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吉林專版)專題十一 考點二 課標文言文閱讀(22篇) 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吉林專版)專題十一 考點二 課標文言文閱讀(22篇) 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吉林專版)
目錄
第一部分 積累與運用
專題一 字音·字形·書寫
考點一 字音·字形
考點二 漢字書寫
專題二 詞語的理解與運用
專題三 病句辨析與修改
專題四 標點符號的使用與書寫
專題五 常用的修辭手法
專題六 語法知識(詞的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的類型)
專題七 排序與銜接
專題八 擬寫 仿寫 對聯
專題九 語段基礎綜合
專題十 古詩文默寫(62篇段)
第二部分 閱讀
專題十一 古詩文閱讀
考點一 課標古詩詞曲鑒賞(40首)
考點二 課標文言文閱讀(22篇)
考點三 古詩文比較閱讀(課標22篇段)
考點四 課外文言文閱讀
專題十二 現代文閱讀
考點一 小說閱讀
考點二 散文閱讀
考點三 說明文閱讀
考點四 議論文閱讀
考點五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專題十三 名著閱讀
第三部分 綜合性學習與寫作
專題十四 綜合性學習
專題十五 作文
考點一 全命題作文
考點二 材料作文
第四部分 仿真模擬卷
吉林省中考語文模擬測試卷(一)
吉林省中考語文模擬測試卷(二)
吉林省中考語文模擬測試卷(三)
吉林省中考語文模擬測試卷(四)
吉林省中考語文模擬測試卷(五)
考點二 課標文言文閱讀(22篇)
【考點實例演練】
七年級上冊
一、閱讀《論語》十二章,完成問題。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④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⑤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⑥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⑧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1.孔子,名 ,字 。 末期 家、 家, 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為“圣人”、“至圣先師”。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 ) (2)不亦說乎( )
(3)有朋自遠方來( ) (4)人不知而不慍( )
(5)不亦君子乎( ) (6)吾日三省吾身( )
(7)為人謀而不忠乎( ) (8)三十而立( )
(9)傳不習乎( ) (10)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11)四十而不惑( ) (12)不逾矩( )
(13)學而不思則罔( ) (14)思而不學則殆( )
3.寫出《〈論語>十二章》中出現的成語。(不少于5個) (2分)
4.人們經常引用“有那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怎樣的交友原則和態度?
5.“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認為什么才是作為君子的首要條件?
6.在孔子看來,“人不知而不慍”也是一種“君子風范”那么作為“君子”應具有哪些風范呢?
7.“吾日三省吾身”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曾子經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請結合實際談談這么做的好處?
8.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忠”和“信”?“忠”和“信”對我們有什么特殊意義?
9.“新”與“故”看似矛盾的一對事物,通過學習,我們能判斷在《論語》中“溫故”和“知新”哪件事是關鍵嗎?如何通過“溫故”實現“知新”?
10.顏回身處“陋巷”,對此,他的態度如何?這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
11.聯系自身學習實際,談談你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12.中國歷來是一個尊師重教的文化古國,文中孔子是怎樣論說為師之道和從師之道的?
1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并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14.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含義
15.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句的意思。
16.下列對文中談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17.孔子認為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一個過程。孔子認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18.《論語》歷經千年的風雨和世事的滄桑巨變,卻仍散發著醉人的芳香,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之魂,至今仍然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你認為它獨特的魅力在哪里
七年級下冊
二、閱讀《陋室銘》,完成問題。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代的劉禹錫,字__________。
2.同學們設計了“素”字的文言詞義積累卡,請你幫助推測詞義,補全積累卡,下列選項中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①未經染色的生絹。如“十三能織素”。
②A. 。如“可以調素琴”。
③蔬菜、瓜果類食品。與“葷”相對。如“葷素搭配”。
④一向,平素。如“B. ”。
甲.A不加裝飾的 B素不相識
乙.A非常普通的 B有奇字素無備者
丙.A音色典雅的 B衣著樸素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句中“上”“入”與“綠”“青”用得好,請寫出理由。
4.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揚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么?
5.將“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人際交往之道用于當今的現實生活,你是否認同?請簡述看法。
6.本文是為“陋室”寫的銘文,開篇卻從山水寫起,有關山水的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文章開頭寫“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8.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意在強調“陋室不陋”。聯系全文,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體現了“陋室不陋”。
9.選文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句話有什么深意?
10.選文如何做到看似“托物”實則“言志”的呢?
11.文章開篇運用類比起興,其作用是什么?
12.本文作者借描繪房屋寄托自己的情志,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
13.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意在強調“陋室不陋”。聯系全文,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體現了“陋室不陋”。
14.本文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應該如何看待作者所說的“惟吾德馨”?
三、閱讀《愛蓮說》,完成問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愛蓮說》作者是 ,字 , (朝代) 家。
2.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可愛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濯清漣( ) (4)而不妖( )
(5)不蔓不枝( ) (6)香遠益清( )
(7)亭亭凈植( ) (8)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9)花之隱逸者也( ) (10)花之君子者也( )
(11)陶后鮮有聞( ) (12)宜乎眾矣( )
3.請梳理《愛蓮說》的文章內容,完成下面的結構圖。
《愛蓮說》 菊花(襯托)→隱逸者
蓮 生長環境→潔身自好 體態香氣→(1)__________ 氣質風度→清高莊重
牡丹(襯托)→(2)
4.作者把蓮花比喻為君子,請結合選文中劃線的①②兩個句子談談君子應具備哪些品質?
5.從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表達的情感角度看,如果把“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的順序做一下調換,表達效果相同嗎?為什么?
6.學過本文,許多同學喜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為這兩句寫出了蓮的高潔、質樸,比喻君子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你還喜歡文中哪些描寫蓮的語句?為什么?
7.花不同芳,人不同品。牡丹與荷花在文中分別指何種人,他們各自持有怎樣的處世態度?
8.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
9.周敦頤說:“蓮,花之君子者也”。可是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蓮”并不在其列。如果現在舉辦“花中君子”評選活動,周敦頤推薦蓮花參選,請你幫他寫推薦語。
10.劉禹錫在《賞牡丹》一詩中寫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本文作者對牡丹的態度與劉禹錫相同嗎?說說你的理由。
11.文中的“蓮花”象征“君子”,美好的品行沒有受環境的影響。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的今天,你認為“環境”對人的成長有沒有影響?
八年級上冊
四、閱讀《三峽》,完成問題。
三峽
酈道元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三峽》作者 ,字善長, (朝代)著名 家、 家,著有《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略無闕處( ) (2)重巖疊嶂( )
(3)亭午夜分( ) (4)不見曦月( )
(5)夏水襄陵( ) (6)沿溯阻絕( )
(7)王命急宣( ) (8)乘奔御風( )
(9)素湍綠潭( ) (10)飛漱其間( )
(11)清榮峻茂( ) (12)良多趣味( )
(13)晴初霜旦( ) (14)林寒澗肅( )
3.第一段描寫群峰占據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見日月光輝。這是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描寫三峽夏季的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點?
5.寫秋天這一季節的三峽,作者引用漁歌有什么作用?
6.“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寫得形神兼備,試分析好在哪里?
7.春冬之時,三峽清奇秀脫,深幽雋逸,趣味良多。請從第3段中找出一處描寫“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
8.側面描寫往往比正面描寫更有智慧,它不但能以較少的筆墨表現所描寫的對象,而且更能收到以少勝多的功效。文中一共有兩處側面烘托的語句,請找出來并做簡單分析。
9.上文選自地理學巨著,又是文學名篇,從寫作方法的角度,你最欣賞文章的哪一方面?請簡要分析。
10.作者給《水經》作注,主要寫水,為什么文章開篇先寫山?
11.文中的“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12.大自然的美景既可以給人療傷,也可以讓人陶醉。作者在這篇描寫大自然的名篇佳作中,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13.你認為是酈道元讓三峽聞名于世,還是三峽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請說說理由。
14.【跨學科學習】你能根據文中語句“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測算出三峽的水流速度嗎?
五、閱讀《答謝中書書》,完成問題。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本文作者 ,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 (朝代名) 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好讀書,喜道術。后隱居句曲山,梁武帝每有國家大事經常向他咨詢,時人謂之“ ”。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五色交輝( ) (2)四時俱備( )
(3)曉霧將歇( ) (4)夕日欲頹( )
(5)沉鱗競躍( ) (6)古來共談( )
(7)實是欲界之仙都( ) (8)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文中所提到的“康樂”是指誰
4.作者列舉“康樂”有什么深意
5.試舉例簡要說說作者調用了哪些描寫角度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使之井然有序的?
6.本文主要描寫的景物有哪些 (用文中的詞語回答)
7.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兩句包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9.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
10.“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試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其畫面,并說說這幾句描寫取得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11.文中描繪了自己隱居地的哪些景物 并請用一個短語來概括短文內容。
12.作者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答謝中書書》成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全文所描寫之景風光綺麗,景色宜人。請從文章所營造的意境美、結構美和語言美的任意一個角度,分析文章美在何處?
13.全文抓住哪一個字來寫的?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14.試分析本文寫景和表達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特點?
六、閱讀《記承天寺夜游》,完成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本文作者 ,字 ,號 , 時杰出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戶( ) (2)欣然起行( )
(3)念無與為樂者( ) (4)遂至承天寺( )
(5)懷民亦未寢( ) (6)相與步于中庭( )
(7)庭下如積水空明( )(8)蓋竹柏影也( )
(9)但少閑人( ) (10) 尋張懷民( )
3.“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作者夜游的原因是“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請欣賞其中“入”字的好處。
5.“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6.“念無與為樂者”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際遇?“念”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7.作者為什么只尋張懷民,而不尋別人呢?懷民亦未寢中的“亦”字能否去掉?為什么?
8.簡要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話點染了一個什么樣的境界?
9.文中具有點晴之美的是哪個句子?本文圍繞哪個字來寫?
10.“一切景語皆情語”,文中作者借“月景”要表達什么?
11.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2.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么? 
13.蘇軾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由于政治斗爭被貶官。身處那樣的境況之中,夜間確有閑情賞月的雅興,這種心境對你有什么啟示?
14.作者寫這篇文章時,被貶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各受監視,近乎流放,心情憂郁,在這種情況下夜游承天寺,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懷?
七、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孟子名軻,字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家代表人物。
2.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1)天時不如地利( ) (2)地利不如人和( )
(3)環而攻之( ) (4)委而去之(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 )
(9)親戚畔之( )(10)兵革非不堅利( )
(1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12)城非不高也( )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并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
4.本文中,孟子認為在決定戰爭勝負的三個因素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5.如何理解文中的“天時”“地利”“人和”?
6.文中作者由戰爭類推到治理國家,得出了怎樣的結論?通讀全文之后,說說你對這個結論的理解。
7.選文結尾是如何凸顯“人和”的重要意義?
8.孟子認為君主得道(行仁政)的結果是什么?(用原文來回答)
9.請說一說選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10.請結合選文內容分析“人和”和“得道”之間有什么關系。
11.【跨學科】“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再舉出一個相關的事例。
12.“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是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的特色之一。試結合具體內容簡單闡釋。
13.本篇主要是談戰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八、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完成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孟子,是 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被后世稱為“ ”。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舜發于畎畝之中( )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3)管夷吾舉于士( ) (4)百里奚舉于市( )
(5)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6)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
(7)餓其體膚( ) (8)行拂亂其所為( )
(9)所以動心忍性( ) (10)人恒過( )
(11)困于心( ) (12)而后作( )
(13)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14)入則無法家拂士( )
(15)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16) 衡于慮( )
3.現在很多中學生加入了“低頭族”,沉迷不良網絡荒廢學業。國家要培養青少年將來擔當重任振興中華,你若說服他遠離不良網絡可引用本文中哪些語句?
4.文中列舉六個典型例子有什么共同特點 不同點是什么
5.文中列舉六個典型例子有什么作用
6.“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句中的“大任”“是人”怎么理解 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作者認為要造就人才需要在哪些方面對其進行磨煉?
8.在作者看來,“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樣的磨礪能帶給人什么益處?
9.作者認為造就人才需要哪兩方面條件(原文回答) 你是怎樣看待這兩個條件的
10.作者認為“人恒過,然后能改”,請你說說“能改”的條件是什么?
11.今天,有的人認為我們已經沒有那么多的憂患了,你怎么看待“生于憂患”的現實意義?
12.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面對艱苦環境的磨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什么?
13.有人做事瞻前顧后,因怕犯錯誤而畏縮不前。請就本文觀點評價一下這種做法。
14.請你結合本文談一談為什么說“苦難是一種財富”?
八年級下冊
九、閱讀《桃花源記》,完成問題。
桃花源記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本文作者是______(朝代)偉大的詩人、文學家______(人名)。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落英( ) (2)繽紛( )
(3)處處志之( ) (4)不足為外人道也( )
(5)豁然開朗( ) (6)屋舍儼然( )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8)阡陌交通( )
(9)雞犬相聞( ) (10)悉如外人( )
(11)黃發垂髫( ) (12)便要還家( )
3.“黃發垂髫”分別指代什么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展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桃花源與外界有著怎樣的不同。
5.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根據文言文內容,請概括桃花源的美好體現在哪些方面。
6.“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
7.文中最后寫劉子驥“規往”“未果,尋病終”,后無人“問津”,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作者怎樣的情感?
8.“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看來桃花源根本不存在,請結合時代背景說說作者虛構這樣一個理想世界的目的。
9.作者用了不少筆墨寫漁人發現桃花源的過程,有何作用?
10.“世外桃源”千百年來讓無數人心馳神往,如今,我們的生活祥和安寧,已初具“世外桃源”樣貌。請結合你的閱讀感悟,從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兩方面談談,我們怎樣做才能完善我們的現代“世外桃源”。
11.小雅同學讀《桃花源記》時,發現作者通過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推動情節發展。請你仿照示例,再幫她梳理出一處設置懸念的地方。
示例: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
12.梁衡說:“陶淵明的背景就是一個‘亂’字,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而他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在人的心靈深處開發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你贊同這種說法嗎?請結合本文的閱讀,簡要說明理由。
13.本文中故事情節波瀾起伏,多次運用伏筆,請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4.盛世少有隱者。面對當時的社會,作者在不茍且、不同流、難釋懷的復雜情感下,隱居山林并描繪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請你說說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5.有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陶淵明在作品中卻讓老百姓躲起來,這是不對的。”如果你是陶淵明,如何為自己辯護?
十、閱讀《小石潭記》,完成問題。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莈,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 , 代著名 。他與 (填人名)共同倡導古文運動,并稱“ ”。他曾經被貶為永州司馬,寫下有連續性的山水游記多篇,合稱《 》,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 (2)為坻( )
(3)為嵁( ) (4)潭中魚可百許頭( )
(5)日光下澈( ) (6)影布石上( )
(7)佁然不動( ) (8)俶爾遠逝( )
(9)往來翕忽( ) (10)斗折蛇行( )
3.文章開篇連續的5個動詞將我們帶到了小石潭邊,這種寫法有何妙處?
4.一個小石潭,卻讓作者又“愛”又“恨”,根據文章內容,試分析其原因。
5.文章第2段寫景有怎樣的妙處?請簡要分析。
6.作者寫到“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你認為這里的“清”有哪幾層含義?
7.與作者同游的還有五個人,可他卻說小石潭“寂寥無人”。從這四個字中你讀出了什么?
8.作者在寫游魚時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請任選一種談談這樣寫的作用。
9.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發展。本文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情感,閱讀時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試結合選段做具體分析。
10.小石潭本是永州一無名小潭,卻因柳宗元詩情畫意的筆調而聞名古今。結合本文的學習以及自身的寫作實踐,說說柳宗元描寫山水的成功之處在哪里。
11.柳宗元一生命運多舛,雖屢遭貶官,棄置十年,卻造就了他輝煌的文學成就和成熟的哲學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為永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對此你有哪些感悟?請寫下來。
12.為了發展旅游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十一、閱讀《莊子·北冥有魚》,完成問題。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1.莊子,名周,字子休, 時期宋國蒙人。 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辯論家。代表作品為《莊子》,名篇有《 》《齊物論》《養生主》等。莊子主張“ ”和“清靜無為”。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北冥有魚( ) (2)其名為鯤( )
(3)其名為鵬( ) (4)怒而飛( )
(5)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6)天池也( )
(7)志怪者也( ) (8)水擊三千里( )
(9)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10) 去以六月息者也( )
(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亦若是則已矣( )
(13)徙于南冥( ) (14)天之蒼蒼( )
(15)野馬也( ) (16)塵埃也( )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起筆即以極度夸張的手法描述了鯤變化為鵬的不凡過程,使人感到驚駭萬分,神奇莫測。
B.莊子對鵬飛沖天的情景,作了具體細致的描寫和生動的形容,目的要造成一種神秘的氣氛。 C.在莊子看來,即使是騰空高飛的大鵬,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遙游”。
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說明人應當活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輕松自如。
4.本文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高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讀過本文后,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 它的形象如何
5.在“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者,天池也”一句中,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怎樣描寫鯤鵬這一形象
6.本文一再闡述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作者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于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作者使用哪種寫作手法體現鵬的巨大 體現了作品怎樣的寫作特色
7.文章引述《齊諧》的記載“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來證明鵬南飛是可信的,作者為什么還要描寫高空中的游氣奔騰和微塵浮動的情形
8.作者以人仰視天空的經驗說起,說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那么在這個段落中的鵬除了前文的神奇巨大以外,作者著重要凸顯的是鵬怎樣的特征
9.請結合短文簡要分析鵬的形象。
10.本文是莊子的《逍遙游》選段,莊子在本選段中講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1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12.千百年來,鯤鵬的形象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成語典故,你能說出其中的一個成語嗎?并解釋其含義。
13你敬佩鯤鵬嗎?談談你的理由。
十二、閱讀《雖有佳肴》,完成問題。
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禮記》,戰國至秦漢間__________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__________(朝代)經學家戴圣編纂的。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1)雖有嘉肴(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3)雖有至道( ) (4)弗學,不知其善也( )
(5)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 (6)教然后知困( )
(7)然后能自強也( )(8)其此之謂乎( )
(9)然后能自反也( )(10)教學相長( )
(11) 學學半( )(12) 《兌命》曰( )
3.本文言簡意賅見解獨到,表意深刻意味雋永,請概述本文所論述的一個道理。
4.為什么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呢?
5.文章開頭寫道:“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6.短文先引用了兩個事例進行論述,而后又對教與學進行深人的分析,那么文中的哪幾句話能夠體現出實踐的作用呢
7.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嚴謹,主要圍繞教與學的關系展開論述,那么最后是怎樣得出“教學相長”這一結論的呢
8.“教學相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用到,而且能夠給予我們思想上的啟迪。請根據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教學相長”的理解。
9.本文言簡意賅,見解深刻。請結合你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從中獲得的啟示。
10.學完本文以后,相信你會得到啟迪,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暢談感悟。
11.有時當其他同學向我們請教問題時,我們可能會敷衍了事,既擔心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擔心教會了別人,學習上就又多了一個對手。學習本文后,相信你會有新的思考,請把你新的感悟寫下來。
12.請分別用動賓短語來回答“學”和“教”會導致哪兩種情境?用原文回答這兩種情境又會帶來怎樣的益處?
13.有人說“‘教學相長’,探討的是老師自身的學習和進步,和學生的學習沒有關系”對于這一觀點你怎么看,請說明理由。
十三、閱讀《馬說》,完成問題。
馬說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本文作者是 代的文學家 , 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故雖有名馬( ) (2)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
(3)駢死于槽櫪之間( )(4)不以千里稱也( )
(5)一食或盡粟一石( ) (6)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
(7)是馬也( ) (8)才美不外見( )
(9)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10)安求其能千里也( )
(11)食之不能盡其材( ) (12)策之不以其道( )
(13)執策而臨之( ) (1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3.“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運用了哪兩種描寫方法?表現了食馬者怎樣的神情和心理
4.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寫千里馬終身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5.第二自然段指出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安求其能千里也”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6.第三自然段在描寫食馬者的時候,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并說說其表達作用。
8.清代詩人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 試加以說明。
9.怎么理解文章中的“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這句話
10.本文運用什么手法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 表達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張
11.結合全文,談談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12.“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中的三個“不”字的根源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目的何在
13. 當今世界需要怎樣的人才 如何才能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14.本文是作者為封建社會中不被重用的人才發出的不平之鳴。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巧妙的方式將自己的這種憤慨表達得淋漓盡致,請寫出這種手法并簡要分析其表達作用。
15. 韓愈在《馬說》中認為伯樂決定千里馬的命運,但也有人認為,有真才實學之人不會受限于“伯樂”。你同意以上哪種觀點?聯系實際,加以分析。
九年級上冊
十四、閱讀《岳陽樓記》,完成問題。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 時期 家、 家,字 ,謚號 。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是《 》。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政通人和( ) (2)百廢具興( )
(3)巴陵勝狀( ) (4)岳陽樓之大觀也( )
(5)前人之述備矣( ) (6)南極瀟湘( )
(7)淫雨霏霏( ) (8)連月不開( )
(9)山岳潛形( ) (10)檣傾楫摧( )
(11)薄暮冥冥( ) (12)憂讒畏譏( )
(13)春和景明( ) (14)波瀾不驚( )
(15)沙鷗翔集( ) (16)錦鱗游泳( )
(17)岸芷汀蘭( ) (18)寵辱皆忘( )
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引凄異(《三峽》)
B.北通巫峽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C.去國懷鄉 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D.長煙一空 晴空一鶴排云上(《秋詞》)
4.根據對文章思路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對比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憂后樂
遷客騷人 因陰感極而悲 失
② 得
5.文章開篇交代滕子京在巴陵郡很有作為的目的是什么?
6.“遷客騷人”和“古仁人”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7.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現了對友人的勸勉,結尾作者發出了“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嘆,這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8.文章第三、四段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產生悲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9.文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新時代中學生的你能否做到?為什么?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的想法。
10.選文中“其喜洋洋者矣”的“喜”與“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樂”在境界上有什么不同?你認為作者擁有哪種境界?請簡要說明理由。
11.文章以“情”貫穿全文,既寫了遷客騷人的情,又寫了古仁人的情。作者寫這兩種情的目的是什么?
12.世上因好文好詩而聞名的景觀很多,而岳陽樓不僅因本文而名滿天下,更令許多仁人志士向往。聯系全文,說說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3.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你認為在當今有什么現實意義?
14.小博同學在筆記上寫下疑問:“作者非岳陽人,也不在岳陽為官,甚至根本就沒有來過岳陽樓,為什么要為岳陽樓作記?”請你結合鏈接材料解答。
【鏈接材料】“滕子京負大才,為眾所嫉,自慶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后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
十五、閱讀《醉翁亭記》,完成問題。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諸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本文作者是 ,字 ,號 ,晚年號六一居士, 時期著名 家、 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2.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環滁皆山也(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3)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4)名之者誰( )
(5)飲少輒醉( ) (6)醉翁之意不在酒( )
(7)太守樂其樂( )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9)日出而林霏開( ) (10)云歸而巖穴暝( )
(11)晦明變化者( ) (12)野芳發而幽香( )
(13)佳木秀而繁陰( ) (14)負者歌于涂( )
(15)后者應( ) (16)傴僂提攜( )
(17)山肴野蔌( ) (18)雜然而前陳( )
3.說一說文章開頭是如何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
4.滁州人樂于隨太守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5.從文章結尾“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可以看出歐陽修是一個怎樣的人?
6.第三段主要描繪了哪四個場景?
7.作者在結尾部分才道出自己的身份姓名,其用意何在?
8.歐陽修自號為“六一居士”。所謂“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一壺酒、一張琴、一局棋、一醉翁。根據本文內容簡要談談作者的性格特點。
9.文章第②段描繪了四時的景物變化。作者抓住了四時的哪些景物來表現山水之美?請簡要概括。
10.歐陽修命亭為“醉翁亭”,命文章題目為“醉翁亭記”,又自詡醉翁,請用簡單的語言回答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如此陶醉呢?
11.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千古名篇。作者描寫山水景物的功力值得學習,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主題思想更值得我們玩味。試著結合文章分析一下作者的情操,同時作為青年人,你又從此文中獲得了哪些人生啟示?
12.范仲淹認為有古仁人之心的人應該“進亦憂,退亦憂”,而《醉翁亭記》全文“樂”字不少,卻無一“憂”字,據此你怎樣評價歐陽修?請結合文章寫出你的觀點及理由。
13.《醉翁亭記》中的“而”字,除關聯作用外,在文章節奏、語氣與情感表達上也有妙用,請根據下面提示,讀文章,完成任務。讀課文時,注意文中“者”“也”“而”“之”等虛詞的使用,感受文章舒緩自如的特點。
(1)讀句子,體會“而”字朗讀時語氣的輕重,并做出選擇。
①朝而往,暮而歸 A.重讀 B.輕讀
②而不知人之樂 A.重讀 B.輕讀
(2)讀下面一組句子,體會“朝而往,暮而歸”一句中“而”字的表達效果。
①朝往暮歸 ②朝往而暮歸 ③朝而往,暮而歸
14.如果你和家人來到久負盛名的醉翁亭,你將向家人介紹太守歐陽修的哪些事情?請依據上文分條作答。
十六、閱讀《湖心亭看雪》,完成問題。
湖心亭看雪
張岱
①崇禎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1.本文作者是 ,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末清初 家。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 (2)余挐一小舟( )
(3)擁毳衣爐火( ) (4)霧凇沆碭( )
(5)上下一白( ) (6)焉得更有此人( )
(7)強飲三大白而別( )(8)客此( )
(9)舟子喃喃曰( ) (10)莫說相公癡( )
(11)及下船( ) (12)更有癡似相公者( )
(13)惟長堤一痕( ) (14)拉余同飲( )
3.“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4.作者雪后乘興出游,前往湖心亭看雪,以簡約洗練的文筆描寫了所見之景,請將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語句抄錄下來。
5.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閱讀本文亦可感癡者樂雪。作者與金陵人的“癡”各有怎樣的表現?
6.“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句中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
7.這篇文章可謂是“癡人賞奇景”,請分別概括。
景“奇”在:
人“癡”在:
8.簡要分析文中句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9.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說是“獨往”呢?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與哪句話相互映襯?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性格與情懷?
11.本文寫賞雪,卻又寫了湖心亭上飲酒的場面,作者意在表達什么?
12.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可謂癡人;范仲淹受托為岳陽樓作記,感慨“微斯人”;歐陽修游山飲酒娛樂,自號“醉翁”。你認為“癡人”“斯人”“醉翁”各是怎樣的人?
13.本文結尾舟子為什么慨嘆“相公”及亭上二人都是“癡人”?
14.下面是中國國家畫院院士黃永玉先生的畫作《湖心亭看雪》,請結合文章的內容點評這幅畫有沒有畫出本文雪景的意境。
15.本文熔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意趣深遠,你從中讀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九年級下冊
十七、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孟子是我國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軻,字子輿, 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南宋朱熹把《孟子》與《 》、《 》、《 》合為“ ”,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故不為茍得也( )
(3)賢者能勿喪耳(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5)一簞食( ) (6)蹴爾而與之( )
(7)乞人不屑( ) (8)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
(9)萬鐘于我何加焉( ) (10)妻妾之奉( )
(11)此之謂失其本心( ) (12)一豆羹( )
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鄉為身死而不受
C.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D.呼爾而與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本文開頭從“魚”和“熊掌”說起有什么好處?
5.文中第二段列舉了哪兩種對待“本心”的行為?
6.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作者關于生與義的思考帶給你怎樣的啟示。
7.根據文章內容,完成第一段的論證思路圖。
8.文中所說的“所欲”“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結合生活實際各舉一例。
9.文章多處使用對比的手法,請找出一處分析其好處。
10.中國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舍生取義”奉為行為準則,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貢獻,請舉出一例加以分析。
11.聯系原文,說說現實社會中何謂“保有本心”?
12.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欲使人的“本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閱讀第一段,找出與這一觀點相近的句子,并寫下來。
13.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種人?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十八、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完成問題。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1.本文作者 ,字景濂,號潛溪, 代文學家。與劉基、高啟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元璋稱他為“ ”,著有《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四支僵勁( ) (2)皆被綺繡( )
(3)手自筆錄( ) (4)腰白玉之環( )
(5)戴朱纓寶飾之帽( ) (6)主人日再食( )
(7)窮冬烈風( ) (8)嘗趨百里外( )
(9)持湯沃灌( ) (10) 燁然若神人( )
(11)缊袍敝衣處其間( ) (12)不敢稍逾約( )
(13)無從致書( ) (14)假借于藏書之家( )
(15)至舍( ) (16)又患無碩師( )
(17)執經叩問( ) (18)援疑質理( )
(19)俟其欣悅( ) (20)右備容臭( )
3.文章開篇寫“余幼時即嗜學”,奠定全文基調,請概括宋濂嗜學的表現。
4.第二段中,寫同舍生衣飾華美,有何用意?
5.為什么作者在文章結尾才點出贈別的題意?談談你的理解。
6.“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么這樣說?
7.作者在記述自己的求學經歷時,大篇幅地寫老師的嚴厲,作用是什么?
8.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
9.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我們現在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
10.文章細致描繪同舍生華麗的服飾和裝扮,運用了哪種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1.你認為宋濂的求學之路能否驗證下面語段的觀點?請結合本文內容簡要分析。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節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2.你怎么理解作者說的“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中的“專”
13.本文結尾句“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是否多余?說說你的理由。
14.宋濂身上具有成功者必備的哪些品格,請結合文章相關內容回答。
15.宋濂的求學經歷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16.學完本文后,小強同學想結合文章內容寫一副對聯,請你使用以下短語幫他將對聯補充完整。
圣賢之道 德隆望尊 色恭禮至 君子之名
上聯:先達__________________傳__________________
上聯:弟子__________________成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閱讀《曹劌論戰》,完成問題。
曹劌論戰《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選自《左傳》,傳說是 時期 (人名)所做,是根據魯史寫的 體史書,是_________家(學派)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公將馳之( )(2)齊師伐我( )
(3)又何間焉( )(4)肉食者鄙( )
(5)一鼓作氣( )(6)衣食所安( )
(7)弗敢專也( )(8)彼竭我盈( )
(9)小惠未徧( )(10)犧牲玉帛( )
3.本文詳寫戰前、戰后論戰,略寫戰爭過程,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突出戰爭前準備的重要性。 B.強調戰爭取勝的原因。
C.突出曹劌的深謀遠慮。 D.強調戰爭過程很短。
4.戰前曹劌和魯莊公三問三答,莊公的哪一個回答得到了曹劌的認可?
5.有人說莊公“鄙”,也有人說莊公不“鄙”。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述理由。
6.選文運用對比手法塑造曹劌形象,請舉一例分析其作用。
7.本文在戰爭結束后補敘了莊公與曹劌的對話,你認為這樣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8.長勺之戰,齊敗魯勝,魯國為軍事史冊再添以弱勝強之經典戰例。曹劌功不可沒,且一戰成名;莊公雖鄙,但不乏可取之處。莊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
9.長勺之戰最終魯國大勝,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魯國取勝的原因。
10.曹劌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給了你哪些啟發
11.曹劌一介布衣,卻力挽狂瀾。學習本文后,老師請同學們自擬一副對聯,表達對曹劌的贊美之情。請你完成任務。(每聯不少于五個字)
上聯:__________ 下聯:__________
二十、閱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回答問題。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1.本文選自《 》,這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敘事詳備的 體史書,是 時期由 (人名)編輯整理的。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鄒忌諷齊王納諫( ) (2)鄒忌修八尺有余( )
(3)而形貌昳麗( ) (4)窺鏡( )
(5)旦日( ) (6)私我也( )
(7)今齊地方千里( ) (8)王之蔽甚矣( )
3.下列文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朝服衣冠 皆朝于齊 B.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孰視之
C.君美甚 吾妻之美我者 D.欲有求于我也 雖欲言
4.由本文流傳下來的一個成語是什么?并寫出這一成語的反義成語。
5.妻、妾、客雖然同是贊美,但感彩卻有不同,結合文章內容談一談他們的回答有什么差別。
6.面對妻、妾、客的贊美,鄒忌并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暮寢而思之”后悟出道理,由此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7.齊威王曾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來表露自己的雄心壯志,結合本文分析齊威王還有哪些可取之處。
8.“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與前文哪句話相照應?請你分析“門庭若市”的原因。
9.鄒忌勸諫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至少答出三點)
10.文中的齊威王和鄒忌,你更欣賞哪一位?請說出理由。
11.學習本文的第一段內容,小語和小文就鄒忌的經歷得出了不同的思考,對于他們的想法你怎么看?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
【小語】鄒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不會被妻妾客蒙蔽。
【小文】妻妾客贊美鄒忌比徐公美,并無惡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2.鄒忌在進諫時為什么要先說自己與徐公比美的事
13.選文中“齊國大治”與齊威王的哪些做法有關
14.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被某些現象所迷惑而陷入困境。請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會采取怎樣的方式渡過難關。
15.文題為《鄒忌諷齊王納諫》,全文并無“諷王納諫”句。請結合內容,具體分析鄒忌說服齊王,其勸諫藝術有哪些高妙之處?
16.齊國最終“戰勝于朝廷”,實現大治的原因有哪些?
17.文中鄒忌用生活小事類比推理國家大事,請根據文章內容完成下面表格。
鄒忌諷齊王納諫 類比 結論
①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④
臣之妾畏臣 ②
③ 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18.結合文本內容談談我們應當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贊美?
19.鄒忌的諷諫藝術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積極意義?請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二十一、閱讀《出師表》,完成問題。
出師表
①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⑤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本文作者是 ,字孔明, 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此文是寫給蜀漢后主 的。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有所廣益( ) (2)斟酌損益 ( )
(3)以光先帝遺德( ) (4)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5)恐托付不效( )(6)討賊興復之效( )
(7)中道崩殂( ) (8)咨諏善道( )
(9)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10)每與臣論此事( )
(11)益州疲弊( )(12)不懈于內( )
(13)蓋追先帝之殊遇( ) (14)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
(15)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16)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
(17)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 (18)志慮忠純( )
(19)悉以咨之( ) (20)后值傾覆( )
(21)恐托付不效( ) (22)攘除奸兇( )
(23)若無興德之言( )(24)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 )(25)深追先帝遺詔( ) (26)陟罰臧否( )
3.文章主要是向后主進諫,作者開篇為什么從蜀國形勢談起?
4.諸葛亮在回憶追隨先帝的經過時表示了自己“不求聞達于諸侯”的淡泊思想,那么這與他積極北伐建立功勛是否矛盾?為什么?
5.你認為諸葛亮能得到劉備賞識重用的前提是什么?他的這種有幸遇明君的機遇令人羨慕,那么你認為怎樣做才能迎來屬于自己的機遇?
6.作者自述了早年躬耕南陽之時的志趣,請你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他當時的志向。
7.作者出師北伐的戰略目標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8.在選文中,作者自述出身,追憶往事,并反復提及“先帝”,有何用意?
9.文中諸葛亮為說明出師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10.《出師表》和《鄒忌諷齊王納諫》都涉及臣子向君主進言,請你分析諸葛亮和鄒忌在進言方式上有何不同。
11.請結合原文內容分析劉備將重任托付于諸葛亮,有哪三個方面的原因?
12.針對當時形勢,諸葛亮為后主提出了三條建議,你認為哪條最重要?請簡要分析理由。
13.作者追述先帝三顧茅廬、自己臨危受命和先帝臨終托孤三件事,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14.縱觀全文,諸葛亮出師北伐完成興復大業的艱難因素有哪些?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6.曾有人上書教育部,建議中學語文課本撤銷《出師表》。他認為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發動戰爭的原因是一種愚忠,會讓中學生形成愚忠思想。你是否贊成這一觀點?談一下原因。
17.閱讀《出師表》,完成下面的對聯。
__________________;答后主死而后已。
二十二、(課標有課本無)閱讀《呂氏春秋》一則,完成問題。
《呂氏春秋》一則 伯才鼓琴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本文選自《 》,相傳為 時期 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 ____
(2)巍巍乎若太山 ____ ____
(3)少選之間 ____
(4)湯湯乎若流水 ____
(5)伯牙破琴絕琴 ____
(6)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____ ____
3.給下面語句標出朗讀節奏。
(1)少 選 之 間 而 志 在 流 水
(2)善 哉 乎 鼓 琴,巍 巍 乎 若 太 山
(3)以 為 世 無 足 復 為 鼓 琴 者
4.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譯文:___
5.請找出文中運用疊詞的句子,并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
6.通過閱讀“伯牙鼓琴”的故事,你獲得了什么啟示
7.后人根據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為了紀念這知音之情,譜成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什么?
8.高山流水覓知音,“鐘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捧琴絕弦,終身不操”,對伯牙的這種做法你怎么看待
9.假如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 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也可以模仿文中的語句說明。
10.如何理解伯牙“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這一行為
考點二 課標文言文閱讀(22篇)參考答案
【考點實例演練】
七年級上冊
一、閱讀《論語》十二章,完成問題。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④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⑤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⑥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⑧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1.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春秋 末期 思想 家、 教育 家, 儒家 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為“圣人 ”、“至圣先師”。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 溫習,實踐 )(2)不亦說乎( 通“悅”,愉快 )
(3)有朋自遠方來(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4)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生氣,發怒 )
(5)不亦君子乎(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
(7)為人謀而不忠乎( 策劃,考慮 ) (8)三十而立( 站立,站得住 )
(9)傳不習乎(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10)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真誠)
(11)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 (12)不逾矩( 越過,超過 )
(13)學而不思則罔( 迷惑 ) (14)思而不學則殆( 疑惑 )
3.寫出《〈論語>十二章》中出現的成語。(不少于5個)
3.溫故知新 不亦樂乎 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善而從 博學篤志(答出5個即可)
4.人們經 常引用“有那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怎樣的交友原則和態度?
4.①選擇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②視交友為樂事。
5.“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認為什么才是作為君子的首要條件?
5.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學識、能力的時候也不去怨恨和惱怒,仍然以平常的心態處變不驚,這才是作為君子的首要條件。
6.在孔子看來,“人不知而不慍”也是一種“君子風范”那么作為“君子”應具有哪些風范呢?
6.應具有高尚的道德,寬廣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7.“吾日三省吾身”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曾子經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請結合實際談談這么做的好處?
7.(1)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種嚴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這樣,人才能凈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與求學方面得到提高。
8.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忠”和“信”?“忠”和“信”對我們有什么特殊意義?
8.“忠”:指忠誠,竭盡自己的心力。“信”:指誠信、社會越發展越應以誠信之風抵奸邪之氣。“忠”信”是個人立身、處 事和生存的基礎,是一個人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制度得以健康運行的基礎與保障。(第二問回答 言之成理即可)
9.“新”與“故”看似矛盾的一對事物,通過學習,我們能判斷在《論語》中“溫故”和“知新”哪件事是關鍵嗎?如何通過“溫故”實現“知新”?
9.關鍵是“溫故”;在“溫故”中要想“知新”,關鍵在于獨立思考。
10.顏回身處“陋巷”,對此,他的態度如何?這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
10.回也不改其樂,體現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11.聯系自身學習實際,談談你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11.學與思是辯證的關系。學是接納知識的過程思是融會貫通、理解知識的途徑。學而不思,就不會分辨知識的正確與否,就不會活用,就是死學;思而不學,就是空想,就不會有任何進步與提高。只有善學和善思,才能活學活用,學有所成。
12.中國歷來是一個尊師重教的文化古國,文中孔子是怎樣論說為師之道和從師之道的?
12.為師之道: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師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并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13.(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意思是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14.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含義
1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是在說干違背道義的事而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飄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不是說富貴對自己沒有意義,而是說違背了道義的富貴對自已來說亳無價值。
15.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句的意思。
15.博學而志向堅定,喜歡提問而且樂于思考,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
16.下列對文中談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16.C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都是關于學習的具體方法和策略,它們強調了學習和思 考的辯證關系,以及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和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兩句話則更側重于學習態度和學習的持續性。其中,①強調了學習應從興趣出發,而④則鼓勵我們隨時向他人學習。故選C。
17.孔子認為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一個過程。孔子認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17.孔子認為的最高境界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一階段人的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18.《論語》歷經千年的風雨和世事的滄桑巨變,卻仍散發著醉人的芳香,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之魂,至今仍然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你認為它獨特的魅力在哪里
18.示例:《論語》內容極為豐富,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等,還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在今天仍有巨大作用。孔子的“仁”,其精神就是“愛人”,就是要建立一個人倫有序、重禮、融洽、和諧的社會,也就是以德治國。“和諧”“以德治國”更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
七年級下冊
二、閱讀《陋室銘》,完成問題。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代的劉禹錫,字__________。
2.同學們設計了“素”字的文言詞義積累卡,請你幫助推測詞義,補全積累卡,下列選項中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①未經染色的生絹。如“十三能織素”。
②A. 。如“可以調素琴”。
③蔬菜、瓜果類食品。與“葷”相對。如“葷素搭配”。
④一向,平素。如“B. ”。
甲.A不加裝飾的 B素不相識
乙.A非常普通的 B有奇字素無備者
丙.A音色典雅的 B衣著樸素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句中“上”“入”與“綠”“青”用得好,請寫出理由。
4.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揚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么?
5.將“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人際交往之道用于當今的現實生活,你是否認同?請簡述看法。
1.唐 夢得
2.甲
3.運用擬人、對偶的修辭手法,“上"“入”兩個字把“苔痕”“草色”擬人化,生動傳神,化靜為動。“上“字生動地寫出苔痕 漫上臺階的狀態,而“入”字生動地寫“草色”有情,映入簾中的可愛形象。同時,一“綠”一“青”生意盎然,顯得陋室別致寧靜, 襯托出主人情趣高雅、安貧樂道的脫俗形象。
4.都具有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高雅脫俗而才華橫溢。
5.開放性問題,看法可分為正反兩種:
①表贊同: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作者這類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言,只有與那些同樣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才能不斷精進自己的知識學問。
②表反對: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于作者這種交友方式,未免顯得太過自命清高了,這樣一來會讓我們失去許多向他人學習的機會,這不利于我們對知識、信息的全面了解,所以,這不是一種很好的交友方式。
6.本文是為“陋室”寫的銘文,開篇卻從山水寫起,有關山水的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文章開頭寫“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8.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意在強調“陋室不陋”。聯系全文,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體現了“陋室不陋”。
6.運用比興手法,以山水類比陋室,用人們熟知的道理,自然地引出斯是陋空,惟吾德馨”,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7.不矛盾。“斯是陋室的“陋”是指房屋的簡陋;“何陋之有“中的“陋“是鄙西,意思是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
8.通過對陋室環境的清幽、交往人物的博學多才、生活情趣的高雅三個方面的描寫,來體現“陋室不陋”。
9.選文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句話有什么深意?
10.選文如何做到看似“托物”實則“言志”的呢?
9.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明賢的志趣和抱負,突出了陋室不陋,在更高境界上頌揚了“惟吾德馨”。
10.作者借給陋室做銘,寫了陋室幽雅的環境、儒雅的交往人物、高雅的生活,完成了明志——做高潔傲岸和安貧樂道 的人。
11.文章開篇運用類比起興,其作用是什么?
12.本文作者借描繪房屋寄托自己的情志,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
13.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意在強調“陋室不陋”。聯系全文,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體現了“陋室不陋”。
11.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托物言志;文中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于淡泊、不為物役(或“安貧樂道,高沽傲岸”)的高尚情操。
13.通過對陋室環境的清幽、交往人物的博學多才、生活情趣的高雅三個方面的描寫,來體現“陋室不陋”。
14.本文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應該如何看待作者所說的“惟吾德馨”?
14.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一方面暗含著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應的開頭“惟吾德馨”一句,畫龍點睛。 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仍然要重視一個人的德馨(德行美好),雖然物質已滿足,但我們要不斷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樹立品 德、精進學業,不斷提高自我修養,為祖國的壯大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三、閱讀《愛蓮說》,完成問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愛蓮說》作者是 ,字 , (朝代) 家。
1. 周敦頤 茂叔 北宋 哲學
2.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可愛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濯清漣( ) (4)而不妖( )
(5)不蔓不枝( ) (6)香遠益清( )
(7)亭亭凈植( ) (8)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9)花之隱逸者也( ) (10)花之君子者也( )
(11)陶后鮮有聞( ) (12)宜乎眾矣( )
2. (1)多(2)污泥(3)洗滌(4)美麗而不端莊(5)枝節(6)更加(7)立(8)輕慢(9)指隱居的人(10)指品德高尚的人(11)少(12)應當
3.請梳理《愛蓮說》的文章內容,完成下面的結構圖。
《愛蓮說》 菊花(襯托)→隱逸者
蓮 生長環境→潔身自好 體態香氣→(1)__________ 氣質風度→清高莊重
牡丹(襯托)→(2)
3.正直高尚 富貴者
4.作者把蓮花比喻為君子,請結合選文中劃線的①②兩個句子談談君子應具備哪些品質?
5.從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表達的情感角度看,如果把“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的順序做一下調換,表達效果相同嗎?為什么?
4.從①處的“中通外直”可見君子要行為方正,通達事理啊(正直不茍,不攀附權貴);從②處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可見君子須做到讓人敬重,不敢輕侮。
5.不相同,原來的語序把“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放在后邊,對世人追名逐利、趨炎附勢世風的批判、諷刺意味更濃;如果調整語序,就會淡化對這種世風的批判、諷刺情感態度。
6.學過本文,許多同學喜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為這兩句寫出了蓮的高潔、質樸,比喻君子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你還喜歡文中哪些描寫蓮的語句?為什么?
7.花不同芳,人不同品。牡丹與荷花在文中分別指何種人,他們各自持有怎樣的處世態度?
6.示例:我喜歡“香遠益清”這句,因為寫出了蓮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遠揚。
7.牡丹:富貴者,趨炎附勢,貪圖名利。
荷花:君子,潔身自好,不慕名利,不隨波逐流,高潔傲岸。
8.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
9.周敦頤說:“蓮,花之君子者也”。可是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蓮”并不在其列。如果現在舉辦“花中君子”評選活動,周敦頤推薦蓮花參選,請你幫他寫推薦語。
8.襯托,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含蓄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蓮生于淤泥之中卻不沾染污穢;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旁生枝蔓,香氣遠播,潔凈地挺立,可以遠遠的觀賞卻不能靠近玩弄。蓮不孤高自傲、不同流合污、豁達大度、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具有君子的一切品質,蓮,是當之無愧的君子。
10.劉禹錫在《賞牡丹》一詩中寫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本文作者對牡丹的態度與劉禹錫相同嗎?說說你的理由。
10.不同。劉禹錫借賞牡丹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崇;周敦頤以花喻人,用牡丹反襯蓮花,諷刺了追名逐利的市儈之徒。
11.文中的“蓮花”象征“君子”,美好的品行沒有受環境的影響。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的今天,你認為“環境”對人的成長有沒有影響?
11.示例1:我認為環境對人沒有影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話隱喻了做人要心地純凈,不受外界世俗的影響。生活中,無論環境怎樣,都要保持高潔的品格,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獨立,不隨波逐流,最后我們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示例2:我認為環境對人有影響。孟子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是說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會讓自己也變好,接近壞人會讓自己也變壞。當我們身處泥淖之中,就很難保證我們不會被外物所擾。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因外物影響從而變壞的例子。但不管如何,我們都應該努力做到不隨波逐流,保持人格的獨立。
八年級上冊
四、閱讀《三峽》,完成問題。
三峽
酈道元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三峽》作者 ,字善長, (朝代)著名 家、 家,著有《 》。
1.酈道元 北魏 地理學 散文 水經注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略無闕處( ) (2)重巖疊嶂( )
(3)亭午夜分( ) (4)不見曦月( )
(5)夏水襄陵( ) (6)沿溯阻絕( )
(7)王命急宣( ) (8)乘奔御風( )
(9)素湍綠潭( ) (10)飛漱其間( )
(11)清榮峻茂( ) (12)良多趣味( )
(13)晴初霜旦( ) (14)林寒澗肅( )
2.(1)同“缺”,空缺。(2)直立的像屏障一樣的山峰。(3)正午。(4)太陽。(5)漫上。(6)逆流而上。(7)傳達。(8)奔馳的快馬。(9)白色的急流。(10)飛流沖蕩。(11)草木茂盛。(12)的確、實在。(13)下霜。(14)寂靜。
3.第一段描寫群峰占據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見日月光輝。這是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描寫三峽夏季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津县| 宜丰县| 广安市| 拉萨市| 烟台市| 佳木斯市| 崇文区| 开鲁县| 集贤县| 宝鸡市| 宁南县| 新邵县| 中阳县| 临潭县| 祁连县| 林甸县| 德州市| 内丘县| 峡江县| 夹江县| 沿河| 镇赉县| 龙江县| 无极县| 周至县| 凤山县| 南丰县| 松原市| 祁连县| 嘉禾县| 古田县| 河西区| 阳曲县| 平果县| 柘荣县| 青川县| 蓬溪县| 西昌市| 耒阳市| 甘德县| 府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