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動物的類群時間:45分鐘 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水蚯蚓又稱紅絲蟲,身體細長,由許多體節構成,體節上有剛毛,生活在淡水水域中,體色鮮紅或肉紅,常聚集成團,是金魚和錦鯉喜食的餌料。下列可作為區分紅絲蟲和絲蟲的主要依據的是( )A.身體細長 B.身體呈圓筒形 C.有口有肛門 D.身體分節2.下列關于無脊椎動物與人類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可以利用從蛭的唾液中提取的蛭素生產抗血栓藥物B.蚯蚓能疏松土壤,排出的糞便能提高土壤肥力C.大多數刺胞動物寄生在人體內,使人患病D.蛾對人類既有益也有害3.某同學用滴管吸取少量的BTB溶液(溴麝香草酚藍溶液,遇到二氧化碳后顏色會由藍色變成黃色),慢慢地滴在金魚口的前方,將會觀察到的現象是( )A.從鰓蓋后緣流出黃色的溶液B.從鰓蓋后緣流出無色的溶液C.從鰓蓋后緣流出紅色的溶液D.從鰓蓋后緣流出藍色的溶液4.科研人員在水底洞穴中新發現了一種盲高原鰍,其眼睛高度退化,用鰓呼吸,體表光滑無鱗,有鰭、側線和觸須。下列有關盲高原鰍的敘述,錯誤的是( )A.適于生活在黑暗環境中B.靠側線和觸須感知水體變化C.體表光滑無鱗有利于在洞穴中鉆行D.體表無鱗,一定不屬于魚5.蠑螈的四肢短小,有時也會爬到陸地上來,人們常常會將其誤認成蜥蜴。與蜥蜴相比,下列屬于蠑螈的特征的是( )①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 ②體表裸露 ③在陸地上產卵 ④水陸兩棲 ⑤皮膚可輔助呼吸 ⑥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6.鱷魚相較于大鯢在進化上高等的主要依據是( )A.能在陸地上爬行B.只用肺呼吸,不需要皮膚輔助呼吸C.能在陸地上產卵D.生殖、發育可以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7.下圖是家鴿的呼吸系統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②和③都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B.氣體進入體內的途徑是①→②→③C.①是氣管,②是肺,③是氣囊D.空氣在①→③→②和②→③→①的流動過程中都發生了氣體交換8.長江江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近年來在長江流域頻頻現身,體現了長江“十年禁漁”的積極生態效應。長江江豚每胎只產1崽,由雌豚授乳。下列有關長江江豚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用鰓呼吸B.屬于恒溫動物C.具有胎生、哺乳的特點D.身體呈流線型以減小在水中游動時的阻力9.日本血吸蟲是一種人體寄生蟲,對人體危害極大。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日本血吸蟲的名稱中帶“蟲”字,所以屬于昆蟲B.日本血吸蟲的身體呈兩側對稱C.日本血吸蟲的消化器官發達D.日本血吸蟲的生殖器官簡單舟山群島附近的舟山漁場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這里生活著長足七腕蝦、大黃魚、長鰭真鯊、紅海龜等多種生物。請回答第10~13題。10.長足七腕蝦在生長過程中會定期蛻“殼”,所蛻的“殼”是( )A.外骨骼 B.貝殼 C.角質層 D.皮膚11.大黃魚、長鰭真鯊均屬于魚類,下列不屬于其主要特征的是( )A.身體呈流線型 B.用鰭協調游泳 C.用肺呼吸 D.體表覆蓋鱗片12.紅海龜在陸地上產卵,體表覆蓋甲,用肺呼吸。紅海龜在分類上屬于( )A.魚 B.兩棲動物 C.爬行動物 D.哺乳動物13.舟山漁場每年都有一段時間的休漁期,禁止進行漁業捕撈。這種做法可以避免( )A.廢水排入海洋 B.漁業資源枯竭 C.臺風造成損失 D.藻類大量繁殖14.“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詩中描述的兩種動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有脊柱 B.有兩對翅 C.有口無肛門 D.呈輻射對稱15.動物的形態結構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下列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功能搭配正確的是( )A.青蛙的肺很發達——可完全滿足身體對氧的需要B.蛔蟲的體表有角質層——避免被寄主腸道內的消化液所侵蝕C.蚯蚓的體壁能分泌黏液——適于在干燥的沙地中生活D.蝗蟲的體表有外骨骼——適于進行氣體交換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6.小貝為了探究魚的鰓脫離水后和在水中的不同狀態,進行了以下實驗。請根據實驗分析回答下列問題。步驟一:手指并攏(如圖甲),掌心緊貼桌面上的白紙,用鉛筆沿手畫出1條輪廓線。步驟二:5個手指分開(如圖乙),掌心緊貼桌面上的白紙,用鉛筆沿手畫出1條輪廓線。步驟三:準備2根足夠長的棉線,沿著上述2條輪廓線放置,剪去多余部分;用尺子量出這2根棉線的長度。(1)圖_______模擬的是魚的鰓在水中的狀態,手指模擬了圖丙所示鰓的結構_______(填序號)。(2)棉線的長度能否模擬鰓的表面積的變化?________。請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魚兒離不開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中國大鯢和揚子鱷都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它們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下圖為它們的形態以及肺的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中國大鯢的皮膚裸露,生殖和發育都離不開________;揚子鱷的體表覆蓋_______________,能減少體內____________,卵的表面有堅韌的________。(2)圖丙中的A和B分別為大鯢和揚子鱷肺的結構示意圖,大鯢的肺結構簡單,不能滿足其對氧氣的需求,還需要靠濕潤的________輔助呼吸。(3)綜上所述,兩者相比,真正適應陸地環境的是________。18.斑頭雁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飛越海拔接近9 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斑頭雁飛越喜馬拉雅山脈需要克服低溫和空氣含氧量低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它們適應這樣的飛行環境與其自身的形態特點有關,表現在其體表有豐厚的__________可以保溫。(2)斑頭雁適于長途飛行與其身體結構密切相關。如上圖所示,斑頭雁的[ ]胸骨上附著發達的肌肉,能牽動兩翼快速飛行。飛行中雙翼上舉(吸氣時),吸進肺的空氣大部分進入[ ]________,兩翼下垂(呼氣時),這部分氣體進入[B]________內進行氣體交換。每呼吸一次能夠在肺部進行________次氣體交換。19.我國民間有很多諺語和歇后語都與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如“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燕子飛得低,出門帶蓑衣”等,黃鼠狼和燕子都屬于脊椎動物亞門,它們的形態結構各異,卻都能適應各自的生活環境。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黃鼬,俗稱黃鼠狼,屬于哺乳綱的動物,體表________,具有保溫作用。黃鼬用________呼吸,體溫___________,生活環境較為多樣。(2)與人的生殖、發育一樣,黃鼬的胚胎也在母體內發育,胎兒通過母體獲取營養物質和排出廢物,這種生殖方式稱為___________;幼崽出生后,母體還會對其進行__________,這樣的生殖、發育方式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3)“燕子飛得低,出門帶蓑衣”描述了降雨前燕子降低飛行高度的現象,降雨之前氣壓降低,空氣濕度大,不利于燕子的高空飛行。此外,燕子捕食的某些昆蟲也會因翅膀沾濕而低空飛行。由此可見,這句諺語__________(填“有”或“沒有”)一定的科學道理。(4)列舉兩個燕子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身體細長,由許多體節構成,體節上有剛毛”可知,紅絲蟲屬于環節動物,身體由許多相似的體節構成,而絲蟲屬于線蟲動物,身體不分節。2.【答案】C【解析】大多數刺胞動物生活在海洋中。3.【答案】A【解析】把BTB溶液滴在金魚口的前方,BTB溶液隨水流從口流入,經過鰓絲時,溶解在水中的氧就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從毛細血管排到水中,BTB溶液遇到二氧化碳后顏色由藍色變為黃色,所以從鰓蓋后緣流出黃色的溶液。4.【答案】D【解析】盲高原鰍用鰓呼吸,有鰭、側線和觸須,屬于魚。5.【答案】D【解析】蠑螈屬于兩棲動物,蜥蜴屬于爬行動物。②體表裸露、④水陸兩棲、⑤皮膚可輔助呼吸均為蠑螈不同于蜥蜴的特征。6.【答案】D【解析】鱷魚屬于爬行動物,生殖和發育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大鯢屬于兩棲動物,生殖和幼體的發育都在水中進行。因此鱷魚相較于大鯢在進化上高等的主要依據是生殖、發育可以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7.【答案】D【解析】②氣囊起儲存空氣的作用,可輔助肺完成雙重呼吸,③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A項錯誤。在飛行時,當兩翼舉起時,氣囊擴張,外界的氣體進入肺和氣囊,在肺內進行一次氣體交換;當兩翼下垂時,氣囊收縮,氣囊里的氣體進入肺完成第二次氣體交換后排出體外,B項錯誤,D項正確。題圖中的①是氣管,②是氣囊,③是肺,C項錯誤。8.【答案】A【解析】長江江豚具有胎生、哺乳的特點,屬于哺乳動物,用肺呼吸。9.【答案】B【解析】日本血吸蟲的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屬于扁形動物。日本血吸蟲營寄生生活,消化器官結構簡單,生殖器官特別發達。10.【答案】A【解析】長足七腕蝦屬于節肢動物,體表具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長大而長大,長足七腕蝦在生長過程中所蛻的“殼”就是外骨骼。11.【答案】C【解析】魚用鰓呼吸。12.【答案】C【解析】紅海龜在陸地上產卵,體表覆蓋甲,用肺呼吸,屬于爬行動物。13.【答案】B【解析】設置休漁期,在休漁期禁止進行漁業捕撈,目的是防止漁業資源枯竭。14.【答案】B【解析】“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描述的兩種動物分別是蝴蝶、蜻蜓。蝴蝶、蜻蜓的體內都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蝴蝶、蜻蜓都有兩對翅、三對足,都屬于昆蟲;蝴蝶、蜻蜓都有口有肛門;蝴蝶、蜻蜓的身體都呈兩側對稱。15.【答案】B【解析】青蛙屬于兩棲動物,用肺呼吸,肺不發達,需要皮膚輔助呼吸;蛔蟲屬于線蟲動物,營寄生生活,體表有角質層,能避免被寄主腸道內的消化液所侵蝕;蚯蚓生活在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蝗蟲的體表有外骨骼,具有保護和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16.(1)【答案】乙 ③【解析】題圖丙中的①是鰓耙,②是鰓弓,③是鰓絲。魚的鰓絲數量多、細、長,在水中是展開的,所以,圖乙模擬的是魚的鰓在水中的狀態,手指模擬了魚鰓中的鰓絲。(2)【答案】不能 棉線的長度只能模擬魚鰓絲平面長度的變化,不能模擬鰓絲立體表面積的變化【解析】棉線的長度只能模擬魚鰓絲平面長度的變化,不能模擬鰓絲立體表面積的變化。(3)【答案】鰓絲離開水后會粘連在一起,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變小,導致魚缺氧死亡【解析】鰓絲離開水后會粘連在一起,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變小,導致魚缺氧死亡,因此魚兒離不開水。17.(1)【答案】水 角質的鱗片 水分的蒸發 卵殼【解析】大鯢屬于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離不開水。揚子鱷的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可以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卵表面具有堅韌的卵殼。(2)【答案】皮膚【解析】由題圖可知,揚子鱷的肺結構復雜,肺泡數量多,能夠供給充足的氧氣。大鯢的肺結構簡單,不能滿足身體對氧氣的需要,還需要靠濕潤的皮膚輔助呼吸。(3)【答案】揚子鱷【解析】通過比較可知,揚子鱷是真正適應陸地環境的動物。18.(1)【答案】羽毛【解析】斑頭雁屬于鳥,體表覆羽,具有保溫作用。(2)【答案】② C 氣囊 肺 兩【解析】題圖中的A是氣管,B是肺,C是氣囊,①是尺骨,②是胸骨。斑頭雁屬于鳥,②胸骨上附著發達的肌肉,能牽動兩翼快速飛行。飛行中雙翼上舉(吸氣時),吸進肺的空氣大部分進入C氣囊,兩翼下垂(呼氣時),這部分氣體進入B肺內進行氣體交換。每呼吸一次能夠在肺部進行兩次氣體交換。19.(1)【答案】被毛 肺 恒定【解析】黃鼬屬于哺乳動物,體表被毛,具有保溫作用。黃鼬用肺呼吸,體溫恒定,生活環境較為多樣。(2)【答案】胎生 哺乳【解析】黃鼬的胚胎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胎兒通過母體獲取營養物質和排出廢物;幼崽出生后,母體還會對其進行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3)【答案】有【解析】由題意可知,這句諺語有一定的科學道理。(4)【答案】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骨骼輕、薄;胸肌發達;消化能力強,食物殘渣能及時排出等(答出兩點即可)【解析】燕子屬于鳥,其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是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骨骼輕、薄;胸肌發達;消化能力強,食物殘渣能及時排出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