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練習(共4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練習(共4份打包)

資源簡介

大題練(五)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1.(2024·江蘇常州高三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任務。
材料一 如何應對英軍入侵?當時清朝內部實際存在兩種態度:一種以軍機大臣穆彰阿與琦善為代表,認為英軍船堅炮利,清軍不是對手,主張妥協(當時曰“撫”)了結;另一種以林則徐為代表,主張與侵略者作堅決斗爭。當英軍兵臨天津海口時。身為直隸總督的琦善,心知天津防備薄弱,害怕承擔失敗責任,竭力主張妥協。英軍軍艦只有5艘,白河口又有攔江沙封堵,大型軍艦無法駛入內河,而且秋冬將屆,北方即將封凍,援軍和運輸船皆難于北上。因此,只得將計就計,同意南下。道光帝見英軍退去,如釋重負,贊揚琦善“片言只語,遠勝十萬之師”對于林則徐和鄧廷楨,則先是申斥,隨后革職查辦。
——摘編自章開沅、朱英《中國近現代史》
材料二 戰爭的失敗,琦善或須負一部分的責任,但是說他戰前不設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英人Davis甚至說琦善的軍備已盡人事天時的可能。時人及以后的歷史當然不信中國反不能與“島夷”敵,他們說中國所以敗全由宣宗(道光帝)罷免林則徐而用琦善。……實則林文忠(林則徐)的被罷是他的終身大幸事,而中國國運的大不幸。林不去,則必戰,戰則必敗,敗則他的聲名或將與葉名琛相等。但林敗則中國會速和,速和則損失可減少,是中國的維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毫無革新運動,主要原因在時人不明失敗的理由。
——蔣廷濺《中國近代史》
(1)據材料一,指出琦善主張妥協的理由,概括英軍撤離天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中國的維新”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林文忠的被罷是他的終身大幸事,而中國國運的大不幸”。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如何科學評價歷史人物。
2.(2024·河北張家口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駐外領事自1877年新加坡首開其例,至1912年清帝遜位止,晚清有資可查且備有籍貫的駐外領事計108人。
晚清駐外領事籍貫分布比較表
籍貫 人數 所占百分比(%) 位次
廣東 37人 34.26 1
江蘇 16人 14.81 2
浙江 11人 10.19 3
安徽 10人 9.26 4
當地華商 6人 5.56 5
八旗 5人 4.63 6
福建 5人 4.63 6
湖南 4人 3.70 7
貴州 3人 2.78 8
江西 2人 1.85 9
湖北 2人 1.85 9
山東 1人 0.92 10
山西 1人 0.92 10
四川 1人 0.92 10
河北 1人 0.92 10
廣西 1人 0.92 10
臺灣 1人 0.92 10
美國(充任副領事) 1人 0.92 10
總計 108人
——摘編自趙高峰《晚清駐外領事研究》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表中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說明。(要求:看法具體明確,說明須史論結合。)
3.(2024·河南天一大聯考高三測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維新運動在推行之后不過103天就夭折了,但作為一場運動,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學者指出:“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是前后相繼的,都是旨在使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的兩件歷史大事。戊戌變法繼承和發展了洋務運動已經開啟的現代化事業,可以作為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邏輯起點。”還有學者說:“中國現代意義的啟蒙思潮的開始不是五四運動,而是戊戍變法。”
——摘編自于文善、曹劍濤《近五年來
戊戌維新運動研究述評》
材料二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至少在十幾處談到光緒帝無權,變法無法推行。在梁啟超看來,如果光緒皇帝有權,他們的變法肯定會成功。19世紀末葉的清廷官僚缺少進取精神,所以成為改革的一大阻力。這一點,梁啟超看得非常清楚。
——摘編自李喜所《梁啟超對戊成變法的反思
——兼評百年來學術界對變法失敗原因的考察》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戊成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梁啟超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看法。
4.(2024·山東菏澤調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05年,《苦學生》在《繡像小說》第63期上開始連載。書中人物杞憂子是深受八股毒害的舊式文人,他發出這樣的內心獨白:“我自受生到今日,少困咕嘩,長圖皋比,只知做幾句八股,對幾條空策……悠悠忽忽了五十年,壯不如人,老之將至,熱誠空抱,人壽幾何,眼見得沒有什么長進,好在社會上貢獻了。諸君啊!青年的諸君啊! 趁這個時候,努力猛進。看著我老朽現在的后悔,萬勿入老朽已往的蹉跎。諸君將來的幸福,就是中國全體同胞得享的幸福了。”……此時的清廷無論社會秩序還是政治實體,都被訖入達爾文進化論式的世界體系中,杞憂子“想到此處,胸頭一根根血管,如沸如裂”。
——摘編自林培源《“制造偉大的國民”
——晚清教育小說〈苦學生〉的敘述者,
海外空間與民族寓言》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杞憂子之“憂”進行歷史闡釋。(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邏輯清晰。)
大題練(五)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1.(1)理由:英軍船堅炮利,清軍防備薄弱。
原因:軍艦少,軍艦不能深入,氣候變化,援軍和運輸難以為維繼。
(2)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近代化實踐)。
簡析:落后的封建帝國根本無力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農耕文明不敵工業文明)。林則徐也不能挽回失敗。人們仍然寄希望于傳統能臣。沒有對戰敗進行深層次反思。
(3)運用唯物史觀;全面分析,避免絕對化;客觀公正,減少感情因素。(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 看法:晚清駐外領事以粵籍為主體。
說明:晚清廣東駐外領事輩出,相比其他省份,粵籍領事一騎絕塵,有其特殊原因。廣東省因天時地利之便,廣州早在乾隆年間即被清政府指定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壟斷地位,極大地促進了廣州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也拓展了當地民眾的世界視野。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簽訂,廣州率先開埠通商,新式思潮得以連番涌入。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廣東地區受到西方文化的進一步沖擊,其后洋務事業有所興辦,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革故鼎新,民風早開。由于歐風美雨浸潤,華洋匯聚雜處,新思想、新人物首先涌現,最早鑄就一批懂洋文、識洋務的新式人才。加之廣東省地瀕西方文化東漸的櫥窗香港、澳門,赴港澳務工、經商、游歷、留學者比比皆是,這些人回歸故里后,又進一步影響到鄉人對西學的態度。
由于這些原因,粵人思想開闊,眼界高遠,最先接觸西方文化,最先領略到西方教育模式,也最先將目光投向海外,諳于對外交涉,近代外交人才輩出。
(示例僅供參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3.(1)作用:促進了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促進了思想啟蒙和中國人民的覺醒;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展;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評析:梁啟超認識到光緒帝無權和官僚守舊是失敗的原因,這是符合史實的。但是他關于變法失敗的原因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尤其是未能認識到失敗的根本原因。變法失敗根源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由此導致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而封建勢力則十分強大,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群眾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梁啟超對失敗原因的認識不足,是由其自身和時代局限性造成的。
4.示例 晚清時期的中國,內憂外患深重。隨著西學東漸、進化論的傳播和科舉制的廢除,中國傳統知識階層受到沖擊。
面對晚清變局,深受八股毒害的舊式文人杞憂子,既憂于個人八股取士下老來無成,也憂于晚清危難重重的現實困境,同時寄希望于青年,發出青年要努力奮進,謀求個人和民族幸福的呼吁。
杞憂子之“憂”折射出個體與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深刻關聯,具有近現代教育和思想啟蒙的進步意義。小題練15 兩次鴉片戰爭
【教材改編題】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9“歷史縱橫”改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侵略軍所到之處,中國人民群眾都自發進行了抵抗。恩格斯當年指出:“這是一場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的人民戰爭。”中國民眾自發抵抗侵略的行為(  )
A.彰顯了愛國主義情懷
B.推動了洋務運動興起
C.維護了國家主權完整
D.獲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9“學思之窗”改編】1857年馬克思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一文中寫道:“廣州城的無辜居民和安居樂業的商人慘遭屠殺,他們的住宅被炮火夷為平地,人權橫遭侵犯,這一切都是在‘中國人的挑釁行為危及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這種站不住腳的借口下發生的!……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人九十九樁。”這段論述可以用來說明(  )
A.英國侵略行為不應受指控
B.中國抵抗英國侵略者的正當性
C.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義性
D.英國和中國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0“問題探究”改編】1843年中美《五口貿易章程》規定: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這一史料可以說明(  )
A.中美兩國可以平等貿易
B.清政府力圖維護國家權益
C.中國關稅自主權遭破壞
D.清政府拒絕修約有合理性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1“學習拓展”改編】“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此詩反映了三元里抗英斗爭的特點是(  )
A.有組織的婦幼皆兵
B.自發性的保衛家園
C.維護國家主權目的性強
D.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引領
【經典模擬題】
5.(2024·江西上饒大聯考)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封鎖珠江海面后,依據之前在東南海域測繪的圖紙一路北上,占領既定的目標舟山、定海,然后繼續北上,直達天津,劍指北京。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  )
A.清廷官兵缺乏作戰的勇氣
B.閉關自守政策難以維系
C.中英兩國國力相差較懸殊
D.英國挑起戰爭蓄謀已久
6.(2024·遼寧沈陽調研)1858年,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記錄了英國人蒙哥馬利·馬丁的陳述:“我曾問過上海道臺,促進我們對華貿易的最好辦法是什么,道臺回答說:‘別再向我們運送那么多鴉片,我們就能夠買你們的產品’。”道臺的話反映了(  )
A.自然經濟的封閉性
B.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C.鴉片貿易的危害性
D.清朝官員思想的進步性
7.(2024·河北保定模擬)某學者認為,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認知不足和觀念過剩的傾向。認知不足如一朝上下都認為英國不會再犯,以為《南京條約》是萬年和約;觀念過剩如唯我獨尊、朝貢、禮制之邦、太平盛世等觀念過剩。該學者意在強調當時(  )
A.清政府腐敗導致社會危機不斷
B.中外民族矛盾趨于弱化
C.洋務運動遭遇到了強有力挑戰
D.天朝上國思維根深蒂固
8.(2024·遼寧撫順模擬)近年我們多認為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南京條約》《虎門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核心。但在道光時代人的目光中,這些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方便省事的辦法,以至洋洋得意。結果導致中國(  )
A.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近代關稅征收腐敗混亂
C.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D.人民反帝愛國斗爭興起
9.(2024·天津河北區模擬)陳旭麓說:“如果說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停滯不前的封建國家體制以往還可以維持兩千多年,到了近代,要想保持原狀是完全不可能的了。鴉片戰爭以后挨打受辱的歷史足夠說明這個嚴酷的事實。”近代中國不能“保持原狀”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政治腐敗 B.人口急劇增長
C.農民起義爆發 D.外部環境變化
10.(2024·山東棗莊調研)1859年,英法進京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文書,見大沽口海河堵塞,指責中國失信并派隨帶的海軍進攻,僧格林沁下令狙擊。對此,清朝解釋海河既為中國領河,中國自有設防權。這反映出當時的中國(  )
A.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B.近代海防興起
C.閉關自守不斷強化 D.主權觀念萌發
11.(2024·山西太原調研)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聯軍統帥額爾金照會恭親王奕?,聲稱“英法僑民,即在此園(圓明園)內遇害極慘”;而據法國俘虜科爾迪埃記載,巴夏禮一行8人被捕后,“初解至通州,過八里橋”禁錮一廟內,后被押送至京“加鎖練(鏈),置于獄”。據此可知(  )
A.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無法還原
B.英法僑民遇害是戰爭爆發的主因
C.侵略者試圖為戰爭暴行尋找借口
D.中西方的維權意識存在明顯差異
12.(2024·福建泉州調研)鴉片戰爭爆發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成為人們的歷史常識。現代一些學者質疑這個傳統觀點,認為從中國發展的實際情形看,第二次鴉片戰爭才是中國近代史的真正轉折點。這是基于第二次鴉片戰爭(  )
A.推動統治者的制度變革
B.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C.導致宗藩關系逐漸解體
D.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起步
13.(2024·吉林調研)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中指出,在戰爭到來之前,林則徐開始主持翻譯英文書報,獲知了英國的一些基本情況,并據此分析得出了對英國的基本認識:駐印度海軍來華軍艦增多,這是為了武裝走私鴉片。此種認識(  )
A.清楚地認識到英國的國家訴求
B.基于“天朝上國”的思維方法
C.使清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防范
D.是“開眼看世界”的正確選擇
14.(2024·湖南岳陽模擬)鴉片戰爭后,魏源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憂患”,體現了“革虛而致實”的理念。這反映出魏源(  )
A.踐行中體西用的主流價值理念
B.根植傳統探求救亡圖存之道
C.喚醒國人革新政治的憂患意識
D.引領了近代社會變革的方向
【情境創新題】
15.【學習情境】有關晚清軍隊狀況,曾國藩在奏折中說道:“兵伍之情狀,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為常;黔、蜀冗兵,以勾結盜賊為業;其他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大抵無事則游手恣睢,有事則雇無賴之人代充,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這可以用來說明晚清(  )
A.軍備廢弛影響對外戰爭效果
B.地方勢力和朝廷分庭抗禮
C.常備軍的規模受到嚴格限制
D.落后的軍制受到外部沖擊
16.【學術情境】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商界多次要求英國政府“負起責任”保護其在華利益。戰后,英國政府認為,通過不平等條約“可以用英國極不足道的犧牲來保證眼前巨大的利益和未來更會增大的利益”“可以便利紡織品輸入中國各重要省份”。由此可見,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  )
A.表明新的經營方式在中國出現
B.瓦解了清朝朝貢貿易體系
C.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適應了其商品輸出的要求
17.【生活情境】《倫敦新聞畫報》報道說:“英國遠征軍逼近大運河所帶來的危險,被認為會促使大清皇帝做出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國正忙于唆使中國反對大英帝國的正當要求,美國和法國派出了他們的戰艦來觀察我們跟這個不尋常的國家之間的戰爭。”材料中所涉及的戰爭(  )
A.成為近代中華民族災難的開端
B.推動中國外交出現制度性變化
C.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正式啟動
D.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社會情境】魏源視鴉片戰爭后的中西關系為華夷秩序,將英國的擴張比作傳統戰事,認為除“兵”之外,中國一切皆勝英夷,只需學好兵工便仍能揚武功于海國,這種觀念貫穿于《海國圖志》的撰述過程。材料可用來說明(  )
A.統治階層不愿探索救亡道路
B.西方沖擊下民族危機的嚴峻性
C.近代中國思想轉型的艱巨性
D.魏源初步認識到西方崛起緣由
小題練15 兩次鴉片戰爭
1.A [中國人民群眾自發抵抗英法侵略軍,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彰顯了中國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懷,故選A項;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一是抵御外部侵略,二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通商等國家主權,排除C項;地方政府并沒有真正組織和支持中國民眾自發的抵抗侵略的行為,排除D項。]
2.B [據材料可知,馬克思認為英國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行為,所以中國人的抵抗具有正當性,是正義的反侵略斗爭,故選B項。]
3.D [據材料可知,在“貿易及海面各款”依舊可行的情況下,中美兩國應該嚴格遵守,這說明清政府拒絕修約具有合理性,故選D項;根據《虎門條約》中獲取的片面最惠國待遇可知,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是不平等的,排除A項;《五口貿易章程》損害了國家權益,清政府的目的是維護其封建統治,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中美兩國應該共同遵守《五口貿易章程》的規定,且中國關稅自主權在《南京條約》中就已經遭到破壞,排除C項。]
4.B [由材料可知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人民群眾自發的抗英斗爭,故選B項;三元里抗英斗爭是群眾的自發行為,排除A項;三元里抗英斗爭是基于樸素的愛國熱情,維護國家主權目的性不強,排除C項;三元里抗英斗爭沒有經過愛國主義動員,排除D項。]
5.D [根據材料“依據之前在東南海域測繪的圖紙一路北上”“占領既定的目標舟山、定海”“繼續北上……劍指北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在發動侵華戰爭之前,已經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反映出其侵華行為蓄謀已久,故選D項。]
6.C [據材料可知,當時的鴉片貿易加速了白銀外流,加劇了國人的貧窮,激化了社會矛盾,嚴重危害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故選C項。]
7.D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認知不足和觀念過剩的傾向,由于“唯我獨尊”等天朝觀念過剩,人們并沒有反思戰爭和條約等問題,才會出現“認為英國不會再犯,以為《南京條約》是萬年和約”這樣的認知不足,故選D項;材料體現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后并沒有進行反思,這與“腐敗導致社會危機”無關,排除A項;鴉片戰爭之后,中外民族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兩個主要矛盾之一,排除B項;洋務運動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排除C項。]
8.C [協定關稅有利于列強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治外法權成為外國人在中國胡作非為的保護傘,因此,列強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侵略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故選C項。]
9.D [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而當時自然經濟解體的主要原因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故選D項;清朝前中期也有政治腐敗,并未導致自然經濟解體,排除A項;清朝前中期人口便已經急劇增長,人口增長一定程度上是小農經濟發展推動的結果,而不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排除B項;清朝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便開始解體,農民起義爆發與此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
10.D [據材料可知,僧格林沁在中國國土上狙擊英法聯軍,因為海河是中國的領河,對其有設防權,說明主權觀念萌發,故選D項;材料反映了中國官員對外來侵略的抗爭,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與主旨不符,排除A項;中國近代海防興起的標志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軍,這與題中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中國近代被迫打開國門,開放通商口岸,閉關自守的局面在鴉片戰爭中已被打破,閉關自守不斷強化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
11.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統帥額爾金以其僑民被害為借口解釋其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原因,即侵略者試圖為戰爭暴行尋找借口,故選C項;歷史真相并不會因年代久遠而無法還原,排除A項;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英法為了侵略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排除B項;材料強調英法借口僑民被害發動戰爭,并不屬于維權意識,而且材料沒有涉及清政府的態度,排除D項。]
12.D [據材料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進行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故選D項;統治者的制度變革是甲午中日戰爭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動搖了清政府統治根基的是太平天國運動,與材料事件不符,排除B項;宗藩關系逐漸解體是從19世紀70年代邊疆危機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13.B [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對英國的基本認識是“駐印度海軍來華軍艦增多,這是為了武裝走私鴉片”,這不是對英國的正確認識,而是基于自己“天朝上國”的思維,對英國舉動的主觀臆斷,故選B項。]
14.B [據材料“老子的‘無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憂患’”“革虛而致實”可知,魏源認為道家思想中也存在憂患意識,體現了經世致用的理念,說明魏源希望借助傳統的憂患意識來探尋近代中國的救亡之道,故選B項;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代表觀點,魏源屬于抵抗派,排除A項;魏源是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代表,直接目的依然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排除C項;地主階級抵抗派的觀點在現實中并未實踐,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極其有限,排除D項。]
15.A [題干所示為晚清軍隊軍備渙散松弛,欺壓民眾,反映出清朝部隊職能的扭曲及戰斗力低下,難以達到抵御外患的效果,故選A項;題干并不能說明當時地方勢力和中央分庭抗禮,B項既不符合史實也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C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題干是曾國藩奏折對晚清軍備的描述,沒有軍制受到外部沖擊的信息,排除D項。]
16.D [據材料可知,英國商界要求政府“負起責任”保護其在華利益,政府也希望借助戰爭將英國工業品輸入中國,因此,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適應了其商品輸出的需要,故選D項;材料是從英國方面分析鴉片戰爭的背景,與“新的經營方式”無關,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被迫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朝貢貿易體系瓦解,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C項。]
17.A [據材料可知,美、法、俄等國沒有直接卷入中英之間的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華民族災難的開端,故選A項;外交出現制度性變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起步的標志,排除C項;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后,排除D項。]
18.C [魏源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之一,是當時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代表,但他仍然以傳統的華夷觀看待鴉片戰爭后的中西關系,認為只要學好兵工就能戰勝英國,沒有認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可見近代中國思想轉型的艱巨性,故選C項;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探索救亡的道路,排除A項;魏源“將英國的擴張比作傳統戰事”“視鴉片戰爭后的中西關系為華夷秩序”,說明他尚未認識到西方對中國的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機,排除B項;西方崛起的原因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魏源認為“中國一切皆勝英夷”,沒有認識到西方崛起的緣由,排除D項。]小題練16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教材改編題】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3“教材地圖”改編】《政治文明歷程》載:兩年間,北伐軍橫掃六省,進逼天津,當時“炮聲如雷,京師震動,朝中大員家眷及官紳商民無不作鳥獸散……(咸豐帝)召王公、四輔、六部等會議,皆涕泣喪膽,眼眶腫若櫻桃”,最后,北伐軍終因孤軍深入而失敗。材料表明太平軍北伐(  )
A.目的是消滅湘軍解天京之圍
B.打垮了威脅天京的江北大營
C.戰略決策失誤導致最終失敗
D.直搗黃龍逼迫清廷簽訂和約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4“史料閱讀”改編】《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這一規定表明農民階級(  )
A.爭權奪利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
B.希望實現經濟平均和政治平等
C.力求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順應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潮流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4“學思之窗”改編】咸豐十一年(1861 年)七月十八日曾國藩在《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中說:“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這充分體現出洋務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A.學習西方制度 B.發展交通運輸業
C.學習西方技術 D.維護清王朝統治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5“歷史縱橫”改編】明清時期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間形成一種稱為宗藩關系的國家關系體系。一些周邊國家向明清朝廷“納貢稱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冊封。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國都與中國形成了這樣的關系。從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這種宗藩關系逐漸解體。這說明(  )
A.中國的外交觀念開始近代化
B.遠東國際關系日益趨向平等
C.中國東亞主導地位逐漸喪失
D.舊藩屬國近代國家意識覺醒
【經典模擬題】
5.(2024·山東濰坊調研)1859年,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出“法西洋之善法”,不僅要學習引進西方先進的武器、設備,還應系統學習其法規、制度,“變風氣法度”,與“西人并雄”。上述主張(  )
A.體現了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B.推動了傳統社會的轉型
C.突破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
D.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
6.(2024·安徽合肥模擬)1854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館某官員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國活動的報告中寫到,“原本以為一個年輕的剛剛通過斗爭而生存的勢力,將會是一心渴望得到歐洲人的幫助和合作……實際情形并非如此”。這反映出(  )
A.太平天國中斷與外國的通商貿易
B.列強試圖扶持太平天國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國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性
D.列強開始與清政府聯合鎮壓太平軍
7.(2024·山東聊城調研)1861年11月,清廷將江蘇、安徽、江西和浙江的軍務及四省巡撫、提鎮以下文武各官皆歸曾國藩“節制”,正可謂“當時七八省政權,皆在掌握。凡設官任職,國課軍需,悉聽調度,幾若全國聽命于一人”。清廷這一做法,意在(  )
A.改變滿漢權力格局 B.應對邊疆安全危機
C.推動洋務運動進程 D.倚重湘軍穩定局勢
8.(2024·江蘇南京金陵中學模擬)李鴻章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時指出“其始雇用洋人,兼募沿海之人,逐漸講習,俟中國人駕駛行洋既有把握,再將洋人辭退”。“此本權宜應急之謀,實非經久可恃之道”,只有“各事不必借材異地,方為自強長策”。李鴻章意在說明(  )
A.“中體西用”原則是權宜之策
B.辦實業急需科技型人才
C.國家安全受制于洋人的困境
D.國家發展需要獨立自主
9.(2023·江蘇南通四模)左宗棠有感于單純從上海采運洋槍洋炮運道太長、費用太巨,于1873年創建了蘭州制造局,延請廣東、浙江等地的工匠仿制西方新式槍炮及其配套彈藥,使蘭州變成了一個積蓄軍火的大本營。蘭州制造局的開辦(  )
A.致力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B.開啟近代中國機器生產先河
C.有利于平定西北邊疆危機
D.采用了官督商辦的經營方式
10.(2024·山東淄博調研)下圖為舒高第的個人簡介,他的經歷折射出當時(  )
A.官辦留學事業取得成效
B.制度變革成為社會訴求
C.個人發展融入時代主題
D.國人救亡意識日益高漲
11.(2024·廣東大灣區模擬)有研究認為,19世紀60年代以來,洋務派活躍在晚清政治舞臺的幾十年間,一直以“中體西用”為號召,其口號在形式上幾無變化,只是強調的重點卻從“西用”逐漸偏向“中體”。據此可知洋務派(  )
A.論爭對象發生改變 B.救亡思路僵化死板
C.改革目的悄然變化 D.檢討甲午戰敗教訓
12.(2024·陜西渭南模擬)中法戰爭后,清政府決定海軍建設由“造船育才為主,買船引進人才為輔”改為“以購買西方鐵甲船為主”;國家安全戰略改為“聯日拒俄保韓”,相應地國家軍事戰略由“塞防海防并重”改為“塞防獨重”。這些政策的轉變(  )
A.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B.凸顯了國家的安全觀存在缺陷
C.維護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
D.利于獲得更為廣泛的外部援助
13.(2024·重慶教育聯盟調研)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中東戰紀本末》一書中指出:“古者列國分封,當王室多事之秋,猶有勤王之義旅。今旅順失矣,盛京危矣,輦轂之下,烽煙漸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顧封疆。”該傳教士認為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
A.清軍的海防設施落后
B.中央集權弱化
C.“東南互保”局面形成
D.軍事戰略失誤
14.(2024·廣東深圳調研)日俄戰爭后,以“滿鐵”為代表的日本官商資本直接涉足中國東北的交通、礦業、金融、貿易、工業等領域,還通過借款及“合辦事業”等手段套取筑路權、采礦權、土地使用權、森林采伐權等。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務于日本侵華需要
B.重塑東北亞國際格局
C.建立合理的工業布局
D.加速清廷統治的崩潰
【情境創新題】
15.【生活情境】下圖為《天朝田畝制度》的部分規定。它反映出太平天國政權(  )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
A.主張土地國有 B.倡行西方民主
C.力主男女平權 D.注重基層治理
16.【學術情境】下表為部分洋務官員的簡介。這反映出洋務運動(  )
人物 簡介
朱其昂 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創辦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創辦中國北方最早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鄭觀應 先后擔任過上海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總辦,其著作《盛世危言》,主張改良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地學習西方社會的綱領。
A.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結構
B.注重培養資本主義人才
C.經濟近代化進程的曲折性
D.孕育了革新社會的力量
17.【社會情境】1864 年,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區。1883 年 8 月,法國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中法戰爭于年底打響。1894 年,日本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這些現象表明(  )
A.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B.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
C.中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D.列強因侵華產生了激烈矛盾
18.【學習情境】1894年夏,中日關系惡化,朝廷選帥備戰。淮系劉銘傳為首選,李鴻章五次電請劉銘傳,終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選湘系劉錦棠,但遭李鴻章拒絕;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葉志超為帥,前敵諸將不服,旁觀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據此可推知(  )
A.清朝國力的衰微
B.派系之爭殃及國家安危
C.李鴻章專權恣肆
D.將帥矛盾埋下失敗隱患
小題練16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1.C [根據材料“北伐軍終因孤軍深入而失敗”可知,太平軍北伐因孤軍深入戰略決策失誤導致最終失敗,故選C項;西征目的是消滅湘軍解天京之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西征打垮了威脅天京的江北大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根據材料“北伐軍終因孤軍深入而失敗”可知,太平軍北伐因孤軍深入戰略決策失誤導致最終失敗,并未逼迫清廷簽訂和約,排除D項。]
2.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規定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平均分配土地及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故選C項;爭權奪利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是指天京事變,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只是平分土地,實現經濟平均和政治平等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天朝田畝制度》的絕對平均主義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順應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潮流的是《資政新篇》,排除D項。]
3.D [據材料“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可知,曾國藩等洋務派認為開辦洋務新政,購置船炮器械,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即維護清王朝統治,故選D項;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而不是學習制度,排除A項;“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表明發展交通運輸業是洋務新政的內容,而非目的,排除B項;學習西方技術也是洋務新政的內容,而非目的,排除C項。]
4.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遭受西方列強侵略,實力大跌,無法維系宗藩體系,反之,東亞地區日本等國逐漸崛起,宗藩體系走向崩潰,說明中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逐漸喪失,故選C項。]
5.A [據材料可知,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引進西方的國家管理制度,體現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即體現了對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故選A項;《資政新篇》沒有真正得到施行,不能推動傳統社會的轉型,排除B項;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張,洪仁玕的這一主張和洋務派無關,并且這時期洋務運動尚未開始,排除C項;《資政新篇》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沒有體現農民的需求,不能夠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天朝田畝制度》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排除D項。]
6.C [據材料可知列強認為太平天國政權會積極謀求與列強合作,但事實上并非如此,說明太平天國政權堅持對外政策的獨立性,故選C項;太平天國并未中斷與外國的合法通商貿易,只是反對列強在華的貿易特權,排除A項;清政府始終是列強在華的代言人,列強謀求與太平天國的合作只是想爭取更多的利益,排除B項;1861年辛酉政變后,列強開始與清政府聯合鎮壓太平軍,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7.D [1861年,處于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朝政不穩,清政府“將江蘇、安徽、江西和浙江的軍務及四省巡撫、提鎮以下文武各官皆歸曾國藩‘節制’”,可知清廷的這一做法意在倚重湘軍穩定(地方和中央)局勢,故選D項。]
8.D [據材料可知,李鴻章認為創辦近代工業,聘請洋人為權宜之計,不宜長久,應該要自力更生,實現自強,即國家發展需要獨立自主,故選D項。]
9.C [據材料“使蘭州變成了一個積蓄軍火的大本營”并結合所學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發兵新疆,蘭州制造局的創辦有助于解決武器問題,從而有助于平定西北邊疆危機,故選C項;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于1864年,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1865年,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已經創立,蘭州制造局并未開啟近代中國機器生產先河,排除B項;蘭州制造局是左宗棠創辦的,材料并未體現商人的參與,排除D項。]
10.C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舒高第的學業成就和工作成就與近代以來中國和西方聯系的增強以及洋務運動有關,因此反映了舒高第個人發展與時代主題相契合,故選C項。]
11.A [洋務運動前期,頑固派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二者在維護“中體”上并無分歧,因此,此時洋務派因和頑固派論戰要不要學習西方技術,從而重點強調“西用”,即技術;后來隨著維新思想的興起,洋務派反對維新派改變封建制度的做法,因此把重點放在維護“中體”方面,綜上可知,隨著洋務派論爭對象發生改變,其強調的重點也有所不同,故選A項。]
12.B [據材料“以購買西方鐵甲船為主”“聯日拒俄保韓”“塞防獨重”,可知隨著清政府統治危機的加重,清政府對列強的態度逐漸由抗拒轉向依賴,將防范的重點也逐漸從歐美列強轉向俄國,進一步便利了歐美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和侵略,故選B項;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和三國干涉還遼的出現,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排除A項;“聯日拒俄保韓”的策略必然導致東北防務空虛,便利了日本對朝鮮半島和東北的侵略,排除C項;“塞防獨重”的策略進一步便利了歐美列強的侵略,使清政府的外部統治危機更加深重,排除D項。]
13.B [據材料可知,美國傳教士林樂知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期間,面臨“旅順失矣,盛京危矣”的民族危機時,“各省大吏,唯知自顧封疆”,尚不如“古者列國分封,當王室多事之秋,猶有勤王之義旅”,所以他認為導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各省長官沒有積極拱衛中央,體現出清朝中央集權弱化,故選B項。]
14.A [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俄戰爭后日本積極對東北地區進行經濟滲透,這為日本其后進一步的侵華活動打下基礎,故選A項;“重塑”不合史實,日俄戰爭使日本取得在東北亞地區的主導地位,排除B項;“建立合理的工業布局”不合邏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經濟侵略服從于日本總體戰略需要,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排除C項;“加速清廷統治的崩潰”不合邏輯,清廷滅亡不利于日本侵略利益的維護,清廷統治崩潰的主要原因是革命形勢不斷高漲以及20世紀初清廷不當的統治政策,排除D項。]
15.A [據材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凡分田……算其家人口多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可知,太平天國主張一切歸公有,耕者有其田,即實行土地國有,故選A項;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或對國事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倡行西方民主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等不符,排除B項;“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說的是按人口平分土地,不論男女,而不是男女平權,排除C項;注重基層治理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等不符,排除D項。]
16.D [據材料可知,在洋務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一些人物如朱其昂積累了創辦近代企業的經驗,直接成為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家;一些人物如鄭觀應認識到洋務運動的不足,主張改良,向西方學習,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說明洋務運動孕育了革新社會的力量,故選D項。]
17.B [據材料可知,這些事件體現了中國的西北、西南和東南邊疆地區的安全出現了嚴重的危機,故選B項;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戰后,排除A項;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英國、法國和日本分別在西北、西南和東南對中國的侵略,并沒有體現列強因侵華產生激烈的矛盾,排除D項。]
18.B [據材料可知,李鴻章極力舉薦淮系人員為統帥,拒絕任用湘系人員,但淮系葉志超又為前敵諸將所不服,這說明當時存在嚴重的派系之爭,結合材料時間“1894年”可知,處于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際,故這種派系之爭會殃及國家安危,故選B項;材料呈現的是清朝內部的派系斗爭,而非其國力狀況,排除A項;根據材料“朝廷次選湘系劉錦棠,但遭李鴻章拒絕”可知,李鴻章極力維護自身派系權力,但葉志超是朝廷任命,材料中未體現其為李鴻章專斷所下決定,無法體現“專權”一詞,排除C項;材料主要是通過選帥過程呈現派系之爭,而非將帥之間矛盾,排除D項。]小題練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材改編題】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9“歷史縱橫”改編】《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1891年至1895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的著作。《新學偽經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這兩部著作(  )
A.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B.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
C.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D.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0“學思之窗”改編】光緒二十四年頒布的“明定國是”詔書中宣示:“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說明戊戌變法(  )
A.與洋務運動的宗旨并無不同
B.勸導人們放棄天朝觀念
C.試圖通過妥協減少變法阻力
D.鼓勵人們學習西方制度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3“問題探究”改編】嚴復在《論世變之亟》中說:“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曰運會。運會既成,雖圣人無所為力,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即如今日中倭之構難,究所由來,夫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他意在強調(  )
A.變革思想的重要性 B.要順應世界潮流而變
C.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D.傳統儒家思想的弊端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4“學習拓展”改編】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諸列強國家宣戰之后,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主的東南督撫們與列強達成了互保約定,形成了中央對外宣戰而地方議和的怪異政治局面。東南督撫們的這一做法(  )
A.迫使立憲派轉而支持革命運動
B.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C.展現了中國人不畏強暴的精神
D.標志著清朝中央權力開始下移
【經典模擬題】
5.(2024·河北滄州模擬)1896年10月,梁啟超撰文指出:“古者國有大事,謀及庶人。漢世亦有議郎、議大夫、博士、議曹……以下士而議國政,所以通下情,固邦本。后世恐民之訕(譏諷)己也,蔑其制,廢其官……”在此,梁啟超(  )
A.闡釋了廢除君主制度的必要性
B.意欲推動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
C.強調了推行維新變法的合理性
D.致力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張
6.(2023·海南海口模擬)1895—1898年間,全國成立的學會有103個。時論稱“學會之風遍天下,一年之間,設會數百”,“各省從風,州縣并起,不可指數”,以“使海內學人聲氣相通”“聯結講求”,傳播新知。這反映了當時(  )
A.維新思想為主流思潮
B.“中體西用”實踐的破產
C.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D.民主革命團體蓬勃發展
7.(2023·河北張家口三模)百日維新期間,光緒以上諭形式所發的變法詔書達數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但是維新派最重視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獲得通過并以上諭形式頒布的更少。這表明百日維新(  )
A.并未涉及政治領域改革
B.注重變法措施的策略性
C.造成維新陣營內部的分裂
D.深受守舊派勢力的掣肘
8.(2024·江蘇南京調研)百日維新開始后,清廷頒布上諭:“歐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國均不得侵占。現當海禁洞開,強鄰環伺,欲圖商務流通,隱杜覬覦,惟有廣開口岸之一法……(地方各將軍督撫)悉心籌度……可以推廣口岸展拓商埠者……惟須詳定節目,不準劃作租界。”此上諭旨在(  )
A.維護國家利權 B.推行改訂新約
C.啟動憲政改革 D.約束督撫權力
9.(2024·黑龍江大慶模擬)張之洞評價《時務報》時說:“識見正大,議論切要,足以增廣見聞,激發志氣,凡所采錄,皆系有關宏綱,無取瑣聞……實為中國創始第一種有益之報。”他還飭令官銷《時務報》。這可用來說明張之洞(  )
A.贊賞維新派的救亡之舉
B.與維新派政見基本一致
C.政治觀念發生重大變化
D.政治立場發生根本改變
10.(2023·安徽皖江名校聯考)下表是日本官員對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看法。
日本駐北京公使館武官沈川具和 維新派“既缺從政經驗,又少顯官,僅有張蔭桓、徐致靖等數人,從正面進行公然改革,勢單力薄,障礙頗多,難以成事”;以康有為等為首的變法派對于外國情況“目不識丁”,在行政改革上無法參照歐美制度且孤獨無援,“唯可所恃者乃皇帝之信任”
日本內閣首相伊藤博文 中國必須改革,但戊戌變法的順序與方法不可取,中國作為大國要對延續數千年的文物制度進行有效改革,絕非在短期內能卓有成效
上述材料(  )
A.辯證分析了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B.說明日本對維新變法持反對態度
C.指出維新派施政方針的內在缺陷
D.反映出維新派改革策略的全面性
11.(2023·安徽示范高中聯考)歐美列強與清政府議定《辛丑條約》時,就寫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必須革故鼎新……其如何變通之處,由諸國大臣酌定,中國照允施行。”這表明(  )
A.列強業已完成瓜分中國的行徑
B.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
C.近代中國外交開始半殖民地化
D.理藩外交不適應列強侵華需要
12.(2023·重慶縉云教育聯盟聯考)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下)》記載到:當道義的憤怒仍然同舊時代連在一起的時候,正義者是不可能戰勝非正義者的。但是,在庚子事變的槍炮沉寂以后,自膠州灣事件以來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勢頭。這則材料主要強調了(  )
A.太平天國運動的局限性
B.義和團運動的意義
C.反割臺斗爭的民族氣節
D.辛亥革命的積極性
13.(2024·山西運城高三期中)義和團運動期間“拳民”擬定了一份“和約”,部分內容如下:日本將臺灣、德國將膠州、俄國將大連灣、英國將新安九龍交還中國;各國使臣來中國者,照乾隆時所定之例,不許進京;各國運來中國貨物和運往外國者加倍收稅。據此可知,這份“和約”反映了(  )
A.清政府對列強的態度轉向強硬
B.《辛丑條約》簽訂后的社會現實
C.根植于階級和時代的愛國情感
D.中國社會各階層共同的思想認識
14.(2023·廣東肇慶檢測)有學者指出,“義和團運動無疑比洋務派、改良派表現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氣,但破產小農和手工業者復歸自然經濟的強烈愿望又使他們的眼界無法越出中世紀”。該學者意在強調,義和團運動(  )
A.具有反帝愛國的精神
B.較改良派更加的激進
C.無法超越階級的局限
D.與以往農民運動無異
【情境創新題】
15.【生活情境】19世紀末20世紀初,梁啟超、嚴復等倡導小說變革,他們視小說為“國民之魂”“文學之最上乘”,并認為舊小說毒化民眾,消磨志氣,是“吾中國群治腐敗之總根源”。此主張(  )
A.開創了白話小說先河
B.認清了社會貧弱根源
C.營造了社會變革氛圍
D.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16.【學習情境】1894年,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說今日中國之西學不過是“中學流徙而入于泰西”的結果,在《西學》篇中詳細列舉了“西學中源”的種種表現,認為學習西學是“以中國本有之學還之于中國”。這種說法(  )
A.奠定了維新變法的理論基礎
B.體現了對洋務派主張的認同
C.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D.促進了近代西學東漸的進程
17.【學術情境】一些西方學者將近代中國某場運動定義為“宗教戰爭”或“文明沖突”,他們消解這場運動的“反帝愛國”性質,明顯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國的時代主題,維護西方的“歷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種當下的意圖。這場運動(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B.促進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
C.旨在維護中國傳統文明
D.粉碎了列強滅亡中國的陰謀
18.【社會情境】八國聯軍侵華后,天津租界內,英租界一律用外圍式城市建筑,排水設施形成網絡;意大利租界規定臨街建筑物形式不得雷同,排水、街道系統混亂;城市治安管理的重要工具——警察隊伍也隨即引入,各租界參照母國形成較為完善的警政系統。天津租界內的這種市政建設與管理(  )
A.體現了中國的半殖民地色彩
B.扭轉了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中的不足
C.促使列強在華矛盾不斷激化
D.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發生了改變
小題練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1.B [據材料“偽造的‘新學’”“遵奉孔子為……改革家”可知,這兩部著作旨在借助經學的外衣,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故選B項;這兩部著作宣傳了維新思想,更多的是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但對政治體制并未起到直接沖擊作用,排除A項;1895年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排除C項;這兩部著作僅僅是康有為的個人作品,宣傳的是其維新變法的主張,但是并不具備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因素,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排除D項。]
2.C [維新變法要通過變法學習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遇到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反對,宣示“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說明戊戌變法試圖借助中國傳統思想,通過妥協以減少變法的阻力,故選C項。]
3.B [材料中嚴復把“今日之世變”歸結為“運會”,并且“雖圣人無所為力”,也就是說,哪怕是圣人也無法改變世界潮流,嚴復意在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要實現自強,必須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變革,故選B項;嚴復強調的是要采取變革行動以適應世界潮流,而非僅僅停留在變革思想層面,排除A項;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是原因,正因危機嚴重嚴復才強調變革,排除C項;材料當中提倡順應時代的“變”,沒有探討儒家思想,更沒有直接指出儒家思想的弊端,排除D項。]
4.B [本為清廷地方官員的地方督府們對于“宣戰上諭”置之不理,轉而獨自與列強媾和,這維護了東南各省督撫的勢力,加強了地方對中央的離心力量,故選B項;1911年5月清政府預備立憲過程中成立以滿族皇族為主的責任內閣,即皇族內閣,宣告了預備立憲的騙局破產,立憲派紛紛轉而支持革命,排除A項;1900年抵抗八國聯軍侵華的義和團運動展現了中國人不畏強暴的精神,排除C項;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湘淮勢力興起,督撫勢力膨脹,清朝中央權力開始下移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排除D項。]
5.C [維新派的主要成員基本是普通知識分子和中下級官員,梁啟超借助古代“國有大事,謀及庶人”“以下士而議國政”“通下情,固邦本”,意在強調他們推行維新變法的合理性,故選C項;梁啟超反對君主專制,但并不主張廢除君主制度,排除A項;1895年,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派登上了政治舞臺,排除B項;梁啟超作為維新派的代表,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而非主張民主共和,排除D項。]
6.C [結合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后,民族民主意識逐漸覺醒,故選C項;1895—1898年間維新思想只為部分先進知識分子所理解接受,“中體西用”思想仍然影響很大,排除A項;“中體西用”實踐的破產標志是甲午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B項;民主革命團體蓬勃發展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后,越來越多先進的中國人意識到清政府的腐敗,時間與題目不符合,排除D項。]
7.D [由材料可知,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以上諭形式所發的變法詔書中,真正涉及政治改革的很少,而真正獲得通過并頒布的就更少,這主要是由于戊戌變法受到了守舊派勢力的掣肘,故選D項。]
8.A [據材料可知,當時我國面臨對海域的防守、禁運松懈、列強環伺,想要保證商務流通,杜絕外敵的侵略野心,只有廣開口岸這個辦法,這一做法有利于保證國家利益,故選A項;1928年國民政府大力宣布要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發動“改訂新約”運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06年,清政府頒布上諭,實行預備立憲,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據材料可知,地方督撫悉心商議,可以推廣口岸為商埠的,不準劃作租界,此舉維護了地方利益,“約束督撫權力”的說法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
9.A [據材料可知,張之洞認為《時務報》起到了激發國民抗爭意識的作用,贊賞維新派的救亡之舉,故選A項;張之洞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不可能與資產階級維新派政見一致,排除B項;張之洞只是認為《時務報》起到了激發國民抗爭意識的作用,并沒有涉及政治觀念的變化,排除C項;僅通過張之洞的主張,不能得出其政治立場發生根本變化,排除D項。]
10.C [據材料“既缺從政經驗,……難以成事”“無法參照歐美制度且孤獨無援”以及“但戊戌變法的順序與方法不可取”等可知,日本官員認為當時中國的維新派存在眾多不足,故選C項;失敗的原因應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材料中日本官員僅從主觀方面分析維新變法的缺陷,并不全面,排除A項;根據材料伊藤博文認為“中國必須改革”,這表明部分日本官員對維新變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情與肯定,排除B項;材料僅呈現了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難以得出其策略是否全面,排除D項。]
11.B [由材料可知,中國政府機構設置已經不能由清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完全由列強來決定,清政府只是“照允施行”,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這說明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已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排除A項;近代中國外交開始半殖民地化,始于總理衙門的設立,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傳統理藩外交就不能適應外國列強侵華需要,迫使清政府相繼設立五口通商大臣、總理衙門,排除D項。]
12.B [據材料可知,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故選B項;太平天國運動的局限性是農民階級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狹隘特性,排除A項;臺灣軍民的反割臺斗爭反映了民族氣節,排除C項;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創了中國政治發展的新方向,排除D項。]
13.C [據材料“日本將臺灣、德國將膠州……交還中國”“運往外國者加倍收稅”可知,這份“合約”要求列強歸還中國的領土,維護中國的關稅和貿易主權,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是民眾對民族危機深重的一種回應,但同時也具有盲目排外性和固守華夷觀念,體現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故選C項。]
14.C [據材料“復歸自然經濟的強烈愿望”“無法越出中世紀”可知,義和團運動始終無法擺脫農民階級的追求,無法超越階級的局限,故選C項;材料中有一個轉折詞“但”,因此本題所考查的重點應為“但”之后的內容,A項屬于轉折之前的內容,雖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義和團運動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故B項“更加的激進”表述錯誤,排除;義和團運動“表現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氣”,具有反帝的性質,與以往農民運動有很大差異而非無異,排除D項。]
15.C [據材料“舊小說毒化民眾,消磨志氣”可知,梁啟超、嚴復的小說變革主要是希望啟發民眾覺悟,促進社會變革,故選C項;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排除A項;由材料“吾中國群治腐敗之總根源”可知,梁啟超、嚴復等人認為舊小說是群治腐敗的根源,事實上中國近代社會貧弱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阻礙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掠奪,排除B項;民主革命是指通過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并建立民主制度,而梁啟超、嚴復等主要強調小說界變革,排除D項。]
16.D [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所述內容體現出鄭觀應“西學中源”觀點,該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習西方的阻力,加速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進程,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奠定了戊戌維新變法的理論基礎,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而鄭觀應屬于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被動搖,排除C項。]
17.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評述的這場運動是義和團運動,這場運動阻斷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是“扶清滅洋”,反帝但不反封建,故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旨在抵御外辱,而不是維護中國傳統文明,故排除C項;D項“滅亡中國”說法不準確,排除。]
18.A [材料反映出天津八國聯軍租界內,各租界當局各自為政,不與中國城市當局合作,城市建設處于放任自流狀態,體現明顯的半殖民地色彩,故選A項;混亂的市政建設不利于城市發展,且并未與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作對比,排除B項;市政建設調整有序有利于列強對租界的管理,而促使列強在華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利益分配不均,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帝國主義侵華策略以武力征服后,輔以政治、經濟、文化侵略,材料體現仍然是政治文化侵略,所以不涉及策略的改變,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木县| 闵行区| 石门县| 青龙| 田林县| 盐山县| 萝北县| 濮阳县| 黎平县| 武胜县| 大新县| 类乌齐县| 常山县| 承德市| 双桥区| 阿拉善左旗| 淮北市| 唐海县| 万源市| 丘北县| 绥德县| 剑川县| 乐亭县| 西贡区| 新野县| 沾化县| 阳春市| 潮州市| 郁南县| 信阳市| 通州区| 林周县| 临沂市| 辛集市| 夏河县| 左云县| 珲春市| 民丰县| 滨州市| 栾川县|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