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北師大版(2024)七年級上冊隨堂小練1.2023年5月20日,張家界市桑植縣啟動“元帥故里生態桑植—湖南省‘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桑植縣八大公山景區內有娃娃魚、白鴿、獼猴、紅豆杉、松柏等多種動植物,是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以上描述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A.物種多樣性 B.遺傳多樣性C.生態系統多樣性 D.生物數量多樣性2.2023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在線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這一版較2022版新增10027個物種( )A.遺傳的多樣性 B.物種的多樣性 C.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D.基因的多樣性3.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要愛護地球。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A.生物圈 B.農田生態系統 C.濕地生態系統 D.淡水生態系統4.生物生活的環境可以是海洋、森林、荒漠、草原等,這體現了( )A.遺傳多樣性 B.物種多樣性C.生態系統多樣性 D.種群多樣性5.落葉是一種自然現象,植物落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干旱或寒冷季節來臨時,全樹樹葉枯死脫落,為落葉樹,如銀杏。另一種是在春夏時新葉發生后,老葉漸次脫落,就全樹看,終年常綠,為常綠樹,如松。由此分析,植物落葉體現的生物特征有( )①能由小長大②能排出體內的廢物③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④能影響環境⑤能繁殖后代⑥具有變異的特性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⑤⑥6.小西家的黃玉米種下去后,結出來的玉米粒有黃色的,也有紫色的、白色的。這種現象體現的生物特征是( )A.能進行呼吸 B.能遺傳和變異C.生活需要營養 D.能排出體內的廢物7.地球上多種多樣的生物讓世界更加絢麗多彩,下列各項中屬于生物的是( )A.慢慢長大的鐘乳石 B.彈鋼琴的機器人C.展翅飛翔的雄鷹 D.千姿百態的珊瑚8.風吹麥浪,稻花飄香,鳥兒淺唱……萬千生物演繹著生命奇跡,詮釋了強大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選項中屬于生物生命現象的是( )A.春日和煦 B.夏荷綻放 C.秋風送爽 D.冬雪飛舞9.宋代李清照的詞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覽”,描寫了鳥兒受到驚嚇而飛起的場景,這其中體現的生物特征是( )A.能繁殖 B.有應激性 C.能生長 D.能進行新陳代謝10.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包括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長、繁殖和遺傳變異等。圖中分別體現了哪種生物特征:(1)A是向日葵,“朵朵葵花向太陽”,所體現出的生物特征是________。(2)B人體排汗,所體現出的生物特征是________。(3)C蘑菇由小長大,所體現出的生物特征是________。(4)D鯨產生霧狀水柱,所體現出的生物特征是________。(5)E螞蟻搬運食物,所體現出的生物特征是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八大公山景區內有娃娃魚、白鴿、獼猴、紅豆杉、松柏等多種動植物,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物種多樣性。2.答案:B解析:物種多樣性是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種類的豐富性,也稱為基因多樣性,“中國科學院正式在線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其中新增1476個動物物種”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物種多樣性,B符合題意。故選:B。3.答案:A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4.答案:C解析:我國陸地廣袤,海洋遼闊,氣候多變,因此,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生態系統,我國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故生物生活的環境可以是海洋、森林、荒漠、草原等,這體現了生態系統多樣性,因此ABD錯誤,C正確。故選C。5.答案:B解析:植物落葉,說明了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即具有新陳代謝現象;也體現了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即具有應激性;這是樹木對低溫環境的反應,從而減弱蒸騰作用,②③正確,故ACD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6.答案:B解析:小西家的黃玉米種下去之后,結出來的玉米粒有黃色的,這說明生物的子代與親代具有相似性,體現了生物能夠遺傳的特性;結出來的玉米粒也有紫色的和白色的,這說明生物的親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及子代個體間在性狀上存在差異,體現了生物能夠變異的特性。7.答案:C解析:雄鷹屬于生物,鐘乳石、機器人和珊瑚都是非生物。8.答案:B解析:荷花是生物,夏荷綻放屬于生物生命現象。9.答案:B解析:本題跨語文學科,綜合考查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對生物學知識的運用。10.答案:(1)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2)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3)生物能生長、發育(4)生物能進行呼吸(5)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解析:(1)“朵朵葵花向太陽”說明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2)B人體排汗說明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3)C蘑菇由小長大,說明生物能生長、發育。(4)D鯨產生霧狀水柱,說明生物能進行呼吸。(5)E螞蟻搬運食物,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