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材大象版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知識要點體驗單元 畫螞蟻一、觀察螞蟻的基本特征外形特點:螞蟻的身體一般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像兩根細細的小辮子,這對觸角可以幫助螞蟻感知周圍的環境,比如探測食物的位置、與同伴交流等。胸部通常有三對足,這使得螞蟻能夠靈活地爬行,在不同的地方尋找食物和建造巢穴。腹部是螞蟻身體的最后一部分,形狀多樣,但相對圓潤一些。顏色:螞蟻的顏色有多種,常見的有黑色、褐色、棕色等,不同種類的螞蟻顏色可能會有所不同。二、觀察方法與注意事項觀察方法:可以在戶外的草地上、花壇邊等地方尋找螞蟻的蹤跡。蹲下身子,靜靜地觀察螞蟻的行動路線,看它們是如何搬運食物、如何相互交流的。也可以用一個小放大鏡來仔細觀察螞蟻的身體細節,比如觸角上的小關節、足上的小刺等,這樣能更清楚地了解螞蟻的模樣。注意事項:在觀察螞蟻時,不要用手去捏或者傷害螞蟻,要尊重每一個小生命,讓它們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動。如果想看得更清楚而把螞蟻放在一個小容器里觀察,時間不要太長,觀察完后要及時把螞蟻放回原來的地方,保證它們能繼續正常生活。三、畫螞蟻的步驟與要點步驟:首先,用鉛筆輕輕地畫出螞蟻的頭部,一般是一個小小的圓形或者橢圓形,要注意留出畫觸角的位置。接著,畫出螞蟻的胸部,胸部比頭部稍大一些,可以畫成類似梯形的形狀,并且在胸部兩側合適的位置畫出三對足,足要畫得細長一些,表現出螞蟻爬行的姿態。然后,畫出螞蟻的腹部,腹部可以畫得圓潤飽滿,和胸部、頭部連接自然。最后,用黑色的彩筆或者細的記號筆給螞蟻的身體輪廓描邊,讓螞蟻的形狀更加清晰,再畫出螞蟻的觸角,觸角可以畫成彎彎的線條,并且可以在觸角上稍微添加一些小細節,比如小分叉等,讓觸角看起來更逼真。還可以根據觀察到的螞蟻顏色,用彩筆給螞蟻涂上相應的顏色。要點:要抓住螞蟻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比如頭部相對較小,胸部適中,腹部稍大一些,這樣畫出來的螞蟻才會更像真實的螞蟻。在畫螞蟻的足和觸角時,線條要畫得流暢自然,表現出它們靈活的感覺,不能畫得太僵硬,否則螞蟻看起來就會很呆板。四、通過畫螞蟻培養的能力與素養觀察能力:在畫螞蟻之前需要仔細觀察螞蟻的外形、顏色、行動等特征,這個過程能夠鍛煉孩子們的觀察能力,讓他們學會關注身邊小事物的細節。動手能力:通過實際動手用筆畫出螞蟻,孩子們能夠提高自己的手部精細動作能力,比如握筆的力度控制、線條的描繪等。想象力與創造力:在畫螞蟻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給螞蟻添加一些有趣的背景,比如螞蟻在搬運一塊大大的餅干,或者螞蟻在和其他小昆蟲玩耍等,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五、與螞蟻相關的拓展知識螞蟻的生活習性:螞蟻一般喜歡群居生活,它們會在地下或者樹上等地方建造自己的巢穴。螞蟻分工明確,有蟻后負責產卵繁殖后代,工蟻負責尋找食物、照顧幼蟲、建造巢穴等工作,兵蟻則負責保衛蟻巢的安全。螞蟻的食物:螞蟻的食物種類很豐富,它們會吃一些植物的種子、花蜜、昆蟲的尸體等,有些螞蟻還會 “放牧” 蚜蟲,吸食蚜蟲分泌的蜜露。第一單元 感官兄弟第一單元 “感官兄弟” 的知識點整理:一、辨別真假水果觀察方法:可以用眼睛看水果的顏色、形狀等。比如,真蘋果通常是紅色或綠色等常見顏色,形狀大多是圓形或橢圓形;而假水果可能顏色過于鮮艷、不自然,形狀也可能有偏差,不夠規整。用手摸一摸,感受水果的表皮是光滑還是粗糙。真水果的表皮質感比較真實,像橘子表皮有一些小顆粒,摸起來是有一定觸感的;假水果可能摸起來塑料感很強,過于光滑或過于粗糙不自然。判斷依據:通過多種感官的綜合判斷來辨別真假水果。除了看和摸,還可以聞一聞氣味。真水果會有其本身獨特的氣味,如香蕉有香甜的氣味,而假水果往往沒有這種真實的水果香味,可能會有一些塑料或化學制品的異味。二、感官的本領眼睛的本領:能看到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征。比如在觀察水果時,能清楚地看到蘋果是紅色的、圓形的,西瓜是綠色的、大大的橢圓形等。眼睛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識別不同的事物,區分它們之間的外觀差異。鼻子的本領:可以聞到各種各樣的氣味。在水果中,能聞到蘋果的果香、榴蓮的特殊氣味等。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氣味,通過鼻子聞氣味也能幫助我們辨別水果的種類,還能發現一些水果是否新鮮,如果水果有異味,可能就不太新鮮了。手的本領:用手觸摸能感知物體的光滑或粗糙程度、冷熱、軟硬等。摸水果時,像芒果表皮光滑,而獼猴桃表皮有絨毛,感覺比較粗糙;同時還能感覺出水果是軟軟的(如熟透的桃子)還是硬硬的(如生的梨)等,通過觸摸進一步了解水果的特點。耳朵的本領(在本單元關于水果相關情境下體現相對不明顯,但也是重要感官):雖然在辨別水果本身特點時耳朵直接作用不大,但比如在水果分享會的熱鬧場景中,能聽到大家交流分享水果的聲音,如介紹水果時的說話聲、咬水果時發出的聲音等,從另一個方面感受與水果相關的氛圍。三、水果分享會活動過程:同學們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水果,然后大家圍坐在一起,先觀察水果的外觀,用眼睛看顏色、形狀等,用手摸摸感受一下。接著會聞一聞水果的氣味,互相交流自己帶來的水果是什么樣子、什么氣味等。之后會品嘗水果,在品嘗過程中感受水果的味道,是甜的、酸的還是又甜又酸的等,并且通過咀嚼感受水果的果肉是軟軟的、脆脆的還是其他口感,同時也能聽到自己和同學們吃水果時發出的聲音。學習收獲:通過水果分享會,同學們更加充分地運用了各種感官去認識水果。不僅了解了不同水果的外觀、氣味、味道、口感等特點,還學會了與同學們分享、交流自己的觀察和感受,鍛煉了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時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感官在認識事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單元 觀察常見的動物第二單元 “觀察常見的動物” 的知識點整理:一、觀察兔子外形特征:兔子有長長的耳朵,耳朵可以豎起來聽周圍的動靜。它的眼睛通常很大,紅紅的,很明亮。身上有柔軟的毛,毛的顏色多種多樣,比如白色、灰色等。有四條腿,前腿相對較短,后腿比較長且有力,這使得兔子能跳得很高、很遠。還有一條短短的尾巴。生活習性:兔子喜歡吃胡蘿卜、青菜等蔬菜,是草食性動物。它們通常住在洞穴里,洞穴可以為它們遮風擋雨,躲避天敵。兔子很膽小,一有動靜就會快速跑開或者躲起來。二、常見的動物不同種類:除了兔子,還有小狗、小貓、小雞、小鴨等常見的動物。小狗會汪汪叫,對主人很忠誠,有的可以幫助人們看家護院。小貓會喵喵叫,喜歡抓老鼠,動作很靈活。小雞嘴巴尖尖的,身上有毛茸茸的毛,會嘰嘰叫,愛吃小米等食物。小鴨嘴巴扁扁的,腳蹼可以幫助它們在水里游泳,會嘎嘎叫。分類方式:可以按照動物的生活環境分類,比如有的動物生活在陸地上,像兔子、小狗、小貓等;有的動物生活在水里,像魚、蝦等;還有的動物既能在陸地上生活又能在水里活動,比如鴨子等。也可以按照動物的食性分類,有草食性動物(如兔子、牛、羊等),它們主要吃植物;肉食性動物(如老虎、獅子等),主要以其他動物為食;雜食性動物(如小狗、小貓等),既吃植物也吃一些小動物等。三、我喜歡的動物了解自己喜歡的動物特點:學生要說出自己喜歡的動物是什么,比如喜歡熊貓,那就要知道熊貓的外形特點,它有黑白相間的毛,身體胖胖的,有大大的黑眼圈等。還要了解其生活習性,熊貓愛吃竹子,主要生活在四川等地的竹林里,平時行動比較緩慢等。表達喜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動物的外形很可愛,比如小兔子毛茸茸的樣子很招人喜歡。或者是因為動物的一些本領很有趣,像小狗能幫主人叼東西,很聰明等。也有可能是因為動物的生活習性讓人覺得有意思,比如小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儲存食物的行為很特別等。第三單元 我在哪里第三單元 “我在哪里” 的知識點整理:一、前后左右認識前后:以自己為中心,面對的方向是前,背對著的方向是后。比如,小朋友在走路時,眼睛看的方向通常就是前,后腦勺對著的就是后。在排隊時,排在自己前面的同學在自己的前方,排在自己后面的同學在自己的后方。認識左右:一般情況下,拿筆寫字的那只手是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當我們站好時,右手邊的方向就是右,左手邊的方向就是左。比如,在教室里,座位的右邊是同桌的位置,左邊可能是過道或者另一位同學。二、東南西北基本方向認知: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方,太陽落下的方向是西方。早上起床,面向太陽,前面就是東,后面就是西。知道了東和西,再根據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的口訣來認識南和北。當面向東時,左邊就是北,右邊就是南。在生活中辨別方向:在野外,可以通過觀察大樹,一般大樹枝葉茂盛的一面是南方,因為南方陽光充足,枝葉生長得更好;而相對枝葉稀疏的一面是北方。夜晚,可以通過觀察北極星來辨別方向,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三、太陽的位置變化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位置比較低,隨著時間推移,太陽會慢慢升高,到中午時,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比較高。下午,太陽又會逐漸往西方落下,位置越來越低,最后消失在西方的地平線。太陽位置變化與時間的關系: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可以大致知道是上午、中午還是下午。比如,太陽在東邊且比較低的時候,就是清晨;太陽在頭頂附近,大概就是中午;太陽在西邊且慢慢落下,就是下午了。通過對這些知識點的學習,一年級的小朋友能初步建立起對自身位置以及周圍方向的基本認識,并且了解太陽位置變化的簡單規律。第四單元 多變的月亮第四單元 “多變的月亮” 的知識點整理:一、月亮什么樣形狀:一年級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月亮的形狀不是固定不變的,有時候看起來是彎彎的,像鐮刀(如蛾眉月);有時候是半圓的;有時候又會變成圓圓的(滿月)。顏色:通常看起來是白色或灰白色的,在晴朗的夜晚比較明亮,容易被看到。二、月亮 “變臉”變化規律:月亮會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不斷變換模樣,從彎彎的逐漸變圓,再由圓慢慢變彎。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雖然一年級學生不需要深入理解其原理,但要知道月亮的樣子是會周期性改變的。觀察方法: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夜晚,在天氣晴朗能看到月亮的時候,抬頭看看天空,記錄下月亮的形狀,感受它的變化。比如可以簡單地畫下每次看到的月亮形狀,通過這樣的方式直觀地發現月亮 “變臉” 的特點。三、白天和夜晚月亮在白天的情況:學生要知道月亮不只是在夜晚出現,有時候在白天也能看到月亮。只不過白天天空比較亮,月亮的光相對沒那么明顯,所以不太容易被發現,但如果仔細觀察,是有可能在白天的天空中找到月亮的。白天和夜晚的區別與月亮:了解白天有太陽,陽光很亮,很多活動都在白天進行;夜晚天空變黑,星星和月亮就顯得更突出了。月亮在夜晚是比較明顯的天體之一,而它在白天也可能存在,只是容易被忽略。通過對比白天和夜晚的不同,進一步認識月亮出現的不同情境。反思單元 竺可楨的觀察日記一、竺可楨其人簡介:竺可楨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等,在氣象學等諸多領域有著卓越貢獻。成就:長期從事氣象研究,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進行了深入探討,為我國氣象事業奠定了重要基礎。二、觀察日記相關內容什么是觀察日記是把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事物、現象等記錄下來的一種寫作形式。就像竺可楨爺爺堅持記錄天氣等情況一樣,通過觀察日記可以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寫下來。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就是可以把自己觀察到的小花、小草、小動物等的樣子、顏色、在做什么等用簡單的話語和圖畫記錄下來。觀察日記的重要性幫助我們記住觀察到的事情:比如今天看到小螞蟻在搬食物,寫下來或者畫下來,以后就能回憶起來。能讓我們發現事物的變化:像竺可楨爺爺記錄天氣,時間長了就能知道天氣在不同季節、不同年份是怎么變化的。小朋友記錄植物的生長,也能看到它一點點長高、開花等變化。培養細心和耐心:在認真觀察并記錄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很細心地去看事物的細節,而且要堅持記錄,就像竺可楨爺爺堅持寫氣象日記很多年,這很鍛煉耐心呢。三、在科學學習中的應用培養科學觀察習慣:鼓勵一年級小朋友像竺可楨爺爺觀察天氣那樣,去觀察身邊的自然事物,比如每天觀察教室窗臺上的花有沒有新變化,天空的云朵是什么形狀等,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記錄觀察結果:可以用簡單的文字(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畫圖的方式把觀察到的記錄在本子上,形成自己的觀察日記。例如觀察到小金魚在魚缸里游來游去,就可以寫 “今天小金魚游得很快,它的尾巴擺來擺去”,還可以畫一條小金魚在水里游動的樣子。學會分享觀察發現:小朋友們把自己的觀察日記在課堂上或者和小伙伴們分享,這樣大家可以了解到更多不同的觀察內容,也能互相學習怎么更好地觀察和記錄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