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考點一、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1.大陸漂移學說(1)科學假說——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①科學假說:科學假說就是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假說需要在實踐中檢驗。②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在18世紀及以前,地質學家普遍認為,大陸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到了20世紀初,有科學家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各個大陸原先是連在一起的。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對大陸之間的位置關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移動的。魏格納認為,所有的大陸曾經是連成一片,之后經過分裂、漂移才形成現在的樣子。(2)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魏格納把各個大陸連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大陸,叫作泛大陸。泛大陸形成于3億年前,經過漫長歲月,泛大陸分裂成幾個大陸,這些大陸緩慢地移動,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3)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①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可以拼合在一起。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大陸漂移學說最典型的證據)等。例如,一種叫舌羊齒的植物適合在溫和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是舌羊齒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等地的巖層中均有發現(如右欄“舌羊齒化石的分布”圖),而這些地區現在卻不具有適合舌羊齒生長的氣候條件。這說明這些地區在很久之前可能是連在一起的,且處在溫和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③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按理說它們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卻分布在兩塊大陸上。這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可能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后來,又有一些證據證明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拓展:大陸漂移的其他證據(1)古老地層分布的相似性。(2)兩塊大陸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在巴西和南非均找到了恐龍類動物化石,這表明恐龍生活的時代,南美洲和非洲是連在一起的。(3)根據測量,大西洋在擴張,太平洋在收縮。(4)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收縮。(5)人造地球衛星的精密測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以平均每年5.1cm的速度在靠近。2.海底擴張學說(1)海底擴張學說提出的背景由于魏格納沒有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說。直到近半個世紀后,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2)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地磁學的研究成果支持了陸地斷裂分離的觀點,并形成了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學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等人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海底擴張說”。(3)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中形成了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 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典例1:下圖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層及動、植物化石相似性示意圖。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圖中顯示的信息是 ( )①兩大陸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鄰的大陸輪廓形狀基本吻合 ③兩塊大陸發現相似動、植物化石 ④兩塊大陸古老地層遙相呼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大陸漂移的證據①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可以拼合在一起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③生物分布的相似性④古老地層分布的相似性。⑤兩塊大陸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在巴西和南非均找到了恐龍類動物化石,這表明恐龍生活的時代,南美洲和非洲是連在一起的。⑥根據測量,大西洋在擴張,太平洋在收縮。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收縮。人造地球衛星的精密測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以平均每年5.1cm的速度在靠近。變式1:下圖描述了大西洋的形成過程。它支持下列觀點中的 ( )A.大地是個球體 B.地球由六大板塊構成C.大陸漂移學說 D.海水是大西洋擴張的原因【答案】C【解析】大陸漂移假說是20世紀初魂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解答】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大約在兩億年前,各個大陸還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整體,周圍是一片海洋。其后,原始大陸逐步分裂并極其緩慢地向不同的方向漂移分離,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分布狀態。讀圖可知,圖示大西洋形成過程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的觀點。故答案為:C。變式2:(2024七上·義烏期末)下列各項中與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無關的是( )A.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陸輪廓非常相似,幾乎可以拼合起來B.大洋分隔的兩岸都有繁華的城市C.被大洋分隔的兩岸大陸上,生物都有親緣關系D.被大洋分隔的兩岸大陸上,古生物化石許多是同類,巖層也是連續的【答案】B【解析】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大陸彼此之間以及大陸相對于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解答】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南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他堅信這不是巧合,于是堅持不懈的研究下去,之后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但是大洋分割的兩岸都有繁華的城市與大陸漂移假說是無關的,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變式3: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 )A.建立海底擴張學說的依據之一是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B.海底擴張學說認為上升的熔巖物質在洋中脊處冷凝形成新地殼層,并不斷向兩側推移C.海底擴張學說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中動力來源的問題D.依據海底擴張學說可以預測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積都將不斷擴大【答案】D【解析】由于魏格納沒有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說。海底擴張學說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中動力來源的問題。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中形成了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美國地質學家赫斯等人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考點二、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1)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六大板塊的名稱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2)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運動的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會擠壓地殼,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3.板塊的移動速度我們生活在地球的某一個板塊上,由于地球板塊運動非常緩慢,有一些大的板塊每年僅移動幾毫米,因此我們無法感覺到它的運動。若測出某一板塊在一定時間內移動的路程,我們就能計算出它的移動速度,也能對地表未來的變化做出預測。4.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有關的現象典例1:(2022七上·余杭月考)國家測量隊2020年再次登頂珠穆朗瑪峰,測定了珠峰的新高度為8848.86 ;比2005年測得高度增加了一些,珠峰真的“長高了”。(1)根據科學家測量珠峰提供的數據后面橫線上填入合適的單位: 。(2)珠峰“長高了”是因為:珠峰處于印度洋板塊與 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在相互: (選填:“張裂”或“碰撞”),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發生變化。(3)珠峰山腳下科學家撿到了海螺化石,這個證據有力地證明了地殼是不斷 的。【答案】(1)米(m) (2)亞歐;碰撞 (3)變動【解析】長度單位的正確選用;板塊與板塊之間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碰撞形成山脈,板塊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海陸變遷是地殼變動的證明;【解答】 (1)根據科學家測量珠峰提供的數據后面橫線上填入合適的單位:米;(2)珠峰“長高了”是因為:珠峰處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在相互碰撞,使得珠峰的高度一直在發生變化。(3)珠峰山腳下科學家撿到了海螺化石,這個證據有力地證明了地殼是不斷變動的;變式1:(2024七上·義烏月考)下列表述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東非大裂谷未來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海洋【答案】D【解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若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則形成海溝、島弧或海岸山脈;若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則形成高大的山脈;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解答】A、全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不符合題意。B、地震和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而不是原因,不符合題意。C、各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符合題意。D、由于板塊的張裂,東非大裂谷面積越來越大,未來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海洋,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變式2:讀板塊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全球由 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 上,不斷發生碰撞和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板塊之間相互 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板塊之間相互 形成的。(2)2024年6 月 3 日發生的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地震,主要是因為該地正好處于太平洋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位于世界上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 。【答案】(1)六大;軟流層;張裂;碰撞;張裂(2)亞歐;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解析】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解答】(1)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喜馬拉雅山是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板塊之間相互張裂形成的。(2)2024年6 月 3 日發生的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地震,主要是因為該地正好處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這里屬于世界上兩大地震帶中的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變式3:讀“全球板塊分布圖”,回答問題。(1)寫出圖中各板塊的名稱:① ,⑥ 。 (2)幾乎全部為海洋的板塊是 (填數字)。(3)板塊漂浮在 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 (填“穩定”或“不穩定”)。11月16日四川涼山州會理市發生地震,四川地區地震頻發是由于處在 地震火山帶上。【答案】(1)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2)⑤ (3)軟流圈;穩定;地中海-喜馬拉雅【解析】①亞歐板塊;②非洲板塊;③美洲板塊;④南極洲板塊,⑤太平洋板塊,⑥印度洋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極其不穩定,容易產生火山和地震現象;火山和地震帶為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解答】 (1)寫出圖中各板塊的名稱:①亞歐板塊,⑥印度洋板塊;(2)幾乎全部為海洋的板塊是⑤太平洋板塊;(3)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穩定。11月16日四川涼山州會理市發生地震,四川地區地震頻發是由于處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火山帶上。考點三、火山活動1.噴發原因由于地球板塊不斷地相互碰撞和張裂,產生了火山活動。2.火山噴發的情景火山噴發是一種壯觀的自然現象。無論是直沖云霄的滾滾火山灰,還是奔騰而出的熔巖流,火山噴發的情景都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3.火山噴發的后果火山噴發后的火山灰有時會把城市掩埋,熾熱的熔巖流會使大地變成一片焦土。火山噴發也有有利的一面:火山噴發產生的火山灰非常肥沃,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火山活動期間,當地地下水被加熱,儲存了大量的地熱資源。其中有些以溫泉形式出現,還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4.火山組成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5.火山噴發物狀態 物質氣態 水蒸氣、二氧化硫等液態 熔巖流固態 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6.火山外部形態和活動特點不同火山外部形態和活動特點是千差萬別的,火山按其活動情況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類。7.火山的數量與分布目前,全世界已確認的各類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們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典例1:關于火山噴發,下列不正確的是( )A.是由于灼熱的巖漿從地殼裂縫中噴出 B.火山噴發也有對人類有利的方面C.噴出的巖漿冷凝后,常形成圓錐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島 D.噴出物全是高溫巖漿【答案】D【解析】A、火山噴發是由于灼熱的巖漿從地殼裂縫中噴出而形成的,選項正確;B、火山噴發燒毀森林、樹木,覆蓋田野,污染空氣等,但火山噴發會在地下形成鐵、金剛石等,即火山噴發也有對人類有利的方面,選項正確;C、火山噴發后,噴出的巖漿冷凝后,常形成圓錐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島,選項正確;D、火山噴出物是指火山噴發時從地下噴出的物質,包括火山氣體、熔巖和固態的巖石屑等,不全是高溫巖漿,選項錯誤,故選D。變式1:(2023七上·龍港期末)神仙居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巖石主要以火山活動形成的巖漿巖為主。火山活動是()A.地表風化的結果 B.地殼變動的一種表現式C.冰川移動的結果 D.地表流水侵蝕的結果【答案】B【解析】火山活動是一種劇烈的地殼運動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屬于地球內力對地形的變化;地球外力的變化有流水,冰川,風力,生物因素等;【解答】火山活動是一種劇烈的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火山主要發生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變式2:(2023七上·玉環期末)玉環石峰山是一座火山,在史前曾噴發過,現已經喪失了活動能力,是我國華東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火山遺址。現在火山口被建成了茶博園,主要以種植火山茶而聞名。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石峰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 B.火山茶生長旺盛是由于火山灰使土壤變得肥沃C.石峰山屬于休眠火山 D.火山噴發物有固態、液態和氣態【答案】C【解析】火山類型有: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死火山是人類歷史時期和現今從未活動過的火山,休眠火山是人類歷史時期有活動過,但如今處于休眠狀態的火山,活火山是現今任然在活動的火山。【解答】A. 火山是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A正確B. 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可以使土壤變的更加肥沃,B正確C. 石峰火山在史前曾噴發過,但在人類歷史時期未活動過,是死火山,C錯誤D.火山噴發物有固態、液態和氣態,D正確變式3:地殼和地表形態都在不斷地變動著。下圖是日本新燃岳火山噴發的情景,噴出的火山煙塵高達7 000 米。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典型火山一般由 、 、 三部分組成。火山噴發物主要有 、 和 噴發物。火山噴發是地殼變動的證明。(2)日本地震和火山多發是因為處在 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我國臺灣省多地震的原因在于我國臺灣省位于 地震帶。意大利多火山的原因在于意大利位于 一帶。【答案】(1)火山錐;火山口;巖漿通道;氣態;液態;固態(2)亞歐;太平洋;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解析】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停地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解答】(1) 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錐、火山口和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火山噴發物主要包括氣態、液態和固態噴發物。火山噴發是地殼變動的證明。(2) 日本地震和火山多發的原因是因為它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我國臺灣省多地震的原因在于它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而意大利多火山的原因在于它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考點四、地震地震是一種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自然現象。1.產生原因當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或錯位時,就會導致地殼變形,從而引起地震。2.發生頻率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這些地震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只有借助靈敏的地震儀才能探測到。其中可能造成極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3.組成要素(1)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3)震中距: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離。(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5)等震線:在地圖上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4.分布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5.地震的防范和預報不同強度的地震會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地球上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幾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等災難。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防范措施非常重要。(1)地震的防范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允許,要有序地快速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如果時間不允許,要就地躲避。②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開闊的地帶避險(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需要10秒鐘)。③高樓: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乘坐電梯逃生。來不及逃離時,可根據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等緩沖物放在頭頂等。④室外: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2)地震的預報和預防①地震的預兆:如馬不進圈、雞飛狗叫、豬不吃食、井水噴涌、出現地光、蜜蜂群遷等。②借助儀器觀測和觀察自然界的異常現象。(3)目前,通過地震觀測儀,能準確地監測世界上任何地區正在發生的地震,并進一步探索地震發生和分布的規律,提高地震預報的準確性。(4)建筑師通過設計一些抗震建筑物來減少地震造成的危害。典例1:(2023七上·義烏期末)汶川大地震,發生于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震中位于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境內、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處。是由于印度洋板塊和 相互擠壓造成的。當地震發生時,下列應急措施可取的是 。A.靠墻角抱頭蹲下 B.乘電梯逃生 C.跑到空曠場地 D.躲到洗手間里【答案】亞歐板塊;ACD【解析】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解答】汶川大地震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造成的,當地震發生時,可取的措施是ACD;變式1:(2022七上·鎮海期末)北京時間11月27日01時38分在臺灣花蓮縣附近(北緯23.93度,東經121.60度)發生5.1級左右地震,浙江省沿海部分城市有感。關于此次地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發生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 B.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C.在學校避震時應立即奪門而逃 D.在室內避震時,最好躲到堅固家具附近【答案】D【解析】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要迅速地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許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需要10 余秒鐘,如果你所在的位置是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到開闊的地帶避險。若是在高樓來不及逃離,可根據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進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等。如果你在室外,要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地震發生時。切記不要進入室內搶救物品和救援他人,以免作無謂的犧牲。【解答】A.北緯23.93度屬于低緯度地區,故A錯誤;B.地震是由于地殼變動、板塊碰撞引起的,故B錯誤;C.地震時應不要驚慌,冷靜面對,故C錯誤;D.地震發生時若無法及時撤到室外空曠地方,應在室內尋找支撐物,故D正確;變式2:(2023七上·臨海期末)2022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四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以下關于防震減災的做法,正確的是( )①要牢記緊急逃生路線及附近安全疏散地②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處③地震躲藏時要牢記”蹲下、護頂、固定”三要素④撤離時要保護好頭部,不要翻窗、跳樓,為了節省時間乘坐電梯迅速逃離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發生地震時要牢記緊急逃生路線及附近安全疏散地,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處,發生地震時不要慌亂,盡可能關閉電、火、煤氣,地震躲藏時要牢記“蹲下、藏身、抓牢”三要素,避開高大建筑物、立交橋等,不可躲在廣告牌、樹等下面,撤離時要保護好頭部,不要翻窗、跳樓,不能乘坐電梯迅速逃離等。【解答】A. ①牢記緊急逃生路線及附近安全疏散地,可以在地震發生時迅速撤離,保障安全,故①正確;②地震發生時,如果不幸被困,應急包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處,故②正確;③地震發生時,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地震造成的倒塌危險,需要牢記“蹲下、護頸、固定”三要素,故③正確;所以A正確;B. ②③④ 中地震發生時坐電梯容易引起被困,因此④錯誤,故B錯誤;C. ①②④ 中地震發生時坐電梯容易引起被困,因此④錯誤,故C錯誤;D. ①②③④ 中地震發生時坐電梯容易引起被困,因此④錯誤,故D錯誤;變式3:(2023七上·溫州期末)發生地震時,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會在地球內部傳播。地震波有兩種:波a與波b,它們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傳播速度如圖甲。(1)根據圖甲,描述兩種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與深度的關系。(2)我國現已在"地震波"到達之前通過手機等途徑發出地震預警信息(如圖乙)。你若收到預警信息,應立即采取哪些措施進行避險?(寫出兩條)(3)我國臺灣地震頻繁,而同緯度的貴州歷史上幾乎沒有強震。結合圖丙解釋這兩地為何如此不同?【答案】(1)波a與波b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先基本不變后增大(2)①就近選擇墻角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②如果在底樓,迅速跑到室外,到開闊的地帶避險(3)板塊與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會引起地殼運動。臺灣位于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易發生地震;而貴州位于歐亞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不易發生地震【解析】此題考查分析圖片信息的能力;板塊與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會引起地殼運動。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極其不穩定;在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考查了正確的避震措施,如①就近選擇墻角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②如果在底樓,迅速跑到室外,到開闊的地帶避險等;1.(2024七上·杭州月考)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海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的興起和發展,人們又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地殼的凹陷 B.板塊的擠壓 C.板塊的碰撞 D.板塊的張裂【答案】D【解析】 板塊構造學說是目前比較認可的地殼運動學說,他提出了地球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為六大板塊,這六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的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脈和海溝,板塊的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解答】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海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的興起和發展,人們又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板塊的張裂;故答案為:D.2.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 年 6 月 26日 16時19分,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羊坪鄉落雪坪村附近,發生 4.5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震中距離縣城約15千米。此后又分別發生3.3級和4.4級兩次地震,該縣境內均有明顯震感。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地震和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B.震中是地震的發源地C.該地區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D.發生地震時,應該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或躲進衛生間等狹小空間【答案】B【解析】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巖石圈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為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解答】A、地震和火山是地殼運動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們都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方式,A正確;B、震中并非地震的發源地,而是地震發生時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點。地震的發源地實際上是震源,即地球內部產生地震波動的地方,B錯誤;C、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這是一個地質活動頻繁的區域,容易發生地震,C正確;D、當發生地震時,如果身處平房或樓房一層,應該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避難;如果身處樓房高層,則應躲進衛生間等狹小且有承重墻的空間,以避免被掉落的物體砸傷,D正確。故答案為:B。3. 某日凌晨,位于日本的新燃岳火山再次噴發,威力也顯著增強,煙塵高度達4 500米,還被觀察到罕見的“火山雷”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B.火山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C.火山由火山口、巖漿通道和火山錐組成D.日本位于環印度洋火山、地震帶上【答案】D【解析】火山是堆積山的一種類型,由地殼內部巖漿噴出堆積而成的山體。【解答】A、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A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B、火山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B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C、火山由火山口、巖漿通道和火山錐組成,C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D、日本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D觀點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4.(2023七上·蘭溪期末)人們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板塊構造學說”,下列對“板塊構造學說”觀點認識不正確的是( )A.全球共有七大板塊組成B.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C.板塊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D.板塊碰撞形成山脈,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答案】A【解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好像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這些一小塊一小塊的“七巧板”叫做板塊。它們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解答】A、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共有六大板塊組成,故A錯誤;B、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故B正確;C、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故C正確;D、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板塊碰撞形成山脈,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故D正確;5.(2022·浙江溫州·七年級期末)如圖,下列能夠證明大陸漂移說觀點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主要證據:海岸線,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疊系的地層中均含一種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類-中龍化石,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未曾發現。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附近均分布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因為地球的公轉,受太陽直射點的影響,不能證明大陸漂移說觀點。故①③④能證明大陸漂移說觀點,故選A。6.(2024七上·金華月考)世界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 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地震發生時,我們可采取的應急措施有 。①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②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③迅速于高處跳樓逃生④躲到高層教學樓下面【答案】環太平洋;①②【解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解答】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①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故正確。②如果是在低層建筑物內,可以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故正確。③發生地震不能從高處跳樓逃生,錯誤。④躲在高樓層下面容易被掩埋或砸傷,錯誤。故選:①②。7.(2023七上·嘉興期末)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緯29.59度,東經102.08度。此次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 板塊擠壓碰撞造成的。震中指圖中的 (選填“A”或“B”) 。【答案】亞歐板塊;A【解析】 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引起來的。由于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巖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造成了地震。地震活動在時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表現出地震活動的周期性。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環太平洋一帶的周圍海域和陸地;【解答】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緯29.59度,東經102.08度。此次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造成的;B是震源;A是震中;8. 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的 A 是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塊。(2)圖中B處為喜馬拉雅山脈,它不斷長高的原因是 與 的相互碰撞。【答案】(1)非洲;太平洋(2)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9.下圖是描述大西洋形成過程的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大西洋形成過程的順序是 (用字母排序)。(2)在圖a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地 (填“張裂”或“碰撞”),據此預測:大西洋面積將不斷 (填“擴大”或“縮小”)。(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雙選,填字母)。A.東非大裂谷 B.喜馬拉雅山脈 C.亞馬孫平原D.日本群島 E.撒哈拉沙漠【答案】(1)bca(2)張裂;擴大(3)C;E10. 請你和幾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仔細閱讀下列內容后進行討論。①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泳,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②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吻合,且兩岸大陸上的地層和巖石構造很相似。③大陸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動力無法確定。④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沒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巖層沒有連續。⑤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如今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環境一定是溫暖濕潤、植物茂盛。⑥大陸牢牢地緊連在海床上,而不是像浮冰般“漂浮”在海上。你認為可以作為支持大陸漂移學說證據的是 (填序號),可以作為反對大陸漂移學說理由的是 (填序號)。【答案】①②⑤;③④⑥11.(2024七上·溫州期末)如圖甲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濱的三根大理石柱,它建于公元79年,科學家通過大理石柱上海洋生物的遺跡,推測出15世紀到1955年海平面與大理石柱的相對位置情況如圖乙。(1)帆船回那不勒斯港口時,船上的人會看到港口山上的房子,靠近后才能看到山下的石柱,這是因為 。(2)圖乙可作為當地地殼變動沉降的證據。但有人提出猜想,圖乙的位置變化也可能是因為海平面的升降所導致的。為了驗證這個猜想,需要查詢的相關證據是 。(3)火山是導致當地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請結合圖丙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角度說明那不勒斯地區火山活動頻發的原因 。【答案】(1)地球是球形的(2)調查15世紀到1955年海平面的升降情況(3)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解析】一般來說,板塊兒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兒與板塊兒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解答】(1)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因此帆船回那不勒斯港口時,船上的人會看到港口山上的房子,靠近后才能看到山下的石柱,這個現象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例如,日食、月食、星座的移動、船只在海上消失和重新出現的順序(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等現象都是地球是球形證據。(2)查詢當地及周邊地區長期以來的海平面變化數據,包括歷史記錄、衛星觀測和潮汐測量等。這些數據可以揭示海平面是否有顯著的升降趨勢,以及這種趨勢是否與圖乙位置變化的時間尺度相吻合。可以驗證圖乙的位置變化是否因為海平面的升降所導致的。(3)據圖可知,那不勒斯地區火山活動頻發的原因主要是其位于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界地帶,板塊之間的擠壓作用導致地殼變形和巖漿活動頻繁。12. 地球構造理論經歷了著名的“三級跳”:①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②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等人提出海底擴張學說;③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 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下列不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的是大西洋兩岸 (填序號)相似。①氣候類型 ②古老地層分布 ③生物分布 ④古生物化石(2)海底擴張學說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陸漂移學說,它能解決大陸漂移學說中的 問題。(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的 是引起地殼運動的主要原因。有人說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完美理論,這種說法 (填“正確”或“錯誤”),其原因是 。【答案】(1)①(2)支持;動力來源(3)碰撞和張裂;錯誤;板塊構造學說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完善和修正13.(2024七上·臨平期末)地球構造理論經歷了以下著名的“三級跳”:(1)結合上述科學史料,判斷下列觀點中錯誤的是____A.“大陸漂移說”是基于獲得的經驗和已知事實確立的B.“海底擴張說”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解釋C.“板塊構造學說”推翻了“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D.科學假說可以被解釋、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學假說(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之間的 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3)地質研究表明:2.7萬年前,臺灣與祖國大陸相連,由于地殼的變動,現今臺灣與祖國大陸之間出現海峽,形成臺灣島,如右圖。臺灣一帶是地震的高發區,主要原因是臺灣處于板塊的 地帶(選填“中心”或“交界”)。【答案】(1)C(2)碰撞和張裂(3)交界【解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運動方式有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解答】(1)“大陸漂移說”是基于獲得的經驗和已知事實確立的,A正確;“海底擴張說”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解釋,B正確;“板塊構造學說”沒有推翻“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C錯誤;科學假說可以被解釋、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學假說,D正確。依據題意,故答案為:C。(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或張裂拉伸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3)地質研究表明:2.7萬年前,臺灣與祖國大陸相連,由于地殼的變動,現今臺灣與祖國大陸之間出現海峽,形成臺灣島。臺灣一帶是地震的高發區,主要原因是臺灣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14.(2023七上·德清期末)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構造理論的發展主要有:①大陸漂移說;②海底擴張說;③板塊構造學說。(1)20世紀初,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凹凸吻合現象,大膽的提出假說——“大陸漂移說”,以下證據支持他假說的是 。①許多國家的動物園中都有大熊貓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③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2)在如圖所示的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的 (選填“張裂”或“碰撞”)。(3)“板塊構造學說”之所以能被大多數學者認可,是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地球上的許多現象,從“板塊構造學說”角度分析我國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是 。【答案】(1)②③ (2)張裂 (3)四川位于板塊交界處【解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為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板塊運動方式有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解答】(1)① 許多國家的動物園中都有大熊貓。大熊貓的故鄉是中國,如今世界各國的大熊貓是中國遷移出去的,故不是支持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③人們在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南美和非洲的巖層中,都發現了距今2億年前的舌羊齒植物化石,將上述幾塊陸地拼合起來,古老地層也完美對接,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故答案為:②③。(2)板塊的張裂形成海洋和裂谷,板塊的碰撞形成高山。(3)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邊緣地殼活躍,多發生火山地震。15. 地球構造理論經歷了著名的“三級跳”。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從世界地圖上發現 ,從而大膽假設,提出大陸漂移學說。(2)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對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做出了解釋。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斷向兩側運動,所以從年齡上看,①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②處海底巖石的年齡 (填“大”或“小”)。(3)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在大陸漂移學說之后提出的板塊構造學說之所以能被大多數學者認可,是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____。①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②環太平洋地區多火山和地震③非洲與南美洲有相同的動植物④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脈的形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大西洋兩側)的大陸海岸線吻合(2)小(3)D【解析】20世紀初,魏格納首先對大陸漂移假說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他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以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海陸的基本輪廓。海底擴張說是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的一種學說,是對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海底擴張說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來源問題。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被斷裂構造帶劃分為六大板塊,為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的邊界分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兩種,生長邊界處板塊逐漸遠離,消亡邊界處板塊相互靠近、碰撞擠壓;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解答】(1)魏格納從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大陸的西部海岸線和南美洲大陸的東海岸線可以擬合在一起,從而提出了“大陸漂移說”。(2)根據圖片,與②處相比,①處海底巖石距離巖漿上涌的大洋中脊更近,因此①處海底巖石形成的時間更晚,年齡更小。(3)板塊構造學說無法解釋地球上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差異,①錯誤。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邊界處地殼運動話躍,環太平地區位于板塊交界處,火山地震多發,②正確。非洲與南美洲有相同的動植物可以由大陸漂移學說解釋,③錯誤。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碰撞擠壓處地殼會隆升而形成高大的山脈,④正確。故答案為:D。16. 小張學習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后,產生濃厚興趣并閱讀課外書籍,獲得以下信息:材料一:國際上將地球陸地板塊上缺乏明顯火山活動或大地震的大陸,稱之為克拉通( Craton)。研究發現,其能保持長期穩定,源于地殼下巨厚而剛性的古老巖石圈地幔。材料二:我國華北的唐山市位于亞歐板塊內部,40 多年前曾發生7.8級地震,造成超過 24.2萬人死亡,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時至今日中小規模地震仍時有發生。材料三: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帶領團隊研究發現,華北克拉通在大洋板塊俯沖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生破壞,容易出現大規模巖漿活動、地殼變形、形成礦藏等克拉通破壞現象。根據克拉通破壞理論,我國在膠東地區地下 1 000 米處發現了 800 噸黃金礦床。(1)根據世界地震帶的主要分布,唐山地震發生地的特殊之處是 。(2)根據材料,試分析唐山市地震發生的主要地質原因是 。(3)通過上述材料,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____(填字母,多選)。A.板塊構造學說無法解釋板塊內部出現的地震現象B.華北克拉通地區可能存在著豐富的黃金礦藏C.華北克拉通地區的地下古老巖石圈正在不斷變厚D.克拉通破壞理論拓展了板塊構造學說【答案】(1)唐山位于板塊內部(2)唐山所處的華北平原東部因太平洋板塊向下俯沖,破壞地下(3)A;B;D【解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解答】(1)世界地震帶主要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上,但是唐山并不在這兩個地震帶上,但是距離兩大地震帶不遠。(2)由題中材料可知,唐山所處的華北平原,東部太平洋板塊向下俯沖,破壞地下巖層,導致地殼變形。(3)A、克拉通破壞理論建立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上,無法解釋板塊內部出現地震現象,故A正確。B、華北克拉通地區由于地質運動導致的大規模巖漿活動,可能多礦產,可能有黃金,故B正確。C、華北地下克拉通被破壞,巖層不會變厚,故C錯誤。D、克拉通破壞理論建立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上,故D正確。故選ABD。17. 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常會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契機。在新的證據不斷被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學假說。回答下列問題。(1)魏格納在 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但他的假說沒有解決 問題,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1960—1962 年,赫斯等人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 山脈)的研究發現,提出了 學說,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證據。(2)經過不斷研究,人們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填字母,多選)。A.火山和地震 B.太陽系的形成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3)2005—2015年的10年間,珠穆朗瑪峰地區以每年約3厘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以每年約0.4厘米的速度上升。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答案】(1)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海底擴張(2)B;C(3)該地區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使得珠穆朗瑪峰逐年上升并向東北方向移動【解析】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洋地殼上有一個分裂帶(表現為洋中脊或洋隆),是海洋地殼的產生地;地慢物質由此不斷涌出,冷卻后成為新的大洋地殼,原來的海底則隨著新的海底地殼的產生而向兩側擴張,兩側大致呈對稱分布。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解答】(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格納在 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但他的假說沒有解決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問題,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證據。(2)太陽系的形成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火山和地震、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是板塊運動造成的,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3)2005~2015年這10年間珠峰地區以每年約3厘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以每年約0.4厘米的速度上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珠峰地區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受兩大板塊的擠壓和俯沖,導致巖層抬升隆起所致。思維導圖典例分析舉一反三典例分析舉一反三典例分析舉一反三典例分析舉一反三課后鞏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考點一、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1.大陸漂移學說(1)科學假說——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①科學假說:科學假說就是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假說需要在實踐中檢驗。②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在18世紀及以前,地質學家普遍認為,大陸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到了20世紀初,有科學家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各個大陸原先是連在一起的。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對大陸之間的位置關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移動的。魏格納認為,所有的大陸曾經是連成一片,之后經過分裂、漂移才形成現在的樣子。(2)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魏格納把各個大陸連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大陸,叫作泛大陸。泛大陸形成于3億年前,經過漫長歲月,泛大陸分裂成幾個大陸,這些大陸緩慢地移動,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3)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①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可以拼合在一起。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大陸漂移學說最典型的證據)等。例如,一種叫舌羊齒的植物適合在溫和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是舌羊齒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等地的巖層中均有發現(如右欄“舌羊齒化石的分布”圖),而這些地區現在卻不具有適合舌羊齒生長的氣候條件。這說明這些地區在很久之前可能是連在一起的,且處在溫和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③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按理說它們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卻分布在兩塊大陸上。這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可能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后來,又有一些證據證明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拓展:大陸漂移的其他證據(1)古老地層分布的相似性。(2)兩塊大陸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在巴西和南非均找到了恐龍類動物化石,這表明恐龍生活的時代,南美洲和非洲是連在一起的。(3)根據測量,大西洋在擴張,太平洋在收縮。(4)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收縮。(5)人造地球衛星的精密測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以平均每年5.1cm的速度在靠近。2.海底擴張學說(1)海底擴張學說提出的背景由于魏格納沒有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說。直到近半個世紀后,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2)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地磁學的研究成果支持了陸地斷裂分離的觀點,并形成了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學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等人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海底擴張說”。(3)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中形成了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 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典例1:下圖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層及動、植物化石相似性示意圖。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圖中顯示的信息是 ( )①兩大陸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鄰的大陸輪廓形狀基本吻合 ③兩塊大陸發現相似動、植物化石 ④兩塊大陸古老地層遙相呼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變式1:下圖描述了大西洋的形成過程。它支持下列觀點中的 ( )A.大地是個球體 B.地球由六大板塊構成C.大陸漂移學說 D.海水是大西洋擴張的原因變式2:(2024七上·義烏期末)下列各項中與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無關的是( )A.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陸輪廓非常相似,幾乎可以拼合起來B.大洋分隔的兩岸都有繁華的城市C.被大洋分隔的兩岸大陸上,生物都有親緣關系D.被大洋分隔的兩岸大陸上,古生物化石許多是同類,巖層也是連續的變式3: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 )A.建立海底擴張學說的依據之一是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B.海底擴張學說認為上升的熔巖物質在洋中脊處冷凝形成新地殼層,并不斷向兩側推移C.海底擴張學說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中動力來源的問題D.依據海底擴張學說可以預測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積都將不斷擴大考點二、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1)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六大板塊的名稱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2)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運動的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會擠壓地殼,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3.板塊的移動速度我們生活在地球的某一個板塊上,由于地球板塊運動非常緩慢,有一些大的板塊每年僅移動幾毫米,因此我們無法感覺到它的運動。若測出某一板塊在一定時間內移動的路程,我們就能計算出它的移動速度,也能對地表未來的變化做出預測。4.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有關的現象典例1:(2022七上·余杭月考)國家測量隊2020年再次登頂珠穆朗瑪峰,測定了珠峰的新高度為8848.86 ;比2005年測得高度增加了一些,珠峰真的“長高了”。(1)根據科學家測量珠峰提供的數據后面橫線上填入合適的單位: 。(2)珠峰“長高了”是因為:珠峰處于印度洋板塊與 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在相互: (選填:“張裂”或“碰撞”),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發生變化。(3)珠峰山腳下科學家撿到了海螺化石,這個證據有力地證明了地殼是不斷 的。變式1:(2024七上·義烏月考)下列表述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東非大裂谷未來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海洋變式2:讀板塊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全球由 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 上,不斷發生碰撞和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板塊之間相互 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板塊之間相互 形成的。(2)2024年6 月 3 日發生的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地震,主要是因為該地正好處于太平洋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位于世界上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 。變式3:讀“全球板塊分布圖”,回答問題。(1)寫出圖中各板塊的名稱:① ,⑥ 。 (2)幾乎全部為海洋的板塊是 (填數字)。(3)板塊漂浮在 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 (填“穩定”或“不穩定”)。11月16日四川涼山州會理市發生地震,四川地區地震頻發是由于處在 地震火山帶上。考點三、火山活動1.噴發原因由于地球板塊不斷地相互碰撞和張裂,產生了火山活動。2.火山噴發的情景火山噴發是一種壯觀的自然現象。無論是直沖云霄的滾滾火山灰,還是奔騰而出的熔巖流,火山噴發的情景都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3.火山噴發的后果火山噴發后的火山灰有時會把城市掩埋,熾熱的熔巖流會使大地變成一片焦土。火山噴發也有有利的一面:火山噴發產生的火山灰非常肥沃,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火山活動期間,當地地下水被加熱,儲存了大量的地熱資源。其中有些以溫泉形式出現,還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4.火山組成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5.火山噴發物狀態 物質氣態 水蒸氣、二氧化硫等液態 熔巖流固態 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6.火山外部形態和活動特點不同火山外部形態和活動特點是千差萬別的,火山按其活動情況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類。7.火山的數量與分布目前,全世界已確認的各類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們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典例1:關于火山噴發,下列不正確的是( )A.是由于灼熱的巖漿從地殼裂縫中噴出 B.火山噴發也有對人類有利的方面C.噴出的巖漿冷凝后,常形成圓錐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島 D.噴出物全是高溫巖漿變式1:(2023七上·龍港期末)神仙居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巖石主要以火山活動形成的巖漿巖為主。火山活動是()A.地表風化的結果 B.地殼變動的一種表現式C.冰川移動的結果 D.地表流水侵蝕的結果變式2:(2023七上·玉環期末)玉環石峰山是一座火山,在史前曾噴發過,現已經喪失了活動能力,是我國華東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火山遺址。現在火山口被建成了茶博園,主要以種植火山茶而聞名。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石峰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 B.火山茶生長旺盛是由于火山灰使土壤變得肥沃C.石峰山屬于休眠火山 D.火山噴發物有固態、液態和氣態變式3:地殼和地表形態都在不斷地變動著。下圖是日本新燃岳火山噴發的情景,噴出的火山煙塵高達7 000 米。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典型火山一般由 、 、 三部分組成。火山噴發物主要有 、 和 噴發物。火山噴發是地殼變動的證明。(2)日本地震和火山多發是因為處在 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我國臺灣省多地震的原因在于我國臺灣省位于 地震帶。意大利多火山的原因在于意大利位于 一帶。考點四、地震地震是一種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自然現象。1.產生原因當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或錯位時,就會導致地殼變形,從而引起地震。2.發生頻率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這些地震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只有借助靈敏的地震儀才能探測到。其中可能造成極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3.組成要素(1)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3)震中距: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離。(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5)等震線:在地圖上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4.分布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5.地震的防范和預報不同強度的地震會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地球上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幾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等災難。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防范措施非常重要。(1)地震的防范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允許,要有序地快速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如果時間不允許,要就地躲避。②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開闊的地帶避險(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需要10秒鐘)。③高樓: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乘坐電梯逃生。來不及逃離時,可根據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等緩沖物放在頭頂等。④室外: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2)地震的預報和預防①地震的預兆:如馬不進圈、雞飛狗叫、豬不吃食、井水噴涌、出現地光、蜜蜂群遷等。②借助儀器觀測和觀察自然界的異常現象。(3)目前,通過地震觀測儀,能準確地監測世界上任何地區正在發生的地震,并進一步探索地震發生和分布的規律,提高地震預報的準確性。(4)建筑師通過設計一些抗震建筑物來減少地震造成的危害。典例1:(2023七上·義烏期末)汶川大地震,發生于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震中位于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境內、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處。是由于印度洋板塊和 相互擠壓造成的。當地震發生時,下列應急措施可取的是 。A.靠墻角抱頭蹲下 B.乘電梯逃生 C.跑到空曠場地 D.躲到洗手間里變式1:(2022七上·鎮海期末)北京時間11月27日01時38分在臺灣花蓮縣附近(北緯23.93度,東經121.60度)發生5.1級左右地震,浙江省沿海部分城市有感。關于此次地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發生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 B.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C.在學校避震時應立即奪門而逃 D.在室內避震時,最好躲到堅固家具附近變式2:(2023七上·臨海期末)2022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四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以下關于防震減災的做法,正確的是( )①要牢記緊急逃生路線及附近安全疏散地②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處③地震躲藏時要牢記”蹲下、護頂、固定”三要素④撤離時要保護好頭部,不要翻窗、跳樓,為了節省時間乘坐電梯迅速逃離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變式3:(2023七上·溫州期末)發生地震時,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會在地球內部傳播。地震波有兩種:波a與波b,它們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傳播速度如圖甲。(1)根據圖甲,描述兩種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與深度的關系。(2)我國現已在"地震波"到達之前通過手機等途徑發出地震預警信息(如圖乙)。你若收到預警信息,應立即采取哪些措施進行避險?(寫出兩條)(3)我國臺灣地震頻繁,而同緯度的貴州歷史上幾乎沒有強震。結合圖丙解釋這兩地為何如此不同?1.(2024七上·杭州月考)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海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的興起和發展,人們又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地殼的凹陷 B.板塊的擠壓 C.板塊的碰撞 D.板塊的張裂2.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 年 6 月 26日 16時19分,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羊坪鄉落雪坪村附近,發生 4.5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震中距離縣城約15千米。此后又分別發生3.3級和4.4級兩次地震,該縣境內均有明顯震感。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地震和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B.震中是地震的發源地C.該地區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D.發生地震時,應該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或躲進衛生間等狹小空間3. 某日凌晨,位于日本的新燃岳火山再次噴發,威力也顯著增強,煙塵高度達4 500米,還被觀察到罕見的“火山雷”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火山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B.火山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C.火山由火山口、巖漿通道和火山錐組成D.日本位于環印度洋火山、地震帶上4.(2023七上·蘭溪期末)人們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板塊構造學說”,下列對“板塊構造學說”觀點認識不正確的是( )A.全球共有七大板塊組成B.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C.板塊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D.板塊碰撞形成山脈,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5.(2022·浙江溫州·七年級期末)如圖,下列能夠證明大陸漂移說觀點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2024七上·金華月考)世界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 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地震發生時,我們可采取的應急措施有 。①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②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③迅速于高處跳樓逃生④躲到高層教學樓下面7.(2023七上·嘉興期末)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緯29.59度,東經102.08度。此次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 板塊擠壓碰撞造成的。震中指圖中的 (選填“A”或“B”) 。8. 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的 A 是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塊。(2)圖中B處為喜馬拉雅山脈,它不斷長高的原因是 與 的相互碰撞。9.下圖是描述大西洋形成過程的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大西洋形成過程的順序是 (用字母排序)。(2)在圖a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地 (填“張裂”或“碰撞”),據此預測:大西洋面積將不斷 (填“擴大”或“縮小”)。(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雙選,填字母)。A.東非大裂谷 B.喜馬拉雅山脈 C.亞馬孫平原D.日本群島 E.撒哈拉沙漠10. 請你和幾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仔細閱讀下列內容后進行討論。①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泳,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②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吻合,且兩岸大陸上的地層和巖石構造很相似。③大陸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動力無法確定。④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沒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巖層沒有連續。⑤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如今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環境一定是溫暖濕潤、植物茂盛。⑥大陸牢牢地緊連在海床上,而不是像浮冰般“漂浮”在海上。你認為可以作為支持大陸漂移學說證據的是 (填序號),可以作為反對大陸漂移學說理由的是 (填序號)。11.(2024七上·溫州期末)如圖甲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濱的三根大理石柱,它建于公元79年,科學家通過大理石柱上海洋生物的遺跡,推測出15世紀到1955年海平面與大理石柱的相對位置情況如圖乙。(1)帆船回那不勒斯港口時,船上的人會看到港口山上的房子,靠近后才能看到山下的石柱,這是因為 。(2)圖乙可作為當地地殼變動沉降的證據。但有人提出猜想,圖乙的位置變化也可能是因為海平面的升降所導致的。為了驗證這個猜想,需要查詢的相關證據是 。(3)火山是導致當地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請結合圖丙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角度說明那不勒斯地區火山活動頻發的原因 。12. 地球構造理論經歷了著名的“三級跳”:①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②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等人提出海底擴張學說;③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 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下列不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的是大西洋兩岸 (填序號)相似。①氣候類型 ②古老地層分布 ③生物分布 ④古生物化石(2)海底擴張學說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陸漂移學說,它能解決大陸漂移學說中的 問題。(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的 是引起地殼運動的主要原因。有人說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完美理論,這種說法 (填“正確”或“錯誤”),其原因是 。13.(2024七上·臨平期末)地球構造理論經歷了以下著名的“三級跳”:(1)結合上述科學史料,判斷下列觀點中錯誤的是____A.“大陸漂移說”是基于獲得的經驗和已知事實確立的B.“海底擴張說”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解釋C.“板塊構造學說”推翻了“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D.科學假說可以被解釋、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學假說(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之間的 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3)地質研究表明:2.7萬年前,臺灣與祖國大陸相連,由于地殼的變動,現今臺灣與祖國大陸之間出現海峽,形成臺灣島,如右圖。臺灣一帶是地震的高發區,主要原因是臺灣處于板塊的 地帶(選填“中心”或“交界”)。14.(2023七上·德清期末)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構造理論的發展主要有:①大陸漂移說;②海底擴張說;③板塊構造學說。(1)20世紀初,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凹凸吻合現象,大膽的提出假說——“大陸漂移說”,以下證據支持他假說的是 。①許多國家的動物園中都有大熊貓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③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2)在如圖所示的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的 (選填“張裂”或“碰撞”)。(3)“板塊構造學說”之所以能被大多數學者認可,是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地球上的許多現象,從“板塊構造學說”角度分析我國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是 。15. 地球構造理論經歷了著名的“三級跳”。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從世界地圖上發現 ,從而大膽假設,提出大陸漂移學說。(2)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對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做出了解釋。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斷向兩側運動,所以從年齡上看,①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②處海底巖石的年齡 (填“大”或“小”)。(3)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在大陸漂移學說之后提出的板塊構造學說之所以能被大多數學者認可,是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____。①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②環太平洋地區多火山和地震③非洲與南美洲有相同的動植物④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脈的形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 小張學習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后,產生濃厚興趣并閱讀課外書籍,獲得以下信息:材料一:國際上將地球陸地板塊上缺乏明顯火山活動或大地震的大陸,稱之為克拉通( Craton)。研究發現,其能保持長期穩定,源于地殼下巨厚而剛性的古老巖石圈地幔。材料二:我國華北的唐山市位于亞歐板塊內部,40 多年前曾發生7.8級地震,造成超過 24.2萬人死亡,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時至今日中小規模地震仍時有發生。材料三: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帶領團隊研究發現,華北克拉通在大洋板塊俯沖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生破壞,容易出現大規模巖漿活動、地殼變形、形成礦藏等克拉通破壞現象。根據克拉通破壞理論,我國在膠東地區地下 1 000 米處發現了 800 噸黃金礦床。(1)根據世界地震帶的主要分布,唐山地震發生地的特殊之處是 。(2)根據材料,試分析唐山市地震發生的主要地質原因是 。(3)通過上述材料,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____(填字母,多選)。A.板塊構造學說無法解釋板塊內部出現的地震現象B.華北克拉通地區可能存在著豐富的黃金礦藏C.華北克拉通地區的地下古老巖石圈正在不斷變厚D.克拉通破壞理論拓展了板塊構造學說17. 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常會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契機。在新的證據不斷被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學假說。回答下列問題。(1)魏格納在 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但他的假說沒有解決 問題,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1960—1962 年,赫斯等人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 山脈)的研究發現,提出了 學說,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證據。(2)經過不斷研究,人們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填字母,多選)。A.火山和地震 B.太陽系的形成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3)2005—2015年的10年間,珠穆朗瑪峰地區以每年約3厘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以每年約0.4厘米的速度上升。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思維導圖典例分析舉一反三典例分析舉一反三典例分析舉一反三典例分析舉一反三課后鞏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上第四章 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 舉一反三(原卷版).doc 七上第四章 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 舉一反三(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