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屈原列傳》練習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br/>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谑菓咽?,遂自投汨羅以死。(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材料二: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生三歲,其父徙家鎮江。稍長,從其鄉人孟先生學,孟之徒恒百余,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本岸ㄔ辏沁M士第。李庭芝鎮淮南,聞其名,辟至幕中。二王①走溫州,秀夫與蘇劉義追從之,使人召陳宜中、張世杰等,皆至,遂相與立益王于福州。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咨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旋與宜中議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罷之。張世杰讓宜中曰:“此如何時,動以臺諫論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還。時君臣播越海濱,庶事疏略,楊太妃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每時節朝會,秀夫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動者。屬井澳②風,王以驚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乃與眾共立衛王,以秀夫為左丞相,與世杰共秉政。時世杰駐兵壓山,秀夫外籌軍旅,內調工役,凡有所述作,又盡出其手。至元十六年二月,壓山破,秀夫走衛王舟,而世杰、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節選自《宋史·陸秀夫傳》,有刪改)【注】①二王,分別為益王趙昰,衛王趙昺。②井澳,今廣東省中山市南海中島嶼。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入A則與B王圖議國事C以出D號令E出F則接遇賓客G應對H諸侯。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句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顏色”,指臉色。形式上與現代漢語合成詞相同,意義卻不同。類似的詞語文中還有“憔悴”“枯槁”“混濁”“世俗”等。B.漁父,漁翁,捕魚的老人?!皾O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義,常指抱有“持守其真”、還歸自然主張的隱居者。C.“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潔凈的身體。是定語后置句。《勸學》“蚓無爪牙之利”,即“利之爪牙”,鋒利的爪牙。句式與此相同。D.笏,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所持的手板,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能力出眾,遭小人陷害而被貶官,最后不愿與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陸秀夫才干突出,雖遇伯樂賞識,但偏逢末世,最后兵敗而赴海殉國。B.屈原和陸秀夫皆是忠貞愛國之士:屈原雖被放流,仍眷顧楚國,系心懷王;陸秀夫取勝無望,安頓好妻子兒女,作別衛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忠于南宋。C.材料一文學性濃厚,運用對偶、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材料二語言平實、敘述簡潔,更注重史學性。D.兩文均精心裁切,詳略得當;材料一概述上官大夫詆毀屈原,詳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材料二略寫陸秀夫追隨二王到溫州的過程,詳寫朝會時的場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②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動者。5.從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中概括二人不同的人生態度。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萃趸贾?,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節選自《屈原列傳》)材料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于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愿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楚王至則閉關劫之,與俱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藩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因不復許,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湣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饼R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逼淙嗽唬骸安蝗弧[辛⑼?,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饼R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十九年,楚懷王發病,薨于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嗚呼,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br/>(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答題卡上。王與太子A俱困B于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詐Ⅰ赴于齊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絀,同“黜”,指罷免官職,與之意思相同的還有“罷”“奪”“去”“署”“出”“除”等詞語。B.張儀,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秦。C.質,即作人質,作抵押品,與《屈原列傳》中“厚幣委質事楚”的“質”字意思不相同。D.婚姻,指兒女親家,與《鴻門宴》中“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昭王寫信給楚懷王說明秦楚的關系,并希望和他相會。楚懷王看到信后,想赴會,但又不敢去,內心猶豫不決。B.昭雎與子蘭對楚懷王前去秦國一事的態度截然不同,但最終楚懷王聽取了子蘭的勸說,去了秦國,結果在秦國人被扣留。C.楚懷王從秦逃跑卻被發現,秦國人封鎖通往楚國的路,懷王只好逃到趙國,但趙國人不敢接納他,懷王最后被秦國人追上。D.楚懷王發病去世后,楚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非常哀憐他,對其死感到很悲傷。從此楚國不再尊重秦國。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2)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10.司馬光認為楚懷王沒有掌握正確的治國之道,請從材料一概括具體事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材料二:《離騷經》者,屈原之所作也。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已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紂、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于正道而還已也?!峨x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節選自王逸《離騷經序》)材料三:(屈)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于中庸,而不可以為法,然皆出于忠君愛國之誠心。原之為書,其辭旨雖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懟激發,而不可以為訓,然皆生于繾綣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雖其不知學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獨馳騁于變風、變雅之末流,以故醇儒莊士或羞稱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婦,抆淚謳唫于其下,而所天者幸而聽之,則于彼此之間,天性民彝之善,豈不足以交有所發?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詞人之賦’視之也。(節選自朱熹《楚辭集注》)1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言A已放逐B離別C中心D愁思E猶依F道徑G以風諫H君也。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見,被,與《廉頗藺相如列傳》“徒見欺”中的“見”用法相同。B.靡,沒有,與《曹劌論戰》“望其旗靡”中的“靡”詞義不相同。C.不遇,不得志,文中指屈原雖然忠貞不二卻仍被放逐的不幸遭遇。D.訓,典式、法則,跟成語“不足為訓”中“訓”詞義和用法不同。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屈原遵照道義行事,竭盡忠心侍君,卻遭小人離間,處境艱難,于是創作《離騷》,以發泄內心的郁結與苦悶,表明自己高潔的志向。B.材料二認為,《離騷》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抓住事物的突出特點,援引香草、美人、虬龍、云霓等不同的物類作為意象,貼切而巧妙作喻。C.材料三認為,如果讓那些與屈原有相似遭遇的人含淚吟誦屈原的作品,而又有幸被統治者聽到,能觸發他們彼此之間對人性、人倫等的美好的共識。D.材料一熱烈地稱贊屈原的志向可以與日月爭輝,材料二則指出君子們都仰慕屈原高潔的品行,材料三也十分認同屈原恪守中庸之道、忠君愛國之情。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2)冀君覺悟,反于正道而還己也。15.三則材料都對屈原詩作的語言作出了評價,有什么異同?請簡要概括。二、小閱讀16.《屈原列傳》中作者在第三段中,記敘了《離騷》的創作緣由、命名、思想內容和風格特點。作者為什么要用大量筆墨來寫《離騷》?17.《屈原列傳》中,屈原在政治和文學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課文塑造了屈原怎樣的形象?18.《屈原列傳》中屈原事跡的先后順序是( )①見疏 ②自沉 ③見黜 ④見遷 ⑤見任A.⑤①④③② B.①③⑤④②C.⑤①③④② D.①③④⑤②19.《屈原列傳》和《蘇武傳》兩篇文章在謀篇布局和所要表現的人物精神上有何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寫2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運用句內對比的手法,從文辭和內涵角度對屈原的《離騷》進行評價的句子是“ , ”。(2)司馬遷《屈原列傳》中“ , ”兩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懷王被小人之言蒙騙。(3)司馬遷《屈原列傳》中,“ ”一句用蟬來比喻,表明屈原遠離世俗污濁的高潔品質;“ ”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潔。四、作文2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記載了屈原和漁夫的一番對話,他們似乎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一種是堅持自我,絕不妥協,這樣的人生被認為是正確的,但往往容易失望;一種是隨俗俯仰,順應社會,這樣的人生是自洽的,也更容易快樂。你更贊同怎樣的人生?請寫一篇議論文,闡述你的思考和看法。要求:觀點鮮明,有理有據;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CEG 2.A 3.B 4.①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②用官服擦眼淚,衣服都被沾濕了,身邊的人沒有不悲痛的。 5.屈原:追求理想,忠君愛國,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漁父:隨波逐流,見機行事,趨利避害,保全自身。6.CGH 7.A 8.D 9.(1)(張儀)到了楚國,又趁機送豐厚的禮物給楚國當權的臣子靳尚,讓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假話。(2)太子欺凌殺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確實憤怒之至,便派軍攻打您的邊境。 10.①貪圖秦國六百里土地。②輕信張儀而與齊絕交。③怒而輕率發兵攻秦,以致楚將被擒,楚兵被斬首八萬。④內惑于寵姬鄭袖、寵臣靳尚,放走張儀。11.CEG 12.D 13.D 14.(1)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列舉的是近事,而表達的意思卻十分深遠。(2)希望國君能夠覺悟過來,返回到正道上,并讓自己回到朝廷。 15.同:都指出了屈原詩作的語言飽含愛國熱情。異:材料一,文辭簡約,意蘊豐富;材料二,語言溫厚而典雅,意旨純潔而明朗;材料三,文辭富于變化,但不能當做典范和法則。16.①《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詩中表達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也體現出他的高潔品格和決不與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偉大形象在《離騷》中體現得光彩照人,感天動地。②作者專用一個段落來寫《離騷》,用屈原自己的作品來塑造屈原的形象,這種“現身說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實,更豐滿感人。正像作者寫的那樣,“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br/>17.政治 才能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內政: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外交: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看透張儀的陰謀,勸懷王殺張儀;恨子蘭勸懷王入秦而不返文學 才能 主要著作:《離騷》《懷沙》《天問》《招魂》《哀郢》?!峨x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浪漫抒情詩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憂祖國、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人生信念,是一個殉道者的形象。18.C19.《蘇武傳》是按時間順序敘述典型事例,卻“不待論斷而于敘事之中即見其指”,表達了作者對蘇武的敬佩與贊美;《屈原列傳》是既有對史實的勾勒,也有對細節的描繪,將屈原的生平事跡放在楚國國運日衰的背景下展開。揭示了屈原個人身世的浮沉與國家生死存亡的內在聯系。充分彰顯了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和愛國情懷。20.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 蟬蛻于濁穢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21.例文:《堅守自我,雖苦猶榮》人生如一場漫長的旅程,我們在途中會面臨無數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映射出我們所秉持的人生態度。在屈原與漁夫所代表的兩種人生態度中,我更贊同屈原堅持自我、絕不妥協的選擇,因為這種選擇雖然布滿荊棘,卻能綻放出最絢爛的人性光輝。堅持自我是對理想信念的忠誠守護。屈原心懷楚國,一心想要實現美政理想,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楚國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他對理想信念的錚錚誓言。在那個黑暗腐朽的時代,他本可以像漁夫建議的那樣,隨波逐流,與世沉浮,或許這樣能讓他免受排擠和迫害,但他沒有。因為他心中的理想之火在燃燒,那是對楚國、對百姓深深的眷戀和責任感。正是這種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堅守,讓他的生命有了超越常人的重量。他就像一座燈塔,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為后世無數仁人志士照亮了追求理想的道路。堅持自我是對高尚人格的捍衛。屈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深知周圍的環境已經污濁不堪,但他不愿同流合污。他的這種清醒是一種痛苦,卻也是一種驕傲。在面對權貴的讒言和排擠時,他沒有低下高貴的頭顱,沒有放棄自己的原則。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高尚的人格。這種人格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穿越時空,震撼人心。與之相比,隨俗俯仰或許能獲得一時的安逸,但卻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泡沫般消逝,因為他們失去了自我,放棄了人格的尊嚴。或許有人會說,堅持自我容易失望,甚至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就像屈原最終投江自盡。但我認為,這種失望是對現實的深刻洞察,這種代價是偉大靈魂的獻祭。屈原的失望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在看清社會黑暗后對正義的執著呼喚。他的投江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一種精神的永生。他用生命向世人宣告,有些東西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堅守的,哪怕要面對千難萬險,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在當今社會,我們同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壓力,也需要在堅持自我和隨波逐流之間做出選擇。那些為了追求真理而不顧個人得失的科學家,那些為了維護公平正義而與惡勢力斗爭的勇士,那些為了保護傳統文化而默默堅守的學者,他們都在傳承著屈原堅持自我的精神。他們或許會遇到挫折,或許會遭受誤解,但他們的堅持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人生的價值不在于是否輕松快樂,而在于是否能在堅守自我中實現理想,捍衛人格。讓我們像屈原一樣,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堅守內心的那片凈土,做一個有信念、有尊嚴的人,雖可能歷經苦難,但也必將在人類歷史的星空中留下璀璨的光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