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期中考高三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每題3分51分1.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協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建立尊重主權和國情、國家自主決定貢獻力度的全球行動模式。這說明《巴黎協定》A.體現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 B.促使區域經濟集團不斷走向開放C.締約國享有同等權利與義務 D.探索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新模式2.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國軍隊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消滅日軍數萬人,取得大捷。此次戰役是珍珠港事件爆發后,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戰役勝利,引起了當時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稱:盟軍的勝利,全賴華軍長沙大捷。此次長沙大捷( )A.表明中國戰場是抗擊日寇的主戰場 B.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C.提高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影響 D.扭轉了抗日戰爭的戰局3.在唐代公文流轉過程中,官府收文一般包括登記、批辦、受付、判案、執行、勾稽、抄目等環節。其中判案環節實行同職官四等連署制度,即每份文件要經過勾官、判官、通判官、長官共同簽署,方能生效執行。由此可見,唐代( )A.行政運行較為規范 B.監察機構相互制約C.地方權力有所擴大 D.官僚體系日益完善4.下表是西漢到唐宋時期的人口統計數據。數據表明西漢時期北方戶口數占全國戶口數的99%,南方戶口數僅占百分之2.1%,但到了北宋時期南方的戶口數高達62.9%,比北方戶口數多了一倍,這說明 A.文景之治促進西漢人口的快速增長B.藩鎮割據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劇減少C.王朝更替導致中國古代人口的變動D.經濟重心南移帶動人口的區域遷徙5.唐太宗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主要是因為唐太宗( )A.派兵滅西突厥 B.與吐蕃會盟“患難相恤”C.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6.東吳、東晉和南朝相繼建都于南京(東吳時稱建業,東晉、南朝稱建康)。東吳開鑿破崗瀆,挖婁湖,鑿橫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業為中心的南方漕運體系。東晉、南朝時,建康繼續保持了漕運中心的地位。這些做法( )A.催生了新的生產關系 B.保證了朝廷的財政收入C.推動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7.20世紀60年代,沙特阿拉伯大力發展煉油和石油化學工業,依靠石油收入,發展國民經濟中其他部門如紡織、食品等,全面開發地區經濟。這反映出沙特阿拉伯A.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道路 B.掌握了本國石油資源控制權C.謀求國民經濟結構的多樣化 D.增加石油工業在經濟中比重8.蘇聯二五計劃規定1933年至1937年間輕工業年均增長率將由“一五”期間的13.2%提高到18.5%,重工業則由40.1%降到14.5%。而結果是輕工業的年增長率只有14.8%,重工業增長率則達到19%。蘇聯重工業和輕工業產值的比例,由1932年的53.4:46.6發展為57.2:42.2。據此可知蘇聯的二五計劃A.意在推動工業均衡發展B.借鑒一五計劃成功經驗C.調整工業比例計劃失敗D.實現規定重工業增長率9.一個歷史事實可以由若干事件構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構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級或層次。下列選項符合上述說法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戰——薩拉熱窩刺殺事件——馬恩河戰役B.凡爾賽體系——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C.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突襲波蘭——德國投降D.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形成——聯合國成立10.起源于古埃及的莎草紙傳入希臘后很快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通用書寫材料;羅馬帝國占領埃及后,從不列顛到兩河流域的廣袤疆域都使用莎草紙。據此可知,莎草紙( )A.反映了古埃及科技領先世界 B.成為羅馬帝國對外擴張工具C.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 D.體現了成熟完備的造紙技藝11.2017年,中國全年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4104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位。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8%,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2019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預期下調了0.2%,卻將中國的預期上調了0.1%。這反映出( )A.中國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B.改革開放具有世界意義C.全球化給中國帶來機遇 D.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2.下圖反映的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農產品商品化發展情況,對圖中數據變化的因素解讀正確的是A.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展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C.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D.農村土地所有制性質改變13.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寫道,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一躍而為食物的生產者。這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 )A.農業的產生 B.工業的產生 C.商業的產生 D.科技的發展14.1902年2月,梁啟超在其創辦《新民叢報》中指出:“中國所以不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因此,“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由此可知,梁啟超創辦《新民叢報》的目的是( )A.為維新變法運動搖旗吶喊 B.提升國民的公德救國C.否定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 D.增強公民的民族意識15.西方經濟學家沃森提出“后發劣勢”的分析框架,即缺乏制度改造的技術模仿固然會讓后發國家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但極容易讓這些地方產生莫名其妙的“制度優越感”,為后續發展留下巨大隱患。這一分析框架可以用來分析以下哪兩則歷史概念之間的聯系( )A.閉關自守 鴉片戰爭 B.太平天國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C.洋務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 D.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6.永樂元年,朱棣下令翰林學士編修《永樂大典》,編篆完成后,朱棣親撰序文:“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篆集四庫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于當世,旁搜博采,匯聚群分,助為典奧?!庇纱丝梢?,《永樂大典》的編纂( )A.為明清新思潮的出現奠定基礎 B.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C.服務于封建小農經濟發展需要 D.推動明朝社會重文風氣的興盛17.如表是李華整理的讀書筆記,“?”處應填上歷史動力源 歷史現象? 大學興起城市自治等級君主制出現A.莊園衰敗 B.商品經濟發展 C.城市復興 D.市民階層壯大二、材料分析題30分18.材料一孔子作為封建社會文化的奠基人來看,一方面總結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別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來鞏固統治和防止貴族內部腐化,所以主張“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另一方面,又因為孔子生當春秋末葉,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擴大,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正在激化,舊的生產關系已難以維持下去,“禮崩樂壞”,上層建筑也搖搖欲墜?!瓘那白T嗣同說過:“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摘編自蘇淵雷著《讀史舉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來源(背景按角度回答)材料二(儒學)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在正在消逝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大一統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梁。這就是為什么儒學在當時能成為“顯學”,以及雖然于變革動蕩的形勢下顯得迂闊難行,而到新社會秩序鞏固后又被捧上獨尊地位的原因。——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儒學在漢代“被捧上獨尊地位”的原因。(只答三條)材料三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時期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征?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以吳地為中心的江南地區長期被中原人視為“蠻荒地帶”。至公元1000年左右,中原文明仍處于主導地位。吳地加速開發的契機在安史之亂之后才出現,這一時期,人們大力發展丘陵地區的農業,使大片沼澤變為良田,全國的經濟中心也開始逐漸南移。宋元時期,江南代替中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所在;明清時期,吳地成為中國首富之區。明清時期,蘇州地區農業單位面積產量提高,達到“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絲織業分工更加細密,綾、絹和羅等各種專門的織機出現,能制造各種復雜的花紋。蘇州的水陸交通發達,“上自帝京,遠連交廣,以及海外諸洋,梯航畢至”。繪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姑蘇繁華圖》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蘇州工商業繁榮的盛況。——摘編自李曉燕《明清時期吳地商品經濟的繁榮及市民文化的發展》(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以吳地為中心的江南地區在古代中國經濟地位的變化過程。(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時期蘇州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及意義。三、論述題19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有關文化建設的部分論述。時期 內容民主革命時期 民主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圍繞“中國向何處去”這一必須解答的時代之問,開展了“學術中國化”運動和中國社會史論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立足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回應社會普遍關注的中國發展道路問題,領導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界有名的“五朵金花”的討論等現實問題。改革開放新時期 鄧小平多次指出:“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代 習近平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文藝事業要注重回答時代提出的一些重大問題,“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摘編自王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制度性“九大原則”及其歷史發展》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相關時局變遷,圍繞“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高三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A D C D C C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B B A B C B B18.(1)背景:春秋時期,社會分裂,處于大變革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宗法制和分封制崩潰,奴隸社會走向瓦解;社會矛盾尖銳;經濟上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出現;思想文化上周禮崩潰,教育和學術下移;新的社會階層出現思想來源:宗法思想或者周禮“德治”思想。(2)儒學以維護禮教倫常為前提;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改造適應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漢武帝對新儒學的接受、推崇和推廣。(3)變化:儒家思想在明清時期,開始抨擊封建專制制度,提倡經世致用。時代特征:封建社會由盛轉衰。(如答封建專制制度空前強化亦可)19.(1)變化過程:唐中期以前,被視為“蠻荒之地”(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唐中期以后,經濟發展加速,逐漸擺脫邊緣地區地位;宋元時期,成為全國經濟重心的核心部分;明清時期成為國內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其他階段劃分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手工業技術的積累和創新;水陸交通便利;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分離)政治、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外來高產作物的傳入及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意義: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為商業大都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刺激了生產關系的新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為市民文化繁榮提供了前提。(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論題: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回應現實問題作為文化建設出發點。闡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多重壓迫。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圍繞"中國向何處去"這一必須解決的時代之問,從思想文化層面,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使人民群眾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一步提升之后,部分領域出現道德滑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文化建設。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以切現實問題作為文化建設出發點,這一原則歷經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不斷進步和發展,在中國文化建設歷程中得到制度性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