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 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導學案【課標要求】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 領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 ,弘揚民族精神【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充滿自豪,增強對祖國的熱愛,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理解并認同中華民族精神,對偉大祖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科學精神: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科學理性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明確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公共參與:樹立文化自信,積極投身到振興中華文化的實踐中去;積極參與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活動,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問題導學】1.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 得來的。(2)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 、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與 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 ;另一方面,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 ,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理念 、重民本、 、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傳統美德 、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人文精神 促進 、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博大精深 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的 ,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強大的 和連續性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 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 。知識點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1.認識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人們的 、時代條件、 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2.當代價值。(1) 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2)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 ,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 ,鑄牢中華民族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 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 、和而不同、和平發展,這些思想觀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互動探究】探究一:《二十四史》總共3213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自成一個史書文系,堪稱世界文化奇觀。(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3)如何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探究二:材料一 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先秦、漢唐時期的孕育、發展,直到宋金時期才形成較為完整的戲劇形態。中國戲曲種類豐富,漢族地區有京劇、秦腔、山西梆子、豫劇、黃梅戲等,少數民族地區有白劇、藏劇、侗劇、傣劇。不同的劇種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調和表演特色,形成許多審美風格的覆蓋。從20世紀初,西方戲劇大量進入中國,對此,中國戲劇擁抱西方戲劇。在盡情吸收西方話劇、歌劇、音樂劇等的營養后,中國戲曲也走出了國門,特別是用中國戲曲演繹的西方經典劇目受到了外國戲迷的空前歡迎。材料二 作為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昆曲又稱昆腔,發源于江蘇昆山一帶,距今已有600多年。昆曲在歷史中以其較高藝術和審美價值,引領著中華民族的集體審美。涌現了包括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內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劇。同時,昆曲為眾多劇種的發展提供了養分,對民間百姓生活影響深遠,被稱為“百戲之師”“百戲之祖”。隨著中國近代社會動蕩、戰事頻繁,昆曲幾近消亡;到了現代,昆曲又離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逐漸與時代脫節。現在,我國推動昆曲重新煥發生機:針對昆曲脫離時代的問題,要求昆曲創作者主動出擊,“放下架子”走入市場,走進群眾;支持昆曲創新發展,創作更多的原創劇目,以更為新穎的面貌出現在舞臺上。(1)結合材料一,說明中國戲曲文化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2)從昆曲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哪些特點?探究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2024年2月10日,全球多國舉辦各種龍年春節慶祝活動,共享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對春節慶祝方式眾說紛紜。一些人贊揚春節傳統慶祝方式的獨特魅力。春節的慶祝方式豐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活動包括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和吃團圓飯等,認為它們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說明了中國人民對家庭和團結的重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應傳承和保留傳統慶祝方式。然而,也有人對一些傳統慶祝方式提出質疑和批評,認為燃放煙花爆竹等方式存在著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呼吁改革和創新春節慶祝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并能夠從中獲得更多文化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慶祝的方式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從傳統的燃放煙花爆竹、貼春聯掛燈籠等,到如今的網絡紅包、視頻拜年、線上聚會等新興慶祝方式。春節的慶祝方式正在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現代化。有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興慶祝方式必將取代傳統慶祝方式。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體系構建】【易混辨析】1.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中華文化就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發展而來的。( )3.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 )4.民族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 )5.只要我們敢于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外來文化就能發揮重要作用。( )6.傳統文化是我們今天直接拿過來就能夠運用的文化。( )7.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8.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9.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要積極吸收和借鑒所有外來文化。( )10.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就是要吸收國外的一切文化。 ( )【當堂達標】11.2024年6月,中美青年版畫展在江蘇舉行。該展覽搭建了兩國版畫藝術交流平臺,增進了文化理解,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與合作。版畫發源于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畫風格,又為中國版畫藝術兼收并蓄創造了條件。這表明( )①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鑒中趨向同質化②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影響深遠③中美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④文化交流是推動文化創新的動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一口比“河南人的河南話”還正宗的口音,讓來自德國的90后小伙兒無名火出了圈。9年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讓無名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目前在河南中醫藥大學讀研的他,不僅針灸、推拿、拔罐不在話下,中國功夫、書法也樣樣精通。無名表示,中國的文化讓他變得更包容,看事情更全面。他會堅持學習和推廣中醫,讓更多患者受益。從無名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 )①中華文化是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發展起來的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③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具有包容性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具有服務社會、教育人民的當代價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杭州2023年第19屆亞運會吉祥物是一組名為“江南憶”的機器人,三個吉祥物分別取名“琮琮”“蓮蓮”和“宸宸”。“琮琮”以機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琮琮”全身以黃色為主色調,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吉祥物“琮琮”( )①作為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②作為良渚文化的重要標志物,說明越古老的文化越有價值③適應時代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④文化寓意鮮明,說明只有經濟發展才能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14.陶寺遺址是探索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代表性遺址之一。陶寺文明吸收其他文化先進因素,創造性地使用復合范鑄銅器,如銅鈴、銅齒輪形器等,開夏商周三代輝煌的青銅鑄造技術之先河。陶寺文明既經歷了文化的交流互動、融合創新,也將文化基因傳遞給后世。由此可見( )①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 ②文化凝聚力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密碼③文化發展要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④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聞名中外的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古代的漢族、鮮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這說明了( )①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總和②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促進,走向趨同 ④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共同擁有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6.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照亮”著游子回家的路。為了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體制,規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國務院公布《地名管理條例》,自5月1日起施行。國務院公布《地名管理條例》旨在( )①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②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固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③創新民族歷史文化標識,保護地方文化特色④傳承歷史記憶,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從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黃河之水天上來”,到頒獎禮儀人員的“瑞雪祥云”“鴻運山水”“唐花飛雪”服飾;從“雪如意”“冰玉環”等場館,到同心圓玉璧獎牌……北京冬奧會一系列“東方故事”,獲得了海內外觀眾的無數贊許。這說明( )①文化在發展的基礎上繼承,在繼承中得到發展 ②優秀傳統文化因其廣泛傳播而具有價值③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引起世界人民共鳴 ④文化創新必須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18.近年來,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借助創意驅動、科技賦能,以時尚視覺藝術表達在全國掀起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這啟示我們,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要( )①徹底改造,依法取締 ②大力弘揚,全面繼承 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④革故鼎新,推陳出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對中國人來說,過年的美好,從買年貨那一刻就開始了。春節臨近,上海很多商圈、商場張燈結彩,開設了新年集市,傳遞著過年的喜悅。消費者不僅能品嘗到老字號的年貨美食,還能好好體驗傳統春節習俗,風格各異的年畫更勾起了很多人對童年時過年的記憶。上述材料體現了(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②文化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③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④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發展的精神紐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互動探究】探究一:.(1)主要內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2)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3)①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②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中華文化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對周邊國家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探究二:(1)形成: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勞動中創造)發展:①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華。②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求同存異、兼收并蓄),促進了自身的發展。(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探究三:對于某些傳統活動存在著安全隱患,應賦予時代的內容,創新春節慶祝方式,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但春節傳統慶祝方式可以增強節日的喜慶氣氛,不斷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應傳承和保留傳統慶祝方式;不管是新興慶祝方式還是傳統慶祝方式,都有利于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所以不是新興慶祝方式取代傳統方式,而是二者相得益彰。【易混辨析】1.錯誤【詳解】“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故本題說法錯誤。2.錯誤【詳解】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故題目觀點錯誤。3.錯誤【詳解】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故該判斷錯誤。4.錯誤【詳解】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故該判斷是錯誤的。5.錯誤【詳解】我們要敢于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但是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故本題觀點錯誤。6.錯誤【詳解】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因此,傳統文化不是我們今天直接拿過來就能夠運用的文化。故題中觀點錯誤。7.正確【詳解】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故題目觀點正確。8.錯誤【詳解】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故本題觀點錯誤。9.錯誤【詳解】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要積極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不是所有外來文化。故題干表述錯誤。10.錯誤【詳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吸收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果,故該說法錯誤。【當堂達標】11.D【詳解】①:不同的文化會不斷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會促進文化的發展,但不會走向同質化,①錯誤。②:中美青年版畫展搭建了兩國版畫藝術交流平臺,增進了文化理解,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與合作,說明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影響深遠,②正確。③: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③錯誤。④:版畫發源于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畫風格,又為中國版畫藝術兼收并蓄創造了條件,說明文化交流是推動文化創新的動力,④正確。故本題選D。12.C【詳解】①③:材料沒有體現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沒有體現中華文化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①③不符合題意。②④:德國的90后小伙兒無名不僅針負、推拿、拔罐不在話下,中國功夫、書法也樣樣精通,中國的文化讓他變得更包容,看事情更全面,這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具有服務社會、教育人民的當代價值,②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3.A【詳解】①: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說明吉祥物“琮琮”作為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①符合題意。③: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琮琮”以機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說明其創作適應了時代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③符合題意。②: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標志物,散發著永恒的魅力,但不意味著越古老的文化越有價值,②說法錯誤。④:經濟是文化的基礎,但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自身傳承性,只有經濟發展才能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說法錯誤,④排除。故本題選A。14.B【詳解】①③:陶寺文明吸收其他文化先進因素,創造性地使用復合范鑄銅器,如銅鈴、銅齒輪形器等,開夏商周三代輝煌的青銅鑄造技術之先河。說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陶寺文明既經歷了文化的交流互動、融合創新,也將文化基因傳遞給后世,說明文化發展要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①③正確。②:材料說明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創新,沒有涉及文化凝聚力的作用,②排除。④: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該說法不準確且與材料的主旨不符,④排除。故本題選B。15.C【詳解】②④:“是古代的漢族、鮮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說明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共同擁有,故②④符合題意。①: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就是中華文化,①說法錯誤。③:各民族文化的差異不會消失,不會走向趨同,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6.B【詳解】①:地名是社會基本公信息,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公布《地名管理條例》旨在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①正確。②:“固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說法錯誤,②錯誤。③: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③錯誤。④:修訂地名保護地名有利于傳承歷史記憶,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④正確。故本題選B。17.A【詳解】①: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①說法錯誤。②:優秀傳統文化自身具有價值,并不是因其廣泛傳播而具有價值,②說法錯誤。③:北京冬奧會一系列“東方故事”獲得了海內外觀眾的無數贊許,說明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引起世界人民共鳴,③符合題意。④:“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黃河之水天上來”等“東方故事”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8.D【詳解】③④:在當代中國,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③④正確且切題。①②: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不能搞-刀切,既不能徹底改造,也不能全面繼承,且依法取締的是腐朽文化,大力弘揚的是優秀文化,①②錯誤。故本題選D。19.B【詳解】①:消費者不僅能品嘗到老字號的年貨美食,還能好好體驗傳統春節習俗,這表明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①正確。②:優秀文化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②排除。③:風格各異的年畫更勾起了很多人對童年時過年的記憶,表明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③正確。④:材料沒有涉及民族發展,④排除。故本題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