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地理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選擇性必修一第一單元至第四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于9月29日10:00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據此完成1—3題。1.當頒授儀式開始時,美國舊金山(38°N,122°W)的觀眾收看電視轉播實況的當地區時為( )A.7:00 B.16:00 C.18:00 D.22:002.頒授儀式開始時,全球日期分布范圍最接近于(空白部分表示與北京同一日期)( )A. B. C. D.3.若該日為晴天,天安門廣場旗桿頂端日影的運動軌跡是( )A. B. C. D.萬壽巖是一座圓錐狀石灰巖孤峰,在其不同海拔處形成了兩個水平洞穴,并在垂直方向上有溶蝕支洞相連。靈峰洞底部保留著較為完整的鈣板(似薄板的碳酸鈣沉積物),船帆洞底部鈣板保留較少。萬壽巖山前發育洪積扇,與魚塘溪的二級階地相連。圖1為萬壽巖至魚塘溪地區的地質剖面圖。據此完成4—6題。圖14.萬壽巖至魚塘溪地區經歷的地殼抬升次數約為( )A.2次 B.3次 C.4次 D.5次5.影響溶蝕支洞下部呈彎曲剖面形態的主要因素是( )A.地殼抬升速度 B.流水溶蝕作用 C.流水沉積作用 D.水平擠壓作用6.河流二級階地上的洪積扇( )A.洪水期被河水淹沒 B.靠近魚塘溪處顆粒較大C.有利于農耕業分布 D.隨時間推移,規模縮小圖2為氣壓帶及兩側風向示意圖。據此完成7—9題。圖27.圖中氣壓帶由北向南分布的順序是( )A.丙、甲、乙、丁 B.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丙、乙、甲8.圖中成因相同的氣壓帶是(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乙和丁9.當甲氣壓帶位置偏北時( )A.美國東海岸風雪頻發 B.我國東南沿海少臺風活動C.非洲的草原草木蔥綠 D.地中海沿岸地區炎熱干燥近日新疆北部一股強冷空氣東進時,受地形影響,分裂成東路和西路兩路。西路經祁連山西北部山口進入青海,東路經祁連山北緣山麓南下,在祁連山東南部河谷掉頭向西,在青海湖附近兩路冷空氣迎面相遇,形成錮囚鋒。圖3為青海湖錮囚鋒位置圖。據此完成10—11題。圖310.與西側氣團相比,青海湖錮囚鋒的東側氣團( )A.更冷,勢力更強 B.更暖,勢力更強 C.更冷,勢力更弱 D.更暖,勢力更弱11.青海湖附近錮囚鋒的形成和發展可能帶來的天氣狀況是( )A.降溫、晴天 B.降溫、陰雨 C.升溫、晴天 D.升溫、陰雨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沙漠地區的巴彥浩特鎮,東臨賀蘭山,蒸發量近3000mm,年降水量約150mm。該地區內沙漠中的低洼地發育了面積小、深度小的眾多湖泊,冬季易結冰。圖4示意該地區湖泊總面積的年內變化。據此完成12—14題。圖412.該地區湖泊水體補給的主要形式是( )A.地下水補給 B.河流水補給 C.大氣降水補給 D.冰川融水補給13.導致4月湖泊面積比7月大的原因有( )①氣溫較低,蒸發量小 ②湖泊結冰③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④大風天氣多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4.5—7月,該地區湖泊數量先增加,后減少。其數量先增加的原因是( )A.湖泊面積擴大,大湖泊分裂成多個小湖泊B.河流和地下水補給量增多,湖泊面積擴大C.湖泊面積縮小,大湖泊分裂成多個小湖泊D.缺少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湖泊面積縮小圖5為世界局部海域表層洋流分布圖。據此完成15—16題。圖515.形成P洋流的風向是( )A.東北風 B.西北風 C.東南風 D.西南風16.Q、R洋流的流向分別是( )A.Q向南,R向南 B.Q向北,R向北 C.Q向南,R向北 D.Q向北,R向南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地質剖面圖反映了地質構造運動過程,在地層中整合接觸是指新老地層平行且年代連續分布,假整合接觸是指新老地層平行但年代不連續分布。圖6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6(1)指出假整合面的位置,并說明判斷依據。(6分)(2)說明甲巖石的類型,并簡述其成因。(6分)(3)判斷圖中斷層與褶皺形成的先后順序,并說明判斷理由。(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塞倫蓋蒂國家公園((10°S—30°S,3°E—36°E)是非洲坦桑尼亞最大的國家公園,由于東非大裂谷從坦桑尼亞穿過,形成了南北走向的兩條平行裂谷,中間是一片水草茂盛的草原,為野生動物的繁衍棲息提供了理想場所。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半年一次的大型動物遷徙是世界十大自然旅游奇觀之一。圖7示意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和馬賽馬拉的地理位置及角馬遷徙路線、兩地的月均降水量分布狀況。圖7(1)描述塞倫蓋蒂降水的季節分布特征。(4分)(2)從氣候類型角度,分析馬賽馬拉和塞倫蓋蒂角馬群季節遷徙的原因。(6分)(3)推測角馬由甲地遷往丙地的大體時間,并說明推斷依據。(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南太平洋西邊界赤道附近流包括深度100m以上的新幾內亞沿岸表層流和深度100m以下流向西北的新幾內亞沿岸潛流次表層流。圖8中直線C為某科研團隊沿142°E從新幾內亞沿岸到2°N取斷面,圖9示意1月和7月沿C斷面測得海洋上層深度100m以下緯向流流速(單位:m/s)的變化(流速負值表示海水向北流,正值表示海水向南流)。圖8 圖9(1)說出影響南太平洋西邊界赤道附近表層流流向的因素。(6分)(2)據圖指出C斷面1月與7月0—20m范圍內不同緯度表層流流向的差異。(6分)(3)指出新幾內亞島C斷面潛流所來自的洋流的名稱,并說出判斷理由。(6分)高二地理試卷參考答案1.C 2.D 3.C 4.C 5.A 6.C 7.A 8.A9.D 10.A 11.B 12.A 13.B 14.C 15.B 16.D17.(1)位置:③與④之間。(2分)依據:③與④之間巖層相互平行,但中間的巖層缺少了三疊紀的地層,地層年代不連續分布。(4分)(2)類型:變質巖。(2分)成因:該巖石首先形成了沉積巖,后巖漿侵入甲所在巖層;產生了高溫高壓,使得與巖漿接觸地帶的沉積巖產生變質,轉變為變質巖。(4分)(3)先后順序:褶皺形成早于斷層。(2分)理由:一是斷層兩側同一巖層發生明顯錯位;二是斷層兩側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褶皺構造。(4分)18.(1)降水年內分配不均衡;干濕季明顯,5—10月為干季,11月—次年4月為濕季。(4分)(2)兩地同為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分明;由于赤道低氣壓帶的季節移動明顯,緯度差異大;兩地進入干季或濕季的時間存在差異,角馬群追隨水草發生南北遷徙。(6分)(3)時間:11月一次年3月附近。(2分)依據:兩地都屬于熱帶草原氣候,但馬賽馬拉11月一次年3月降水少于塞倫蓋蒂,草木枯黃;而此時塞倫蓋蒂進入濕季,故角馬群遷徙方向為自馬賽馬拉向南遷往塞倫蓋蒂。(4分)19.(1)盛行風、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海水密度等。(每點2分,答出三點,6分)(2)1月大致2°S以南和1°N以北表層流向北流,2°S—1°N之間向南流;7月大致(0.5°S以南向北流,(0.5°S以北向南流。(6分)(3)名稱:南赤道暖流。(2分)理由:該地位于南半球0°—4°之間,在東南信風作用下盛行向偏西方向流動的風海流;該洋流遇到新幾內亞島陸地阻攔后向北轉,形成C斷面潛流。(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