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18—22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戰場也是世界 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內容要求〗“1.5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通過了解九一八事變、東北抗聯、一二 九運動、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等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認識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了解中共七大,認識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2.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⑵知道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了解西安事變重要歷史意義。知道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及南京大屠殺史實及歷史意義,樹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的民族觀念。知道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等基本史實,體會抗日將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抗日精神。知道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的基本情況,了解抗日民族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情況,知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爭的配合對抗戰的重要意義,認識中國軍民抵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優良傳統。①準確識記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時空觀念)②通過史料分析,歸納國共合作、井岡山道路的創建、遵義會議及長征在中國革命的重要地位,說明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革命探索中逐漸走向成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③通過共產黨革命方針政策的轉變,理解共產黨始終立足國情,堅持實事求是。(唯物史觀)④通過感悟仁人志士英勇斗爭的精神,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家國情懷)本單元教材共五課。《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的教學:本課為抗日戰爭的開篇之課,它對于促進民族覺醒、推動民族團結、激發民族抗爭都有著重要作用。九一八事變,日本在東北的暴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抗爭,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中國開始了十四年抗日;華北危急,一二·九學生運動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高潮促進了民族覺醒,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在社會各界愛國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助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的教學:本課分為四個子目: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七七事變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起點,也進一步影響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而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南京大屠殺則是中華民族永遠無法痊愈的民族傷痛。因此,本課在本單元乃至整本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的教學:本課主要內容有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等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日史實。抗日戰爭中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重要會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都有著重大意義。《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的教學:本課主要包含了平型關大捷、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百團大戰。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在中華大地上肆意踐踏,祖國山川為之變色。在這場血與火交融的戰爭中,敵后戰場的中國軍民為保家衛國而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的教學:本課《抗日戰爭的勝利》在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教材地位,本課承接了本單元中前四課的內容,全民族堅持抗戰是前面四課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一個總結,中國七大則是在勝利前夜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的準備,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則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結果。同時,本課還是下一個單元“人民解放戰爭”的開端,抗戰勝利后,針對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又開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新階段。⑶能結合語文、地理、音樂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1、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本單元由五節正課組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擔當起反對民族敵人的歷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在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組織多次戰役,抵抗日軍侵略。在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展開人民游擊戰爭。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經過14年抗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2、單元大概念架構1).政治:日本侵略加劇,國共兩黨合作領導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了近代以來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2).經濟:長期的戰亂和日本侵略,使國民經濟瀕臨崩潰;3).思想:毛澤東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4).中外聯系:經濟大危機波及日本,日本為轉嫁危機,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組成部分。5)、專題線索:一條主線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一次會議 中共七大。兩大戰場 國民黨正面戰場、共產黨敵后戰場。兩個階段 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三次勝利 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五次事變 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皖南事變。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4、本單元教材體例(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一、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發生的基本概況及重要歷史意義。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及南京大屠殺重要史實及歷史意義。3.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正面戰爭的抗日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不怕犧牲的精神。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基本情況,了解抗日根據地建立和發展情況,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配合對抗戰的重要歷史意義。5.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日本對華政策調整和汪精衛叛變及皖南事變的基本史實,掌握中共七大召開的時間、內容和意義,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歷史意義。6.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二.學習重難點:重點: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臺兒莊和百團大戰、中共七大和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難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前日本政府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正確評價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爭的抗戰;對敵后戰場抗戰的評價;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第2課時)第六單元第2課《一寸河山一寸血--正面戰場的抗戰》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南京大屠殺,認識日本的侵華的罪行;通過正面戰場的抗戰等史事,認識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知道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素養目標 1.了解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等基本史實,指導學生在了解史實的基礎上,培養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史料實證、唯物史觀)(重點)2.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到日本的對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激發學生“譴責戰爭,呼喚和平”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難點)3.通過學習正面戰場抗戰的史實,體會抗日將士在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國家、民族利益高于黨派、階級利益的愛國主義教育。(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難點)教材分析 本課整合教材第19課部分內容和第20課全部內容,主要有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豫桂湘戰役等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日史實。抗日戰爭中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重要會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都有著重大意義。總體來說,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表現體現出來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本課關鍵詞: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豫湘桂戰役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將19、20課整合為五部分:1、淞滬會戰--堅守危地示決心2、南京大屠殺--喋血國都永銘記3、臺兒莊戰役--甘用血肉守寸土4、武漢會戰--速亡迷夢遭破滅5、第三次長沙會戰——天爐戰法顯奇效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初中學生歷史基礎知識薄弱,中國近代史無論是在地理位置還是時間上,對學生來說都比較陌生,因此更需重視基礎知識的講授。認知能力: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且對中國正面戰場的抗戰的相關內容并不了解,在涉及較為抽象的內容時,應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最好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表述。學科素養:部分初中生對歷史學科并不重視,歷史素養也有待提升,在這種學情之下,歷史教學應以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基礎知識為目標之一,尤其應重視基本史實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兼顧能力培養與方法指導。教學方法 1、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法,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影片資料的展示,從視覺與聽覺上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利用講解、設疑、激趣的手段,真正發揮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2、學法采用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閱讀、探究、合作、動手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等,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單元整合】正面戰場:是指日軍入侵,我方與之正面交鋒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導入新課】PPT展示:依據日本的大陸政策,請你預測日本的下一個目標是哪兒?欲置中國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為重要!—日本第三艦隊司令教師:平津失陷后,日本宣稱要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為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日軍大舉進攻中國經濟和金融中心——上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六單元第2課《一寸河山一寸血--正面戰場的抗戰》 讀圖,思考問題。 單元整合,整體感知抗日戰爭的史實。 設置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自然導入新課。講授新課(一) 任務一、淞滬會戰--堅守危地示決心1.爆發展示材料:1937年8月13日日軍借口一名軍官在上海被中國守軍擊斃,大舉進攻上海,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淞滬會戰爆發。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是全國抗戰開始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性戰役。師: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2.概況[多媒體展示“上海守軍奮起抗擊日軍”的圖片]師:閱讀教材,梳理淞滬會戰的相關史實。淞滬會戰時間主要戰役結果意義學生回答后PPT展示:【課堂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出淞滬會戰中的英雄事跡有哪些?材料: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決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謝晉元遺書寶山保衛戰:寶山保衛戰歷時7天,日軍動用陸海空力量,付出慘重的代價方才占領。姚子青和第3營官兵血戰寶山、與城偕亡。 連兇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國勇士的精神折服,日軍進城后將死者尸體收殮掩埋,并列隊鳴槍致敬。四行倉庫保衛戰:謝晉元率“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數萬人,激戰四晝夜,消滅日軍200多人,消滅日軍200多人,后奉命撤出。【播放視頻】四行倉庫保衛戰日軍轟炸下的上海孤兒材料:上海的炮聲應當是一個信號。這一次中國人民真正團結成一個整體了。……我們為著我們民族的生存雖然奮斗到粉身碎骨,我們也決不會死亡,因為我們還活在我們民族的生命里面。 ——巴金《一點感想》師:淞滬會戰在民眾中產生怎樣影響?生: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學生填寫表格,掌握淞滬會戰的相關史實。學生根據自學和材料列舉在此次會戰中的抗戰事跡、意義。 學生根據材料討論回答(戰況激烈;戰斗力強;持續時間之久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通過分析材料和歷史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形成歷史認知,提高解析歷史問題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深刻理解淞滬會戰的偉大戰略意義。講授新課(二) 任務二、南京大屠殺--喋血國都永銘記1、南京陷落材料:上海淪陷后,國民政府組織南京保衛戰。最終,12月13日,日本進陷南京。師:上海淪陷后,日軍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日軍占領南京后,對南京人民進行了血腥大屠殺,犯下了滔天罪行。2.南京大屠殺Q1.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殺的目的是什么?他們達到目的了嗎?為什么?[多媒體展示“日軍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軍‘殺人比賽’的新聞報道”的圖片]材料:日軍認為“皇軍在外國首都入城乃有史以來盛事”。為了“使中國軍民敬仰皇軍之威武而歸服之”,日軍 組織盛大的入城儀式,并以屠城的方式來震懾中國軍民。于是,南京大屠殺開始了!殺死百人比賽的日軍第十六師團九聯隊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師補充:據戰后中國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查證,日軍占領南京后,六周時間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殘酷性和野蠻性。在南京大屠殺中屈死的30多萬無辜的生命向我們昭示的是人類用鮮血寫就的祈愿:反對戰爭,珍愛和平。[多媒體補充史料,國家公祭日的設置及意義]材料: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Q2.拓展探究:你認為我們中國人應該如何對待南京大屠殺事件? 提示:目的:震懾中國軍民,報復淞滬會戰中的中國的抵抗;沒有達到目的;因為南京大屠殺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殘酷性和野蠻性,更加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提示:首先,清醒地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一定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其次,我們不能忘記日本帝國主義暴行,要高度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和法西斯勢力死灰復燃。最后,我們要發奮讀書,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 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和閱讀材料,回顧過去, 審視當下,思考未來。從而使主題升華自然且深刻,激發學生愛國情懷。講授新課(三) 任務三、臺兒莊戰役--甘灑熱血守寸土1.背景:Q1.日本進攻臺兒莊的意圖是什么?[多媒體展示“臺兒莊戰役形勢圖”]概況【播放視頻】閱讀教材,梳理臺兒莊戰役的相關史實。臺兒莊戰役時間地點指揮殲敵影響學生回答后歸納: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簡要復述臺兒莊戰役的經過。材料1:前后歷時近1個月,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遠遠劣于日軍的情況下,擊潰日軍精銳第5、10師團對臺兒莊的進攻,殲敵1萬余人,擊毀坦克戰車數十輛。材料2:“臺兒莊捷報傳出后,舉國若狂。京滬淪陷后,籠罩全國的悲觀空氣至此一掃而空,抗戰前途露出一線曙光。……區區臺兒莊地區經此一戰,幾成民族復興的象征。我軍得此鼓勵,無不精神百倍,都出現一片歡樂之情,為抗戰發動以來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勝利的原因Q2.臺兒莊戰役中國為什么能夠取勝?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的原因材料1:我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是我們是保國為民與侵略者作殊死戰的哀兵……加以我們在指揮上對軍事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對敵情判斷正確……故有臺兒莊的輝煌戰果。——唐德剛《李宗仁回憶錄》材料2:李宗仁命令集團軍司令孫連仲,必須堅持到次日拂曉,如違抗軍令,軍法自治。孫連仲回答:”絕對服從命令,整個集團軍打完為止!”孫連仲對死守臺兒莊最后陣地的池峰城師長命令道: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敢退過運河者,殺無赦! ”材料3 :不識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為國軍計,更應以此為慎戒。——日軍《步兵第10聯隊戰斗詳報》師補充: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提示:日軍企圖將在山東半島登陸的一部分日軍,與順津浦鐵路南下的日軍會師臺兒莊,合攻軍事要地徐州,從而打通南北戰場。提示:1938年3月,北路日軍孤軍南下,向臺兒莊發起攻擊。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與此同時,中國軍隊主力完成了對日軍的包圍,發起全面反攻,日軍被迫撤退,中國軍隊乘勝追擊,殲敵1萬余人,取得了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最大的一場勝仗。學生討論回答:①中國軍隊的英勇作戰;②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指揮得當;③參戰的中國軍隊的有力配合;④正確地把握了戰機。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力結合地圖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通過梳理臺兒莊戰役的相關史實,培養概況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講授新課(四) 任務四、武漢會戰--速亡迷夢遭破滅1.背景Q1.閱讀地圖,分析日軍進攻武漢、中國保衛大武漢的各自意圖?材料:武漢位于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城市,中國內陸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時也是將南方港口運來的對外援助運往內陸的樞紐。日軍侵占南京后,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包括自蘇聯所得到的軍事及技術援助(蘇聯航空志愿隊)。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師: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會點。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后,該地實際成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認為只要拿下武漢就能迫使國民政府投降,從而迅速滅亡中國。1938年6月,日軍大舉進攻武漢,中國軍隊共部署約100萬人參戰,開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武漢會戰。閱讀教材,結合視頻,梳理武漢會戰的相關史實。【播放視頻】①目的:②時間:③重要戰役:④戰術:⑤特點:⑥結果:學生回答后PPT展示:【相關史事】花園口決堤--迫使日軍放棄沿平漢鐵路進攻武漢的計劃1938年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于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間接導致慘絕人寰的1942河南大饑荒, 史稱花園口決堤。花園口決堤迫使日軍放棄了沿平漢鐵路進攻武漢的計劃,顯示了國民政府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相關史事】萬家嶺大捷--中國戰場唯一一次全殲整個日軍師團的戰役(與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齊名)11938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歷時12天,中國軍隊在抗日名將薛岳指揮下,巧設"口袋陣",在萬家嶺打死打傷侵華日軍106師團大部,日軍被殲3000余人,被俘百余人,滿山遍野皆為敵尸、棄械。這次戰役是贛北戰場上的空前惡戰,也是空前的勝利。在江西萬家嶺,中國軍隊集中優勢兵力,給以重創。日軍死傷慘重,基層軍官損失殆盡,無法組織有效抵抗,被迫空投兩百多名軍官加強力量。3、影響師:武漢會戰有何影響?師總結:武漢會戰后期,日軍占領廣州。在優勢日軍的瘋狂進攻下,日軍占領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廣州、武漢失陷后,日軍的兵力已嚴重不足,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提示:【日本大本營】認為“只要攻占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于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武漢會戰,迅速攻占武漢,迫使中國政府屈服。【中國政府】為保衛大武漢,中國軍隊部署100多萬人參戰。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有利地形,構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敵人。提示:萬家嶺大捷。在江西萬家嶺,中國軍隊利用有利地形,將日軍一個師團分割包圍,取得了殲滅日軍3 000余人的萬家嶺大捷。 引導學生學會在時空觀念的特定情境下,以唯物史觀為方法,根據搜集整理的史料形成對歷史事件的客觀評價,達成歷史解釋的素養目標。掌握武漢會戰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理解抗戰精神通過對比日軍與中國軍隊戰爭的不同結果,看出中國軍隊和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有利于提升中國國際地位。落實學生家國情懷。講授新課(五) 任務五、第三次長沙會戰——天爐戰法顯奇效一、第三次長沙會戰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先后發動兩次長沙會戰,企圖占領長沙,均為得逞。材料:1938年10月底,日軍攻占武漢后,中國軍隊在武漢外圍仍保持不少兵力,長沙、南昌、宜昌等地的中國軍隊對日軍控制武漢構成威脅。長沙是湖南省省會,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南側,是粵漢、浙贛、湘桂鐵路的要沖。南京、武漢失守后,長沙乃至整個湖南成為西南大后方的軍事屏障。為此,日本接連三次發動了對長沙的攻勢。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列表歸納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基本情況。【播放視頻】時間、地點經過影響學生回答后PPT展示:時間、地點1941年12月;長沙經過日軍調集10余萬兵力,以空軍為掩護,發動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長沙城下鏖戰,打退增援長沙的三路日軍和長沙外圍的日軍。中國軍隊發起全線反擊,獲得會戰勝利影響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振奮了人心,堅定了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心,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知識拓展】天爐戰法,是一種"后退決戰"的戰術。"天爐“是將兵力在作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后,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之。它因薛岳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師:分組討論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的原因。生:中國軍隊指揮官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中國軍人的頑強奮戰,不怕犧牲;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軍人力物力和財力十分困難。二、豫桂湘戰役師:豫湘桂戰役: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日軍發動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由于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后期,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導致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問題:豫桂湘戰役為什么會慘敗?提示:國民黨政治腐敗、威信降低、喪失民心【知識拓展】緬甸戰役閱讀知識拓展,梳理滇緬會戰的相關史實。背景:人物:時間:軍隊:意義:學生回答后師總結:三、評價正面戰場的抗戰師: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哪些主要的會戰?有何意義?提示:①正面戰場的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正面戰場的抗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③正面戰場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為敵后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④正面戰場的抗戰,振奮了民族精神,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提高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⑤正面戰場后期由于國民政府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致使豫湘桂戰役大潰敗,中國喪失了大片國土。【知識整合】正面戰場的抗戰 結合教材,明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概況。結合材料,分析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經過和歷史意義。結合材料與教師講解,明確國民黨在抗日戰爭后期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做法。根據教師小結內容。形成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客觀評價。 通過閱讀史料和完成表格引起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提取關鍵歷史信息的能力得到訓練和加強。結合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結合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對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觀點使學生全面客觀認識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課堂小結 抗日戰爭中,我國失去了東北、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部分領土,在抗戰過程中,我們應該對正面戰場作以客觀的評價:抗日戰爭初期,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的主要戰場。國民政府積極抗日,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正面戰場的作戰,牽制了大批日軍主力,為敵后戰場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抗日開始變得消極,國民黨統治集團不肯放棄反共政策,導致大片國土淪喪。總體來說,正面戰場的抗戰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日本對在侵華戰爭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須予以承認,其侵略行為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而南京大屠殺僅僅是這無窮災難中的一個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法西斯幽靈的復活,揭露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歷史真相、抹殺侵略事實的險惡用心。 根據教師小結內容。形成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客觀評價。 加強對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課堂練習 1.1937年11月28日倫敦《泰晤士報》報道:“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此報道所描述戰役的意義在于( )標志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B.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D.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答案】D2.一位英國的記者在《泰晤士報》中寫道:“這是1941年12月份以來同盟軍唯一的決定性勝利”,還有人評價“這場戰爭的意義絲毫不遜色于臺兒莊戰爭的意義,其指揮官薛岳將軍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國民黨派人士的尊重”。材料中的“戰爭”是指( )A.淞滬會戰B.徐州會戰C.武漢會戰D.第三次長沙會戰【答案】D3.(2024·山東棗莊)在音樂社團為抗日歌詞配曲活動中,老師呈現了詞作家田漢1938年寫的一首歌詞:將士的喊聲,震動了南部山東,榴彈擲處血光紅,敵人如鼠我如龍。保衛華中,中華民族不愿做奴隸,要做主人翁,歌詞描寫的是( )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大戰 D.百團大戰【答案】C4.(2023·四川樂山)戰爭期間,四川出兵超過300萬人,每15個人中就有1個參軍,川軍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南昌會戰、滇緬會戰等大小會戰28次,傷亡人數達60余萬,為戰爭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勛。這場“戰爭”是( )A.北伐戰爭 B.抗日戰爭 C.解放戰爭D.抗美援朝【答案】B 課堂隨練,檢查了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又對本課知識進行小結和梳理,強化了本課重點,很好地落實本課課標要求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后反思 1.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利用史料、圖片、視頻等多種課程資源,幫助學生深入歷史,理解歷史,探究歷史。2.結合學情,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3.注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4.但內容較多,注意時間的分配,內容詳略得當。 反思得失,不斷前進。附1:板書設計附2:【學史崇德】走進英雄,感悟抗戰精神今日天如人愿,讓我們這一輩子有一個抗日報國的機會,今后如能為國家民族而戰死沙場,才真正死得其所。——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來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以罪愆(qiān)。——王銘章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廣東韶關樂昌客家人。薛岳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抗日名將 ,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總統自由勛章和國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勛章。在長沙會戰中自創天爐戰法,該戰法殲滅日軍十萬之眾,有效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此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一次十分重大的勝利。在長沙南門外的修械所高地,負責守衛的中國軍隊第二十八團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一日之內,雙方進行了11次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尸橫遍野,戰況慘烈。全團將士在團長葛先才的率領下,誓與長沙共存亡,奮勇迎敵,與日軍展開肉搏。炊事兵、馬夫都加入了戰斗。經過殊死拼殺,全團僅剩58人,最終守住了陣地。——《長沙東南郊戰場巡禮》閱讀材料,你能感受到中國軍民的抗戰中體現了哪些精神?提示:體現了不畏強暴、不甘被凌辱的自強團結精神,為民族利益獻身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不屈不撓、英勇抗爭、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附3:【作業布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為了保衛大武漢,中國軍隊共部署約100萬人參戰,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有利地形,構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敵人。在江西萬家嶺,中國軍隊擊斃日軍3000余人。但是,整個戰場形勢對中國不利,為避免損失,中國軍隊在與日軍主力部隊相持近四個月后有序撤出武漢。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此后,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根據材料指出武漢會戰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答案】武漢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會戰;武漢會戰使抗日戰爭從戰略防御階段開始轉向戰略相持階段。讀解標課元單壹析分材教元單貳標目習學元單叁計設學教元單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