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復習課件(1--11課 89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復習課件(1--11課 89張PPT)

資源簡介

(共89張PPT)
期中復習
人類是由古猿進化
而來的, 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 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 年。
3.生活情況:能制造和使用 ,知道用 。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的 的古人類。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
2.生活年代:
3.生產生活狀況:使用 石器;會使用 火,會保存 。
4.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 人遺址。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生產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4.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三、山頂洞人
1、山頂洞人:位于 ,距今約 年。
2、外貌特征:和 基本相同,屬于 智人。
3、使用工具:依然使用 石器,但已經掌握 技術。
4、生活方式:山頂洞人過著集體生活(氏族),
有 意識,也會 逝者。
5、用火:山頂洞人已經懂得 。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三、山頂洞人
1、山頂洞人: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距今約3萬年。
2、外貌特征:和現代人基本相同,屬于晚期智人。
3、使用工具: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4、生活方式:山頂洞人過著集體生活(氏族),有審美意識,也會埋葬逝者。
5、用火: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一、農業起源與定居生活:
1.距今 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2.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 ,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 。
3.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均發現于我國。
4. 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一、農業起源與定居生活:
1.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2.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
3.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
4.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 地區,距今約 年。
2.仰韶先民主要從事 農業生產,過著 生活。
3. 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4.仰韶文化時期是 的興盛時期。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距今約7000-5000年。
2.仰韶先民主要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
3.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4.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原始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
生活地區
房屋樣式
生產工具
特有發現
原始農業(種植作物)
原始畜牧業(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制作 (人面魚紋彩陶盆)和樂器 ;會 制衣 會用 、
制作樂器 、 雕刻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原始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 距今約6000年 距今約7000年
生活地區 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 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房屋樣式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干欄式房屋
生產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針、骨錐等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特有發現 屋內有灶坑 木結構水井
原始農業(種植作物) 種植粟、黍 種植水稻
原始畜牧業(飼養業) 飼養豬、狗;打獵捕魚 飼養豬、狗和狩獵
原始手工業 制作彩陶(人面魚紋彩陶盆)和樂器陶塤;會紡織制衣 會用天然漆、制作樂器骨哨、象牙雕刻
6.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 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 。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出現 差別。
7.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 地區,
距今約 年。
8.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 。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6.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出現明顯的差別。
7.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5900-4400年。
8.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1.大約在 年前,形成了早期國家。
2. 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遺址位于 ,距今約 年,社會階級分化已經 。
2.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 地區已經出現 。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1.大約在5000多年前,形成了早期國家。
2.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
2.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3.陶寺古城遺址位于 ,距今約 年,當時階級
分化 。
4.陶寺古城大型墓葬的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
反映出 。
5.陶寺都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 地區已經出現了 。
6.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 的特征。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3.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當時階級分化嚴重。
4.陶寺古城大型墓葬的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5.陶寺都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
6.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7.距今5000年左右, 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共同構成了 。
三、遠古的傳說
1.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 時期。
2.阪泉之戰: 打敗 , 形成。
3.涿鹿之戰: 打敗 , 逐漸發展為
后來的 。 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 。
4.相傳在黃帝之后, 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實行 制。
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 。
5.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 ”。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7.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
三、遠古的傳說
1.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
2.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
3.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炎黃部落逐漸發展為后來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4.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
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5.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前 年 約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前1600年 前 年 幾次遷都,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鎬京 周 王 周 王
東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 王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前2070年 約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前1600年 前1046年 幾次遷都,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一、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1.建立:約公元前 年, 建立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王朝。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從 開始的,標志著 制代替了 制,標志著“ ”變成了“ ”。
3.夏朝的中心區域主要在今 一帶。洛陽附近的 遺址,是夏朝的一處遺址。
4.夏朝的滅亡: 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年被 所亡。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1.建立:約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標志著“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夏朝的中心區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帶。洛陽附近的二里頭遺址,是夏朝的一處遺址。
4.夏朝的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所亡。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二、商朝的統治
1.約公元前 年,商的首領湯推翻 朝的統治,以 為都城建立商朝。
2.盤庚遷殷:受 等因素的影響,商朝曾多次遷都,盤庚遷都到 ,統治穩定下來。
3.滅亡:商王 統治殘暴,公元前 年, 伐紂,雙方在 大戰, 朝滅亡。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二、商朝的統治
1.約公元前1600年, 商的首領湯推翻夏朝的統治,以亳為都城建立商朝。
2.盤庚遷殷: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朝曾多次遷都,盤庚遷都到殷,統治穩定下來。
3.滅亡:商王紂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三、西周的興衰
1.建立:公元前 年, 建立周朝,定都 ,史稱“ ”。
2.分封制:
(1)目的:
(2)分封的依據:
(3)分封的對象:
(4)諸侯的義務:
(5)諸侯的權利: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三、西周的興衰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分封制:
(1)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2)分封的依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
(3)分封的對象:宗親和功臣。
(4)諸侯的義務: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5)諸侯的權利:諸侯有一定的獨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6)分封制作用:
(7)實質:
(8)西周時期社會等級:
3.西周滅亡:公元前841年, 時發生“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 年, 時,西周被 族所亡。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6)分封制作用: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范圍。
(7)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
(8)西周時期社會等級:
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3.西周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公元前770年, 東遷 ,史稱“ ”。
東周分為 和 兩個時期。
2.春秋戰國比較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征 社會特點
春秋 前770——前476年 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①戰亂與紛爭。②春秋以 為主,戰國以 為主。
戰國 前475——前221年 兼并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春秋戰國比較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征 社會特點
春秋 前770——前476年 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戰亂與紛爭;春秋以爭霸為主;戰國以兼并為主
戰國 前475——前221年 兼并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 3.東遷后,周王在名義上仍是天下“ ”。
二、諸侯爭霸
1.稱霸口號:以“ ”的名義征戰,爭奪 地位。
2.霸主: 先后稱霸,春秋后期 也北上爭霸。
3.影響:(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積極影響:①加快 的步伐。
②促進大規模的 ,出現了“ ”的觀念。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3.東遷后,周王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
二、諸侯爭霸
1.稱霸口號:以“尊王攘夷”的名義征戰,爭奪霸主地位。
2.霸主:齊桓公 、晉文公、楚莊王 、秦穆公先后稱霸,春秋后期吳、越也北上爭霸。
3.影響:(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2)積極影響:①加快統一的步伐。②促進大規模的民族交融,出現了“華夏認同”的觀念。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 出現,是生產力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
2.手工業:規模擴大,分工 。
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 。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是生產力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
2.手工業:規模擴大,分工更加精細。
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一、戰國七雄
1.晉國被 三家大夫所瓜分,史稱“ ”;齊國國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奪取,史稱“ ”。
2.戰國七雄:
3.戰爭狀況:戰國時期,諸侯們放棄了“ ”的旗號,進行 戰爭。(1)戰爭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
(2)著名戰役:
(3)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 奠定了基礎。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一、戰國七雄
1.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齊國國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奪取,史稱“田氏代齊”。
2.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
3.戰爭狀況:戰國時期,諸侯們放棄了“尊王攘夷”的旗號,進行兼并戰爭。(1)戰爭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3)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二、商鞅變法
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 和 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 的勢力增強。
2.目的:
3.時間、人物: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二、商鞅變法
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目的:富國強兵,鞏固統治,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政治(高效行政)
經濟(經濟富國)
軍事(軍事強兵)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政治(高效行政)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經濟富國) (1)廢除舊的土地制度。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
軍事(軍事強兵)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5.作用:
6.其他著名變法: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6.其他著名變法:李悝在魏國推行變法,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三、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1. 進一步推廣。
2.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
3.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 年,秦國蜀郡
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 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 兩大工程構成。
3.功能: 等。
4.影響:使 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三、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1.鐵器和牛耕進一步推廣。
2.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
3.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渠首和灌溉網兩大工程構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
4.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一、老子
1.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 國人, 學派創始人。
2.思想主張: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他還善于
從 思考問題,認為一切事物都有 。老子在處世上提倡 ;
在政治上主張“ ”,追求“ ”的理想社會。
3.著作:《 》(也稱《 》,道家經典)
第7課 百家爭鳴
一、老子
1.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 學派創始人。
2.思想主張: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還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老子在處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追求“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3.著作:《 道德經 》(也稱《老子》,道家經典)
第7課 百家爭鳴
二、孔子
1、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 后期 國人。
2、思想主張:思想核心是“ ”,將“ ”作為處理 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
政治上推崇 ,提出“ ”,反對 。
第7課 百家爭鳴
二、孔子
1、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
2、思想主張:思想核心是“仁”,將“仁”作為處理 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
政治上推崇西周制度,提出“為政以德”,反對苛政。
第7課 百家爭鳴
3、教育成就:興辦 ,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 ”,促進了教育在 的發展。注重道德教育與文化知識教育;總結教育規律、原則和方法。
4、地位: 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
被弟子整理成《 》一書。他創立的 后來成為
中國 思想。
第7課 百家爭鳴
3、教育成就:興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注重道德教育與文化知識教育;總結教育規律、原則和方法。
4、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被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他創立的儒家學說后來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第7課 百家爭鳴
三、百家爭鳴
1.背景: 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 ”。
2.代表人物與主張
儒家:①孟子主張實行“ ”,提出 思想,擁護正
義之戰,強調“ ”。其書為《 》。
②荀子主張實行“ ”,明確尊卑等級,以維持社會秩序。
其書為《 》。
第7課 百家爭鳴
三、百家爭鳴
1.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百家爭鳴”。
2.代表人物與主張
儒家: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思想,擁護正
義之戰,強調“仁者無敵”。其書為《孟子》。
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持社會
秩序。其書為《荀子》。
第7課 百家爭鳴
墨家:創始人 ,主張“ ”、“ ”,選賢任能,
提倡 ,反對 戰爭。其書為《 》。
道家: 莊子強調要順應 。人生應 和獨立人格。
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 ,使臣民懾服。集大成
者 反對空談 ,強調 ,建立 。
第7課 百家爭鳴
墨家: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選賢任能,
提倡節儉,反對一切戰爭。其書為《墨子》。
道家:莊子強調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自由和
獨立人格。
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威和威勢,使臣民懾服。
集大成者韓非子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建立
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第7課 百家爭鳴
兵家:創始人是 末期的 ,傳有《 》一書,
奠定我國 的基礎。
3.影響:
第7課 百家爭鳴
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孫武,傳有《孫子兵法》一書,
奠定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
3.影響: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
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
奠定了基礎,影響深遠。
第7課 百家爭鳴
一、天文、歷法和醫學
1.早在 末期,先民們為 ,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和記錄。
2.相傳 時就有了歷法。
3.商朝的歷法成就:歷法逐漸完備,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
4. 時期,人們測定出一年二十四節氣。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一、天文、歷法和醫學
1.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先民們為從事農業生產,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和記錄。
2.相傳夏朝時就有了歷法。
3.商朝的歷法成就:歷法逐漸完備,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
4.戰國時期,人們測定出一年二十四節氣。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一、天文、歷法和醫學
5.傳說 嘗百草,戰國時期的名醫 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 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6. 時期問世的《 》,總結當時的醫學經驗,講述了人體 情況,介紹了針炙、按摩等治療方法,是一部重要的 著作。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一、天文、歷法和醫學
5.傳說神農嘗百草,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6.戰國時期問世的《黃帝內經》,總結當時的醫學經驗,講述了人體內臟部位和血脈循行情況,介紹了針炙、按摩等治療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二、甲骨文與青銅器
1. 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從 開始。
2.商周時期,青銅器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
主要用于 等方面,
成為王公貴族 乃至 的象征。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二、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從商朝開始。
2.商周時期,青銅器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主要用于祭祀及軍事等方面,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象征。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3. 期開始,鐘、鼎等青銅器上鑄刻有文字,這種文字被稱為“ ”。
4.長江上游地區的 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有 和 等,向人們展現了夏商時期豐富多彩的 文明。三星堆遺址還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統的玉禮器和青銅容器,表明它與中原王朝具有 關系。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3.商朝中晚期開始,鐘、鼎等青銅器上鑄刻有文字,這種文字被稱為“金文”。
4.長江上游地區的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有金杖、青銅樹、青銅面具和青銅人像等,向人們展現了夏商時期豐富多彩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遺址還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統的玉禮器和青銅容器,表明它與中原王朝具有密切關系。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三、《詩經》和“楚辭”
1.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是《 》。
2.《詩經》共有300多篇詩歌,分為“ 三部分。《詩經》保存了豐富的 史料。
3. 時期,楚國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作出一種新體詩歌“ ”。屈原代表作《 》充分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
4. 是我國 的兩大源頭,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深遠。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三、《詩經》和“楚辭”
1.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2.《詩經》共有300多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保存了豐富的先秦史料。
3.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作出一種新體詩歌“楚辭”。屈原代表作《離騷》充分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
4.《詩經》和“楚辭”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深遠。
第8課 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一、秦滅六國:
1.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條件):(1)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變法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4)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各個擊破。
2.秦滅六國: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順序: 。
3.秦朝的建立:(1)時間: 年; (2)都城: ;
(3)開國皇帝: 。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條件):(1)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變法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4)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各個擊破。
2.秦滅六國: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3.秦朝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陽;
(3)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4.秦統一的意義: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4.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統一后的秦朝建立起魏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也叫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
1、目的:為 ,秦朝創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 。
2、內容:(1)最高統治者:稱 ,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的軍政大權。(皇帝制度)
(2)中央機構:設置 ,分管 ;三公之下,設置 。(三公制度)
(3)地方機構:實行 ,郡下設縣,郡和縣的長官都
由 直接任免。(★意義: )。 (郡縣制)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也叫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
1、目的: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以皇帝為
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2、內容:(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的軍政大權。(皇帝制度)
(2)中央機構: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三公之下,設置九卿。(三公制度)
(3)地方機構:實行郡縣制,郡下設縣,郡和縣的長官都
由朝廷直接任免。(★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郡縣制)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三、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文化:統一文字為 。(★意義: 。)
(2)經濟:統一貨幣為 ,統一 。(★統一貨幣的意義: 。統一度量衡的意義: 。)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三、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文化:統一文字為小篆 。(★意義:促進了政令的通暢和各地人民的溝通,促進了文化交流與發展。)
(2)經濟: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錢半兩錢,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的意義: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3)交通:統一 。(★意義: 。)
(4)軍事: 派 北擊匈奴筑長城。(秦長城:西起 ,東到 )
開發南疆修 [溝通 (長江 )與 (珠江 )]
2.秦的疆域:東至 ,西到 ,北至 ,南到 。
3.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統一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
第一個 國家。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3)交通: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便利了交通,使全國
道 路四通八達。)
(4)軍事: 派蒙恬北擊匈奴筑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
東到遼東)
開發南疆修靈渠 [溝通湘江(長江水系)與漓江(珠江水系)]
2.秦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
3.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統一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
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一、秦朝的暴政:①沉重的賦稅;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刑罰殘酷;④秦二世統治更加殘暴。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 ”)——相關成語:
1、爆發根本原因: 。
2.爆發: 年,陳勝、吳廣在 率眾起義。
3.口號:“ ”。
4.建立政權:攻占 后,陳勝稱王,建立了“ ”政權。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秦朝的暴政:①沉重的賦稅;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刑罰殘酷;④秦二世統治更加殘暴。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1、爆發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
3.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4.建立政權:攻占陳縣后,陳勝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5.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 。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領導的起義軍)
項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 主力。(成語: )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5.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起義軍)
項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成語: 破釜沉舟 )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楚漢之爭與西漢的建立:
1.楚漢之爭:(1)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2)雙方: ;
(3)目的: 。
相關成語: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
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相關故事:鴻門宴
2.公元前 年, 建立漢朝,稱為 ,定都 ,劉邦是 。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漢之爭與西漢的建立:
1.楚漢之爭:(1)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2)雙方:項羽和劉邦;
(3)目的:爭奪帝位。
相關成語: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
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相關故事:鴻門宴
2.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稱為西漢,定都長安。
劉邦是漢高祖。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休養生息政策:
1.目的: 。
2.漢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家務農(解甲歸田);
②將奴婢釋放為平民(釋奴為民);
③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勸課農桑)
④減輕農民的賦稅,減免徭役及兵役(輕徭薄賦)。
3.影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休養生息政策:
1.目的: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2.漢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家務農(解甲歸田);
②將奴婢釋放為平民(釋奴為民);
③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勸課農桑)
④減輕農民的賦稅,減免徭役及兵役(輕徭薄賦)。
3.影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①注重農業生產,提倡 ;
②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
③重視“ ”,廢除一些嚴刑苛法;
④提倡 ,反對奢侈浮華。
2.表現: 清明, 發展,出現了“ ”。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①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
②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
③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一些嚴刑苛法;
④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2.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潼关县| 长汀县| 大城县| 全南县| 册亨县| 曲水县| 星座| 怀远县| 宝兴县| 正镶白旗| 莱阳市| 阳曲县| 平利县| 息烽县| 罗源县| 丰台区| 千阳县| 溧阳市| 塔城市| 清流县| 广饶县| 龙山县| 吉隆县| 日土县| 花莲县| 扎鲁特旗| 沙雅县| 习水县| 江门市| 志丹县| 云阳县| 大足县| 安吉县| 高雄县| 洞口县| 莎车县| 苏尼特左旗| 康马县| 梁河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