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7 哲學——五年(2020—2024)高考政治真題專項分類匯編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漫畫《停止,就是谷底;繼續,就是上坡》(改編自呂志華作品,《時事報告》2024年第2期)蘊含的哲理是( )①實現價值目標需要不斷砥礪前行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成功取決于意識能動作用的發揮④在曲折中前進是事物發展的狀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總體而言,人類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內陸型為主,位置多是“遠干流,近支流”。這是由于大江大河經常泛濫,干流兩岸極易遭受洪水災害,而支流陸地既臨水又防洪,能夠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這表明( )A.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早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B.被動適應環境是早期人類社會實踐的主要特點C.生產力發展是推動城市布局發生變化的根本因素D.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這一論述的哲學依據是( )①人民群眾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價值的主體②只要科學地認識世界,就能有效地改造世界③是否被大多數人認同是衡量認識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④只有把科學認識同人民群眾相結合,才能實現認識的根本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漆樹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創造漆器的國家。殷周時代,漆器用于禮樂、飲食、饋贈等,而最美的漆器則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殷周先人會用巧妙的手法虔誠地髹涂裝飾祭祀之器來完成他們心中最美的禮儀。這表明( )①人的活動方式體現了人的世界觀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經驗感受之中③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聯系④人為事物的聯系比自在事物的聯系更有價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可見( )①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②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④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動物實驗一直是人類測試、評估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過去兩個世紀對猩猩、猴子等非人靈長類動物開展的實驗,讓人們意識到實驗會給動物帶來痛苦。隨著數據分析、細胞建模、類器官、器官芯片等技術的進步,對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賴于動物實驗。材料說明( )①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②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③正確的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④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如圖漫畫(作者:于冰)所蘊含的哲理是( )①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②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③事物的價值取決于人的選擇④正確的認識來自合理的判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我在室內彈琴,看見窗外鴿子飛,在這剎那間,飛舞的鴿子與室內的音樂產生了某種聯系,彼此成為對方的背景:音樂是鴿子飛舞的伴奏,鴿子是音樂表達的內容。總之,鴿子與音樂產生和諧的美感。其實,它們隔了一層玻璃,鴿子與音樂根本就不相干。是什么把它們和諧在一起呢?是我。”這段話( )A.把想象的東西當作了真實,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表現B.割裂了音樂和鴿子的客觀聯系,是形而上學的表現C.說明意識具有主動創造性,體現了意識的能動作用D.說明人們通過合理化想象可以創造一個客觀的世界9.面對同樣一個鮮艷的蘋果,饑腸轆轆的人看到的是美食,詩人聯想到的是少女的臉龐,營養學家則會估量其中的維生素含量……蘋果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存在。因此有人認為,根本不存在客觀的真實,存在的只是每一個人的感覺。這種觀點( )A.否認了價值判斷具有主體差異性 B.顛倒了客觀事物和感覺的先后關系C.沒有看到人的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D.不懂得實踐方式決定人的思維方式10.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歷法。陰歷反映的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規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導海事活動;二十四節氣則是反映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陽歷”,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氣候特征,可指導農業生產。通過設置閏月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陰陽”和諧,融為一體。中國歷法智慧所蘊含的哲理是( )①正確認識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基礎②人對世界的認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③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是規律起作用的前提條件④要在斗爭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爭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有研究表明,人體腸道菌群與社交行為障礙疾病存在關聯;將自閉癥兒童的腸道菌群移植給小鼠,小鼠則表現出自閉癥的行為特征;而將正常兒童的腸道菌群移植給小鼠,小鼠則沒有出現自閉癥的行為特征。這一發現有助于醫生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也為人們通過優化飲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悅心情,養成良好的社交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材料表明( )①實踐和認識的循環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②認識規律要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基礎③實踐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促進了認識發展④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多次反復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下面漫畫《搭檔》與下列詩句所體現哲理最相近的是( )A.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B.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C.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14.中共一大代表、黨的創始人之一陳潭秋早年在校學習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隨后以極大熱情投身革命,為黨的事業四處奔波,即使困難重重,也從未停止奮斗的步伐,直至壯烈犧牲。陳潭秋的事跡啟示我們( )①個人的價值實現是自覺理論學習的結果②個人的價值選擇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③個人的價值選擇根源于對社會歷史的認識④個人的價值實現必須通過實踐為社會服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平安大街是北京老城區核心干道,途經皇城根遺址、什剎海、北海公園等名勝古跡。近來,市民發現寬闊的大街變綠變靜了,兩側加了“綠帶”,中間加了國槐與時令花卉組成的3米寬隔離帶,機動車道“瘦身”,還添加了行人安全島,步行、騎行環境大大改善。平安大街的變化( )①實現了“慢行優先”“靜下來”,促使矛盾的同一性轉化為斗爭性②是城市發展的縮影,反映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③更注重環境的安全與舒適,體現了意識活動的自覺性和直接現實性④協調了交通、綠化和城市風貌的關系,體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在唐代詩人柳宗元看來,牛是“日耕百畝”的勤勞符號;在宋代名將李綱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贏病臥殘陽”的犧牲精神;在現代詩人臧克家筆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細作走東西”的開拓品格。體悟牛的品格、弘揚牛的精神、激發牛的干勁,是中國人民精氣神的具體體現,材料體現了( )A.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人化”的特點B.事物的性質取決于人們觀察的角度C.矛盾的特殊性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D.人們的意識活動受主體狀態的影響17.“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永定河見證了北京城的發展歷史。20世紀末,由于人口快速增長、全流域過度開發、氣候變化等原因,永定河北京段基本干涸。如今,隨著綜合治理工程的推進和“引黃入京”生態補水的實施,北京段實現了全線通水,“盧溝曉月”美景重現。永定河治理工程的實施( )①實現了主次矛盾的轉化,使永定河北京段由基本干涸到全線通水②改變了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用“遠水”解了“近渴”③得益于統籌規劃、協同治理,為人們創造了良好生態環境④體現了實踐的能動性,說明生態修復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燈泡的發明曾被認為是騙局、外科消毒法曾被人們拒絕、疫苗剛出現時曾受到抵制……今天,它們不僅得到了廣泛應用,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還在不斷更新。材料說明(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辯證統一的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C.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D.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19.18世紀,科學在發現自然規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認為,已經沒有什么真理可以發現了……像鐘表一樣有序運轉的世界觀完全取代了混亂的世界觀。該觀點( )①肯定了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②肯定了自然科學已完成發現真理的任務③否認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認識④否認了真理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鄉野路,田地旁,幫扶隊員不辭忙;東家奔,西家訪,不落一個送芳香。”這一民謠成為某地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的真實寫照。由此可以看出( )①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②發展必須對人民群眾負責③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④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來,江西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的意識,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升級。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推進投資便利化,推行經營主體“極速開辦、極簡變更、極暢退山、極優服務”新模式,降低金融、水電等生產要素綜合成本;建設數字政府,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規范監管執法行為,推進涉企司法公高效,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以良法善治護航企業發展。營商環境的優化,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結合材料并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知識,說明為什么“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特產貌似普通,內有乾坤。缺了“土”,產業根基不穩,失去“特”競爭優勢不足,沒有“產”,發展難以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要立足“土”,善用村里的山水草木、傳統手藝等本土資源;突出“特”,既要扎根本地找亮點,還要跳出本地比較周邊和全國;形成“產”,從源頭種養延伸至加工、包裝、銷售等多個環節,從深耕一產拓展至三產融合。結合材料,用“聯系”的觀點闡述如何做好“土特產”文章。23.詩歌,是詩題和詩句的統一體,“先賦詩”和“先立題”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創作路徑。有些詩歌是即興而作,詩人有感而發,賦詩之后再為其立一標題,有的詩歌則是因題而起,詩人先定立詩題,然后圍繞題目構思詩歌的格律和內容,無論是“先賦詩而后立題”,抑或“先立題而后賦詩”,最終都指向詩題與詩句的契合。從哲學角度,分析“賦詩”和“立題”的關聯。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事異時移,法隨時變。這是一部充分體現時代特點的民法典——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強化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與時俱進,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民為邦本,法系根基。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拋物墜物難題,維護小區業主合法權益……民法典聚焦百姓關切,強化保護人民權利,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法治保障。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理解。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漫畫啟示我們在低谷時不能放棄,要堅定信念、堅持前行才能達到目的地,其哲理在于實現價值目標需要不斷砥礪前行,①正確;谷底與上坡是矛盾雙方,在“停止”的條件下,就只能待在谷底,在“繼續”的條件下,谷底就會轉化為上坡,可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②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對成功有重要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③排除;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狀態,④錯誤。故答案選A。2.答案:D解析:A:地理環境是客觀因素,不能說其對人類社會早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A排除。B:人類早期城市的選址體現了早期人類在主動適應環境,B排除。C:推動城市的出現及布局發生變化的根本因素是工業化的發展,C排除。D:由于大江大河經常泛濫,干流兩岸極易遭受洪水災害,而支流陸地既臨水又防洪,能夠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所以人類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內陸型為主,位置多是“遠干流,近支流”。這體現了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條件, D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3.答案:D解析: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說明人民群眾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價值的主體,①正確。②:該選項說法過于絕對,科學的認識世界有利于我們有效地改造世界,但并不是只要有正確科學意識作指導,改造世界就一定能成功,②錯誤。③:衡量認識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應該是看認識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能僅依據是否被大多數人認同,③錯誤。④: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說明我們只有把科學認識同人民群眾相結合,才能實現認識的根本目的,④正確。故本題選B。4.答案:B解析:最美的漆器則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殷周先人會通過虔誠地髹涂裝飾祭祀之器這一活動完成他們心中最美的禮儀,表達他們對祖先和神靈的敬意,表明人的活動方式體現人的世界觀,①正確。認識的源泉在于實踐,而不是在于人的經驗感受,②錯誤。通過實踐,人們可以建立新的聯系,將漆樹汁液制作大漆并創造漆器,③正確。價值是一事物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人為事物的聯系與自在事物的聯系,不能說哪個更有價值,④錯誤。故選B。5.答案:B解析:①③: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這說明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①③符合題意。②:題干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體現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②不符合題意。④:題干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體現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6.答案:B解析:①符合題意,“過去兩個世紀對猩猩、猴子等非人靈長類動物開展的實驗,讓人們意識到實驗會給動物帶來痛苦”,這說明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②不合題意,材料強調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沒體現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③不合題意,材料強調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不涉及理論對實踐的作用;④符合題意,隨著數據分析、細胞建模、類器官、器官芯片等技術的進步,對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賴于動物實驗,這表明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推動著人的認識的發展。故選:B。7.答案:A解析:當一件物品成為必不可少時,它已經開始干涉并禁錮你的生活,這說明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同時也說明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①②入選。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事物本身的屬性也是影響其價值的重要因素,“事物的價值取決于人的選擇”說法錯誤,③不選。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正確的認識來自實踐,④錯誤。8.答案:C解析:材料把鴿子的飛舞與音樂聯想起來,形成美感與和諧,說明意識的能動創造性,鴿子和音樂本身是存在的,不是主觀唯心主義,A不選;材料中體現的是一種人為聯系,不存在割裂聯系,B錯誤;這種合理化的想象,仍然是客觀實際的反映,不能創造客觀世界,D錯誤。9.答案:B解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思維,存在是第一性,思維是第二性。先有客觀存在的蘋果,才會有不同的人對蘋果的不同認識,認為“存在的只是每一個人的感覺”的觀點顛倒了客觀事物和感覺的先后關系,即顛倒了思維與存在二者的關系,B正確;不同的人對蘋果的認識不同,這是承認價值判斷具有主體差異性的表現,A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認識,不涉及人的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C排除;不同的人對蘋果的認識不同,正是由其實踐方式的不同決定的,D排除。故選B。10.答案:D解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是通過調整上層建筑使其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而是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①不符合題意,③正確。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有條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②錯誤。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這蘊含的哲理是事物的發展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質變,④正確。1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意識能動作用、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等。我國古人將“陰歷”和“陽歷”融為一體,體現意識活動的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②正確;“陰歷”和“陽歷”反映的問題不同指向它們之間的斗爭性,將兩者融為一體指向它們之間的同一性,通過設置閏月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等實現“陰陽”和諧,體現出斗爭性和同一性的統一,④正確。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基礎是實踐,而不是正確認識,①錯誤;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規律是客觀的,并不是因為人們尊重客觀規律,規律才發生作用的,③錯誤。12.答案:B解析:在科學研究的實踐中,人們發現人體腸道菌群與社交行為障礙疾病存在關聯,這一發現有助于醫生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也為人們通過優化飲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悅心情,養成良好的社交行為提供理論依據。這說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說明在科學研究的實踐中,人的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從而促進了認識發展。①③符合題意。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②錯誤。題干涉及認識的上升性,未涉及認識的反復性,④不合題意。13.答案:B解析:漫畫體現的是在不同場合要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項 體現的哲理A.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認識具有主體差異性(×)B.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矛盾具有特殊性(√)C.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D.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運動是絕對的(×)1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人生價值的實現途徑。“接受馬克思主義,隨后以極大熱情投身革命,為黨的事業四處奔波,即使困難重重,從未停止奮斗的步伐,直至壯烈犧牲”,這說明個人的價值選擇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個人的價值實現必須通過實踐為社會服務,②④正確。“自覺理論學習”屬于認識世界的活動,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①錯誤;個人的價值選擇根源于社會實踐,③錯誤。15.答案:C解析: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不能相互轉化,①錯誤。平安大街的變化,是近期的變化,是城市發展的縮影,反映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②正確。意識活動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③錯誤。變綠變靜、加了“綠帶”、設置隔離帶、機動車道“瘦身”,還添加了行人安全島,步行、騎行環境大大改善,這表明平安大街的變化協調了交通、綠化和城市風貌的關系,體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④符合題意。故選C。16.答案:D解析: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人化”的特點,強調的是在人們實踐基礎上建立的聯系,材料強調的是人們對牛的品格、精神等的認識,A不符合題意。事物的性質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取決于人們觀察的角度,B說法錯誤。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C說法錯誤。材料中唐代詩人、宋代名將、現代詩人等不同主體對牛的品格、精神的認識不同,說明人們的意識活動受主體狀態的影響,D符合題意。故選D。17.答案:C解析:“引黃入京”,體現了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通過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②符合題意。北京市推進“綜合治理工程”,體現了統籌規劃、協同治理,“盧溝曉月”這一美景的重現,體現了生態環境的改善,③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矛盾雙方的轉化,不涉及主次矛盾的轉化問題,①不符合題意。生態修復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不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過程,④觀點錯誤。18.答案:D解析:燈泡、疫苗等新事物從最初的不被接受,到今天的廣泛應用,表明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D正確。19.答案:C解析:①不合題意,材料并未強調追求真理的過程是曲折的。③錯誤,材 料“科學在發現自然規律方面成就斐然”肯定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并未否定。“科學在發現自然規律方面成就斐然,以 至于很多人認為,已經沒有什么真理可以發現了”肯定了自然科學已完成發現真理的任務,②符合題意。“已經沒有什么真理可以發現了” 否認了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④符合題意。故選C。20.答案:C解析:這一民謠成為該地廣大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的真實寫照,體現了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也體現了廣大扶貧干部始終堅持對人民負責,②③正確。題干體現的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沒有強調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①不選。題干沒有涉及文化對人的影響,④不選。21.答案: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江西省通過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③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江西省通過建設數字政府、轉變政府職能、規范監管執法行為、優化公共法律服務,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④因此,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析:22.答案:做好“土特產”文章要把握聯系的普遍性、多樣性、客觀性,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既要處理好“土”“特”“產”之間的關系,從“土”“特”“產”三個方面共同發力,又要處理好“土”“特”“產”各自內部關系,如要利用好本土固有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優勢,要在與周邊和全國的比較中突出本地的特色,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解析: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為“闡述如何做好‘土特產’文章”,屬于說明類題型,需要調用“聯系”的有關知識,結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缺了“土”,產業根基不穩,失去“特”競爭優勢不足,沒有“產”,發展難以持續→可聯系: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關鍵詞②:要立足“土”,善用村里的山水草木、傳統手藝等本土資源;既要扎根本地找亮點,還要跳出本地比較周邊和全國;從源頭種養延伸至加工、包裝、銷售等多個環節,從深耕一產拓展至三產融合→可聯系: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3.答案: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先賦詩”和“先立題”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創作路徑;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無論是“先賦詩而后立題”,抑或“先立題而后賦詩”,最終都指向詩題與詩句的契合。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詩歌創作要堅持詩題和詩句的有機統一,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詩詞作品。解析:本題要求從哲學角度分析“賦詩”和“立題”的關聯。根據“詩歌,是詩題和詩句的統一體”這一信息可知,可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角度來分析;根據“無論是‘先賦詩而后立題’,抑或‘先立題而后賦詩’,最終都指向詩題與詩句的契合”這一信息可知,可從矛盾的對立統一的角度來分析。24.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民法典的出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為解決時代面臨的新問題提供重要法治保障。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法典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民法典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解析:本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為背景考查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考查學生充分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教材知識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對“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二是對材料體系的把握程度。對于考生來說,準確把握材料關系到答題的全面性。材料整體分為兩部分:“事異時移,法隨時變”這部分強調民法典的制定和頒布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知識;“民為邦本,法系根基”這部分突出了為人民立法,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地位、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等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