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榕江縣樂里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質量監測七年級 生物學試卷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下列屬于生物的是( )A.小龍蝦 B.能歌善舞的機器人 C.美麗的珍珠 D.木質課桌2.下列現象能說明生物進行生命活動時需要物質和能量的是( )A.鳥吃蟲 B.花傳粉 C.母狗與幼崽毛色相同 D.小象長成大象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由細胞構成 B.能繁殖后代C.生物進行生命活動時需要物質和能量 D.能適應一定的環境4.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較暗,應該調節( )A.粗準焦螺旋 B.反光鏡 C.細準焦螺旋 D.物鏡5.小明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為了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他應該( )A.轉動目鏡 B.調節光圈 C.挪動壓片夾 D.調節細準焦螺旋6.關于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A.光學顯微鏡觀察材料應該薄而透明,需要有光透過才可以B.如果移動玻片,污點在動,說明污點在玻片上C.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少D.要使光線更亮一些,應該用大光圈和凹面鏡7.下列有關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操作不正確的是( )A.污點只會出現在物鏡上B.對光時使用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C.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眼睛應注視物鏡D.目鏡選用16×,物鏡選用10×時,物像被放大160倍8.同學們發現學校附近有廢水排入的水域中,蛙類的數量越來越少。于是思考“污染的水質會影響蛙類的生活嗎”。這屬于科學探究基本過程的(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制訂計劃 D.得出結論9.荀子《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但大雨過后,蚯蚓會爬到地面上。據題意分析,影響蚯蚓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 B.土壤 C.空氣 D.溫度10.韭菜在遮光條件下長出的葉片呈淡黃色,俗稱韭黃。影響韭菜葉片顏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空氣 B.陽光 C.溫度 D.水分11.某生物興趣小組用鼠婦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案如下表所示,這是為了探究( )鼠婦放在紙盒 的位置 鼠婦數量 (只) 光照 溫度(℃) 濕度左半側 20 陰暗 28 干燥右半側 20 陰暗 28 濕潤A.鼠婦數量對其分布的影響 B.光照對鼠婦分布的影響C.溫度對鼠婦分布的影響 D.濕度對鼠婦分布的影響12.生物圈的范圍不包括( )A.大氣圈的下層 B.整個水圈C.巖石圈的上層 D.大氣圈的頂部13.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標本的類型屬于( )A.涂片 B.磨片 C.切片 D.裝片14.研究光照對金魚生活影響的實驗正確的順序是( )①提出問題 ②制訂方案 ③作出假設 ④得出結論 ⑤表達交流 ⑥實施方案A.③①②⑥⑤④ B.①③②⑥⑤④ C.③①②⑤⑥④ D.①③②⑥④⑤15.下列有關生物學實驗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測量誤差是人為造成的,完全可以避免B.進行探究實驗時,需要控制變量并設置對照C.測量實驗數據時,為減小誤差通常設置重復組,實驗數據應取其平均值D.抽樣檢測需隨機取樣16.某市四月份氣溫驟降,部分地區出現霜凍,可能會使果樹減產,這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A.環境影響生物 B.生物影響環境C.環境適應生物 D.生物適應環境17.“苦寒壞我千竿綠,好雨還催眾筍長。”下列選項中,與該詩句體現的生物與環境關系一致的是( )A.蚯蚓的活動使土壤疏松 B.全球變暖使珊瑚蟲死亡C.蚜蟲滋生造成小麥減產 D.野兔泛濫加速草場退化18.蛔蟲生活在人體內,從人體獲得營養進行發育繁殖,且對人造成各種損害。蛔蟲與人之間的生物關系是( )A.爭斗關系 B.捕食關系 C.寄生關系 D.互助關系19.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個潮濕腐爛的樹樁上生長著蘑菇、霉菌、苔蘚等生物,其內部還有螞蟻、蜘蛛、鼠婦等多種小動物。這個樹樁及其內外的生物共同構成了一個微型的( )A.食物鏈 B.食物網 C.生態系統 D.生物圈20.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樹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其屬于生態系統中的( )A.非生物成分 B.生產者 C.消費者 D.分解者2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說法,錯誤的是( )A.森林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肺”B.草原生態系統在防風固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C.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動物大多能在水中游動D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建立的,生產者是人類22.下列選項中,正確表示食物鏈的是( )A.昆蟲→青蛙→蛇 B.草→昆蟲→食蟲鳥C.鯽魚→水蚤→藻類 D.陽光→藻類→鰱魚23.如圖是蘆葦蕩生態系統中的部分成分關系簡圖,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該生態系統中的蘆葦是生產者 B.蟹的數量減少可能會引發蟲害C.若該生態系統被重金屬鉻污染,昆蟲體內鉻的含量最高D.即使該生態系統環境適宜,昆蟲的數量也不會無限增加24.近年來,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以下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海洋生態系統是最大的生態系統B.海洋生態系統以水域環境為主,與陸地上的草原、森林等生態系統間沒有聯系C.有毒有害垃圾進入海洋,危害海洋生物,但對人類自身沒有影響D.海洋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但該能力是有限的25.下列有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安全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大力開發清潔能源B.開展黃河、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C.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都屬于可更新的資源D.推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二、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每小題1分,共10分)26.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27.在生物學實驗室進行實驗時,要嚴格遵守實驗室的規章制度。( )28.物像的倍數等于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和。( )29.巴斯德認為細菌是肉湯自身產生的。( )30.如果事實或證據與假設不符,可以直接修改實驗數據。( )31.控制單一變量可以避免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從而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 )3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絕對、完全適應。( )33.在調查過程中,水中和天空中的生物可以直接忽略,不需要記錄。( )34.農田生態系統以農作物為主,動植物種類繁多。( )35.有時一種生物消失,就會使這個食物鏈中斷,導致捕食這種生物的生物數量銳減。( )三、簡答題(共30分)36.(16分)學習了顯微鏡后,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嘗試跨學科實踐活動,利用水滴、放大鏡、平面鏡、透明玻璃杯和可調支架等制作了一臺“水滴顯微鏡”,實現與普通光學顯微鏡相似的成像效果。(1)圖甲中的放大鏡相當于普通光學顯微鏡結構中的 ,水滴相當于光學顯微鏡結構中的 ,上下大幅度調整支架的高度相當于調節普通光學顯微鏡的 。 (2)為便于觀察,水滴顯微鏡觀察的標本材料要求 ,利于圖甲中 (填結構名稱)反射的光線穿過。 (3)標本經過水滴成 (填“正立”或“倒立”)的放大的像。 (4)觀察時,要將視野中左下方的細胞移到中央,應將裝片向 移動。 (5)在顯微鏡視野直徑范圍內,可看到圖乙所示的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已作數字標記①~⑧),此時目鏡為 5×、物鏡為10×。若目鏡不變,只把物鏡更換為20×,則在視野中可看到的細胞是其中的 。 37.(14分)圖甲是小軍同學繪制的某濕地生態系統的示意圖,圖乙是蘆葦、睡蓮單獨種植和混合種植對污水中重金屬的去除率,請根據下圖回答下列問題。甲 乙(1)圖甲中的生產者體內的部分有機物會通過 關系轉變為魚體內的有機物。物質傳遞的同時也伴隨著能量流動,魚體內的有機物所含能量最終來源 能。 (2)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上來分析,除圖甲中生物代表的成分外,還包括 。 (3)重金屬是湖泊濕地環境中的常見污染物。為尋找一種生態修復重金屬污染水體的方法,研究人員利用蘆葦和睡蓮為實驗材料,測定了單獨種植和混合種植對污染水體中重金屬的去除率,結果如圖乙所示。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最合理的種植方案是 。水生植物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是有一定 的,為最終實現對該水體的凈化,種植一段時間后,應定期更換水生植物,同時兼顧不污染其他生態系統的原則,需進一步對水生植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4)對該濕地治理前后的生物種類調查發現,浮游植物由65種增加至146種,魚類由55種增加至68種,鳥類由153種增加至273種。由此推測,該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會 ,其原因是 。 四、實驗與探究(每空2分,共10分)38.(10分)番茄是一種常見的果蔬。廣西某學校的學生在勞動實踐園地種植番茄幼苗,有一段時間他們忘記澆水,發現幼苗生長緩慢,部分甚至死亡。為此,研究小組設計實驗,探究水對番茄幼苗生長的影響。實驗方案及結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組別 每次實驗番茄幼苗數(株) 在人工智能氣候箱內培養時間(天) 實驗 處理 實驗 次數 單株番茄幼苗增加有機物的量(克)A 12 20 定期 澆水 3 4.98B 12 20 干旱 2.46(注:人工智能氣候箱是一種模擬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相關因素的實驗設備)(1)[制訂計劃] 本實驗的變量是 。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上述實驗方案中采取的具體措施有 (答出一點即可)。 (2)[實施計劃] 為避免實驗結果的偶然性,減少實驗誤差,研究小組根據實驗方案進行了 實驗,并取平均值作為實驗結果。 (3)[得出結論] 根據實驗結果可知,干旱條件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機物的量 (填“少”或“多”)。 (4)[進一步探究] 若想進一步了解干旱條件下,番茄幼苗的哪種營養器官增加有機物的量最少,可以分別稱取番茄幼苗中 的有機物的量并計算、比較。 答案: 1.(A)2.(A)3.(B)4.(B)5.(D)6.(C)7.(A)8.(A)9.(C)10.(B)11.(D)12.(D)13.(C)14.(D)15.(A)16.(A)17.(B)18.(C)19.(C)20.(B)21.(D)22.(B)23.(C)24.(D)25.(C)26.(√)27.(√)28(×)29.(×)30.(×)31.(√)32.(×)33.(×)34.(×)35.(√)36.(1) 目鏡 , 物鏡 , 粗準焦螺旋 。 (2) 薄而透明 , 平面鏡 。 (3) 倒立 。 (4) 左下方 。 (5) ③④⑤⑥ 。 37.(1) 捕食 。 太陽 能。 (2) 分解者 。 (3) 睡蓮+蘆葦(混合種植) 。 限度 的,(4) 增強 , 生物數量和種類增多,生態結構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強 。 38.(1) 水 。 每次實驗都用12株番茄幼苗(或在人工智能氣候箱內培養20天) (2) 重復 。 (3) 少 。 (4) 根、莖、葉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docx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樂里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質量監測生物學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