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綜合測試(二)歷 史滿分:100分 時間:75分鐘2024.11本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的相應位置填涂考生號。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游的彩陶風格影響所及,東到遼西和山東,南到江漢平原。而具有江浙地區崧澤文化特點的陶器群也廣泛出現在北至山東,西抵洞庭湖東岸的廣大地帶。長江中游大溪文化風格的彩陶和刻紋白陶,出現在嶺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帶。這反映了此時期的中國A.形成多元一體發展趨勢 B.區域間的交往與聯系擴大C.中原地區主導文化發展 D.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地域性2.《詩經·大雅·假樂》開篇即談道:“假(嘉)樂君子(周王),顯顯令德(美德),宜(適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祿于天。”其中“宜民宜人”“受祿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詞中被反復引用。該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A.承載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B.蘊含了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C.體現了德主刑輔的施政理念 D.闡釋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方針3.“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何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漢武帝對此采取的措施是A.以冠軍侯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B.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C.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D.因使(鄭)吉并護北道,故號曰都護……都護治烏壘城4.北魏分裂為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政權后,東魏—北齊大力推行鮮卑化政策,采用胡漢分治、以胡制漢的統治策略;而西魏—北周則推行“外鮮內漢”的“關中本位政策”,最終滅掉北齊。這反映了A.北周結束分裂實現統一 B.民族交融歷程艱難曲折C.文化整合利于國家發展 D.異質文化難以協調共生5.宋徽宗時,東京汴梁(今開封)有150萬常住人口。其中,各種暫住京城的浮客(流動人口),遠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處游歷,不會因無“過所”(古代用于關卡通行證明的官文書)就被流放邊疆或發配去做苦役。這種變化,可溯源于A.魏晉時期租調制 B.隋朝均田制C.唐朝兩稅法改革 D.宋轉運司制6.漢代“表彰六經”,而實際流傳的“五經”,因“三禮”和“春秋三傳”各有傳承,形成“九經”。唐代官方刻寫的標準石經中收錄《論語》《孝經》《爾雅》,形成“十二經”。進入宋代,強調心性論的《孟子》上升為經,“十三經”最終定型。“十三經”形成的歷程反映了A.儒家思想頑強的生命力 B.官方正統思想的世俗化C.考據學對出版業的促進 D.學術與政治的交互影響7.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指出,“廣東地方官商最感覺《南京條約》給他們私人利益的打擊”“《南京條約》以后,他們的意外財源都禁絕了,難怪他們要恨外國人。廣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巨額賠款加重清政府財政負擔 B.協定關稅阻礙了民族工商業發展C.鴉片戰爭后中國商貿中心轉移 D.列強侵略沖擊中國傳統經濟結構8.下表中清朝財政收入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原因是清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主要財政收入趨勢表(注:咸豐年間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依商品數量或價值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稱為“厘金”。)A.國內政局的劇烈變動 B.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C.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D.自然經濟的徹底瓦解9.洋務運動中后期,少數“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發展為獨立經營的商辦企業。甲午中日戰爭前后,代表新的生產力的近代產業工人已達到20萬人左右。這反映了A.近代工業發展加速自然經濟解體 B.洋務企業實現了向民營企業轉型C.自救變革促進晚清社會結構變動 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初步發展10.晚清時期,西方列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嚴重危機。下列選項相關史事發生的空間位置與序號對應正確的是A.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后清政府在①建省 B.劉永福率黑旗軍在②反抗日軍占領C.馮子材率領清軍在③取得鎮南關大捷 D.北洋艦隊官兵在④處重創日本艦隊11.19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對美國建國史的敘述主要分為兩大類:“集體建國”和“華盛頓建國”。19世紀中后期,“華盛頓建國”逐漸成為中國知識界的主流敘事。到19世紀末,更將其納入到湯武革命的故事框架,華盛頓甚至被視作“湯武”。這反映了當時A.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 B.世界視野的不斷開闊C.救亡圖存的迫切希望 D.史學觀念的與時俱進12.1912年孫中山曾經說:“今日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1914年他創建中華革命黨,并在章程中規定“本黨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A.中華民國的成立 B.二次革命的失敗C.護國戰爭的爆發 D.袁世凱復辟帝制13.新文化運動早期,改革者們對儒學與中國傳統的批判,幾乎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對手。但是到了“五四”末期以及以后,一些學者以對東西文化及西方哲學理論的研究為基礎,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反對西方文化派。這一轉變源于A.一戰引發了對西方文明的反思 B.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C.學者對儒學思想的近代化改造 D.平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14.1919年3月,李大釗發表《現代青年活動的方向》,提出“尊勞主義”,呼吁青年探尋勞動者苦痛悲慘的根源和解救勞動者痛苦的辦法,并針對“許多的同胞,都陷溺到黑暗中間”,號召青年“盡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可見,李大釗是在號召青年A.壯大中國共產黨的力量 B.融入勞工啟發民眾C.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號召工人武裝斗爭15.1926年11月30日斯大林說:“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就在于此。中國革命軍隊的特殊意義也正在于此。”當時的“中國革命軍隊”A.領導國民革命運動并最終取得勝利 B.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C.使革命由長江流域發展到珠江流域 D.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16.下表是1930年以前英法美四國在華銀行歷年設立情況統計表(含在華總行及其分行。單位:家)。以下相關解讀,正確的是 甲 乙 丙 丁1894年前 16 2 0 21895—1913年 5 15 5 331914—1930年 11 13 40 103A.甲為美國 B.乙為英國 C.丙為法國 D.丁為日本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早在宋代前后,廣東番禺就是全國五大甘蔗種植區之一。明清時期廣東各府縣都有種植甘蔗,尤以珠江流域的番禺、東莞、增城種植最多,“蔗田幾與禾田等”。增城人陳忍庵,“往來于蔗畦稻田壟之間,躬樹藝,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圃之入以裕”。合浦人陳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傭長工短工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坊,榨蔗制糖,一次就賣給一個糖商五萬片,其規模已相當可觀。”廣東的“香、糖、……諸貨,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今泰國)、呂宋(今菲律賓)、帆踔二洋,倏忽數千萬里,以中國珍麗之物相貿易,獲大贏利。”。——摘編自陳學文《論明清時期粵閩臺的蔗糖業》材料二由于歐洲人對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斷,蔗糖很快在歐洲市場上獲得了價格優勢,種植園主們也順應形勢變化,逐漸轉向種植甘蔗和生產蔗糖。盡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馬提尼克這些地方最先種植的作物是煙草,但是到 17 世紀中期時,殖民者們已經普遍放棄它而選擇種植甘蔗了。——摘編自王倩《“蔗糖革命”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廣東甘蔗種植業發展的有利條件。(8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蔗糖革命”對美洲的影響。(6 分)18.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李鴻章(1823~1901),安徽省廬州府(今屬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李鴻章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晚清社會的重要人物,對晚清轉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影響深遠。通過對與其相關的史料進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認識李鴻章。下表是近現代研究李鴻章的部分相關史料。史料1 《欽定剿平粵匪方略》,編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報、上諭史料2 《中國輪船招商局》,《申報》第2版(1872年11月29日)史料3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年)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史料4 《李文忠公全集》,吳汝綸,金陵書局1908年史料5 《義和團檔案史料》,1959年出版史料6 《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1992年出版(1)閱讀材料,將上表中的文獻史料進行分類,并說明其史料價值。(6分)(2)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社會形象加以闡釋。(8分)19.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不同社會應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治理組合。如圖1所示,我們將自治、法治與德治畫在一個三維坐標圖中。S坐標代表自治,L坐標代表法治,V坐標代表德治,三者構成社會治理的“三軸”。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間中的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社會治理中,自治、法治與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異,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等等。我們可以用“自治指數(Self-governance Index, SGI) 、法治指數”(Rule of Law Index,RLI) 、“德治指數”(Rule of Virtue In dex.RVI) 來刻畫一個社會的治理水平。——郁建興、任杰《中國社會治理中的自治、法治與德治》根據材料,從中選擇一種社會治理組合模式,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闡述合理,中國史、世界史均可)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晚清以來,民族危機深重,面對西方的經濟侵略,“商戰”思想成為反抗的重要理論武器。鄭觀應認為相對“兵戰”,西人以商為戰更具威脅力,他主張應以工商為基礎,發展國家總體實力,以達富強之目的,以應對外敵。1905年春,美國公使對清政府提出繼續限制赴美華工,一時激起群情義憤,上海總商會致電各省省會,要求合力拒絕美貨;70多個行業集會簽名表示不進不賣美貨。這次的抵制美貨運動持續了半年之久,最終在清政府的干涉下失敗;在運動中,倡導國貨之聲逐漸萌芽,許多人意識到自造國貨才能根本挽回利權。材料二1912—1921年《申報》廣告中涉及民族主義的國貨廣告統計(以5月15日至21日為統計樣本)年/日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5月15日 3 3 1 6 2 4 2 7 0 25月16日 2 1 3 5 0 3 3 10 3 015月17日 1 1 2 7 2 5 0 16 2 15月18日 2 2 1 9 0 4 1 14 1 115月19日 2 2 0 7 1 4 3 13 5 25月20日 2 2 1 8 0 2 2 14 4 45月21日 2 3 2 6 1 4 1 22 2 2總計 14 14 10 48 6 26 12 96 17 12——以上材料改編自向娟《民族主義語境下的國貨運動》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1912-1921年間國貨廣告中出現民族主義用語高峰的原因。(6分)2025屆高三綜合測試(二)歷史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C C C D C A C A C B A B D D17.(1)地理條件優越,氣候環境適宜;種蔗歷史悠久;蔗糖業的發展;國內外市場對蔗糖的需求;種蔗獲利豐厚。(每點 2 分,共 8 分)(2)影響:改變了美洲部分地區的種植結構,改變了當地的生態;使美洲進一步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歐洲經濟附庸;大量黑人奴隸被販賣至美洲,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使美洲出現了新的族群;各個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不同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新的美洲文化。(每點2分,共6分)18.(12分)參考答案:(1)分類與價值史料1、5、6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檔案與文書,是最原始、可靠、權威性的記錄,史料價值最高。可用于研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漢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鴻章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和作用。史料2屬于文獻史料中的報刊類,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參與洋務運動的情況。史料3、4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文集與書信,內容豐富,史料價值較高,可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活動。(每點3分,任答兩類即可得6分,只要按史料類型分類可酌情給分,未按史料類型分類不給分)(文獻史料的分類:史書;檔案與文書;文集、筆記、書信與日記;地方史志;報刊;碑銘與簡牘;族譜、契約、賬簿)(2)闡釋:李鴻章社會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統治腐朽,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李鴻章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積極籌劃海防建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具有階級局限性。(5分)總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時代和階級局限,以維護腐朽的清政府統治為己任,具有落后性。(1分)(社會形象1分,背景分析2分,闡釋內容兩個方面共4分,總結1分,共8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水平三(7—8分) 指出李鴻章的社會形象,運用正確史實解釋;邏輯清晰。水平二(3—6分) 指出李鴻章的社會形象,史實解釋基本正確;邏輯較清晰。水平一(0—2分) 沒有指出李鴻章的社會形象,史實錯誤,解釋混亂。19.參考答案示例一:論點:中國古代傳統基層治理是自治與德治相結合。(2分)論證:在傳統中國,“自治×德治”型治理組合模式是在宗法人情社會的基礎上形成的,受到儒家思想和小農經濟等因素的影響。(2分)中國傳統基層社會治理中,伴隨著“皇權不下縣”的是“國法不下鄉”。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如隋朝的“大索貌閱”以及明朝的“黃冊”,并在此基礎上設定什伍組織、里甲制、保甲制等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實現有效的基層自治。(3分)在管理方式上,社會治理深受儒家主張的道德禮儀教化民眾的思想影響,強調“孝”、“義”。宋明以來,儒學確立統治地位,逐漸向基層滲透,政府通過“圣喻”教化民眾,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禮儀道德,民間通過鄉約、族規和家訓規范民眾行為,實現德治。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基層治理依托基層管理實現強調儒家禮儀道德的德治社會。(2分)示例二: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治理是德治與法治相結合。(2分)論證:“法治×德治”型治理組合模式是中國古代為維護社會穩定與鞏固政權,結合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的社會治理模式。(2分)早期中國,統治者已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戰國時期,法家思想順應發展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被后世所繼承,通過“律、令”,實現對國家的有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3分)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援儒入法,禮法逐漸走向融合,《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明清時期,用律令解釋具有道德規范性質的“圣喻”已普遍化,鄉約與法律合流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3分)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禮法并施,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引用律令解釋圣喻,使鄉約具有更加廣泛的約束力,與法律合流,實現對民眾的教化,對社會的治。20.(12分)(1)背景:美國限制赴美華工政策繼續推行;洋務運動中“商戰”思想的產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深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壯大(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果);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6分,每點2分)(2)原因:1919年為最高峰,原因是當年的五四愛國運動激發了民族主義熱情;1915年是次高峰,原因是當年日本強逼中國簽署《二十一條》激起了群眾性的反日運動;總體原因是列強侵華的加劇、民族主義的持續影響。(6分,每點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docx 廣東省廣州市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綜合測試(二)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