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保密★啟用前2024-2025學年度高一歷史第一次月考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2024.10注意事項:1. 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 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單選題(共24題,共48.0分)1.(2分)下表為原始社會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況。表中現象反映了( )時間 遺址 出土情況距今8000年前后 河南舞陽賈湖 隨葬骨規形器、骨律管(骨笛)等可能用于觀象授時的天文工具距今6000年左右 河南汝州閻村 基中陪葬的一件陶器上彩繪了具有戰爭紀念碑性質的“鵲魚鉞圖”距今5000年前后 浙江余姚良渚鎮 遺址有宮殿區、內外城垣,十數座高、低水壩等水利工程A. 公共權力不斷加強的趨勢B. 私有制的產生和貧富分化C. 氏族成員經濟待遇的差異D. 等級觀念產生和階級分化2.(2分)天命這一名稱是由周人提出來的,但它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帝”這一神靈的信仰與崇拜。西周以前,“天命”高高在上,具有絕對權威。西周以后,“天命”逐漸具有“德”的內涵,“德位相配”成為時人共識。這一變化( )A. 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會影響力有所提升B. 表明君權神授觀念迎合專制加強的需要C. 有助于為政權轉移的合法性創造理論依據D. 折射出德才兼備成為選任人才的主要標準3.(2分)晉國在獻公以前,貴族主要依靠分封獲取土地,分封的標準不是看功勞大小、能力高低,而是看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但到了晉文公時分封的原則變成了“尚賢使能”“論功行賞”。據此可知,晉文公時期A. 尚賢標準得到普遍認可B. 宗法分封制逐漸瓦解C. 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確立D. 諸侯權力被大臣架空4.(2分)《韓非子 和氏》稱:“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在韓非子看來( )A. 貴族政治完善了國家治理體系B. 軍功爵祿制是維護專制的重要手段C. 人才選拔方式發生顯著的變化D. 強化專制君主權威有助于政局穩定5.(2分)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中記載:“周以后的秦朝盡管存在時間短暫,卻用一個組織得很嚴密的帝國結構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這些,使中國得到了世界上最穩定、最持久的統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國結構”是指A. 分封制 B. 郡縣制 C. 推恩令 D. 行省制6.(2分)西漢初年“大侯不過萬戶,上者五六百家”。到文景時代,“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這一現象說明西漢初期A. 經濟政策適應了現實需要B. 人地矛盾開始出現C. 大一統思想促進社會穩定D. 中央集權面臨挑戰7.(2分)漢制規定,每年八月祭祀宗廟,王侯皆須獻黃金助祭,稱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酎金斤兩成色不足為由,一次即奪去106名列侯的爵位。這一做法A.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 導致政權走向了動蕩C. 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 D. 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8.(2分)早期云岡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著厚重、身軀魁梧。云岡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時期開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寬博的服裝,面形消瘦,從早期的雄勁風格發展為體現南朝士大夫審美時尚的“秀骨清像”。這反映出當時( )A. 雕刻藝術題材多樣B. 北方分裂割據混戰不止C. 江南經濟得到開發D. 佛教呈現出本土化趨勢9.(2分)如表所示為古代文學作品常用一些人物典故及其簡介。這些典故反映出東晉( )典故 涉及人物 簡介“王右軍” 王羲之 王羲之系瑯邸王氏子弟,憑借王氏在東晉王朝的影響力,曾出任右軍將軍。“寄奴(小兒)” 劉裕 劉裕出身寒微,幼年喪母后,寄居在舅家,小名喚“寄奴”,東晉末年為將時,曾被同朝為官的宰相蔑稱為寄奴小兒”。A. 士族政治影響深遠 B. 軍功集團左右朝政C. 階層流動相對順暢 D. 文學藝術較為繁榮10.(2分)下表是北宋南北方籍進士所占比例時間(年) 960~997 998~1020 1021~1063 1064~1085 1086~1100 1101~1127北方 38.42% 18.63% 12.49% 6.61% 5.17% 2.86%南方 61.58% 81.51% 8751% 93.39% 94.83% 97.14%表可以用于佐證A. 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B. 科舉制度難以為繼C. 地方的自主性增強 D. 文官政治最終形成11.(2分)唐代前期中宗、睿宗年間,盛行的“墨敕斜封官”,即由皇帝直接敕封,而未經過中書省“宣署申覆”(擬定并蓋印)及門下省復審與吏部銓選。由于這類官員告身(任命狀)是斜著從側門交付中書省執行,且其上所書“敕”字用墨筆(與中書省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不一樣),故得名。對此的認識是( )A. 三省分權體制取代皇權專制B. 皇帝突破制度約束以打擊藩鎮勢力C. 當時科舉制度存在嚴重弊端D. 中央集權制度下權力運行程序違制12.(2分)《資治通鑒》對某一制度記載:“(政府)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醫移退一,使之與居者均,無僥利。”該制度的實施A. 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B. 延續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C. 增加了農民繳納賦稅的經濟負擔D. 實現了賦稅形式由實物向貨幣轉變13.(2分)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告誡子弟:“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由此可知當時A. 社會普遍重視學術文化學習B. 科舉取士促進社會流動C. 儒家文化占絕對的統治地位D. 文化素養影響家族地位14.(2分)唐政府為外國和其他民族的學生特設賓貢科,考中者稱賓貢進士,賓貢進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賓貢進士以新羅、大食、渤海等國留學生為多。這一政策體現出( )A. 宗藩體系不斷強化 B. 盛唐氣象開放包容C. 科舉制度傳播海外 D. 儒家文化影響深遠15.(2分)陜西西安出士的唐代何家村遺址中發現的錢幣,既有唐代流行的開元通寶,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鑄造的和同開珎,還有波斯的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這一發現可用于說明唐朝A. 絲綢之路開通 B. 民族交融深化C. 貨幣制度混亂 D. 對外交往活躍16.(2分)唐朝大多數藩鎮的主要功能或“戍邊”或“防盜賊”或“防驕藩”,為唐中央提供錢糧,有序地維持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行。有學者認為: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破壞了唐王朝的政令統一,但同時藩鎮間相互制約,又維系著唐王朝的統治”。這表明( )A. 藩鎮都是割據勢力 B. 藩鎮公開與中央對抗C. 藩鎮延續唐朝統治 D. 唐政府掌握軍事權力17.(2分)日本學者內藤湖南認為“從唐末經五代到宋初,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出現平民主義傾向。”下列能體現北宋時期平民主義傾向的是( )①平民出身的士人進入政壇②城市娛樂生活豐富多彩③宋詞的內容體現市民情趣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18.(2分)如表是北宋、遼輸出商品對比表,據此可知( )政權 北宋 遼輸出商品 粟、茶葉、絲織品、瓷器、漆器、進口的香料和珍珠 馬、羊、駱駝、鹽、礦物A. 經濟文化交流影響社會風俗B. 民族交融的趨勢逐漸加強C. 邊貿有利于維持民族間和平D. 北宋手工業生產技術高超19.(2分)歐陽修編撰的《新唐書》云:“夫惡危亂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則所謂困天下以養亂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鑒于唐朝的上述問題,北宋初年統治者( )①實行保甲法,加強軍隊訓練②派文官擔任地方行政長官③削弱地方的軍隊,充實禁軍④地方賦稅交由中央來掌控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0.(2分)下表是遼、西夏、金管理制度史料,通過史料可以看出當時統治者政權 管理制度遼 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西夏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曰開封府,曰翊衛司,曰官計司,曰受納司,曰農田司,曰群牧司,曰飛龍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學,曰漢學。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分命蕃漢人為之。金 其部長曰孛菫,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部卒之數,初無定制,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謝十,始命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A. 普遍采用南北面官的統治政策B. 以尊重漢族文化和習慣為主體C. 推行封建化舉措適應統一趨勢D. 特別注重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21.(2分)中國社科院知名學者白鋼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中說:“元朝的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這種職能的‘中轉站’。”材料意在說明行省制下A. 地方勢力威脅中央集權B.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C. 地方與中央的相互制衡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機構22.(2分)據記載,宋神宗時全國耕田面積為461.65萬頃,而東南九路合計295,36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64%。當時全國單位畝產量最高的是兩浙路地區,遠高于當時畝產兩石的全國平均水平。這反映了( )A. 江南經濟地位比較突出B. 北方農業遭到嚴重破壞C. 農業稅是國庫主要財源D. 稻麥輪作提高南方產量23.(2分)古裝劇《夢華錄》講述的是趙盼兒等女性在北宋京城開了一家茶坊,開始了現在俗稱的"避襲”奮斗之旅行。而在真實的宋史上,女子經商,算得上比較常見的事。《東京夢華錄》中就記錄了北宋都城汴梁諸多“網紅”名店,其中即有女性開辦的“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藥鋪”等。這可用來說明,宋代A. 商業運行的環境相對寬松B. 婦女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 政府鼓勵私人發展工商業D. 傳統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動24.(2分)《太平廣記》是北宋初官修的一部類書,全書按題材分為92類500卷,取材重點為神怪故事,在目錄中的數量見表所示。此書可用于研究宋代( )內容 卷次 卷數神仙 1~55 55女仙 56~70 15報應 102~134 33定數 146~160 15神 291~315 25鬼 316~355 40A. 理學思想的社會影響 B. 儒學正統地位的動搖C. 社會主流文化的轉型 D. 民眾的精神文化取向二、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52.0分)25.(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如表所示是漢朝中央政府為治理邊疆而設立的不同機構。機構 管理范圍 職能郡縣 北疆、東北疆、西南地區、南疆 管理民政、防務和屯田屬國 脫離本民族主體遷徙到內地的民族 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酋長負責都護府、校尉、中郎將、將軍等 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地區 管理民政、軍政和屯田——據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整理材料二 在對匈奴的斗爭中,漢帝國文武兼備,通過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通過政治聯盟和文化滲透;很好地配合了軍事斗爭。西漢統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略,最終實現了北拓邊疆的戰略目標。——摘編自張韶梅《西漢北拓邊疆戰略述論》(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朝邊疆治理的方式及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朝邊疆治理的意義。26.(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除了軍事與經濟資源的互為挹注,這些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依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儀,以朝貢、覲見、饋贈、通婚、封賞……不斷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親緣網絡的倫理要求,是敦睦親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統治的機制,取得了道德的意義。——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元行省制所體現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材料三 從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態有過紛紜繁復的變化…….這種因時而異的變化只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集權的功能罷了。因此盡管從表面上看,歷代行政區域……廢置紛繁,分合靡定,但無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損,而無根本性質的變動。——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點。(2)根據材料二,說明元行省制與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之間的關系及行省制“優”在何處。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對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創舉。(3)根據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從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無根本性質的變動” 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中得到的基本認識。2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小中國”與“大中國”材料一:雖然中原王朝在西周時期已形成“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的大一統政治觀,但在地理意義上,“四海”仍是狹小的空間概念。由于缺少經濟利益的驅動,中原王朝對周邊民族地區的經略,更多的是政治上的“綏服”“安邊”或修筑長城抵御異族入侵。……與之相反,北方游牧民族或狩獵民族由于經濟的單一性,迫切需要與中原建立穩定的經濟交往關系。但是,在正常交換無法得到滿足時,戰爭掠奪便成為一種非常手段,從而激化了民族矛盾。——摘編自烏恩《草原民族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貢獻》材料二:遼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并不反對宋人稱“中國”……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具有“南朝”“北朝”是一家、“南朝”“北朝”都是中國的思想意識…作為分立對峙政權,金人承認金、宋分別是各自獨立的不同政權,各有自己的國號,互為外國。但作為“中國”,他們又認為金、宋都是“中國”。——摘編自趙永春《中國“多元一體”與遼金史研究》材料三:日本學者杉山正明有個提法值得參考: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摘編自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多個角度,談談你對“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這一觀點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角度多維,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024-2025學年度高一歷史第一次月考試卷參考答案一、單選題(共24題,共48.0分)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石器時代的文明,應重點掌握新石器時代的文明。A.通過分析表格內容可知,材料中反映的觀天象授時、戰爭、工程需要加強和集中公共權力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反映了公共權力不斷加強的趨勢,此項正確;B.材料中并未體現隨葬品的差別,因此不能體現私有制的產生和貧富分化,排除;C.表格中內容并未涉及氏族成員的經濟待遇問題,排除;D.材料中并未體現隨葬品的差別,不能體現等級觀念產生和積極分化,排除。故選:A。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據題意可知,西周之前,“天命”具有絕對的權威,西周之后“天命”具有了“德”的內涵,其意思是說有德者可以居天命,從而為商政權向周政權的轉移創造了理論依據,C項正確;儒家思想到東周時才出現,排除A項;商周時期還沒有建立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天命觀不是選官制度,排除D項。故選:C。3.【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尚賢使能”“論功行賞”,可知晉國分封的標準發生變化,血緣色彩淡化,可見,宗法分封制逐漸瓦解,B項正確;A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A項;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標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C項;春秋時期,王室權力下移,諸侯的權力較大,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根據材料“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可知,韓非子認為,大臣及地方勢力過大會威脅中央,導致政局不穩,需不斷削弱地方勢力,加強君主與中央的權力,說明強化專制君主權威有助于政局穩定,D項正確;貴族政治完善了國家治理體系,與韓非子主張的“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相悖,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描述關于軍功爵祿制的信息,排除B項;C從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故選:D。5.【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帝國組織嚴密,為中國古代穩定、持久的政治奠定了基礎,主要肯定了秦朝在地方上廢分封制,實行郡縣制,B項正確;秦朝廢除而非實行了分封制,排除A項;推恩令是西漢時期為解決王國問題采取的分化打擊王國勢力的措施,排除C項;行省制是元朝而非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并結合所學可知,到文景時代,西漢社會經濟恢復,國力增強,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這說明“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適應了現實需要,A項正確;材料無法看出人地矛盾開始出現,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統思想,材料信息沒有涉及,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無法得出中央集權面臨挑戰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7.【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借口酣金斤兩成色不足,大規模剝奪列侯爵位,有利于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A項正確;漢武帝打擊、削弱地方諸侯勢力的做法并未導致政權動蕩,排除B項;一次酎金奪爵不能性徹底解決王國問題,排除C項;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并非漢武帝“酎金奪爵”的主要做目的和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根據材料“早期云岡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著厚重、身軀魁梧。云岡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時期開鑿的”“發展為體現南朝士大夫審美時尚的‘秀骨清像’”并結合所學魏晉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分析作答。根據材料“早期云岡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著厚重、身軀魁梧。云岡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時期開鑿的”“發展為體現南朝士大夫審美時尚的‘秀骨清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孝文帝進行改革,主動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族文化,這促進了民族交融,促進了佛教與中國社會相結合的趨勢,即佛教呈現出本土化趨勢,D項正確;材料所述云岡石窟的佛像從原先的高鼻深目、衣著厚重、身軀魁梧到南朝士大夫審美時尚的“秀骨清像”體現了佛教與中國社會逐漸結合的趨勢,雕刻藝術不是題干所表達的主旨內容,排除A項;這時期北方分裂割據混戰,B項不是題干所述佛像變化的主要原因,也不是所能反映出的問題,排除B項;魏晉時期,由于北方戰亂,北人南遷,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開發,但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和發展的現象,排除C項。故選:D。9.【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生可結合材料表格內容進行分析。王羲之是士族出身,憑借家族勢力就能身居高位,而劉裕雖然貴為將軍,但是出身低微,被人蔑視,可見士族政治影響深遠,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士族對于政治的影響,而非軍功,排除B項;士族政治下,社會階層流動性弱,排除C項;D項與題干中的劉裕無關,排除D項。故選:A。10.【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960年~997年,北方籍進士所占比例是38.42%,南方籍進士所占比例是61.58%。”“1021年~1063年,北方籍進士所占比例是12.49%,南方籍進士所占比例是87.51%。”“1101年~1127年,北方籍進士所占比例是2.86%,南方籍進士所占比例是97.14%。”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據材料北宋南北方籍進士所占比例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經濟中心逐步南移,教育文化也在逐步南移,A項正確;科舉制度在宋代進一步發展和完善,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地方自主性增強,排除C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文官制度是否已經最終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1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三省六部制的把握。根據材料“墨敕斜封官”“由于這類官員告身(任命狀)是斜著從側門交付中書省執行,且其上所書‘敕’字用墨筆(與中書省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不一樣)”和所學知識可知,墨敕斜封官是中國古代職官制度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是皇權專制下的產物,墨敕斜封官是中央集權制度下權力運行程序違制體現,D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三省分權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排除A項;“墨敕斜封官”是非正式的中樞機構,不是打擊藩鎮勢力,排除B項;隋唐的科舉制在整體上來說是比較公平、公正的選官制度,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12.【答案】A【解析】“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是唐朝兩稅法的內容,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故答案為A項;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排除B項;兩稅法以財產的多少為計稅依據,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繳納賦稅的經濟負擔,排除C項;明朝時期的一條鞭法實現了賦稅形式由實物向貨幣轉變,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北朝時期,出身卑賤的人熟悉《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可為人師,大族子弟不通曉典籍,會淪落為耕田養馬人,反映出當時文化素養影響家族地位,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整個社會普遍重視學術文化學習,排除A項;南北朝時期,科舉取士的制度尚未產生,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并非儒家文化占絕對統治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隋唐時期的文化,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隋唐時期的文化的把握。根據材料“唐政府為外國和其他民族的學生特設賓貢科,考中者稱賓貢進士,賓貢進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外國人可參加科舉考試,并入仕為官,體現了大唐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宗藩體系,排除A項;C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儒家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15.【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既有唐代流行的開元通寶,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鑄造的和同開環,還有波斯的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何家村遺址出土了日本、波斯、東羅馬的貨幣,這說明唐朝與東亞、西亞、歐洲的經濟交往活躍,D項正確;絲綢之路開通是在西漢武帝時期,題干信息也無法說明,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家間的交往,不屬于民族交融范疇,排除B項;這些外國貨幣不屬于唐朝的貨幣體系,排除C項。故選D項。16.【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央集權演進情況。關鍵信息有:藩鎮割據破壞了唐王朝的政令統一,但同時藩鎮間相互制約,又維系著唐王朝的統治。從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鎮具有防衛功能,并且還可以“相互制約”,可以“維系”唐朝的統治,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說明藩鎮都是割據勢力,表述過于絕對,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藩鎮公開與中央對抗和唐政府掌握軍事權力的相關內容,故BD項錯誤。故選:C。17.【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北宋時期的統治,解答本題需要結合北宋時期社會發展變化的具體情況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開始出現平民主義傾向的表現主要有,通過科舉制不少平民出身的士人進入政壇,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娛樂生活豐富多彩,宋詞中出現了大量反映市民情趣的內容,說法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出現,與平民主義傾向無關,說法④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BCD三項。故選:A。18【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題干信息的解答和對多民族政權的并立相關知識的準確掌握。A.材料沒有體現風俗,排除A項;B.材料只涉及到貿易,沒有體現交融,排除B項;C.從材料可以看出,遼寧簽訂和議后,邊境貿易的內容豐富,貿易往來更頻繁,反映出邊貿有利于維持民族間和平,C項正確;D.材料涉及的是多種商品,而不是只有手工業,排除D項。故選:C。19.【答案】D【解析】本題主考查的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根據“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可知歐陽修認為唐代設置的藩鎮制度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結合學內容可知,鑒于這個問題,北宋設置轉運使掌控地方財政,派文官擔任地方行政長官,削弱地方軍隊,充實禁軍,②③④符合題意,選擇D項;保甲法是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不屬于北宋初期,①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20.【答案】C【解析】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制度建設中都不約而同地學習、借鑒中原傳統典章制度,這一“因俗而治”的封建化舉措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適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趨勢,C項正確;表格內容不僅反映了遼,還包含西夏、金的制度建設。南北面官是遼的制度特點,不能一概而論理解成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普遍采用該制度,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制度建設中既保留一定的民族制度,也借鑒與學習漢族制度,因此,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以尊重漢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為主體,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了各少數民族政權自身的改革措施,并沒有涉及到民族間的交往,排除D項。故選C項。2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元朝的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可知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B項正確;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行省制中央權力大于地方權力,排除C項;行省是地方行政機構,排除D項。故選C項。22.【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經濟南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根據材料可知,宋神宗時期,南方耕地面積較多,產量較高,說明江南經濟地位比較突出,A正確;南方經濟發展,不代表北方農業遭到破壞,排除B;材料沒有比較農業稅和其他稅種,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稻麥輪作,排除D。故選:A。2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朝女子經商比較常見,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政府實行寬松的抑商政策,理學也沒有成為官方思想,因此商業環境相對寬松,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婦女政治地位,排除B項;中國古代的封建政府均實行重農抑商的國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2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宋元時期的文化,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中《太平廣記》的內容和取材特征,結合當時的市民文化分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廣記》的取材重點為神怪故事,神怪故事與民間民眾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反映了當時民眾的精神文化取向,故D項正確;北宋初年理學尚未形成,故A項錯誤;當時儒家思想仍然是正統思想,并未動搖,故B項錯誤;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文化仍然是儒家思想,沒有發生轉型,故C項錯誤。故選:D。二、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52.0分)25.【解析】(1)本題考查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合漢朝中央政府為治理邊疆而設立的不同機構、職能及漢代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及特點進行回答。(2)本題考查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合題干“西漢統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略,最終實現了北拓邊疆的戰略目標”“通過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通過政治聯盟和文化滲透,很好地配合了軍事斗爭”及漢代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及意義進行回答。(1)方式: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漢代在邊疆管理方面的主要方式是設置管理機構,移民戍邊、戰爭、和親等等。特點:漢代在不同地區設置不同的機構,體現了因地制宜,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在職能方面,體現了漢代設立完善的邊疆防御體系;根據材料“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可知,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給予邊疆民族較大的自主權;根據材料“西漢統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略,最終實現了北拓邊疆的戰略目標”并結合措施的領域看,多措并舉,采用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2)意義:根據材料“西漢統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略,最終實現了北拓邊疆的戰略目標”可知,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穩定;根據材料“通過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通過政治聯盟和文化滲透,很好地配合了軍事斗爭”可知,傳播了漢文化,推動了民族交融;從效果看,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故答案為:(1)方式:設置管理機構,移民戍邊、戰爭、和親等等。特點:因地制宜,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設立完善的邊疆防御體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給予邊疆民族較大的自主權;多措并舉,采用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2)意義: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穩定;傳播了漢文化,推動了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26.【答案】(1)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特點:以血緣為紐帶;嚴格等級秩序;中央集權未實現(2)關系:承繼與創新。優勢: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創舉:設立行省制。(3)理由:始終維護中央集權。認識:體現了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為了調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地方行政制度關系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地方行政制度隨社會發展需要而變化;【解析】【小問1】制度:根據材料一“這些封君與周王室之間”可知,分封制;根據材料一“也依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儀,以朝貢、覲見、饋贈、通婚、封賞……不斷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親緣網絡的倫理要求,是敦睦親戚的孝道”可知,宗法制。特點:根據材料一“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依仗宗族紐帶”可知,以血緣為紐帶;結合所學從嚴格等級秩序、中央集權未實現的角度來分析。【小問2】關系:根據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可知,承繼與創新。優勢:根據材料二“元行省制所體現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可知,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創舉:結合所學可知,設立行省制。【小問3】理由:根據材料三“這種因時而異的變化只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集權的功能罷了”可知,始終維護中央集權。認識:根據材料三“從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態有過紛紜繁復的變化…….這種因時而異的變化只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集權的功能罷了”可知,體現了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結合所學從為了調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地方行政制度關系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地方行政制度隨社會發展需要而變化的角度來分析。27.【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元朝,要求依據題干從西周到元朝中華民族的發展演變來論述“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本題屬于開放性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根據題干要求,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多個角度,談談你對“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這一觀點的理解。依據材料“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王朝,它把中國由一個單純的農耕“小中國”發展為一個包含農耕、游牧在內的多元一體的”大中國”。然后結合所學從國家統一、國家治理、民族交融、制度沿革、經濟發展、科技文化等角度進行論述。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是元朝從大統一、國家治理、民族交融、制度創新等多方面開啟了“大中國”時代,也開啟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的新時代。這里的“大“與“小“不單指版圖,還有王朝治理、國家的組成形式等。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史上,以蒙古為代表的草原民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作出了獨特而巨大的貢獻,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示例:理解: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王朝,它把中國由一個單純的農耕“小中國“發展為一個包含農耕、游牧在內的多元一體的“大中國“。從國家統一的角度看,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先后滅掉了遼夏金,收服吐蕃諸部,兼并大理,擊敗南宋,結束了五代以來長期的民族政權分立局面,實現了全國大統一,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版圖。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為鞏固統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和急遞鋪。實行行省制度,沿襲并發展了秦朝以來的郡縣制,邊疆治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勢,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設立宣政院、北庭都元帥府和澎湖巡檢司,分別管理吐蕃、西域和臺灣,鞏固并發展了多民族國家的大統一。從民族交融的角度看,在承繼宋遼夏金時期民族交融成果的基礎上,元代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和各少數民族雜居相處。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從制度沿革的角度看,蒙古統治者學習、接受秦漢以來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治理模式,借鑒并吸收了遼夏金的治國理念,強化了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延續并發展了中華政治文明。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元代上承唐宋,下啟明清,農耕經濟、城市工商業、海外貿易比較發達,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擴大了古代中國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元朝把農耕與游牧統一在一個超級規模的國家經濟體內,開創了農牧文明相融發展的新時代。從科技文化的角度看,郭守敬的《授時歷》、火藥外傳、王禎的《農書》、畏兀兒體蒙古文、《蒙古秘史》、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進行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等都證明了元朝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答出其中3點即得滿分。) 總之,元朝從大統一、國家治理、民族交融、制度創新等多方面開啟了“大中國“時代,也開啟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的新時代。這里的“大“與“小“不單指版圖,還有王朝治理、國家的組成形式等。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史上,以蒙古為代表的草原民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作出了獨特而巨大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