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赤壁賦蘇 軾復習重點1.再讀課文,鞏固理解并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把握主客問答賦體傳統手法,賞析景、情、理的寫作特點。2.再遇蘇軾,體會其人生經歷及其作品,把握其思想。3.再思經典,體會作者因自然之景觸發的情懷及人生感悟,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一、再遇蘇軾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寫詩諷刺而被以“誹謗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因統治集團內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蘇軾蘇洵、蘇轍韓愈 柳宗元歐陽修 蘇洵蘇轍 王安石 曾鞏唐宋八大家(文)辛棄疾蘇辛(詞)黃庭堅 米芾蔡襄蘇黃米蔡(書法)三蘇一、再讀美文①馮虛御風②山川相繆①同“憑”,乘②同“繚”,盤繞、圍繞1.通假字2.古今異義①望美人兮天一方②白露橫江,水光接天③凌萬頃之茫然古: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女子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節氣之一,在9月7、8或9日古:曠遠的樣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樣子;失意的樣子(1)賦①《赤壁賦》②橫槊賦詩③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并序》④省刑罰,薄賦斂《管子》⑤賦以重稅①名詞,一種文體 ②動詞,朗誦③動詞,創作 ④名詞,賦稅 ⑤動詞,征收3.一詞多義(2)危①正襟危坐而問客曰②危樓高百尺——《夜宿山寺》③危言危行——《論語》①形容詞,端正②形容詞,高 ③形容詞,正直①名詞,通常指農歷每月十五日 (3)望①七月既望②望美人兮天一方③都督閻公之雅望——《滕王閣序》④日夜望將軍至 ——《鴻門宴》②動詞,眺望③名詞,名望,聲望 ④動詞,盼望,期望 (4)歌①扣舷而歌之②歌曰③倚歌而和之①動詞,唱②名詞,歌詞 ③名詞,歌曲的聲調和節拍(5)曾①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③風景舊曾諳 白居易《憶江南》④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治平篇》①副詞,竟,竟然②動詞,同“增”,增加③副詞,曾經④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6)將①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②田園將蕪——《歸去來兮辭并序》③將數百之眾——《過秦論》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⑤出郭相扶將——《木蘭詩》⑥宮使驅將惜不得——《賣炭翁》⑦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⑧將信將疑《吊古戰場文》①連詞,假如,如果②副詞,將要③動詞,率領④名詞,帶兵的人,將領⑤動詞,扶持,扶助⑥助詞,無義⑦qiānɡ,動詞,愿,請⑧副詞,且,又(7)驟①知不可乎驟得②驟雨初歇——《雨霖鈴》①副詞,一下子,很輕易地②形容詞,迅疾(8)乎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相與枕藉乎舟中④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①助詞,形容詞詞尾②語氣助詞,用于句末,相當于“嗎” ③介詞,在,相當于“于” ④介詞,比,相當于“于” (8)于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詞,在)月出于東山之上 (介詞,從)徘徊于斗牛之間 (介詞,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詞,被)托遺響于悲風 (介詞,在)(9)之凌萬頃之茫然 (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扣舷而歌之 (音節助詞)倚歌而和之 (代詞,代“歌”)哀吾生之須臾 (助詞,取獨)①歌窈窕之章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③順流而東也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⑤烏鵲南飛⑥西望夏口,東望武昌⑦正襟危坐⑧不知東方之既白⑨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⑩侶魚蝦而友麋鹿①名詞作動詞,唱②名詞作動詞,攻占 ③名詞作動詞,向東進發 ④名詞作動詞,捕魚砍柴⑤名詞作狀語,向南4.詞類活用⑥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⑦形容詞作動詞,整理⑧形容詞作動詞,明亮……⑨使動用法,使……起舞/使……落淚⑩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1.指出句式特點,并翻譯句子。(1)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文言句式被動句: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3)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覽。(4)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句: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往返移動。(5)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狀語后置句: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1)馮虛御風:凌空駕風而行。(2)遺世獨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別人往來。(3)不絕如縷:像細絲一樣連著,差點就要斷了。多用來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微弱。(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拉謹的樣子。(5)滄海—粟:大海里的一顆谷粒。形容非常渺小6.成語積累(6)杯盤狼籍:杯盤等放得亂七八糟。用以形容宴飲已畢或將畢時的情景。(7)逝者如斯:時光像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8)旌旗蔽空:旌旗遮蔽了太陽,形容軍容或隊伍壯盛。(9)舳艫相接:形容船與船相接,數量很多。7.文化常識壬戌:古代以干支紀年,該年為壬戌年。既望:農歷每月十六。農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匏尊:用葫蘆做成的酒器。蜉蝣:一種朝生暮死的昆蟲。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賦是我國古代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有時虛設主客,通過“抑主伸客” 的方式闡述觀點。特點:1、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賦的一大特征。三、復習反饋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蘇軾的《赤壁賦》中可與《后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相映成趣的語句是“ , ”。(2)蘇軾在《赤壁賦》中開頭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寫月亮正升起時美妙景色的句子是“ , ”。(3)寫江上水汽彌漫,江水無邊無際和遠方天際相接的句子是:“ , 。”(4)在《赤壁賦》中,蘇軾用“ , ”兩句,描寫自己任憑小船飄蕩而越過廣闊江面的情景。(5)《赤壁賦》中,描寫作者行舟的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的句子是“ , ”。(6)在《赤壁賦》中,蘇軾看到月下美景,于是縱酒放歌,其中寫自己船槳之美和陶醉劃船月下的歌詞是“ , ”。(1)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2)月出于東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間 (3)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4)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5)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6)桂棹兮蘭槳 擊空明兮溯流光(7)蘇軾《赤壁賦》中“ , ”兩句,通過側面描寫表現簫聲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歡樂轉入悲涼。(8)蘇軾在《赤壁賦》中有對英雄人物形象的精彩描寫,如寫曹操“ , ”。(9)蘇軾《赤壁賦》中“ , ”兩句,寫出了主客二人乘小舟游赤時舉酒互勸的灑脫暢快。(10)蘇軾《赤壁賦》中“ , ”兩句,作者用動植物設喻來表達對人生短暫、個人渺小的感慨。(11)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暫,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 ”。(12)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語句是“ , ”。(7)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8)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9)駕一葉之扁舟 舉匏樽以相屬 (10)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11)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 (12)挾飛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長終2.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題目。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蘇軾《后赤壁賦》(1)下面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對孤鶴的描寫,反映了作者“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A四、再看蘇軾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我們在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不要一味抱怨,“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心有陽光,才能看到燦爛的天空!“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林語堂《蘇東坡傳 序》多 謝 賞 光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