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的行為——八年級上冊生物蘇教版單元質檢卷(A卷)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題序 一 二 總分 結分人 核分人得分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1個選項符合題意)1.受過訓練的緝毒犬能從眾多行李中找出毒品。緝毒犬的這種行為屬于( )A.先天性行為 B.學習行為 C.社會行為 D.攻擊行為2.去年6月,15頭亞洲象從西雙版納出走,一路向北來到了昆明。之后,在眾人幫助下,歷經艱險,又于8月回到了西雙版納。這一奇幻之旅,引發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網友的圍觀。據專家發現,是首領迷路了。首領帶領其他象遷徙的行為屬于( )A.繁殖行為 B.攻擊行為 C.防御行為 D.社會行為3.2023年4月21日,在外旅居20年的大大熊貓“丫丫”順利抵達上海,回到祖國的懷抱。為了讓“丫丫”能順利度過跨洋旅程,飼養員對“丫丫”進行籠箱的適應訓練。下列對“丫丫”能適應籠箱生活的這種行為的判斷正確的是( )①先天性行為②學習行為③受環境因素影響④與遺傳因素無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一種蟹能準確地掌握海水漲落的時間出來活動,這是一種( )A.晝夜節律行為 B.潮汐節律行為 C.季節節律行為 D.遷徙行為5.下列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的一組是( )A.螞蟻搬家、飛蛾撲火、孔雀開屏 B.狗辨主人、尺蠖擬態、鸚鵡學舌C.蜜蜂采蜜、公雞報曉、驚弓之鳥 D.鳥兒育雛、黃牛耕地、老馬識途6.“鳥類的黑手黨”——杜鵑,將自己的卵產到別的小鳥巢中,小鳥辛勤地為杜鵑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鵑的雛鳥。下列對“小鳥”該種行為的解釋中( )①是先天性行為②是學習行為③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④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楚漢相爭末期,漢王劉邦派謀士在項王必經之地“召集”螞蟻排出“項王必死于此地”幾個字,項王因此被攻破心理防線.在這一事件中( )A.學習行為 B.社群行為 C.覓食行為 D.繁殖行為8.下列屬于動物學習行為的是( )A.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B.大雁南飛、飛蛾撲火C.蜜蜂筑巢 D.小雞繞道取食9.許多動物的個體之間都能進行信息交流,下列現象不屬于動物之間信息交流的是( )A.孔雀開屏吸引異性 B.蜜蜂發現蜜源后跳舞C.烏賊遇到危險時噴出墨汁 D.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10.下列有關探究實驗“螞蟻的通訊”的說法正確的是()A.可以從不同的蟻穴中捕獲螞蟻進行實驗B.實驗可以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進行通訊的?C.捕獲螞蟻后直接就可以開始進行實驗D.實驗過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動木條11.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三種動物探究“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得到的結果如下表。分析數據可知,三種動物從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是( )動物 甲 乙 丙完成取食前的嘗試次數 65 32 5A.乙→甲→丙 B.丙→甲→乙C.甲→乙→丙 D.甲→丙→乙12.烏賊在遇到敵害追擊時,會釋放墨汁染黑海水借機逃跑,該行為屬于( )A.先天性、攻擊行為 B.先天性、防御行為C.后天性、攻擊行為 D.后天性、防御行為13.如圖表示動物的行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②與其他三者不同B.③和④比較,④中的動物學習能力較強C.①中猩猩釣食螞蟻,螞蟻具有社會行為D.只有學習行為對動物的生存才有重要意義14.下圖在探究螞蟻的通訊實驗中,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捕獲的螞蟻最好來自同一蟻穴B.A、B和B、C島間的長度相等C.實驗時應使螞蟻處于饑餓狀態D.實驗證明螞蟻靠聲音進行通訊15.群體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時交流信息,下列不是動物群體之間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動作 B.聲音 C.氣味 D.生長激素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55分)16. (10分)下列是幾種動物的行為,據圖回答問題:(1)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說,小鳥喂魚的行為屬于_______行為;大山雀成功喝到牛奶之后,其他大山雀也喝牛奶的行為是________行為。_______行為更能適應變化的環境。(2)蚯蚓成功走出迷宮的嘗試次數比黑猩猩成功摘取香蕉的嘗試次數多,這說明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______,學習行為越復雜,“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_______。17. (10分)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天高任鳥飛”,鳥的運動形式主要是[_________]。(2)動物運動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如草履蟲依靠[_________]的擺動在水中運動。(3)動物的復雜行為都是受到[_________]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激素的調控。(4)圖中a表示的是動物群體中不同個體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的行為,則a為[_________]行為。(5)圖中b表示的是動物通過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則下列各組動物行為中均屬于b的是( )A.螞蟻覓食——大象騎車 B.大雁南飛——孔雀開屏C.老馬識途——警犬刑偵 D.蜘蛛織網——黃蜂筑巢18. (10分)閱讀資料,通過探究動物繞道取食行為和蚯蚓走迷宮實驗,分析回答下列問題。資料一:在迷宮的一臂安上電極,而另一臂是潮濕的暗室,其中還有食物。當蚯蚓爬到安有電極的一臂時,它就會受到電擊,經過大約200次嘗試和錯誤后,蚯蚓能夠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如下圖所示:資料二:準備適當的食物,設置好障礙物,雞經過若干次“嘗試與錯誤”,學會繞道取食。如下圖所示。(1)從獲得途徑來看,蚯蚓走迷宮與雞的繞道取食都屬于______行為、要完成這種行為,需要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學習而獲得(2)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______,學習行為越______。學會某種行為的過程中“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______。(3)對于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或不同種類的動物來說,即使學習條件相同,學習的速度也會有差異,這是因為這種行為也會受到______因素的影響。19. (13分)當動物和它所發現的食物之間設有障礙物時,它可能會經過若干次“嘗試與錯誤”,學會繞道取食。某學習小組以下表中的動物為研究對象,在這些動物和食物之間設置相同障礙,實驗時進行觀察和記錄,得到如下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組別 動物名稱 “嘗試與錯誤”的平均次數A組 小雞 24次B組 小鴨 26次C組 小烏龜 65次D組 小狗 5次(1)動物的“繞道取食”,按行為獲得途徑來分,是一種_________行為。(2)為了讓動物有取食的欲望,實驗前要將動物進行________處理。(3)從表格中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研究對象中哪種動物最高等?________(4)若將實驗對象中的小雞換成大公雞,則“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會________(“增多”或“減少”)。(5)實驗結果取平均值的目的是減小________________。20. (12分)生物興趣小組選用經饑餓處理的2月齡小鼠,在下圖所示迷宮中開展“小鼠走迷宮獲 取食物”的實驗,探究訓練次數對小鼠找到食物所需時間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時間 106秒 80秒 60秒 40秒 30秒(1)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屬于_______行為。(2)隨著訓練次數增加,小鼠走迷宮找到食物所用時間越來越_______(填“長”或“短”)。(3)據統計,蚯蚓走迷宮獲取食物要經歷200多次嘗試,所需時間更長。通過對蚯蚓與小鼠的學習能力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_______(填“強”或“弱”)。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先天性行為是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例如:蜜蜂采蜜,螞蟻建巢,蜘蛛織網,鳥類遷徙等。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行為,不會喪失。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通過學習得來的行為。動物建立學習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參與神經中樞是大腦皮層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通過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緝毒犬利用嗅覺發現藏匿的毒品時,會重嗅、搖尾巴、連聲吠叫,這是出生后才有的,通過學習、訓練得來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故選:B。2.答案:D解析:A.繁殖行為是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為,A不符合題意。B.攻擊行為是指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地位、食物、配偶等而發生的一系列行為,B不符合題意。C.防御行為是為了保護自己,防御敵害的各種行為都是防御行為,如逃跑、裝死、釋放臭氣、保護色、警戒色、機體防御等,C不符合題意。D.社會行為是群體內形成了一定的組織,成員間有明確分工的動物群體行為,有的高等動物還形成等級,所以象群中其他成員跟著“首領走的行為屬于社會行為,D符合題意。故選D。3.答案:C解析:為了讓“丫丫”能順利度過跨洋旅程,飼養員對“丫丫”進行籠箱的適應訓練。對“丫丫”能適應籠箱生活的這種行為是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學習行為。故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4.答案:B解析:潮汐是隨日月位移的引力而發生周期漲落現象,招潮蟹能準確地掌握海水漲落的時間出來活動,這是一種潮汐節律行為。5.答案:A解析:A、螞蟻搬家、飛蛾撲火、孔雀開屏,都屬于先天性行為,A正確;B、狗辨主人是學習行為、尺蠖擬態想先天性行為、鸚鵡學舌是學習行為,B不正確;C、蜜蜂采蜜、公雞報曉都是先天性行為,驚弓之鳥是學習行為,C不正確;D、鳥兒育雛是先天性行為,黃牛耕地、老馬識途都是學習行為,D不正確,故選:A6.答案:A解析:小烏辛勤的為杜鵑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鵑的雛鳥,屬于生殖行為,這種行為是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屬于先天性行為。故選:A。7.答案:C解析:螞蟻靠氣味傳遞信息。一只螞蟻發現食物后會在食物和巢穴之間留下標記,把食物排成所需要的文字形狀,從而呈現出需要的文字。故選:C。8.答案:D解析:ABC.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大雁南飛、飛蛾撲火和蜜蜂筑巢都是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決定的先天性行為,是先天性行為,ABC不符合題意。D.小雞繞道取食是動物出生后,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建立起來的后天學習行為;所以,屬于動物學習行為的是“小雞繞道取食”,D符合題意。故選D。9.答案:C解析:A、孔雀開屏是通過動作來進行信息交流,A不符合題意。B、蜜蜂的擺尾舞告訴同伴蜜源的位置,是通過動作來進行信息交流,B不符合題意。C、烏賊遇到危險時噴出墨汁,是烏賊的防御行為,與群體交流無關,C符合題意。D、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是通過性外激素來進行信息交流,D不符合題意。故選:C。10.答案:B解析:A.捕獲的螞蟻必須來自同一個蟻穴,以免影響實驗結果,A錯誤。B.對照實驗首先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該實驗可以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進行通訊的?B正確。C.實驗所用的螞蟻最好飼養一段時間后,使它處于饑餓狀態,這樣更利于實驗觀察,C錯誤。D.實驗過程中用手對調兩根小木條,手的氣味會影響實驗結果,D錯誤。故選B。11.答案:C解析:動物的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不同的動物,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動物可以通過嘗試和錯誤產生學習行為,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形態結構越復雜,學習行為就越復雜,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反之,動物越低等,形態結構越簡單,學習行為就越簡單,嘗試與錯誤的次數就越多。丙學會繞道取食所經歷的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最少,所以丙最高等;甲學會繞道取食所經歷的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最多,所以甲最低等,C正確,ABD錯誤。故選C。12.答案:B解析:A.烏賊釋放墨汁不屬于攻擊行為,而是防御行為,故A錯誤。B.烏賊釋放墨汁是生來就有的,不學就會的先天性行為,且是為了防御敵害,保護自己的生存而采取的一種行為,屬于防御行為,故B正確。C.烏賊釋放墨汁是先天性行為,不是后天學習獲得的,且是防御行為,不是攻擊行為,故C錯誤。D.烏賊釋放墨汁是先天性行為,不是后天學習獲得的,故D錯誤。故選B。13.答案:D解析: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基礎,學習行為提高了動物適應復雜環境的能力,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對動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義,D錯誤。14.答案:D解析:A為了確保實驗中螞蟻之間的行為不受不同蟻穴間差異的影響,選擇來自同一蟻穴的螞蟻進行實驗是更合理的,A正確。B.實驗設計要求控制信息素這一變量,除變量外其他因素要保持一致,因此島嶼的距離應該要相等,B正確,C.使螞蟻處于饑餓狀態可以增加它們尋找食物的動機,從而更明顯地觀察到它們的通訊行為,C正確。D.螞蟻主要通過化學信號,如信息素進行通訊,而不是聲音,D錯誤。故選:D。15.答案:D解析:同種動物之間通過動作、聲音、氣味、性外激素等進行信息交流。如烏鴉受到驚嚇時飛起來“哇哇”亂叫,是為了告訴同伴引起注意,有利于保護群體的安全,屬于用聲音交流信息;螞蟻通過氣味進行交流;蜜蜂通過舞蹈等動作來進行交流。而生長激素的作用是促進生物體生長發育,可見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6.答案:(1)先天性;學習;學習(2)強;少解析:(1)先天性行為是指動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種行為方式,小鳥喂魚的行為就屬于先天性行為,受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而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為是通過模仿得來的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而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為,從維持動物自身生存的意義上來說,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基礎,沒有先天性行為動物就無法生存;學習行為比先天性行為更能適應復雜的環境。(2)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復雜,“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動物的生存環境越復雜多變,需要學習的行為也就越多。17.答案:(1)飛行(2)纖毛(3)神經(4)社會(5)C解析:(1)鳥與飛行相適應的外部形態結構特點有:鳥的運動方式主要是飛行,前肢變成翼,胸骨上附著發達的肌肉,為飛行提供強大的動力。(2)單細胞動物的整個身體由一個細胞構成,沒有運動器官,草履蟲在水中旋轉前進主要依靠纖毛的擺動。(3)動物的復雜行為都受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激素所調控。(4)a社會行為是群體內形成了一定的組織,成員間有明確分工的動物群集行為,有的高等動物還形成等級。(5)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b學習行為,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行為活動,也稱為后天性行為。選項中大象騎車、老馬識途、警犬刑偵為學習行為,其余為先天性行為,因此ABD錯誤,C正確。故選C。18.答案:(1)學習(2)強;復雜;少(3)遺傳解析:(1)動物的行為按獲得途徑不同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對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動物的取食行為等。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行為,也稱為后天性行為。所以蚯蚓走迷宮、雞的繞道取食行為屬于學習行為,需要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學習而獲得。(2)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復雜,學會某種行為中“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3)學習行為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對于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或不同種的動物來說,體內的遺傳物質不同,所以即使學習條件相同,學習的速度也會有差異。19.答案:(1)學習(2)饑餓(3)小狗(4)減少(5)誤差解析:(1)“繞道取食”動物原來不會,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屬于學習行為。(2)如果動物不餓,就不會取食,就不能完成繞道取食了,所以實驗前應將實驗用的動物進行饑餓處理,有利于保證動物獲取食物的行為正常進行。(3)從圖中可以看出:爬行動物小烏龜用了65次才學會,鳥類的次數明顯減少,哺乳動物用的次數最少,所以動物越高等,嘗試錯誤次數越少,所以小狗最高等。(4)小雞的學習行為簡單,“嘗試與錯誤”的次數就多,大公雞的學習行為復雜,所以經過的次數會明顯減少。(5)生物實驗往往將實驗重復測量幾次取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小誤差。20.答案:(1)學習(2)短(3)強解析:(1)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是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行為活動,是一種學習行為,也稱為后天性行為。(2)通過表格可知:隨著訓練次數增加,小鼠走迷宮找到食物所用時間越來越短。(3)蚯蚓走迷宮獲取食物要經歷200多次嘗試,所需時間更長。得出結論: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適應環境能力也就越強。動物越低等,學習能力就越弱,學會某種行為中“嘗試”和“錯誤”的次數就越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