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聲音是什么核心素養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一般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教學設想聲音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十分熟悉的。本課時是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后學到的比較接近生活的一節內容,是從學生十分熟悉的事物中提出的令人陌生的問題,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又有利于本節教學內容的拓展。有的學生會認為聲音太平凡了,沒什么好探究的,所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聲音的材料,并在上課時先播放有關聲音的幻燈片,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從身邊常見現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找出規律。關于聲音的產生、傳播條件,都由學生利用身邊隨手可拿的器材設計實驗,進行探究,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并不是那么神秘。通過“活動1.1”“活動1.2”讓學生自選材計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一般規律的方法。通過學生經歷用多種方法探究聲音產生的過程,鼓勵思維的形式向開放型發展,培養學生善于使用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物理實驗的習慣,從中感受到物理學學的真實性以及物理與生活的關系。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領悟到我們的生活離不干聲音,對探究聲音發生和傳播充滿熱情。通過提出問題,學生設計實驗,教師演示實驗的交流合作的探究過程和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體會到聲音產生和傳播條件及聲音是一種波。通過列舉大量生活實例證明探究所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對于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問題,采用轉化放大的方法,放大人眼看不到的振動,讓學生體驗到通過科學探究找到物理規律的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以后的物理學習打下基礎。通過這節課要讓學生初步體會“由現象總結規律,再由規律分析現象”的思想,教學目標物理觀念1.了解聲音的產生條件。2.知道聲源的概念。3.初步了解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4.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了解聲音通常情況下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知道聲音能夠傳播信息和能量。科學思維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一般規律的方法。科學探究通過實驗,經歷多種方法探究聲音產生的過程。科學態度與責任1.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重點1.聲音產生的條件。2.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在真空中不能傳播。3.聲音是一種波,并具有能量。4.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5.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的能力及歸納得出結論的能力。難點了解聲音是一種波。教學突破通過學生實驗和親身體驗上述重點,采用遞進式教學。將本節課看成由一系列小問題組成,設計一定的問題情境,每一個小問題拋出之后,由師生、生生之間進行討論,然后再歸納總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形成“討論——總結—再討論—再總結”的過程,形成一個個從發散到收斂的思維過程。在“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條件”中,先讓學生動手實驗,從親身體驗中去發現發聲物體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通過觀察、實驗、嘗試從現象中提煉出規律;通過演示“瓶罩實驗”使學生了解分析和推理是研究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并應用此方法得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部分學生參與實驗,完成固體、液體傳聲的實驗,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獲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結論;通過閱讀、討論的學習形式達成“吉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和“聲音具有能量”的教學重點的要求;借助類比、歸納、轉化、實驗等方法探究,突破“聲音是一種波”這一教學難點。教學準備教師準備1.玻璃大鐘罩一個、抽氣機一臺、手機兩部、玻璃缸一個、鐵架臺一個、水槽(裝有一定水)一個、音叉兩個。2.收音機一臺、蠟燭一根、火柴一盒。3.衣架一個、棉線一根、彈簧波演示器一個;鑼鼓 镲子各一個;收集有關聲音的教學資源等。學生準備1.課前預習。2.紙一張、橡皮筋一根、筆帽一個、水一杯、衣服架一個、棉線一根、氣球一個、豎笛一根;收集有關聲音的材料等。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講述: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中,聲音對于每一個同學來說都是十分熟悉的。出示鑼、鼓镲子,請二位同學即興表演一段。提問:剛剛三位同學在表演時,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看到敲打樂器,聽到鑼、鼓、镲子發出的聲音。設問:你們是否思考過,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那聲音是什么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又是怎樣被我們聽到的 點評:情境引入,激發興趣。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先請剛剛表演的三位同學談一談:在你手中的樂器發聲時,你有什么感覺 (生答)在你身邊有(教師出示)紙、橡皮筋筆帽、水、豎笛等物體,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 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與眾不同,同時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同一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2.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學生動手做實驗。點評:做實驗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去思考。你是利用哪些物體做實驗的 有哪些方法使物體發出聲音 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補充。(學生回答)我們再集體做一個實驗:你在講話的時候,聲帶是怎樣發聲的 (手按住聲帶)提醒學生注意和思考,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師生共同做)引導討論,分析小結。經歷了上面的探索過程,你知道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了嗎 (學生回答)剛剛在實驗的過程中,大家使紙、橡皮筋、筆帽、水、豎笛等都發出了聲音,哪些是由固體發聲產生的 哪些是由液體、氣體發聲的 請同學們分類。(學生回答)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1.出示一件樂器,問:是否是聲源 2.我正在話時,我的聲帶是不是聲源 你講話時,你的聲帶是不是聲源 學生討論后回答,突出“正在”二字點評:通過教師設置一系列的“問題串”來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實驗和觀察,從而進行歸納總結。三、探究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過渡:我和同學們之間能互相聽到對方的聲音,是不是我們之間的空氣在起作用呢 演示:“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的實驗”。出示器具,并提醒學生注意1.抽氣前,你能不能聽到手機鈴聲 2.抽氣過程中,手機鈴聲有沒有變化 怎么變 3.進氣后,你聽到的手機鈴聲有沒有變化 怎么變 教師演示: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懸掛在玻璃罩內,把瓶內的空氣抽出,再把空氣放入,討論:在實驗的基礎上,假如真的抽成真空,你還能聽到手機鈴聲嗎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聲音在空氣中能傳播,但在真空中不能傳播提問設疑1:聲音在液體中能傳聲嗎 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請說說看,怎么做 學生回答后上講臺操作,歸納得出結論:液體能傳聲。請學生上講臺做實驗。提問設疑2: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嗎 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請說說看,怎么做 (方法很多,最后要求學生統一按教材中的活動1.2分組進行)學生回答后分組操作,歸納得出結論;固體能傳聲。提問設疑3: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證明上述結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應用舉例:1.人們用“電子發聲器”播放魚愛聽的聲音,大大地提高了捕魚產量。2.相傳貝多芬晚年失聰,他克服困難,用硬棒來“聽”鋼琴,這種傳聲方式又叫“骨傳聲”。點評: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教學目標得以充分體現。四、聲音是一種波,并具有能量設疑提問:聲音能在固體、液體和空氣中傳播,聲音在空氣中以什么樣的形式傳播呢 先提出問題,聲音在水中以什么樣的形式傳播 教師演示:水波實驗。(把正在發聲的音叉觸及水面,音叉振動在水面激起水波)講解:聲音也是一種波,叫聲波。在空氣中以類似波的方式傳播,但人眼看不到。它的傳播更像是彈簧波的形式。教師演示彈簧波演示器,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講解:當正在發聲的音叉叉股向外側振動時,壓縮鄰近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形成密部;當正在發聲的音叉叉向內側振動時,這部分空氣變疏,形成疏部,以此往復下去,隨著音叉的振動,在空氣中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過渡:聲音能使耳膜振動,聲音能否使其他物體振動 實驗演示:聲波使燭焰搖晃。此實驗表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聲波能使其他物體振動,在生活中有極其重要的應用。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6頁“生活 物理 社會”,閱讀后概括其說明了什么。點評:借助類比、歸納、轉化、實驗等方法探究,分化“聲音是一種波”這一教學難點,通過實驗演示和閱讀討論來完成“聲音具有能量”這一教學目標。五、聲音的速度猜一猜: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需要時間嗎 你有什么依據 學生猜測,如:打雷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出的,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 請閱讀教材第15頁中間“讀一讀”部分,讀后談談感想。講解:通常情況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40 m/s;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約為1 500 m/s;在鋼鐵中的傳播速度達5 200 m/s。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比在液體中傳播快,比在氣體中傳播更快。點評:通過猜測、閱讀、討論、介紹等學習方式,讓學生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且有一定的規律。六、交流與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探討了聲音是什么。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同學之間的交流,知道了哪些 請說一說。七、作業布置1.課后閱讀:教材第16頁“中國古代的回聲建筑”內容。2.課后作業:教材第17頁“實踐與練習”1、2、3。板書設計第一章 聲現象第1節 聲音是什么1.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嗎 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3.聲音能在真空中傳播嗎 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4.聲音的傳播形式是什么 聲波是聲音的傳播形式。5.聲音的速度是多少 15℃的空氣中聲速為340米/秒。一般情況: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液體中傳播的速度>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教學探討與反思本節課教師以“提問、引導、創設情境、設置陷阱、再提出新問題”等方式讓學生先動腦再動口,體現“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理念,實現了教學目標的統一。課堂上注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口、合作、討論、爭議、質疑、提問,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消化、領悟所學的知識。在本課教學中,課堂引入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針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環境等因素,應采用哪種方法最合適 如:教師用電腦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讓學生討論:(1)在欣賞過程中自身的感受;(2)音樂在我們生活、學習中的作用;(3)如果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突然變成一個無聲的世界,我們的學習生活又是一個什么樣子。這種引入方式也未必不可行。- 1 -- 3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