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質量監測試題(卷)七年級 歷史(5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24分)1.下列選項中、研究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是( )A.傳說 B.文獻 C.化石 D.影像2.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出現的華夏族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被后人尊奉為“人文初祖”的是( )A.黃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黃帝和炎帝 D.堯、舜、禹3.“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這段材料說明( )A.分散雜居 B.錯綜復雜 C.征服擴張 D.多元一體4.如果把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與黃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為一個學習主題,那么這個學習主題應該是 ( )A.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B.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5.制作年代標尺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下列選項中,對應正確的是( )A.①商朝 B.②春秋 C.③西周 D.④夏朝6.用玉器隨葬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習俗。在良渚遺址的大型墓葬中,玉器種類豐富,制作精美,有琮、璧等重器,但中小型墓葬中很少見到。這表明良渚社會( )A.早期國家出現 B.階層分化明顯C.農耕經濟發達 D.地域特色鮮明7.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某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婦好自告奮勇請求率兵前往。商王猶豫不決,占卜后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這個故事最早可能記載在( )A.龜甲或獸骨上 B.竹簡上C.絲帛或麻布上 D.木簡上8.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 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地位9.學校新來了一個風趣的歷史老師,她作自我介紹時說到:“我的名字與戰國有緣,我的姓是戰國時期地處最西的一個國家的名稱,我的名是戰國時期地處最東的一個國家的名稱。”這位歷史老師的名字是( )A.燕齊 B.楚秦 C.秦齊 D.秦燕10.“明君興國,昏君誤國。”下列關于夏、商、周諸朝君王與其執政期間發生大事的對應,正確的是( )湯——任用賢才,使商強大桀——有所作為,國力強大周公——牧野之戰,滅商建周D.周幽王——與民爭利,“國人暴動”11.下圖是某書的部分目錄,這部書是( )A.《秦長城》 B.《都江堰》C.《靈渠》 D.《翻車》12.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有800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170多個,而到戰國初期只有十幾個諸侯國了,最終如下圖所示。這表明,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 )A.民族交融逐漸加強 B.國家漸走向統一C.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D.百家爭鳴文化繁榮二、材料分析題。(共26分)13.歷史核心素養是我們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課程,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11分)。【唯物史觀】圖一 北京人的石刻工具 圖二 河姆渡居民的工具 圖三 春秋農具 圖四 穿有鼻環的牛尊(1)請分別指出圖一和圖二生產工具采用的制作方法(2分)。指出圖三、圖四分別反映了春秋時期出現了什么生產工具和什么生產方式(2分)?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從圖一到圖四生產工具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1分)?【史料實證】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2)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實行什么政治制度(1分)?西周實行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1分)?【歷史解釋】材料二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斷。他認為順民心,國之將興,逆民心,國之將亡,統治者要體會老百姓的憂與樂,把人民的憂樂當作自己的憂樂。君王要善待黎民,減輕百姓賦稅和徭役,給人民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3)依據材料二,概括孟子思想的核心(1分)。他認為“統治者”應如何踐行這種思想(1分)?【家國情懷】材料三 《呂氏春秋》載: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通繆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4)材料三反映了禹的什么功績(1分)?從禹的身上你可以學到什么精神(1分)?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9分)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紛爭。儒、法、道、墨、陰陽等學派針對治理國家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各家學派之間進行激烈爭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材料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材料三 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韓非子》材料四 學習“百家爭鳴”知識后,同學們討論本班任課教師的管理風格。同學們一致認為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數學錢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英語孫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政治李老師鼓勵互利互愛,生活節儉。(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和各學派爭論的共同問題。(2分)(2)據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張是什么(1分)?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話說明如何來實現這一核心主張 (1分)(3)材料三中韓非子的思想主張是什么 (1分)他的主張后來在哪個國家得以實現 (1分)(4)根據材料四,你認為語文、數學、政治老師的管理風格類似于古代哪個思想學派 (3分)15.任何一場改革的成功,都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還要得益于統治者的支持,改革者個人的魅力,還有對社會是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6分)材料一 商鞅變法的內容政治 ①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④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材料二 都江堰示意圖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組織當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燒石、澆上冷水,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在玉壘山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動力學,把岷江水分成內江、外江,內江灌溉,外江防洪。都江堰的修建,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魅力,蘊含著“中國智慧”。——摘編自羅旭洋《天人合一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表格中找出商鞅變法中“決裂阡陌,獎勵耕戰”指什么(寫具體措施)。(3分)(2)根據材料二,以世紀的方式,寫出都江堰的修建時間(1分),并說明其修建蘊含的“中國智慧”是什么(1分)。(3)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其對秦國產生的共同作用(1分)。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A C B A B C A題號 11 12答案 B B(1)圖一制作方法:打制(1分)。圖二制作方法:磨制(1分)。生產工具:鐵制農具(1分)。生產方式:牛耕(1分)。重要作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1分)。(2)政治制度:分封制(1分)。目的: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1分)。思想核心:民貴君輕(1分)。如何踐行:善待黎民,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徭役,給人民創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1分)。功績:大禹治水(1分)。精神:創新精神,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1分)。(言之成理即可)。14、(1)背景: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1分)(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任寫一條即得分)。共同問題:如何治理國家(1分)。(2)核心主張:仁(1分)。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分)。(3)主張:重視嚴刑重罰(重視法律、法治)(1分)。國家:秦國(1分)。(4)思想流派:語文——儒家,數學——道家,政治——墨家。(3分)15、(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1分);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1分)(2)時間:公元前3世紀50年代(1分);智慧: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因地制宜)(1分)(3)作用:都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增強了秦國的國力。(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期中測試試卷.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