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練(三)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1.(2024·河北保定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馬永卿,江蘇揚州人。宋大觀三年(1109)進士。歷官永城主簿、江都丞、浙川令、夏縣令。歷任右正言、左諫議大夫、樞密都承旨,以直諫聞名的劉安世(1048—1125,號元城)謫亳州時,馬永卿為永城主簿,因往求教,追錄安世語為《元城語錄》。以下史料摘自馬永卿的《元城語錄》:(宋)太祖皇帝(927—976)嘗令后苑造一熏籠,數日不至。帝責怒。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覆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進御。以經歷諸處故也。帝怒,問宰相趙普曰:我在民間時,用數十錢可買以熏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普曰:此是自來條貫,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后代子孫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臺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太祖大喜曰:此條貫極妙。(1)運用相關知識,簡析史料中宋太祖態度的轉變。(2)你認為上述史料記載內容的真實度如何?請說明理由。2.(2023·山東濟寧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疊床架屋”宋代本身的統治體制,在中國列朝之內缺乏先例,乃是“疊床架屋”、缺乏有機結構的官僚系統。宋代的文官,憑著“差遣”擔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數官職都是由帶著其他官職的人員出任,而那些官員的本來職務,卻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員處理。此外,大多數職位不僅只有一位官員擔任職務,同時會有別的官員以“同知”“通判”這一類的名稱,與本來奉“差遣”的官員一起工作。在各路以及路下的州縣,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轄的單位派駐,還有分別管理財政、司法、教育、軍事的各種官員。但是,這幾個單位之間,并沒有一些協調的地方主管。——據許倬云《說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宋代“疊床架屋”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3.(2024·廣東韶關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中葉開始,(租庸調制)自然崩壞,改為兩稅制,人民從束縛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他們可以用錢代實物去納地租,不再受到土地束縛,從而開始擺脫奴隸佃農地位。到了宋代,經過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意義更加確實。——摘編自[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材料二 唐宋變革是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上的重要變革,實現了春秋戰國以后的又一次社會轉型,使中國傳統社會進入齊民社會階段。較之此前的漢唐世族地主社會,齊民社會具有社會等齊性、契約普遍性和社會流動性三個方面的進步特征:社會等齊性意味著社會特權階級大大縮小了,社會身份趨于等齊,社會等齊性為社會“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創造了前提條件,導致契約的普遍化,并使人們擺脫了身份的束縛,可以自由遷徙并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這些大大提高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摘編自高德步《唐宋變革:齊民地主經濟與齊民社會的興起》(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唐代賦稅制度變革的原因和意義。(2)根據材料二,指出唐宋變革的具體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導致該表現的原因。4.(2024·河北唐山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成吉思汗時已在境內開設驛站,窩闊臺時正式建立驛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驛站制度更大規模地發展起來,以大都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據《經世大典》記載,元順帝時全國有驛站1 500多處。驛路東通奴兒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驛站有陸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陸站又有馬站、牛站、車站、轎站、步站之分。遼東黑龍江下游則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之上。1289年設立杭州到泉州的海站。……元政府特設站戶,有一定的免稅特權,用以維持驛站運行。驛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飲食供應,一部分由政府補貼,大部分由站戶負擔。專用以傳遞緊急文書的郵驛叫急遞鋪,用以傳遞軍政機要文件。——摘編自朱紹侯、齊濤、王育濟等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驛傳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所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條元朝為解決上述深層次問題所采取的其他舉措,并說明理由。5.(2024·山東濟南模擬)宋韻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宋韻文化,賡續千年宋韻文化是宋代生活習俗、制作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社會規范、政治理念等的總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觀念、人文氣質、生活品位和審美情趣,是宋代獨有的時代精神特質,是高度濃縮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見之于學術思想的思辨之韻、文學藝術的審美之韻、發現發明的智識之韻、生產技術的匠心之韻、社會治理的秩序之韻、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韻。作為中華文明史上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宋韻文化產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體現了一種積淀、一種滲透、一種傳承,是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摘自王國平《關于宋韻文化的思考》選取材料中的一個視角,結合相關史實談談你對宋韻文化“獨有的時代精神特質”的理解。(要求:觀點提煉準確,史實運用合理,論述邏輯清晰。)大題練(三)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1.(1)材料中宋太祖最初怒,因為皇權受到限制,行政效率低。經趙普解釋后,認識到權力分散、逐級審批,可以避免特權濫用,有助于政治清明,因此轉怒為喜。透過其態度轉變,可以看出宋太祖注重中央官制對維護其統治的功能,從長遠看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答案一 相對真實。理由:撰寫人及敘述人皆為宋代官員,且敘述者以直諫聞名;上述史料反映出,宋朝中央權力機關分工明顯,行政審批程序煩瑣,皇權及官吏職權受到一定限制。史料敘述內容與宋初政治特點,以及宋太祖作為皇帝的身份相吻合。答案二 真實度需要進一步考證。理由:兩位皆為宋代官員,難免帶有一定立場;上述史料來源為劉安世口頭敘述,劉安世并未親歷談話現場;史料實證過程中,孤證不立,需進一步尋求史料加以佐證。2.解釋內容應包括:①“疊床架屋”現象出現的歷史背景,如宋代建立在分裂割據的基礎之上等;②“疊床架屋”的目的,如加強中央對地方行政控制,鞏固統一等;③“疊床架屋”現象的表現,如地方行政機構復雜,一官多職,官僚機構臃腫等;④“疊床架屋”現象的影響,如反映了宋代制度構建的靈活,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一;但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開支,降低了行政效率等。3.(1)原因:安史之亂,人口流動頻繁;社會經濟的發展;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意義:人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給后世改革提供借鑒。(2)表現:社會等齊性、契約普遍性和社會流動性。原因:士族的瓦解、租佃制的發展及科舉制的發展。4.(1)特點:政府主導修筑;網絡覆蓋面廣;數量眾多,規模龐大;驛站形式多樣;交通工具類型多樣;服務范疇細化。深層次問題:構建與“大一統”相適應的中央集權體制。(2)示例 舉措:設立行省制度。理由: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5.示例一 哲學思想史實與特質:理學誕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史實);彰顯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特質)理解與闡釋:從形成原因看,魏晉以來儒學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廣泛傳播;隋唐時期儒家學者主張調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論等。從歷史影響看,理學的誕生標志著儒學走向成熟;對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和社會倫理道德秩序;對強化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德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響深遠。從當代價值看,透過宋代理學的哲學思辨可見整個宋韻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優秀的文化品格和影響力已超越宋代賡續千年,極大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示例二 日常生活史實與特質: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現,宋瓷)(史實);市井風情濃厚,注重生活品質(或器物之美)。(特質)理解與闡釋:從形成原因看,兩宋時期商品經濟較為發達;城市經濟相對繁榮;政府對社會控制的相對寬松;市民階層的壯大。從歷史影響看,宋代市井文化的發達,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進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質量。從當代價值看,透過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質之美可見整個宋韻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優秀的文化品格和影響力已超越宋代賡續千年,極大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小題練9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53“史料閱讀”改編】北宋名臣范祖禹指出:“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這說明宋初政制( )A.有利于維護政權穩定 B.強化了各級機構權力C.增強了軍隊的戰斗力 D.引發了嚴重財政危機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53“史料閱讀”改編】時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惟恐不及”。此觀點認為宋初( )A.地方官員之間相互牽制,強化了君主專制B.有效地防范了內部動亂,強化了中央集權C.鏟除了封建割據的根源,維護了社會穩定D.地方行政體系嚴密,地方官權力基本喪失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54“歷史縱橫”改編】北宋建立后,將地方精兵編為禁軍,拱衛京師,并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衣食天子”“不耕而食” ;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 )A.提升了邊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57“問題探究”改編】宋代學者葉適在《水心別集》中說:“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強調( )A.唐朝地方制度的嚴重失誤B.唐朝后期藩鎮割據動亂頻發C.宋初有效解決了割據問題D.宋朝加強集權措施存在弊端【經典模擬題】5.(2024·廣東佛山調研)據史料記載:“殿廬幕次(宋代政治活動中的等待場所),三省官為一幕,樞密院為一幕,兩省官為一幕……御史中丞則獨設椅子坐于隔門之內。”這表明( )A.御史臺是最高行政機構B.武將參政權力被徹底剝奪C.空間分割體現事權分化D.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濃厚6.(2023·湖北天門適應性考試)北宋“分天下為十余路,各置轉運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轉運使,轉運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縣,縣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敘正,而紀綱立矣”。這一行政管理模式( )A.呈現權力相互牽制的特色B.抬高了文官與士人的地位C.助長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D.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穩定7.(2024·四川成都模擬)宋太祖號召“武臣盡讀書”,許諾“宰相須用讀書人”,表示“事業付之書生”,立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從制度上提高進士授官品級,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長官。這些舉措反映出宋朝( )A.吸取前朝的歷史教訓B.分化事權的政治策略C.科舉制取得繁榮發展D.統治者重視官員選拔8.(2023·福建莆田四模)宋代諸州除設知州外,另設“通判某州軍州事”,簡稱通判。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國朝自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嘗與知州爭權……”據此可知,宋代( )A.地方事權分化 B.行政效率低下C.武將地位弱化 D.邊境防守空虛9.(2023·福建百校大聯考)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國主元昊正式稱帝,宋廷“詔削奪官爵、互市”。元昊雖屢戰屢勝,但困于財力,于慶歷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宋廷隨即復其官爵,“置榷場于保安軍及高平砦”。據此可知,當時( )A.榷場貿易推動統一進程B.邊疆與中原經濟聯系密切C.經濟重心發生重大轉移D.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10.(2024·廣東廣州模擬)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次年,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特意表彰“蕭規曹隨”的典故,并宣揚“道者萬世無弊”的理念。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國理念 B.強化權力的制衡C.對改革未形成共識 D.重視前朝的經驗11.(2024·山東菏澤模擬)下表是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的還納本息示意列表。這一政策的特征是( )借貸方式 實際支給 還貸數 實際價值現錢例 1 000文1 200文(借錢還錢) 1 200文120斗(借錢還糧) 2 400 文A.加強人身控制 B.放松經濟控制C.稅收的公平化 D.實物的貨幣化12.(2023·安徽皖優聯盟聯考)北宋前期的徭役,一開始是實行差役法,應役的主要是鄉村富戶;后來實行募役法,應役的主要是鄉村客戶、無產下戶和鄉村富戶。這一變化( )A.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B.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C.提升了農民的社會地位D.促進了賦稅制度改革13.(2024·湖南長沙模擬)靖康之變以后,大臣宗澤任東京留守,招募遭到戰亂沖擊而破產的農民組成“義軍”,破解了開封之圍。此后一年間,宗澤多次上書宋高宗,請其還都開封,并愿將“百萬義軍”交付高宗,但高宗屢次以無力供養“義軍”為由拒絕宗澤。這反映出宋高宗主要在擔憂( )A.“義軍”的戰斗力存在虛夸的成分B.徽、欽二帝歸來爭奪皇位C.宗澤手握重兵威脅皇位D.宋朝兵制的弊病難以解決14.(2024·廣東韶關模擬)中國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東亞的農業大國,漢唐農業帝國的立國態勢是“頭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別是南宋,其立國態勢一變而為“頭枕東南,面向海洋”。宋代的這一變化基于( )A.中央集權的發展 B.農耕經濟的式微C.海外貿易的興起 D.民族政權的對峙【情境創新題】15.【學習情境】曲宴是古代帝王賜宴的一種,具有私宴性質,用以拉攏臣下,便于對朝政的控制,參加的人員一般是皇帝近臣、宗親等。表中曲宴人員變化能夠反映出( )時期 宋太祖朝 宋真宗朝曲宴 記載 建隆二年,“宴刺史、統軍、軍指揮使以上及諸道進奉使于廣政殿”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賜近臣歲節宴于宰相呂端第。自是遂以為例”乾德二年,“宴大將王全斌于崇德殿” “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詔近臣觀書于龍圖閣,遂宴于崇和殿”A.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 B.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善C.帝王將相的關系親疏 D.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16.【學術情境】宋朝十分重視“祖宗之法”,崇文抑武、嚴防外戚及宦官專權。但《宋史》有傳的60位外戚中,有25人曾任禁軍統兵官,甚至還有多人官至宰相。有傳的43位宦官中,擔任過軍職的有39人,帶兵打仗的有18人。由此,史學研究( )A.要秉持史料與實物相印證的原則B.要重視歷史發展的整體與細節C.應堅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理念D.應根據需要對史料進行取舍17.【學習情境】宋代文書除手抄外,也推廣“摹印頒行”“鏤版宣布”。朝廷文書經遞鋪、郵驛機構下達到州郡,其間各個流通環節均需備案在冊。地方收文后要登記編號、歸檔保存。這些做法( )A.表明活字印刷術成為主流B.導致權力分割過細的局面C.加強了對地方的監控節制D.體現了崇文抑武治國理念18.【生活情境】有學者指出,募役法“因其固有之義務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質為賦稅之性質,視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財產之高下列為等第,富者所征較重,貧者所征愈微,其尤貧者,則盡豁免之,此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該學者認為,募役法( )A.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B.致使宋代社會的貧富差距縮小C.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公平D.打擊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壟斷小題練9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1.A2.B [據材料“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可知反映的是宋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據材料“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惟恐不及”可知宋初有效地防范了內部動亂,強化了中央集權,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與君主專制無關,排除A項;封建割據的根源是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宋代并未鏟除,排除C項;“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可知地方官并未喪失權力,排除D項。]3.D [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軍隊,而且兵士待遇較為優厚,這對于政府來說是不小的財政負擔,故選D項;禁軍拱衛京師,不能提升邊境防御能力,排除A項;材料強調“冗兵”加劇財政負擔,與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無關,排除B項;募兵制并不能加劇社會貧富分化,排除C項。]4.D [由“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可得,作者認為宋代為了防止藩鎮割據的弊端,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實際上又產生了新的弊端,故選D項。]5.C [據材料可知,宋代在政務決策過程中,財政、軍事和監察權相互分割、制約,體現了分化事權的特點,故選C項;中書門下在宋代是最高行政機構,排除A項;宋代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主要是限制武將,但是并不剝奪武將的參政權力,排除B項;因循守舊主要強調國家政策缺乏活力和改革的決心,材料并未體現,排除D項。]6.D [據材料可知,轉運使的設置使得轉運使聽命于中央,州聽命于轉運使,縣聽命于州,這種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地方層層聽命于中央的中央集權制度,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權力集中于皇帝,并無互相牽制,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央集權制度,無法得知文官與士人的地位是提升還是降低,排除B項;中央集權制度是否會助長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在材料中無從體現,無法判斷,排除C項。]7.A [據材料可知,體現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國策,這反映了宋朝吸取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專權的教訓而采取的政策,故選A項;分化事權的政治策略是將宰相的行政權、財權和軍事權按照職責進行分割,以達到削弱相權加強君權的目的,因此分化事權的政治策略與主旨不符,排除B項;科舉制取得繁榮發展是宋代崇文抑武方針推行之后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項;宋代重視文人對治國的影響力,統治者重視官員選拔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8.A [據材料“置諸州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嘗與知州爭權”及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在各州設置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分割知州權力,造成地方事權分化,故選A項;行政效率低下的表現有推諉扯皮、相互掣肘、手續煩瑣、拖拉延誤等表現,通判的設置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但“行政效率低下”夸大了通判對知州的制衡作用,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宋朝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知州和通判均為文官,知州與通判的關系不能體現武將的地位,排除C項;宋朝在各州設置通判,并非只在邊境地區設置,且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導致其重視邊境地區防守,排除D項。]9.B [據材料“置榷場于保安軍及高平砦”可知,宋夏之間開設榷場進行經濟貿易往來,這說明邊疆與中原經濟聯系密切,故選B項;宋夏時期國家沒有實現統一,“榷場貿易推動統一進程”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經濟重心轉移是指由北方逐漸向南方轉移,而西夏位于西北,排除C項;材料中講的是西夏與北宋進行經濟聯系,屬于經濟方面,并不是西夏在制度上模仿北宋,排除D項。]10.C [據材料可知,司馬光借助講解《資治通鑒》的契機,向神宗皇帝表達固守傳統、安于現狀的立場,說明在當時朝廷內部圍繞著改革方略的問題并未達成一致,故選C項;“蕭規曹隨”強調的是黃老之學,反映的是道家學說,排除A項;材料“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說明宋神宗并非利用司馬光制衡王安石,排除B項;司馬光向宋神宗解釋前朝的經驗只是想借此表達個人的立場和態度,這只是司馬光表達觀點的方式和手段,排除D項。]11.D [據材料可知,借貸方式為“現錢例”,在“實際支給1 000文”的情況下,如還錢則需要“1 200文”,而還糧則需要120斗(實際價值2 400文),這說明青苗錢不管是借貸還是還貸,更傾向于貨幣,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青苗法的還納本息狀況,沒有體現政府加強了對百姓的控制,排除A項;青苗法是政府通過對百姓放貸去緩和百姓的困難,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但不能由此說明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放松,排除B項;青苗法的還貸本息不屬于稅收,另外還糧120斗的實際價值為2 400文,其明顯不公平,排除C項。]12.A [據所學可知,差役法到募役法的轉變,使得原來必須親自服徭役的百姓可以選擇交錢代替服徭役,促使農民積極出售自己的農產品,進而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故選A項;募役法的實行使得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排除B項;募役法是屬于徭役制度,不能改變農民的社會地位,排除C項;差役法到募役法的變化本身就屬于賦稅制度的改革,而非促進賦稅制度的改革,排除D項。]13.D [宋朝的兵制是募兵制,依靠民族情感可以取得戰爭的一時勝利,但長久之計是必須解決“百萬義軍”的生計,以當時的狀況而言,難以支撐大規模的募兵體制,且宋高宗返回開封可能會使自己置于危險境地,故選D項;“義軍”戰斗力的高低只是當時兵制的表層反映,排除A項;徽、欽二帝早已被金兵擄走,“義軍”用于守城而非進攻金兵,回開封離金兵更近,宋高宗更怕自己也被金兵擄走,排除B項;宋代崇文抑武,武將備受制約,排除C項。]14.D [據材料“(草原)”“南宋,其立國態勢一變而為‘頭枕東南,面向海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由于與北方民族政權對峙,特殊的國情,促使統治者不得不重視對外貿易,故選D項;中央集權強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材料強調兩宋立國態勢變化,排除A項;宋代農耕經濟繼續發展,早在漢代海外貿易已經興起,均不符合材料限定時間,排除B、C兩項。]15.A [宋初太祖時期,皇帝宴請的對象主要是武將,真宗時期,宴請的對象則變成了宰相、近臣等文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初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實行了崇文抑武的方針,體現了宋初的政治改革的方向,故選A項;曲宴和科舉制度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項;帝王將相關系親疏是表面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國家政策的調整,排除C項;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16.B [據材料“宋朝十分重視‘祖宗之法’,崇文抑武、嚴防外戚及宦官專權”可知這是宋朝的基本特征,是整體狀況,據材料“但《宋史》有傳的60位外戚中,有25人曾任禁軍統兵官,甚至還有多人官至宰相。有傳的43位宦官中,擔任過軍職的有39人,帶兵打仗的有18人”可知有與基本特征不同的一些細節,所以要重視歷史發展的整體與細節,故選B項。]17.C [據材料可知,中央下達地方的文書有嚴格的管理制度,這便于地方執行中央的命令,故選C項;據材料“手抄”“‘摹印頒行’‘鏤版宣布’”可知,文書成文的方式有手抄、摹印、雕版印刷三種方式,活字印刷術成為主流與主旨不符,排除A項;文書制度是中國古代關于文書的發布、執行和管理的專項制度,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導致權力分割過細的局面”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是宋代的特點,文書制度并不是宋朝特有的,邏輯關系不成立,排除D項。]18.C [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募役法與現在各國征收的所得稅類似,且對不同人征收數量不同,體現了一定的公平性,故選C項;募役法實行于北宋時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但材料未體現其對政府財政的作用,排除A項;宋代商業繁榮,富者多收,貧者少收或不收,一定程度上確實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但其與學者強調的“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不符,排除B項;對富者征收重稅并不能直接阻止其壟斷市場,這兩者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小題練10 遼夏金元的統治【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58“學思之窗”改編】《遼史·百官志》載:“至于太宗,兼制中國(中原),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番不治漢,漢不治番,番漢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這種二元化的行政體系( )A.促進了文化心理的認同 B.加速了契丹封建化進程C.適應了民族發展的差異 D.維系了政權的長治久安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59“教材知識”改編】從遼、金朝起,中國政治上的統治重心開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為此后歷朝統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長城南北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逐漸成為統一和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有利于( )A.民族交融加強 B.經濟重心北移C.專制皇權發展 D.南北方同質化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62“歷史縱橫”改編】《元史·地理志》記載:“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據此可知元朝( )A.對遼闊的疆域實行了有效的統治B.實行民族平等政策C.行省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穩定D.因地制宜管理各地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63“學習拓展”改編】《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這說明,元朝設立驛站旨在( )A.顯示元帝國的強盛 B.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C.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D.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經典模擬題】5.(2023·河北“百萬聯考”測試)下圖所示為遼朝的國家體制示意圖。由此可知,遼朝的國家體制( )A.促進了蕃漢一體化治理B.不利于強化君主政治權威C.體現了崇文抑武的政策D.源于農牧復合的經濟形態6.(2024·河北唐山模擬)據載:元昊(后建立西夏)早蓄奸險,務收豪杰,故不第舉子數人自投于彼,元昊或授以將帥,或任之公卿,倚為謀主。后來,宋朝在西北地區的進士錄取比例調整為“十人取一人,比之東南十倍假借之矣”。據此可知,當時的邊疆形勢推動了宋朝( )A.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 B.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C.干弱枝強局面的形成 D.崇文抑武政策的制定7.(2024·重慶模擬)金滅遼后,按照女真人的軍事組織,建立契丹猛安謀克。大定三年(1163年),契丹人起義失敗,金廷“罷契丹猛安謀克”,其原來的戶口“皆隸女直猛安謀克,遣兀不喝(人名)于猛安謀克人戶少處分置”。這一調整在客觀上有助于( )A.人口的增長 B.民族的交融C.版圖的擴大 D.經濟的發展8.(2024·北京海淀區模擬)金海陵王完顏亮擴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遷都于此,定名“中都大興府”。他下令拆毀上京的舊宮殿、宗廟、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種之”,將居于上京的宗室、貴族及其猛安謀克遷入內地,太祖、太宗的陵寢也一并遷至中都郊外。這一舉措( )A.使統治中心轉到中原地區B.推動了女真各部走向統一C.破壞了黃河流域文化發展D.增強了金朝軍隊的戰斗力9.(2023·湖北七市調研)以下表格關于少數民族政權的記述,共同反映了( )文獻記述 出處夏之境土,方二萬余里,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皆分命番漢人為之。 《宋史·夏國傳》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遼史·百官志》金承遼后,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 《金史·選舉志》A.宋代少數民族政權并立 B.少數民族科技文化領先C.少數民族照搬宋代制度 D.宋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0.(2024·福建廈門調研)忽必烈即位后,定國號大元、年號中統,并為遼、宋、金修史,“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這表明元朝( )A.開創了少數民族修史的先例B.形成了開放平等的民族觀念C.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D.強化了“大一統”的政治理念11.(2024·山東菏澤調研)元朝的行省是中書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級政權機構,其職權為“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據此可知,元朝( )A.地方行政層級趨于簡化B.中央集權體制有所創新C.行省權力的獨立性增強D.中央難以有效控制地方12.(2024·重慶市巴蜀中學調研)元朝以大都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東連高麗,東北至奴兒干(今黑龍江口一帶),北達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欽察兩汗國,西南抵烏思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這表明驛道制度( )A.加強了大一統國家的內部聯系B.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的興盛C.推動了全國性市場體系的形成D.推動了專制主義的高度集中13.(2024·山東聊城調研)中國古代某一王朝因實行“漢法”而進入中原王朝序列,并把中國古代疆域的直轄范圍由以黃河、長江中下游為中心的東部亞洲——河西走廊——安西四鎮——西域的“棒槌形”擴展為“母雞形”,這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該王朝( )A.設西域都護府開始管轄西域B.結束了十六國時期的割據局面C.使得現代中國版圖基本定型D.設宣政院統轄吐蕃與佛教事務14.(2024·河南開封模擬)元朝時期,蒙古族的馬奶酒為中原所接受,北方傳來的胡蘿卜、洋蔥成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備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現“頻求更嫁,不以為恥”的現象。這反映出當時( )A.南北間經濟差距逐步縮小B.中原生活習俗受到統治者推崇C.民族交融得到進一步加強D.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持續上升【情境創新題】15.【生活情境】《熙宗孝成皇帝四》記載:遷居中原的普通女真百姓以改漢姓易漢服為時尚,致使朝廷多次下詔“敕女真人不得改為漢姓及學南人裝束”。這一詔令從側面反映出( )A.金政權注重本民族文化傳承B.政府反對學習中原文化C.內地文化對金朝的異質作用D.女真文化優于漢族文化16.【學習情境】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掌管全國佛教事務以及藏族地區軍民之政的特殊機構,凡是有關藏族地區的軍民錢谷、官吏任免、驛站交通的事務,宣政院都需過問。據此可知,元朝宣政院(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隱患B.是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C.成為類似于行省的地方機構D.使邊疆管理呈現與內地的一體化17.【學習情境】元設行省,甘肅、陜西、嶺北、遼陽、江淮數省的轄區均與中書省直轄區“腹里”接壤,其治所也多在與京師最近的水陸交通線上。這種安排( )A.基于加強中央集權的考慮B.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C.旨在解決南糧北運的難題D.不利于行省職能的發揮18.【學術情境】下表是在遼宋夏金時期有關“中國觀”的觀點。據此歸納最為貼切的主題是( )觀點一 遼金將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擴大到遼金統治之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使“中國”的范圍不再局限于長城以南觀點二 遼金王朝以“中國”自居則使“中國之民”不再僅代指漢族,也包括在遼金兩朝生活的契丹族、女真族、黨項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觀點三 “中國”一詞不再是區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民族標記,而是成為少數民族與漢族共有的政治符號,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代名詞A.國家統一 民族共生 B.多元一體 國家認同C.實現漢化 民族交融 D.共處華夏 友好和平小題練10 遼夏金元的統治1.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遼設置了南北面官制,對少數民族和漢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這體現了國家政策適應民族發展差異的特征,故選C項;材料強調遼設置了南北面官制,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適應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文化心理的不同,而不是強調各民族間文化心理的認同,排除A項;材料“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說明遼朝雖以漢制待漢人,但仍以國制治契丹,不利于契丹社會向封建制過渡,不能加速契丹封建化進程,排除B項;1125年,遼被金所滅,并未實現政權的長治久安,排除D項。]2.A [據材料“長城南北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逐漸成為統一和不可分割的整體”并結合所學可知,遼、金朝及以后長城不再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政治中心北移利于民族交融加強,故選A項;“經濟重心北移”不合史實,北宋滅亡進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排除B項;“專制皇權發展”不合邏輯,與政治中心北移構不成邏輯關聯,排除C項;“南北方同質化”不合史實,應為“南北方的交融”,排除D項。]3.A [據材料可知,元代雖然疆域廣闊,但歷代由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的地區也征發賦役,正式劃入了元朝版圖,說明元朝對邊遠地區實行了有效的統治,故選A項;元代實行“四等人制”,并非民族平等政策,排除B項;元朝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度,題干著重強調的是邊遠地區,排除C項;“今皆賦役之”說明邊疆與內地統一化管理,排除D項。]4.C [據材料可知,驛站制度溝通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間的聯系,便于元朝強化其龐大帝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故選C項;設立驛站的目的是強化對地方的控制,而不是顯示帝國的強盛,排除A項;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是設立驛站的客觀影響,排除B項;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也是設立驛站的客觀影響,排除D項。]5.D [據材料可知,遼朝國家體制中部族制和郡縣制等并存,這受到了境內同時存在農耕經濟和畜牧業經濟兩種經濟形態的影響,故選D項;材料可以體現蕃漢分治,但不屬于一體化治理,排除A項;不管是部族制,還是郡縣制,最終都集權于君主,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崇文抑武,排除C項。]6.B [據材料可知,宋朝一部分科舉落第的舉人投奔西夏立國者李元昊,受到重用并強化了西夏實力,這推動宋朝增加了西北地區的科舉錄取進士的人數,反映了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宋朝南北經濟文化的問題,排除A項;宋朝是形成了強干弱枝的局面,不是干弱枝強,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宋朝崇文抑武的政策,且與宋朝邊疆形勢無關,排除D項。]7.B [據材料可知,金朝將契丹戶口分散到女真人領導的猛安謀克組織中,有利于契丹人與女真人的交融,故選B項;材料強調女真人與契丹人交融,而人口增長與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有關,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契丹人被分散到女真人的軍事組織中,得不出版圖的擴大,排除C項;猛安謀克屬于軍事組織,排除D項。]8.A [據材料可知,金朝將都城遷至燕京,并將原來的都城損毀,將金朝貴族和太祖、太宗的陵墓都遷至內地,這一舉措使金朝的政治中心和統治中心轉移到中原地區,故選A項;女真各部走向統一是金朝建立之時,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金將都城遷至黃河流域,并沒有破壞中原地區的文化,這種做法便利了少數民族吸收中原地區的文化,排除C項;遷都與金朝軍隊的戰斗力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9.D [據材料可知,兩宋時期,西夏、遼以及金等少數民族,學習模仿中原政治制度,創設本民族的政治制度,體現中原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交融,故選D項;材料涉及的是少數民族對中原的學習,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少數民族科技文化落后于漢族,排除B項;“照搬”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10.D [元朝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突破了傳統的夷夏觀念,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強化“大一統”的政治理念,故選D項;由材料無法判斷此前是否有此類情況以及是否開創先例,排除A項;元朝為了保障自己的統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的措施,并不是開放平等的民族觀念,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C項。]11.B [據材料“元朝的行省是中書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級政權機構”可知元代的行省制是中央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地方行省職權范圍廣泛,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特點,相對于郡縣制是一次重要的創新,故選B項。]12.A [據材料可知,元朝驛道四通八達,通向全國乃至境外,范圍廣,加強了各地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即有利于加強大一統國家的內部聯系,故選A項;材料強調驛道制度的作用,與長途販運貿易的興盛無關,排除B項;驛道主要是及時傳遞國家政令,而非推動全國性市場體系的形成,排除C項;驛道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而非專制主義,排除D項。]13.D [據材料可知該王朝是元朝,結合所學,其設置宣政院統轄吐蕃與佛教事務,故選D項;西漢政府設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排除A項;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排除B項;現代中國版圖基本定型是在明清時期,排除C項。]14.C [據材料“蒙古族的馬奶酒為中原所接受”“北方傳來的胡蘿卜、洋蔥成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備之物”,可知在元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融現象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故選C項;題干內容所述現象為民族交融,與經濟發展水平無關,不能得出“南北間經濟差距逐步縮小”的結論,排除A項;雖然在題干內容中述及了有關中原的一些生活習俗,但是并沒有述及統治者對這些習俗的態度如何,排除B項;“持續上升”這一表述屬于“過程”的范疇,而題干內容僅是述及元朝這一個時期,排除D項。]15.C [由材料“普通女真百姓以改漢姓易漢服為時尚”可知,中原或內地文化對女真人社會生活的影響,推動了女真族的漢化,影響著女真族文化的發展,體現了內地文化對金朝的異質作用,故選C項;“金政權注重本民族文化傳承”是對材料現象的直接概括,不是側面反映,排除A項;金政權基本沿襲唐宋制度,排除B項;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雖有進步與落后之分,但無優劣之別,排除D項。]16.B [據材料“凡是有關藏族地區的軍民錢谷……宣政院都需過問”并結合所學——對于西藏地區,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可知,這有利于元朝中央政府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故選B項。]17.A [據材料可知,甘肅、陜西等省的轄區均與中書省直轄區“腹里”接壤,使得這些行省起到了“分馭地方、拱衛京師”的作用,且治所也多在與京師最近的水陸交通線上,這都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大力興辦漕運(大運河),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行省職能的發揮與其所在地理位置無關,排除D項。]18.B [據材料可知,“中國”在遼宋夏金時期,得到遼金等少數民族的認同,體現了多元一體和國家認同的主題,故選B項;遼宋夏金時期并未實現國家統一,排除A項;雖然遼金等朝都有漢化現象,但“實現漢化”一說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遼宋夏金時期有和平,也有戰爭,排除D項。]小題練11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64“歷史縱橫”改編】北宋初期989年,全國戶數只有650萬。到北宋末1110年,已增長到2 088萬。如以漢唐史料所載戶口比例,即每戶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實際人口數應當超過1億。這在中國古代人口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促進北宋戶口增長的根本因素是( )A.農業生產發展,糧食產量提高B.棉紡織業進步,經濟作物推廣C.中央集權加強,政局相對穩定D.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經濟發達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67“教材知識”改編】唐朝社會生活中還存在“恃其族望,恥與他姓為婚”的現象,但宋代時,世人多“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這一變化反映了( )A.社會等級觀念消除 B.崇文抑武的特點C.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D.社會階層流動加快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5“問題探究”改編】“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該思想( )A.帶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B.產生于開元盛世時期C.由漢代董仲舒最早提出D.不利于維護封建統治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2“歷史縱橫”改編】宋朝城市中有傀儡戲、皮影戲等娛樂活動,由人操縱表演,配有樂器演奏和念白。北宋和金朝時期各地還流行一種說唱藝術,稱為“諸宮調”,由演出者在舞臺上演唱一個長篇故事。這些表演形式( )A.促進了詞曲創作的繁榮B.奠定了元代雜劇的基礎C.適應了士人階層的需求D.融合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經典模擬題】5.(2024·重慶南開中學模擬)宋代詩人留下眾多對鄉村田園生活吟詠的詩句,為研究宋代農業生產提供重要的史料。從下列詩句描述的農業生產現象中,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楊萬里 卻破麥田秧晚稻,未散水牯臥斜暉。陳造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麥地皆青秧。曹勛 隔歲種成麥,起麥秧稻田。陸游 處處稻分秧,家家麥上場。A.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B.理學思想影響文學創作C.農業生產技術有重大革新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6.(2024·安徽合肥調研)宋代,制瓷工匠在關注釉色純粹之美的同時,也在追求多樣化的裝飾技法,題材或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或是有著吉祥寓意的,或者純粹就是因為美觀好看。這一現象的出現( )A.助長了社會的奢靡風氣B.帶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C.迎合了市民的審美情趣D.提升了制瓷業的競爭力7.(2023·遼寧適應性測試)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都城開封府東角樓的潘樓酒店,每晚凌晨三點左右開始賣衣物、古董、珍玩犀玉等,“半夜而合,雞鳴而散”,謂之鬼市。這可以用來佐證宋代( )A.商業市鎮經濟活躍B.重農抑商政策已被禁止C.經濟環境相對寬松D.商業活動不受政府監管8.(2023·江蘇決勝高考大聯考)下表展示了唐宋時期“士”的轉型。這些變化( )唐代 北宋 南宋精英的身份屬性 門閥 學者—官員 文人社會成分 世家大族 文官家族 地方精英A.源于商品經濟的發展B.體現社會階層的流動C.推動科舉制更加嚴密D.表明社會風氣更開放9.(2024·山東平度調研)北宋中期以后鄉村出現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頂替雇主到地方官府當差。募役法施行后,這一類代役人大部分被國家認可,南宋時漸成常態。代役人現象的普及( )A.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B.削弱了國家基層治理能力C.加劇了社會階層對立D.加速了人口向城市流動10.(2024·河南洛平許濟模擬)宋代,土地買賣契約的基本格式趨向成熟規范,以下是其中的一份。據此可推知宋代( )都方伯淳奉母親指零(令),將自己標帳內大塢縣字號十號夏(下)山二畝、夏(下)地五號計五步……并地內一應等物盡行出斷賣與李四登仕名下。面議價錢……其錢當日交收足訖,契后別不立領,只此隨契交足訖。……今恐人心無信,立此賣契為照。咸淳三年三月十二日A.租佃風氣盛行 B.土地流轉頻繁C.商品經濟繁榮 D.社會缺乏誠信11.(2024·安徽A10聯盟高三段考)唐末五代,士人或“視改面易主為固然,以成其風尚”或“沉酣倡俳之中”“士之賤,于此而極”。到了北宋,程顥、程頤、張載等人則強烈批判這些士大夫缺少氣節道德,由此,理學漸起。據此可知,理學的興起( )A.適應了現實政治發展的需要B.促進了知識分子階層的流動C.推動了儒家倫理體系的重構D.促進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12.(2024·江蘇無錫模擬)朱熹針對當時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學風,批評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務講學者多闕于踐履”,認為“既致知,又須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與不知同”。在此,朱熹( )A.蔑視權威和教條B.力圖喚醒內心的良知C.捍衛道學家尊嚴D.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13.(2024·四川綿陽模擬)唐宋詩詞雅俗共賞,家喻戶曉,蘊含著積極進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救治天下的責任意識,誠摯友善的情感體驗,追問生命內核的終極關懷。據此可知,唐宋詩詞( )A.彰顯了儒學的價值追求B.加速了士人和民眾情感的融合C.體現了多元的思想觀念D.汲取了非主流文學體裁的優點14.(2023·湖南長沙教研聯盟模擬)郭守敬主持編寫的《授時歷》,在當時是非常準確的歷法。清朝人甚至說“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歷”。能編寫如此先進歷法的客觀條件主要取決于( )A.統一局面和遼闊的版圖B.天文觀測數據采集條件C.對東西方知識全面了解D.郭守敬個人的學術造詣【情境創新題】15.【生活情境】宋人詩云:“東家打麥聲彭魄,西家繅絲雪能白。……東家麥飯香撲撲,西家賣絲糴新谷。”詩中反映了宋代( )A.出現新的手工業工場 B.經濟作物的品種繁多C.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手工業僅在鄉村發展16.【社會情境】唐代,世人多以能與世家大族通婚為榮;至宋代,上至宗室高官,下至村氓凡夫,嫁娶無不言財為先,婚姻聘財、嫁妝較之前代,數額更大,“風俗侈靡,日甚一日”。這一變化,說明宋代( )A.門第觀念基本湮滅 B.商品經濟更加活躍C.社會風氣日趨低俗 D.社會價值觀理學化17.【學習情境】宋初,儒家學者面對唐末五代的情境,認為道德文化與學術思想的當務之急是重新建構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思想家張載提出了著名的“橫渠四句”(見下圖)。由此可知( )A.時代呼喚儒學更新B.漢唐儒學地位盡失C.儒學致力于解決佛道沖擊D.儒家的入世精神實現回歸18.【學習情境】元代雜劇作家由于受城市分布的區域影響,其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作家群體:大都作家群包括馬致遠、楊顯之、紀君祥、張國賓等,杭州作家群包括鮑天佑、蕭德祥、王曄、沈和等。這說明元代雜劇( )A.凸顯了南北文化的交融B.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繁榮C.得到士大夫階層的追捧D.取決于城市的政治底蘊小題練11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1.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人口的大規模增長是建立在農業發展,尤其是糧食產量提高的基礎上,因為確保糧食供應是人口增長的前提,故選A項。]2.D [根據材料“唐朝社會生活中還存在‘恃其族望,恥與他姓為婚’的現象,但宋代時,世人多‘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科舉制的完善,人們的婚姻觀念發生變化,社會階層流動加快,故選D項。]3.A [題干中“理”“三綱”“五常”可知這是宋代理學,并結合《綱要》上冊可知,理學帶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故選A項;理學產生于北宋時期,開元盛世出現于唐玄宗時期,此時并未出現理學,排除B項;漢代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等思想,排除C項;結合《綱要》上冊可知,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排除D項。]4.B [據所學可知,作為綜合舞臺藝術的元雜劇,是在上述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形成的,故選B項;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詞曲創作的繁榮,排除A項;上述藝術形式適應了市民階層的需要,排除C項;D項是表演內容變化,而題干考查的是表演形式,排除。]5.A [據材料“卻破麥田秧晚稻”“起麥秧稻田”等可知,土地實行稻麥復種制,所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故選A項;理學思想的核心是“理”是萬物的本原,強調格物致知和存天理滅人欲,材料信息是人們耕作繁忙的景象,所以不能體現理學思想影響文學創作,排除B項;材料中稻麥輪作屬于耕作制度,不屬于農業生產技術,排除C項;材料只有農產品的種植,沒有農產品的收獲以及銷售,所以不能體現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項。]6.C [據材料可知,宋代制瓷工匠既關注釉色純粹之美,又追求裝飾技法的多樣化,使瓷器更美觀,寓意更好,以迎合市民的審美情趣,故選C項;奢靡指生活奢侈,揮霍無度,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釉色純粹之美與“繪畫藝術的發展”無關,排除B項;沒有與其他行業比較,得不出“提升了制瓷業的競爭力”的結論,排除D項。]7.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鬼市經營的時間在凌晨三點左右至清晨,打破了唐朝時對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說明宋代經濟環境相對寬松,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都城開封的商業活動,不是商業市鎮,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排除B項;宋代政府仍然管理市場,比如征稅,排除D項。]8.B [從材料中唐宋時期“士”的精英的身份屬性和社會成分的變遷可知,“士”的身份越來越開放,體現唐宋時期社會階層的流動增強,故選B項;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完善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A項;C項屬于因果倒置,排除;材料無法體現社會風氣開放與否,排除D項。]9.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雇人代役現象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在賦稅制度上的表現,對于保障農民生產時間,增加政府收入及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發揮較大作用,故選A項;國家基層治理能力體現在地方行政的推行具有穩定社會統治的效果,雇人代役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并不影響地方行政的施行效果,排除B項;封建社會體系下被統治階級有無償為國家提供勞動的義務即服徭役,材料僅是雇人代役并未更改服徭役的性質及程度,而且得到了國家認可,因此不會加劇社會階層對立,排除C項;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廣大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人口向城市流動的可能性較小,排除D項。]10.B [據材料可知,宋代土地買賣契約的格式趨向成熟,對于土地買賣有系統規范的規定,結合所學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史實可知土地流轉頻繁,故選B項;材料反映土地買賣,即土地所有權發生變化,與土地經營權,即租佃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宋代由于不抑制土地兼并導致土地流轉頻繁,這與政府政策有關,并不能得出商品經濟繁榮的結論,排除C項;訂立契約的目的是規范市場交易,并不能說明社會缺乏誠信,排除D項。]11.C [據材料“‘士之賤,于此而極……批判……缺少氣節道德”可知,北宋理學家們鑒于唐末五代以來儒學出現的危機以及無法控制人心的現狀,從恢復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對儒學進行了改造,故選C項。]12.D [據材料“徒知而不行”“多闕于踐履”“既致知,又須力行”,可知朱熹主張學術為現實服務,故選D項;蔑視權威與教條是李贄的思想,且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喚醒內心的良知真理,屬于心學的內容,排除B項;捍衛道學家尊嚴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13.A [據材料“積極進取、豁達樂觀”“救治天下的責任意識”“追問生命內核的終極關懷”,體現了儒家樂觀進取、兼濟天下、友善的價值觀念,故選A項;隨著理學的形成,宋以后儒家思想才實現社會化,加速了士人和民眾情感的融合,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儒家思想觀念,沒有體現多元思想,排除C項;材料強調唐宋詩詞的思想內容,與文學體裁無關,排除D項。]14.A [據所學可知,大一統局面即統一局面和遼闊的版圖提供了以前沒有的天文觀測、數據采集條件,郭守敬設立的觀測點,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這是以前做不到的,故選A項。]15.C [據題干“賣絲”“糴新谷”可知,題干所述表明宋朝農家出現賣蠶絲、購買糧食的情況,據此可知,該詩作反映出宋代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選C項。]16.B [據材料“唐與世家大族通婚為榮;宋嫁娶無不言財為先”可知,宋代跟唐代相比,婚姻觀念從強調門第到強調金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種強調金錢的婚姻觀念,是由于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故選B項。]17.A [據材料可知,面對唐末五代以來的亂世和佛道思想的挑戰,儒學家們主張通過復興儒學來實現社會價值觀念的重構,這說明當時理學的興起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故選A項;漢唐以來儒學始終居于正統地位,只是魏晉以來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沖擊,排除B項;“當務之急是重新建構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說明當時儒學家們復興儒學最急切的目的在于實現社會價值觀念的重構,排除C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主要體現的是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單純的入世精神,排除D項。]18.B [結合所學知識,元代大都和杭州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繁榮,為元雜劇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故選B項;材料并未具體說明南北雜劇之間的具體聯系,無法體現南北文化的交融,排除A項;雜劇屬于市民文化,士大夫階層主要追捧的是士人文化,排除C項;雜劇屬于市民文化的代表,主要受到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城市的政治底蘊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題練(三)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docx 小題練10 遼夏金元的統治.docx 小題練11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docx 小題練9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