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新課導入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學習目標】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本課線索民族國家的發展國際法的發展第 部分壹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自學深思(結合課本自主學習,完成以下有關內容,并在課本上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1.指出近代專制王權國家產生的背景和表現、特點?2.請簡單列舉近代民族國家建立的原因、表現及特征?3.P70三四段簡單梳理國際法形成背景、過程?4.外交制度的建立背景、建立時間、及發展、意義?5.維也納體系內容、評價概念解釋民族國家是指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由單一民族或多民族組成的,主權獨立,有確定的領土疆域,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民經濟,全民族通用的語言和國民的文化認同等的國家形態。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民族國家基本要素政治——國家主權獨立地域——確定的領土疆域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民族——單一或多民族文化——共同的語言、文化基本特征問題思考:在中世紀時期,西方有民族國家嗎?問題思考:為什么中世紀沒有民族國家?材料一:封建西歐……像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種地域概念……現代人腦子里的“民族”觀念,在中世紀是很模糊的。同時,“國家”的概念也一樣模糊……因此,人們說在中世紀西歐,只有領地,沒有國家……事實上,如果說中世紀西歐有什么共同點,那就是它是個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認同。——錢乘旦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材料二: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可言,他們的忠誠要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①封君封臣制度導致了國家分裂割據②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蓋了民族特性③中世紀西方人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淡薄。必須打擊教會權力和地方的割據勢力!一·專制王權國家的產生---奠定基礎(1)背景:材料一:城市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如同四處開放的花朵。“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營造一個有利于城市經濟發展的環境,城市市民階層必須展開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這一點與封建王權打擊割據勢力、加強集權的努力不謀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權與城市的命運系在了一起。”經濟: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城市的發展,需要強大王權的保護(根本原因)1337-1453年,英國和法國之間爆發了百年戰爭。最后,法國獲勝,基本實現了國家統一。在戰爭中,法國為了趕走英國軍隊,奮起抗爭,涌現出了民族女英雄貞德。這場戰爭促進了英、法兩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百年戰爭后,英國內部爆發玫瑰戰爭。英國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這兩個王室家族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長達30年的自相殘殺沉重打擊了英國的封建割據勢力,為統一鋪平了道路。政治:①英法百年戰爭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②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材料三: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簡化宗教儀式,王權高于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的英語成為英國官方語言,并為英國人廣泛使用。14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先驅威克里夫把《圣經》翻譯成英語,主張用本民族語言作禮拜,抵消拉丁語的影響。——徐志強《近代早期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產生與發展》思想:宗教改革沉重的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各國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2)表現:①英國: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至尊法案》英王亨利八世因離婚案與羅馬教廷鬧翻,在議會的支持下,他宣布脫離教皇。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規定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管轄腦,建立民族教會——英國國教。至此,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王權與教權合一,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②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③擴展: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朕即國家!法王路易十四自號“太陽王”,自詡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他在給他的孫子的訓詞中說:“不要讓別人來治國,你要自己做主,永遠不要有親信,也不要首相”。問題思考: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專制王權國家的特點及影響?腓特烈三世(1440-1493在位): 1477年,其子馬克西米連和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女兒瑪麗結婚,奧地利由此獲取了勃艮第在尼德蘭的大片領地,一舉成為歐洲強國,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過聯姻幾乎統一了整個西歐,由此誕生了一句名言:“讓其他人去發動戰爭吧,你只需和奧地利一起,享受婚姻。”(3)特點: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材料:西歐各國君主不斷加強王權,打擊大貴族等地方分裂勢力,剝奪地方各種共同體的權利,把居民置于國家的直接管轄之下,確保政治上的統一。在經濟方面,專制君主采取重商主義政策,扶植本國工商業的發展,使國家作為一個經濟單位得到強化。專制王權確立了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框架,大體明確了本國與其他國家的基本區別。人們效忠的對象轉向了國家,王權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4)影響:①結束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②國王支持城市工商業發展,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③國王是早期民族國家的象征,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和國家觀念的形成。專制王權國家為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神的國”“王的國”“我的國”“王的國”封建神權國家專制王權國家近代民族國家新興資產階和王權結盟,尋求統一和經濟發展專制王權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發動革命,推翻專制王權擁戴國王拋棄國王二·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建立16-19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1)建立的條件:問題思考:為何從擁戴國王(主權在君)到拋棄國王(主權在民)?①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探究:是什么原因推動西歐民族國家產生?材料一: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的英語成為英國官方語言,并為英國人廣泛使用。16世紀,法國國王簽署敕令,規定法國的法律文件必須用以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材料: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剝奪了民眾的自由和平等,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②民族語言的推廣,強化了民族認同③啟蒙運動傳播民主觀念,與民族主權觀念相結合看這一幫外國侵略者,在我國稱王稱霸!難道要我們縛住雙手,屈服在其腳底下!祖國神圣的愛,請領導我們復仇!自由,親愛的自由,和保衛者同戰斗!——《馬賽曲》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法國民族意識覺醒歐洲民族意識覺醒反對專制反對侵略反抗法國侵略接受啟蒙思想歐洲民族國家形成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是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標志(2)表現:問題思考:說明近代民族國家相較于專制王權國家,國家主權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更“至高無上”表現和影響?①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②各國紛紛鼓勵和組織對愛國人士的崇拜;③出現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3)影響①沖擊了中世紀神權濃厚、分裂割據局面,奠定新的歐洲政治格局的基礎。②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為歐洲社會轉型創造條件。③增強了國家主權意識,加劇了國家利益紛爭。④推動了現代世界和現代國際關系的形成。專制王權國家 民族國家認同主體國民身份政體國王(個人)國家(共同體)臣民公民專制民主(3)結果: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①由單一族群或多個民族組成。②有確定的領土疆域、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民經濟。③民族國家主權獨立,人民有共同的價值、歷史、文化、語言或體制。(4)特征:第 部分貳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概念解釋國際法:“即國際社會之法,或者是在國家之間的相互交往關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和條約規則。簡單說來,是有關國家之間的法律,是調節兩個以上國家之間相互關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統。 ——牛津法律大辭典外交:通常是指主權國家為了實現國家利益與他國或者多國的交往活動。外交自古有之,近現代外交一般認為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一·國際法的形成(1)背景:問題思考: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國際法形成背景 材料一:自大航海時代起,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之間的交往日漸頻繁。隨著這種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無論是政府間的往來還是民間的跨境貿易往來,以及對跨境流動的自然人的管理,都開始成為各國重點關注的領域。——謝浩然《再論國際法的起源和發展》材料二:1500年以后,世界歷史進入近代。由于許多歐洲國家脫離了教皇控制,爭得了獨立,形成了近代主權國家之間的新的國際關系。近代國際法隨著新的國際關系的產生而在歐洲產生。羅馬法對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也同樣有重要的影響,在現代的國際法制度當中同樣也存在著大量羅馬法的痕跡。①地理大發現后各國之間的聯系與交往日益密切;②古羅馬對國際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③民族國家形成后,國家主權意識不斷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2)形成過程: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①奠定基礎:“國際法之父”學思之窗:根據一般規則:本人是處理自己事務的最佳裁斷者,因而擁有發動戰爭之權力的人,乃是唯一擁有締結和約之權力的人。由此推導,公戰能夠由各方主權者單獨發動,在王權政制下的這種權力理所當然屬于君主。————[荷蘭]格勞秀斯著,何勤華等譯《戰爭與和平法》閱讀材料,說一說這段話的核心思想。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戰爭是主權國家的統治者發動的,也應當由他們來締結和約結束戰爭,強調了主權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主體地位。②初步形成: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宗教改革后,歐洲形成了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的對立。1618年德意志內戰爆發。歐洲各國為了爭奪領土、王位和霸權紛紛卷入戰爭。戰爭很快演變成為全歐洲的戰爭,一直持續了三十年之久。1648年10月24日簽訂條約,史稱《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歐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用國際會議和談判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國際法基本原則,標志著國際法的形成。二·外交制度的建立時間:作用: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不再滿足僅僅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聯系,而是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①外交制度建立和國際法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②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新途徑。三·國際法與外交制度的發展:1815年,建立維也納體系材料一:拿破侖戰爭是指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1815年6月,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隨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拿破侖戰爭結束。(1)背景: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歐洲民族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瓦解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材料二:1815年6月,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隨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維也納體系。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即維也納體系。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各國之間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特點:大國協調,歐洲均勢①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②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歐洲——美洲、亞洲等);③國際法的執行力度得到強化;④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鮮明的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戰爭與和平法》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1648年交戰各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產生。外交制度建立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不再滿足僅僅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聯系,而是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維也納體系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維也納體系。國際法的應用范圍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方。進一步發展各國之間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總結線索自學深思(結合課本自主學習,完成以下有關內容,并在課本上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6.一戰后國際法發展表現(3個方面).國聯評價。《非戰公約》影響。7.二戰后國家法發展表現(4個方面)。聯合國憲章評價。20世紀以來國際法發展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第 部分叁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一·一戰后國際法的發展背景: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①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②戰后,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③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是,公約并未真正得到實行。問題思考:結合材料談談對國際聯盟的認識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定,以為今后各國政府行為之規范,在有組織之民族間彼此關系中維持正義并恪遵條件上之一切義務......——《國際聯盟盟約》作用:有利于增進國際合作,促進各國交往,處理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局限:國聯被英國和法國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它規定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是《凡爾賽條約》簽訂后組成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 ,解散于1946年4月。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處于高峰時期,曾擁有58個成員國。教材第72頁思考點 · 談談你對《非戰公約》的認識。《非戰公約》存在嚴重缺陷,它既沒對廢棄戰爭、維護和平規定任何明確的責任,也未要求各國為此而作出任何實際的犧牲;它既沒涉及世人關注的裁軍問題,也未制定實施公約的辦法和制裁違約國的措施。因而《非戰公約》知識一紙原則聲明。連公約的發起人之一凱洛格本人在私下也承認,公約只有“教育和道德的價值”。況且,列強對公約還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條件,即各國都擁有自己“決定情況是否需要訴諸戰爭以實行自衛”的權利。歷史已證明,正是這種所謂的“自衛權”成了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借口。當然,作為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簽字的一項國際條約,《非戰公約》仍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文件。它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國家關系中放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從而在國際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則的法律基礎,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為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德、日戰犯的重要法律依據。應該說,公約是相對穩定時期和平主義努力的一項重要成果。——曹勝強《二十世紀國際關系史論》積極:①第一次正式宣布締約各國在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從而限制了國家的戰爭權;②在國際法上奠定了“侵略戰爭是國際犯罪”的法律基礎,在二戰后成為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德、日戰犯的重要法律依據。局限:只拒絕戰爭,并未規定制裁措施,對侵略者并沒有強大的約束力,列強借助各自的“保留條件”,為以后發動戰爭埋下了伏筆。二·二戰后國際法的發展背景:表現:二戰爆發后,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再次遭到極大破壞。1943.11開羅會議(埃及首都)1943.11德黑蘭會議(伊朗首都)1945.2雅爾塔會議(克里米亞半島)1945.7波茨坦會議(德國柏林市郊)蘇美英蘇美英蘇美英中美英二戰中后期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戰后國際新秩序——“雅爾塔體系”② 1945年6月簽署《聯合國憲章》內容評價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操作性更強)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可操作性,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③1946年,國際法院在荷蘭海牙成立,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④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增多,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推動國際法的發展總體而言,國際法的發展對于世界和平和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不可避免存在大國強權政治的干預,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以聯合國為中心,共建公正、和平的國家新秩序。積極:國際法的發展對于世界和平和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15通過《巴黎協定》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局限:一些大國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采取制裁或戰爭,嚴重威脅國際和平。3、評價:思考:面對國際法遭遇的挑戰,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面對強權政治、霸凌行徑、雙重標準、單邊主義,各國應凝聚共識、攜手合作,堅守國際法,維護公平正義、促進和平發展的核心價值,建立以聯合國為中心、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對國際法發展作用的異同比較項 國際聯盟 聯合國異 原則成員 特征作用同 宗旨 性質 影響 強調“全體一致”原則,不利于國際法的實施強調“大國一致”原則,有助于國際法的實施成員國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難以發揮國際法維護和平的作用更具普遍性,因此對國際法在更大范圍內實施具有更大作用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不利于國際法的發展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動國際法的發展都宣稱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宗旨,有利于國際法的發展都是政治性的國際組織,有助于國際法實施范圍的擴大都出現過大國強權政治的現象,干擾了國際法的實施拓展:近代中國與國際法的“交往”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衙門,在外交上逐步與國際接軌。(1901改為外務部)丁韙良1864年,美國人丁韙良將《國際法原理》翻譯成中文,名為《萬國公法》標志著源自西方的國際法被正式介紹到中國。1876年,郭嵩燾率隨員出使英國,在倫敦設立使館,成為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外交觀念:外交體系:外交制度:西方列強的沖擊 →外交近代化天朝上國→平等往來朝貢外交→條約外交逐步設立總理衙門、駐外使節等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1)西歐專制王權國家的形成(2)近代民族國家的產生(1)國際法形成的原因(2)國際法形成過程(3)外交制度建立(4)國際法和外交制度的發展(1)一戰后國際法的發展(2)二戰后國際法的發展課堂小結17-20世紀世界體系的演變三十年戰爭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拿破侖戰爭后:維也納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雅爾塔體系1.美國歷史學家拉努姆認為,歷史上世俗性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個民族國家獨立于羅馬司法權的重要標志。中古時期,英國缺乏形成中央集權的政治環境,世俗君主不能完整地行使獨立國家的最高司法權。該觀點意在( )A.探討歐洲教權俗權的變化 B.發掘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C.論證民族國家形成的條件 D.闡述資產階級統治的必然C2.19世紀前,歐洲國家主要關注政務語言、宮廷語言、法令語言等。進入19世紀以后,官方對生活語言的關注越發普遍,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開始實行初級義務教育,官方確定的標準語言也被推介給所有在校學習的人。這一變化( )A.利于培養國民政治認同 B.順應民主共和的主流趨勢C.推動文化的一元化發展 D.適應提升政治素養的需求A課堂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