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6.2.1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 分層作業基礎練習1.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是( )綠色出行 B.火力發電C.植樹造林 D.節約用電【答案】B【解析】A、綠色出行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符合題意;B、火力發電需要用到化石燃料,會排放很多污染性氣體,不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符合題意;C、植樹造林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符合題意;D、節約用電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符合題意。故選B。2.下列關于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②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紫色石蕊試液會變紅③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給呼吸④二氧化碳氣體可作制冷劑⑤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⑥二氧化碳既可以用排水集氣法收集,又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①②⑤⑥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答案】A【解析】①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正確。②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生成碳酸,紫色石蕊試液會變紅,正確。③二氧化碳沒有毒,錯誤。④二氧化碳氣體不可作制冷劑,錯誤。⑤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正確。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其溶于水的速度遠小于逸出速度,可用排水法收集。正確。①②⑤⑥正確。故選:A。3.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與其性質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A.二氧化碳能用于滅火——本身不燃燒、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升華吸收熱量C.二氧化碳能用來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溶于水且與水反應生成碳酸D.二氧化碳用作氣體肥料——能溶于水【答案】D【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常用于滅火,故A說法正確;B、干冰升華吸收熱量,能用于人工降雨,故B說法正確;C、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能用來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故C說法正確;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可作氣體肥料,故D說法錯誤;故選:D。4.下列氣體含量過多會引起溫室效應的是( )A.氧氣 B.氮氣 C.稀有氣體 D.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解:引發溫室效應的物質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故選:D。5.下列實驗或現象不能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的是( )A.收集二氧化碳 B.塑料瓶變癟C.氣球漂浮 D.右側紙袋下沉【答案】B【解析】解:A、排空氣法收集氣體與氣體的密度有關,密度比空氣大的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A能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B、振蕩后塑料瓶變癟的原因: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瓶內氣體壓強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塑料瓶變癟,故B不能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C、氣球浮起來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聚集在燒杯的底部,使氣球浮起來,故C能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D、紙袋下沉的原因是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在相同體積的空氣和相同體積的二氧化碳比較,相同體積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大,故D能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故選:B。6.自然界中碳循環、氧循環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氣B.化石燃料燃燒會大幅降低大氣中氧氣含量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將大氣中CO2全部吸收D.碳、氧循環失衡會導致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答案】D【解析】A、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氣,A錯誤;B、化石燃料燃燒會消耗氧氣,但植物的光合作用會產生氧氣,故大氣中氧氣含量基本不變,B錯誤;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不能將大氣中CO2全部吸收,C錯誤;D、碳、氧循環失衡會導致人類生存環境惡化,D正確。故選D。7.用下圖所示四個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能否與水反應,實驗中所用的紙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和④的紫色紙花會變紅B.對比①,推斷④有酸性物質生成C.對比④紙花放入集氣瓶前后的現象,省略②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D.綜合①②③④可得出的結論是: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且碳酸很穩定【答案】D【解析】A、酸性溶液可以使石蕊變紅,①中的稀醋酸和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碳酸都可以使石蕊溶液變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對比①,稀醋酸可以使石蕊變紅,故可以推斷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有酸性物質生成,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C、對比④紙花放入集氣瓶前后的現象,省略②也能得出水不能使石蕊變色的結論,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D、綜合①②③④可得出的結論是: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有酸性物質生成,但不能證明該酸性物質很穩定,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8.下列方法能區分氮氣和二氧化碳兩瓶氣體的是( )A. 聞氣味 B. 觀察顏色C. 倒入適量澄清的石灰水 D. 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答案】C【解析】A、氮氣和二氧化碳均是沒有氣味的氣體,用聞氣味的方法無法鑒別,故選項錯誤;B、氮氣和二氧化碳均是沒有顏色的氣體,觀察顏色無法鑒別,故選項錯誤;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而氮氣不能,能鑒別,故選項正確;D、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氮氣和二氧化碳均能使木條熄滅的是二氧化碳,無法鑒別,故選項錯誤。故選C。9.“碳中和”是指一定時間內排放的碳總量與吸收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零排放”。中國計劃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彰顯了大國擔當。科學家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甲醇(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實現這一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都沒有發生改變B. 反應前后分子和原子的個數都不變C.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4H2=CH4O+H2OD. 該反應可以作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方向【答案】D【解析】根據微觀示意圖,反應的方程式是:。A、根據方程式,反應物中有氫氣,是單質,氫元素是游離態,反應后甲醇和水中含有氫元素,則氫元素變成了的化合態,則元素的化合價一定改變;不正確。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個數不變;根據方程式該反應中反應前的分子數目是4,反應后的分子數目是2,改變了;不正確。C、根據分析,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不正確。D、該反應將二氧化碳和氫氣轉化成了甲醇和水,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確。10.根據下列實驗圖示回答問題。(1)實驗A可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紅磷。(2)實驗B中,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澄清石灰水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3)實驗C中,觀察到氣球浮起,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______(填“大”或“小”),因此實驗室里常用向______排空氣法收集CO2。【答案】(1)不能;(2) 試管 ; Ca(OH)2+CO2=CaCO3↓+ H2O;(3) 大 ;上【解析】(1)木炭與氧氣發生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實驗前后,氣體的體積變化不大或無變化,瓶內氣壓變化不準確,導致實驗結果不正確,所以實驗A可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不能用木炭代替紅磷,故填不能。(2)由圖可知,儀器a的名稱是試管,故填試管;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a(OH)2+CO2=CaCO3↓+ H2O。(3)實驗C中,觀察到氣球在盛有二氧化碳氣體的燒杯中浮起,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故填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則收集二氧化碳可選擇向上排空氣法,故填上。能力提升現有二氧化碳、氧氣、空氣和氫氣四種氣體。一次性鑒別出這四種氣體可用( )A.燃著的木條 B.水C.澄清石灰水 D.帶火星的木條【答案】A【解析】A、把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四種氣體中,熄滅的是二氧化碳,燃燒更旺的是氧氣,正常燃燒的是空氣,能燃燒并產生淡藍色火焰的是氫氣,可以鑒別,此選項正確;B、氧氣、空氣和氫氣均難溶于水,無法鑒別,此選項錯誤;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氧氣、空氣、氫氣與澄清石灰水均不反應,無法鑒別,此選項錯誤;D、把帶火星的木條分別伸入二氧化碳、氫氣中都會熄滅,無法鑒別,此選項錯誤。故選A。向空礦泉水瓶里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蓋緊瓶蓋,迅速來回搖晃礦泉水瓶后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可以證明空氣中含有CO2B.該實驗中礦泉水瓶變癟現象不夠明顯C.若倒入較多的澄清石灰水,實驗現象更明顯D.迅速搖晃礦泉水瓶可以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快反應【答案】C【解析】A、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所以該實驗可以證明空氣中含有CO2,故A正確;B、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不明顯,所以塑料瓶變癟的現象也不明顯,故B正確;C、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僅有0.03%,所以加入較多的澄清石灰水,實驗現象也不明顯,故C錯誤;D、迅速搖晃礦泉水瓶可以使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充分接觸,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快反應,故D正確。故選:C。3.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將觀察到低的蠟燭后熄滅B.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有毒D.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氣大,且不支持燃燒的結論【答案】D【解析】解:A.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不支持燃燒,低的蠟燭先熄滅,故A錯誤;B.如果不將玻璃片拿下,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壓強差,不會流下進入燒杯內,蠟燭不會熄滅,故B錯誤;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故C錯誤;D.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氣大,且不支持燃燒的結論,故D正確。故選:D。4.課堂上,老師給同學們做了如下幾個演示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此實驗可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B.此實驗可觀察到液體由紫色變紅色C.此實驗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D.此實驗只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答案】D【解析】A、石灰水中的溶質為氫氧化鈣,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與水,則用導管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可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選項說法正確。B、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則此實驗可觀察到液體由紫色變紅色,故選項說法正確。C、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內壓強減小,此實驗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故選項說法正確。D、圖中實驗,下層的蠟燭先熄滅,上層的蠟燭后熄滅,說明了CO2密度比空氣的大,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蠟燭熄滅,說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D。5.如圖所示,實驗裝置足以維持實驗期間小白鼠的生命活動,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氣和溫度變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經數小時實驗后,U形管左、右兩處的液面情況是( )A.左端下降,右端上升 B.左、右兩端都下降C.左端上升,右端下降 D.左、右兩端都不變【答案】C【解析】小白鼠呼吸吸收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消耗二氧化碳,則壓強減小,外界壓強較大,所以U形管左端上升,右端下降,故選C。6.同學們設計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移動粗銅絲能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B.該實驗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C.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不變色D.產生的二氧化碳可用燃著的木條檢驗【答案】A【解析】解:A、移動粗銅絲能控制反應物的接觸,能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故選項說法正確。B、由裝置圖知,該實驗不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故選項說法錯誤。C、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變紅色,故選項說法錯誤。D、產生的二氧化碳不能用燃著的木條檢驗,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應用澄清石灰水檢驗,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A。7.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應用廣泛。如下圖①②③是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④是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圖中只涉及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有______(填序號),圖②實驗中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CO2具有的化學性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汽水等碳酸飲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質制成的。【答案】 ①④ 較低的蠟燭先熄滅,較高的蠟燭后熄滅 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解析】①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涉及物理性質;②實驗證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涉及物理、化學性質;③制作汽水等碳酸飲料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與水發生化學反應,涉及物理、化學性質;④干冰制造云霧效果,升華吸熱,涉及物理性質;只涉及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有:①④;圖②實驗中的實驗現象是較低的蠟燭先熄滅,較高的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其中CO2具有的化學性質是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汽水等碳酸飲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有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性質制成的。8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小華同學依次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小華同學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為了檢查實驗A中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滿,應該將燃著的木條______(請用下列選項填空)。a.放在瓶口 b.伸入瓶內 c.伸入瓶中部 d.伸入瓶底部(2)實驗B中的實驗現象為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該實驗結論為: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______。②二氧化碳______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利用這一性質,二氧化碳可用于______。(3)實驗C中可觀察到______現象,請寫出相關化學方程式______。(4)如果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會變成______色。【答案】(1)a;(2) 大 ;不;滅火;(3)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a(OH)2+CO2=CaCO3↓+H2O;(4)紅【解析】(1)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則驗滿二氧化碳時,可將燃著的木條伸到集氣瓶口處,木條熄滅,證明已經集滿二氧化碳,故填a。(2)①實驗B中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表明底層的蠟燭先接觸二氧化碳,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故填大。②最終兩支蠟燭都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填不;因為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所以二氧化碳可用來滅火,故填滅火。(3)二氧化碳能夠與澄清石灰水中的其余還有個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碳酸鈣沉淀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填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a(OH)2+CO2=CaCO3↓+H2O。(4)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與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夠使紫色石蕊變紅,即觀察到溶液會變成紅色,故填紅。9. 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回答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問題:(1)如圖1所示,將一小塊干冰(固態CO2)放進一塑料袋,將袋口扎緊,一段時間后,塑料袋鼓起。①從物質分類看,干冰屬于_______________。②從物質組成看,干冰由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組成。③從物質變化看,塑料袋鼓起的過程中干冰發生了__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④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塑料袋鼓起的原因是_________。(2)如圖2所示實驗,請回答:①實驗Ⅰ的現象是____,此現象說明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____;______。②實驗Ⅱ的塑料瓶預先集滿二氧化碳氣體,向瓶內加入約體積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可觀察到塑料瓶變干癟,其原因是_______。然后打開瓶蓋,向瓶中滴入石蕊溶液,溶液呈___色,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答案】(1) 氧化物(或化合物、純凈物); 碳、氧兩種;物理 ; 二氧化碳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2) 蠟燭火焰從下到上依次熄滅 ; 大 ;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內氣壓降低; 紅 ; CO2+H2O=H2CO3【解析】(1)①干冰是固態二氧化碳,屬于純凈物、氧化物、化合物;②從物質組成看,干冰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③塑料袋鼓起干冰升華變成氣態二氧化碳,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④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塑料袋鼓起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間的間隔變大。(2)①實驗Ⅰ的現象是位于下方的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②實驗Ⅱ的塑料瓶預先集滿二氧化碳氣體,向瓶內加入約體積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可觀察到塑料瓶變干癟,其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內氣壓降低。打開瓶蓋,向瓶中滴入石蕊溶液,溶液呈紅色,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10.A、B、C、D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這四種物質中均含有同一種元素。其中A為無色氣體單質,B、C為氧化物,且B為有毒氣體,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們之間的部分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圖中反應條件及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已省略)。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D 。(2)寫出由物質C轉化為物質B的化學方程式 ,它是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答案】(1)O2;CaCO3;(2)CO2+C2CO;吸熱。【解析】解:因為B、C為氧化物,且B為有毒氣體,所以B是一氧化碳;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則D是碳酸鈣;碳酸鈣和C、一氧化碳和C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相互轉化,C可能是二氧化碳;這四種物質中均含有同一種元素,其中A為無色氣體單質,A在一定條件能夠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以A可能是氧氣。把以上各物質代入框圖進行驗證,符合題意,故A是氧氣;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鈣。(1)A是氧氣,化學式為:O2;D是碳酸鈣,化學式為:CaCO3;(2)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O2+C2CO,它是吸熱反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6張PPT)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課題2 碳的氧化物 第1課時(人教版)九年級上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板書設計學習目標結合生活實例和實驗探究了解CO2的主要性質和用途;0102通過動手實驗掌握CO2相關性質的實驗操作的具體步驟;0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環,知道溫室效應的危害,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并增強環保意識。新知導入探究新知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將二氧化碳慢慢倒入放有高低不同位置的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觀察現象并分析。現象分析初探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任務一探究新知探究新知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將二氧化碳慢慢倒入放有高低不同位置的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觀察現象并分析。現象分析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2.一般情況下,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1.CO2密度比空氣大;空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29你還能想到其他方法來驗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嗎?通入CO2后,氣球浮起充滿CO2的氣球在空中下落傾倒CO2的小紙袋下沉探究新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向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現象并分析。實驗探究現象分析塑料瓶變癟了CO2能溶于水探究新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總結性質 顏色 狀態 氣味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燒CO2無色氣態無味比空氣大能溶于水不支持通常狀況下,1體積的水約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增大壓強會溶解更多。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就是利用了這一性質。探究新知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探究新知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實驗探究(Ⅰ)噴水(Ⅱ)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Ⅲ)噴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石蕊是一種色素,遇酸變成紅色。探究新知再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任務二探究新知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現象分析不變色不變色變為紅色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CO2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CO2與水反應的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CO2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H2O + CO2 = H2CO3探究新知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將第三朵紙花取出,小心的用吹風機烘干。現象:紅色的紙花又變成了紫色。分析: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H2CO3 = H2O + CO2 ↑實驗探究探究新知生活小常識:在炎熱的夏季,喝下冰涼的碳酸飲料后,容易打嗝,為什么呢?H2CO3 = H2O + CO2 ↑碳酸分解了。探究新知交流討論: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水還能發生什么反應呢?6CO2+ 6H2O 6O2 + C6H12O6探究新知將氣體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變渾濁了,則證明該無色無味的氣體為二氧化碳。如何驗證一瓶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CO2 + Ca(OH)2 == CaCO3↓ + H2O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CO2 + Ca(OH)2 == CaCO3↓ + H2O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這個反應可以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探究新知固體二氧化碳——干冰(純凈物)二氧化碳的物理狀態變化氣態二氧化碳液態二氧化碳加壓降溫固態二氧化碳加壓降溫冷藏保鮮舞臺效果人工降雨探究新知二氧化碳的用途制作飲料滅火光合作用的原料化工產品的原料氣體肥料探究新知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空氣中CO2的體積分數% 對人體的影響1 使人感到氣悶、頭昏4~5 使人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 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漸停止,以至死亡CO2無毒,但CO2不能供給呼吸。一定要注意開窗、通風換氣!探究新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任務三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探究新知溫室效應探究新知溫室效應的危害冰川融化土地沙漠化旱澇災害生物多樣性減少探究新知低碳行動與可持續發展A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B促進節能產品和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和普及,提高效率C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D采用物理、化學等方法,捕集、利用與封存二氧化碳。探究新知拓展研究課堂練習1.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二氧化碳有毒,吸入過多會使人中毒而死亡B.二氧化碳的增加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因此空氣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低越好C.二氧化碳氣體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D.二氧化碳能滅火是因為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D課堂練習B2.如圖為教材上一組對比實驗,從該對比實驗得出的主要結論是( )①CO2沒有可燃性 ②CO2能夠與水發生化學反應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紙花變色 ④CO2不支持燃燒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課堂練習3.如圖實驗能夠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有( )①不能燃燒②不能支持燃燒③還原性④密度比空氣大⑤密度比空氣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C課堂練習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質的是( )A.二氧化碳能用作滅火劑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來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D.二氧化碳用作氣體肥料5.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出門隨手關燈 B.垃圾焚燒C.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 D.草稿紙雙面使用BB課堂練習6.某校九年級(3)班的幾個同學利用雞蛋殼制取二氧化碳并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驗證,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當打開K,反應一段時間后,請回答:(1)B處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2)C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OH)2+CO2===CaCO3↓+H2O(3)D處燒杯中________(選填“上層”或“下層”)的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的化學性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層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4)寫出A處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CO3+2HCl===CaCl2+H2O+CO2↑課堂總結板書設計課題2 碳的氧化物 第1課時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2)CO2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不穩定易分解。 H2CO3=H2O+CO2↑(3)CO2與澄清石灰水反應。CO2+Ca(OH)2=CaCO3↓+H2O(常用此性質,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3.CO2用途(1)干冰,可用作①制冷劑;②形成人工云霧(舞臺上);③人工降雨。(2)二氧化碳氣體可用于滅火、制汽水、作氣體肥料、化工產品的原料等。二、二氧化碳對生活、環境的影響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基于新課標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碳和碳的氧化物課題內容 課題2碳的氧化物 第1課時教學分析 課標解析: 通過實驗了解CO2的密度比空氣大;知道CO2能溶于水;通過實驗認識CO2的化學性質,CO2不能燃燒、能與水反應、能與石灰水反應;知道二氧化碳的鑒別方法;了解用途;了解二氧化碳循環;知道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造成溫室效應;應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倡導低碳生活。 教材分析:本課題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教材首先通過實驗6-3、6-4、6-5三個實驗,分別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不支持燃燒、能溶于水、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等。然后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介紹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反應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其次本課題注意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教材介紹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等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化學。最后二氧化碳對生活環境的影響,認識低碳行動與可持續發展。 學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繼氧氣之后的又一種重要氣體。該氣體與日常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有所接觸,只是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未必有科學的認識。由于在氧氣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材中關于二氧化碳的認識,學生大都能通過預習來掌握,但學生習慣于接受式學習,科學探究意識較為缺乏,看問題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習慣,因而會有因表面現象而得出錯誤結論的情況出現。學習目標 1.結合生活實例和實驗探究了解CO2的主要性質和用途; 2.通過動手實驗掌握CO2相關性質的實驗操作的具體步驟;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環,知道溫室效應的危害,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并增強環保意識。 達成評價 學生能夠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能夠掌握探究實驗、對比實驗的要點;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環保意識。重難點 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 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先行組織 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日常生活中與二氧化碳相關的實例。問題與活動 活動設計: 創設情境,構建項目,引入課題。 【視頻引入】視頻導入 【過渡】通過視頻,我們能總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質嗎?具有無毒、不支持呼吸、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的性質,那二氧化碳還有什么性質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項目任務一:初探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實驗探究6-3】將二氧化碳慢慢倒入放有高低不同位置的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觀察現象并分析。 【提示】空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29,如果某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于29,那么這種氣體的密度大于同狀況下的空氣,如果小于29,則其密度與同狀況下的空氣的小。 【總結與交流】 現象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分析1.CO2密度比空氣大; 2.一般情況下,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交流討論】你還能想到其他方法來驗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嗎? 【方法展示】 【探究實驗6-4】向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現象并分析。 【總結與交流】 現象塑料瓶變癟了分析部分CO2溶于水使瓶內氣體減少,氣壓變小,大氣壓強使瓶子變癟【總結】 性質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燒CO2無色氣態無味比空氣大能溶于水不支持通常狀況下,1體積的水約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增大壓強會溶解更多。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就是利用了這一性質。 【交流討論】汽水的生產原理我們已經知道,那為什么可樂、雪碧等飲料統稱為“碳酸飲料”?“碳酸”是什么呢?CO2溶于水會發生化學反應嗎? 項目任務二:再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過渡】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 【實驗探究6-5】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教師演示實驗:取三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紙花。向第一朵紙花噴上水;第二朵紙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三朵紙花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三朵紙花的顏色變化(提示:石蕊是一種色素,遇酸變成紅色) 【分析與總結】 實驗說明:CO2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H2O+CO2=H2CO3 【板書】(2)CO2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2+H2O=H2CO3 【過渡】演示實驗:將第三朵紙花取出,小心地用吹風機烘干,看到紅色的紙花又變成了紫色。 這說明了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即H2CO3=H2O+CO2↑ 【板書】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 【交流討論】在炎熱的夏季喝下冰涼的碳酸飲料后,除了涼爽之外,還會怎么樣? 【總結】打嗝,原因就是碳酸受熱分解造成的。 【交流討論】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水還能發生什么反應呢? 【總結】植物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和水在光、葉綠體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氣和有機物。 【知識回顧】如何驗證一瓶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 【總結】將氣體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變渾濁了,則證明該無色無味的氣體為二氧化碳。CO2 + Ca(OH)2 == CaCO3↓ + H2O(常用此性質,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 【過渡】在加壓和降溫條件下,二氧化碳還可轉變為液態、進而凝固為固態——“干冰”。 【講解】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因此可作制冷劑,廣泛用于食品的冷藏保鮮和運輸、醫療上血液制品和疫苗的儲存和運輸等方面;還可用于營造舞臺環境。另外還用于人工降雨,你知道這里面的原理是什么嗎?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找出“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如果用飛機向云層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華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迅速冷凝變成水滴,于是就開始下雨了。這就是干冰用于人工增雨的奧秘。 【講解】通過學習知道,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除了制作飲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人工云霧外,還有如下用途:光合作用、滅火、化工生產的原料、氣體肥料等。 項目任務三: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過渡】雖然二氧化碳對人類的貢獻很大,本身也沒有毒性,但是它不能供給呼吸,所以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超過正常值時,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定影響請看一組研究數據。 空氣中CO2的體積分數%對人體的影響1使人感到氣悶、頭昏4~5使人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漸停止,以至死亡因此當人群長時間處于密閉空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開窗、通風換氣。 【講解】人和動植物呼吸,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都會產生二氧化碳,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卻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因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這就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有著重要的作用。 【過渡】如果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時,還會對地球環境造成巨大影響,使地球產生溫室效應。到底什么是溫室效應呢?我們通過視頻了解一下吧。 【播放視頻】《溫室效應》 【講解】近幾十年來,一方面,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劇增加,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卻因為人類的亂砍濫伐和天災等因素不斷減少,結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上升,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已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受嚴重的威脅。例如:導致兩極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可能淹沒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造成農業減產;使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大,導致旱澇災害加劇;影響自然生態系統,改變生物多樣性等等。 【總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二氧化碳也是如此。“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為應對全球變暖這一重大挑戰,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倡導采取低碳行動,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例如:世界各國簽署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國際公約,并嚴格執行;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促進節能產品和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產效率和使用效率;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采用物理、化學等方法,捕集、利用與封存二氧化碳;等等。在這一行動中,我國明確提出了減排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今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堅持“低碳”理念,倡導“低碳”生活,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人類美好家園。 【拓展延伸】碳達峰:某一個時刻,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教學評價 學生能夠通過視頻簡單總結出二氧化碳的性質,通過“殺人湖”視頻充分引起學習的興趣。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能夠總結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聯系理論和經驗,能夠舉一反三,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學生通過上述實驗和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到對比實驗控制變量的方法,能夠總結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認識到碳酸的生成與碳酸的分解,提高觀察能力和總結能力。 學生學習了二氧化碳的危害與用途,能夠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是雙面性的,應正確看待與應用。 6.學生通過觀看溫室效應的短片,知道了溫室效應的危害,學習了二氧化碳對生活與環境的影響,更加懂得愛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充分理解什么是可持續發展,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遷移運用(當堂檢測): 1.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二氧化碳有毒,吸入過多會使人中毒而死亡 B.二氧化碳的增加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因此空氣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低越好 C.二氧化碳氣體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 D.二氧化碳能滅火是因為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2.如圖為教材上一組對比實驗,從該對比實驗得出的主要結論是( B ) ①CO2沒有可燃性 ②CO2能夠與水發生化學反應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紙花變色 ④CO2不支持燃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圖實驗能夠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有( C ) ①不能燃燒②不能支持燃燒③還原性④密度比空氣大⑤密度比空氣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質的是( B ) A.二氧化碳能用作滅火劑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能用來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 D.二氧化碳用作氣體肥料 5.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B ) A.出門隨手關燈 B.垃圾焚燒 C.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 D.草稿紙雙面使用 6.某校九年級(3)班的幾個同學利用雞蛋殼制取二氧化碳并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驗證,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當打開K,反應一段時間后,請回答: (1)B處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D處燒杯中________(選填“上層”或“下層”)的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的化學性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A處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 (2)Ca(OH)2+CO2===CaCO3↓+H2O (3)下層 密度比空氣大 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3)CaCO3+2HCl===CaCl2+H2O+CO2↑成果集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6.2.1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 分層作業基礎練習1.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是( )綠色出行 B.火力發電C.植樹造林 D.節約用電2.下列關于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②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紫色石蕊試液會變紅③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給呼吸④二氧化碳氣體可作制冷劑⑤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⑥二氧化碳既可以用排水集氣法收集,又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①②⑤⑥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3.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與其性質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A.二氧化碳能用于滅火——本身不燃燒、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升華吸收熱量C.二氧化碳能用來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溶于水且與水反應生成碳酸D.二氧化碳用作氣體肥料——能溶于水4.下列氣體含量過多會引起溫室效應的是( )A.氧氣 B.氮氣 C.稀有氣體 D.二氧化碳5.下列實驗或現象不能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的是( )A.收集二氧化碳 B.塑料瓶變癟C.氣球漂浮 D.右側紙袋下沉6.自然界中碳循環、氧循環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氣B.化石燃料燃燒會大幅降低大氣中氧氣含量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將大氣中CO2全部吸收D.碳、氧循環失衡會導致人類生存環境惡化7.用下圖所示四個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能否與水反應,實驗中所用的紙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和④的紫色紙花會變紅B.對比①,推斷④有酸性物質生成C.對比④紙花放入集氣瓶前后的現象,省略②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D.綜合①②③④可得出的結論是: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且碳酸很穩定8.下列方法能區分氮氣和二氧化碳兩瓶氣體的是( )A. 聞氣味 B. 觀察顏色C. 倒入適量澄清的石灰水 D. 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9.“碳中和”是指一定時間內排放的碳總量與吸收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零排放”。中國計劃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彰顯了大國擔當。科學家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甲醇(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實現這一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都沒有發生改變B. 反應前后分子和原子的個數都不變C.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4H2=CH4O+H2OD. 該反應可以作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方向10.根據下列實驗圖示回答問題。(1)實驗A可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紅磷。(2)實驗B中,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澄清石灰水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3)實驗C中,觀察到氣球浮起,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______(填“大”或“小”),因此實驗室里常用向______排空氣法收集CO2。能力提升現有二氧化碳、氧氣、空氣和氫氣四種氣體。一次性鑒別出這四種氣體可用( )A.燃著的木條 B.水C.澄清石灰水 D.帶火星的木條向空礦泉水瓶里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蓋緊瓶蓋,迅速來回搖晃礦泉水瓶后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可以證明空氣中含有CO2B.該實驗中礦泉水瓶變癟現象不夠明顯C.若倒入較多的澄清石灰水,實驗現象更明顯D.迅速搖晃礦泉水瓶可以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快反應3.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將觀察到低的蠟燭后熄滅B.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有毒D.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氣大,且不支持燃燒的結論4.課堂上,老師給同學們做了如下幾個演示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此實驗可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B.此實驗可觀察到液體由紫色變紅色C.此實驗主要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D.此實驗只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5.如圖所示,實驗裝置足以維持實驗期間小白鼠的生命活動,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氣和溫度變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經數小時實驗后,U形管左、右兩處的液面情況是( )A.左端下降,右端上升 B.左、右兩端都下降C.左端上升,右端下降 D.左、右兩端都不變6.同學們設計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移動粗銅絲能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B.該實驗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C.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不變色D.產生的二氧化碳可用燃著的木條檢驗7.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應用廣泛。如下圖①②③是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④是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圖中只涉及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有______(填序號),圖②實驗中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CO2具有的化學性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汽水等碳酸飲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質制成的。8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小華同學依次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小華同學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為了檢查實驗A中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滿,應該將燃著的木條______(請用下列選項填空)。a.放在瓶口 b.伸入瓶內 c.伸入瓶中部 d.伸入瓶底部(2)實驗B中的實驗現象為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該實驗結論為: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______。②二氧化碳______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利用這一性質,二氧化碳可用于______。(3)實驗C中可觀察到______現象,請寫出相關化學方程式______。(4)如果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會變成______色。9. 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回答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問題:(1)如圖1所示,將一小塊干冰(固態CO2)放進一塑料袋,將袋口扎緊,一段時間后,塑料袋鼓起。①從物質分類看,干冰屬于_______________。②從物質組成看,干冰由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組成。③從物質變化看,塑料袋鼓起的過程中干冰發生了__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④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塑料袋鼓起的原因是_________。(2)如圖2所示實驗,請回答:①實驗Ⅰ的現象是____,此現象說明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____;______。②實驗Ⅱ的塑料瓶預先集滿二氧化碳氣體,向瓶內加入約體積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可觀察到塑料瓶變干癟,其原因是_______。然后打開瓶蓋,向瓶中滴入石蕊溶液,溶液呈___色,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10.A、B、C、D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這四種物質中均含有同一種元素。其中A為無色氣體單質,B、C為氧化物,且B為有毒氣體,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們之間的部分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圖中反應條件及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已省略)。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D 。(2)寫出由物質C轉化為物質B的化學方程式 ,它是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評一體化】6.2.1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學設計.docx 【教學評一體化】6.2.1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 課件.pptx 6.2.1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 分層作業(原卷版).docx 6.2.1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 分層作業(解析版).docx media1.mp4 media2.mp4 media3.mp4 media4.mp4 media5.mp4 media6.mp4 media7.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