定了為君之道、安人之道、華夷一家的基本思想,并被后續繼承者沿用,從而創造大唐盛世的史實,為后續教學埋下伏筆。 學生:歸納材料信息,總結唐太宗的為君之道、安人之道、民族理念。 (二)盛唐氣象 教師:【出示圖片、詩句】以唐朝詩句反映當時的繁榮景象創設情境,并提出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對比西漢文景之治、隋朝開皇之治,說明唐朝盛世的獨特之處在哪? 學生:在情境中感悟盛唐氣象,并結合所學,歸納總結盛唐氣象的原因及其獨特之處。 (三)華夷一家 教師:【教學過渡】唐朝融洽的民族關系與其民族政策有著密切聯系。 教師:【出示歷史地圖、表格、史料】結合歷史地圖講解突厥、回紇、吐蕃、靺鞨等民族歸附唐朝的史實,引導學生總結唐朝統治少數民族的方式及民族政策的基本特點。 學生:通過地圖、圖表等時空定位,知道突厥、回紇、吐蕃、靺鞨等民族歸附唐朝的基本史實,總結唐朝民族政策的基本特征。 教師:【出示歷史地圖】通過隋大業八年(612年)和唐總章二年(669年)的地圖對比,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民族交融下唐朝疆域的拓展,也呈現了唐朝的強盛。隨后通過圖示引導學生理解民族交融與唐朝盛世的雙向互動關系,進而感悟民族交融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關系。 學生:通過歷史地圖,學會獲取地圖的信息,通過圖示知道民族交融對唐朝盛世的積極影響。 1.注重史料的引用和解讀,引導學生分析史料,逐步培養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 2.通過詩歌圖片創設情境,詩史互證的同時豐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趣味性,使學生初步認識民族交融對唐朝盛世的價值,為后續教學做鋪墊。 通過歷史地圖和圖表,可以進行時空定位和凝練教學內容,逐步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和歸納總結能力。 通過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對比,使學生有更清晰的空間認知,并學會獲取地圖信息,理解教學內容,逐步突破教學難點,實現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思維能力的目的。新課講授 因割據而衰 教師:【教學過渡】唐朝疆域的拓展對邊疆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中期以后唐中央內部不復此前清明,邊疆少數民族蠢蠢欲動,更多危機悄然滋生……(一)危局漸生 教師:【出示地圖、圖表】通過唐總章二年(669年)、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地圖和少數民族民族侵擾的圖表說明唐朝的邊疆危機,為后續教學做鋪墊。 學生:通過歷史地圖和圖表獲取地方治理效能降低,邊疆少數民族伺機而動的信息。 教師:【出示材料、示意圖】引導學生理解節度使設置的原由,及其割據性特點為唐朝中后期外重內輕的局面埋下禍根。 教師:【出示史料】通過史料簡要講述唐中后期的政局形勢。 學生:根據材料解讀,知道節度使設置的由來,歸納唐中后期的局勢。 (二)盛極而衰 教師:【出示示意圖、材料】簡要講述安史之亂的經過,并進一步講解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藩鎮割據的雙重影響。 學生:根據材料辯證思考藩鎮割據的影響。 教師:【教學過渡】875年,黃巢起義爆發,這場起義運動深刻反映了唐朝內部日益腐朽…… 教師:【出示材料】通過設問,讓學生關注到唐朝后期,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據愈發嚴重,最終把唐朝引向滅亡的歷史。 學生:通過材料,知道朱溫代唐的史實。 通過時間遞進的地圖保證教學連貫性的同時,更能引導學生發現唐朝中后期的統治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通過相應的史料反映唐中后期的政局情況,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 通過示意圖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便于學生理解,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辯證看待藩鎮割據問題,有助于學生掌握唯物史觀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黃巢起義的史實,進一步反映唐朝內部的腐朽問題,為后續朱溫代唐的教學和五代十國的歷史進行鋪墊。新課講授 四、因分裂而弱 教師:【呈現圖表、年軸、材料】通過圖表,突出五代十國的階段特點,而后利用年軸對五代十國中為何北方五代每一朝國祚短、更替頻繁,南方十國規模小而國祚長進行講解。 學生:通過圖表和年軸,知道五代十國的基本特征。 教師:【出示地圖、圖表】簡要講述后周世宗柴為后來北宋統一奠定的基礎。 【合作探究】 教師:【出示材料】結合所學和材料,分析漢唐民族政策的差異,并說明民族交融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 學生: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充分討論后得出答案。 教師:唐朝的民族政策吸取了漢的經驗,又為宋元明清奠定基礎。唐朝處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歷程中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在當今社會,民族問題依舊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要秉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態度,始終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 通過圖表、年軸、材料突出五代十國的特點,有助于學生直觀感受的同時,又能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看待歷史,理解五代十國政權的性質,“亂”中的進步性以及孕育著統一的歷史趨勢。 采用小組探究的方式,突破本課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是一個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堅持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價值觀。課堂小結隨堂練習 1.[唐朝]王建《涼州行》(部分):“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蠶綠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該詩反映了( A ) A.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 B.社會治理制度完善 C.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固化 D.羈縻政策成效顯著 2.學者張國剛把安史之亂后的唐朝藩鎮劃分為割據型(河朔地區)、防遏型(中原地區)、御邊型(西北、西南邊疆)、財源型(東南地區)四種類型。并指出,在唐代后期近50個藩鎮中,真正割據的主要是河朔三鎮。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藩鎮( D ) A.促使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B.是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 C.控制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D.利于延續當時唐朝統治 3.據記載,唐天寶末年,“修文教,廢武備,人至老不聞戰聲”。中央禁衛軍士兵大多來自“市人白徒”,富者“販繒彩,食粱肉”,壯者“角抵拔河、翹木扛鐵”,整日打架斗毆,以致“有事乃股栗”,無力作戰。據此可知,當時( B ) A.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盛行 B.中央集權存在著危機 C.市民階層的社會影響擴大 D.保甲法實施成效甚微 4.歷史上“西域”的范圍并不固定,在唐代就多次發生變化。唐初主要指敦煌以西唐太宗時轉變為吐魯番以西,唐高宗以后則逐漸用于特指帕米爾以西。“西域”范圍的變化,反映出唐代( B ) A.邊疆地區矛盾加劇 B.治理疆域向西擴張 C.政治中心加速西移 D.佛教東傳影響擴大課后作業 (2023年·廣東卷)【節選】 材料: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演進過程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予以探究。 【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從一個側面來看就是多民族不斷交融、共同創造的歷史。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問題:選取一個角度,對中華古代文明史進行分期,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 (要求:寫出選取的角度,分期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 通過拓展性作業,使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方法,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八、板書設計九、教學反思本課對隋唐五代的政治發展、隋唐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民族交融新成就進行了整體、全面的論述,揭示了歷史是持續發展的,統一中暗含分裂隱患,分裂中蘊含統一的趨勢,民族交融極大地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將課程標準落實到教學之中,但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間有限,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安祿山等歷史人物未進行深入挖掘,還有待后續改進。—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