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七上歷史期中臨考模擬押題卷(深圳卷)(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七上歷史期中臨考模擬押題卷(深圳卷)(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2025學年七上歷史期中臨考模擬押題卷(深圳卷)
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最佳選項,每小題2分,32小題,共64分。)
1. 數軸記憶是學習歷史方法之一。下圖是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年代標尺,其中①處是( )
A. 元謀人 B. 北京人 C. 山頂洞人 D. 半坡居民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年代標尺”和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 萬年,與年代標尺中①處的時間相符,A項正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 70 萬 —20 萬年,排除B項; 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排除C項;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約 6000 年前,排除D項。故選A項。
2. 2022年6月,湖北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在“人類起源”單元,陳列著挖掘出土的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這表明當時人類( )
A. 會制作工具 B. 有愛美意識 C. 能人工取火 D. 過群居生活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說明當時人類能制作工具,A項正確;題干材料無法體現當時人類有愛美意識,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呈現用火痕跡,排除C項;題干材料只提到生產工具,沒有當時的生活狀況,排除D項。故選A項。
3. 學習歷史要具有證據意識,下列史料最具證據力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詳解】據題干“下列史料最具證據力的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提供的選項中,實物證據如化石、遺址等通常比文字描述或復原圖更具直接的證據價值,因為它們是直接的歷史遺留物,能夠更真實地反映歷史情況。元謀人的上門齒化石是直接從地質層中發現的實物證據,對于研究早期人類在中國乃至亞洲的分布和進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因此最具證據力,A項正確;干欄式建筑復原想象圖和山頂洞人復原頭像都是基于考古發現和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的藝術加工或重建,并非直接的原始證據,排除B、C兩項;《韓非子》為文獻資料,雖能提供一定的歷史信息,但其真實性需要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單獨作為證據力相對較弱,排除D項。故選A項。
4. 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是( )
A. 元謀人遺址 B. 北京人遺址
C. 山頂洞人遺址 D. 半坡居民遺址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北京人生活于距今約70-20萬年前,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北京人遺址發現了比較完整的人類骨骼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之一,B項正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排除A項;山頂洞人屬于晚期智人,排除C項;半波人屬于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已經基本進化到現代人了,排除D項。故選B項。
5. 中國新聞網報道:“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滿天星斗中閃亮的一顆?!庇纱丝芍t山文化( )
A. 是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唯一依據
B. 直接證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C. 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D. 代表性的器物是人面魚紋陶盆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紅山文化發源于東北地區西南部,“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滿天星斗中閃亮的一顆”說明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C項正確;了解古代歷史的“唯一依據”說法過于絕對,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依據,有考古發現、文獻記載等,排除A項;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無法直接證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排除B項;仰韶文化代表性的器物是“人面魚紋彩陶盆”,排除D項。故選C項。
6. “琮琮”是2023年亞運會吉祥物之一,其創意靈感來自于長江流域的浙江良渚古城遺址。下列選項中同屬于長江流域的原始農業遺址的是( )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它的原始居民種植的水稻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C項正確;北京人遺址、山頂洞人遺址均在黃河流域,不會種植農作物,排除AB項;半坡遺址屬于原始農業遺址,但在黃河流域,排除D項。故選C項。
7. 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圖是所示的是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石器。據此可知,半坡原始居民( )
A. 已從事農業生產 B. 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C. 以捕魚狩獵為生 D. 懂得人工種植水稻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圖片“石鏟(翻土)”“石刀(收割)”“石磨盤、石磨棒(骨物加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利用石鏟、石刀、石磨盤等工具進行翻土、收割、谷物加工等農業生產活動,說明半坡原始居民已從事農業生產,A項正確;題干圖片中工具均與農業生產有關,并沒有涉及房屋、漁獵等信息,排除BC項;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址,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半坡居民主要種植粟,排除D項。故選A項。
8. 某同學打卡山西夏縣西陰村,這里長期流傳著“先蠶娘娘”的傳說,傳說她發明了繅絲織綢。2019年考古學者在該村發現了6枚新石器時代的蠶蛹。據此可知( )
A. 傳說蘊含一定的歷史價值 B. 考古發掘是了解歷史的唯一途徑
C. 傳說能真實反映歷史原貌 D. 考古發掘也需要依賴于傳說印證
【答案】A
【解析】
【詳解】據題干“這里長期流傳著‘先蠶娘娘’的傳說,傳說她發明了繅絲織綢。2019年考古學者在該村發現了6枚新石器時代的蠶蛹。”可知,考古發現印證了傳說中先民的發明創造,可見傳說蘊含一定的歷史價值,但是傳說真實性有待考證,A項正確;“考古發掘是了解歷史的唯一途徑”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傳說不一定能夠真實反映歷史原貌,需要和多重史料互證,排除C項;考古發掘屬于一手史料,傳說受到時間久遠影響,不一定準確,“依賴”這個詞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項。
9. 傳說4000多年前,炎帝、黃帝結盟打敗蚩尤,后來又與九黎族經過長期發展融合,形成了華夏族。后人尊奉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 炎帝、堯 B. 炎帝、黃帝 C. 黃帝、堯 D. 堯、舜
【答案】B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帝和炎帝聯合起來,打敗了東方強大的蚩尤部落,后來兩個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華夏的主體,后人尊稱黃帝和炎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B項正確;堯舜都是部落聯盟時期著名的首領,并非“人文初祖”,ACD選項中都包含堯或舜,排除ACD項。故選B項。
10. 蘇轍的《和子瞻濠州七絕·涂山》:“娶婦山中不肯留,會朝山下萬諸侯。古人辛苦今誰信,只見清淮入海流”這首詩稱贊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他是( )
A. 黃帝 B. 炎帝 C. 禹 D. 堯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禹的父親鯀曾主持治理黃河水患,他用了9年時間都沒有成功,后被處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總結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人,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因此題干描述的治水英雄是禹,C項正確;黃帝,名軒轅,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排除A項;傳說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傳說炎帝還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排除B項;堯是部落聯盟時期著名的首領,與題干治水英雄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1. 《太平御覽》記載,炎帝神農氏“嘗味百草,宣藥療疾,以救夭傷之命”?!痘茨献印酚涊d,神農“嘗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與疾病的斗爭,為后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材料體現了炎帝( )
A. 注重實踐的精神 B. 改革創新的信念
C. 孝親敬長的品格 D. 愛好和平的決心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嘗味百草,宣藥療疾,以救夭傷之命”“嘗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知,炎帝親嘗百草之滋味,發明醫藥,為后世醫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反映出炎帝注重實踐精神,A項正確;改革創新是指改掉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并開創新的事物,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孝親敬長的品格屬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與題干反映的炎帝注重實踐不符,排除C項;愛好和平的決心主要表現是反對戰爭、與其它國家和睦相處等,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2. 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挖掘發現有: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手工業作坊;武器戈、戚、鏃等。這些文物的出土有利于我們研究( )
A. 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 B. 我國早期國家的興起
C. 戰國時期大變革時代 D. 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距今3800~3500年的三里頭文化遺址挖掘發現有: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手工業作坊;武器戈、戚、鏃等?!笨芍@些文物的出臺有利于我們研究我國早期國家的興起,B項正確;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大概追溯到大約公元前4000年左右,A項排除;戰國時期大變革時代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C項排除;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是公元前221,D項排除。故選B項。
13. 《三字經》“……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始春秋,終戰國。”“周轍東”指的是( )
A. 平王東遷 B. 嬴秦東進 C. 諸侯爭霸 D. 盤庚遷殷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周轍東,王綱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諸侯國勢力崛起,周王室地位下降,故“周轍東”指的是平王東遷,A項正確;嬴秦東進指秦國向東擴張,與“周轍東”不是同一件事,排除B項;“逞干戈”指諸侯爭霸,排除C項;商朝的建國者是商湯,后來盤庚遷都到殷,商的都城穩定下來,與題干“周轍東”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14. 古代史學名著《左傳》中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下列人物的結局可以提供有力證據的是( )
A. 啟 B. 周武王 C. 湯 D. 紂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多行不義必自斃”及所學可知,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后一個王,他對外征伐,耗費國力,同時修筑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D項正確;夏啟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開創了家天下的繼承制度,排除A項;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消滅紂王的暴政,排除B項;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建在毫,商王湯任用賢才,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使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相對安定,商朝很快強大起來,排除C項。故選D項。
15. 西周初年宗親周公旦被封在參與叛亂商朝舊部故地——奄,建立魯國;功臣姜尚即姜子牙被封在敵視周的東夷人故地——營丘,建立齊國。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 拓展疆域 B. 獎賞功臣 C. 鞏固統治 D. 發展經濟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西周初年宗親周公旦被封在參與叛亂的商朝舊部故地——奄,建立魯國;功臣姜尚即姜子牙被封在敵視周的東夷人故地——營丘,建立齊國?!苯Y合所學可知,周初分封宗親和功臣到參與叛亂的商朝舊部故地和敵視周的東夷人故地,這表明西周利用分封制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C項正確;題干未涉及拓展疆域,排除A項;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雖是獎賞功臣,但主要目的是鞏固統治,控制地方,排除B項;分封諸侯與發展經濟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
16. 商朝是中國青銅文化的燦爛鼎盛時期。下列關于青銅器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②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是——鋼鐵鑄造法
③四羊方尊是商朝時期的精美青銅器的代表之一
④青銅器主要運用在戰爭中,是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制作工藝高超。商朝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當時的工匠已準確地掌握了銅、錫、鉛的比例,用來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經過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bei)燒、澆注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制成。到商代后期,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能夠鑄造出大型器物;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器是 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做工精美的青銅器是 四羊方尊。可知①③說法正確;D項正確;②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是“泥范鑄造法”,而不是鋼鐵鑄造法,④青銅器主要運用在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可知②④說法不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
17. 西周青銅利簋內壁刻有銘文4行33字(如圖),記載了“武王伐紂”的經過。該文物( )
利簋
A. 證明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西周開始
B. 可以用來研究商朝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技術
C. 對研究商周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D.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銅器物
【答案】C
【解析】
【詳解】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史料分為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口頭史料等類型,其中實物史料是指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遺跡、遺址、出土文物等,利簋可作為研究當時歷史的一手資料,對研究商周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C項正確;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的,不是西周,排除A項;根據題干信息“西周青銅器利簋”,可知此文物可以用來研究西周而非商朝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技術,而不是“商朝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排除B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利簋是已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之一,排除D項。故選C項。
18. 甲骨文在研究漢字的形成和演變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從如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 完整記錄中華古老文明的起源 B. 記錄從山頂洞人到周朝的歷史
C. 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 D. 是年代最為久遠、成熟的文字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和所學可知,甲骨文具備漢字的構成方法,如: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等,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說明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C項正確;圖中信息無法體現甲骨文記錄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排除A項;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無法記錄山頂洞人時期的歷史,排除B項;年代最為久遠的說法錯誤,在甲骨文之前,世界上已經出現了其他文字,排除D項。故選C項。
19. 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銅尊、青銅鼎的造型,與中原青銅器的同類器型非常相似;作為祭祀儀仗的玉璋、玉璧、玉琮,與二里頭、殷墟出土玉器幾乎如出一轍。這說明( )
A. 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 區域文明之間存在交流
C. 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鮮明 D. 早期國家注重祭祀儀式
【答案】B
【解析】
【詳解】據材料“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銅尊、青銅鼎的造型,與中原青銅器的同類器型非常相似;作為祭祀儀仗的玉璋、玉璧、玉琮,與二里頭、殷墟出土玉器幾乎如出一轍”,結合所學,四川和中原(二里頭、殷墟)位于不同區域,卻出土了風格相似的文物,這可說明區域文明之間存在交流,B項正確;中華文明是多元起源的,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但并不源于中原文明,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文明的共性,不是地方特色,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區域文明間的交流,無法體現早期國家注重祭祀儀式,排除D項。故選B項。
20.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于葵丘會盟,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但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這反映了( )
A. 宗法等級制度已徹底瓦解 B. 齊桓公以尊王來鞏固霸業
C. 齊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確立 D. 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穩固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齊桓公召集諸侯于葵丘會盟,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但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方面,周襄王派人參加會盟,說明了周王對此次會盟的重視,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另一方面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說明當時周王室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形式上仍是各諸侯的宗主國,有受到禮遇的資格,齊桓公以尊王贏得人心,鞏固霸業,B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時期宗法制度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沒有徹底瓦解,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蔡丘會盟即是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排除C項;根據材料“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可知,周王室衰微,排除D項。故選B項。
21. 察歷史變化,思發展根源。西周時“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到戰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鐵器牛耕應用、推廣 B. 公田變為私田
C 國家走向統一 D. 封建制度確立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出現并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因此引發了材料中的變化,A項正確;公田變為私田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本身不能提高生產力,也就不會產生農民耕種面積的變化,排除B項;國家走向統一有利于社會穩定,不是引起生產力十倍提高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封建制度確立有利于農業發展,但同樣不是生產力提高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
22. 楚莊王經過長期的斗爭,憑借強大的武力吞并了楚國周圍的一些小國,伐陸渾之戎時駐扎在洛,在周朝的疆界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卻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從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 王室衰微,諸侯強大 B. 禮法破壞,百家爭鳴
C. 王室內訌,等級不再 D. 尊王攘夷,走向統一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楚莊王經過長期的斗爭,憑借強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圍的一些小國”可知,原有的分封制度開始遭到破壞;根據題干材料“在周朝的疆界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卻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可知,周王室勢力勢力衰弱,楚國勢力強大,這反映了楚莊王欲奪取天下。因此,從題干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王室衰微,諸侯強大,A項正確; 百家爭鳴 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形成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材料沒有涉及百家爭鳴,排除B項;材料反映原有的分封制度開始遭到破壞,C項“等級不再”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尊王攘夷是指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尊王攘夷與材料“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卻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3. 歷史史實是指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與商軍決戰
B. 春秋爭霸促進了民族交融
C.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D.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中原的 “諸華”、 “諸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春秋爭霸促進了民族交融”是對春秋爭霸過程中,民族關系發展的看法和態度,屬于歷史觀點,B項正確;ACD項都是在陳述客觀史實,屬于歷史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24. 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有800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170多個,而到戰國初期只有十幾個諸侯國了,最終如下圖所示。這表明,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 )
A. 民族交融逐漸加強 B. 國家漸走向統一
C.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D. 百家爭鳴文化繁榮
【答案】B
【解析】
【詳解】據材料“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有800多個諸侯國……十幾個諸侯國了”可知,西周800諸侯到春秋就剩下十幾個,戰國時期只有七個,最后秦統一全國,這體現了從春秋到秦朝,在爭霸兼并戰爭中,國家逐漸走向統一,B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民族交融逐漸加強,但材料強調諸侯爭霸兼并等,與民族交融無關,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文化繁榮,但材料強調爭霸與兼并,與文化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
25. 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更加激烈和頻繁,下列能反映這一時期社會狀況的詩句是( )
A.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 B.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C.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D.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更加激烈和頻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七雄相互爭斗,造成社會動蕩不安,A項正確;“盡道隋亡為此河”描述的是隋朝開鑿大運河,排除B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是宋代辛棄疾的詞,描述的是想象中軍中生活,排除C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南宋岳飛的詩句,反映了抗金的雄心壯志,排除D項。故選A項。
26. 學校新來了一個風趣的歷史老師,她作自我介紹時說到:“我的名字與戰國有緣,我的姓是戰國時期地處最西的一個國家的名稱,我的名是戰國時期地處最東的一個國家的名稱。”這位歷史老師的名字是( )
A. 燕齊 B. 楚秦 C. 秦齊 D. 秦燕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戰國時期各國位置按口訣記:東南西北到中間,齊楚秦燕趙魏韓,所以戰國時期地處最西的國家是秦,戰國時期地處最東國家名稱是齊,故這位歷史老師名字是秦齊,C項正確;燕是最北邊的國家,楚是最南邊的國家,排除ABD項。故選C項。
27. 下圖是20世紀70年代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戰國銀首人俑銅燈。銅人一派寬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顴扁臉,濃眉短須,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漢”。這件文物可以用來說明戰國時期( )
A. 中山國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B. 中原與周邊地區的民族交融
C. 青銅工具的普遍推廣
D. 各國間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
【答案】B
【解析】
【詳解】據題干“寬袖深衣的中原打扮”及題干對銅人相貌所述為“北方狄人”男子形象可知,此文物反映了北狄學習中原的情況,印證了我國在戰國時期中原與周邊地區民族交融的史實,B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涉及中山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題干所述為“銀首人俑銅燈”的造型特點,雖然可以反映我國當時青銅鑄造工藝水平高超,但不能說明青銅工具的普遍推廣,排除C項;題干所述文物不是戰士形象,不能反映戰爭規模,排除D項。故選B項。
28. “冰乃壅江作?。ǚ炙牡虊危止喔热?,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形容蜀地物產豐饒,像大海一樣富有)?!毕铝羞x項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 都江堰可以用來防洪 B.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C. 都江堰可以用來灌溉 D. 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因此題干材料“冰乃壅江作?。ǚ炙牡虊危止喔热ぃ_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ㄐ稳菔竦匚锂a豐饒,像大海一樣富有)”,體現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B項正確;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防洪、澆灌、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這些是都江堰的功能,與題干“蜀沃野千里”信息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
29. 請觀察下圖,橢圓形標注里的問號應該是下面哪一觀點?( )
A.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B. “無為,則無不治”
C.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答案】A
【解析】
【詳解】依據圖片孔子的講學,則橢圓形標注里的問號應該是孔子的言論。結合課本所學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A項正確;“無為,則無不治”是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張,排除B項;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排除C項;“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兵家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
30. 某校七年級學生在學習了“百家爭鳴”一課后,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圍繞著如何遏制校園內“損害公物”行為進行分組討論,產生了若干觀點。其中哪個組的觀點更為合理( )
A. 儒家組:損害公物屬于道德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說服教育解決
B. 法家組:損害公物屬于犯罪行為,應依照法律條款懲處
C. 道家組:損害公物屬于無意識行為,可以讓學生閉門修煉自行解決
D. 墨家組:損害公物屬于奢侈浪費行為,要大力提倡節儉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儒家主張以德治國,損害公物屬于道德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說服教育解決,符合儒家觀點和生活實際,A項正確;法家主張法治,損害公物屬于違法行為,應依照法律條款懲處,但不符合生活實際,排除B項;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可以讓學生閉門修煉自行解決,不符合生活實際,排除C項;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損害公物不屬于奢侈浪費行為,與節儉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31. 下表中內容反映出“百家爭鳴”( )
百家爭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 仁義禮智信; 民為邦本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 誠信、友善
墨家 “兼愛”, 愛無差別等級
法家 “尚法”,依法治國
A. 推動了戰國時期經濟的繁榮 B. 導致了戰國時期社會變革
C. 對后世的思想文化影響深遠 D. 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表格中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很多內容,如“文明”“和諧”“法治”等內容與春秋戰國時期各家思想主張有淵源,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對后世思想文化的影響深遠,C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且表格信息未反映百家爭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排除A項;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戰國時期社會變革,B項表述錯誤,排除B項;表格反映了百家爭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聯系,百家爭鳴解放了人們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
32.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說:"百家爭鳴的局面,是中國秦以前學術思想最燦爛的時期"。出現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會安定,經濟高度繁榮 B. 儒家思想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
C. 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 D.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
【答案】D
【解析】
【詳解】據所學知,秦以前“學術思想最燦爛”是指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不同見解,涌現出一批作出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D項正確;戰國時期社會兼并戰爭不斷,排除A項;儒家思想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的漢武帝以后,排除B項;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是在西漢初期,排除C項。故選D項。
二、材料題(共三道,其中33題14分,34題10分,35題12分,共36分)
33. 某班同學正在開展“史前人類文明”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進來。
【適應自然的能力】
材料一 人類能夠使用和管制火,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這必須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經驗,有了相當的智慧才能辦到的。正因為“北京人”能夠如此,才進一步證明了他們對對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辦法。
——賈蘭坡《“北京人”的故居》
【產生原始農業】
材料二 中國的原始農業產生于約1萬年前。人類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麥等;種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為紡織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苧麻;馴養的家畜有狗、豬、羊、牛、馬、雞等,還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制造石、木、骨、蚌質的農具,其種類有整地農具耒、耜、鏟、鋤、犁,收割農具有刀、鐮,加工農具有磨盤等。
【開始定居生活】
材料三 見下圖
【結成部落聯盟】
材料四 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相傳,當時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部落之間展開攻伐,又不斷合并,進而結成部落聯盟。
【形成華夏民族】
材料五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北京人”怎樣用火“對付自然”?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原始農業的特點。
(3)寫出圖一、圖二房屋復原圖的名稱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結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這一時期發生的兩次較大的戰役。最終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的是誰?
(5)從材料五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點?
【答案】(1)做法:“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
(2)特點:農作物種類繁多;發展了養殖業;有多樣的農業生產和加工工具。
(3)圖一: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圖二:干欄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決定的。
(4)戰役: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首領:黃帝。
(5)特點: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的過程中融合而成,多元一體。
【解析】
【小問1詳解】
舉措:根據材料一“正因為‘北京人’能夠如此,才進一步證明了他們對對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辦法?!苯Y合所學可知,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
【小問2詳解】
特點:根據材料二“人類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麥等;種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為紡織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苧麻”可知,農作物種類繁多;根據材料二“馴養的家畜有狗、豬、羊、牛、馬、雞等,還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笨芍?,發展了養殖業;根據材料二“制造石、木、骨、蚌質的農具,其種類有整地農具耒、耜、鏟、鋤、犁,收割農具有刀、鐮,加工農具有磨盤等?!笨芍卸鄻拥霓r業生產和加工工具。
【小問3詳解】
房屋及居民:結合所學可知,圖片1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圖片2是干欄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
愿意:結合所學知識,自然環境不同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房屋類型。半坡房屋屬于半地穴式建筑,北方寒冷,因地制宜,半地穴房屋保暖;河姆渡房屋屬于桿欄式建筑,南方潮濕,干欄式房屋避隔雨水,防潮。
【小問4詳解】
戰爭及首領:根據材料三“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相傳,當時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部落之間展開攻伐,又不斷合并,進而結成部落聯盟?!苯Y合所學知識, 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黃帝部落在阪泉與炎帝部落展開一場大戰,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后來炎黃部落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最終蚩尤戰敗,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小問5詳解】
特點:根據材料五“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可知,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的過程中融合而成,多元一體。
34.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在改革中不斷前行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采納管仲的建議,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大提高,他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 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大兼并的殘酷現實導致了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格局……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田間縱橫的小路),急(積極)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誰?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他稱霸打出的政治口號是什么?
(2)材料二戰國時“大兼并”是通過戰爭實現的,說出這一時期戰爭的特點及著名戰役兩例。
(3)歸納材料三中“商君”改革在經濟、軍事上的措施各一例。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1)名稱:齊桓公;口號: “尊王攘夷”
(2)特點:戰爭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戰役:長平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例即可)。
(3)措施:經濟上:廢除舊的土地制度或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4)認識: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要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等。
【解析】
【小問1詳解】
人物:據材料“他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焙退鶎W知識可知,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執掌國政。采納管仲的建議,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口號: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有眾多的諸侯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十幾個。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自身的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族侵擾,后以 “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
【小問2詳解】
特點: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強大的諸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七國都擁有強大的軍隊,相互之間展開戰爭。當時的戰爭規模很大戰,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戰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戰役,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齊國攻擊魏國以援救趙國(即圍魏救趙)的戰役。馬陵之戰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用“減灶計”制造假象,誘其就范,始終居于主動地位,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長平之戰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此后,諸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
【小問3詳解】
措施: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改革”指的是商鞅變法,據材料“壞井田”和所學可知,商鞅變法在經濟上廢除舊的土地制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據材料“急(積極)耕戰之賞”和所學可知,經濟上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小問4詳解】
認識:此題為開放型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促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上的變革催生政治上大變革,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綜合材料可知,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的變革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35. 我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歷代都把發展農業當作頭等大事。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變法五年后,秦國富強起來。
材料四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華陽國志·蜀志》
材料五
(1)材料一中《神農教稼圖》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假如你穿越時空后到了圖A所在的區域,當地人招待你的主食是由哪一種農作物加工而成?
(2)根據材料二指出,代表當時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兩項重要技術分別是什么?這兩項技術的出現起到什么積極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變法中有何影響?
(4)與材料四中有關的工程是誰主持修建的?
(5)請把材料五中的圖片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
(6)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動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現象:原始社會時期,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原始農耕生產的歷史現象;農作物:粟。
(2)技術:鐵制農具和牛耕;作用: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顯著發展,促進了土地的私有化和封建經濟的興起。
(3)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人物:李冰。 (5)排序:①打制石器、②骨耜、③青銅鏟、④鐵農具。
(6)因素:生產工具的進步:從打制石器到骨耜再到青銅鏟和鐵農具,生產工具的改進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技術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化;政府的支持和鼓勵;自然環境的影響。
【解析】
【小問1詳解】
現象:根據材料一《神農教稼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原始社會時期,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原始農耕生產的歷史現象;農作物:結合所學,若穿越到圖A所在的區域(推測為黃河流域),當地人招待的主食很可能是由粟加工而成的,因為粟是黃河流域主要的農作物之一。
【小問2詳解】
技術:根據材料二圖示并結合所學可知,代表當時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兩項重要技術分別是鐵制農具和牛耕;作用:結合所學可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顯著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土地的私有化和封建經濟的興起。
【小問3詳解】
影響:根據材料三“變法五年后,秦國富強起來”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小問4詳解】
人物:根據材料四“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四中提到的工程是都江堰,它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小問5詳解】
排序:結合所學可知,打制石器距今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骨耜距今6000年前至4000年前,青銅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初,鐵農具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初,故排序為①打制石器、②骨耜、③青銅鏟、④鐵農具。
【小問6詳解】
因素:綜合上述材料,可概括出推動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生產工具的進步:從打制石器到骨耜再到青銅鏟和鐵農具,生產工具的改進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技術的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逐漸掌握了更多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如灌溉、施肥等方法的應用;社會制度的變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和發展,使得農民有了相對穩定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歷代政府都重視農業生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和保護農業,如減免賦稅、興修水利設施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適宜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為古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2025學年七上歷史期中臨考模擬押題卷(深圳卷)
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最佳選項,每小題2分,32小題,共64分。)
1. 數軸記憶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圖是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年代標尺,其中①處是( )
A. 元謀人 B. 北京人 C. 山頂洞人 D. 半坡居民
2. 2022年6月,湖北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在“人類起源”單元,陳列著挖掘出土的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這表明當時人類( )
A. 會制作工具 B. 有愛美意識 C. 能人工取火 D. 過群居生活
3. 學習歷史要具有證據意識,下列史料最具證據力的是( )
A. B.
C. D.
4. 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是( )
A. 元謀人遺址 B. 北京人遺址
C. 山頂洞人遺址 D. 半坡居民遺址
5. 中國新聞網報道:“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滿天星斗中閃亮的一顆?!庇纱丝芍?,紅山文化( )
A. 是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唯一依據
B. 直接證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C. 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D. 代表性的器物是人面魚紋陶盆
6. “琮琮”是2023年亞運會的吉祥物之一,其創意靈感來自于長江流域的浙江良渚古城遺址。下列選項中同屬于長江流域的原始農業遺址的是( )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
7. 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圖是所示的是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石器。據此可知,半坡原始居民( )
A. 已從事農業生產 B. 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C. 以捕魚狩獵為生 D. 懂得人工種植水稻
8. 某同學打卡山西夏縣西陰村,這里長期流傳著“先蠶娘娘”的傳說,傳說她發明了繅絲織綢。2019年考古學者在該村發現了6枚新石器時代的蠶蛹。據此可知( )
A. 傳說蘊含一定的歷史價值 B. 考古發掘是了解歷史的唯一途徑
C. 傳說能真實反映歷史原貌 D. 考古發掘也需要依賴于傳說印證
9. 傳說4000多年前,炎帝、黃帝結盟打敗蚩尤,后來又與九黎族經過長期發展融合,形成了華夏族。后人尊奉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 炎帝、堯 B. 炎帝、黃帝 C. 黃帝、堯 D. 堯、舜
10. 蘇轍《和子瞻濠州七絕·涂山》:“娶婦山中不肯留,會朝山下萬諸侯。古人辛苦今誰信,只見清淮入海流”這首詩稱贊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他是( )
A. 黃帝 B. 炎帝 C. 禹 D. 堯
11. 《太平御覽》記載,炎帝神農氏“嘗味百草,宣藥療疾,以救夭傷之命”?!痘茨献印酚涊d,神農“嘗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與疾病的斗爭,為后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材料體現了炎帝( )
A. 注重實踐的精神 B. 改革創新的信念
C. 孝親敬長的品格 D. 愛好和平的決心
12. 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挖掘發現有: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手工業作坊;武器戈、戚、鏃等。這些文物的出土有利于我們研究( )
A. 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 B. 我國早期國家的興起
C. 戰國時期大變革時代 D. 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13. 《三字經》“……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始春秋,終戰國。”“周轍東”指的是( )
A. 平王東遷 B. 嬴秦東進 C. 諸侯爭霸 D. 盤庚遷殷
14. 古代史學名著《左傳》中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下列人物的結局可以提供有力證據的是( )
A. 啟 B. 周武王 C. 湯 D. 紂
15. 西周初年宗親周公旦被封在參與叛亂的商朝舊部故地——奄,建立魯國;功臣姜尚即姜子牙被封在敵視周的東夷人故地——營丘,建立齊國。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 拓展疆域 B. 獎賞功臣 C. 鞏固統治 D. 發展經濟
16. 商朝是中國青銅文化的燦爛鼎盛時期。下列關于青銅器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②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是——鋼鐵鑄造法
③四羊方尊是商朝時期的精美青銅器的代表之一
④青銅器主要運用在戰爭中,是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7. 西周青銅利簋內壁刻有銘文4行33字(如圖),記載了“武王伐紂”的經過。該文物( )
利簋
A. 證明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西周開始
B. 可以用來研究商朝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技術
C. 對研究商周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D.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銅器物
18. 甲骨文在研究漢字的形成和演變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從如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 完整記錄中華古老文明的起源 B. 記錄從山頂洞人到周朝的歷史
C. 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 D. 是年代最為久遠、成熟的文字
19. 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銅尊、青銅鼎的造型,與中原青銅器的同類器型非常相似;作為祭祀儀仗的玉璋、玉璧、玉琮,與二里頭、殷墟出土玉器幾乎如出一轍。這說明( )
A. 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 區域文明之間存在交流
C. 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鮮明 D. 早期國家注重祭祀儀式
20.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于葵丘會盟,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禮,但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這反映了( )
A. 宗法等級制度已徹底瓦解 B. 齊桓公以尊王來鞏固霸業
C. 齊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確立 D. 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穩固
21. 察歷史變化,思發展根源。西周時“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到戰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鐵器牛耕應用、推廣 B. 公田變為私田
C. 國家走向統一 D. 封建制度確立
22. 楚莊王經過長期的斗爭,憑借強大的武力吞并了楚國周圍的一些小國,伐陸渾之戎時駐扎在洛,在周朝的疆界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卻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從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 王室衰微,諸侯強大 B. 禮法破壞,百家爭鳴
C. 王室內訌,等級不再 D. 尊王攘夷,走向統一
23. 歷史史實是指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與商軍決戰
B. 春秋爭霸促進了民族交融
C.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D.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
24. 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有800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170多個,而到戰國初期只有十幾個諸侯國了,最終如下圖所示。這表明,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 )
A. 民族交融逐漸加強 B. 國家漸走向統一
C.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D. 百家爭鳴文化繁榮
25. 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更加激烈和頻繁,下列能反映這一時期社會狀況的詩句是( )
A.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 B.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C.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D.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26. 學校新來了一個風趣的歷史老師,她作自我介紹時說到:“我的名字與戰國有緣,我的姓是戰國時期地處最西的一個國家的名稱,我的名是戰國時期地處最東的一個國家的名稱?!边@位歷史老師的名字是( )
A. 燕齊 B. 楚秦 C. 秦齊 D. 秦燕
27. 下圖是20世紀70年代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戰國銀首人俑銅燈。銅人一派寬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顴扁臉,濃眉短須,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漢”。這件文物可以用來說明戰國時期( )
A. 中山國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B. 中原與周邊地區的民族交融
C. 青銅工具的普遍推廣
D. 各國間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
28. “冰乃壅江作?。ǚ炙牡虊危止喔热?,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ㄐ稳菔竦匚锂a豐饒,像大海一樣富有)?!毕铝羞x項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 都江堰可以用來防洪 B.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C. 都江堰可以用來灌溉 D. 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
29. 請觀察下圖,橢圓形標注里的問號應該是下面哪一觀點?( )
A.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B. “無為,則無不治”
C.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30. 某校七年級學生在學習了“百家爭鳴”一課后,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圍繞著如何遏制校園內“損害公物”行為進行分組討論,產生了若干觀點。其中哪個組的觀點更為合理( )
A. 儒家組:損害公物屬于道德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說服教育解決
B. 法家組:損害公物屬于犯罪行為,應依照法律條款懲處
C. 道家組:損害公物屬于無意識行為,可以讓學生閉門修煉自行解決
D. 墨家組:損害公物屬于奢侈浪費行為,要大力提倡節儉
31. 下表中內容反映出“百家爭鳴”( )
百家爭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 仁義禮智信; 民為邦本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 誠信、友善
墨家 “兼愛”, 愛無差別等級
法家 “尚法”,依法治國
A. 推動了戰國時期經濟的繁榮 B. 導致了戰國時期社會變革
C. 對后世的思想文化影響深遠 D. 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32.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說:"百家爭鳴的局面,是中國秦以前學術思想最燦爛的時期"。出現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會安定,經濟高度繁榮 B. 儒家思想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
C 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 D.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
二、材料題(共三道,其中33題14分,34題10分,35題12分,共36分)
33. 某班同學正在開展“史前人類文明”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進來。
【適應自然的能力】
材料一 人類能夠使用和管制火,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這必須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經驗,有了相當的智慧才能辦到的。正因為“北京人”能夠如此,才進一步證明了他們對對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辦法。
——賈蘭坡《“北京人”的故居》
【產生原始農業】
材料二 中國的原始農業產生于約1萬年前。人類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麥等;種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為紡織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苧麻;馴養的家畜有狗、豬、羊、牛、馬、雞等,還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制造石、木、骨、蚌質的農具,其種類有整地農具耒、耜、鏟、鋤、犁,收割農具有刀、鐮,加工農具有磨盤等。
【開始定居生活】
材料三 見下圖
【結成部落聯盟】
材料四 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相傳,當時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部落之間展開攻伐,又不斷合并,進而結成部落聯盟。
【形成華夏民族】
材料五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北京人”怎樣用火“對付自然”?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原始農業的特點。
(3)寫出圖一、圖二房屋復原圖的名稱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結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這一時期發生的兩次較大的戰役。最終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的是誰?
(5)從材料五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點?
34.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在改革中不斷前行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采納管仲的建議,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大提高,他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 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大兼并的殘酷現實導致了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格局……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田間縱橫的小路),急(積極)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
(1)材料一中“他”指的是誰?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他稱霸打出的政治口號是什么?
(2)材料二戰國時“大兼并”是通過戰爭實現的,說出這一時期戰爭的特點及著名戰役兩例。
(3)歸納材料三中“商君”改革在經濟、軍事上的措施各一例。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35. 我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歷代都把發展農業當作頭等大事。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變法五年后,秦國富強起來。
材料四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華陽國志·蜀志》
材料五
(1)材料一中《神農教稼圖》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假如你穿越時空后到了圖A所在的區域,當地人招待你的主食是由哪一種農作物加工而成?
(2)根據材料二指出,代表當時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兩項重要技術分別是什么?這兩項技術的出現起到什么積極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變法中有何影響?
(4)與材料四中有關的工程是誰主持修建的?
(5)請把材料五中的圖片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
(6)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動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巨野县| 利辛县| 黔西县| 比如县| 炎陵县| 鄂尔多斯市| 蒙山县| 广水市| 鄄城县| 东阳市| 广丰县| 长治县| 巴马| 两当县| 信阳市| 闽清县| 绥德县| 阜南县| 宝鸡市| 依安县| 宁阳县| 古丈县| 定安县| 安顺市| 永善县| 亚东县| 太保市| 海兴县| 江源县| 永清县| 杭锦后旗| 新民市| 佛坪县| 巴南区| 瓦房店市| 刚察县| 江西省| 工布江达县| 平利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