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周 ——八年級上冊生物北師大版每周測驗1.下列動物行為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大山雀偷飲牛奶 B.蚯蚓走迷宮C.獼猴做花樣表演 D.母貓哺育剛出生的小狼2.八年級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對動物行為作了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白蟻營群體生活的行為屬于繁殖行為B.烏賊遇敵害時噴出“墨汁”屬于攻擊行為C.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D.動物的學習行為與遺傳因素無關3.2020年3月至今,長期棲息在云南西雙版納名為“斷鼻家族”的亞洲象群持續遷移。在遷移中,象群聽從“首領”的指揮統一行動,這種行為屬于( )A.繁殖行為 B.攻擊行為 C.取食行為 D.社會行為4.“鳥類的黑手黨”——杜鵑,會將自己的卵產到其他鳥的巢中,其他鳥辛勤地為杜鵑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鵑的雛鳥。下列對其他鳥這種行為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是先天性行為②是學習行為③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④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從行為獲得途徑上看,下列都屬于同一種行為的是( )A.螞蟻搬家、大雁南飛、孔雀開屏 B.貓捉老鼠、尺蠖擬態、鸚鵡學舌C.老馬識途、公雞報曉、驚弓之鳥 D.狗辨主客、黃牛耕地、蜘蛛結網6.下列動物行為中,屬于社會行為的是( )①成群的蝗蟲啃食莊稼②狒狒“首領”帶領狒狒群體有序前進③火蟻在洪水來臨時,團隊成員在水面上用身體搭建“筏子”,形成一個漂動的“蟻團”隨水向岸邊漂流④頭雁帶領雁陣呈“人”字形排列⑤鯽魚在水中成群覓食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7.烏賊在遇到敵害追擊時,會釋放墨汁染黑海水借機逃跑,該行為屬于( )A.先天性、攻擊行為 B.先天性、防御行為C.后天性、攻擊行為 D.后天性、防御行為8.某生物興趣小組在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是否為學習行為”時,獲得了下表中的實驗數據。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2分37秒 1分40秒 54秒A.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與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B.為了避免偶然性,應該做重復實驗C.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這個反射一旦建立就不會消失D.小鼠獲取食物用時越來越少,說明其走錯的次數越來越少9.根據科學家觀察,當綠鷺偶然發現面包能引誘魚浮出水面后,它便將面包叼到水面上,然后捕捉前來取食面包的魚。同一地方往往出現多只會“釣魚”的綠鷺,不同綠鷺“釣魚”所用時間和成果不同,不同地方發現的綠鷺“釣魚”所用誘餌和技巧也不同。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綠鷺“釣魚”是生來就有的先天性行為B.綠鷺能“釣魚”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C.本資料不可證實“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D.本資料可證實“同種動物不同個體的學習能力不同”10.英國有一只剛失去幼崽的雌貓,用自己的乳汁喂養了三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狗崽,雌貓與狗崽宛如“母子”。雌貓這種行為是:①繁殖行為②社會行為③先天性行為④學習行為⑤由遺傳物質決定的⑥由環境因素決定的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11.唐代詩人杜甫在《曲江》一詩中描寫到“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這首詩里分別描述了蝴蝶、蜻蜓的哪些行為( )A.攻擊行為,繁殖行為 B.覓食行為,繁殖行為C.繁殖行為,防御行為 D.繁殖行為,覓食行為12.英國科學家珍妮在野外研究黑猩猩時發現,黑猩猩群體中有首領,群體內分工合作,有等級現象。黑猩猩的這種行為類型和珍妮的研究方法分別是( )A.社會行為 觀察法 B.社會行為 實驗法C.防御行為 觀察法 D.繁殖行為 實驗法13.英國科學家珍妮在野外研究黑猩猩時發現,黑猩猩群體中有首領,群體內分工合作( )A.繁殖行為實驗法 B.社會行為實驗法 C.防御行為觀察法 D.社會行為觀察法14.科研人員利用紅外相機、分子生物技術等對野外的華北豹進行觀察和研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雄豹利用尿液、糞便標記領地,所散發的氣味可以實現個體間的信息交流B.利用紅外相機可以記錄華北豹的行為、出現頻次、分布區域C.糞便上有腸道黏膜脫落的細胞,可以提取遺傳物質作為鑒定物種的依據D.幼崽隨母豹學習捕獵的行為不受體內遺傳物質控制15.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資料1:“鳥類的黑手黨”—杜鵑,將自己的卵產到別的小鳥巢中,小鳥辛勤地為杜鵑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鵑的雛鳥。資料2:下圖是同一實驗條件下不同動物所需要“嘗試與錯誤”次數的曲線圖:資料3:在非洲,雌獅常分布成一定的方陣埋伏在草叢中,領頭的雄獅會將獵物驅趕到雌獅的埋伏處,于是雌獅便同時躍出,集體捕食。資料4:有實驗證明,某種有害的雌蟲分泌了1×10性外激素就可以吸引4公1×10g-9里以外的雄蟲前來交尾。專家人工合成了這種激素,噴灑在田間。(1)資料1中小鳥的行為從獲得途徑上屬于_______,是由_______決定的。(2)分析資料2的曲線圖,得出結論:動物越_______,學習能力就越強。(3)資料3中獅子的集體捕食,群體內有明確的分工,屬于_______行為。(4)資料4中人工合成的激素所起的作用是( )A.破壞雌雄蟲間的通訊 B.縮短害蟲的成活期C.促進雌雄蟲之間的交尾 D.誘殺雌性昆蟲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BC、大山雀偷喝牛奶、獼猴做花樣表演都是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D、母羊哺育剛出生的小狼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故選:D。2.答案:C解析:A.社群行為是指群體中不同成員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的行為。白蟻營群體生活的行為屬于社群行為,A錯誤。B. 烏賊遇敵害時噴出“墨汁”是為了躲避敵害,屬于防御行為,B錯誤。C.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是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C正確。D.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D錯誤。故選C。3.答案:D解析:象的群體內形成一定的組織,象群中其他成員都聽從“首領”的指揮統一行動,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的行為,這種行為屬于社會行為。故選D。4.答案:A解析:通過分析題干可知,杜鵑將卵產在其他小鳥的巢中,小鳥會進行孵卵和育雛,孵卵和育雛是小鳥的先天性行為,由遺傳物質決定,故選項A符合題意。5.答案:A解析: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指動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種行為方式,是動物的一種本能,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如:螞蟻搬家、蜘蛛結網、尺蠖擬態、孔雀開屏、大雁南飛、公雞報曉、貓捉老鼠、蜜蜂采蜜等都屬于先天性行為;而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行為活動,也稱為后天性行為,如:狗辨主客、尺蠖擬態、鸚鵡學舌、驚弓之鳥、黃牛耕地、老馬識途等。故選:A。6.答案:A解析:①成群的蝗蟲啃食莊稼,蝗蟲之間沒有形成組織,也沒有明確分工,不屬于社會行為。②狒狒首領帶領狒狒群體有序前進,說明狒狒首領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并且和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衛這個群體,所以存在明顯的等級制度,屬于社會行為。③火蟻在洪水來臨時,團隊成員在水面上用身體搭建“筏子”,螞蟻群體間有明確分工,屬于社會行為。④頭雁帶領雁陣成“人”字形排列,雁陣由經驗豐富的頭雁帶領,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維持群體的正常生存,體現了群體之間有明確的分工,屬于社會行為。⑤鯽魚在水底成群覓食,鯽魚之間沒有形成組織,也沒有明確分工,不屬于社會行為。因此屬于社會行為的是②③④,A正確。故選A。7.答案:B解析:A.烏賊釋放墨汁不屬于攻擊行為,而是防御行為,故A錯誤。B.烏賊釋放墨汁是生來就有的,不學就會的先天性行為,且是為了防御敵害,保護自己的生存而采取的一種行為,屬于防御行為,故B正確。C.烏賊釋放墨汁是先天性行為,不是后天學習獲得的,且是防御行為,不是攻擊行為,故C錯誤。D.烏賊釋放墨汁是先天性行為,不是后天學習獲得的,故D錯誤。故選B。8.答案:C解析:略9.答案:A解析:綠鷺“釣魚”的行為不是綠鷺生來就有的,而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學習行為,A錯誤,B正確。本資料只研究了綠鷺這一種動物的“釣魚”行為,因此不可證實“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C正確。由資料可知,不同綠鷺“釣魚”所用時間和成果不同,由此可證實“同種動物不同個體的學習能力不同”,D正確。故選A。10.答案:A解析:剛失去幼崽的雌貓,用自己的乳汁喂養了三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狗崽,屬于對后代的哺育,屬于①繁殖行為;剛剛失去幼崽的貓,把小狗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這種行為是生來就有的,是由⑤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屬于③先天性行為。故選A。11.答案:B解析:覓食行為是動物通過各種方式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為。故“穿花蛺蝶深深見”,是蛺蝶吸食花蜜,屬于覓食行為。繁殖行為是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為。故點水蜻蜓款款飛,是蜻蜓在產卵,屬于繁殖行為。所以,這首詩里分別描述了蝴蝶、蜻蜓的覓食行為和繁殖行為。故選B。12.答案:A解析:許多動物聚集在一起,它們之間存在組織,具有明確的分工和森嚴的等級制度,稱為社群行為,如黑猩猩群體中有“首領",群體內分工合作,有等級現象,就屬于社群行為。觀察法是研究動物行為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不對動物施加任何影響,或將影響降到最低;英國科學家珍妮在觀察黑猩猩時,就沒有對黑猩猩施加影響,而是進行了長時間的近距離觀察,屬于觀察法,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13.答案:D解析:(1)許多動物聚集在一起,它們之間存在組織,稱為社群行為,黑猩猩群體中有“首領”,有等級現象。(2)觀察法是研究動物行為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不對動物施加任何影響;英國科學家珍妮在觀察黑猩猩時,而是進行了長時間的近距離觀察。故選:D。14.答案:D解析:A、動物通過動作、聲音、氣味、分泌物(性外激素)進行信息交流,A正確;B、利用紅外相機可以記錄華北豹的行為、出現頻次、分布區域,B正確;C、糞便上有腸道黏膜脫落的細胞,可以提取遺傳物質作鑒定物種的依據;C正確;D、幼崽隨母豹學習捕獵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是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D錯誤;故選:D。15.答案:(1)先天性行為;遺傳物質(基因)(2)高等(3)社會;(4)A解析:(1)“鳥類的黑手黨”_-杜鵑,將自己的卵產到別的小鳥巢中,小鳥辛勤地為杜鵑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鵑的雛鳥,小鳥這種行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屬于先天性行為。(2)動物的學習行為可以使動物更好地適應復雜環境的變化。分析資料2的曲線圖,可以看出動物越高等,“嘗試與錯誤”次數越少,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該行為就越強、越復雜。(3)獅子的集體捕食,群體內有明確的分工,屬于社會行為。(4)動物通訊,就是指個體通過釋放一種或是幾種刺激性信號,引起接受個體產生行為反應。信號本身并無意義,但它能被快速識別,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屬性,如性別、年齡、大小、敵對性或友好性等等。動物通過動作、聲音、氣味、分泌物(性外激素)進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動作、聲音、氣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動物語言。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蟲分泌并釋放,引誘雄蟲前來交配。交配后,雌蟲即停止分泌。性外激素具有專一性,即只招來同種的異性個體,不會引來其他種類的生物。在農業生產上用性引誘劑,吸引雄性昆蟲前來,從而誘殺害蟲,其原理就是干擾雌雄蟲的通訊,使之無法交配。可見A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