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新課導入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學習目標】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認識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意義。本課線索第 部分壹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國成立初期至50年代20世紀70年代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一·新中國成立初期至50年代1、背景閱讀材料,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概括外交訴求材料二:在血與火的斗爭中誕生的新中國,此時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對新中國實行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和外交上不承認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于搖籃之中。另一方面,剛剛取得民族獨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孤立無援。——郭永虎,張楊《社會主義外交觀》(1)國際 :①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對立和激烈斗爭;②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孤立、封鎖政策;③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2)國內:①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屈辱的外交;②鞏固新生政權、恢復發展經濟的需要。外交訴求: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3)特點:具體方針 含義 意義“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平等性革命性結盟性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平等性、革命性、結盟性及意識形態色彩、過渡性。總方針:具體內容:2、外交方針重點: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分陣營——革命外交問題思考:新中國實行“一邊倒”方針的原因及影響材料一 “一邊倒”是當時中共基于國家利益的現實考量,為處理新中國與前蘇聯的國家關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針。這一選擇并非雙方意識形態同一性的必然結果,也并不主要是應對當時國際格局的對策。隨著中共從革命運動的領導者成為執政者,面臨的主要任務轉向建立和鞏固新政權,新中國在安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國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邊倒”的選擇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對這些利益的考慮。——摘編自關錦偉《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邊倒”政策研究綜述》(1)原因:①維護國家利益、安全和發展經濟的需要。②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孤立、遏制中國。③中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相同。④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和擴大新中國的國際影響。(2)影響:積極:①贏得蘇聯的支持和幫助,出現第一次建交高潮;②利于鞏固政權、維護國防安全,保障經濟建設;③改善與周邊鄰國關系。④維護世界和平。消極:①隔斷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聯系,造成外交戰略不平衡;②蘇聯模式與其霸權主義政策給中國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問題思考:“一邊倒”和獨立自主是否矛盾?談談你對該政策的理解在這個階段,新生國家的利益和中國共產黨主張的意識形態恰好高度統一。不過,這種一致性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耙贿叺埂本投唐诙?,無疑有利于新生政權的鞏固;就長期發展而論,卻并不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主要是它造成了外交戰略上的不平衡,不利于中國同世界各國的普遍交往。同時,在這一個格局下,新中國對外經濟聯系的主要對象是蘇聯和東歐各國,是發達國家中不發達的和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那一部分,其消極作用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深刻地體現出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一邊倒”以“獨立自主”為前提,絕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一邊倒”是維護“獨立自主”的手段、策略。當蘇聯侵犯中國國家利益,侵犯中國的獨立自主時,中蘇關系開始惡化。所以二者并不矛盾。3、外交成就①建國后第一年,同蘇聯等17國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大多數國家為社會主義國家,充分體現“一邊倒”外交原則發揮的作用②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中蘇兩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③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背景目的形成過程內容①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國際緊張局勢趨于緩和②為國內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同鄰國及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①1953年12月,中國和印度開始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1954年,周恩來同印度、緬甸總理發表聯合聲明,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準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特點:包容性、開放性、平等性、創新性意義: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開拓了中國外交新局面;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問題思考:如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外交理念:意識形態主導發展到由國家利益主導;背景目的特點結果意義朝鮮停戰,美繼續盤踞臺灣海峽,企圖在印度支那地區威脅中國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因美國的阻撓,會議并未解決朝鮮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④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解決朝鮮與印度支那問題。歷史解釋: 印度支那中南半島,是位于東南亞的一個半島,為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主要包括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和越南,中國稱為“中南半島”,國際上稱為“印度支那”,這次會議上主要想解決越南、老撾、柬埔寨與法國之間的矛盾沖突,最后實現停戰。性質目的內容意義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提出 “求同存異”的方針①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②加強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新中國第二次建交高潮。⑥1956年外交關系進一步發展①與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家建交;②同英國、荷蘭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⑤1955年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二·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沖破封鎖背景:方針:成就:①亞非拉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興民族國家獨立。第三世界崛起(不結盟運動)②社會主義陣營分裂(中蘇關系惡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繼續敵視中國(越南戰爭)③國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左”傾思想影響。“兩個拳頭打人”、“兩個中間地帶”兩個拳頭打人兩個中間地帶亞非拉廣大經濟落后的國家以西歐、日本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拳打美帝,一拳打蘇修(反蘇反美)①出現了以與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②1964年中法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沖破封鎖)。中法建交被稱為“外交核爆炸”三·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外交新局面背景:方針:(1)國際時局:①美蘇爭霸,蘇攻美守,美國劣勢,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②資本主義陣營:歐洲聯合,日本崛起;③社會主義陣營:中蘇關系惡化,關系降到冰點;④亞非拉國家:維護和爭取民族獨立,成為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軍。(2)國內時局: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一條線、一大片”一條線: 按照大致的緯度(50°N)劃出一條連接從美國到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歐洲的戰線。一大片:團結 “一條線”及其周圍的國家和地區,結成廣泛的“聯美遏蘇”國際統一戰線。①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②中英、中荷關系升格為大使級;③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④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⑤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⑥迎來建交高潮(第三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⑦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實現中美關系正?;?。外交成就1971年第26屆聯大……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的聯合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瓘拇耍腥A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新中國外交50年》①中國是聯合國原始會員國 (歷史原因)②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力量增強并支持中國(直接原因)③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根本原因)④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客觀原因)問題思考: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意義?問題思考:為什么中國能夠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①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②標志美國敵視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③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④聯合國中第三世界國家力量加強,利于打破美國操縱的局面。新中國成立之初 外交奠基50年代末-60年代初 逐步沖破封鎖70年代 打開外交新局面②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中法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①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第二次)高潮。⑤1956年,與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家建交④1955年,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新中國成立第一年,與蘇聯等19個國家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日正式建交②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①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交③1954年,日內瓦會議,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國際會議④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第三次建交高潮)。歸納總結: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外交成績(1949-1978年)廣交朋友“化敵為友“結交盟友第 部分貳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國內: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 行調整。國際:①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②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一·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背景:方針:外交目標: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實行“不結盟”政策,遵循和平發展理念,開展全方位外交歷史解釋: 全方位外交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觀,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大旗等。在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國與美國建立“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與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傳統大國建立各種“戰略伙伴關系”,與新興大國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豐富了中國全方位外交的內涵,形成了一種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VS單邊主義、單邊主義2、世紀之交:與周邊國家關系取得新進展1、改革開放之初:發展大國關系①解決了與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②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 “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③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的關系取得新進展。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②1989年中蘇關系正?;?br/>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第20次“10+1”領導人會議3、進入21世紀:全方位外交①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②中國把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部分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2003 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③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④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第 部分叁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大國關系鄰國關系中非關系拓寬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團結合作。特點: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一·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背景:成就:二·2017年中共十九大以來外交原則:成就:一堅持三推動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1)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①與俄羅斯、美國等大國領導人進行會晤;②出訪越南、老撾等周邊國家;③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等重大多邊國際性會議;④出臺多項推進中外增進互信、擴大合作的新文件、新舉措;(2)貢獻中國方案,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①作為常任理事國,中國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②關于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中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維護正義和世界穩定。③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④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改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 。三·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來背景:成就: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1)四個反對:①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②反對冷戰思維;③反對干涉別國內政;④反對搞雙重標準。(2)一個宗旨: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3)一個價值: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1、建國初——三條外交方針的提出及成就2、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與亞非國家的建交高潮3、70年代——外交打開新局面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2、重要成就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2、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3、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的重要例證課堂小結課堂訓練問題思考:中國外交發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1)政治: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2)經濟:綜合國力的增強;(3)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準確把握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確的外交方針和政策;(4)外交:超越意識形態處理國家間關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道路:符合本國國情,走和平發展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