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郡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 史時量:75分鐘 滿分:100分第Ⅰ卷 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據現有的考古資料所知,中華民族的祖先分別在多個地區創造了原始文化,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區,時間上有先后,規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們各有特點,自成系統,既有個性,又有共性。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區為主,逐漸向外輻射 B.分布廣泛,多元一體C.在諸多區域同時出現,各自發展 D.不斷趨向文明的歷史進程2.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星羅棋布,多姿多彩。以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于中原文化區的是( )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龍山文化 D.紅山文化3.李時珍曰:“古者以粟為黍、稷、粱、秫之總稱。”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元謀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4.殷商時期,盤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西周時期,文王提倡“懷保小民,惠鮮鰥寡”“用咸和萬民”。這說明,商周時期( )A.統治者推行“仁政” B.儒家民本思想受到重視C.宗法觀念日益強化 D.養濟保民思想已經出現5.《史記》記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事時,基本以《國語·鄭語》為其敘事依據,但并未采信《國語》中褒姒是禍害周室、流毒三代的“龍漦妖子”的說法,也未采納《詩經》中“赫赫宗周,褒姒滅之”“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的評論,反而認為西周滅亡主要是周幽王的責任。司馬遷的這一看法反映了( )A.漢代儒家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B.歷史認識與現實的有機聯系C.開放包容的大一統時代氣象 D.司馬遷對周幽王抱有偏見6.江南原本被中原諸國視為蠻荒的“夷人”聚居之地,但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諸國,對于中原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詩歌,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狀,也能作出準確的研判。這反映了( )A.中華文明多元起源 B.江南地區融合中原文化C.中原諸國傲慢無禮 D.江南地區開始超越北方7.“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表達了某位思想家對聽樂曲行為的批評態度。這屬于哪一學派的思想觀點(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8.以下主張體現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愛人,民貴君輕 B.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C.兼愛非攻,節用尚儉 D.法不阿貴,以法治國9.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度量衡這一措施的主觀目的是( )A.方便國家征收賦稅 B.促進商品經濟的流通C.打敗匈奴和南越 D.推動小農經濟的繁榮10.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記載帝王相貌時,多按佛的相貌來描繪。如《三國志·蜀書》卷二《先主傳》描述劉備“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這反映了( )A.儒學出現了嚴重危機 B.統治者視佛教為正統C.民眾普遍信仰佛教 D.佛教與政治緊密結合11.如圖是《唐代禮賓圖》(7世紀末),描繪的是唐代官員迎送外國使節情境。這些嘉賓中可能有( )A.西羅馬帝國商人 B.拜占庭帝國使者C.馬其頓帝國使者 D.巴黎大學訪問學者12.史載:“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魏主( )A.將都城從平城遷到了洛陽 B.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間隔閡 D.創立了新的選官制九品中正制13.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我國內地的棉花種植最早出現于( )A.先秦 B.秦朝 C.宋朝 D.清朝14.宋神宗年間對路級監司有了新的規定,公元1019年宋神宗下詔:“改任權發遣淮南東路提點刑獄范百祿知唐州,以(范)百祿與知揚州鮮于侁避親故也”;熙寧八年,權提舉河北路邢獄范淵與本路轉運副使陳知儉有親嫌而被改任差遣。這種規定( )A.激化了社會矛盾 B.凈化了官場風氣 C.有利于中央集權 D.推動了地區交流15.宋代政府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預于士”的禁令,使商人獲得了從政的權利。政府還制定法律,對勒索商人的官吏進行懲罰,如果“留滯(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財物,贓輕者徒一年”。宋朝政府的做法( )A.有利于邊弱危機的緩解 B.擴大了科舉選官的范圍C.旨在解決“三冗兩積” D.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16.《元史》卷91記載:“行中書省,凡十,秩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材料中的“都省”是元代中樞機構,指( )A.行中書省 B.中書省 C.尚書省 D.樞密院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8分,第19題18分,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我國古代南北方人口統計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摘自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向南發展》(1)根據材料歸納西漢至北宋我國人口變化特點。(8分)(2)綜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這種特點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8分)18.觀察下圖(圖1、圖2),并回答相關問題。(18分)圖1 圖2(1)圖1中從咸陽連接到蜀郡、南郡、會稽郡等地的線條代表什么?它們有什么作用?(8分)(2)圖2是哪個朝代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3)比較分析圖1、圖2的地方行政制度,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哪種制度(寫出地方行政制度名稱)較好,并說明原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唐朝的對外開放繁榮,除中外使節往返,還有商旅流動、僧侶請益、留學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僅采取了諸如任其往來貿易、開放官學等種種優惠措施,將大批商人、學者等吸引進來,還營造出寬松的環境使他們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了便于商品外銷,手工業者專門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產品。唐太宗處理當時國際關系的宗旨是“德澤布”,即“天下和為一家”“中國貴尚禮義,不滅人國”。在此精神的指導下,唐朝與周邊國家和平交往,“蕃漢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豐足,皆有便宜。”……唐都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摘編自周尚兵《唐代對外開放的特征及歷史意義》材料二 唐代絲綢之路請根據材料提取有關唐代對外開放特點的兩條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分析說明。(18分)長郡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C D B B A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B A C C D B二、非選擇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8分,第19題18分,共52分)17.(1)特點:南北方人口總體都呈增加趨勢;南方戶口及比例不斷提高,并最終超過北方(或形成南多北少的人口分布格局)。(8分)(2)影響:南方人口的大量增加,為南方經濟開發與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推動我國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8分)18.(1)代表:馳道。(2分)作用:促進了中原與邊疆的聯系;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與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6分)(2)西漢。(2分)(3)郡縣制較好;(2分)理由: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而郡國并行制在后期使地方王國勢力增強,威脅中央集權。(6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19.信息一:唐代對外貿易路線發達。(3分)說明: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可達東南亞和南亞,通波斯灣、紅海,可與大食相通;從長安出發向西,出玉門關跨蔥嶺穿過大食到地中海,與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相通。(6分,每點3分)信息二:唐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3分)說明: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6分,每點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